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1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2

第3单元第1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2
第3单元第1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2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4、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选用上,用自然导入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还应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

学生准备;课前去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三、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还是身居祖国或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贪图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世界上有许多从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公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总和而成。平原的自然景观各有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那么,在不同的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展示:西双版纳竹楼、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瓦房、湄南河民居等民居图片。

问:大家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情况?

叙述:这些民居特色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居住在湄南河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叙述: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有许多由河流总和而成的的平原,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有着传统的裟种植业,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问: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国,这种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问:那么,世界上的水稻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

总结: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又以中国为最多。水稻作物的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浓厚的稻作文化。那么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人们的水稻生产情况怎样呢?

展示:湄南河平原的集团图。

问:水稻生产需要有哪些条件?

板书:水稻生产条件

学生从需要有充足的水,深厚而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等方面分析,老师加以总结。

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分析这里生产水稻符合哪些良好的条件?

从需要有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田地,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承转:正是这样良好的有利条件。使水稻成为这里的主要家作物,同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水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板书)”。

问:观察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谈一谈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问:我们看到水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什么来完成呢?

问:人们最为忙碌的,也是最需要较多劳动力的是在什么时候?

总结:由此,我们说,稻作农业与人力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在湄南河平原上分布的密集人口,体现了这一点。

问:大家结合课本中《湄南河的民居》图,进行相互讨论,来分析它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把湄南河平原的民居与西双版纳的竹楼进行对比----既类似又不同,它是环绕大片稻田或河流而居,且材料以木为主。

总结:水稻生长离不开足够的水分,纵横的水渠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密集水网,是水稻生产区的一大特色。这也使民居围绕这一特色来设计建筑。

展示:

总结: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湄南河平原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的农业生产,裨上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的主要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活与水稻生产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问题研讨

这一部分学习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帮助引导和分析好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要很自然地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个人的学习要求和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初步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把某个地区的情况强加于另一个地区,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面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课应引导学生从物质、社会、精神三层面上来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缺一不可。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高度机械化成为美国中部平原上的农业特色,以及在这一特色下的人们生活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结比,明确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促使学生支探索居住在平原条件下其他人们的生活特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程标准

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生要特色---高度机械化,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明确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法;明白地理事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会综合分析问题方法。

通过对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要明确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可使农业得农业所受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要特色---高度机械化。

教学难点: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综合分析。

4、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结论。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惧有关资料,呈现疑难情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为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先做好范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学生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培养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也穿插了一些讨论法、讲述法以及设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取一个有关美国中部大平原上农庄的有关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分类成四大块:“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美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情况。

一、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二、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前面我们贪图了湄南河平原上美好的风土人情,反映给我们的是一幅传统农业生产的美好生活场景。今天我们交到美国中部大平原去领略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生活图景。

板书:用机器种庄稼

叙述:乔治热情地邀请我到他那儿去做客,他住在美国中部的大平原上,他通过互联网给我们传来了一些资料。

展示:“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四个框题。乔治告诉我,看了这四大块内容,就基本了解了他那里的情况。下面我先给大家看一块内容,然后问几个问题,让同学来回答。

总结:实际上,乔治家农庄的特色也就反映了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特色。大家可以去阅读一“阅读卡”。

市场的变化是影响农业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其形成就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播放:“日常生活与活动”,包含乔治一家吃饭、旅游、节假日到教学做礼拜、到超市购物、探亲访友、上学过程、家门口做游戏等内容。

叙述:乔治给我们的资料全部看完了。通过这些资料,我觉得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美国乡村风景画。我想请大家把看到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一下。然后,请一位同学报这幅美国乡村生活风景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问: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今天通过学习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生产情况,你觉得哪些是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值得借鉴的?

总结:我们认识到,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其次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还要提高科技水平,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同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建立一种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徨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三、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只凭学生的想象很难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应遵循总是化原则。即将教学内容隐入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