伤寒论和金匮要略B 辅导资料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B 辅导资料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B 辅导资料

《伤寒论B》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B

A.西晋

B.东汉

C. 南北朝

D.唐E.宋

2.《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方法: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 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E.卫气营血辨证

3.太阳中风证的提纲是“太阳病,发热,……,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C A.头项强痛B.恶寒C. 汗出D.无汗E.呕逆

4.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D

A.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E.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5.病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热色,身痒,宜用:B

A.桂枝汤

B.桂枝麻黄各半汤

C. 桂枝二麻黄一汤

D.桂枝二越婢一汤E.以上均不能用

6.原文填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__B___主之”。

A.白虎汤

B.白虎和人参汤

C. 桂枝汤

D.桂枝二麻黄一汤E.以上均不对

7.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C

A.附子汤

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C. 桂枝加附子汤

D.桂枝人参汤E.四逆汤

8.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

A.发热恶寒,尺中脉微者

B.身痛无汗,尺中脉迟者

C. 平素易自汗或盗汗者

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E.久患淋病者

9.葛根芩连汤证下利的病机为:A

A.表邪挟里热而下利

B.里寒挟表邪而下利

C. 外邪不解,内迫肠道

D.脾肾阳微,阴寒下趋E.运化失职,水气内停

10.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

A.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 麻桂合方加葛根

D.桂枝甘草汤加葛根、麻黄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11.“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C ”

A.濈然微汗出

B.脉洪大

C. 不恶寒反恶热

D.舌上燥而渴E.谵语

12.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为:D

A.当归、干姜、附子、甘草

B.当归、人参、干姜、附子、甘草

C. 当归、茯苓、干姜、附子、甘草

D.当归、桂枝、芍药、大枣、甘草、细辛、通草

E.当归、芍药、甘草、吴茱萸、生姜、大枣、桂枝、细辛、通草

13.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E

A.大黄、芒硝、甘遂

B.大黄、芒硝、甘草、葶苈子

C. 大黄、栝蒌实、半夏

D.大黄、枳实、甘遂、葶苈子

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4.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

A.如狂

B.发狂

C. 惊狂

D.惊痫E.以上都不是

15.“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__E______,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A.若脉微弱,此无阳也

B.若脉暴微,手足反温者

C. 若脉微涩,呕而汗出者D.若脉浮滑,里有热也

E.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16.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生姜泻心汤

C. 四逆汤加厚朴

D.甘草泻心汤E.半夏泻心汤

17.少阳病发热恶寒特点是:C

A.恶寒发热,发有定时

B.恶寒发热同现

C. 恶寒发热交替

D.上午热,下午寒E.恶寒兼发热如潮

18.附子汤证“身痛”的病机是:D

A.表阳受伤,筋脉失养

B.营气两伤,筋脉失养

C. 阴液耗伤,筋脉失养

D.肾阳虚衰,寒湿内盛E.气血两亏,筋脉失养

19.抵当汤证不应见:C

A.少腹硬满

B.发狂

C. 小便不利D.身黄E.脉沉结

20.微热、脉浮、消渴、小便不利之证,宜选:B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五苓散

C. 茯苓甘草汤

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

21.搜集仲景旧论,整编成册而为《伤寒论》的医家是:D

A.孙思邈

B.成无己

C. 朱肱

D.王叔和

E.林亿

22.下列诸项中除哪项以外,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所共有:E

A. 恶寒

B.脉浮

C. 头痛

D.发热

E.喘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

A.中风

B.伤寒

C. 温病

D.风温

E.湿温

24.下列方剂除哪方外,都有桂枝、甘草这一对配伍 E

A.小青龙汤

B. 大青龙汤

C. 葛根汤

D.茯苓甘草汤

E. 五苓散

25.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D

A.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E.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26.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A.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桂合方加葛根

D.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E.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27.大青龙汤的主治证候为:D

A.表实兼项背强几几

B.表实兼下利

C. 表实兼内饮

D.表实兼内热烦躁

E.表实证

28.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_C__,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A.恶寒

B.恶风

C. 脉浮

D.项背强几几

E.呕逆

29.“将息”是指:B

A.喘息

B.将养调摄

C. 斟酌之意

D.休息

E.将就

3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原因是:C

A.表证已罢,转属阳明

B.心阳虚,心神浮越

C. 邪重药轻,正邪相争,邪郁不解

D.阴阳两虚

E.邪热内扰

31.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

A.大烦渴不解

B.口渴欲少饮

C. 但欲漱水,不欲咽

D.消渴不已

E.渴欲冷饮

32.“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__D___”。

A.便血

B.痉

C. 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D.寒慄而振

E.吐蛔

33.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B

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B.桂枝加附子汤

C.桂枝汤

D.四逆汤

E.桂枝人参汤

34.“脉阴阳俱紧”中“阴阳”是指: B

A.寸口、趺阳

B.尺、寸

C.寸浮、尺沉

D.人迎、趺阳

E.迟、数

35.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是: C

A. 1∶1∶1

B. 1∶2∶1

C. 3∶2∶1

D. 2∶2∶1

E. 3∶3∶2

36.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生姜泻心汤

C.四逆汤加厚朴

D.甘草泻心汤

E.半夏泻心汤

37.小建中汤证中心下悸的机理是:D

A.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B.胃虚水停,水气凌心

C.心之阴阳两虚

D.脾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E.以上均不是

38.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B

A.表阳受伤,筋脉失养

B.气营两伤,筋脉失养

C.阴液耗伤,筋脉失养

D.水湿浸淫,筋脉失养

E.气血两亏,筋脉失养

39.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是:A

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C.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D.茯苓、甘草

E.茯苓、桂枝、甘草、干姜

40.水逆证的主要症状是: B

A.脉浮或浮数、微热消渴

B.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C.消渴或烦渴、干呕

D.小便不利、气上冲胸

E. 心下痞、少腹满

41.后世将“长沙”作为张仲景代称的起因是:D

A.传言张仲景曾出生于长沙

B.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号长沙

C. 传言张仲景在长沙地区行医

D.传言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

E.因陈修园等著了《长沙方歌括》

42.“fu咀”是指C

A.少少含咽之

B.大口饮用之

C. 碎成小块

D.立即之意

E.缩短服药时间

43.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D

A.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E.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44.太阳温病的提纲证是:C

A.太阳病,发汗已,身灼热,脉浮,汗出

B.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C.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D.太阳病,发热,身疼痛,无汗而喘

E.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45.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

A.发热恶寒,尺中脉微者

B.身痛无汗,尺中脉迟者

C. 平素易自汗或盗汗者

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

E.久患淋病者

46.原文填空“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__C____如前法”

A.白虎汤

B.白虎和人参汤

C. 桂枝汤

D.桂枝二麻黄一汤E.以上均不对

47.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治宜:A

A.白虎汤197

B.白虎加人参汤

C. 大承气汤

D.大柴胡汤

E.以上都不是

48.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区别的关键是:D

A.身发热的高低

B.汗出的多少

C. 恶寒的有无

D.津伤气耗的轻重

E.以上都不是

49.太阳病发汗后,脉由浮变为沉迟,而仍身疼痛,当治以:D

A.小建中汤

B.桂枝汤

C. 四逆汤

D.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E.桂枝附子汤

50.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应采用何法:B179

A.先治表、后治里

B.先治里、后治表

C. 表里同治,偏重治表

D.表里同治,偏重于里

E.表里同治,相对均衡

51.太阳病下后、微恶寒、胸满、脉促, 此时治疗当选用:C

A.附子泻心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D.葛根黄芩黄连汤

E.麻杏石甘汤

52.根据原文“伤寒干呕、发热而咳”,病机是:B70

A.邪热壅肺

B.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C. 风邪外束,胃气上逆

D.水热互结

E.邪在半表半里

53.原文填空“脉浮紧者,宜以汗解之……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B

A.若下之身重心悸者

B.假令尺中迟者

C. 若尺中脉微者

D.脉沉迟者

E.脉微弱者

54.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E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 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55.三承气汤的组方,哪项是正确的?D

A.三方均有大黄、芒硝

B.大承气汤方中的大黄用量最大

C. 小盛气汤方中的厚朴、枳实最多

D.调胃承气汤方中的芒硝量最多

E.以上都不是

56.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B.生姜泻心汤C. 四逆汤加厚朴D.甘草泻心汤E.半夏泻心汤

57.服小柴胡汤后出现口渴属于:B

A.少阳病或然证

B.转属阳明

C. 水热互结,津不上承

D.水停三焦

E.寒去欲解

58.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不利”的病机:D

A.三焦不利

B.阳虚水停

C. 水邪内蓄

D.阳虚津伤

E.寒湿内阻

59.“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新加汤主之。”C

A.芍药人参各一两生姜三两

B.生姜人参各一两芍药三两

C. 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D.人参一两芍药生姜各三两

E.桂枝芍药各一两人参三两

5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下列哪种解释最全面?B A.口苦、咽干、目眩中的一证B.少阳主证中的一部分证候

C. 小柴胡汤或然证中的一证

D.往来寒热一证

E.必见往来寒热一证

61.伤寒的涵义是: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62.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B

A.脾虚水停

B.胃虚水停

C.胃虚气滞

D.脾虚气滞

E.肾虚水停

63.第六条“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的发黄类型是:B

A.湿热发黄

B.火逆发黄

C. 蓄血重证发黄

D.寒湿发黄

E.以上均不是

64.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气喘,宜用:C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汤

D、麻杏甘石汤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65.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

A.发热恶寒,尺中脉微者

B.身痛无汗,尺中脉迟者

C. 平素易自汗或盗汗者

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

E.久患淋病者

66.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是B

A、少腹满否

B、小便利否

C、脉浮否

D、消渴否

E、发热否

67.辨别疾病传经与否的依据是E

A、病程的长短

B、感邪的轻重

C、体质的强弱

D、治疗的当否

E、脉证的变化

68.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

A.大烦渴不解

B.口渴欲少少饮

C. 但欲漱水,不欲咽

D.消渴不已

E.渴欲冷饮

69.太阳病头痛部位在D

A、头部前额

B、头部巅顶

C、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70.“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____A__也。”

A.濈然微汗出

B.脉洪大

C. 不恶寒反恶热

D.舌上燥而渴

E.谵语

71.牡蛎泽泻散证的病机是D

A、病后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气内停

B、病后肾阳虚衰,寒水泛滥

C、病后心阳不足,水湿内聚

D、病后气化不利,湿热壅滞,水气不行

E、病后余邪未尽,邪与水结于胸隔脘腹

72.根据原文下列诸项,哪一项在栀子豉汤证中可能出现:C

A.心下痞硬

B.噫气不除

C. 手足自温

D.气上冲胸

E.以上都不出现

73.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

A.少腹满否

B.小便利否

C. 脉浮否

D.消渴否

E.发热否

74.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可用:A

A、半夏泻心汤

B、甘草泻心汤

C、生姜泻心汤

D、旋覆代赭汤

E、大柴胡汤

7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主之

以:E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苓桂术甘汤

C. 附子汤

D.茯苓甘草汤

E.真武汤

76.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E

A、发热,汗多,腹满,谵语

B、潮热,手足漐然汗出,大便难,谵语

C、发热,不恶寒,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苔白

D、潮热,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大便硬

E、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

77.太阳病发汗后,脉由浮变为沉迟,身疼痛不减,当治以:D

A.小建中汤

B.桂枝汤

C. 四逆汤

D.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E.桂枝附子汤

78.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生姜泻心汤

C. 四逆汤加厚朴

D.甘草泻心汤

E.半夏泻心汤

79.白头翁汤中没有哪味药物?D

A、黄连

B、白头翁

C、黄柏

D、芍药

E、秦皮

80.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其中“里

急”是指:C

A.腹部拘急疼痛

B.时时欲泄肛门欲坠,便出不爽

C. 少腹部有急迫不舒之感

D.心下阻塞不适感

E.以上都不是

81.《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D

A. 110方

B. 111方

C. 112方

D. 113方

E. 114方

8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

A.中风

B.伤寒

C. 温病

D.风温

E.湿温

83.太阳病的热型是 B

A、往来寒热

B、发热恶寒

C、潮热

D、厥热往复

E、不恶寒反恶热

84.由芍药、麻黄、石膏、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的方剂,其方名为:D

A.大青龙汤

B.桂枝麻黄各半汤

C. 桂枝二麻黄一汤

D.桂枝二越婢一汤

E.以上都不是

85.“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 C 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A、不汗出而烦躁

B、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

D、恶寒,汗出而喘

E、发烦,目暝

86.“将息”是指:B

A.喘息

B.将养调摄

C. 斟酌之意

D.休息

E.将就

8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原因是:C

A.表证已罢,转属阳明

B.心阳虚,心神浮越

C. 邪重药轻,正邪相争,邪郁不解

D.阴阳两虚

E.邪热内扰

88.小青龙汤证的或然证原文中未出现C

A.或渴

B.或利

C. 或烦

D.或噎

E.或喘

8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应取下列何种治法为好?C

A.温复阳气

B.滋养阴液

C. 先复阳,后复阴

D.先救阴,后扶阳

E.阴阳兼顾

90.“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病机是D

A、阳虚浮越于上

B、胃热上炎

C、肝胆火旺

D、阴虚津液不足

E、以上都不是

91.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为:D

A.当归、干姜、附子、甘草

B.当归、人参、干姜、附子、甘草

C. 当归、茯苓、干姜、附子、甘草

D.当归、桂枝、芍药、大枣、甘草、细辛、通草

E.当归、芍药、甘草、吴茱萸、生姜、大枣、桂枝、细辛、通草

92.根据原文下列诸项,哪一项在栀子豉汤证中可能出现:E

A.心下痞硬

B.噫气不除

C. 手足自温

D.气上冲胸

E.以上都不出现

93.太阳病发汗后,脉由浮变为沉迟,身疼痛不减,当治以D

A、小建中汤

B、桂枝汤

C、四逆汤

D、桂枝新加汤

E、桂枝附子汤

94.五苓散中不应见:D156

A.心下痞

B.小便不利

C. 微热消渴

D.心下悸

E.脉浮数

9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主之

以:E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苓桂术甘汤

C. 附子汤

D.茯苓甘草汤

E.真武汤

9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__E______,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A.若脉微弱,此无阳也

B.若脉暴微,手足反温者

C. 若脉微涩,呕而汗出者

D.若脉浮滑,里有热也

E.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97.“寒邪外束,经气不舒”是以下何证的病机E

A、桂枝汤证

B、麻黄汤证

C、大青龙汤证

D、小青龙汤证

E、葛根汤证

98.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生姜泻心汤

C. 四逆汤加厚朴

D.甘草泻心汤

E.半夏泻心汤

99.太阳轻证表郁不解,寒热如疟,一日再发,治宜:B

A.桂枝麻黄各半汤

B.桂枝二麻黄一汤

C. 桂枝二越婢一汤

D.桂枝汤

E.以上均不可用

100.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不利”的病机是D

A、三焦不利

B、阳虚水停

C、水邪内蓄

D、阳虚津伤

E、寒湿内阻

101.桂枝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下列除哪项外,两者共同?B

A.煮取三升

B.啜热稀粥

C. 先温服一升

D.温服取微似汗E.禁生冷、粘滑、肉麺、五辛、酒酪等物

102.先煮大黄的方剂是:C

A.桃核承气汤

B.抵当汤

C. 大陷胸汤

D.附子泻心汤E.大黄黄连泻心汤

103.五苓散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B

A.调和营卫

B.通阳化气行水

C. 通经活血

D.温通心阳E.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104.生姜泻心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B

A.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C.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D.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E.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105.伤寒论共有113方,下列哪方为有方无药:C

A.牡蛎泽泻散

B.麻黄升麻汤

C. 禹余粮丸

D.苦酒汤E.赤石脂禹余粮汤

106.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生姜三两是下列哪一个方剂?E

A.半夏泻心汤

B.甘草泻心汤

C. 黄连汤

D.生姜泻心汤E.以上都不是

107.下列诸项,哪一项与炙甘草汤的组成无关:A

A.附子

B.生姜

C. 麻子仁

D.大枣E.清酒

108.根据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宜用:B

A.大陷胸汤

B.栀子豉汤

C. 小陷胸汤

D.十枣汤E.栀子干姜汤

109.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E

A.茯苓、甘草、

B.茯苓、甘草、干姜、桂枝

C. 茯苓、甘草、桂枝、白术

D.茯苓、甘草、桂枝、大枣

E.茯苓、甘草、生姜、桂枝

110.下列哪条可用攻下法:C

A.伤寒呕多,有阳明证

B.阳明病,面合色赤

C.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D.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

E.阳明病,心下硬满

11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治疗的先后缓急是:D271

A.先活血止痛,后温化寒湿

B.先温中补虚,后养血通络

C. 先和解少阳,后温中补虚

D.先温中补虚,后和解少阳

E.以上都不是

112.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C

A.一二天

B. 三四天

C. 六七天

D.十一二天E.以上皆不是113.下列诸证中,除哪项外,均可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E

A.心烦

B.背微恶寒

C. 时时恶风

D.口燥渴E.下利

114.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E137

A.大承气汤主之

B.大柴胡汤主之

C. 调胃承气汤主之

D.小承气汤主之E.大陷胸汤主之

11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煮药用水是:A

A.潦水

B.甘澜水

C. 清浆水

D.麻沸汤E.白饮

116.以下除哪项以外,均可以见身重?D

A.大青龙汤证

B.白虎汤证

C. 真武汤证

D.桃花汤证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17.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不出现烦躁症状:E

A.茯苓四逆汤证

B.干姜附子汤证

C. 大承气汤证

D.吴茱萸汤证E.桂枝人参汤证

118.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最有可能出现在:E

A.蓄水证

B.结胸证

C. 痞证

D.蓄血证E.发黄证

11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应取下列何种治法:C

A.温阳复气

B.滋养阴液C.先复阳,后复阴

D.先救阴,后扶阳E.阴阳兼顾

120.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临床表现特征是:B

A.烦躁昼轻夜重

B.烦躁昼重夜轻

C. 烦躁昼夜并重

D.烦躁遇热加重E.烦躁兼有口渴呕吐

121.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汤的基础上加上……而组成:D

A.枳实、麻子仁、白蜜

B.半夏、杏仁、甘草

C.葶苈子、芫花、甘草

D.葶苈子、杏仁、白蜜

E.芫花、大枣、白蜜

122.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C

A.调和营卫

B.通阳化气行水

C. 通经活血

D.温通心阳E.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123.大青龙汤中石膏的用量是:D

A.一斤

B.半斤

C. 六铢

D.如鸡子大

E.二十四铢

124.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D

A.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C. 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D.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

E.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125.十枣汤在服法上要求:E

A.顿服

B.日再夜一服

C. 昼三夜二服

D.日二服

E.平旦服

12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宜用:B

A.小承气汤

B.桂枝汤

C.桂枝加附子汤

D.小柴胡汤

E.大柴胡汤

127.麻黄桂枝各半汤中“身痒”的机制是: E74

A.风寒束表,营卫不和

B.风寒闭郁,经气不舒

C. 邪气日久不解,不得小汗出

D.外寒内热,表气郁闭

E. 以上均不是

128.附子泻心汤的煮法是:E

A.先煎附子,后纳大黄、黄连、黄芩

B.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C. 先煮黄芩,黄连、附子、大黄后下

D.用麻沸汤渍大黄、黄芩、黄连、附子

E.以上均不是

129.五苓散方哪味药用量错了?D

A.猪苓十八铢(去皮)

B.白术十八铢

C. 茯苓十八铢

D.桂枝一两(去皮)

E.泽泻一两六铢

130.太阳中风证,其发热的特点是: A

A.翕翕发热

B.蒸蒸发热

C. 身大热

D.烦热

E.潮热

131.据原文,阳明病的外证是:C

A.潮热,自汗,心烦,口渴

B.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

C.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D.壮热,口渴,大汗出,背微恶寒

E.高热,大汗出,不恶寒

132.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D

A.邪热内陷,痰热互阻,结于心下

B.脾胃不和,寒热格拒

C.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塞不通

D.上焦有热,脾胃虚寒

E.以上均不是

133.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其治疗宜用:E

A.桂枝加桂汤

B.桂枝加芍药汤

C.桂枝去芍药汤

D.桂枝加附子汤

E.桂枝汤

134.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中无何组药:D

A.大黄

B.枳实厚朴

C.麻子仁芍药杏仁

D.升麻

E.蜜

135.“虚烦”一词是指: E95

A.阳虚心烦

B.血虚心烦

C.阴虚心烦

D.阴阳两虚心烦

E.无形邪热扰于胸隔心烦

136.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E

A.苓桂枣甘汤 15

B.十枣汤

C.当归四逆汤25

D.桂枝汤 12

E.炙甘草汤30

137.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不出现烦躁症状:E

A.茯苓四逆汤证

B.干姜附子汤证

C.大承气汤证

D.吴茱萸汤证

E.桂枝人参汤证

138.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其原因是: C

A.阳气损伤

B.阴津亏损

C.阴阳两虚

D.内传少阴

E.以上都不是

139.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C

A.白虎汤证

B.吴茱萸汤证

C.瓜蒂散证

D.半夏泻心汤证

E.当归四逆汤证

140.原文填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___D___主之。

A.茵陈蒿汤

B.栀子柏皮汤

C.抵当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以上均不是

141.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E ”

A.桂枝甘草汤主之

B.桂枝汤主之

C.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D.附子汤主之

E.柴胡桂枝汤主之

142.大结胸证的病机是:B

A.痰热互结

B.水热互结

C. 湿热内郁

D.寒湿壅聚

E.宿食结聚

143.猪苓汤证中不应有:D

A.小便不利

B.渴欲饮水

C. 咳而呕

D.汗出多而渴

E.心烦不得眠

144.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D

A.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C. 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D.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

E.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145.不属于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共有药物是: B

A.炮附子

B.人参

C. 茯苓

D.白术

E.芍药

146.太阳病,十日已去,设胸满胁痛者,宜选何方:B

A.小陷胸汤

B.大陷胸汤

C. 大陷胸丸

D.大柴胡汤

E.小柴胡汤

147.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E

A.阳气受伤,虚阳被盛阴所逼

B.阴阳俱虚,阳无所附

C. 阴盛格阳,虚阳外越

D.阴盛阳脱,正不胜邪

E.以上都不是

148.下列病证中,哪一项不出现心下痞硬或心下痞:A

A.黄连汤证

B.十枣汤证

C. 半夏泻心汤证

D.桂枝人参汤证

E.大柴胡汤证

149.用葛根汤治疗何种下利:D

A.表证兼里虚寒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

C. 三阳合病下利

D.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E.表证兼里实热下利

150.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D

A.脉细数

B.脉沉迟

C. 脉沉涩

D.脉滑而疾

E.脉沉结

15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应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E

A.竹叶石膏汤主之

B.栀子豉汤主之

C. 黄连阿胶汤主之

D.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E.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152.以下哪种神志障碍,见于太阳蓄血证:A

A.如狂

B.发狂

C. 谵语

D.喜忘

E.独语如见鬼状

153.下列各方,不需去滓再煎的是:C

A.半夏泻心汤

B.旋复代赭汤

C. 黄芩汤

D.大柴胡汤

E.柴胡桂枝干姜汤

154.脾约证的脉象是:C

A.脉滑而疾

B.脉沉迟

C. 趺阳脉浮而涩

D.脉浮大

E.脉微涩

155.服茵陈蒿汤后,病退征象,哪条是错的?E

A.身黄渐退

B.腹满减轻

C. 小便当利

D.尿如皂角汁状

E.身戢然汗出而解

156.下列哪一方证未出现过“发潮热”:D

A.小承气汤证

B.柴胡加芒硝汤证

C. 大承气汤证

D.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E.大柴胡汤证

157.坏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可概括为:E

A.先表后里

B.先里后表

C. 表里同治

D.阴阳自和必自愈

E.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58.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最有可能出现在:E

A.蓄水证

B.小结胸证

C. 痞证

D.蓄血证

E.发黄证

159.由芍药、麻黄、石膏、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的方剂,其方名为: D

A.大青龙汤

B.桂枝麻黄各半汤

C. 桂枝二麻黄一汤

D.桂枝二越婢一汤

E.以上都不是

160.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E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小青龙汤

C. 大青龙汤

D.葛根芩连汤

E.麻杏石甘汤

161.不属于寒热并用的方剂是D

A、半夏泻心汤

B、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C、黄连汤

D、黄芩汤

E、乌梅丸

162.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汤的药物组成相同,其药量不同的地方是E

A、前者甘草、附子用量比后者大

B、前者干姜用量比后者小

C、前者用生附子,后者用炮附子

D、前者附子用量大,后者干姜用量大

E、前者干姜、生附子比后者用量大

163.葛根芩连汤证中的下利一证,最确当的病机是:D

A.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

B.湿热下注,大肠气滞

C. 脾胃阳虚,水气内停

D.表证误下,邪热内结肠胃

E.脾胃虚寒,运化失司

164.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稍有潮热,当用:A

A.大陷胸汤

B.大柴胡汤

C. 大承气汤

D.小承气汤

E.调胃承气汤

165.桃花汤证不应见到的症状是D

A、小便不利

B、腹痛

C、下利便脓血

D、里急后重

E、以上都不是166.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主治方是:E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C. 桂枝加桂汤

D.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E.桂枝甘草汤

167.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宜用:D

A、黄芩汤

B、调胃承气汤

C、栀子豉汤

D、小柴胡汤

E、大柴胡汤

168.桂枝加桂汤中加大桂枝的用量是为了:AE

A.温通心阳

B.温振阳气

C.调和气血

D.解表散寒

E.平冲降逆

169.柴胡桂枝汤方组成是D

A、小柴胡汤加桂枝

B、桂枝汤加柴胡

C、大柴胡汤加桂枝

D、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

E、大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

170.“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其自愈的指征:C

A.得汗自出

B.得汗自止

C.得小便利

D.得下利止

E.得燥屎下

171.“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说明:E54

A.病入阳明

B.病仍在太阳

C. 病入少阳

D.病入少阴

E.表证已解

17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功效是D

A、和解少阳,重镇安神

B、和解泻热,软坚散结

C、和解少阳,软坚散结

D、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E、和解泻热,涤饮安神

173.症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最适用的方剂是:B

A.大陷胸汤

B.十枣汤

C.三物白散

D.大柴胡汤

E.半夏泻心汤

174.“阳明病,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的病机是D

A、阳明血瘀

B、湿热内蕴

C、伤津不甚

D、热在血分

E、热在阳明气分

175.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E

A.茯苓、人参、附子

B.茯苓、干姜、附子

C.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

D.茯苓、人参、甘草、附子、生姜

E.茯苓、人参、甘草、附子、干姜

176.患者腹泻,日3-5次,为稀水便,有后重感,伴腹痛,时口渴,时悸,四肢欠温,脉弦,治疗当用:C

A.黄芩汤

B.白头翁汤

C.四逆散

D.葛根芩连汤

E.理中汤

177.据原文“自利不渴者”属:A

A.少阴病

B.厥阴病

C. 太阴病

D.霍乱

E.以上都不是

178.阳明清法三证是C

A、阳明腑实证、脾约证和津枯便结证

B、三承气汤证

C、热郁胸隔证、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和阴虚水热互结证

D、阳明热证、阳明腑实证和阳明蓄血证

E、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179.“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E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 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180.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哪种原因转属阳明?C

A.发汗太过,损伤津液

B.发汗不彻,邪热入里

C.伤寒未经治疗,燥热转甚

D.燥热之邪,盛于阳明

E.少阳病误汗,利小便津伤化燥

181.先煮大黄的方剂是:C

A.桃核承气汤

B.抵当汤

C. 大陷胸汤

D.附子泻心汤

E.大黄黄连泻心汤

182.桃核承气汤中,用桂枝的主要作用是:C

A.调和营卫

B.通阳化气行水

C. 通经活血

D.温通心阳

E.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18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为A

A、汗伤心胸阳气,水饮痰邪扰心

B、汗伤心阳,心神浮越

C、心阴虚损,心神失养

D、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

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184.李某,患感冒发烧,在治疗中身热逐渐上升,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8天后仍发热39℃,显口燥渴不解,多汗出,咽微痛,背微恶风寒,脉象洪大,舌红,苔薄黄,治宜用:A

A、白虎加人参汤

B、白虎汤

C、大青龙汤

D、桂枝汤

E、以上都不是

18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E

A.其脉关上浮者

B.脉浮而疾

C. 寸脉浮、关脉沉

D.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E.脉浮滑者

186.小承气汤方中,大黄的煮法哪项是正确的?A

A、与他药同煮

B、后下

C、先煮

D、麻沸汤浸泡

E、以上都不是187.小建中汤证中心下悸的机理是:D

A.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B.胃虚水停,水气凌心

C. 心之阴阳两虚

D.脾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E.以上均不是

188.根据原文“蒸蒸发热者”当用B

A、桂枝汤

B、调胃承气汤

C、白虎汤

D、小承气汤

E、栀子豉汤

189.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是:A

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C.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D.茯苓、甘草

E.茯苓、桂枝、甘草、干姜

190.“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其自愈的指征:C

A.得汗自出

B.得汗自止

C. 得小便利

D.得下利止

E.得燥屎下

191.下述何者为大承气汤服法?B

A、少少温服之

B、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C、温顿服

D、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E、分温再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92.太阳病汗下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选用何方治疗:D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

C. 大青龙汤

D.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E.以上均不能用

193.症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最适用的方剂是:B

A.大陷胸汤

B.十枣汤

C. 三物白散

D.大柴胡汤

E.半夏泻心汤

19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应填入:A

A.桂枝人参汤主之

B.葛根芩连汤主

C. 半夏泻心汤主之

D.葛根汤主之

E.四逆汤主之

195.《伤寒论》中未论及的发黄证有D

A、火毒发黄证

B、寒湿发黄证

C、蓄血发黄证

D、血虚发黄证

E、湿热发黄证

196.下列各方,不需去滓再煎的是C

A、半夏泻心汤

B、旋覆代赭汤

C、附子泻心汤

D、大柴胡汤

E、柴胡桂枝干姜汤

197.下列病证中,哪一项不出现心下痞硬或心下痞?A

A、黄连汤证

B、十枣汤证

C、半夏泻心汤证

D、桂枝人参汤证

E、大柴胡汤证

198.湿热发黄证服茵陈蒿汤后,从腹满情况,判断病情减轻的依据是:D

A.腹满顿时消失

B.腹满顿时减轻

C. 腹满如故

D.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

E.腹满时减

199.“脾家实”的含义是C306

A、湿困脾阳

B、腐浊壅滞

C、脾阳恢复

D、食积内停

E、以上都不是

200.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哪种原因转属阳明?C

A.发汗太过,损伤津液

B.发汗不彻,邪热入里

C.伤寒未经治疗,燥热转甚

D.燥热之邪,盛于阳明

E.少阳病误汗,利小便津伤化燥

B型题:

A.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B.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

C. 下之后,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心下硬。

D.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E.发汗后,心下悸,欲得按

201.栀子豉汤主治:A

202.大陷胸汤主治:C

A.顿服之

B.分温再服

C. 日三服

D.日四服

E.昼三夜二服

203.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服法是:B

204.甘草泻心汤的服法是:C

A.表实兼内热烦躁证

B.心阳虚烦躁证

C. 肾阳虚烦躁证

D.阴阳两虚烦躁证

E.剧烈呕吐烦躁欲死证

205.干姜附子汤可治:C

206.茯苓四逆汤可治:D

A.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

B.心下痞硬,引胁下痛,汗出

C. 气从少腹上冲心

D.下利后,利虽止,但余热未尽,心烦更甚,心下软而不痛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学院:二临 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 姓名:沈楚楚 学号:053014115 完成时间:2015.5.1

摘要 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 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 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 (一)【伤寒论】选例 案1 腹痛误治 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后转中医治疗。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1] 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包括大腹、

小腹、少腹、脐腹。[2] 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2] 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喜按;实痛,胀满攻痛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痛;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另有湿滞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等。[2] 【误案分析】本案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此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中和,加入山药、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1] 案2自汗 符xx,女,68岁,1997年初诊。 病者自汗半月余。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全身汗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覆被以热水袋敷之,则身暖汗出较少。起床进食,饮水后汗又出。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后,患者告知,服一剂,汗出缓解,但服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患者证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遂用桂枝加附自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嘱文火久煎,分3次服用。9月26日告谓,汗出止,身体舒适,痊愈。[1] 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 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 病邪:寒邪 八纲:表、实、寒——阳证 病位:在表 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桂枝汤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灵活运用) 4、桂枝汤类方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之微喘+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汤遂漏不止+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芍药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伤寒论选读重点打印版

《伤寒学》重点 总论 题型: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P4 2.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不同。P13 3.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P5 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P5 5.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P5 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P18 2.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p23 3.喘家:素患喘疾的人p24 4.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症。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p32 5.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p37 6.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p46 7.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引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P46 8.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P49 9.坏病:也称变证。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证。P53 10.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P59 11.奔豚: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P68 12.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P92 题型.简答论述 1.桂枝加葛根汤证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P23 2.葛根汤证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葛根、麻黄)P35 3.桃核承气汤证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伤寒论重点背诵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

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与相关方

伤寒杂病论

伤寒·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 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主症: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附子 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主之。(35)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38) 1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 之。(39) 主症:恶寒、发热、身重(或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等。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

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1. (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 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shùn),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 ē),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国医通 2018-2019 金匮要略及部分伤寒论试题答案汇总

《伤寒论》 1、证见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而属表里同病,治当。:C A、先治表 B、表里同治 C、先治里 D、治表多治里少 E、治里多治表少 2、黄芩汤证见下利,其性质是( ) 。:A A、胆热迫肠 B、肠中热邪内蕴 C、肠中湿热内阻 D、肝热迫肠 E、表邪内迫大肠 3、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4、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下列哪项解释最确切():B A、胃家燥邪亢盛 B、胃肠燥热亢盛 C、胃肠邪气盛实 D、肠中燥结成实 5、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先煮麻黄,去上沫 B、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D、温覆取微汗 E、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6、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予明叙():C A、汗出 B、发热 C、头痛 D、浮缓 7、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 症状?:C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8、《伤寒杂病论》作者::C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张景岳 E、张志聪 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无汗身痒者,治用:A A、桂麻各半汤。 B、桂二麻一汤。 C、桂二越一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茵陈蒿汤。 10、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11、《伤寒论》中厥阴最为全面的概括是( ) 。:E A、手厥阴心包 B、足厥阴肝 C、手、足厥阴 D、阴阳学说中的阴尽阳生 E、脏腑经络及阴阳学说两个不同范畴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应:A A、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B、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柴胡桂枝汤。 C、在发热自汗出之前,用柴胡桂枝汤。 D、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桂枝汤。 E、在发热自汗出之后,用小建中汤。 13、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 :D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而但恶寒 C、其背恶寒如掌大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证():C A、痞 B、痞满 C、疼痛 D、呕吐 15、下述汤方均具清上温下之功,能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是( ) 。:E A、黄连汤 B、栀子干姜汤 C、麻黄升麻汤 D、干姜芩连人参汤 E、乌梅丸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中医经典选读 重点点拨

伤寒 明确目的――临床(难解的字、词、句不下过多功夫) 1.方法I级条文应三会(背、释、用)如“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176 注意前后条文联系与无字处今夫热病者伤寒之类也 广――外感热病之总称 伤寒伤寒有五:有伤寒……。 狭――感寒即发的外感病 ①论广义伤寒(中风、伤寒、温病) 伤寒论 重点狭义 发汗――麻黄汤 ②解表、发汗、解肌、解外―祛外邪解表证解肌―桂枝汤 2.部分名词解外―有时指柴胡汤 ③和――无病之意(胃气和、卫气不和) ④和之――用小剂量药物促使调和 ⑤主之――有此症必用此方 ⑥宜与等――斟酌之意 ⑦合病――两经以上同时发病 ⑧并病――经未尽又出现另一经症状 ⑨直中――不经三阳直犯三阴(太阴、少阴) 太阳病 病因――风寒 病位――表 主症――原文1 足太阳伤寒 太阳主外,为外感初期经证治――辛温发汗手太阳分类中风

蓄水行水 腑证治活血 蓄血 兼证、变证、类似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纲要 主症――头痛连项(项强),恶寒(发热),脉浮 原文1 病机――风寒外束,经脉不利 1.背及头痛项强 注2.应与3、35条合参(应有发热) 3.别三阳经头痛 4.凡称“太阳病”当有原1症 二、太阳病分类(伤寒、中风、温病) 主症――发热恶风(寒),出汗、脉浮缓(加原1症)原文2 (中风提纲)病机――风寒外束(偏风)营卫不和 1.恶风、恶寒的特点 证名(伤风之意为太阳病一证型) 2.中风 注病名(为内科杂病) 3.脉缓――松弛和缓与紧脉相对 4.感冒、伤寒、中风、伤风 5.表虚与表实 (非内伤之表虚) 主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呕吐,无汗)脉浮紧原文3――伤寒提纲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郁阻 浮沉言 1.脉阴阳俱紧可从 寸尺言 注2.本证当有无汗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

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 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平常肾水上得来,自体中的类固醇很够,心火烧不坏你。肾水上不来的时候,心就给你乱烧,“心肾不交”的分裂本身,已经有点厥阴病的调子开始出来了。你要说是少阴还是厥阴,这都很难说。这个心火乱烧也有可能烧到小肠发炎哦,剧烈腹痛,大便是带血的,黄连阿胶汤就是在治带血的热毒痢。另外,肾水上不来──本来说少阴经不通,扁桃腺就会死掉──那如果水再上不来,上焦燥热,死掉的扁桃腺就好像有人帮它搧风点火一样,烂得还更凶。 所以说〈少阴篇〉乍看之下,以病机来讲,是以阳虚(免疫机能低落)为基础的病,以症状来讲,却会有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可能。当出现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状况时,后代的人处理的时候,通常就把它当成温病。而这,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少阴跟温病这种不清不楚的事情呢……其实在《黄帝内经》就已经是不清不楚了。《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而形成“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样的概念:冬天的时候,不好好休息,在那里性滥交,第二年你的免疫机能会很烂,细菌乱感染……那,这个到底要算是“少阴病”还是“温病”?──一直有这个模糊跟暧昧的地方。 当然,以现代临床的实际状况来讲,已经可以很清楚地说:扁桃腺发炎,一律用温病学派常用的寒凉药,是不应该的。因为扁桃腺发炎,往往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通少阴经”,要用附子剂。如果你不用附子剂,你扁桃腺就活不回来。不过,我们台湾一般的业界,遇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