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与挑战

前景与挑战
前景与挑战

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服务水平整体低下,物流体系散、小、弱、差;加上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造成物流资源不能互动、整合能力不强、物流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网上最终交易的实现受制于物流终端配送。国家层面面对突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也缺乏一个公共的、能迅速调动所需物流资源的备选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来相互整合资源、互通有无,可大力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的对接联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市场、企业和全社会。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未来展望

基于此,我们提出: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该平台建成以internet(网络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sm(短信平台)等技术为手段、以物流供求信息为主体,搭建网上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对接联动的电子商务平台、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和物流企业开拓增值服务的平台;同时将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的有关政策资讯、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及时向物流企业广为贯彻宣传,促进物流电子政务,全面构建网上应急物流体系;加强行业信息交流与反馈、行业经营动态反映与分析;建立网上

物流信息统计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该平台定位于一个服务于全国性的大型物流行业门户网站,立志建成全国最大的物流信息资源库,并整合其他资源,为促进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发展搭建桥梁,成为一个全开放性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平台建设与推广遵循先局部后全局的步骤,前期先整合湖南省十四个地洲市的物流资源,并把整合的物流资源嵌入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内,为所有有求者提供便捷式物流服务和一站式的物流解决方案。然后以整合成功的湖南版块为模块向全国复制推广,同时加强同国内各大行业网的紧密联系与合作,达到资源信息共享,使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为各行业网电子商务中实现其商品终端配送的物流支撑平台。通过五年的努力,将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国内最知名的物流行业网站。

意义

电子商务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本质区别在于它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可减少信息社会的商业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构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部分功能模块同属电子商务,所实现的正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物流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先进、快捷的流通方式对生产制造、流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物流电子商务化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因而一定能得以迅速发展。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传统的运输企业购置许多各式各样的车辆,“大而全、小而全”, “成本高、效率低”,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区,分属不同所有者的车辆通过网络系统汇合起来,使之成为“虚拟车场”。以此类推,将分散的物流资源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建成若干个物流资源及工具整合版块,那么物流服务半

径、效率和货物集散空间就充分放大了。这样,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会带来全新的物流观念。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载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因此,推行物流信息商务电子化,发展信息化的新型物流运作业务和物流电子政务是我国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必要手段。

策略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所以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既带有一般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第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 普及和发展,特 别是互联网技 术解决了信息 共享、信息传 输的标准问题 和成本问题, 使得信息更广 泛地成为控制· 决策的依据。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逐渐展开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要以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要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的。由于我国现在是利用后发优势,希望通过更短的过渡时间走过许多跨国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处理得好可以缩短这个进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三层的企业目前还是凤毛麟

角。所以,如果有意识地宣传、探索供应链理论和实践,可以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化部分,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实现 “零距离物流”,把物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现无缝对接,把错综复杂的物流信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简单化,切忌 “大而全、小而全”。全力对接两大需求:一是让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个体经营户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物流供应商;二是让物流供应商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找到即时货源,并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自需求。推动目前流行的b2b电子商务模式成功向b2c转化,使物流信息的交换抛开中间环节,直接在网上进行;使物流需求者掌握物流信息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使其有更多的选择和比较空间,同时也将物流服务提供商向全社会推介,令其在获得商机的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最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物流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激发了物流供应方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运输、仓储等企业都纷纷加入物流行业,力图通过物流运作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由于物流信息不畅,资源不能共享,很难形成便捷和通畅的多式联运综合解决方案,我国物流成本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8.6%,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倍。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最佳的方法之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推进符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对物流行业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因此,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应该被视为我国物流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关于如何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应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二是物流因牵涉面广、跨行业、跨区域,而且许多资源掌握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单靠某一个企业是很难将资源整合到位的,而且平台有些功能涵盖公共服务。所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要有一个权威的政府综合职能部门牵头,协助平台打通有关整合渠道,然后由平台运营商适时跟进推

广,尤其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

三是为加快平台整合推广进度,可由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召集各行业协会与平台运营商对接需求 (因目前许多行业协会是挂靠在有关政府下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共平台联合向所管辖的企事业单位下发物流需求征集表和物流信息采集表,并明确信息采集员,适时举办一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对接洽谈的联谊会和座谈会等。

四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全开放性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公共性服务内容,而且前期所有服务项目是免费的,即使平台成熟运行以后也有很多项目仍是提供免费公共服务,为使平台得以持续运转,政府应该给予相关政策及资金扶持.

1中国与日本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

1.1中日两国的合作现状

中日两国在物流领域的合作还很不足。因为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物流领域合作的不足。2002年度,日本对中国投资仅占其总投资的2%,远远低于对欧洲的50.2%和对美的25.0%。

另外,中日贸易组成主要是中国向日本出口农产品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价产品,进口一些家电等高科技电子产品,双方贸易量小且结构单一。这些就使得两国在物流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中日两国经济合作前景概述

最近,对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讨论很活跃。一方面亚洲经济危机使两国都切实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东北亚合作气氛高涨:2001年11月,东盟+3首脑会谈中,中国与东盟间达成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协议;2001年1月,日本、新加坡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韩、日间关于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都

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绝好契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而且,日本在近几年,内需经济停滞,大部分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使日本企业大多把投资分散到资本利用率高的海外。而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日本合作的可能性也大大加强了,通过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把双方互补型的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如果将日本的技术、资本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力。经济的合作势必带动物流业的合作,所以,中日两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前景大好。

1.3中日两国在物流领域合作的具体发展方向

(1)制造业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是从制造业物流开始的。“即时”(Justintime)现在已成为日本物流的一个重要理念,但最初是作为一种生产库存制度,首先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有效的使用的。根据日本通产省的调查,日本制造业物流成本已超过其物流总成本的50%,经过物流技术与运作模式的不断改善,制造业物流费用占营业额的比重已降到8%以下。可以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物流,就没有日本物流发展的今天。我国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出口及接近75%的外汇收入,均来自制造业,所以目前制造业物流构成了我国物流的主要力量。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大而全,小而全”管理体制和经营思想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缓慢。但从我国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物流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物流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中日物流应在企业物流与专业物流上加强合作,根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两国的制造业物流,进一步提升两国制造业物流的市场竞争力。

(2)物流中心。日本物流的发展,是与仓储管理的变革紧密相联系的。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创业初期,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就着手对仓储管理进行改革。公司把仓库从单个生产厂家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仓储中心,集中存放和管理零部件,直接供应总成品安装车间。这一变革意义十分重大,它促使日本出现了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大大推进了物流的发展。

我国仓库资源规模较大,仅流通领域的仓库面积就达3亿多平方米。但我国仓库普遍功能不强,大多只有商品存储功能,很少有物流配

送功能,而且分散在各个企业中,仓储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仓储设施资源利用率平均还不到40%。在我国整个商品生产销售中,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为90%。因此,我国应当加强与日本在仓储领域的合作,将我们的仓储资源和日本的管理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传统仓储企业进行整合和改造,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发展现代物流。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通过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我国丰富的仓储资源,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

(3)标准化与信息化。标准化与信息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在运输中,对于能用托盘装载的货物尽可能用标准化的托盘进行装载。日本目前托盘数估计为3亿个左右,种类在1000种以上,但日本托盘标准化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托盘费用较之欧美高出2-3倍。我国目前托盘总数为7000万个,但规格、标准不统一,难以与国际接轨,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所以在这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合作,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这样一方面能与国际接轨,加快各自物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简化贸易手续与争端。

在信息化上,日本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其有效地利用IT技术,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ITS 。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 、供应链管理SCM 的应用也已普及化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而言,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比较落后,信息之间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所以在这方面,我国应当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与日本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技术,以期尽快与国际物流接轨。

(4)人才。人才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因素。日本物流界非常重视物流人才的培训。日本物流协会(JILS)有会员1000多家,每年都对会员进行不同层次的物流技术和管理培训,还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近几年,我国也加大了物流人才培训的力度,包括开展多层次的物流学历教育、物流在职培训、物流资格证书培训等等。今后中日两国可以在人才交流上,展开更紧密的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改进物流培训方法,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以加快双方的物流发展。

2中国与韩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韩间的经贸往来已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

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则成为继日本、美国、欧盟之后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韩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必将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2.1中韩物流发展的多样性

中韩两国的物流发展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市场环境差异。在市场的增长性方面,1995-2001年,除1999,2000年韩国在1998年大幅负增长基础上出现强力反弹超过中国外,中国均超过韩国,这表明中国市场在增长性方面处于领先位置。从中、韩人均国内收入来看,尽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目前中国人均国内收入仅及韩国的十分之一左右(2001年中国为927美元韩国为9025美元)。从两国参加国际经济程度的比较来看,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非常明显;中国经济国际依赖度低于韩国。

(2)制度环境差异。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韩两国制度的差异性最明显表现在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制度上,但随着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产业的退出,这些差异已经大大缩小。但两国间在制度上的差异仍不可忽视。就市场组织而言,韩国的企业集团、企业联合体和系列,以及相互持股、主银行制度较为发达。而中国以上各项市场组织制度均不发达,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

(3)物流基础设施差异。近年来,韩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水平与作为先进国家的日本比较有较大差距。首先交通主干线设施不足。由于铁路、公路、港湾、航空等交通主干线设施不足,引发全国性交通拥堵现象,使物流每年蒙受巨大损失。其次物流网点设施和物流服务综合化设施明显不足。此外,行业性共用集散基地或物流基地的建设也是一大瓶颈。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迅猛。铁路“九五”期间建成新线5340km,2002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32万km。在公路建设方面,从“八五”期间开始建设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计划在2010年前建成。这些国道主干线将贯通

首都和直辖市及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连接所有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国水运主通道建设2003年将圆满完成“九五”规划,基本形成“一纵两横两网”全线贯通的格局。但是,中国对现代化物流中心、仓库的规划、建设起步就太迟了,因而极大地影响到物流设施的整体配套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信息通讯系统是物流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一方面,中韩还有较大差距,但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并不亚于韩国。

(4)物流管理水平差异。在物流领域,韩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引进,到80年代进入了普及发展阶段。到90年代,韩国迎来了物流的系统化阶段。随着物流理念的形成,物流的综合系统功能开始受到重视。近年来,韩国货物运费上涨快,物流总体费用升高,竞争力减弱。韩国政府与企业正在采取措施,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新经济环境的挑战,建立产销综合物流,推动信息化和标准化,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物流的竞争能力。

1979年之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商品的仓储、运输主要由商业批发、商业储运企业完成,特别是各类专业批发公司承担了80%左右的仓储运输业务。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流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自销、零售自采”的模式发展很快,原来批发企业的作用下降。90年代中期以来,买方市场逐渐形成,零售企业、连锁商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外商大举进入中国日化、家电等生产领域,引进了现代物流观念和物流网络体系,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已经认清物流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5)物流企业竞争力差异。从物流过程的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与信息7个环节来看,中、韩在信息能力与输送能力上都比较薄弱。韩国物流企业在信息方面并没有达到完全的数字化,电话依赖率仍较高,这影响到物流的效率和成本的增加。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环节上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且物流企业近年来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和收集,取得很大进展。但整体上看中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一定覆盖面的信息网,对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及时应对的能力有限。

中、韩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差距还来自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如韩国保管仓库业中传统仓库和自动、半自动化仓库各占50%;装卸方面,人力依赖率很高达到60% ,不使用货物托架Palle

t 的有30%左右;包装方面,标准化率很低,连20%都不到。中国在以上方面与韩国也有很大差距。

2.2物流发展的多样性与中韩物流合作

中韩物流发展呈现出的多样性对两国物流合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1)挑战。首先,多样性决定两国国际物流合作价值观的差异。物流发展的历程、水平、以及国内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对物流业如何进行跨国服务、跨国服务的内容、国际物流服务与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理解难免有分歧。其次,多样性决定了两国国际物流合作利益的不一致性。因为物流业较为发达的韩国希望其他国家最快、最彻底地开放市场,物流业欠发达的国家则希望这种市场开放不带来严重后果,更愿意有控制、有步骤地进行。再次,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对物流标准要求可能不一致。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对物流设施的技术标准和物流服务质量如时间要求、成本要求、综合服务能力等 的不同要求,这与现代物流要求的规范化是相抵触的。最后,多样性对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挑战。多样性增加了企业适应新环境变化的开支,同时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的风险增加,这不利于企业成本控制,获得利润。

(2)机遇。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中韩物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互补性,也决定了合作形式的广泛性,包括物流硬件贸易或软件贸易;物流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或物流企业与其他产业企业的战略联盟;组建合资企业或举办独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或代为培养物流人才;等等。

2.3中韩物流合作的推动力量

韩国曾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元气大伤,一改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大起大落;而中国因旺盛的国内需求和成功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面对新技术支持的生产能力的膨胀和市场的局限,

素有制造传统的东北亚国家,不得不考虑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在全球视野中推动制造与营销能力的结合,并通过综合物流来支持新开辟的业务。韩国一方面在国内加快核心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考虑把更多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的国际物流需求正与日俱增。韩国厂商在企图发展低价成本以支持全球化扩张时,往往愿意与全球化供应商一起发展联盟,以便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诸如国际一体化运输和转运、国际运输、物流单证,以及便利作业等物流服务。经济增长的压力和供应链观念的深人人心,正在打破一切国家限制对企业获取资源和实现价值的约束,国家间物流合作自然成为这种努力的组成部分。

3日本和韩国在中国物流市场的合作机会

3.1中国物流市场的现状

尽管中国物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严重挑战,但在加入WTO后,中国将按照与美国和欧盟达成的协议,逐步开放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2亿多人口,经济规模大,并且仍在急剧膨胀。中国物流业将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包括庞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市场、物流技术机械市场、物流信息系统市场、物流教育培训市场和物流服务市场等。这个市场展现在世界各国面前,日本和韩国天然地在份额竞争中具有优势。作为潜在的国际生产基地,中国在跨国公司基于成本考虑来设计国际制造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也理解物流企业在服务外国企业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影响。虽然中国物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外商指出的本地供应商缺乏对需求的回应、本地承运商缺乏递送的可靠性、本地供应商递送可靠性差、本地供应商定单完成可靠性差、运输基础设施不足、缺乏运输方式选择、装卸时间长、缺乏货物跟踪服务、运输服务可得性差、缺乏通讯基础设施、获得所需信息困难、货物经纪可得性差、船代服务可得性差、关税结算时间长、通关手续复杂、物流咨询服务可得性差等,但是,一方面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竞争中迫使中国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准备通过引进外国物流企业来解决上述问题。

3.2地区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在地域上形成了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中心,但这三

大中心的一体化进程的差异是明显的。

欧洲一体化正在按设定的目标稳健地推进。1992年底,欧洲统一大市场变为现实,成员国间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到2002年,有形的欧元代替各欧元区成员国货币,单一货币正式进入流通。欧盟的行政改革已经为欧洲的运输贸易提供利益。欧盟国家间的装运现场检查代替了系统的海关手续,因此加快了交通流速,防止了在边境的长时间耽搁。随着沿海航行权限制的取消,服务于整个地区的国内承运人被允许在整个欧盟地区加载货物和承运回程货。单一市场的创建排除了跨越边境的运输障碍,欧洲内部的配送、仓储和基础设施得以改善,许多跨国公司正在加强遍布欧洲的设施网络,优化其生产和配送系统。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1994年生效。北美三国正在通过改善跨边境投资与贸易环境以及降低与贸易有关的行政管理成本和推诿现象,来提高北美对欧洲和亚洲的竞争力。为实现这些目标,正在形成新的运输线路和战略方案,并正在建立许多新的伙伴关系来促进货物运输。由于自由贸易协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北美物流经理们正站在整个大陆的高度来考虑其有关材料来源、制造地点、配送地点和服务供应商等战略,优化其价值生产。

在东亚的一体化进程中,迄今出现的较有影响的机制化安排中只有松散的APEC和不具完整性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东亚地区,成功的工业化和大规模贸易有力地刺激了航空、海运和多样式联运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被人为地分割和没有作为整体的区域物流战略,造成了较为落后的贸易交流与合作现象。虽然欧、美两大区域并不限制与其他地区的贸易,但他们的协定却在强烈地鼓励和促进区域内贸易。在新时期,东北亚各国的学者和企业领导人已经开始思考并采取行动来协调东北亚、东亚和环太平洋地区在内的各领域、各层次的经济合作,物流合作有理由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此,中、日、韩三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的好。

3.3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动的全球信息大交流把不计其数的外国产品展示给国际消费者,刺激了全球范围的需求,形成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同步的

市场。同时,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普及,由先进硬件和软件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又为世界级企业的全球物流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物流企业不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启动和控制用于接纳、处理和装运顾客订货的各种活动上的状况,而把信息基础结构的作用延伸到包括需求计划、管理控制、决策分析等方面,并且与配送渠道的其他成员连成一体。

虽然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为厂商的全球制造和营销及综合物流都提供有力支持,但对这些有扩张欲的厂商来说,最初的选择往往是本国附近的一些国家。特别是东北亚素有制造传统又在产业结构上彼此层次分明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在地区内构建有效的国际制造网络及物流支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范文精选篇推荐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范文精选篇推荐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你对这只美丽的蝴蝶熟视无睹时,它也会知趣的飞到别人面前,而你就会因此而失去一次考验、一次成功,或者是你最宝贵的生命。 我曾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我对那只蝴蝶不理不睬,我认为机遇是一件平常的事,不靠它也无大碍。那一次是班中选团员,老师叫我写一份申请书。可当时我正跟班上的团支书闹矛盾。她用绝对自信地语气说:“你有本事就别写申请书也别入团!”我也用绝对强硬的语气回答她:“不就是一份申请书吗?我不写照样入团!”于是当着她的面把那份申请书撕得粉碎。她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我是逞了口舌之快,可我也失去了那次机会,失去了当团员的资格,以致于到现在还只是个少先队员。我因呕气而没有在乎这只蝴蝶,其实最终最无奈的不是团支书,不是蝴蝶,而是我。 当你不在乎机遇时,机遇一定不会光临你。但是,当你看重机遇时,机遇也不一定属于你。请记住,当你触到蝴蝶的翅时,不要手软,而要紧紧地把它握在手心。因为有时即使你抓住它,它也会从你的手心逃走。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班由民主选举,选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可只有一个名额,经过再度筛选,我顺理成章的代表班

级参赛。这时候的我已经触到了蝴蝶的翅,可我以为自己已抓住了它就放松了警惕。 也许是上天不垂怜我,在我比赛的前一天下着大雨,而我是一个喜欢在雨中漫步的女孩,我固执地不打伞,享受着和雨亲密接触的感觉,结果第二天比赛时,我嗓子哑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师只好让那个女孩替代我比赛而结果无功而返。同学们都怨我不为班集体着想,我也很难过。 是啊!因为自己的固执,放走了那原本应属于自己的蝴蝶,留下的只有遗憾。 蝴蝶长了翅膀,它会飞。机遇也长了翅也会飞,当它飞到你面前时,不要犹豫,要紧紧地抓住它,不要让机遇从手中溜走,不要让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需要挑战才会获得胜利。就如一叶帆船那样,经历过风雨的磨炼,海浪的洗礼,终于到达理想的地方。就如一棵岩壁上的植物,勇于独傲一方。她凭的是什么?正是它那勇于挑战强大对手并将其战胜的决心。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你将来想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需要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人生,因为那样才能充实自己。“现在的社会正是如此,而我也保持自己观点,有挑战才

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毕业论文 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学院名称: 专业: 年级: 学号: 论文作者: 指导老师: 2017年5月

摘要 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的财务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形成的、受公认会计准则规范的、以提供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所需的通用财务报告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系统。20世纪的财务会计,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计量技术、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财务会计也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健全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和金融时代以后,因为打破了传统会计模式,使财务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其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各权威会计组织为了解决面临的挑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由于本身还是存在复杂性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篇文章就是针对财务会计发展所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发展出路上给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挑战;信息化;传统会计

目录 摘要......................................................................................................... I 一、概述 (1) 二、财务会计相关理论 (1) (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1) (二)财务会计的构成因素 (1) (三)财务会计的职能 (2) (四)财务会计产生的历史沿革 (2) 1.商业经济时期的会计 (2) 2.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 (3) 3.信息技术时代的会计 (3) 三、财务会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一)财务会计发展的现状 (3) (二)财务会计发展面临的挑战 (4) 1.财务会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4) 2.财务会计发展中的执法力度不够 (4) 3.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4) 4.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 (5) 5.财务会计信息滞后 (5) 四、解决财务会计发展中所出现问题的对策 (5) (一)加快管理会计制度化的建设,完善会计的管理体制 (5) (二)严格落实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加强执法力度 (5) (三)合理分配生产经营活动资本 (6)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地位与综合素质 (6) (五)关于会计信息的发布和传播 (6) (六)开展以下工作积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 (7) 五、结语 (7)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领导人以全球化视野,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提出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从构想的提出到如今的稳步推进,吸引了众人的瞩目。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为切入点,介绍了此项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尽管在前进的路上礁石密布,然而中国仍以坚定的信念,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最后一部分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背景挑战前景展望 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舞台上的“主角”,其重要性日益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此时,我国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是众望所归,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源,也有利于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京津冀大都市圈,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 从客观因素来说,无论是国外的东京都市圈还是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群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今后各经济板块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

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单个城市的“独唱”难免会单调乏味,而城市群的“大合唱”则是慷慨激昂,底气十足。这种抱团发展的城市群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恰逢其时,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应运而生。值得我们期待的是,在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大都市圈作为后劲十足的“潜力股”将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从主观因素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各自的发展需要。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中的“知己”意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对自身情况有客观的认知,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解决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各自发展现状的一剂“良药”。对于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一体的“天子骄子”一北京而言,日益积累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等“大城市病”成为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烫手山芋”。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有利于破解令人头疼的“大城市病”问题。对天津来说,优良的港口资源以及先进的制造业、金融、科研等优势,迫切需要更大的舞台和更高的平台展示自己的风采,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则使得天津敞开心扉,做强北方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而对于河北来说,具有

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与信息化

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与信息化 摘要从设备管理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现代机械制造、设备故障检测、可靠性 工程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对设备管理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备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基于设备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根据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要求,在《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以EAM 为基础,详细介绍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动态、EAM 在企业设备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等主要工作领域的计算机模型和实现方法,以及建立设备资产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实施策略与投资效益评估方法。希望本文的介绍,能起到为企业推进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实施策略的支持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预知维修 设备管理信息化已经由早期的以维护和维修为主的模式(CMMS及PMIS),向现代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 (Enterprise AssetManagement)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强大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结合先进的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优化设备资产管理流程,形成动态的设备管理工作平台,利用对设备资产管理信息流与工作流的控制,使企业更有效地配置包括设备资产在内的有形资产,提高生产设备的可利用率及可靠性,控制维护及修理费用,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满足先进生产设备对现代生产组织保障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使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加强我国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2. 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化由于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工作量过于庞大,很多企业都不做这方面的工作。 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挑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

浅谈新时期计算机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浅谈新时期计算机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摘要文章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找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提出了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挑战;出路 前言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专业性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胜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本文重点围绕如何就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1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毕业生就业困难 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传授,是目前国内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面临着就业困难的情况。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中职学校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但现实中,许多中职学校教材偏重于中学化、教案都趋于一致化。虽然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同,但教学方案却千篇一律,几乎没有差别,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有的甚至照搬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专业功底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过硬,与当今社会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境[1]。 1.2 教学硬件投入不足,师资严重缺乏 教学硬件设施既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条件。目前,中职学校多为县、市级政府举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中职学校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加上自身办学目标不明确,硬件设施建设很难适应学生培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实验室配置较低、试验仪器生均配置不达标、计算机网络设施不够教学需要等,导致有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实训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此外,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岗计算机专业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计算机专业,因此综合素质较差、教学经验不足,很难适应计算机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软件一日三变的需要,以如此低素质的教师去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学生,实在是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财政困难,对学校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1.3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时代需求脱节

工程监理的前景与挑战

工程监理的前景与挑战 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总论 第一节:引言 一、监理和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建设工程监理的现场管理与控制 一、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现场管理与控制 (一)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 (二)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 (三)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 二、工程监理进度控制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一)审批承包人的工程总进度计划 (二)要求承包人编制年度、月进度计划 (三)要求承包人编制单项工程进度计划 (四)进度计划的审核与调整 三、工程监理投资控制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一)监理人员应掌握投资控制的管理方法 四、工程监理安全控制的现场规范管理 (一)监理人员应做好的安全管理与现场的主要工作第三节:结论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监理的现场规范管理与控制 【摘要】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的五大主体之一,当然做好工程监理的现场规范管理与控制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来阐述对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从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来剖析工程监理的进度、成本以及安全的现场管理与控制。从而使工程监理进行有效有序管理,保证其工程质量。 【关键词】图纸会审、旁站监理、工程变更审查、进度计划审核与调整。第一节:引言 一、监理和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实行使得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走上了专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监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行者,因此监理在建设五大主体中非常重要,更是建设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每一个工程项目,都离不开现场管理,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效益,也还决定着工程进度与资金的运作情况,更加制约着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工程的现场管理与控制非常重要,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中间的安全生产的关键。 二、问题的提出 监理单位是接受建设单位委托,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有关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等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控,对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是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外唯一参与施工全过程的第三方,是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同时产生高效益的关键主体之一。那么如何实现此目标成了监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采用监督、检查等有效手段来对施工操作面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那么监理单位如何负责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施工现场的误差和错误进行纠正和制止,使现场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二节:建设工程监理的现场管理与控制 建设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管理,而建设工程监理控制的现场管理与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现场管理与控制

基于全球化的科技经济竞争、挑战与选择

基于全球化的科技经济竞争、挑战与选择 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垄断权和知识制控权,实现全球市场垄断的分析,探索了我国科技经济发展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讨论了科技经济的选择与定位,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标签:经济全球化科技经济挑战定位 一、竞争发展与知识控制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的结合以至形成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始终是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的衰退,美国政府采纳了智囊的建议:大力发展教育,优选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在这一战略层面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化竞争的政治背景。美国政府从开始就将其创制的信息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向全球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同时,将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载体,促进和带动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便实现“控制网络、掌握信息、称霸全球”的战略目的。1998年美国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时指出: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决不允许出现向他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集团。而拥有知识控制信息网络系统属于美国“促进其利益所使用的手段和能力之一”。国外专家认为,美国凭借自己在网络技术上的基础和优势,在因特网上已经发动并正在进行一场强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利用信息优势和信息霸权达成美国独霸全球的战略目的。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产业化,为科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注入活力,也是美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企业界认为,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与汽车发明、石油的应用和高速公路网的建立意义一样,将形成一个每年3.5万亿、相当于目前美国GDP的60%的巨大的市场。1996年美国向全世界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提出网上交易零关税的国际贸易新规则。1997年克林顿总统宣布了《全球网络贸易框架》,明确提出“网络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在战略实施中,美国以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为载体的国际贸易新形式,采取“领先一步”的战略举措,抢先将触角伸向全球。美国最先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普及和运用,为产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虽然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态势,但研发经费增长势头仍然强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很显然,通过知识控制,利用“领先一步”的创新优势,实施全球市场谋划和竞争战略,是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利益的体现。美国把信息战当作一项国家战略,只把对本国有利的信息纳入国家信息体系。如果美国将知识控制的技术推广到全世界,美国的标准将会作为全球的标准固定下来。一旦确定下来,就可以坐享其成。这已成为美国谋求“知识控制权”、“技术垄断权”战略的经营思想的出发点。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落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今天,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请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 2011年04月12日21:16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万广华 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把一系列颇为严峻的挑战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我们通过种种途径化解和推迟了这些挑战,今天则已经到了无法逃脱的地步 不一样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接近二位数的GDP年均增长率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被公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8%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可望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而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 必须指出,直到最近,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的机遇,而这样的环境和机遇很可能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过去的三十年,西方列强疏忽了中国的悄然崛起(一定程度上是学术界的过失,总认为中国经济有众多问题而不能持续),等到数年前有所觉察继而醒悟之时,中国已经使得不少国家,包括美欧,在经济、贸易甚至投资上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2008年全球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又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美国窘迫的霸主地位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全球格局变得分外扑朔迷离。有些国家,包括中国的近邻甚至显得无所适从。 面对这充满变数和错综复杂的世界,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一切的根本,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是进步、是好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之,以保证中国经济能以6%或更高的速度继续增长15-20年。届时,中国不但会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同时还可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们需要继续争取和平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性下一步,就在于未来的15-20年能否维持经济增长。 而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把一系列颇为严峻的挑战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我们通过种种途径化解和推迟了这些挑战,今天则已经到了无法逃脱的地步。 挑战在哪里? 就经济增长而言,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实,结构失衡是中国相当长时期以来,包括今后一段时期内所必须摆脱的一大困境。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后不久就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三十多年来总是在50%上下徘徊。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走上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张的轨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6-7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与政策走向和政府 愿望背道而驰的结果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了很多年,研究和政策举措都出了不少,但至今为什么没有成效? 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通过国际贸易成功输出了制造业的剩余生产能力,似乎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的攀升也与加入WTO相关。其实,中国经济早已撞上了一堵墙,只是出口给了我们发

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滨州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学生刁长娜 学号 6909021532 专业班级2009高职会电五班 系院名称会计学院 指导教师焦树锋 二○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摘要 财务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浪潮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也波及到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因为打破了传统会计模式,这样就给财务会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篇文章通过对我国财务会计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财务会计所面临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管理对象、信息处理和传递、企业组织结构、经济环境的挑战,对财务会计在这几个方面的出路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信息化;传统会计

目录 1.我国财务会计发展现状 (2) 1.1财务会计的定义 (2) 1.2财务会计的构成因素 (2) 1.3财务会计产生的历史沿革 (3) 2.财务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4) 2.1生产经营活动方面 (5) 2.2企业管理对象方面 (5) 2.3 信息处理和传递方面 (5) 2.4 企业组织结构方面 (6) 2.5经济环境方面 (6) 3.财务会计发展的出路及其对策 (7) 3.1财务会计的出路 (7) 3.1.1关于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7) 3.1.2关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7) 3.1.3关于会计信息的发布和传播 (7) 3.2财务会计发展对策 (8) 参考文献 (9)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_张新

收稿日期:2003-06-12 作者简介:张 新(1967.12-),男,湖南人,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供职于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2003年第8期 (总278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 .8,2003General No .278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张 新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 100032) 摘 要:金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金融学的理论认识及学科 建设上,中国金融学界面临的挑战是: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混沌一片;金融学理论和学科建 设较为滞后,包括学科布局、理论研究、师资、学生培养模式、教科书和学术研究期刊建设等都 急需改正;金融研究没有能够为近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决策提供充分的理论指 导。本文提出将金融学分为三大学科支系: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 学等学科互渗形成的交叉学科。本文提出目前金融学最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最有回报的 研究课题是:以资本成本理论为核心研究金融学;以随机折现因子为起点、以制度性缺陷为核 心研究投资学和资产定价理论;推动行为投资学和行为公司财务学的研究,使金融学更接近 现实;加强法和金融学研究,为金融立法和监管的价值取向提供经济学判断。 关键词:金融学;法和经济学;宏观金融学;行为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3)08-0036-09 一、缘起:中国金融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当前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银行在2001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取决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中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在近20年里取得了突出成就。从现有市场规模看,历经多年扩张,截至2003年2月末,中国的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10万亿元,相当于200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达1232家,市值总计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目前,中国金融业已步入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其间涉及的问题多样,突出的如监管体制的转型、金融风险的防范、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工具的完善、银行坏帐的处理、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建立、上市公司股权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将直接决定中国金融业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决定其能否为国民经济有效筹集和配置资源。不难看出,快速推进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0日/第006版 宗教周刊?理论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金泽 民族民间信仰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现在是民间信仰“大复兴”,有人则称之为“死灰复燃”。无论怎样评价,中国民间信仰大量存在(表现在地区、人数、程度等方面)乃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已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的外部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化进程、人口素质的互动)已不同于以往。其内部的结构与整体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而且还会随着社会转型继续发生变化。 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民间信仰是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 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性可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开来。民间宗教是扎根于民间的另一种宗教形态,它与民间信仰相比较,有着比较“坚硬”的组织外壳。如果说民间宗教属于制度化的宗教,那么民间信仰,则属于非制度化的宗教。在传统社会中,有官方宗教(如国教或民族宗教),也有非官方的仅属于正统的宗教,而所谓民间教团,一般是指非官方、亦非正统宗教,而是占据主流地位且活动民间的宗教团体。实际上,现今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初都是由民间教团发展起来的,在后来的发展中演变成正统宗教甚至国教,并最终走向世界。但是并非所有的民间宗教都能够进入主流宗教的行列,像明清之际的罗教、斋教、黄大教、弘阳教、八卦教等,虽然,在民间曾有过相当的发展,有的教团还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始终没有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成为正统宗教,也没有像基督教在某些国家那样成为国教。民间宗教虽然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但民间信仰始终位于社会的底层;民间宗教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而有上升的变迁,但有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也可能因为种种因缘际合而下降为民间教团或化解为民间信仰。 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不是主导文化,甚至也不是主流宗教。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将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说法,民间信仰属于“小传统”。在已知比较复杂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都市文明,而“小传统”则是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这种将传统区分为“大”和“小”意义,不是数量上的(如民间信仰的信众不一定少),也不仅仅是空间的。就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在城镇中兴起市民阶层而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更多地具有社会分层的意义:大传统位于社会的上层,是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为思想家、宗教家深入思考并加以阐示;“小传统则位于社会的下层,基本信众为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除了受大传统的影响之外,还有所谓民间文化传统,即小传统。 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给民间信仰定位,它虽不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那么显赫,但若上溯其源,却往往追及太古。它的历史要比任何一种创生性宗教都更为长久。无论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本质上都是原生性宗教的“改革者”;而民间信仰,却是原生性宗教的“继承者”。在“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原生性宗教中的自然崇拜比较发达,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

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一)

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一) 回顾会计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财务会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财务会计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以体现和强化其会计反映的基本功能;后者则要求财务会计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要,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在使用者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多年来,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财务会计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变化入手,进而探讨这些变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和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一些动态,并提出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及其对现行会计模式的桃战诚如18世纪工业革命导致人类创造财富的基本方式由农业转向了工业一样,如今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掀起,一种新的财富创造方式——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替代机器大工业而成为生产方式的主导。尤其是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日益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已使我们明显感到:人类正在步出工业时代,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呈现出与工业时代明显区别的诸多特征。(一)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主要限于生产过程;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的更多精力则投放在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或新设备)、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正日趋上升,几乎所有产品(或劳务)正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信息技术密集型演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产业也正以迅猛发展的态势替代加工制造业而跃升为第一大产业。(二)企业管理对象方面。工业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二是对相对比较固定的生产(如成本)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财富创造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企业管理更多地集中于:一是对信息技术资产的管理,这些信息技术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研究和开发、信息系统、顾客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知识产权等;二是对人们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活动进行管理。近年来人本管理思潮的雀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价值的唤起和重新重视,而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物本管理思想正在让出历史舞台,这真有点象向古典主义“回归”的味道。(三)信息处理和传递方面。在工业时代,信息处理和传递主要以人工为主,其高成本、低效率,使得大容量信息处理和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大受其限;而在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成为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主要手段,它使得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大大加快,效率迅速提高,而成本却相对低廉,从而为扩大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及时、准确、充分地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如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已使全球范围内迅捷的信息交流不再是梦想。(四)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而且企业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较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组织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横向革命”,其特点是:(1)在通信系统足够良好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为上下级指令传输链条上的中间管理层将显得不再象过去那样重要,甚至也没有必要再设立那么多管理层(盖茨,1996);(2)劳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趋向(汪丁丁,1995),企业各部门功能融合、交叉开始出现,如制造部门可能兼有直销、会计、财务的功能,销售部门兼有市场调查、会计、财务、工程技术的功能等;(3)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有利于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的,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例如微软公司(Microsoft)由于电子邮件(Email)的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2019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将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然而21世纪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等方面。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或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什么是信息化?首先信息化应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某个事物或某个过程(或统称为一个系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而言的,其次,信息化应是一个社会过程。简而言之,信息化就是人们追求或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息资源应是信息化的核心;第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以及团体的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因此,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

信息化时代新型市场调研技术探讨

信息化时代新型市场调研技术探讨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物质、能源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专门近几十年来,以运算机技术为核心内容的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的信息化速度飞速提高。进入90年代,随着新一代个人运算机操作系统而显现的全球"联网热"、世界各国掀起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以及"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网上银行"的纷纷产生,这一切都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进展。现代企业,专门是进展中国家的企业,既面临着迅速打破竞争格局,实施跳跃式进展的机遇或契机,同时又承担着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剧烈竞争和顷刻被剔除出局的威逼。因此,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市场的脉搏,并运用新型、先进的市场研究技术分析和推测市场的进展趋势,才能谋取一系列长远的竞争优势,才能把握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权,并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信息化时代市场调研面临新挑战 随着因特网和高性能运算机的日益普及,商业运作的方式正在迅速改变:一方面,专门多新型企业开始运用新的方法来提供传统服务,而且获得了巨额利润。通过利用因特网和电子商务,这些企业能够更快捷、更经济地提供产品或服务。据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的调研统计,在一个十亿台电脑相互联接的崭新世界中,因特网已使电子商务和基于万维网的零售业务得到了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电脑价格不断下降,以及因特网访问的日益简单、方便,越来越多的人

已与因特网联接,他们将利用网络做更多的情况,而不仅仅是查看球赛结果。人们将在网上预订和购买商品或服务。当消费者发觉无法在当地得到所需的产品时,他们会专门乐意在因特网上漫游全球来寻求这些产品。估量到2001年,因特网的交易额将达到270亿美元。 在这种日益复杂和富于竞争性的信息化社会中,经营者在交易前往往会面对大量庞杂的信息和令人目不暇接的产品,他们需要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消费趋向,扑捉到有利的行情和信息,以减少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企业一样都利用各种市场调研技术来收集市场信息,并作为推测、经营决策的要紧依据。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科技在某些前沿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总的来说,大多数营销人员所使用的调研方法费用高、时效差、主观因素阻碍大、操作难度大,不能给经营者提供完备、及时的信息。因此,本文将追踪当代市场调研的最新研究,探讨信息化时代引导的新型调研技术,这将为我国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敏捷的观看应变能力和科学预见,仍适应于凭体会、感受作决策的企业决策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市场调研技术 1.全自动访谈(CATS) 近年来,在美国利用一种使用内置声音回答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调研方式棗访谈。这种全自动访谈方式利用专业调研员的录音来代替访问员逐字逐句地念出问题及答案。回答者能够将封闭式问题的答案通过上的拨号盘键入,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则被逐一录在磁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