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

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感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哈姆雷特》 摘要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通过其语言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作者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哀悼了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衰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来探讨其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http://www.【关键词】《哈姆雷特》历史背景莎士比亚性格缺陷 一、历史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写照。 二、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4)出生在伊丽莎白时期艾文河畔的斯特拉夫小镇上。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后来生意中途没落,最终没有步入大资产阶级之列。年轻时的莎士比亚做过屠夫、商人。他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内心始终有一种改变生活状态,进入高级阶层社会的需求与向往,并以此获得超越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莎士比亚离开家乡,来到充满文学、戏剧氛围的伦敦,在此他的文学创作天分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最终使他踏上了通向文学的巅峰之路。 处于社会底层的莎士比亚处于一种心理焦虑状态,他渴望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尤其渴望被社会接纳,从事一种被欣赏、有尊严的工作。戏剧和诗歌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积极接受伊丽莎白时期人们对美的观念,用唯美的方式表达对美的理解和对文学艺术的膜拜。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他使用伊丽莎白式十四行诗描述了爱人那不可言喻的美,并歌颂了文学能战胜自然,使美永存人世的特殊功能。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一)忧郁 1.忧郁之根源 一系列残酷的事件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然而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朋友的背叛等等让哈姆雷特觉得:人类,并不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悲剧让读者值得思考,本文将对悲剧根源,悲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悲剧根源;悲剧意义 一、引言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这样的开始演变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显得悲剧,已然不再是那个快乐的王子。 同时,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对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一列原因性格,社会环境等等都是这成了悲剧的根源。 悲剧的性格,恶劣的社会环境,悲剧的根源同时也阐释了悲剧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同时也阐释了人文主义带来的意义。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 下面是XX为大家提供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0字: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似乎只有卡西莫多和艾斯美拉达的爱情是人们所歌颂的,而副主教弗罗洛却被钉上了道貌岸然、阴险毒辣、心理扭曲的耻辱柱。 《巴黎圣母院》简介: 古老的街道洋溢着玫瑰的芬芳,歌特式的教堂传来厚重的钟声。一群白鸽结队而飞,在巴黎圣母院的上空流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风儿吹,花儿飞,在夕阳下诉说着那遥远时空中的凄美故事…… 爱斯梅拉达,一位身段苗条,皮肤棕褐的吉卜赛少女。她不仅拥有美丽的容颜,还拥有绝妙的舞姿,美妙的歌声。她犹如一朵盛放的玫瑰,妩媚而单纯。只因菲比斯的表面文章,完全地动了芳心。殊不知着爱情背后的“阴谋”,完全被菲比斯玩弄于股掌之上。她梦幻般的爱情只是个泡影,当梦破碎时,她被强加上巫女的罪名,并将被处以绞刑。然而,她还期盼着她的骑士菲比斯来救她,这是多么美丽又单纯的想法!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纯洁、善良,以及对爱的憧憬,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只能一闪而过。也许在黑暗中生长的玫瑰,只能悠悠飘落…… 在我看来,爱斯梅拉达的毁灭,在于她对社会没有清楚

地认识。如果她能清楚地看出社会的等级差别,人们的虚伪,就不会断送自己宝贵的生命。如果她能知道这点,就不会那么天真,也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更不会深刻地折射出社会的腐败,这或许也是雨果先生的高明之处吧!但在现在的社会中,如果对社会没有清楚地认识,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对爱斯梅拉达,我们只能给予深切地同情,并与时代同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卡西莫多,是一位奇丑无比、又聋又哑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他的外表虽然丑陋,却有着天使般的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他的真实写照。只因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时送上了清水,他便下定决心守护这位美丽善良的天使。与此同时,他也深爱着这位天使。但仅凭他一人的单薄之力,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爱斯梅拉达走向死亡的深渊。而后,他也陪伴着爱斯梅拉达化为白骨,随风碾尘…… 与卡西莫多相反的菲比斯,他虽有着英俊的外表,但是一个粗野、浅薄的花花公子。他与卡西莫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组合。卡西莫多散发的是人性的光辉,他有着无穷的内在美,而菲比斯是徒有其表,从他灵魂深处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对此,我们看待他人,应该注重他的内在美,而不是他的外表。我们要发扬的,也是“卡西莫多”式的灵魂的美。类似“菲比斯”的人,我们应鄙视、排挤,这样才能让我们

《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原因的进一步思索 毕业论文

《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原因的进一步思索 [内容摘要]本文对《人生》中造成女主人公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刘巧珍是路遥笔下传统美的化身,她美丽、质朴、单纯。她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在80年代初封建闭塞的西北农村,巧珍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而追求自由恋爱,她的身上折射着新时代的光辉。 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巧珍的爱情还是以悲剧而告终。除了当时社会以及周遭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束缚之外,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对这段感情的失败不无责任。巧珍她一方面感奋着新生活的召唤,却又在愚昧中、在旧观念旧道德的限制下,窒息了精神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觉醒得不彻底;而且在爱情上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我从四个方面对导致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作以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刘巧珍爱情悲剧内在因素 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悲剧观的要点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在他们看来,所谓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诚然,悲剧的发生其社会与环境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作为男女主人公本身来说,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抉择也是形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巧珍是一个集真、善、美为一身的女子,而且她的身上还折射着新时代的晶莹光彩。巧珍的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索。 刘巧珍,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纯真、谦让、温柔、朴实……“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那颗“金子般的心”,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爱高加林爱得那么深沉。这种爱,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中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特征的新的生活的追求。 巧珍她是勇敢的,她同样渴望着现代文明,对自己挚爱的人敢于义无返顾地追求。世俗的偏见根本无法动摇她的决心,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有着高加林所缺乏的另一方面的勇气:那是在辛勤劳动中铸造的一种可贵的勇气。它比小知识分子的虚荣自卑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她勇敢地背叛了古老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不愿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也不管什么门当户对。即使自己是村里所谓“财神爷”的女儿,也不嫌弃高加林的家徒四壁、生活贫寒。满怀倾慕的是高加林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她默默地爱了高加林好多年,在加林到县城上学和在村里当老师的时候,她没有勇气向“有文化”的加林哥表达情感,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高加林。当高加林的教师职位被村支书的儿子“合理”地顶替后,她为加林鸣不平,她能对高加林表现出的愤懑和悲痛感同身受。巧珍在高加林落魄的时候主动向他剖白心迹,而当他们正陶醉于爱情的甜蜜时,高加林又有了新的进城工作的机会。高加林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时候,巧珍的位置渐渐下降,她最害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当她被抛弃时,她并没有寻短见,尽管她内心在流血。而她在遭受如此重大感情挫折时依然不失“菩萨般的心肠”,不对落难的“负心汉”落井下石,这是何等动人的情操! 那么被刘巧珍这样深深爱恋着的高加林是什么样的呢?他是农民的儿子,但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一、悲剧产生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宫廷一片混乱,父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的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国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满着复杂性,多面性和矛盾性。他拥有世俗的一切光辉的品质,如爱人奥菲利亚的赞誉“一个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娇子;时尚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还没有说服力的话,国王和波各涅斯对他的忌惮则可显示民众对这位英武的王子的拥戴;直到变故发生前,他还有一位拥有“太阳神的毛发、天神的前额、阿波罗的身躯”“完善卓越的仪表”的堪称“世间男子汉的典范”的父亲;他还拥有一位美丽贞洁的母亲,父亲的英勇让国人骄傲,让自己自豪;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完美无暇;作为丹麦的王子,他继承的不仅是丹麦的国土和臣民,还有父母的美德和国人的赞颂。这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父亲被害,凶手竟是叔父;母亲变节,元凶还是叔父。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就不能夸口自己还能在这样的变故中保留自己一贯的优秀品质,即使他是一个像哈姆雷特这样完美的王子———三十岁的拥有智慧的青年。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朝三暮四,痛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母亲的寝室中,他愤怒地辱骂他的叔叔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对叔父的奢侈以及国家的陋习,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他向往光明,痛恨邪恶,将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绑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忍受所有苦难,不断挣扎前进。 3.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索,但却优柔寡断,这也是他的复仇成为悲剧的原因。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恨国仇,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含泪的笑:是果戈里的描写小人物的作品的一种方法,他是以含泪的笑来写小人物的悲哀的。这种含泪的笑,有幽默也有讽刺,既有同情不平,也有鞭笞。这是一种“被深沉的悲哀和忧郁的感情所压倒的谐趣。”果戈里在深刻揭露贵族地主庸俗、卑劣和堕落的同时,又向这些寄生虫表现同情和哀婉。在揭示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命运时,既有调侃,又给与深切的同情。这种谐趣时而以发笑,最终催人泪下,这正是果戈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果戈里的含泪的笑在杀尼古拉统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专制农奴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使果戈里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2、冰山原则: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海明威常用象征把抽象变为具象,在让读者从具体物象出发,去揭发经验想象和情感。从而挖掘其中的意蕴,其四大要素为: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3、人物再现: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使用的一种连接各部作品的方法。人物再现法有以下几个方面:A、同意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B、通过人物的叙述、隐喻类别将散见于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和世界加以罗列交持;C、把多部作品中曾出现的人物放在某部小说中描写。巴尔扎克常用人物在线的方法,使以前作品中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现,从而把人间喜剧中的许多情节贯穿起来,在展现人物在不同阶级的思想性格发展。也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全过程,以及时代变迁。 4、湖畔派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主要文学流派,是当时欧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这一派作家,大多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居住过,因此,后人把他们统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大多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大革命失望甚至反对的过程。又因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极度反感。在隐居湖畔期间或前后,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然美景、同情善良和不幸人的遭遇的诗篇。其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5、硬汉性格:19世纪30年代以后,海明威作品中那些被战争摧残的主人公,发展成为一种硬汉性格的形象。这些人多数是拳击家、斗牛士、猎狮者、捕鱼者,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作者50年代所写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升华到哲理寓意的高度,达到了硬汉子形象的顶峰。 6、追溯法:是指易卜生用来结构剧情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戏剧开场之前,矛盾就已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戏剧一开场就已经有了渐入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矛盾的原因,则要通过戏剧中人物追溯回忆,才能展现在观众面前。使用这种方法,能造成强烈的悬念,蕴含深刻的意义很赖人寻味。 二、简述题: 1、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答:A、雨果认为现实本身并不象古典主义者描绘的那样庄严和光彩,相反宇宙万物的美与丑往往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常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认为美丑是相生相共,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的,其本身就是对照。 B、他认为美丑对照是自然的产物,喜剧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就应该做到崇高优美与滑稽丑陋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认为“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崇高的美,它不仅是戏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8184445.html,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作者:李帆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9期 摘要:萧红,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令人极度心疼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的是流水般的命运。家庭的不幸使她的童年不堪回首,离开家庭的束缚后则是爱情与现实物质对她的折磨,故而她的一生都呈现着厚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萧红;爱情;命运;悲剧 一、初生 萧红在童年时期的乳名叫荣华,实际生活却正好相反,总得来说就是一片愁云。家境不错不用愁吃穿却不快乐,生了个悭吝到极致的父亲,家里也只有祖父肯疼惜她。记忆里童年总是充满心酸,只有祖父在的时候才能肆无忌惮将小女儿的天性释放出来,在那个笑呵呵的慈祥老头走后,对他自己而言是解脱,对萧红就是失去了童年。但萧红天性的乐观的也是坚强的,生来就有作为作家的敏锐与观察力。《生死场》中清新刚健的场景描写与童年细致的观察分不开关系,“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阴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这是一幅夏日正午的田园景象,清新而质朴。 二、青杏 长大之后面临的是被封建家长逼婚,于是她毅然出逃,选择在北平追寻学生梦。那段时日萧红孤身一人在新的城市中挣扎着,饱受折磨。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视觉的冲击更让人心酸,大雪翻飞的寒夜里走在路上看着别人家热气腾腾的饭菜,她只能晃着空荡荡的口袋,带着喧嚣与抗议的胃悄悄走开。那一刻现实就是胃由于饥饿真实的抽搐感,在家里无情抛弃她时,她就只剩孤独,然而孤独还是高贵的。当遇着汪恩甲,那高贵就完全被完全腐蚀掉了。汪恩甲是个懦弱的骗子,萧红已经决定向封建婚姻妥协了,但汪家却不接受她了,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残害了她。但他也只是萧红悲剧命运里众多伤疤的一处,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未被现实拖垮。在他走后萧红便被变相软禁在东兴旅馆的阁楼上,没了任何自由。那是真正的寂寞,从高贵的孤独掉落到残忍的寂寞。孤独是高贵的,但寂寞会发慌,会改变甚至毁灭一个人,从那以后寂寞便贯穿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寂寞与境地给她留足了时间与空间去进行思考,从而成就了她的才情。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吃青杏的季节,今年这个时候,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这正是萧红对于自己现状的真实描述。 三、萧军 萧红遇着萧军,不知是对还是错。见着萧军时,她正大着肚子,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可是他们还是相爱了,她将爱情视为所有,她自己说爱情之于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但对女子却是

哈姆雷特悲剧原因分析

The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As we know, Hamle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tragedies wrot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He gives deep impression to almost everyone who have read the story. Every reader has their own idea about Hamlet’s tragedy. This story describes a prince’s of Denmark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The King of Denmark died, young prince Hamlet who was studying abroad came back to his country only to find out that his mother married his uncle Claudius just a short time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 ghost who looked like the old King appeared at night, and told Hamlet that it was Claudius who killed him, so Hamlet promised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He began to pretend to be mad, and left Ophelia who was loved by him very much. To spy on the reflection of Claudius, Hamlet arranged a play. Claudius realized it, he sent Hamlet to England, and asked the man who kept an eye on Hamlet and sent a letter to the king of England to have Hamlet died. But Claudius failed. Hamlet came back to Denmark again. Meanwhile Ophelia was drawn because of her father’s death and Hamlet’s departure. Her brother Laertes asked to fight with Hamlet and Claudius gave a sword to them. In this fight, Hamlet was killed by the poison sword, Laertes was wounded to die. The Queen, Hamlet’s mother, died from the poison wine which was prepared for Hamlet by Claudius. Before death, Laertes told the truth. Finally Hamlet killed Claudius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mainly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Firstly, Hamlet w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he was noble and simple. So when Hamlet found his father’s death and his mother’s marriage with his uncle, who had become the new king, he was barely to get over of these matters. Filled by sorrows, Hamlet cannot thought about his revenge clearly,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 of his filled. Secondly,Hamlet ha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de him though a lot about his plan of revenge. H e was struggling with the choice of the 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suicide as people said or murdered by his uncle. Therefore, he was entangled with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Besides, his faith in religious hindered his idea of killing his uncle. His struggle of this question made him hesitate to kill his uncle for the revenge of his father. Thirdly, before all of these horrible things, Hamlet lived a happy and bright life 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During his study aboard, Hamlet has wonderful dreams and brilliant image of his future. In his mind, the world is peace and prosperous. However, these over-optimistic thoughts gave him a frail will which led him to tragedy. Fourthly, as a prince, hamlet refused to tell his friends about his experiences and ideas. He was un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论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成因

论《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成因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施静平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不同的两种悲剧。《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最后与仇人叔父同归于尽的彻底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却因封建家族世仇而不能成为美眷,双双殉情,最后家族言归于好的带有喜剧色彩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两种悲剧的写作背景,剧中矛盾,以及人物性格来分析两部戏剧的悲剧成因。 一.写作背景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先于《哈姆雷特》六年出世,但这两部戏剧都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城市手工业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这给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产生了反封建的政治愿望和要求,便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个人的情感,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在压

抑人们欲求的封建时代,它无疑成了点燃人们反封建的熊熊火炬。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当时新思想的代表,他们厌恶禁锢思想的封建制度,憧憬美好的爱情,所以,当他们彼此得知自己是门第相当的世仇家族时,他们毅然不顾世俗的藩篱,大胆相爱。罗密欧由衷的叛逆:“……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得粉碎。”,朱丽叶也有同样的声音:“……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这种微弱的呼喊人性自由的声音与敦厚的封建思想的抗衡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成为了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在《哈姆雷特》中也是如此。 12世纪的丹麦王国封建势力强大,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克劳迪斯掌握着国家的权利,拥有朝廷的力量,哈姆雷特作为受过新思想熏陶的人文主义代表势单力薄;再加上,哈姆雷特昔日的朋友与情人,如今也成了克劳迪斯的密探,而哈姆雷特不仅需要复仇,他还有重整乾坤的任务在身,孤身一人的他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对抗,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悲剧便出现了。 二.剧中矛盾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展开,以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与克洛德的比较

摘要: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在遭遇爱情而不可得时,一个走向了崇高的自我牺牲,一位却走向了恶的深渊。原因在于二人心灵内质的巨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爱情认知的影响。关键词:卡西莫多;克洛德;爱情;人性;禁欲主义 可以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集中展示了两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卡西奠多由于畸形丑陋,爱而无望,最终只能抱着心爱之人的骸骨完成爱的仪式,实现爱的愿望;克洛德因为内心的阴暗丑陋也无缘获爱,最终心灵扭曲。以我不得他人也别想他人得到的心理残忍地毁灭所爱,自己也遭报应。这是一个由于美与丑极端对立,无法和谐从而导致的悲剧。 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单相思,单向的追求,其结局是爱而不得的悲剧。然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卡西莫多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洛德则采取了罪恶攫取的手段。 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中灵的成份居多。卡西莫多对外界一贯是冷漠与封闭的,他对姑娘的关注首先缘于感恩。自从在广场的耻辱柱上领受爱斯美拉达的施水之恩,卡西莫多的生命之门便向她訇然开启,渴望着姑娘进入他的生活与世界。他开始在钟楼上兴奋地搜索和追随爱斯美拉达的身影,悄悄地观赏姑娘惊人的美貌,在日复一日的欣赏中,卡西莫多生出了对姑娘的爱慕。爱斯美拉达即将受刑时,卡西莫多迅猛地将她劫持到圣母院保护起来,也是在这时,卡西莫多有了和姑娘的近距离接触,有了正面交往的机会。卡西莫多对姑娘极尽温存,但他极度的丑陋使姑娘惊恐不安,绝望、伤心之余,卡西莫多选择了退避,却始终细致地照料姑娘的饮食起居:送饭送水时,总是侧过脸去,以免惊吓姑娘;为了不让姑娘生厌,总是离得远远的,却又凝神观望、守护着自己的女神,避免任何人伤害她;甚至于为了姑娘的快乐,他忍着心灵的痛苦前请卫队长菲比斯赴姑娘的约会;克洛德趁夜凌辱姑娘,被他狠狠地惩罚;奇迹大院攻打巴黎圣母院时,卡西莫多竭尽全力、拼死保卫姑娘;当姑娘在圣母院消失了踪影,他绝望万分,痛苦长嚎。最终,搂抱着爱人冰冷的尸骸死去,实现了想望的爱情。 克洛德的爱情始终与肉欲相联,也就始终与禁欲斗争相随。从最初的理性克制到无法自制的激情放纵,直到人性丧失,沦为恶魔,克洛德的灵魂经受了极其惨烈的灼烤,却没有避免沉沦的命运。被爱斯美拉达吸引之初,克洛德自觉地选择超越。他力图如往昔般用他的意志、理性来回避、抗拒这份诱惑;而后又请求主教下令,将爱斯美拉达逐离广场,以使心灵归于平静。但是,爱的欲望很快在克洛德的内心深处弥漫开来,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摧毁了理性的堤防。这时他便支使卡西莫多掳取姑娘,纷至沓来的还有深夜尾随,在妒火中刺杀情敌;继而为了隐匿自己的罪行,嫁祸于姑娘,使其被捕,惨受刑罚;姑娘身陷图圄,他借机要挟,诱逼她用爱情换取自由;当他倾吐、跪求爱情而断然遭拒时,便利用权势和阴谋两度将姑娘送上绞架。 在爱情的追求中,卡西莫多散发出灵性与善性之光,它们遮蔽了他丑陋的躯壳,闪耀着一种纯净的灵魂之美;克洛德恰相反,原有的善性与理性之美逐渐褪尽,进而衍化出狰狞的恶行。在人性的走向上,二人呈现出上升和沉沦两种迥异的向度。 值得关注的是:两位男主人公在爱情降临前都处于心灵的封闭状态,遭遇爱情而不可得时,为何一个走向了崇高的自我牺牲,一位却走向了邪恶的深渊?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在遭遇爱斯美拉达前,心灵虽呈封闭状态,内质却有极大差异。 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共同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狭小闭塞的环境中,基本与世隔绝。卡西莫多是父母、社会的弃儿。因为天生畸形,婴儿时代便被父母遗弃,而后因为同样的原因受到社会的排斥、讥嘲甚至仇视。小说对此有两处深刻的描写:一是作为弃要被放到广场左首的床板上时,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们以厌憎的语气提议将他烧死;二是在胡闹节上以小约翰为首的普通民众对卡西莫多极尽讥诮与挖苦。对任一社会阶层而言,卡西莫多都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丑陋的怪物存在着,缺乏他人的同情与尊重。他耳聋、背驼、近乎哑巴,原本就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 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 (一)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

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二)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样貌,而且聪明、悟性高。她虽没能接受教育,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对高加林的爱更多表现在对他的关心与依附上。高加林去城里卖馍失败,她会考虑他的心情,帮助他卖馍;在“卫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悲剧疯癫颠倒混乱的时代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哈姆雷特遭受了一连串打击致使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失望,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那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他的悲剧的必然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高峰。《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故事。说复杂是因为其情节十分的曲折,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它的主线可以用一句话概况——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在这出著名的悲剧中,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这两个悲剧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两个人同为疯子,只不过一个是装疯而一个是真疯。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老国王未死之前,他就读于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爱,相信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的同事也对一切丑恶的事物表现出了憎恶。这样一位生机勃勃,抱有远大理想的王子本应该继承

着又对友情失去了信心。哈姆雷特不再相信友情,他更加的孤独了。 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他仅剩的爱情也岌岌可危,奥菲利亚确实是个好女人,她美丽善良又单纯,但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软弱并且没有主见,她过于听她父亲的话,就是这一缺陷葬送了他们的爱情。在哈姆雷特装疯期间,叔父克劳狄斯想要验证其真假,于是奥菲利亚的父亲便出主意让自己的女儿去验证一番,他们相信在恋人面前哈姆雷特会说真话或至少会露出马脚。于是奥菲利亚这个傻姑娘便真的去了。恋人的试探无疑是在哈姆雷特那血淋淋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将他往绝望的深渊又推进了一步,也让他对女人彻底失望,不再相信爱情。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哈姆雷特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的幻想。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劳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变开始对他阿谀奉承,为了利益而去巴结他;而为了篡位,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类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有着丑陋的心。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变改嫁叔父。友谊,也不可靠,为了一己私利,好友接连背叛自己。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朱维之,1982)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

哈姆莱特 文学常识

高考名著阅读之《哈姆雷特》 【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哈姆莱特主要人物】 哈姆雷特:乔特鲁特和先王的儿子,新王克劳狄斯的侄子。他时刻准备为父亲复仇,最后终于杀死克劳狄斯。在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身亡。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先王的弟弟。哈姆雷特的叔叔。他毒死了先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子乔特鲁特。最后被哈姆雷特杀死。 乔特鲁特:哈姆雷特的母亲,先王的妻子,后续嫁新王,即先王的弟弟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误饮毒酒而死。 奥菲利亚:波各涅斯的女儿,雷欧提斯的妹妹,哈姆雷特的恋人。最后因疯癫落水而死。 波各涅斯:御前大臣,雷欧提斯与奥菲利亚的父亲,克劳狄斯的帮凶。被哈姆雷特误杀。 雷欧提斯:波各涅斯的儿子,奥菲利亚的哥哥。最后在与哈姆雷特的比剑中身亡。 【故事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得知父王暴死,匆匆回国,却发现其叔父克劳狄斯与原来的王后即哈姆雷特之母成婚并继承了王位。哈姆雷特悲愤交集。后来,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克劳狄斯是杀己夺取王位的凶手。哈姆雷特用戏中戏影射其叔父杀兄夺嫂的罪行来获取证明,同时决定要为父王报仇。奸王克劳狄斯不断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好以装疯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在如何复仇问题上犹豫不决,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哈姆雷特误杀身死以及她本人与哈姆雷特恋爱失败,导致精神失常,溺死水中。后来在国王的挑唆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比武,双双中了毒剑。王后则误饮奸王为谋害哈姆雷特而设下的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临死前刺死了奸王,报了父仇。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象征着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故事虽然发生在丹麦,但实际上是16、1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其中尤其重点写了哈姆雷特一家和奥菲莉娅一家的种种纠葛。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选择题】 1、下面对名著《哈姆雷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哈姆莱特》在人物塑造上常常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使剧中人物各具特点。比如同是反面人物,克劳狄斯阿谀奉承,波洛涅斯笑里藏刀。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表现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C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D《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是悲剧的主要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的矛盾。 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解析】(D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是悲剧的主要冲突。)(E应为封建社会末期)) 2、下列有关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挪威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B、《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