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导演思维的生成

第二章 导演思维的生成
第二章 导演思维的生成

第二章导演思维的生成

2.1生活环境的规训

自2010年底《让子弹飞》冲破六亿票房大关,姜文再次以导演的身份获得大众视野的关注,而剧中周润发的一句台词也成为姜文性格的代言词——霸气外露。姜文自成名以来,“霸气”二字就一直如影随行,无论是在拍摄电影时,还是在面对记者时,姜文天生就有一种坚持自我的本性,这种坚持对自我个性的表述也融入了他的导演思维当中,而这种思维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

2.

1."1成长环境的影响

姜文于1963年出身在唐山姥姥家,他的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姜文的姥爷曾戴过“大地主、大资本家、国民党党员和封建把头”四顶帽子,关了9年后才被特赦回家,特殊的家庭出身,以及人们对他一家的成见在姜文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姜文在成名后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提到:

“那时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我似乎处处不如人,谁他妈都比我强,有理由欺负我。”也正是这样的心里历程,使姜文骨子里有了一种不服气的精神。

但大家庭的温暖,以及长辈们的疼爱还是让姜文对唐山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所以他在拍摄《鬼子来了》时,就把地点定在了唐山,并且全剧采用了唐山方言。

十岁那年,姜文与全家迁到北京定居,在这之前,他跟随着父母走过很多地方。姜文的父亲是个工程兵,母亲是个小学音乐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姜文从小就受到了文学与音乐的熏陶,直到现在姜文能自己编写电影剧本,并且具备极强的音乐敏感性,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剪辑时,能将《乡村骑士》与影片主题结合得恰到好处,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随着父亲的部队四处迁徙的生活也极大的丰富了姜文的社会阅历,培养了姜文身上某些特殊的素质,那就是男性的美、豁达和幽默感,这些素质在他后来的影片中

都有所表现,也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他影片独特的阳刚之美,其中《让子弹飞》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部队生活对姜文造成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使他接触到了电影。姜文对电影的最初认识是从父亲所在的部队放映的电影开始的,当时的电影对于人们的新奇感,促使姜文在七八岁时便用纸剪裁人物,编成小故事来模仿拍电影放给小孩们看。由此可见,姜文在小时候就与电影结缘,并种下了导演的梦想,只是这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而在姜文所导演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过放映电影的镜头,这也是姜文个人体验的体现。“部队大院”的生活从此也在姜文心中盘旋不去,所以后来姜文倾情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并将七万字的原著改编成九万字的剧本搬上大银幕,大概就因为他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和梦幻,为自己的记忆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姜文第一次上舞台是在贵阳上小学的时候,他在学校排演的《消息树》里扮演了一个“美国兵”的角色,尽管演出成功,但大家对他的“长得丑”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姜文,因此他也没想过将来要搞表演。直到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友英达,才开始了走向艺坛的第一步。

英达的父亲英若诚先生是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出于这个缘故,姜文也有幸接触到了于是之、邓榕、林连昆这些表演艺术家,并受到他们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于是之先生,姜文将其表演的《茶馆》反反复复看了二十几遍,并从他身上找到了自信:

于是之长得也不怎么样,可戏演得好,照样受人欢迎,可见演员关键在演,并不在于脸蛋。这样的想法使姜文开始努力于演技的锻炼,并在90年代初的演艺界如一匹黑马异军突起,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外表的忽视也使他的演艺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大到几十岁的老太监,小到二十几岁的青年,尊严如紫禁城里的皇上,落魄如街上的卖艺者,他都能够拿捏得当,塑造得栩栩如生。演艺路上的轻车熟路也使姜文在导演思维方面更倾向于对表演的重视,生活环境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姜文对电影的看法,在他所导演的四部影片中,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形象超越影片本身的结构与画面感,成为最大的看点。不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米兰,还是《让子弹飞》中张牧之、黄四郎、汤师爷,姜文都跳出了镜头语言的窠臼,为电影的人物长廊增添了一道道异常夺目的风景。

2.

1."2“学院派”的文化熏陶

在诸多采访中,姜文一直以“学院派”自居。所谓“学院派”,就是指受过正规的、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在学术教育上有所师承的人。与“学院”相对应的单词“Academy”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怎样坚持走正规的道路,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注重题材、技巧以及艺术语言的规范,因而它反对改革,并由于对规范的过分重视,导致了程式化的产生。在艺术发展史上,“学院派”因循守旧、远离生活,讲究继承传统,是保守派的代名词。而中国电影的“学院派”与此丝毫没有共同之处,他们崛起于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一批激情奋发、创意无限的中、青年电影人,为中国的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并形成了锐意创新、大胆探索、追求现代气息的艺术风格。

姜文之所以把自己归类于“学院派”,与他在中央戏剧学院所受的正统教育是分不开的。

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于

1950年4月,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也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研究的中心,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学毕业后的姜文怀着成为一名演员的想法,并在同学的鼓励下报考了电影学院,但未被录取,只收到了一份“安心工作,安心学习”的公函,可见姜文并不被看好。第二年,姜文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并以其“幽默、自然、生活化”的表演获得了考官们的异常欣赏,在“伯乐”张仁礼老师的坚持下,一举突破形体和声乐的障碍,被破格录取,于1980年成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名正式学员。

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一直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既有理论修养深厚,在表演艺术实践、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同时还拥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走近中央戏剧学院)。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姜文,四年的大学生涯使他成为了一个具备戏剧理论知识、掌握表演艺术的创作规律与技能、有着较高艺术品格和良好艺术素质的表演艺术专门人才。同时,他也接触到了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创作风格,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论”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他从斯氏理论出发,

经过多年的表演实践,在自己导演电影时,使用了“演员腌制法”,把塑造人物形象始终作为自己电影的第一要务。(找寻姜文的表演理念)

除此以外,姜文也得到了更多的舞台锻炼机会,他参加过多次话剧排练,在《骆驼祥子》中演过老马,在日本话剧《饥饿海峡》中演过日本探长,还有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有一次班上排演苏叔阳的《家庭大事》,姜文扮演何老爷子一角,他就走街串巷,去观察、模仿老人的形态,还借了衣服打扮成老人的样子去街上溜达,竟也没被认出来。在中戏这种严格的表演训练中,姜文提高了自身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和观察力。使他日后导演自己的电影时,在对细节的感知与把握上有了不同寻常的能力,也对中国戏剧舞台有了深刻的理解。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里细节的海量汇聚,还是《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中对舞台技巧的回归,都与姜文的“学院派”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可加入姜文对剧本的看重)

难怪成名后的姜文在和中戏的博士生导师路海波谈话时会说,他“特别地感谢老师,在校期间受到了完整的中外戏剧的训练,尤其是中国戏剧精神的熏陶”。他“走出校门,走进角色的时候才明白,这戏里戏外的人物蕴含最深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情感和精神”。

而当他理解了这些的时候,也就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源源不绝的动力。(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本体变化·目标确认·思维创新:

透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放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教授采访者杨乘虎)

2.2文化背景的制约

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背景对姜文的创造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票房大丰收,姜文就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个性化创作,1999年的作品《鬼子来了》遭到国家电审机构的“禁映”,至此,姜文沉寂了7年之久才导演了其第三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该片虽得到了专业影评界的好评,但由于其复杂的叙事结构远离了大众的审美观念,票房惨淡。2010年,姜文吸取前面的教训,顶着各种压力,拍摄了《让子弹飞》,该片自上映后,票房高居不下,创造了六亿多的票房神话。由此可见,姜文导演思维的形成过

程与中国电影业的社会大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和受众接受度上。(查证修改)

2.

2."1xx电影审查制度

电影产生之初因其鲜明的盈利目的带有突出的商业属性,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播区域和影响范围的扩大,由于国家文化制度的需要,电影开始成为一种承担宣传教育责任的重要文化事业,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就具有了文化属性。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电影审查制度,以行政手段的形式控制电影中的政治和道德观点的表达。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电影审查法规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海斯法典》,这是一部自律公约性的法律,它产生的作用在于保障电影行业的产业与发展。

而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似于电影检查的条例是满清末年清政府出台的《取缔影戏条例》,它是中国电影检查制度的雏形。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其后又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法规,我国负责影片审查与修改的电影审查委员会成立于1997年,共由37名成员构成,成员身份包括国家各部委主管宣传的官员,做电影研究的学者,以及直接参与电影生产的导演,其中前者的人员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官方意志占据主导意见的局面使得影片的考虑角度大多从政治出发,也就无法从电影的专业视角权衡电影中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电影创作本体上的发展。目前中国电影的审查标准主要是依据国务院

2001年12月25日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一共有11条。其内容的绝大部分是针对影片的思想和内容的,如不能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能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不能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不能宣扬迷信和邪教等,不一而足。每一部影片想要正常发行放映都必须通过电影审查委员会及复审委员会的审查,不能通过审查的电影就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也就意味着制片方在前期拍摄时所做的全部投资将面临血本无归的结局,从而抱着恐惧的心理将电影生产投资的风险推到了极致,极大的限制了创作者自由表达与的能力,为适应这种电影审查制度,许多导演不得不对自己的影片进行多方修改和删除,张艺谋就曾反映过:

“我拍一部电影要考虑从8岁到80岁都能看,挺难得。有时为考虑到15岁的人听了会有什么反应,一句台词都会删改”。而第六代导演娄烨的话更能揭示这种制度的弊端,面对《苏州河》不能通过中国当局审查,他说,“这比别的情况好,比如我在做完电影后没有说真话,或者我感到自己没有做好这个电影,或者我可能会做好电影,但是为了迎合审查而不能做很多事情。”使电影本身的艺术含量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牢笼式”的电影创作环境中,姜文的电影创作历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导演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因涉及“抗日”的历史题材,“立场有问题”,就逾越了“雷池”,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禁映”。

以下是电影局对该片的说法节录:

中国的政策是开放的,我们是一个法制化的国家,电影管理也不例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电影管理的法规,我想日本也应该有。姜文的这部《鬼子来了》在某些宣传方式、影片内容上,不符合中国的电影法规的规定,这是中国电影审查的一个尺度。日本是个很讲究产品质量的国家,电影其实也是一种产品,我们对电影审查制度的严格,实际上是对观众消费这种产品的一种负责。目前姜文的《鬼子来了》还在修改中,只要修改符合我国电影规定,肯定会公映。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前局长刘建中在2002年日本中国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我只是说它在修改,因为一部片子要公映总是得先修改好了才行。如果《鬼子来了》真在日本公映而没取得电影局的公映许可证的话,将来在内地公映的日期就更遥遥无期了。

——刘建中于2002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酒会上的讲话

姜文的《鬼子来了》讲述了一个关于“农夫与蛇”的故事,即日本侵华期间,有人往农民马大三家留下了两个麻袋,里面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日本翻译。在其后的六个月里,马大三为这两人伤透了脑筋,最后接受了鬼子的提议,以粮食换取自由,而鬼子送来粮食的晚上也对村民进行了大屠杀,逃过一劫的马大三决心向鬼子复仇,终以砍头告终。由故事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部

片子一反寻常的抗日题材电影,如经典的《地雷战》、《地道战》中歌颂人民战争、歌颂英雄主义的倾向,真实的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精神状态,因此它也得到了两个极端的评价,一方面,它被中国专业评影人评为“中国电影中第一部真实地表现抗日历史的电影”(209页苏牧),另一方面,电影局认为:

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齐鲁晚报》报刊集萃2007,5揭秘中国电影审查制喻德术有个人明星的例子以及被禁片的走向)

众所周知,为避免“触礁”电影审查制度,许多电影人都将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放到历史故事里来演绎。而姜文的四部电影全部都是历史题材,距离当下最近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的时候也是在表现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鬼子来了》讲述了日本侵华战争时的故事,《太阳照常升起》是解放后到文革中这样一段时期,《让子弹飞》也是在北洋军阀的时代,这些电影距离当下的时间距离大概在20到80年之间,这样的取材范围不难看出姜文是在有意无意间的与当下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并不能说它们就不具有现实意义,如《让子弹飞》中就映射了当今的“官场腐败”、“司法公正”等问题。姜文从前三部影片中寻找经验,终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方式,他就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将国家历史和个人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将他日常所关注的那些细若蛛丝,密若蝼蚁一般的海量细节倾泻而出,从而逐步成熟,营造了自己的电影神话。

2.

2."2xx观众的受众心理

电影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一门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形式,属于20世纪的艺术。而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就与其观众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1895年12月28日,卢米艾尔兄弟在巴黎一间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了他们制作的十部影片,并采取了卖票公映的形式,标志着电影的诞生。自此以后,

电影就成了一种商品,一种赚钱的工具,一直以来电影人都在为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努力,发展到今天,就是票房决定一切。

对于已经进人产业化运行轨道的电影创作来说,影片的接受效应是每一位电影生产者都不会忽视的问题。虽然像贾樟柯、张元、娄烨这样主打艺术片创作的“第六代”电影人经常因影片不能通过审查而无法公映,走上了参加国际评奖的道路,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得到了电影受众中另一部分特殊人群的认可。而近些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陆续出现的有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之类的大片,究其本源也是迎合市场与受众的结果。但即便这样,中国电影还是远远落后于观众的满意度,无论是大制作的商业片,还是小成本的文艺电影,都总是在经历了票房的沉浮之后,于一片质疑声中归向沉寂。当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创作者常常忽视了受众特定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往往把自己的爱好和审美强加在受众身上,从而导致了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错位现象的发生。

在电影走向商业化、娱乐化的今天,无论它怎样贴近现实,都改变不了其在观众心里“白日梦”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调剂品,成为大众逃离现实的一个去处。观众希望通过电影所营造的虚拟世界,能够弥补自身在现实生活中认知的困惑和归属感的缺失,因此,文本的通俗易懂,和实现观众心里潜在的愿望就成为受众接受影片的基本前提。一部让人茫然无措、难以理解的影片自然无法让当代观众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姜文电影是难得的兼具个人风格和娱乐功能的典范作品,但除了其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5年取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外,其接下来的作品《鬼子来了》遭遇“被禁”的命运,只能以“地下电影”的形式传播;《太阳照常升起》虽得以与观众见面,但复杂的叙事结构使它以票房惨淡的结局告终;2010年的《让子弹飞》终于逆势而雄起,回归了大众的期待视眼,票房一路高升,在商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姜文电影的接受变迁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大众对电影审美需求变迁的轨迹。

上文已提到过,姜文导演作品的题材都来自于中国历史时期,其中《鬼子来了》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太阳照常升起》取材于

文革前后,《让子弹飞》则是北洋军阀时期,然而,这四部作品虽都取材于中国历史,却都有意无意的对历史进行了超越与颠覆,在具体影片中,真实的历史已经被淡化、抽离,沦为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

《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与当时观众审美的改变有很大的联系。

1995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壁垒,首次引进“十部大片”,这一举动一举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使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视眼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所以当《阳光灿烂的日子》以背离文革历史的叙事基调出现时,它反而以马小军这一代无处放置的“怀旧”情感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影片确实给人一种强烈的、难以名状的震动和惶惑。《鬼子来了》一片因碰触到了中国被侵略的血泪史和屈辱史,成为姜文电影中历史符号最明显的一部,这一点也决定了它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把这样历史背景的指涉意义抽空是不现实的,虽然姜文采取了主观化表现情感的手法,但他还是低估了一些特殊观众的审美视点,从而导致了影片的“被禁”。《太阳照常升起》同样取材于文革前后,也背离了传统文革故事的叙事方式,对于文革历史的叙事基调,观众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审美经验,像谢晋的《芙蓉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都对文革有过确切的描写,其中突出的是“血泪控诉”,大字报、高帽子、红卫兵等才是传统的表达方式,但姜文却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挣脱了伤痕、苦难这些文革腔调,在他的镜头下,影片色彩绚烂饱满,故事充满诗情画意,人物充满激情,俨然一曲对生命激情的赞歌,这些都背离了观众对历史叙事的惯常性期待,也对观众的审美习惯提出了挑战,而《太阳》的票房惨淡就是导演背离观众情感的结果。关于此片,除了上面提及的对观众心理情感的超越外,受众反应最强烈的就是“看不懂”,电影复杂的时空结构,极快的叙事节奏,人物的非常理行为等都超过了观众的理解范围。影片甚至借助疯妈的话对观众开了一把玩笑,“你不是看不到,是不想看到”,这分明是对观众说的。受众对现实世界无法认知的惶惑,在这部电影中再次遭遇,所以出现大规模的心理拒斥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至于《让子弹飞》则是姜文在吸取了前三部影片经验基础上的明智之作,在前三部影片命运的浮浮沉沉中,姜文的导演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作品

的艺术性虽比不上《阳光》,但在商业上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鬼子来了》的被禁使姜文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选取了一个类似于“西部片”的类型,避开了意识形态的制约。同时也从《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失败中吸取教训,《让子弹飞》的故事情节简单到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打土匪。但姜文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正如姜文在影片中的台词一样,他确实在深入了解了中国受众的审美习惯的基础上,“站着把钱给赚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昆山市绣衣幼儿园陆华英邮编:215300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力,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引导幼儿采取“照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孩子完全依照老师的示范进行各种活动;其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幼儿的头脑当成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不是生产知识的“工厂”;其三、从教学活动的评价模式上来说,老师只喜欢“记忆型”、“反映型”的幼儿,喜欢上课循规蹈矩的孩子。这样的教学只是一种“跟我学”、“复制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思维空间,遏制了幼儿的创造性的萌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展的乐趣”。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关爱尊重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对于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热爱、尊重、信任他们,对于每一个探索创新活动,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越来越开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去留洋,有公派的也有自费的。不论对国家而言,还是对个人来说,这应该都是一项功在当下、放眼未来的决策。在国外学习过程中,大部分中国孩子的基础知识之扎实、学习之刻苦、态度之认真,每每为外国学生和老师所赞叹、所折服。但当他们走进实验室、当他们自己设计一些方案、当他们参加一些讨论课的时候,往往让教授们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的是他们的想象能力之匮乏、独立见解之平淡、动手能力之低下。这不能不让我们国人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大政方针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是已经落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不是已经阻碍了孩子的创造力发展?要知道,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足够创造力的国家是不可能登上世界之巅的。 在教育领域,尽管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早已发现这些问题,改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日益高涨,但冰冻三尺,又忌是一日之功?小打小闹,又忌能日月新天?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等、靠、盼,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督促孩子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能力。这样,在不久的将来,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孩子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当下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做起。 人类的思维活动从某种角度上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另一类是创造性思维。前者解决如何记忆老师讲授的知识,如何在需要使用某一知识时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它的效果表现为记忆的信息不消失、显现信息迅速准确,一般并不产生新的思维成果。这对于培养熟练工种的工人、以重复劳动为主的人员非常有用。而后者,即创造性思维,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则更是我们所期待的。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XXX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XXX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案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案 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堂实验,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措施、方法; 3、情感目标: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异想天开,重视幼儿的 创造性思维培养。 Ⅱ、教学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措施、方法 Ⅲ、教学难点:多种思维训练方法的运用 Ⅳ、教学流程: 引题: 讨论:美国为什么比中国发达先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江泽民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当中有4个美国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小结:美国是个多元化国家,一直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定义: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 “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2、课堂实验:请在3分钟内列出“红砖”的用途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即思考的速度,在单位时间里思维产生的信息量。如思考的意 见、办法、思路多。如水的用途(浇花、洗衣、刷牙、喝、制冰块、冲

路------) 2、新颖性(独特性):思维的新颖、独特程度,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办法。例:曹冲称象 3、灵活性:即思考的广度。思维能够突破心理定势的限制,善于转换、转 向,产生不同类别的信息,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司马光砸缸4、缜密性:思维的现实可行性,越周密越完善,越有价值。 结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点,受知识经验是限制,流畅性和缜密性不够。 三、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1、建立自由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精神) 2、日常教学中多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提问、编故事激发联想、画图、拼图、游戏(青蛙跳水井、乌鸦喝水、小羊吃草、脑筋急转弯) 3、进行多种专项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材料扩散、功能扩散、结构扩散、组合扩散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乐观的态度、自信心和冒险的精神;正确的批评态度和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性、好奇心及洞察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幼儿,我们所培养的目标不应该是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机器,而是能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英人才。作为未来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宽容仁爱之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异想天开。哪怕我们做不好一个引航员,但我们决不能做一块绊脚石。 五、课后思考 1、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对幼儿进行各项的创 造性思维训练? 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哪些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最有利?

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多

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多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一直都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应该怎么激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呢?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1、有问不必答,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的乐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举动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3、日常生活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比如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问问孩子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4、多给些只有开头的故事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妨多给些只有开头的故事来让孩子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5、利用音乐、绘画启发孩子的思考。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20个技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20个技巧 思维就是有方法可循的。好的思维方法能更好地触发灵感,获得创造性的思想。反复训练,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后,就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让您变得更聪明。 1、换位思维。绝大多数创造性思想都就是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对任何事情,您都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去瞧一瞧,想一想,往往您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视角的特别,也往往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其中反向思维便就是其中一个特例。比如开发产品,最好把自己当成服务终端,考虑一下客户以及中间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考察一遍,就是不就是可以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也可以把自己当成竞争对手,想想她们的情况,多问问为什么这样,反过来问问为什么不这样,这样思考的时候,您就可能发现问题并加以革新与完善。 2、求同求异。多做比较,而且要换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既要找出她们的相同点,也要找出她们不同点。比较一定要细致,全面,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细节非常重要)。所以最好将她们一项一项列出来,翻来覆去比较。相同必有相同的内在机制,更可能就是最基本的问题。大多数人喜欢求异,而思想家更喜欢求同,从千变万化的复杂事物中找出共性与本质,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之处。异,则可能就是思维的入口,就是线索,顺着它去就可能进一步分解事物的特性,发现规律,这点大家容易理解。 3、分解与综合。如果您能将关注的事物分解得足够细,越细越好,把大问题分解成无数个小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细致考察一遍,您就可能找到突破口或开辟新的领地。比如,研究生物的,可以将多细胞的行为分解到单细胞水平,甚至单分子水平,这样必定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但也可能激发您建立新的技术体系,另外,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您也可以这样要求自己,即提出200或更多个问题,在这200个问题中一定会有您的思想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关键问题的提出,常常表明您已经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创造性思维与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 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 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 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 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 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 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 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 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 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 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

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论文: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思维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

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

创造性思维方法答案答案解析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创造的基础是(C) A. 智能因素 B. 非智能因素 C. 知识 D. 精神人格 2 【单选题】(5分) 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C)。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 勾股定理 C. LED显示屏 D. 四大发明 3 【单选题】(5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B)。 A. 创造性动机 B. 创造性需求 C. 创造性行为 D. 创造性目标 4 【单选题】(5分)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D )。 A. 尝试法 B. 试错法 C. 头脑风暴法 D. 疑问法 5 【多选题】(5分) 赫曼全脑模型包括(ABCD)思维类型。 A. 逻辑型 B. 空想型 C. 表现型 D. 纪律型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经说过: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B)。 A. 人脉 B. 思维方式 C. 个人素质 D. 能力 2 【单选题】(5分) 爱迪生确定鱼雷形状时,既未作任何调查也未经任何计算,当即提出一种别人意想不到的办法,这突出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D)特征。 A. 内容上的综合性 B. 视角上的灵活性 C. 对传统的突破性 D.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3 【单选题】(5分) 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

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C)思维定式。 A. 权威型 B. 习惯型 C. 直线型 D. 从众型 4 【单选题】(5分) 有的人喜欢跟别人唱对台戏,人家说东,他偏往西,好赌气,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弯路还不愿回头。这属于(C)思维定势。 A. 从众型 B. 习惯型 C. 偏执型 D. 局限型 5 【多选题】(5分)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有(ABCDE)。 A. 对传统的突破性 B.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C. 思路上的新颖性 D. 视角上的灵活性 E. 内容上的综合性 【第三章】 1 【单选题】(5分) “新西兰动物园游客进笼“示众”狮群好奇围观。”运用的是(C)思维。 A. 横向 B. 发散 C. 逆向 D. 纵向 2 【单选题】(5分) 狐狸用了很多办法,说了很多好话,只为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运用的是(B)思维。 A. 横向 B. 收敛 C. 发散 D. 纵向 3 【单选题】(5分) 作为两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有显著的区别,在作用上,(B)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广阔性、开放性。 A. 收敛思维 B. 发散思维 4 【单选题】(5分) 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利用已知的理论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大胆地推测出了新行星的存在。这种推测利用的是(C)思维。 A. 逆向 B. 横向 C. 正向 D. 纵向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暑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对每个家庭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儿童创造力亦复如此,也能构建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只是,他们的创造与成人不同: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小猫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这些对成人或许不是新鲜事物,甚至于被认为纯属胡思乱想,但对儿童而言却是全新的。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发现和发展,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家长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1、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儿童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凸现了人的主体性,突出了思维对人存在的意义。人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联想、类比、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感知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就是将学生前所未有的、未知的化学知识和经验,通过一种思维活动来体现,但是不能依照常规,要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思维、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开拓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一般包括质疑思维、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等,下面分别从这些角度来讨论一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否则将是启而不发。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 层深入的问题。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胜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是最常见的思维形式,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可能比较“常规”,只是延用了常用的解法,而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则可能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它通过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见解,或者做出了新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第二,灵活性:是指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第三,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第四,精密性:指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称为辐合思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聚合思维强调在已有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从已有信息推演出结论,而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造成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严重的不平衡。由于这种不平衡,学生常常过分依赖于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着的、常规的心理准备状态去应付各种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所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平衡发展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瓦拉斯(Wallas,1926)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一分析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的印证。新近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和解释,对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认知活动做了专门研究,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比如上面的“太阳系”),另一个观念是“靶领域”(比如这里的“原子”),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新洞察。 在类比映射过程中,我们所迁移、推论的是那些融会贯通的、整合性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只言片语式的“小零碎”。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上津镇初级中学阮家利 人之初,每个人都一样,知识和能力如同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成人后,有些成了专家、学者,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有一些却不学无术,成了无能之辈。这样的结果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就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造就出来的。但是,同等的先天条件,同样的学校和授课教师,其结果为什么还是有天壤之别呢?其实,每个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培养还是不同的,学校教育和培养仅仅是他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培养的一部分,每个人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而正是这种教育环境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学生,这种教育环境包括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归根结底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他从他周围人群中,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的效果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强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在人的思想观念上起到一个根基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同的教育环境可以造就出不同的学生。 本文想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浅析目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 回顾我们那代人的成长经历,看看现在学生的所处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发现现在教育环境的不足之处。 以我为例,我1951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刚上小学就碰上了大跃进,大炼钢铁,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学校参加过三街镇西峰山建造炼铁土炉的工地劳动,绿化学校种果树,种水稻,种蔬菜,打烧水泥的石头,上山砍柴烧炭等等集体劳动,在家里做过椿米做饭挑水洗衣等等家务劳动。寒暑假还要帮生产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学时还要交上生产队出具的劳动表现鉴定书。(以上所述,已退休的灵川县教育局长庾绵训可以作证。当年他是我们的小学校长。)这些经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是绝对不相信的。 另外,自制玩具也是极好的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好途径。现在的孩子几乎不自制玩具,想玩什么就闹着要买,我在小时候,家里就从来没帮我买过玩具,想玩就得自己做,不做就没有过玩。儿童时期自制的玩具如陀螺,转轮、风车、弹弓、木制手枪、弓箭、鱼枪、直升飞机、打结子炮的手枪、用子弹壳做的火药枪、用榄木籽作子弹的连发冲锋枪、笛子、二胡、万花筒、望远镜等等。制作每一样玩具时,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喻说,做笛子时,发现了音阶不准与孔距有关,做望远镜找不到透镜,做二胡时找不到鼓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二十一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传统教育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学校主要任务不仅在于传递固有文化,更要强调培养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多样性人才。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谈及孩子们的创新,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言行,定会从他们那里发现一些丰富的想象、创新的言语和行为。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说、敢想、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在一些活动如“玩沙”中,有些孩子能创新出“抗洪大堤”、“防洪坝”,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在一些游戏中孩子们还会拿几个盒子做废物箱,装上开关,做成“自动清扫机”,帮助大人打扫卫生,减轻劳动力。这些创新设想,属于孩子们偶发的创新火花,属较常见。如果能正确鼓励、引导,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这将会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非浅。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让孩子们感受创新的存在。 早期教育应为孩子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有利于孩子们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这种创新氛围包括: (一)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 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doc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 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

创造力结构理论

创造力结构理论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共同点:(1)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2)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3)延迟判断;(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5)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迷恋的程度也会更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