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 变异与育种专题学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 变异与育种专题学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 变异与育种专题学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

变异与育种专题学案

一、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名称原理操作(育种程序)特点(优缺点)适用生物杂交育种

P→ F1→ F2植物连续

交动物

交操作简单育种年限

动植物单倍体育种

P→ F1→

培养→ 单倍体→

处理→纯合体育种年限

快速获得

多倍体育种

幼苗等→

处理→多倍体(有时用到杂交方法)利用获得的多倍体的优点

诱变育种

等方法处理诱发突变提高

率、大幅度改良

规模大、不定向动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育种体外(不同种生物间)

基因工程步骤定向改变

动植物、微生物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植物细胞

性和

变异细胞

→原生质体→

培养→

细胞→

培养→杂种植株克服

障碍

二、典型例题

1、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请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三代即可)

2、在家兔中,黑色(B)对褐色(b)为显性,短毛(E)对长毛(e)为显性,这些基因是独立分配的。现有纯合黑色短毛兔和褐色长毛兔,请你设计能获得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的育种方案。

3、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⑴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⑵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不育的是___组。⑶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⑷

A、

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组,原因是。

4、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在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获得高效菌株。实验步骤:①配制(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②将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5、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并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的特点预测实验结果。(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其生长可释放淀粉酶

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主要实验步骤:⑴第一步: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为2组,1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实验组,另1组作为对照组。第二步:制备含的(固体/液体)培养基。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第四步:比较,选出_______的菌株。⑵预期实验结果:a:由于诱变突变率低,。b:由于诱变突变的不定向性,

6、现有味甘多汁、消暑解渴、稳定遗传的绿皮(G)红瓤(R)小籽((e)西瓜品种甲与白皮(g)黄瓤(r)大籽(E)西瓜品种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西瓜育种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图中①过程所用的试剂为,培育无籽西瓜的育种方法叫做,用二倍体花粉刺激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通过③培育无籽西瓜时所用的试剂是

,使用的时机和部位是。瓜农用②生产的无籽西瓜比用③生产的无籽西瓜更受消费者青睐,原因是:

。如果选用的品种优良,瓜农们也乐意采用③途径生产无籽西瓜,其优点是。⑶种子公司用品种甲作母本、品种乙作父本,通过⑤途径制得杂交种F1,待其播种开花后彼此相互授粉,所结的瓜比亲本个大、味甜,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的原理。将此瓜所

结种子(即F2)留下,来年再种的结果是产量、甜度大大下降,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这些种子胚的基因型在理论上有

种。⑷通过④细胞融合途径形成杂种体细胞时,要使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化学物质。由该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利用了_____________原理,使用了____________ 技术。若用杂种植株获得单倍体植株,需使用的方法是进行_________培养。⑸为确认上述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应在显微镜下检测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核,辨明染色体数目。此时应准备的试剂是____和______,观察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___,看到的染色体数目应该是_____条。

7、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某种酶(PG)开始合成并显著增加,促使果实变红变软。但不利于长途运输和长期保鲜。科学家利用反义RNA技术(见下图),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⑴获得转基因番茄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若要获得目的基因,先要从番茄果肉细胞内获得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为模板,以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反义RNA;再以反义RNA为模板,在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反义基因。⑵将目的基因导入番茄体细胞中,常用

的Ti质粒作为运载体。将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进行

,获得完整植株,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的目的是

。若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则在番茄果肉细胞内能检测到

,它可以和靶mRNA形成

,阻止靶基因表达过程中

过程的进行。目的基因是否表达还可以通过观察番茄果实的来确认。⑶反义基因_____(是/不是)靶基因的等位基因,若将转基因番茄看作杂合体,欲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品种,可以将转基因番茄的_____进行离体培养,获得

,再用_________处理,诱导,获得二倍体纯系。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答案

第7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填空题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 和。而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经典实验 是、、和 细菌转化噬菌体感染植物病毒重建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平板培养法 2.______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_______。Griffith转化因子 3.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_____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无毒的R型细胞(活R菌) 32 4.AlfredD.Hershey和MarthaChase用P 35 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______。 全部遗传信息 5.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 ______也是遗传物质。RNA 6.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______;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 称______。 单倍体二倍体 7.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 颠换 8.______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Col 9.原核生物中的基因重组形式有4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10.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一系列的_______,能清除或纠正不正常的DNA分子结构和损 伤,从而阻止突变的发生。 修复系统 11.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这类突变型在_______上不生长,所以是一种负选择标记。 基本培养基 12.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在基本培养墓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而未混合的两亲菌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长出的原养型菌 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_______和_______所致。 交换重组 13.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 而在_______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普遍性局限性 14.基因突变具有7个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案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3、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1节遗传和变 异现象 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2、相对性状 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 2、变异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遗传现象。 激发了兴趣。 学生表现得很有兴趣。 并通过声音说出上课老师 的名字。 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 性状的比较”,进行自我检 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 密的兴趣。学生之间比较各 自性状,是否有所有性状都 相同的。 学生并主动思考和回 答问题:身上遗传有父母的 性状。都是遗传。 导入:为什么种了白玫瑰只能 开白玫瑰花, 狗为什么就不能生下 猫呢?俗语中常说“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 鼠的儿子会打洞。”同学们知道为 什么吗? 老师提示:各种生物把自身的 特点传给后代,使得各种生物都自 身的特点。我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听隔壁班是哪位老师在上课 呢? 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师自身 的特点。我们用一个概念来概括: 性状 老师概括:生物表现的形态特征 和生理特性。 老师播放图片:现在大家来 认识一下自己的性状。学生进行活 动(课本P98页)。提示学生与同 学比较。 老师明确名词相对性状的概 念。 同学们:大家可能都遇到这样 的情况,在街上碰到一陌生人问你 是某某的小孩吗?想一想,为什 么? 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教学设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模拟“概念图”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考纲要求】 1、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描述人的性别决定。 4、认同优生优育。 5、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能列举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的概念,并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基因”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写有相关概念的卡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题下表是对某个家庭成员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

1、 单双眼皮、有无酒窝等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 , 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此现象称为 ; 父母为双眼皮,而女儿为单眼皮,此现象称为 。 2、若决定双眼皮的基因(A )为显性基因,决定单眼皮的基因(a )为隐性基因, 下图为父母双眼皮,女儿单眼皮的遗传图解,请尝试完成: 3、父母为双眼皮,女儿为单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女儿的 发生改变引起 的,因而 (能/ 不能)遗传给后代。 女儿做整形成为双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 引起的, 并没有改变,因而 (能/ 不能)遗传给后代。 4、若决定有白化病的基因(b )为隐性基因, 决定无白化病的基因(B )为显性基因, 则这个家庭成员中,父母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 女儿的基因组成是 。 若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婚配后所生的子女患 病的机会增加。 5、人的性别是 决定的,父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母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这对父母再生一个儿子的机率是 。 单眼皮 父 母 卵细胞 受精卵 亲代 子代的性状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案)人教版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复习摘要 典例解析 例1: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 ) A “一娘生九子,九子都像娘”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将门出将子” D .“老鼠生儿打地洞” 解析:子女像父母,是指父母的性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了子女,B 项和D 项也是一样的道理。“将门出将子”是指将军的后代都是将军,但实际上将军的后代不一定是将军,即使出了将军,也是家庭影响和社会造就的成果,并没有可以遗传的“将军性状”。 答案:C 例2:人类的正常肤色是显性性状,由基因A 控制,白化病是隐性性状,由基因a 控制,有一对夫妇的基因组合分别是AA 和aa ,问:妻子是不是白化病患者? .他们的子女会不会患白化病? 。 解析:白化病基因a 控制隐性性状白化病,在一个人的体细胞内,当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即aa)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白化病患者。因此,题目中介绍的“妻子”是白化病患者。这对夫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叫做性状。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基因控制性状 基因和染色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经生殖细胞向子代传递:在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单条存在,基因也是单个存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⑴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⑵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 ,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 或Dd 两种;⑶基因组成是Dd 的,虽然d 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 并没有受D 的影响,还是会遗传下去。 禁止近亲结婚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常染色体:22对 性染色体:1对 男性:XY 女性:XX 男性能形成X 精子和Y 精子 女性只能形成X 卵子 卵子与X 精子受精生女孩,与Y 精子受精生男孩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人的性别遗传 变异的类型 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引起 可遗传变异: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 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1 出示几张学生与家长的照片,让学生找出相似于不同,引出新课。 2、出示几组图片认识人的各种性状:能卷舌、不能卷舌,单眼皮、双眼皮, 有耳垂、无耳垂等。 3、小游戏,调查班级内不同性状同学的人数,引出相对性状。 4、基因与性状的遗传。实例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过程中,传递的是 性状还是基因?进一步得出结论: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在遗传过程中,传递的是基因。 5、合作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课件内容学习。利用遗传图解分析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6、学案巩固练习题。 优点:1.对概念及概念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概念本身虽是抽象和枯燥的,但对概念的诠释和理解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合理的建构变得面目可爱、趣味盎然。 2.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大思路、大启发,只不过因为教材面对的是广大受体,未必能够很好地适应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个人使用时,可以对它进行个性化、具体化处理。 3.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是令人亲切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内在学习动机、建构学习意义的切入点。导入环节新颖,学生一下就能被图片吸引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今天的学习。 4、教学过程严谨,实例恰当,学练结合,知识迁移;环节多样,自学讨论,调查游戏等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区快速分出遗传性状、相对性状 5、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资源,直观形象,利于学生学习,激发兴趣。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正确的解释遗传和变异。 7.教师群体的合作和真诚互助是个人进步不可或缺的保障。 缺点: 1、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要是点一下就好了。 2、定义部分,可以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3、上课时,那种和数学相仿的基因遗传图解写法很好,但是我说成数学中的十字相乘,有些不准确,而是整式和整式相乘,如果想要学科整合,就要确保它的正确性。 4、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考虑全体。 2

初二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导案

初二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作者:————————————————————————————————日期: 2

学生姓名年级_初二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课时2h 课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科学的判断一些遗传和变异现象,杜绝迷信和偏见,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与过程有所了解,懂得生物的神奇,激发探索生命和未来的兴趣 3.会运用遗传图解解答相关问题 重点生物的相对性状,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的显隐性 难点 判断后代的性状并计算其比例,进而能绘制遗传图解 教学内容: [考点归纳] 1.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传递特点。 4.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传递特点。 5.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性别决定的方式。 6.遗传病和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措施。 7.变异的概念,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之间的区别 特别关注:生物的相对性状和遗传性状 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遗传图解、后代的性状及性状的比例)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之间的区别 [知识回忆] 基础知识 1.生物体,包括、和,叫做性状。动植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遗传给后代的。 2、遗传的意义、物质基础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 主要遗传物质:。它呈形,主要存在于中(遗传信息的中心)。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基因与性状 基因的概念:。 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卷舌和不卷舌。 基因与性状:一般地,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存在,在有性生殖细胞中存在。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 牛的体细胞有30对染色体,那么牛的卵细胞中有30条染色体,牛的皮肤细胞含有30对染色体,牛的受精卵中有30对染色体 4、禁止近亲结婚: 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案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的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性状与相对性状的区别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再看图,这是一个猫家庭,它们彼此之间各有相同和不同的特征;而我国首例子用成年牛体细胞克隆出的五头牛,它们几乎一模一样,这又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 二、合作探究: 1、通俗地说,遗传是指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而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观察书本P25上的几种生物性状。 小组成员间相互观察人体的下列性状:(1)耳朵有没有耳垂(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3)能否把舌头由两侧向中央卷曲?(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 讨论:(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试着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4)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5)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子说明。(6)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 思考:父母的许多性状为什么会在我们的身上出现呢?我们知道精子和卵细胞都没出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是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合代,才使子女像父母呢? 交流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学生阅读分析书本资料,并讨论[来1.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三:归纳小结: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多种正在栽培的转基因作物和饲养的转基因动物,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医院里有转基因药品。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对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你还有怀疑吗?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公开课教案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探究学案) 【中考课标解读】 1.扎实掌握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熟练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 传递及性别的遗传过程;提高探究、资料分析、识图等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和比较记忆,运用探究法、观察法解决问题。 3.关注生命;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 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性别的遗传)。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区别。 难点: 用遗传图解释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及性别遗传过程。 【中考命题规律分析】: 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题型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为主,连续三年来遗传图解必考. (其中2013年14分,2012年10分,2011年10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指导:将复习导学问题脱稿完成,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点,组长负责交流答案。 [知识回忆] 1、遗传的概念、意义、物质基础 概念: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 主要遗传物质:。它呈形,主要存在于中(遗传信息的中心) 2、基因与性状 基因的概念:。 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卷舌和不卷舌。 基因与性状:一般地,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存在,在有性生殖生 殖细胞中存在。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 3、人的性别决定原理、方式 常染色体:与无关,数目是对。 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男)或(女)。 性染色体类型:数量:1对

男性:产生两种精子和 性别决定方式:XY型 女性:产生一种卵细胞 4、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1)遗传病的病因是:物质发生变化或者是由基因引起的。 常见遗传病:等(2)遗传病大多是因为近亲结婚引起的,因为近亲间携带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生下来的子女中患有病的几率于正常夫妇生下来的子女 (3)优生优育的措施:、、产前诊断。 5、生物的变异概念、类型、意义 概念: 可遗传变异:由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类型 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而引起的变异 意义:可以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果遗传就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中考针对训练]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集体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例1、(2012潍坊)右图是以伞藻为材料,设计的实验流程。一段时间后,a、b、c 发育成的伞帽形状依次为() A.伞状、菊花状、伞状 B.伞状、菊花状、菊花状 C.菊花状、伞状、伞状 D.菊花状、菊花状、伞状 例2、(2013潍坊)右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对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A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 B.该个体既可表现A的性状,也可表现a的性状 C.基因a和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 D.B、b、A、a各自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 例3、(2013潍坊)某菜农种了20株纯种(基因组合是aa)甜味菜椒,其中一株结了一个辣味菜椒,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附近辣味菜椒的花粉传到了该菜椒花的柱头上 B.该菜椒子房壁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该菜椒子房中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D.该菜椒子房中珠被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例4、(2011潍坊)一株基因组成为AA的玉米与一株基因组成为aa的玉米相互授粉,则这两株玉米所结的玉米粒() A.胚的基因组成相同,种皮的基因组成不同 B.胚的基因组成不同,种皮的基因组成相同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授课人:夏曙华授课班级:初二(4)班 时间:20XX年4月29日上午第三节地点:三明四中物理实验室 【教学设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模拟“概念图”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考纲要求】 1、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描述人的性别决定。 4、认同优生优育。 5、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能列举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的概念,并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基因”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写有相关概念的卡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题 下表是对某个家庭成员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 1、 单双眼皮、有无酒窝等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 , 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此现象称为; 父母为双眼皮,而女儿为单眼皮,此现象称为。 2、若决定双眼皮的基因(A )为显性基因,决定单眼皮的基因(a )为隐性基因, 下图为父母双眼皮,女儿单眼皮的遗传图解,请尝试完成: 3、父母为双眼皮,女儿为单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女儿的发生改变引起的,因而(能/ 不能) 遗传给后代。 女儿做整形成为双眼皮,这种变异是由于引起的,并没有改变,因而(能/ 不能)遗传给后代。 4、若决定有白化病的基因(b )为隐性基因, 决定无白化病的基因(B )为显性基因, 则这个家庭成员中,父母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女儿的基因组成是 。 若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婚配后所生的子女患病的机会增加。 5、人的性别是决定的,父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母亲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这对父母再生一个儿子的机率是。 单眼皮 父 母 卵细胞 受精卵 亲代 子代的性状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性状。如:人的高、胖、单眼皮、白化等。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如:有耳垂与无耳垂;单眼皮与双眼皮;能卷舌与不能卷舌。生物 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这样的现象叫做遗传。 生殖细胞具有遗传功能,是因为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主 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从结构上看,DNA分子构成双螺旋结构。它可以分成许多小单位,具有特定的遗 传信息,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的 片段,叫做基因。 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从大到小的关系为:染色体>DNA>基因 在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的变化:精子染色体数(23条)+卵细胞染色体数(23条)=受精卵染色体数(23对)=体细胞染 色体数(23对) 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如果 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 现出显性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 近亲之间,许多基因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就远远高 于非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 病发生的有效措施。近亲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叫做遗传病。常见的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 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叫做生物的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以遗传的,有些是不可以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一般只表现在当代而不会遗传下去。 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可能产生变异,变异可以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如小麦的矮杆、抗倒伏,有的变异则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如白化苗。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5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本章要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机制。 3.菌种如何选育及如何诱变育种? 4.基因重组。 5.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6.如何保藏菌种? 5.1 基因对遗传性状的控制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曾是生物学中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1944年Avery等人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三个经典实验有力地证实了核酸是遗传物质,基因是其信息单位,染色体是其存在形式。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1.转化实验 转化指A品系的生物吸收了来自B品系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获得B品系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现象是格里菲斯(Griffith)于1928年研究肺炎链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中发现,后经艾弗里(Avery)等于1944年证实的。 2.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2年,侯喜(,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大肠杆菌T2噬菌体进行实验(图5-1)。 图5-1 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1956年Fraenkel-Conrat等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了病毒(TMV)重建实验(图5-2),证实了RNA是遗传物质。 图5-2 TMV重建实验 5.1.2 DNA的结构与复制 一.DNA的化学组成 DNA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由4种核苷酸组成。每一种核苷酸又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3部分构成。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在于碱基不同。在DNA中,4种碱基是;腺嘌呤 (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脱氧核糖1位上的碳原子与嘌呤9位上的氮原子相连,5位上的碳原子与磷酸相连,就构成了4种不同的核苷酸。 二.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

第七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转座因子: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 2.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4.艾姆氏试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5.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的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的现象. 6.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7.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8. 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的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 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非常高. 9.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的内切酶。 11.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克隆: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的一个群体可以是质粒,也可以是基因组相同的细菌细胞群体。作为动词,克隆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二. 填空 1.微生物修复因UV而受损DNA的作用有光复活作用和切除修复. 2.基因组是指一种生物的全套基因。 3.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 _____3_____条。 4.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 5.基因中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是典型的点突变。置换可分两类: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被称为转换;而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被称为颠换。 6.诱变剂导致DNA序列中增添(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称为移码突变。 7.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被称为转座.凡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DNA序列,称转座因子,包括原核生物中的插入顺序转座子和E.coli的Mu噬菌体. 8.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死亡率可明显降低,此现象称为光复活.最早是1949年有A.Kelner在灰色链霉菌中发现. 9.不依赖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驱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甘酸修复方式被称为暗修复.已知整个修复过程涉及4种酶参与,它们是内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优秀教案

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作用 《遗传和变异现象》选自北师大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1节,共一个课时。前一章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过程;这一章就深入探究生命延续发展过程中的遗传变异本质。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总是从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开始的。所以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充分认识生物界常见的普遍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遗传变异本质的浓厚兴趣。 2. 内容分析 教材在利用个体间性状比较活动让学生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强化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过程,对于生殖发育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有感受的,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以我在引入新课时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一种生物只能产生与它相似的后代,这是遗传和变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大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喜欢表现自己,设计学生描述桔子性状的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兴趣浓厚,通过对两幅漫画的比较观察,可以帮助学生领会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含义。但是,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组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例举或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能例举或辨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4.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5.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五、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六、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课前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桔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归纳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 基因水平。 3.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 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人,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2)实验材料:选择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且闭花受粉的豌豆。(豌豆的相对性状:植株的高和矮,种子的黄和绿,种皮的光滑和皱缩。) (3)实验方法: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 (4)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都是高杆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为3﹕1)。 (5)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 a.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 b.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c. 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2.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别的

第8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练习题试卷部分

第8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练习题试卷部分 一、选择题(20小题) 1.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是(B )。 A.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变量实验; B.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C.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平板影印培养实验; D.平板影印培养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2.当根癌土壤杆菌感染植物细胞之后,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细菌DNA是(B)。 A.完整的Ti质粒; B.只是Ti质粒中的T-DNA小片段; C.完整细胞染色体DNA; D.Ti质粒并携带部分细菌染色体DNA。 3.抗阻遏突变株是由于( B)发生突变产生的。 A.调节基因或启动子; B.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 C.调节基因或结构基因; D.启动子或操纵基因。 4.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B)。 A.形态突变株; B.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C.产量突变株; D.抗原突变株。 5.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C )。 A.形态突变株; B.抗原突变株; C.条件致死突变株; D.产量突变株。 6.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它是(D )。 A.形态突变株; B.抗原突变株; C.产量突变株; D.抗性突变株。 7.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它是(B)。 A.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B.产量突变株; C.抗性突变株; D.条件致死突变株。 8.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它是(B )。 A.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B.形态突变株; C.抗性突变株; D.条件致死突变株。 9.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它是(B)。 A.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B.抗原突变株; C.抗性突变株; D.条件致死突变株。 10.下列有一类突变株不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C )。 A.营养缺陷型; B.抗性突变株; C.抗原突变型; D.温度敏感突变株。 11.产生温度敏感突变株(T S)是由于突变导致了(A )。 A.某些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稳定性发生了改变; B.某些重要蛋白质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C.某些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D.DNA分子GC含量发生改变。 12.下列有一种特性不属于基因突变的特点,它是(A )。

初二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_初二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课时2h 课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科学的判断一些遗传和变异现象,杜绝迷信和偏见,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与过程有所了解,懂得生物的神奇,激发探索生命和未来的兴趣 3.会运用遗传图解解答相关问题 重点生物的相对性状,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的显隐性 难点 判断后代的性状并计算其比例,进而能绘制遗传图解 教学内容: [考点归纳] 1.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传递特点。 4.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传递特点。 5.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性别决定的方式。 6.遗传病和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措施。 7.变异的概念,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之间的区别 特别关注:生物的相对性状和遗传性状 分析、应用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遗传图解、后代的性状及性状的比例)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之间的区别 [知识回忆] 基础知识 1.生物体,包括、和,叫做性状。动植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遗传给后代的。 2、遗传的意义、物质基础 意义:保持物种的基本稳定,使物种不断进化发展 主要遗传物质:。它呈形,主要存在于中(遗传信息的中心)。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基因与性状 基因的概念:。 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卷舌和不卷舌。 基因与性状:一般地,控制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存在,在有性生殖细胞中存在。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 牛的体细胞有30对染色体,那么牛的卵细胞中有30条染色体,牛的皮肤细胞含有30对染色体,牛的受精卵中有30对染色体 4、禁止近亲结婚: 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初二生物知识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初二生物知识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男:44条常染色体+XY 女:44条常染色体+XX)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和变异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习题 一、填空题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明有、、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3、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4、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5、质粒通常以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6、转座因子可引发多种遗传变化主要包括、和。 7、在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和过程 9、线粒体遗传特征的遗传发生在核外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外,因此它是一种遗传。 10、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过程,并通过遗传分析进行的,而 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特有的遗传现象。 二、选择题 1、最小的遗传单位是()。 (1)染色体(2)基因(3)密码子(4)核苷酸 2、细菌直接摄取外界游离的DNA片段发生变异称为() (1)转导(2)转化(3)接合(4)转换

3、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调控序列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 (1)RNA序列(2)DNA序列(3)调控序列(4)操纵子序列 4、琼脂糖胶电泳是根据()和电泳呈现的带型将染色体DNA与质粒分开。(1)数量(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3)凝胶用量(4)线型结构 5、由于个别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称为() (1)染色体突变(2)基因突变(3)自发突变(4)人工诱导突变 6、插入顺序和转座子有两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携带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是转移位置,即转座所必需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两端都有()。(1)反向末端重复序列(2)不同源序列 (3)同源序列(4)不重复序列 7、Mu噬菌体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噬菌体,其基因组上除含有为噬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因外,还有为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因此它也是最大的()。 (1)噬菌体(2)插入顺序 (3)转座子(4)转座因子 8、F‵是携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F‵×F—的杂交与F‵×F—不同的是给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起转入受体细胞,并且不需要整合就可以表达,实际上是形成一种部分二倍分二倍体,此时的受体细胞也就变成了()。(1)F+ (2)F‵(3)F—(4)F 9、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主要的要求是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 (1)裂解机制(2)包装机制(3)识别机制(4)侵入机制 10、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重组频率(2)融合频率(3)突变频率(4)调控频率 三、是非题 1、Avery和他的合作者C.M.Macleod和M.J.McCarty为了弄清楚Griffith实验中的转化因子的实质,他们分别用降解DNA、RNA或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度的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