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关键词

心理学关键词
心理学关键词

第一章洞悉人性,拿捏分寸

1、利用首因效应,在第一次见面时留下好印象: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是指最出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通常,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某人或某物,今后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2、善用“近因效应”,让对方将不快改为好印象:“近因效应”是指交往中最后

一次见面后者最后一瞬间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留存很长时间,不但鲜明,且能左右整体形象。如果你在与人初会的过程中,犯下了某种错误,或是表现平平的话。可以在分手之前,做一个良好的表现,以改变对方对你原来的印象。

3、善于倾听是赢得对方良好感的关键:只有用心倾听,我门才能获得说话者所

要表达的完整信息,也才能让说话者感觉到我们的理解与尊重。用心倾听向对方表达的是:“我关心你的遭遇,你的生活和经历是重要的。”

4、尽量让对方说,引导对方多说:“设问”是了解对方心理的一大利器,也是接

近哪些难以接近的人的最好办法。通过巧妙地设问,让对方多多谈论自己。

要知道,人们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是高兴的、投入的,只要对方高兴了,便容易与你形成互动。

5、没有沉默,一切交流:沉默不代表没有声音。人际交往中,适时沉默是一项

有效的心里技巧。保持适当的缄默,让自己身在暗处,令人难以琢磨,反而更能占据主动。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于休止符一样重要,能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

6、恰当地发问,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提问是一门艺术、你选择的提问语

言,引入问题的方法等等,都能戏剧性地影响他人回答问题的质量。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被问对象的谈话,帮助你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肤浅或者糟糕的提问得到的只能是无效信息,甚至可能是别人的拒绝。

7、声音是一面镜子,善用声音表现自我:声音像一面镜子,它能传递出人们许

多潜在的信息,直接影响沟通效果。与人沟通,我们必须重视声音的表现力。

一方面要辨识被人的声音,了解别人的心情;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挥声音的作用,用声音表现自我。

8、自信是给对方的定心丸,要让自己看上去有自信:自信与自我确信同义,他

能使你保持镇定,即使在压力之下也能沉着冷静。一旦你把这种自信传达给别人,别人也会更乐意显示出对你的信任。

9、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最佳调料”:幽默需要一份旷达朗润的心境。所以,培养

幽默感的第一步是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幽默是由一个人旷达的心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其语言中丝毫没有酸痛偏激的意味。幽默有时不仅是调侃别人,还要善于自嘲,如果没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是很难做到的。

10、微笑吧!一层笑颜,就胜过万语千言:微笑本身就是人际沟通的秘诀。

微笑,是你接近别人的最好的介绍信。微笑,传递诚意,引发好感与兴趣;

微笑,让你的赞美更有分量;微笑,然对方不忍拒绝你得请求;微笑,让人加倍领受你的谢意;当你不得不向某人提出建议时,微笑可以帮助你将不甚好听的部分剔除或减少。

11、你的神态举止会透露许多真实的心理信息:神态举止传递的信息丰富而

真实。相比口头语言,它更容易引起“共鸣”与“触动”;同时,它也可能引

起别人的反感,影响沟通成效。为了避免因表错情而达错意,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多加注意很有必要。

12、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让你的表达富有成效:在各种社交场合,肢体语言

的正确使用,都会助口头语言一臂之力,帮助对方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让对方作出你所希望的反应。

第二章掌控心理,把握尺度

1、巧用移情效应,建立与对方之间的感情:移情效应,指的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通俗的说,就是当我们喜欢某个人或者物时,也觉得仿佛周围的人也会同样去喜欢。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一种投其所好,以对方所喜欢的人或物为媒介,使得对方把他所喜欢的人或物的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建立双方的良好关系。

2、牢记互惠原理,让对方产生必须回报你的负债感: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一个人送给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就应该记住她的生日,等到他过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有人邀请我们参加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聚会。所以,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非常自然的好处,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让人做出承诺,他就有了必须要言行一致的压力:承诺和一致就是一种要与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他保持一致。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就是教导人,做人要表里如一,要守信用,这些都和承诺有很深的“承诺和一致”的潜意识。

4、掌握社会认同原理,利用周围人的行为来影响别人: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的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而社会认同原理的另一种体现则是:认为某种观念正确的人越多,这种观念就越正确。社会认同原理在管理、营销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聪明的商家和推销员都会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谋取利益。

5、多方面运用喜好原理赢得他人的好感:喜好,这是个简单而有用的原理,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好的人提出的要求,因此有时也称之为“自己人效应”。其应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获得他人的好感,及建立友谊。为此,你可以通过提高外表的吸引力、寻找并增强对方的相识性、与对方多接触等来实现。

6、引入权威效应,引导对方的态度和行为:权威的实质是不对称的。由于不对称,所以就有优势和劣势方。优势方相对劣势方而言,就是权威;劣势方相对优势方而言,就是非权威。这里的不对称包括信息、知识等方面的不对称,也包括由于制度设定、物质实力、武力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不对称。在人际交往中,这些因素都可以将其应用到权威效应之中,引导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7、制造短缺的假象,可以极大影响对方的行为:短缺原理认为: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或开始变得稀少起来时,它会变得更有价值。短缺会对人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所以,学会制造“短缺”的假象,会极大地影响对方的行为。

8、激起并满足对方的需要,你可以左右逢源: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也是一种客观需求的反映。

其中包括人的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需要---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满足了对方的需要,就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

9、要正面强化,增强对方对你的好感:强化原则:强化是人际吸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当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他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这就是正强化。学会并善于运用正强化,可以提高、润滑你的人际关系,让你到处受欢迎。

第三章以心交换,互惠互利

1、互相信任、相互支持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前提:合作双方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被信任。在组织的沟通与管理中,信任的作用无法估量。它促进沟通,使组织成员齐心协力,造就出不可思议的成绩。不过,信任也是脆弱的,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却又很容易被破坏。

2、讲述相似或相同的经历,让对方有志同道合的感觉:“自己人心理”:对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相同想法的人另眼相待的心理。“自己人效应”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喜欢机制”一脉相承。人们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那些经历、价值观、态度等与自己相似的人。而且越相似,就越喜欢。

3、缩短空间距离,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接近的功效”,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彼此空间距离缩短的同时,双方的戒备心理也开始放松,而且有产生亲密的心理倾向。因此,想要缩短与某人的心理距离,可先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

4、必要时替对方背黑锅,对方会回报你更多:“互惠心理”:就是指得到对方恩惠,就想要回报对方的心理。比如一个人帮了我们的忙,我们也会帮他的忙,或者送他礼品、请他吃饭以示回报。如果你想从某人那里得到回报,不妨先付出,让对方产生互惠心理,不得不有所行动。

5、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有效:“多看效应”:对自己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心理现象。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见面次数多,可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时间长,也不以消除彼此间的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

6、故意效仿对方的动作,引发对方的好感:“同步行为”:人与人之间的表情或动作的一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步行为”意味着双反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相似或相通。两人彼此把对方作为效仿的对象,应该是相互欣赏或有相同的心理状态。

7、冷庙高香提前烧,自然会有贵人帮:一个手握大权的人,受到他人追捧往往认为理所当然;而那些还没有实权的未来之星,一旦得到他人的热情款待,往往有感受强烈。换句话说,“冷庙”受热反应比“热庙”强烈得多,在没有任何渴求是给人好处,比有求于人时再给好处,更易得到对方的感激,更易激发对方的报尝心。

8、让受屈者得到过望的回报,自会冰释前嫌:无论是谁,在对方的失误使自己蒙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希望从失误者那里得到与损失程度

相当的道歉。如果遭受损失着期待五分道歉,却得到了十分。这样,他就会于意外之余,欣然领受道歉者的诚意,不计前嫌。

9、故意先给对方好处,让对方不得不还以人情: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占了别人的便宜,在面对别人的请求,就不好拒绝了。如果你有求于人,不妨先给对方好处,让对方先占你的便宜,让他欠你的人情,然后再提出要求。

第四章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1、你为对方着想,对方才会为你着想:卡耐基先生说:“与人相处能否成功,全看你能不能以同情心的心理,体谅和接受他人的观点。”以同情心的心理,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体谅他人的想法就是换位思考。

2、看到对方的需要,了解对方的观点:换位思考是赢得她人理解与支持的好办法。美国的开国元勋杰裴逊曾说:“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但双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论对谁而言,这都是一条终身适用的人生准则,是沟通双方双赢的有效法则。

3、你愿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让待人:人心都是肉长的,与人相处,就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对别人投之以桃,别人自然会对你报之以李;你对别人怒目相向,别人自然会给你还以颜色。

4、请教对方“假设你是我”,令其为你着想:心理学上的“角色效果”,是指如果给某个人一个角色,比如长官、士兵、教授、学生。这个人就会在假设自己是这个角色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了这个角色,按想象中的这个角色的思维方式去工作、生活,甚至投足都带上了这个角色的味道。

5、关心对方最亲近的人,更能打动对方的心:人人都有亲人,都会关心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人际交往中,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从关心对方最亲近的人着手,可赢得对方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6、从对方易于接受的问题入手:从最容易接受的事项一步步进入到较复杂、较困难的要求上来,这是让对方满足你的苛刻条件的最好办法。让一步往往就意味着让百步的结局。人们的戒备心理就是这样,一旦第一道门槛被突破,便能让对方不经意间做出许多让步而不自知,由此积累成大幅度的进展,最终达成目标。

7、帮助对方要适当,接受对方的帮助也要适当:在帮助人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不轻给、不滥给,以免满足了自个的“虚荣心”,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在接受别人的恩惠时也应讲究方式,不要一概地拒绝,也不要一律来者不拒。

8、把稍稍扩大的不利信息尽早的告诉对方:人们对很多事情都是由预期的。如果结果符合自己的预期,人的心态会比较平和,对结果也比较容易接受。如果结果超出自己的预期,则不太可能保持平和心态,很容易陷入两种不同的状态:愉快或者不愉快甚至愤怒。

9、将你所期待的选择放在几个问话当中的最后一个:面对两者皆可的选择,人们有一定的倾向。那就是,最后做结论或决定的习性。换句话说,在二者择一时,如果两者皆可,人们通常会选择别人提供的后一种选择。因此,若想让对方的选择符合你的期待,发出询问时,不妨把你期待的选项放在问话的后面。

第五章以心攻心,斗智斗勇

1、打破常规,打乱对方阵脚,创造取胜的机会:人总是习惯遵循一定的思维思考,遵循一定的方法行事。同时,也期望别人如此。这个“一定”就是所谓的“常规”。从心理学方面分析,如果对方的言行符合常规,则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否则会感到不安,甚至沮丧。因为这一心理,不按常规办事往往能让人出奇制胜。

2、先给自己说辞,披上“公正”的外衣:人人都要求公平,你有的我也该有,我承担的你也得承担,不然“不平则鸣”,甚至“不平则反”。凡涉及分配,应尽量做到公平,如果实在无法做到,也应尽可能的让那些看上去不合理的分配,显得公正,让人们将此错觉为合理的根据。

3、善用你的视线,干扰对方的思想: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视线的变化绝不只是单纯的眼睛关注角度的变化,而是富有深意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视线变化,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甚至是身份、地位。通过变化自己的视线,可以传情达意,还可以干扰他人,甚至完全左右对方。

4、封锁对方的信息来源,激发对方的兴趣与需求:如果一个人信息被封锁,就会产生不安,会对信息产生超出需要的渴求。同时,可能精神涣散,失去判断能力,并导致情绪不稳定。因为如此,选择恰当的时机,切断对方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行为。

5、;利用“心理除法”,激发对方的“达到欲望”:“心理除法”战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战术,即是通过变换单位对同样数量的东西进行分割,给人以负担减轻的错觉。比如分配任务时,将艰巨的任务化大为小,让对方感觉目标容易达到。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对方便体验了“达到的喜悦”,由此增强完成大任务的信心。

6、迎合从众心理,故意制造群龙之首:从众心理,也叫“趋众心理”,是一种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信念的心理。“从众心理”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可推销产品,吸引顾客,也推销自己的观点,迫使他人赞同自己。

7、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麻痹松懈对方: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对比自己强大或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怀有警惕心,对于比自己的弱的对手则会放松警惕。因此,在很多时候,故意示弱可麻痹对手,松懈对方的戒备心理,最终战胜对手。

8、以突然的沉默唤起对方的注意:突然沉默意味着彼此交流的突然中断,谈话的一方突然沉默难免对另一方的心理造成冲击,让其感到意外、不安,不得不集中注意力。突然沉默这一策略既可以用于打断对方的谈话,引出你所希望谈论的话题;也可用于终止对方的分心,集中对方的注意力。

9、告诉对方事情很难办,激起他的挑战欲:几乎每个人都有挑战自身潜力的渴望,对成功怀有强烈渴望的人尤其如此。他们渴望挑战困难,以此来超越自己,证明自己。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安排一些没有挑战性的工作,他的挑战欲得不到满足,积极性就不会很高。不如安排一些困难的工作,反而能激发其斗志,调动其工作热情。

10、先说一系列的“不”,再说“是”:先说一系列的“不”再说“是”,有助于目标达成。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得之后就月喜悦,越想回报给予的人,此乃人之常情。如果你想从对方那里获得你期望的东西,在对方给你所不期望的东西时,全以“不”作回应,让对方沮丧,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做出让步,满足你的愿望。

11、激发对方的同情心,触动其心灵的薄弱环节: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其柔软的

地方,再强势的人,也有他人不易察觉的弱点,这就是同情心。如果能够看透他的这个弱点,直击其心灵最薄弱的环节,那么再难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12、看他说什么,比听他说什么更重要:肢体语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往往比口头语言这种人类专业的情感表达工具所传递的内容更丰富、更真实。如果你只用耳朵听,在听人说话时,没有用眼睛去捕捉对方的动态表情,那无论你对对方声调的变化把握得如何细致恰当,仍然会漏掉许多本来你可以用眼睛发现的重要信息。

第六章制人攻心,刚柔并济

1、一开始便以优厚的条件诱惑对方,再让对方接受其余的部分:“贝勃规律”,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由此,第一次的大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推而广之,如果人们一开始就被优厚的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能较轻易的接受。巧妙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有助于销售员销售顺利、谈判员谈判成功。

2、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作为交涉的场所,以此掌握主动权:中国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办事才容易成功。反之,则容易失败。环境就是其中的“地”,它影响人的情绪,而情绪影响人的判断与决策,直接关系结果。鉴于此,不论是与人交涉、谈判或比赛,进可能在自己的地盘或自己熟悉的地盘上迎战对方。

3、选择一个令人心烦意乱的地点交涉,让对方尽快做决定: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身处让人不舒服的地方,人很容易心烦意乱,很可能做出违背本意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在谈判或交涉过程中,选择一个可能让对方心烦意乱的地点,是让对方丧失理性,屈从于你的一个办法。

4、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论文

我的成长历程 夏日的暖风吹落了绚丽的花朵,而我的人生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二十一岁的大学生。 回首往昔,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欢笑、喜悦、难过、哭泣、成功、失败……都历历在目,此刻的自己很想对自己说:成长很美,只是有些痛。 孩提时代,那时似乎是有记忆的却不能肯定,很模糊。若给够自己充足的时间细细回想想必会想出来一些事情,但是我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二。第一,我总感觉那种朦胧模糊的记忆很美好,不想去让其清晰起来。第二,我觉得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也未必会想起来什么,与其那样苦思冥想,不如就让其在模糊朦胧中美丽。 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总感觉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总觉得自己在某某方面表现的很不错,想象着自己会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甚至是拯救地球保护人类的英雄。虽然一件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并不减少我对自己的相信,我相信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青年时代,此时的自己,多了几份成熟与稳重,少了许多天真与疑惑。当小时候还认为好好学习就会有考一名,但是,一次次的事实、经历告诉自己,考试优秀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

思考、好好努力。以前,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个成语,老师说出来也甚为不解,但是现在,自己却要让自己变得人情世故而付出努力。 随着成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与成熟。但是总觉得无法发展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或许是小学老师曾数过“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我的心里总觉得不够亮堂,总觉得有那么一片灰暗不可抹去清除。之前还很在意,现在好了,或许是长大了,感觉“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这句话是对的,不仅仅是在物理现象方面,在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我又何必去自讨苦吃为难自己产生消极影响呢。这样一想,似乎心中的那份阴影变得透明了许多。 成长在每一时刻,但是高中以前很少感觉的到,或许是心理学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大学中你却会吃惊的感觉的到自己在成长。时间的流逝让自己不敢去想,昨天自己是怎样过去的,心理的成长似乎就在刚才那一刻发生。总有一种人生来去匆匆之感。这种感觉我从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中知道,我的心理还是不成熟的,成熟的心理不会出现这种感觉,他们只会抓住此刻的光阴是实现不让自己后悔的当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与性格、心理密不可分,然而人的成才与成功取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成的性格与心理。树木可以修剪,人才可以培养,成长很美好,只是有些痛。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范文大全小编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讲述了我走向心理健康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本人现年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师范学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师和大队辅导员工作,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多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一名合格高尚的学生心灵引导者、解决困惑的帮助者,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一直是我多年的美好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美好而纯真的童年 由于父母都比较忙,尤其是父亲,特别忙,我出生六个月就离开他们,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直到上幼儿园大班,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很能干,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爸爸亲手缝制,我们玩的风筝、灯笼,爸爸都能做,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 (二)、发生转折的少年期 由于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口音,上了一年大班,由于我的出生月份小几天,这一届全国的学生比较多,我给严格控制在正常招收之外,在农村外婆家又住一年,此时的我,心“野”,玩心特重,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话,使教我小学一年级的上海语文老师大伤头脑,我经常被罚,一个字要反复更正,使我对语文课的学习非常反感,更别说写作文了。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活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虽然成绩不是很好,而且还经常惹祸,但很快乐。五年级那年,我的父亲被评为上海市“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到处是被别人赞许的眼光,站在父亲边上,我满是光荣,对父亲更生敬佩。多伟大的父亲,在家事无巨细(当然妈妈也承当一部分),孝敬老人,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看着爸爸一叠的获奖证书,我感慨万分,我是一个老让爸爸操心的女儿,我要和爸爸比赛,做一名让爸爸自豪的女儿。 到了中学,我发奋努力,第一张奖状也是评为“学雷锋好少年”获得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放学的路上,我是一边跳、一边唱着歌回到家的,爸爸回来还特别晚,我一直等到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爸爸回来了,我顿时精神来了,急不可待的把奖状递给爸爸,爸爸其实也很累了,疲倦的脸,看到我不睡觉,正想说什么,看到手中的奖状,他轻轻的说了一句话,“女儿真不赖,赶快睡觉去”,简单关切的一句话,使我感到万分温馨,我开始积极为得到爸爸的表扬而努力着,每次获奖,我总是第一个告诉爸爸,包括现在,取得荣誉,我也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的父亲。初中三年我不断的进步,学习成绩已经挤进班级前10名,并报考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 (三)、平淡而惊喜的中师三年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刘丹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咨询者服务,还要了解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洞悉咨询者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工作。咨询人员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要积极参加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人员。 1.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 心理咨询工作在国际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进行了专业理论研究,形成了咨询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学科。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亚洲一些地区称为心理辅导,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辅导与心理治疗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出版了有关的学术着作。我国国内的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项工作在高校尤为活跃。结合心理咨询的实践,学者们进行了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关的理论着作也陆续问世。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有心理学系的高校曾组织了系统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都为咨询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了条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测验是不可分割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

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

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中不要与别人沟通等,要学会等待转机等等。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宗教信仰,学习佛学,懂得生命;学习儒学,懂得入世;学习道学,懂得超脱;学习技术,掌握生存。接纳一个人做朋友,不以个性张扬和个性内敛为标准,真诚为要,孝道为先。认同别人不是委屈自己,是被别人接纳,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求同存异,乃生存处世之道。对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以否为怒,不以肯为张,善纳人言,多自反省。我认为这样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准。看事微观,做事宏观,处事达观,生活乐观。可以说是我的人生观,我也在努力的践行着。三、自我改变与成长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都是今天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理解,深刻地体会生活,才知道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多么需要真诚的心灵抚慰他们。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如果说能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话,那就是:豁达,接纳,宽容。

心理学

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以下的说法对不对:1、如果你碰巧踩在一个钉子上,你会马上感觉到。2、一个独眼人不可能驾驶飞机降落。3、高智商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创造力。4、智力完全是父母遗传。 5、测谎仪能准确地发现人是否在说谎。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动物研究大约占全部心理学研究的8%。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一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2、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受到多种共同规律制约。(具有不同的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人,对事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四、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一般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⑴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⑵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其带有个性心理的烙印。 六、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与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⑴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人的直接经验的觉知。⑵研究方法是内省法。⑶构造主义者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与统觉构成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只静态研究意识的元素,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流动性,即“意识流”。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测验以及问卷等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出现在德国,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流派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获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综合,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制约部分的性质。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⑴行为主义者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们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人的意识像一个黑匣子,不管里面装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或偶的那个构成的。⑵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不是客观的资料,主张实验法。⑶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的行为主义被称作新行为主义。他延续了行为主义的宗旨,并认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

我的成长与心理学

我的成长与心理学 成长包括身体成长与心理成长,其实人的外形都差不多,如身高大多集中在150—190cm,其他的也不会差多少的。但一个人的心智水平却千差万别,而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主要看心智水平。心智发展水平除了天赋外,更多的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得,而心理学是这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所以人的成长与心理学分不开,我的成长也离不开心理学。 知识不仅是我们满足自己的工具,我觉得知识更应该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天天都在学习知识,天天在运用知识,其实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知识,我们在实践中贯穿着知识。马克思说:智慧是宇宙中的一朵花。知识是智慧的载体,是智慧的总结,是智慧的体现。知识能缩短我们学习的进程,能够加快思维的进程,心理学知识能加快我们认识自己。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伴随着我成长,学习心理学也就是势在必为。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获得,实践可以使认识更深刻,感悟更透彻。心理学让我们更加深入认识自己,给我们一种有效的角度观察自己,让我们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的各种欲望,比如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为什么能从一般动物里面脱颖而出?就是由于人类不断增强的不满足本性导致了人类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能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还有两基本的本性,第一个是求生性,第二个是懒惰性,这是动物共有的。再如,什么是幸福?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莫过于自由,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幸福。学习心理学,能让人更幸福! 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中国幸福学研究幸福的定义就是: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 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 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 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各种需要的实现,以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 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西蒙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观点:认为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他们将人与计 算机进行类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 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习惯于硬性的“刚性”管理,因此难以摆脱方法上“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弊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效果不佳、针对性不强。管理心理学着重强调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注重个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对这一理论的借鉴和应用恰好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上的不足,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一、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能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积极参与意识。 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去关心人、掌握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规律,认识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才能真正做好管理工作。管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 1. 调查需要。每个学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满足学生的需要,应首先

了解他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不同的需要。 2. 综合分析。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调查后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工作的措施。 3. 及时反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需要,要建立定期反馈制度,合理且条件成热的需要及时给予满足;合理但条件不成熟的需要,也要给予解释,取得谅解,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4. 科学引导。有些学生不善于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结合起来,甚至片面地把社会需要看成是多余的,在行动上也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个人需要的满足方面。因此,对他们的需要应加以引导。 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根据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有益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公平理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 年提出。这个理论是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体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平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