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数》。《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这一内容,看似简单、浅显,其实不然,由于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里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

2、教学目标

新教材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①知识目标:根据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②能力目标: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③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④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比较、顺势诱导、交流归纳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

再通过一系列活动,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合作交流,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1、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故在教学中的导入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设计的。学生熟识的年龄问题及扑克牌等,吸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既直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学习活动重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大胆调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等,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经过分析对比,诱导概括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3、考虑到了不同的学生完成作业的量上可以有差异,尤其在在反馈上采取的形式和评价也是多样的,比如教师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评价、同学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反馈。

4、自主的问题情境,开放的练习视野,引发了蓬勃的思维活动。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材料,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掌握由形象感知迈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发展性练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五、教学流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构想是:首先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再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顺势诱导,在发现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知识,以及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意义等。总体体现“初步感知——知识形成——实践运用——抽象概括”的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熟识的年龄问题和扑克牌等引入字母,继而导入本课。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诱导启发,分析数量关系,由直观的数字计算顺势导入抽象的字母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进一步设疑追问,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全面,同时揭示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揭示知识应用的切入点,指导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思维方式及做题技巧等,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进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及延伸。本环节的活动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反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理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明了的表述数量关系,使学生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第四环节:指导看书,课堂小结

通过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全面性,使知识应用更加系统化。通过学生自由小结和引导总结,进而达到对本节知识构建情况的测评及升华之目的,通过对照反思,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师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和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能有思考。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说明他们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能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的内在动力。我们应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从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入手,结合“字母”这两

个汉字,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过用字母表示的符号吗?让学生自由发挥。如:wc、mp3、宁A和宁E、CCTV……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大胆的提问创设了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授新课中,师:

1、从图中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

2、在表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从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了解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而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表中的规律,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写不完的,因为小红在不断增长,爸爸也在不断增长,这时学生提出有没有一个简明的式子去表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关系?我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小红的年龄可以用任何字母表示,爸爸的年龄就是:小红的年龄+30 。

但同学们没用用文字表示,而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表示,当小红的年龄用字母a表示,爸爸的年龄a+30表示。

(三)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形成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是有效问题还是无效问题,是必须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探究来验证的。例如当我说举例说出爸爸的年龄时,有位学生说要先知道小红的年龄,才能求出爸爸的年龄?这时同学们提出:a可以是任何自然数吗?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可以为任何数,并说出了不可以的原因。数学问题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你知道爸爸和你的年龄差距时,当你的爸爸年龄用a表示,用式子如何表示你的年龄,有位同学这样表示:a-10,表示的意义

是:a为爸爸的年龄,10表示他和爸爸的年龄之差,这时同学们纷纷说出原理进行拨到。

(四)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隹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课后我送同学们一个公式,让同学们说出老师的想法:A=X+y+z,X=表示艰苦奋斗,Y=表示确定的方法,Z=表示不说空话,只有思维开阔了,问题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思维越活跃,解决问题也就显得越简单。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只要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学会了“问”的方法,教师给学生创造了“问”的条件,学生提出有思维量的真问题必将是水到渠成的信手之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