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反应动力学发展及展望 反应动力学作业

催化反应动力学发展及展望 反应动力学作业
催化反应动力学发展及展望 反应动力学作业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催化反应动力学是催化剂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LHHW)法和非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法,主要从基本原理方面对上述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并联系部分实例。最后,对微动力学(Micro-kinetic)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和展望。

引言:

19世纪前30年,许多科学工作者独立地观察到众多相似的化学现象,如淀粉在酸的存在下转变为葡萄糖,金属Pt粉浸在酒精中使其中一部分乙醇转化为乙酸等。J.J.Berzelius于1836年提出了“催化作用”的概念。催化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极其重要的一类反应,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原化学反应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催化反应有如下特点:

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常数。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4.虽然理论上,催化剂本身不永久地进入反应的产物,经过一个催化循环又回到原始状态,但实际应用中,催化剂或长或短的都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并不能无限期的使用。

根据催化剂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催化剂主要的功能是改变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从而加速反应进行。

催化剂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固体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及硫化物催化剂和均相催化剂。催化反应一般分为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和酶催化。

催化反应在农业、能源、医药、化学化工、环保等领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了解催化反应对于理论及实际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催化反应动力学是了解催化过程本质的重要一环,也是重要工具,它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催化反应器的设计提供基本的依据(化学反应工程内

容)。

1850年,Wilhelmy第一次定量地表达了稀蔗糖溶液的酸催化反应的速率。1862年,Berthelot等在未考虑逆反应的情况下测定了醇酯化的反应速率,给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特例。Guldberg和Waage及Harcout和Esson分别于1867年总结出质量作用定律的准确表述,给出了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速率表达式。Langmuir对理想单分子层吸附——脱附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之后的LHHW模型就是在其上不断总结发展起来的。由于Langmuir 吸附——脱附模型所限定的理想情况与实际生产情况相差较大,大多数情况下的催化剂表面行为并不符合Langmuir所作的假设,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转向非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本文拟从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和非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两个方面对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做出阐述。

正文【1】:

一、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

真正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始于 Langmuir导出的理想单分子层吸附——脱附等温线。随后Hinshelwood系统的应用它来说明催化反应动力学数据。形成所谓的Langmuir——Hinshelwood(LH)催化反应动力学。20世纪40年代,Hougen和Watsont讨论了多孔催化剂中吸附速率控制、中毒、传质以及表面控制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公式化,发展成为又称Langmuir-Hinshelwood-Hougen-Watsont(LHHW)动力学。

1.多相催化基元反应步骤动力学:

LHHW动力学是以理想表面模型为基础,以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以两个吸附着的分子进行表面反应的多相催化机理。即两个反应物先吸附在固体催化剂上,在表面上反应,产物再脱附。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吸附与脱附速度远大于表面反应速度。反应速度与两个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覆盖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非均相催化反应有三个基元步骤:吸附、表面反应、脱附。

(1)吸附

表面催化能够发生的第一个基元步骤就是吸附。当分子接近催化剂表面时,可以分为两个过程:

A.物理吸附捕集步骤。该步骤形成物理吸附态,也可能导致化学吸附态形成的前躯体。

B.化学吸附态的形成。表面吸附的物理吸附态分子沿表面做一定距离的扩散,然后转变为化学吸附态。

对于单分子非解离吸附,

A+ *?A*

由质量作用得到 *][][*][r A k A k a a a --=

从吸附平衡得到 [A*]aq =a a k -/][*]A [k

对于解离吸附 A 2+2*?2A*

222*][][*][r A k A k a a a --=

a a eq k A k A -=2/12/122/1/[*]][*][

(2)表面反应

如果是吸附物种和一气相分子反应 A*+B ?C*

*][]*][[r s C k B A k s s --=

如果是两吸附物种之间的反应 A*+B*?C*+* L C k B A k s s /*][*])[*]*][[(r s --=

其中,[L]是催化剂表面的总活性位浓度。

(3)脱附

C*?C+*

][*][*][r d C k C k d d -=-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用各物质表面浓度来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是不适用的,一方面,真正的表面浓度难以测定,另外一方面,速率表达式中所包含的常数太多。因此,有必要做出某些假定从而简化反应速率方程。最有用的假定是存在速率控制步骤,它决定了总的反应速率,而其他基元步骤则处于近似平衡的状态。现在考虑反应表面反应控制整个反应的速率,表面反应是两个吸附物种之间的反应,吸附速率遵从langmuir 吸附理论。

A+B ?C

吸附步骤 A+ *?A*

B+ *?B*

表面反应步骤 A*+B*?C*+*

脱附步骤 C*?C+*

若为表面反应控制

则吸附、脱附均达到平衡 [A*]aq =a a k -/][*]A [k =K A [A][*], [B*]aq =b /][*]B [k -k b =K B [B][*], [C*]aq =d k -/][*]C [k d =K C [C][*]

反应速率

)/()][*][][*]][[(]/[*])[*]*][A [(22L C K k B A K K k L C k B k r r C s B A s s s s ---=-==

所以 2])[][][1(][]][[][r C K B K V K K K C B A K K L k C B A S C

B A s +++-

= 若为吸附或者脱附控制

仍以以上反应为例,A 吸附为速控步骤,其他基元步骤处于平衡状态,利用平衡方程和平衡常数获得[A*]和[A] [A*]]

[]][[*][*]][[B K C L K B K C L A S == 经过与上面相似处理,可得 ][][][][1)][][]]([[r C K B K B K C K B K C A L k r C B A a a +++-==

脱附为控制步骤处理方法相似,不再多做讨论。

2.多相催化总包反应动力学:

经典的Langmuir ——Hinshelwood 动力学处理,对单分子可逆吸附有

A+ *?A*

A A A A A A k p k θθ---=)1(r

其中 *]

[[*]*][A A A +=θ 为A 物种的表面覆盖度

吸附平衡时有

)1(k K A A A A A A p k θθ-==- 或 A

A A A A p K p K +=1θ 上式就是langmuir 吸附等温线。

对双分子吸附有

A A A A A A k p k θθθ----=)1(r B

B B B B B B )1(r θθθ----=k p k A

平衡时有

B A A A A A p K p K p K 1B ++=θ B

A A

B B B p K p K p K 1B ++=θ 对于多物种非解离吸附,可用通式表示

i

i n j i

i p K p K ∑=+=1i 1θ n 为吸附物种的数目

对于单分子非解离吸附,当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时

A k θ=r

A

A A A p K p K k r +=1 当1》K A P A ,反应为准一级反应,当1《K A P A ,反应为准零级反应。 若催化剂表面存在竞争吸附,则反应速率变为

i

i n j i

i p K p K r ∑=+=11k

这就是Langmuir ——Hinshelwood 模型,是基于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和吸附处于平衡的条件下推导得到的。

对于多分子表面反应和解离吸附等反应,在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和吸附处于平衡两个假设的条件下推导方法是类似的。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在不同实验操作变量条件下进行反应速率的实验测量,并通过可靠的反应机理和速率控制步

骤的假设之后,才有可能推演出动力学方程。以这个方法获得动力学方程有其意义,方程中参数必定受热力学条件的约束。例如,基元步骤不可能是三分子反应或多分子反应;活化能必须为正值,其范围在24-240kJ/mol之间;低于29-34kJ/mol 说明可能存在外扩散限制;当活化能值大于240kJ/mol,说明可能存在热梯度。指前因子可能指出单位时间单位表面积上的分子与催化表面碰撞数目。

虽然Langmuir——Hinshelwood基于理想的假设条件,其在实际处理动力学问题时仍有广泛应用。康春莉和苏春彦【2】等研究了长春南湖水中优势菌种胞外多糖分对Pb2+和Cd2+的吸附实验,发现细胞外多糖吸附Pb2+和Cd2+的动力学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的一级反应模式。徐薇,徐江兴【3】等研究了紫外灯辐照下,二氧化钛对空气中丙酮的光催化降解,并用Langmuir ——Hinshelwood方程讨论了二氧化钛光催化丙酮的动力学模型。潘纲,刘媛媛【4】从MEA的概念对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进行半经验性修正,可以更好地描述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共同对质子酸在二氧化钛悬浮液中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对于理想均匀表面,实际催化剂是很难满足的,为了更接近实际情况,前苏联科学家发展了非均匀表面的催化反应动力学。发现在非均匀的固体催化剂表面上,如果催化反应按两步机理进行,则非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中的均匀表面假设可以去除,因为对非均相催化反应而言,速率控制步骤和表面最丰反应中间物的假设一般总是可靠的。定性地,Temkin理论认为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分布在具有不同能量域内,该域内是均匀的,每一个能量域内的转换速率既反应速率是一样的。然而,有研究表面对很多反应,均匀和非均匀表面上非均相催化反应速率的模型比较相似度较高,尤其对结构非敏感反应,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的拟合程度好于Temkin模型,从而证明了Langmuir——Hinshelwood的广泛适应性。

二、非稳态催化反应动力学

非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稳态流动法。LHHW模型可以很好地关联动力学数据而且能为反应机理提供某些定量信息,因此应用及其广泛,但在稳态流动法中,各个步骤的速率是相同的,获得的是总包结果。从这个总包结果建立动力学模型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众多的模型中辨别出真实的模型是困难

的。首先,因为可能有多个LHHW 模型与实验获得的速率的拟合程度一样好;其次,进行模型鉴别和参数计算需要作如下假设,在基元步骤中,总有一个速率控制步骤,但已有实验数据证明不少反应并不存在速率控制步骤;最后,在稳态流动法中不可能完全排除传递过程对速率的影响。

与稳态流动法相比,动态方法中由于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物种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各个速率过程的速率在动态过程中是不一样的。因而动态分析法可能为真实反应机理的检出和判断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目前平行发展着两类不同的动态技术,一类是动态应答法,一类是过渡应答法。

1.动态应答法

动态应答法应用的催化反应器一般是微催化反应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脉冲技术和稳态流间隔取样技术。在脉冲技术中,少量反应物是被载气带入并通过反应器的,反应产物被载气直接带入色谱中进行分析。稳态流间隔取样技术是定时取样送入色谱中中分析。

(1)脉冲色谱法

脉冲色谱法对于最简单的忽略所有的传递过程和反应物吸附瞬时达到平衡的情形,Bassett 和Habgood 获得了色谱条件下的一级不可逆反应动力学方程

x

RW F K -+=11ln )t 273k 00( 然而,在脉冲色谱法中传质的影响总是存在的,当考虑传递效应和吸附不平衡时,理论分析很复杂,因此只能用于研究一级反应体系。因而发展了催化反应色谱技术,既在反应柱后接一色谱柱,从而对反应物进行分离。

(2)迎头色谱法

催化反应的迎头色谱过程既包含了稳态反应的信息由包含了它的动态过程信息,有可能给出反应物的不同吸附物种的反应动力学行为。迎头色谱法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吸附物种的反应性,特别是可逆和不可逆吸附吸附物种在催化反应中的不同作用。迎头色谱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同时使用迎头曲线和稳态曲线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稳态法。

2.过渡应答法

所谓过渡应答法就是在稳定的反应系统上叠加以扰动,通常是浓度阶跃信号

既迎头进样,从系统对扰动所作出的应答来获得表面基元反应的信息的方法,它也是一种迎头法。用它可以获得反应物分子和产物分子的吸附和脱附两及速率的定量数据,为建立可靠的催化反应速率模型提供基本的物理化学数据。反应物——反应物应答是最简单的方法,既在稳定的惰性气流中,突然切换成含有反应物的气流,测定出口处该反应物的浓度变化。第二类应答是产物——产物应答。在含有反应物的稳定气流中,叠加一产物的阶梯信号,获得产物——产物应答。第三类应答是反应物——产物应答,是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类应答实验,可以获得有关活性中心或反应中间物种性质和表面状态的信息。

3.程序升温技术

所谓程序升温技术是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加热固体物质或在预吸附某些气体的固体物质的同时,检测出流出气体组成和浓度或固体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1)程序升温脱附技术(TPD)

随着固体物质温度上升,预先吸附在固体物质表面的吸附分子开始脱附。检测流出气体中脱附物的浓度变化,可以读到程序升温脱附曲线,可以获得如下定性信息:活性中心的数目、活性中心吸附强度、活性中心密度、脱附反应级数、表面能量分布。

(2)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同时发生表面反应和脱附。有两种实验方法,一是首先将已经处理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进行吸附和反应,然后从室温程序升温至所需要的温度,使在催化剂上吸附的各表面物种边反应边脱附处理;二是用作脱附的载气本身就是反应物,在程序升温过程中,载气与催化剂表面上反应形成的某吸附物种一边反应一边脱附。

(3)程序升温氧化(TPO)

程序升温氧化是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催化剂或催化剂表面沉积物发生氧化反应。其装置与程序升温还原相似,所不同的是气氛为氧化气氛,一般用氧气氦气混合气代替TPR中的氢气氩气混合气即可。该技术用于研究金属催化剂的氧化性质,催化剂表面积积碳及其催化剂表面吸附有机物的氧化性质。

4.产物瞬时分析技术(TAP)

TAP反应器系统是一种比较新的很具特色的研究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技术,既可以研究模型催化剂,也可以用于研究工业催化剂,特别是氧化催化剂。TAP技术是更先进的脉冲反应器技术,其原理【5】就是一个很窄的反应气脉冲被射入催化剂床层的入口,在出口处测量脉冲的峰形。反应气脉冲在催化剂床层中与催化剂之间的作用引起的变化由出口峰型描述。测量出口的峰型可以直接观察发生的作用或由对峰型的计算模拟取得定量的反应常数。具体的实验方法有时间分辨图像,多脉冲实验,数学模拟。TAP技术测量基元步骤速率常数的能力,是理解化学动力学的有利工具,并有助于解剖多相催化化学的反应机理及测量该机理中的基元步骤的速率常数,取得动力学数据,以快速评价催化剂性能及指出改善催化剂的制备路线。

展望:

随着表面科学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催化动力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了一种微动力学模型。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涉及基元反应步骤,需要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了解基元反应动力学。传统的LHHW法关注总包反应,对基元反应步骤难以实现准确的预测。微动力学(Micro-kinetic)【6】是根据催化表面的基本化学反应, 反应间相互关系以及催化反应和表面间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催化反应的分析。该模型是基于单晶表面上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吸附与转化的测量数据和计算参量,经过合理的推导与分析变成动力学参量,用以关联工业条件下催化反应的速率。它不依赖稳态下的动力学数据,二是直接观测原子,分子表面吸附态的程序脱附技术,观测活性中间物的光谱、能谱以及用化学键理论计算粘附系数,表面键能等微观参量。【7】微动力学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将实验数据、基本理论和与催化过程相关的经验式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在表面化学和实验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以期定量解释催化现象,建立催化反应综合的基础。

微动力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6】:

1.催化反应机理:进行微动力学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能解释催化反应机理的基元反应。由于多相催化本身的复杂性,除了对于一些最简单的催化过程,其反应机理已研究得较透彻,对于大多数催化过程,其机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对某一催化反应体系进行微动力学研究时,机理分析的正确与否是整个微动力

学分析的关键所在。在机理分时,可以依靠动态分析技术,无需假设哪一步反应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无需知道哪一中间物种在表面覆盖度最大。这些正是微动力学分析的结果。

2.参数估算:从实验数据,微反应动力学可以估算出速率常数,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等参数。就可能分析出哪一步反应为控制步骤,哪一种中间物种在表面覆盖度最大,反应历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影响催化剂性能的。

另外,微动力学模型还有助于反应器设计,估计传递传质过程等,以模拟反应。

微动力学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用于多相催化的研究方法。但现在微动力学分析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之一是真实反应速率方程一般还不能通过分析得到,而且对于有众多的反应物,产物和中间物种,包括表面和气相在一起的反应体系所构成的数学方程,其求解难度可想而知。随着现代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数学问题得到解决。可以相信,微动力学分析很快将成为我们进行催化研究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陈诵英,陈平等,催化反应动力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康春莉,苏春彦等,自然水体生物膜胞外多糖吸附铅和镉的研究.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43(1):121-125

3.徐薇,徐江兴等,室内丙酮气体的TiO2/UV光催化氧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12):1449-1451

4.潘纲,刘媛媛,吸附模式对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环境化学.2006,25(1):11-17

5.王德峥,李忠来.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第十二章产物瞬时分析TAP技术.石油化工.2001,30(11),881-893

6.纪红兵,王乐夫等.微动力学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化学通报.2001(1):26-33

7.黄仲涛.稳态催化动力学模型的挽近发展.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5,11(3):285-291

包装运输课后习题练习题目答案

1、包装的含义; 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2、运输包装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为了尽可能降低运输流通过程对产品造成损坏,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人们将包装中以运输存储为主要目的的包装称之为运输包装。 3、简述并理解《运输包装》课程的要求; 理解包装动力学基本理论; 了解包装件流通的环境条件; 了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机械损伤的机理,掌握产品力学性能的评价方法; 熟悉缓冲包装材料,掌握其缓冲性能评价方法; 掌握缓冲包装设计基本理论、方法、步骤;及与之相关的实验(检测)设备和实验(检测)方法。 熟悉纸箱、木箱、集合包装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 运输包装的要求 a)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 b)具有防水、防潮、防虫、防腐、防盗等防护能力; c)包装材料选用符合经济、安全的要求; d)包装重量、尺寸、标志、形式等应符合国际与国家标准,便干搬运与装卸; e)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使操作安全便利。 f)符合环保要求。 4、简述并理解运输包装器具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集装化原则 3、多元化原则 4、科学化原则 5、生态化原则(书P7) 5、流通的基本概念及流通环境的基本环节。 指产品从生产工厂为起点,经过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仓储、陈列、销售等多个环节,以用户消费为终点的全过程。 基本环节:装卸搬运环节(跌落)、运输环节(振动&气象影响)、储存环节(堆码载荷&气象条件、生物化学因素)。 6、设计实例:酒品运输缓冲包装设计方案分析(黄昌海) 1、简述冲击与振动异同之处。 1、冲击的特点: i.冲击力的作用时间极短; ii.产生极大的冲击加速度; iii.冲击力极大。 2、冲击:物体在极短时间内速度或能量产生突然的变化。 3、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垂直冲击(跌落冲击)和水平碰撞冲击。 跌落冲击最为强烈,是重点研究的对象。 4、冲击的三要素:冲击波形、冲击峰值、冲击时间

《理论力学》动力学典型习题+答案

《动力学I 》第一章 运动学部分习题参考解答 1-3 解: 运动方程:θtan l y =,其中kt =θ。 将运动方程对时间求导并将0 30=θ代入得 34cos cos 22lk lk l y v ====θ θθ 938cos sin 22 3 2lk lk y a =-==θ θ 1-6 证明:质点做曲线运动,所以n t a a a +=, 设质点的速度为v ,由图可知: a a v v y n cos ==θ,所以: y v v a a n = 将c v y =,ρ 2 n v a = 代入上式可得 ρ c v a 3 = 证毕 1-7 证明:因为n 2 a v =ρ,v a a v a ?==θsin n 所以:v a ?= 3 v ρ 证毕 1-10 解:设初始时,绳索AB 的长度为L ,时刻t 时的长度 为s ,则有关系式: t v L s 0-=,并且 222x l s += 将上面两式对时间求导得: 0v s -= ,x x s s 22= 由此解得:x sv x -= (a ) (a)式可写成:s v x x 0-= ,将该式对时间求导得: 2 02 v v s x x x =-=+ (b) 将(a)式代入(b)式可得:32 20220x l v x x v x a x -=-== (负号说明滑块A 的加速度向上) 1-11 解:设B 点是绳子AB 与圆盘的切点,由于绳子相对圆盘无滑动,所以R v B ω=,由于绳子始终处 于拉直状态,因此绳子上A 、B 两点的速度在 A 、B 两点连线上的投影相等,即: θcos A B v v = (a ) 因为 x R x 2 2cos -= θ (b ) 将上式代入(a )式得到A 点速度的大小为: 2 2 R x x R v A -=ω (c ) 由于x v A -=,(c )式可写成:Rx R x x ω=--22 ,将该式两边平方可得: 222222)(x R R x x ω=- 将上式两边对时间求导可得: x x R x x R x x x 2232222)(2ω=-- 将上式消去x 2后,可求得:2 22 42) (R x x R x --=ω 由上式可知滑块A 的加速度方向向左,其大小为 2 22 42) (R x x R a A -=ω 1-13 解:动点:套筒A ; 动系:OA 杆; 定系:机座; 运动分析: 绝对运动:直线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定轴转动。 根据速度合成定理 r e a v v v += 有:e a cos v v =?,因为AB 杆平动,所以v v =a , o v o v a v e v r v x o v x o t

多相催化反应基础

多相催化反应基础

催化反应循环
以CO催化氧化反应 为例,催化反应过 程的分子水平描述 如图1.5所示。
CO+O2→CO2

催化反应过程基本步骤
?
?
第一步,反应分子扩散过程:反应分子从气相扩散到金属(活性 组分)表面,这里,反应分子基本上以吸附分子形态存在 分子表面扩散与解离过程:,反应分子可能发生表面扩散,并解离 成吸附态原子。以CO催化氧化为例,由于O2的键能(500kJ/mol) 比CO的键能(1076kJ/mol)低,O2分子易于解离成Oa。 表面反应过程: CO+Oa →CO2 通常表面反应过程是催化反应的 速度控制步骤(rate-determining step) 反应产物脱附过程: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产物(CO2)的表面结 合能被打破,并从表面脱附出来 产物分子扩散过程:产物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脱附后扩散到气相, 然后随反应气离开反应器
?
?
?
气相扩散过程是催化反应中复杂性问题

扩散控制的判断与消除
?
?
?
催化反应过程中涉及的扩散包括 外扩散与内扩散 外扩散阻力来自气固边界层的滞 流层,气流方向的线速度直接影 响滞流层的厚度。当流体线速度 达到足够高时,外扩散的影响可 以消除(为什么?) 内扩散阻力来自催化剂颗粒孔隙 内径和长度(内通道几何尺 度),所以,催化剂颗粒大小将 直接影响分子内扩散过程。通过 改变催化剂颗粒度大小对反应速 率影响的实验,可以判断反应区 内是否存在内扩散的影响
问题1:为什么要消除扩散影 响?改变线速度是否就可以达到 预定效果? 问题2:说明内扩散效应对催化 反应的利与弊。

包装动力学--样题

包装动力学样题 一.判断题(对于给出的命题,判断其是否正确) 1. 振动与冲击是商品产生物理机械损伤的主要原因 √ 2. 包装件在流通中遭受的振动通常是随机振动 √ 3. 冲击是一种瞬时的、猛烈的机械运动,即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很 大的速度变化或完成突然的能量转化. √ 4. 当激振频率接近包装件固有频率时,包装件产生剧烈共振。 √ 5. 产品在振动台上做振动试验时,安固有频率振动。 × 6. .最大加速度m G 与跌落高度、弹性系数及产品质量有关。.缓冲材料越硬(弹 性系数越大),m G 越大。 × 7. .跌落高度越大,m G 越大。 × 8. .产品质量越大,在跌落缓冲过程中产生的m G 越小。 × 9. 产品的破损不仅取决于冲击脉冲的加速度峰值,还依赖于冲击持续时 间和冲击脉冲的形状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 正确的选项选出,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1.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产生自由衰减振动的条件为: A. 1<ζ; B.1>ζ; C. 1=ζ, D. 0=ζ. 2.同一种缓冲材料的缓冲系数曲线具有如下性质 A.;只有一条; B.有两条, C.有三条. D.厚度有几种就有几条缓冲系数曲线 3.振动传递率与 无关。 A 激励频率;B.阻尼系数, C.固有频率. D.振幅 4.常用缓冲设计方法有三种,下面哪一种不是 A 全面缓冲包装法;B. 局部缓冲包装、C. 悬浮式缓冲包装. D.防潮包装 5.等效跌落高度主要代表 A 缓冲材料性能;B. 产品特性、C. 流通环境冲击跌落程度. D. 流通环境振动特性 三.选择填空题(从题后给出的5个选项中选择若干个正确答案,填入每 题给出的空格中,每一空格填一项答案(字母代号),按选填项正确性计分,错选或不选不得分) 1. 流通过程基本环节主要有: 、 、 、 。 A . 搬卸装运、 B .运输、 C .仓储堆码、 D .销售 E .展示 2.描述随机振动的特性函数有: 、 、 、 。 A. 自相关函数、B .互相关函数、C .功率谱密度、D .频谱E .周期 3.描述产品的特性参数有: 、 、 、 。

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小报告 催化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均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相种,均为气相或均为液相; (2)复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相中,如Fe 对合成氨的催化作用; (3)生物催化:即酶催化,如制酒过程中的发酵作用。酶是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组成,而分子很大,因此它既不属于均相也不属于复相,而是兼备二者的某些特性。本文将对这三种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进行具体文献分析。 1.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在均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和反应物同处于液相或者气相。其机理为首先反应物和催化剂生成不稳定的中间化合物,然后中间化合物又分解生成产物,使催化剂再生。 陈荣悌[1]等人以H g C I 2为催化剂时乙炔氢氯化制氯乙烯均相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方程如下: 设速率方程为: 因为在一次实验中, 催化剂浓度是不变的, 而且当〔H +〕、〔Cl -〕均远大于〔C H ≡C H 〕时, 则速率方程可写成: 第一步:确定反应对乙炔的级数 当反应为一级或假一级反应时,可推导出如下公式: 本反应以)ln(P P -∞对t 线性回归, 其相关系数在0.99 以上。表明反应对乙炔为一级。 第二步:消除扩散影响的实验

为了消除扩散的影响,作者作了改变搅拌速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实验。当转速在1 3 85 转/ 分以上时,k′′值趋于稳定, 即扩散影响基本消除。全部实验中皆控制搅拌速度在1 3 8 5 转/分以上进行。 第三步:确定反应对催化剂H g CI2的级数 改变H g CI 2的浓度, 分别求出k′′值, 以l g k′′对lg〔H g C I2〕线性回归, 相关系数R =0 . 9 9 6 , 斜率为1 . 0 4 6 , 即m为1, 说明反应对催化剂H g C I2为一级。 第四步:确定反应对C l-的级数 在盐酸浓度为5.37 M 的基础上分别加入H C I O 4,使〔H C I〕+ 〔H C IO4〕= 6.2 7M 和7.16M , 并与单纯的〔H C I〕= 6.2 7M 和7.1 6M 的实验相比较发现当〔C l -〕足够大时( 因为生成H g C I2需足够的C l-) , 反应对C I-零级。 第五步:确定反应对H +的级数 由于反应对Cl-为零级,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盐酸浓度来确定反应对H+ 的级数以lgk′′对lg 〔H + 〕线性回归, 相关系数R = 0 .98 1 , 斜率为3 .07, 即n=3 , 说明反应对H+为三级。 第六步:求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在相同的条件下, 改变温度进行实验, 分别求出k′′值。以lnk′′对l/ T 线性回归, 相关系数R =0 . 9 9 7, 斜率为-6 8 21 , 从斜率求出表观活化能E =1 3 . 6千卡/ 摩尔。 最后该反应速率方程为: 2.复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复相催化主要是用固体酸催化气相反应或者液相反应。催化作用是通过表面来实现的,目前理论都不能完善解释其中机理,但活性中心的性质的解释是各种理论的共同点。 祁喜旺[2]等人采用经巯基乙胺改性的大孔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在60-80℃, 原料酚/酮( mol比)为4:1-12:1的范围内研究了由苯酚与丙酮合成双酚A的催化反应动力学。 反应方程为: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动力学考试资料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动力学考试资料 1. 产品质量m = 10(kg)。所用缓冲衬垫的弹性模量E = 800(kPa),衬垫面积A = 400(cm 2 ),衬垫厚度h 分别取1.10、2.16、5.28(cm),试求这三种情况下衬垫的弹性常数及产品衬垫系统的固有频率。 解 衬垫厚度h =l.10(cm)时,其弹性常数为 09.2910 .1400 80=?== h EA k (kN/cm ) 产品衬垫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7015 1009.2921215 =?== π π m k f n (Hz ) 衬垫厚度h =2.16(cm)时其弹性常数为 81.1416 .2400 80=?== h EA k (kN/cm ) 产品衬垫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5015 1081.142121 5 =?== π π m k f n (Hz ) 衬垫厚度h =5.28(cm)时,其弹性常数为 06.628 .5400 80=?== h EA k (kN/cm ) 产品衬垫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3215 1006.621215 =?== π π m k f n (Hz ) 2.已知一包装件的产品质量m = 6 kg ,缓冲垫等效弹性系数为k = 600 N/m ,当其作无阻尼自由振动时给一个初始位移为 A = 0.04 m ,使之从静止开始振动,求其固有频率、位移方程。 3.已知一包装件产品质量 m = 8 kg ,缓冲垫等效弹性系数为k = 500 N/m ,将其简化为有阻尼单自由度模型,设阻尼比为0.05ζ=。当其作有阻尼自由振动时给一个初始位移为 A = 0.02 m ,使之从静止开始振动,求振动周期、位移方程,并计算振动多少次后的振幅小于初始振幅的10%。 解:固有园频率 27.91m f ωπ== ==(rad/s ) 阻尼系数 7.910.050.395n ωζ==?= ①振动周期 10.795T = = =(s ) 初始条件 00.02x = 00v =

动力学答案

作业 动力学 1、质量为m=1kg 的质点,在平面内运动、其运动方程为t x 4=,3215t y -=(SI 制),则在t =3s 时,所受合外力为……………………………………………………………(③ ) ① j i 3912-; ② j 12-; ③ j 36-; ④ j i +6。 2、质量m=2.0kg 的物体,其运动方程为j t i t r )35(42-+= (SI 制),则物体的轨道方程为(2)5(9 4-= y x 或010094042 =+--x y y ) ,t=2秒时物体的受力大小为( 16 )牛顿。 3、质量为1kg 的球以15m/s 的速度垂直的落在地板上,又以10m/s 的速度弹回,碰撞时地板所受的冲量大小I 为(25N.s ),若球与地板接触的时间为0.02s ,作用在地板上的平均冲力F 为(1250N )。 4、质点系所受外力的矢量和恒为零,则…………………………………………………(② ) ① 质点系的总动量恒定不变,质点系内各质点的动量都不改变; ② 质点系的总动量恒定不变,质点系内各质点的动量可以改变; ③ 质点系的总动量可以改变,质点系内质点的动量恒定不变; ④ 质点系的总动量和质点系内各质点的动量都可以改变。 5、质量m =2kg 的物体,以初速v 0=20m/s 沿x 轴正方向运动,受到与速率成正比的阻力f 的作用,f = -v /2 (SI),则当它速度降至10m/s 米/秒时,它前进的距离=?x ( 40m );在这段路程中阻力所做的功=f A (-300J )。 6、A 、B 两质点m A >m B ,受到相等的冲量作用,则………………………………………(③ ) ① A 比B 的动量增量少; ② A 比B 的动量增量大; ③ A 与B 的动量增量相等; ④ A 与B 的动能增量相等。 7、小球A 与B 的质量相同,B 球原来静止,A 以速度u 与B 做对心碰撞。这两球碰撞后的速度v 1和v 2的可能值是…………………………………………………………………(② ) ① –u ,2u ; ② u/4,3u/4; ③ –u/4,5u/4; ④ u 21,2/3u - 。 8、一物体质量M =2kg ,在合外力F =(3+2t )i (SI)的作用下,从静止出发沿水平X 轴作直线运动,则当t =1s 时物体的速度v 1=( 2m/s )。 9、质量为10kg 的物体,沿X 轴无摩擦的运动,设t=0时物体位于原点,速度为零。若物体在合外力F=3+4t N 的作用下运动了3s ,则物体速度为( 2.7 m.s -1),加速度为(1.5 m.s -2)。 10、质量为m 的小球从4/1的圆弧槽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槽的质量为M ,圆弧的半径为R ,忽略所有摩擦,小球滑离圆弧槽的速率为……………………( ② ) ①、Rg 2 ②、()m M MRg +/2 ③、M m M MRg m /)/(2+ ④、m m M MRg M /)(2+ 11、质量为m 的质点,受力F 作用,一段时间后,速度方向改变α 角,而速度v 大小仍然保持不变,则该力的冲量大小为……………………………………( ② )

《包装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包装工艺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5R方法:Reduce、Reuse、Recycle、Rclaim、rufuse,即减少包装、回用包装、再生包装、统一回收、拒用无环保观念的包装品,同时还要选用生态包装材料。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Life Cycle Assessment):即评价某种包装品时,要考虑其在从开采自然资源,经加工制造为成品供使用废弃后,被回收再生或处理,又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整个封闭的循环过程中,总共消耗了多少能量,产生了多少有害物质,并以其对环境的污染作为评估的重点。 一、包装工艺的物理基础 一、填空 1、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最大冲击是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 2、在缓冲包装动力学领域,按产品破损性质和程度,被包装产品破损形式分为失效、失灵、商业性破损。 3、适合于大部分果蔬贮存的条件为低温、高湿。 4、渗透是指气体或蒸气直接溶进包装材料的一侧表面,通过向材料本体的扩散,并从另一侧表面解吸的过程;渗漏主要是指液体产品,特别是易挥发的液体产品由于包装容器密封不良,包装质量不符合内装产品的性能要求,搬运装卸时碰撞震动,使包装受损等的现象。 5、脆值是指其遭受机械性损伤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值,通常用重力加速度的倍数表示。 二、名词解释 渗透:气体或蒸气直接溶进包装材料的一侧表面,通过向材料本体的扩散,并从另一侧表面解吸的过程。 渗漏:主要是指液体产品,特别是易挥发的液体产品由于包装容器密封不良,包装质量不符合内装产品的性能要求,搬运装卸时碰撞震动,使包装受损等,而发生产品渗漏现象。 脆值:又称易损度,是指产品不发生物理的或功能的损伤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值,一般用重力加速度的倍数G表示。 溶化:溶化是指某些固体产品在潮湿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当吸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溶化成液体的现象。(吸湿性、水溶性两者兼备) 熔化:熔化是指某些产品受热或发生变软以至变成液体的现象。 溶解:某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吸湿点:产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开始吸湿的相对湿度。

包装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包装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包装工艺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包装工艺学:研究包装工艺过程中具有共同性规律的学科。 包装工艺过程:包装品(容器、材料及辅助物)与产品结合在一起构成包装件。 5R方法:Reduce、Reuse、Recycle、Rclaim、rufuse,即减少包装、回用包装、再生包装、统一回收、拒用无环保观念的包装品,同时还要选用生态包装材料。 生命周期评价法(LCA,Life Cycle Assessment):即评价某种包装品时,要考虑其在从开采自然资源,经加工制造为成品供使用废弃后,被回收再生或处理,又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整个封闭的循环过程中,总共消耗了多少能量,产生了多少有害物质,并以其对环境的污染作为评估的重点。 一、包装工艺的物理基础 一、填空 1、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最大冲击是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 2、在缓冲包装动力学领域,按产品破损性质和程度,被包装产品破损形式分为失效、失灵、商业性破损。 3、适合于大部分果蔬贮存的条件为低温、高湿。 4、渗透是指气体或蒸气直接溶进包装材料的一侧表面,通过向材料本体的扩散,并从另一侧表面解吸的过程;渗漏主要是指液体产品,特别是易挥发的液体产品由于包装容器密封不良,包装质量不符合内装产品的性能要求,搬运装卸时碰撞震动,使包装受损等的现象。 5、脆值是指其遭受机械性损伤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值,通常用重力加速度的倍数表示。 二、名词解释 渗透:气体或蒸气直接溶进包装材料的一侧表面,通过向材料本体的扩散,并从另一侧表面解吸的过程。 渗漏:主要是指液体产品,特别是易挥发的液体产品由于包装容器密封不良,包装质量不符合内装产品的性能要求,搬运装卸时碰撞震动,使包装受损等,而发生产品渗漏现象。 脆值:又称易损度,是指产品不发生物理的或功能的损伤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值,一般用重力加速度的倍数G表示。 溶化:溶化是指某些固体产品在潮湿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当吸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溶化成液体的现象。(吸湿性、水溶性两者兼备) 熔化:熔化是指某些产品受热或发生变软以至变成液体的现象。 溶解:某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吸湿点:产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开始吸湿的相对湿度。 失效:既严重损破,指产品已经丧失使用功能,且不可恢复。 失灵:既轻微破损,指产品功能虽已丧失,但可恢复。 商业性破损:指不影响产品使用功能而仅在外观上造成的破损,产品虽可以使用,但已经降低了商品价值。 三、问答 1、溶化、熔化对产品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克服熔化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溶化对产品的影响:有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会不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水分子能够扩散到产品体中,破坏产品份子的原有紧密联系,使产品逐渐潮解,直至溶解成液体;有的产品如纸张、棉花等虽然不会溶解但依然有很强的吸湿性,使其使用性能降低。溶化对产品的影响:作为产品在流通环境中溶化的结果有的会早餐产品流失;有的会使产品与包装黏结在一起;有的产品会产生体积膨胀,胀破包装;有的还可能玷污其他产品等。 2、何谓渗漏与渗透它对被包装产品的影响如何 渗漏主要是指液体产品,特别是易挥发的液体产品由于包装容器密封不良,包装质量不符合内装产品的性能要求,搬运装卸时候碰撞震动,使包装在受损等,而发生产品渗漏现象。渗透是指气体或蒸汽直接溶进包装材料的一侧表面,通过向材料本体的扩散,并从另一侧表面解吸的过程。它对被包装产品的影响:当被包装产品的渗漏或渗透超过一定程度时,都会引起产品发生品质变化、质量减少、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造成灾害。 3、被包装产品的破损如何分类 被包转产品的破坏形式分为三大类: 失效或严重破损:是指产品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且不能恢复。 失灵或轻微破损:指产品功能虽已丧失,但可恢复。 商业性破损:指不影响产品使用功能而仅在外观上造成的破损,产品虽可以使用,但已经降低了商业价值。 4、挥发与温度、沸点、空气流速及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关系挥发对产品有何影响 关系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沸点越低空气流速越快,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挥发越快。

结构动力学习题解答(一二章)

第一章 单自由度系统 1.1 总结求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的方法和步骤。 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求法有:牛顿第二定律法、动量距定理法、拉格朗日方程法和能量守恒定理法。 1、 牛顿第二定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 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系统所受的合力; (2)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x m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2、 动量距定理法 适用范围:绕定轴转动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 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和动量距分析; (2) 利用动量距定理J ∑=M θ ,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3、 拉格朗日方程法: 适用范围:所有的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设系统的广义坐标为θ,写出系统对于坐标θ的动能T 和势能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求出拉格朗日函数的表达式:L=T-U ; (2)由格朗日方程 θθ ??- ???L L dt )( =0,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4、 能量守恒定理法 适用范围:所有无阻尼的单自由度保守系统的振动。 解题步骤:(1)对系统进行运动分析、选广义坐标、写出在该坐标下系统的动能T 和势能U 的表达式;进一步写出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表达式 T+U=Const (2)将能量守恒定理T+U=Const 对时间求导得零,即 0) (=+dt U T d ,进一步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3) 求解该方程所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得到该系统的固有频率。 1.2 叙述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和步骤。 用衰减法求单自由度系统阻尼比的方法有两个:衰减曲线法和共振法。 方法一:衰减曲线法。 求解步骤:(1)利用试验测得单自由度系统的衰减振动曲线,并测得周期和相邻波峰和波谷的幅值i A 、1+i A 。 (2)由对数衰减率定义 )ln( 1 +=i i A A δ, 进一步推导有 2 12ζ πζδ-= ,

物流运输包装设计复习题

物流运输包装设计习题:1.流通的三个环节,除了贮运、运输,还有重要的一环是(B)C)销售(D)堆码(A)吊装(B)装卸搬运( 2. 集合包装以(A)为前提:(A)装卸与搬运作业的机械化(B)流通环节少) 大体积货物(D (C)人力资源成本低 3.关于捆扎器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B)捆扎器材的自重轻)常用的捆扎器材 有钢丝、钢带、焊接链、钢丝绳等(A )捆扎器材就是我们常说的塑料打包带(D (C)捆扎器材的成本较低 4.托盘是与(C)配合的集装器具D)吊车(A)集装箱(B)货运卡车(C)叉 车( )5.对于包装件的设计能有效地减少粗野装卸的发生的是(B (B)机械装卸(A)人工 装卸 (D)符合人体因素的包装重量与外部尺寸(C)缓慢启动 电子产品应特别考虑环境(6. B)对其性能的影响()人工装卸D (C)必要的捆扎(A)跌落(B)静电场 7.冲击、振动、压力、滚动、跌落、堆码统一称为(A)( D ) 包装运输环境环境因素A)机械因素( B ) ( C ) 包装件( 物流运输包装标志是指在货物物流运输包装上应用图形或者文字制作的特定记号和说8. )功能明。物流运输包装标志主要是赋予物流运输包装件以(C (D) 验证传达(B) 传输(C) (A) 辨别 9. 下边标志是堆码极限标志的是(B) ) (A(B)

(D)(C) )哪一种楞型的瓦楞纸板平面抗压强度最好?(D10. 型D)E (C)C型(B型(A)A ()B型 长途运输用的干式集装箱,内部处于密闭状态,箱内温度状态随外界温度或太阳辐射的11.变化而变化,为防止可能发生内部结露,应严格控制包装材料的(A) 含菌量(D) 含氮量(C) 含氧量(B) 含水量(A) D)等几个气温带12.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依次跨越了( 寒温、寒冷、湿热、干热(B) (A) 寒温、干热、寒冷、湿热 寒冷、寒温、干热、湿热(D) (C) 干热、湿热、寒冷、寒湿 )13.导致包装件内装产品的破损原因是(C 冲击作用时间长(B) (A) 速度变化大 极大的加速度,导致包装件在瞬间承受极大的冲击力(C) 速度变化小,冲击作用时间长(D) C )14. 重量为25kg的包装件,根据跌落高度的经验公式其跌落高度是((D) 70cm (B) 50cm (C) 60cm (A) 40cm C)15. 有关产品跌落冲击的论述错误的是( 不论人工或机械装卸,都可能因人为或偶发因素使包装件自由跌落(A) 100g 为重力加速度)左右,有时超过人工装卸的跌落冲击加速度通常在10g(g(B) 冲击力大小取改:(C) 冲击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包装件重量,而不取决于跌落高度 决于包装件重量(D) 冲击力大小除取决于跌落高度外还取决于包装件重量、缓冲性能和地面的弹性程度 16.防振包装的目的是(C)(A)减弱包装件对运输振动环境的响应 (B)减弱包装件对运输中发生冲击时产生的加速度值(D) (C)防止产品受到振动的影响防止产品受到冲击的影响 17.用以评定物流运输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各种性能的试验,称为(A)(D)探索实验机械搬运试验(C)环境试验(A)物流运输包装件试验(B) 18.合理包装是(C)(B) 不存在包装不足的现象不存在过度包装的现象(A) (C)既要保护产品不受损坏,还要尽可能降低成本,综合考虑科学、适用、经济等各方面。(D)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法令的包装 19.据调查,仓库堆垛的高度通常是(A )米(D) 7 6 (C) 6 (A) 3~4 (B) 5~ )包装质量件超过(A,一般使用机械装卸。20.90kg )(D)(C80kg ((A)60kg B )70kg

反应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反应动力学 习题 一、判断题: 1、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 2、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 3、反应速率常数取决于反应温度,与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 二、选择题: 1.若 反 应:A + B → C 对 A 和 B 来 说 都 是 一 级 的, 下 列 叙 述 中正 确 的 是....( )。 (A) 此 反 应 为 一 级 反 应; (B) 两 种 反 应 物 中, 当 其 中 任 一 种 的 浓 度 增 大 2 倍, 都 将 使 反 应 速 率 增 大 2 倍; (C) 两 种 反 应 物 的 浓 度 同 时 减 半, 则 反 应 速 率 也 将 减 半; (D) 该 反 应 速 率 系数 的 单 位 为 s -1。 2. 反 应 A + B → 3D 的 E a ( 正 ) = m kJ·mol -1,E a ( 逆 ) = n kJ·mol -1, 则 反 应 的△r H m = ............ ( )。 (A) (m -n ) kJ·mol -1; (B) (n -m ) kJ·mol -1; (C) (m -3n ) kJ·mol -1; (D) (3n -m ) kJ·mol -1。 3. 下 列 关 于 催 化 剂 的 叙 述 中, 错 误 的 是................................................( )。 (A) 在 几 个 反 应 中, 某 催 化 剂 可 选 择 地 加 快 其 中 某 一 反 应 的 反 应 速 率; (B) 催 化 剂 使 正、 逆 反 应 速 率 增 大 的 倍 数 相 同; (C) 催 化 剂 不 能 改 变 反 应 的 始 态 和 终 态; (D) 催 化 剂 可 改 变 某 一 反 应 的 正 向 与 逆 向 的 反 应 速 率 之 比。 4. 当速率常数的单位为mol -1·dm 3·s -1时,反应级数为.............................................( ) (A )一级; (B )二级; (C )零级; (D )三级 5. 对于反应2A + 2B → C ,下列所示的速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A]⊿t =23 ⊿[B]⊿t (B) ⊿[C]⊿t =13 ⊿[A]⊿t (C) ⊿[C]⊿t =12 ⊿[B]⊿t (D) ⊿[B]⊿t =⊿[A]⊿t 6. 反应2A + B → D 的有关实验数据在表中给出,此反应的速率常数k/mol -2·dm 6·min -1约为 ...............................................................................................................................( ) 初始浓度 最初速率 [A]/mol· dm -3 [B]/mol·dm -3 v/mol·dm -3·min -1 0.05 0.05 4.2×10-2 0.10 0.05 8.4×10-2 0.10 0.10 3.4×10-1 (A) 3.4×102 (B) 6.7×102 (C) 3.4×103 (D) 6.7×103 7. 催化剂是通过改变反应进行的历程来加速反应速率。这一历程影响.....................( ) (A ) 增大碰撞频率; (B )降低活化能; (C ) 减小速率常数; (D )增大平衡常数值。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的; (B )反应速率常数大小即是反应速率的大小; (C )反应级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完整版)电动力学习题集答案

电动力学第一章习题及其答案 1. 当下列四个选项:(A.存在磁单级, B.导体为非等势体, C.平方反比定律不精确成立,D.光速为非普 适常数)中的_ C ___选项成立时,则必有高斯定律不成立. 2. 若 a 为常矢量 , r (x x ')i ( y y ')j (z z ')k 为从源点指向场点的矢 量 , E 0 , k 为常矢量,则 (r 2 a ) =(r 2 a ) (r a 2r a , )a ) ddrr 2 r a 2r r r 2 r i j k (x x ') (y y ') (z z ') i j y-y' k rr x y z 2 2 2 x-x' r z-z' r r 2(x x ') (x x ') ,同理, x (x x ') 2 (y y ') 2 (z z ') 2 r 2 (x x ')2(y y ')2(z z ') 2 (y y ') (x x ') (y y ') 2 (z z ') y (x x ') 2 (y y ') 2 (z z ') 2 , z 2 2 (z z ') r r e e e x x x r (x-x') r (y-y') y (z-z') 3 z , x y z x x ' y y ' z z ' 0, x (a r ) a (r ) 0 , ) r r r r 2r r r 0 r rr ( r 1 1 3 r a , , ( ) [a x (x -x' )] [ a y (y - y')] j [a z (z -z')] a r i k x y z r r r r 1 r 1 r r 3 r 2 3 r , ( A ) __0___. r r [E 0 sin(k r )] k E cos(k r ) __0__. (E 0e ik r ) , 当 r 0 时 , (r / r 3) ik E 0 exp(ik r ) , [rf (r )] _0_. [ r f ( r )] 3f (r ) r df (r ) dr s 3. 矢量场 f 的唯一性定理是说:在以 为界面的区域V 内,若已知矢量场在V 内各点的旋度和散 度,以及该矢量在边界上的切向或法向分量,则 在 内唯一确定. f V 0 ,若 J 为稳恒电流情况下的电流密度 ,则 J 满 足 4. 电荷守恒定律的微分形式为 J t J 0 . 5. 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式为, E .对电偶极子而言 ,如已知其在远处的电势为

包装动力学

运输包装-包装动力学习题 一、包装动力学基础知识 1.名词解释 (1)运输包装;(2)包装动力学;(3)质点动力学;(4)流变学;(5)弹性;(6)塑性;(7)粘性;(8)蠕变;(9)松弛; 答:(1)、以运输存储为目的的包装,具有保障产品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在 商品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用某种适宜的材料和容器保护其价值与状态的技术措施。 (2)、分析研究流通过程中的机械振动与冲击在商品上产生的响应和采取相应包装措施的一门学科。 (3)、质点动力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质点所受的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对质点的全部运动规律都得出 了的话,由它就可以推出质点系以及刚体等的全部力学规律。 (4)、流变学是在虎克的弹性理论和牛顿的粘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变形与流动的科 学根据流变学观点,缓冲材料称为粘塑弹性物质。所谓的粘塑弹性物质是可以假定由弹性、粘性、 塑性三要素所构成的物质。 (5)、缓冲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撤去时能恢复其原有状态的能力称为弹性。 (6)、物体在其弹性限内对外力有弹性表现,但一超过该界限就会发生流动,以致造成永久变形或破 坏,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7)、物体受力作用时,其内部产生与速度有关的阻力,是材料本身阻碍变形的一种阻力,因此称为 物体的内阻。这种内阻与加载速度不可分割,因此也称为粘性内阻。 阻尼不具有弹性的复原性,当 外力撤去时则停止在该瞬间的位置上,绝不会恢复。 (8)、材料在保持一定静压状态下,变形随时间而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 (9)、材料的变形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材料内部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称为松弛。 2.问答题 (1)包装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2)包装动力学与运输包装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3)外力对包装件(或者物体)的作用效果可用什么来表示?和哪些因素有关? (4)外力与变形和应力与应变有何关系? (5)缓冲材料缓冲性能的好坏可用哪些性质来表征? 答:(1)、包装动力学是振动理论的一个分支,它只是从力学角度阐明缓冲包装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 包装动力学研究包装件对流通过程中的振动与冲击环境激励的响应,分析内装产品在振动与冲击激励 下破损的原因,并在经济的前提下提出防止内装产品破损的条件。其任务是为缓冲包装设计提供理论 依据。 产品、缓冲防振包装、包装件。 (2)、缓冲防振包装设计:确定产品的流通环境条件;确定产品的脆值;根据脆值和缓冲材料特性, 设计缓冲结构;设计并制作原型包装结构;试验评估缓冲防振包装结构。 包装动力学:包装件对流通环境的响应;分析包装件破损的原因;提出防止包装件破损的条件。 (3)、作用效果可用最大加速度、力的时间效应、力的位移效应来表示或加速度时间曲线。和外力作 用在产品上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力的作用时间间隔、力随时间变化曲线(波形)有关。 (4)、A F = σ,t x = ε,x F k = ,ε σ= E ,t EA k = (5)、弹性、塑性、粘性、蠕变、松弛。

电动力学习题及解答

第五章 电磁波的辐射 1. 若把麦克斯韦方程租的所有矢量都分解为无旋的(纵场)和无散的(横场)两部分,写出E 和B 的这两部分在真空中所满足的方程式,并证明电场的无旋部分对应于库仑场。 解: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为 t ?-?=??/B E , (1) 0/ερ=??E , (2) t ??+=??/000E J B εμμ, (3) 0=??B (4) 如果把方程组中所有矢量都分解为无旋的纵场和无散的横场,并分别用角标L 和T 表示,则:由于0=??B ,所以B 本身就是无散场,没有纵场分量,即 0=L B ,T B B =; T L E E E +=,0=??L E ,0=??T E ; T L J J J +=,0=??L J ,0=??T J ; 由(1)得:t T T T L ?-?=??=+??/)(B E E E (5) 由(2)得:0/)(ερ=??=+??L T L E E E (6) 由(3)得:t L L T L T ?+?++=??/)()(000E E J J B εμμ )/()/(000000t t T T L L ??++??+=E J E J εμμεμμ (7) 由电荷守恒定律t ?-?=??/ρJ 得:)/(/0t t L L ???-?=?-?=??E J ερ 又因为 )/(00t L L ???-?==??E J ε,所以 t L L ??-=/0E J ε,即 0/0=??+t L L E J ε (8) (7)式简化为t T T T ??+=??/000E J B εμμ (9) 所以麦克斯韦方程租的新表示方法为: ????? ????=??+==????+=???-?=??0 /0///00 000t t t L L L L T T T T T E J B E E J B B E εερεμμ (10) 由0=??L E 引入标势?,?-?=L E ,代入0/ερ=??L E 得, 02/ερ?-=? 上式的解就是静止电荷在真空中产生的电势分布,所以L E 对应静止电荷产生的库仑场。 2. 证明在线性各向同性均匀非导电介质中,若0=ρ,0=J ,则E 和B 可完全由矢势A 决定。若取0=?,这时A 满足哪两个方程? 解:在线性各向同性均匀非导电介质中,若0=ρ,0=J ,则麦氏方程表示为: t ?-?=??/B E (1) t ??=??/D H (2) 0=??D (3) 0=??B (4)

河流动力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第二章 2.2 100号筛孔的孔径是多少毫米?当泥沙粒径小于多少毫米时就必须用水析法作粒径分析答:1)根据N 号筛的定义:1英寸内有N 个孔就称为N 号筛。1英寸=25.4mm.。可知如果网线直径为D ,则N 号筛的孔径计算公式如下: (25.4-D ×N)/N=25.4/N-D 但本题并没有给出100号筛的网线直径,无法用公式进行计算。经查表可得,100号筛孔的孔径为0.149mm (表2-2)或是0.147mm (表2-4)。 2) 对于粒径小于0.1mm 的细砂,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用筛析法确定其粒径,而必须采用水析法作粒径分析。 注:第一问因为筛的网线直径可能不一样,所以以上两个答案都正确 2.5什么是级配曲线?给出中值粒径,算术平均粒径,几何平均粒径的定义或定义式? 答:1)在仅以横轴采用对数刻度的坐标上,以粒径为横坐标,以小于粒径D 的重量百分比即小于该粒径D 的泥沙颗粒重量在总重量中所占比例为纵坐标,点绘数据连成的曲线,称为累计频率曲线,亦称级配曲线。 2)中值粒径即累积频率曲线上纵坐标取值为50%时所对应得粒径值。换句话说,细于该粒径和粗于该粒径的泥沙颗粒各占50%的重量。 3)算术平均粒径即各组粒径组平均粒径的重量百分比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 n i i i m p D D 1 100 1 4)几何平均粒径是粒径取对数后进行平均运算,最终求得的平均粒径值。计算公式为 ) ln 100 1 ex p( 1 ∑=??=n i i i mg p D D 注:关于级配曲线的定义错的比较多,并不是以粒径的对数或是负对数为横坐标,也不是 按几何级数变化的粒径尺度为分级标准……只要跟上述表达的意思一致都为正确答案。 2.6某海滩的沙粒粒度范围是 1.4 3.6φ=-,试给出以毫米为单位的颗粒粒径范围 解:因为D 2log -=Φ,其中D 为颗粒粒径,所以可得到2D φ -= 3789.0224.111===-Φ-D ,0825.0226.322===-Φ-D 所以颗粒的粒径范围为0.083mm-0.379mm 。 注:此题不要忘记单位 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第二章 2.21 动床模型中常采用量瓶法测量浑水浓度?量瓶的容积约为1000cm 3,每次使用前需在当时水温下精确测量其容积。已知某次测量数据为:水温20℃,空瓶的质量为11 3.0g,空瓶加清水的质量为1146.14g,空瓶加浑水的质量为1149.42g,滤出瓶中浑水中的沙样烘干后得 沙的质量为52.99g 。已知模型沙的颗粒容重为1.065gf/cm 3 , 20℃时清水的容重为0.9982 gf/cm 3 ,试求量瓶体积,沙样固体的体积,浑水的体积比和质量比浓度。 解:水温20℃时,清水的重量为W=1146.14-113.0=1033.14g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