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赵巍英(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小)

评析:马兰(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尤艳玲(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

[注:○表示利用电视光盘录像执教教师课堂实录,□表示电视录像中的课堂实录,∥表示执教教师暂停电视录像,△表示执教教师播放电视录像画面。]

一、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电视老师和几位学习伙伴,他们将和我们一起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电视老师和学习伙伴会给我们很多帮助,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听电视老师会给我们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倔强的小红军吗?还记得草地上金光闪闪的鱼钩吗?还记得泸定桥头那场激烈的战斗吗?你们对长征有哪些了解?谁能说一说?

□生:我在课外查找的资料: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等十一个省。∥

○生:(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

○师:看来我们同学在课下搜集了很多资料,让我们去听听学习伙伴还知道哪些?△□生:(学习伙伴汇报)

□师:是的,长征这段经历一年时间,纵横十一个省,跨越二万余里的伟大征程,在我国现代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的历程,心潮起伏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长征》。

□○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一起看录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着那段激动人心的旋律,看着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中。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红军战士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同走长征路。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也来读读书吧。

□○生:(读词语“磅礴、泥丸、岷山”,识记本课生字“丸、礴、岷”)

□师:同学们,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有两个不明白的地方。第一个是红军经过的“五岭”是哪“五岭”?还有一个是岷山在什么地方?

○生:我不明白“三军”是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认真听一听学习伙伴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记下来。△

□生:(学习伙伴提出不懂的地方。)

□师:问题还真不少?刚才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有的我们可以读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还有的我们可以借助字典来查一查,再就是同学们课前都查找了和这首诗有关的一些资料,我们也可以结合这些资料来理解。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请你们也借助这些方法解决你们提出的不懂的问题。接下来自己读一读,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争取自己弄懂。∥

○生:(读诗解决交流问题)

○师: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学习伙伴他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和我们说的一样吗?把不一样的记下来。△

□生:我先来,我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只等闲”的意思和前面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若等闲”意思很相近,都是把很艰苦的事情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只等闲”的意思就是把很艰苦的事情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学习伙伴提到的《石灰吟》你们还记得吗?

○生:齐背《石灰吟》这首诗。

○师: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我们接着听。△

□生:(汇报交流解决的问题)

□师:看来呀,字典的确是我们的好帮手,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读完讨论一下,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开始读书吧。∥○生:(默读课文)

○师:想好了,我们就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

○生:我是通过这一句知道“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句话写了红军战士把五岭看作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乌蒙山看作是

滚动的小泥丸。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把艰险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生:我是从这一句知道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虽然经过了那么多的困难,可是走过来的红军却是那么乐观,自信。

○师:那你能不能把红军的乐观,自信读出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一齐鼓掌)

○生:我是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读出来的。这两行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抢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渡船,活捉了守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抢渡成功。

○师:能再读一读吗?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我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出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而他们却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让我们听听学习伙伴和我们找的一样吗?△

□生:(汇报交流)

□师:是的,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了这些诗句仿佛就让我们亲历了红军长征的路程。电视机前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这回大声地读,看看还能从这首诗的诗句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齐读课文)

○师:你从诗中还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从诗中感受到了,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惊险悲壮,是从这句诗中看出来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真正把自己的体会读了出来,我们也像她一样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我感受了红军经过长征后那种欢快的心情,是从这一句看出来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你能把红军那欢快的心情再表现明显一些吗?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齐鼓掌)

○师:让我们听听学习伙伴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和我们一样吗?△

□生:我先来,我觉得这首诗非常有气势,尤其是前两句,那么多的困难红军却不怕,只等闲,我想来读一读这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来说一说,她读的时候,突出了“不怕”和“只等闲”两个词,但读的不是很有气势,我也想来读一读。∥

○师:读得怎样?我们来先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学习伙伴读得好,他把这首诗的气势读了出来。

○师:你能学他读一读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名学生读)

○生:(齐为同伴鼓掌)

○师:看看学习伙伴是怎样评的。△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不但有气势,还更让我感觉到了红军战士是那样勇敢,顽强。

□师:我觉得他们两个都读得不错,各有各的特点,都突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那种英雄气概,读出了气势,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但很有气势而且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整首诗都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

□师:是的,这的确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先总写然后再分述。∥

○师:学习伙伴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先总写后分述,全诗围绕哪句话写的?○生:(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板书)这也是这首诗的中心句。我们接着看。△

□生:我想读读第二句诗,因为我觉得这两句诗能让我感受到红军面对困难不只是不怕,而是那样的乐观,轻视困难,这真的很了不起。

□师:她读时把自己刚才的体会表达出来了吗?

□生:我来评一评,我感觉她突出了“逶迤”和“磅礴”,让我们感觉困难十分大,但是还不够乐观,我也来读一读。。

□师:读得不错,“腾细浪”,“走泥丸”的确把那种乐观的精神读出来了,你觉得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的确读得比我好,我应该向她学习。不过我也想再读一遍,争取超过她。

□师:有进步了吗?

○□生:(齐鼓掌)

□师:同学们将掌声送给你了,即因为你读得确实有进步了,又因为你很谦虚,很善于向别人学习,很好。还有谁想接着来汇报?

□生:我来说,我喜欢第三句,第三句就像一副对联,词语相对,尤其是一“寒”一“暖”,写得特别好。

□生:我也想说,我也喜欢这一句,不过我觉得“暖”和“寒”不仅是相对的,而且还能把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我也来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听了她的朗读,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师:是的,这一“寒”一“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的是如此巧妙,精炼,如此平易,凝重。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把你们刚才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

□○生:(自由读)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分别读读这句诗,女同学读前一行,男同学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吗?

□○生:(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看出你们不仅读懂了诗句的意思,而且还能读得有滋有味。电视机前的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开始试着背一背吧。∥

□○生:(自由背诗)

○生:背诵《长征》

○师:我们不光要会背,还要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听听学习伙伴的。△

□○生:(齐背《长征》)

□师:在红军长征的一路上都留下了红军战士那一行行的足迹,而这些毛泽东同志又用诗词把他们记录了下来,接下来,王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首毛泽东同志的词《忆秦

娥娄关山》(师背诵)

□师: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一样喜欢这首词呢?下面让我们看着屏幕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朗读)∥

○师:其实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留下了许多优秀诗词,同学们有兴趣可以搜集,背一背。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生:老师再见!

二、评析:

《长征》一课是以“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赵巍英老师是连接两个空间的桥梁,起了导看、导学的作用,使两个空间的教学内容、师生情感及教学评价有效互动,发挥了“双教师”的指导优势;实现了“电视教师引领课堂教师”、“电视学生引领课堂学生”、“电视教师引领课堂学生”和“课堂教师引领课堂学生”。由于平日经常使用光盘课进行教学,教师操作光盘熟练,学生适应光盘教学的方式,整堂课没有生涩、别扭之感,教学如流动的音乐,和谐、自然:电视王老师、课堂赵老师、学习伙伴和课堂学生,穿越空间,融为一体,共同理解了《长征》的诗意,体会了毛泽东同志的豪情和红军战士勇敢、乐观的伟大精神,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赵巍英老师按照电视王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组织教学,选择了合适的互动方式。有些内容先播放光盘,后让课堂学生回答;有些内容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再播放光盘;有些内容暂停,指导学生读、说、勾、画,教师及时进行细化、强化,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理解;遇到难理解的问题时,结合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进而突破难点,层层落实。

例如:当电视老师提出“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问题以后,赵老师先让课堂学生回答,再听听学习伙伴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的感受。如果先听学习伙伴发言,就会影响学生的见解和表述。先让课堂学生说,为学生提供了各抒己见的机会,学生自主表达后再听电视伙伴的回答,可两相对比,弥补不足,深化对该问题的理解。学习伙伴回答后,赵老师又采用暂停的方式,让课堂学生先来朗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只等闲”的环节,当学习伙伴提到“只等闲”的意思和前面《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若等闲”意思很相近,都是把很艰苦的事情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时,赵老师没有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及时将光盘暂停下来,让课堂学生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复习了于谦的《石灰吟》,新旧知识结合,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质疑问难也需要指导、需要引领。当老师让课堂学生提问时,学生只提出了三个小问题,赵老师此时及时播放光盘,并提出“让我们来听一听学习伙伴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记下来”的要求,让学习伙伴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问难。赵老师还特别注重电视教师、学习伙伴与课堂学生的互动,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教学中不光引导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还解决了学习伙伴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引导学生倾听电视老师和学习伙伴的讲述,还对学习伙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学习伙伴回答精彩之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用掌声来表扬。

赵老师虽然也根据情况对光盘做了一定程度的取舍。如:当课堂学生和学习伙伴对“五岭”一词的解释一致时,赵老师便采用快进的方式,使课堂学生拥有更多的回答时间;背诵环节,为了让课堂学生更多参与,赵老师也用快进的方式,只留下了一个学习伙伴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背诵。但通读整个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带有“□”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电视录像中的课堂实录较多,这就意味着电视教师和学习伙伴占用的时间较多。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此多彼少,电视录像中的课堂实录多了,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被挤占。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都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学中,学生不能较多地充当听众的角色。须知,听别人上课、看别人上课也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看会的、听会的和自己练会、学会的,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光盘教学是特殊环境、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光盘课到底该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是需要着力研究的。光盘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光盘绝不能替代教师,教师不能成为VCD机操作员,教学中应根据自身能力尽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以为,对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刚开始使用光盘进行教学或年段较低的班级,“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授为辅”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对于师生能

力都较强的班级可尝试采用“播放光盘为辅,现实教学为主”的方式,对光盘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可以采用掐头去尾、快进等方式进行取舍,还可以将电视老师的教学语言内化后变成提问、点拨、小结等,拉近师生距离,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毕竟现实课堂中的老师是活生生的,教学是交往互动、随机生成的)。虽然在《长征》的录像课中,师生表现都很出色,但教学要懂得“舍得”。再精彩的实录,对学生能力发展作用不大,就应坚决割舍,要想方设法给现实课堂中的师生留出时间。细细分析,本课教学中开课的师生问好、识字教学活动、朗读背诵的部分内容等环节,都可以大胆舍弃。

发表于《小学语文》2008年第十期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50分) 1. (4分)课前预习 ①《七律·长征》这首诗是________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 ②诗中________一句与我们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有关。 2. (10分)给下列字组词 征________ 证________;崖________ 涯________;闲________闭________ ;岷________ 眠________;磅________ 榜________ 3. (2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________ 广大无边,形容气势宏大。________ 4. (8分)给形近字组词。 喧________ 漠________ 暇________ 陪________ 渲________ 寞________ 瑕________ 赔________ 5. (10分)填空 ①《长征》是一首___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___,写于1935年10月,________。作者不仅是一位________家、________家,还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_。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________在________途中战胜________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精神。

6. (8分)我是拼音小能手(选正确读音) nán nàn 难________友难________题艰难________ 难________民 gēng gèng 更________衣更________快更________加三更________天 7. (5分)说说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 (3分)句段推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________,“三军”是指________,“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40分) 9. (4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 1.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出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生:除了“浪、雪”以外,其他字的拼音韵母都师“an”。 师:是呀,这样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出示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⑤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⑥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⑦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⑧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师: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Cv4+o;CA~=Va7f?8$小学教案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

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

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2012-12-09 21:45:39| 分类:五年级语文课堂实 |举报|字号订阅 窦桂梅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 一、导入,引出诗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 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来,一起齐读诗题。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 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感情诵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3、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者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要求说清楚自己收集了什么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内外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3、小结过渡:是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页。整整12个月,每天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的围堵追击,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迈着双脚,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奇迹。1935年10月,当长征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即《长征》。 (课件演示敌机轰炸、敌军追击的电影片断;《长征路线图》那清晰的红线和箭头,明确的告知了学生红军的行踪、时间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长征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为学生后面的自读、自悟、表达、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学诗歌,理解感悟。 1、复习诗歌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汇报。 (2)师总结,课件出示诗歌学习的方法。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 征》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2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kuān kuòzhuāng jia hēiàn héng qīshùb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ìliào zhùzhái xuèyèhūfēng huàn y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分)选词填空。 截然偶然竟然必然显然 ①侵略者最终_______落得失败的下场。 ②姐妹俩性格_______不同。 ③他一向准时到校,这次迟到是_______的。 ④没想到小红在这次讲演中_______获得了一等奖。 ⑤敌人居高临下,_______更容易发现我们。 3. (3分)根据解释写出正确的四字词语。 ①一下子飞得很高。_______ ②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_______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_______ 4. (5分)读句子,用划线的字词写句子。 ①爸爸的鞋像小船。 ②姐姐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③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5. (6分)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语。 令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良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旁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 (10分)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早上,我走进教室。 我放下书包。 我认真地做值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6分) 7. (16分)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硕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最新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汇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1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生远征、万水千山。 师(板书“万水千山”)看大屏幕,请你快速浏览“资料袋”,思考哪些信息反映长征经历了万水千山?长征路上,除了路程远,红军还碰到了哪些困难? 生饥饿。 师是的。由于缺乏食物,有的人吃皮带、吃草根。 生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地。 师是的。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沼泽地里,这说明行军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平均3天作战一次,但饥饿、寒冷、伤病、死亡在红军眼里却是什么? 生只等闲。 师(板书“只等闲”)只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只”是仅仅的意思,“等闲”是指平常的事,“只等闲”是指仅仅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25课《七律_长征》预习案

第25课《七律?长征》预习案 预习任务: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第25课《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材分析: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 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重难点: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谁能说一说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吗? 学生根据看过电视剧《长征》的印象自由谈,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 2.是啊,同学们所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长征是非常艰苦的,红军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在1935年十月10 月到达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资料介绍(课件展示)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 长征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 实 力,于 1934 年 10 月从江西瑞金出发(指红军长征路线地图),一路跋山涉 水,翻过 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 1935年 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 纵横 11 个省, 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自主学习法) 三、小组合作,展示自学字词: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字词上画上记号。 2.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 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1)磅礴(p d ngb o )逶迤(w e iy i )丸(w a n ) 岷(mi n )岭 (l I ng ) ( 2)解释词语:(集体反馈) 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说明困难多,艰 险多。 等闲 逶迤 走泥丸:小 泥球在 脚下滚过去。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在四千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 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4. 指名读。(个别正音) 四、师生合作(老师范读,学生画出节奏。)(采用演示法) 红军/不怕/ 远征/难, 平平常常。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小浪花。 细浪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 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 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 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

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 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 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出示) 师:这五岭是哪几座山?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画图表示: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红军是怎样面对的?(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穿越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跨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一、课前 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歌曲,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师:你都想到了什么? 生1:长征 师:你想到了长征,很好,注意把话说完整 生2:我想到了长征的艰辛。 生3:我想到了长征的路很远。 生4:我想到了长征的路走得艰难,但不把它们当回事。 师: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长征。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开始上课! 上课! 二、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指导正音,感知大意。 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长征的资料,把你交流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生读材料师:这是长征的原因 生2:简介 生3:《金色的鱼钩》故事 生4: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找的资料真多。老师也找了一点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图片,简介长征。)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心情格外激动,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学习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自评:这里没有对七律这种诗体的简介。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背诵前让学生自己发现律体诗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提示: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下面请大家们把这首诗读给同位听,不认识地教教他。生:合作读。 师:读得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老师合格吗?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一生读:逶迤磅礴岷山五岭只等闲腾细浪 师:这错误吗? 生1:磅礴读成Bang 师:自己改过来出错的学生自己读。 生2:五岭师: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出错的学生自己改过来。 生3:腾细浪rang 应该是Lang 指出错的孩子再读这个词。 再找一人读这些词。 师: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诗中,你还认识吗? 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谁能像她一样读得正确流利?再加一个小要求,要注意停顿。指生读。 师:读得不错。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词是不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