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以贸易全球化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新趋势,对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出负增长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战”后首次负增长,世界贸易也呈现70年来最大跌幅。自2009年11月起,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主要贸易品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月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主要贸易国的外贸也几乎都在12月转入正增长状态。此后,国际贸易进入稳步增长期。据WT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世界贸易名义增长23%,彻底摆脱了上年名义增长-23%、实际增长-12.2%的阴影。可以说,世界贸易已经走出2009年负增长的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上半年的增速快于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同比增幅达25%。而下半年,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先扬后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外溢、各方纠正失衡进展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世界贸易额增长放慢至18%。

二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外贸均增长迅速美国2010年1~10月出口增长15.1%,进口增长19.3%;欧盟分别增长22%和23%;日本增长28.4%和18.1%。

三是“金砖四国”依然是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从2010年前三季度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4%、35.4%、37.6%和37.9%。特别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口增长均超过了40%,为世界贸易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迈进

据WTO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世界上已经签署的双边以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有187个(包含关税同盟)。其中2000年以后签署的121个,占全部FTA的64.7%。从地区上看,亚太地区是FTA最为活跃的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亚太国家的FTA覆盖率都在50%以上,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的FTA覆盖率更高。

日中韩三国是FTA覆盖率较低的国家。但近些年,三个国家均加快了FTA谈判的步伐。截至2010年7月,日本已经与10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墨西哥、智利、瑞士)和一个地区(东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 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 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 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 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39% 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人 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 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 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 货物贸易正在萎缩,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在 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 的可贸易性,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刺激了整个 世界服务 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 型的方向发展,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第16章 国际贸易方式

第16章国际贸易方式 一、单项选择题 (2013.10)22.经销商在规定的时限和区域内对指定商品享有独家经营权的国际贸易方式是A A.包销B.一般经销C.定销D.独家代理 (2013.10)23.贸易双方进行一次性的等价物物交换的对销贸易方式是A A.直接易货贸易B.综合易货贸易C.直接产品补偿贸易D.综合补偿贸易 (2013.01)23.由拍卖人宣布拍卖标的的起拍价,然后依次递减,直到有买者认为已经低到可以接受的价格买进为止。此种拍卖方式是B p326 A.增价拍卖B.荷兰式拍卖C.密封递价拍卖D.网上拍卖 (2013.01)24.加工方进口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加工出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的交易形式是B p332 A.来料加工B.进料加工C.补偿贸易D.境外加工 (2012.10)23.由招标人物色几家客商直接进行合同谈判的招标方式是B A.竞争性招标B.谈判招标C.两段招标 D.公开招标 (2012.10)24.政府通过网络发布采购清单,企业以电子化方式响应的电子商务是C A.B2CB.B2BC.B2G D.C2A (2012.01)24.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的寄售方式属于( D ) A.凭说明买卖B.凭等级买卖C.凭规格买卖D.凭实物买卖 (2012.01)25.补偿贸易最基本的做法是( A ) A.直接产品补偿B.其他产品补偿C.劳务补偿D.综合补偿 (2011.10)24.采用寄售方式进行贸易时,货物所有权在寄售地售出之前属于( A ) A.寄售人 B.代销人 C.最终消费者 D.中间商 (2011.10)25.进行补偿贸易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 B ) A.担保 B.信贷 C.资金 D.技术 (2011.01)23.在寄售协议下,寄售货物在售出之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的承担者为( C ) A.寄售人和代销人分担 B.代销人 C.寄售人 D.最终消费者 (2010.10)29.在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这两种方式中( D ) A.二者都不需要支付外汇 B.二者都需要支付外汇 C.来料加工时加工方需支付来料的外汇 D.进料加工时加工方需支付进料的外汇 (2010.01)29.寄售协议属于( C ) A.代理合同 B.买卖合同 C.信托合同 D.其他性质合同 (2010.01)30.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承接方,无论是采用来料加工,还是采用来件装配方式,其赚取的是( B ) A.商业利润 B.工缴费 C.佣金 D.手续费 (2009.10)29.招投标业务中,各投标人应邀可以同时采取(A) A.一次递价 B.二次递价 C.三次递价 D.四次递价 (2009.10)30.包销协议从实质上说是一份(D) A.拍卖合同 B.代理合同 C.寄售合同 D.买卖合同 (2009.01)29.代理业务的两个基本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B ) A.买卖关系 B.委托代理关系 C.委托寄售关系 D.代销关系 (2009.01)30.淘汰式拍卖指的是( A ) A.增价拍卖 B.减价拍卖 C.密封递价拍卖 D.招标式拍卖 (2008.10)29.国际政府机构在采购物资时,为了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易条件,常采用贸易方式是( D ) A.寄售 B.拍卖 C.补偿贸易 D.招标投标 (2008.10)30.在拍卖中,主持人落槌属于交易磋商中的( D )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关于浅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关于浅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家贸易理论的究重点转向了其与技术进步、经济长的关系来开展,尤其是把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来研技术在国际贸易中作用与地位。现代经济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 国际易理论的发展从“新要素禀赋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论”、“动态比较优势”等理论基础上不断获得突破,并益彰显出“技术的重要性”—技术、特别是创新技术可以节约经济资源,尤其是稀资源的节约,此外还可以在给定素条件下实现更大产出以及实现生产多样化,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二、技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技术创新改变产业构和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促使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致了技术进步,并间接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演变的根本动因。创出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创新,渐地对社会现有的需求结构发作用,需求结构的转移引致了产业构的变化升级。技术创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大力发展,同推进了农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化和改变,国际分工随之深化,从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说,全球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推形成了种产业内创新型集群与运型集群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例如,

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步,使得工业零部件的产日趋专业化,从而导致分工的业化,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看,国际上零部件生产已少数发达国家逐步转向了分发展国家中国家,国际分工日明确,而国际分工必然导致和形成际贸易。此外,国际分工的发展逐超越了国家边界和产边界,贯穿渗透到产业内层面产品层面、产品工序层面的工发展。 2.技术新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产品新和工艺创新的基,而新的产品和工艺是出的潜力发展的基础,换言之,国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技创新,才能保持相应的比较优势,进而将这种创新优势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口增长上。一个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价格和产品的优势上,且这两具有互补性,而在产品本身的技术势所产生的竞争力然无需赘述,但在国际易中产品优势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优势用则会凸显,那么,相对价格低的产品就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相价格的优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概述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 提要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确实是当代国际贸易进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缘故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进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进展的更进一步考虑。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进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确实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进展时代。假如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进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差不多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进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进展与贸易进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

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差不多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差不多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不的“治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爱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来看,在封建时代仍主要是奢侈消费品,例如东方国家的丝绸、珠宝、香料,西方国际的呢绒、酒等。手工业品比重由明显的上升。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只由较大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对外经济合作的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分配,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2002-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年均增长速度为49.9%,2010年投资流量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同时到2010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4亿美元;对外合作累计营业额73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60亿美元,累计派出劳务人员543万人。在利用外资方面,累计利用外资11416.22亿美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一、对我国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的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额(亿美元)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都逐年递增,但是08-09年增长较明显,二者增长率分别为21%、37%。09-10年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分别下降为6.4%、18%。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到85年前的巩固充实,再到如今的发展扩大。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 1.业务领域广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领域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运输、电力、普通房建和石油化工业等基础建设方面 2.市场范围广 目前我们国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已经遍布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一些未建交的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

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经济世界化格局由经济时代转变为信 息时代。随着时代特征的转变,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信息技术成为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基于对网络、信息的利用,贸易 更加快速便捷,贸易的范围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升,加速了国家贸易 向信息为主的国贸发展。到了当代,信息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是 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促使更多的国际贸易创新方式出现。从当前国际 贸易的方式来看,创新度较高的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中国 是当前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所以或多或少与国际贸易的变化有所联系。本文将在简述和分析国际贸易的概念,创新的含义、内容及特点的基 础之上,详细分析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当 下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试图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效的结论。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商品流通,具体来说,是指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实行的交换或者买卖的活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是超 出本国国界而实行的,不但仅限制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内,而是超 出了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而实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而国内贸易在 地域上是局限于本国国内的,而且其商品交换活动也仅仅在本国的国 民经济范围之内实行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无 论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还是在其发展中,国际贸易都有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制度会原始的公社制度,所以也就不存有国际 贸易,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奴隶制的国家也开始形成,才使得商品的 流通超出了本国的国界,最初的国际贸易由此而形成。 二、国际贸易创新的概念及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浅谈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

浅谈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谈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发起了一场网络革命,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网络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种网络化的贸易方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成本低、快速、无纸化交易、便捷等。 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鲜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把握网络与信息技术特性与发展趋势,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一、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原因

国际贸易网络化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刘江兵,2020),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形态,实质上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一般需要通过外部宣传或者是提升自身知名度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在双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然后进行现金和货物的交易,即完成整体交易过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这就克服了以往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难的约束。对于知名度较小的企业而言,可以让更多的客户更快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企业一般都会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效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当今这样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下,大国的贸易条件正在日益恶化,导致大国会不断地压低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降低产出价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通过网络寻找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增大其国际贸易利益。对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可以在新技术中获得更大经济增长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利益不断向全世界扩散,同时其产业结构也会逐步地向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或者资本密集度更高的方向迁移。由此可见各国之间贸易条件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发达国家又不遗余力给予有效支持,这样就必然促进网络贸易的形成。 如今各国不断地实施大型科技发展计划,这些研究开发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而且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副产品,带动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生产管理、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市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