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

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
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

危险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要求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一、安全的概念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危险源分类: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分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意外释放):

生产过程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能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约束/限制能量/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 两类危险源的相互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能量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先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二、危险源辨识的原则

2、系统性

危险源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必须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分清主要危险源及其相关的危险性、有害性。

3、全面性

危险源辨识不要发生遗漏,要全面进行分析,以免留下隐患。只有认识到它是危险源,才能对它进行风险评价,才能对它采取措施。

4、预测性

对危险源,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也就是危险源出现的重要依据或设想的事故模式或后果。 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流程

其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1、划分作业活动

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针对作业活动进行。

划分作业活动就是当我们需要辨识比较复杂的对象时,先将其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部分,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

清楚地对其危险源进行辨识。 1)、作业活动划分的程度的把握

一个用人单位通常有多种作业活动,对作业活动划分的总要求是: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包括多达

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停开炉、换辊等活动,因为此类作业活动对象、人员、工具、环境经常变化,危险因素多,并且需抢进度,甚至是边生产、边进行,更增加了作业的危险性,因此,不可遗漏这些活动。 2)、作业活动划分方法 划分作业活动

辨识危险源 评价风险

风险控制的策划 实施风险控制计划

评审控制计划的适宜性(必要时)

作业活动可按如下几种方法划分: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分;

c)按装置分;

d)按作业任务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3)、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信息。

作业活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a)任务:所执行任务的期限、人员、该任务实施的频率;包括岗位名称、所属工段班组、在岗人数、工作制度等;

b)设备:进行活动时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附件;

c)物料:主要了解进行活动时接触的物料、能量方面的危险情况,特别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的存贮、运输、加工、使用等异常情况(泄漏、检验失效),生产中工艺参数异常(如超温、超压、过流等)及仪器仪表控制失灵等。

包括:

——可能要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

——物料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能力: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

e)程序:作业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包括:

——规章制度。包括国家及行业有关法规、标准、设计规范,企业有关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等。

——有关工艺、设备资料。包括有关的设计说明书,工艺流程图,设备、设施布置图,操作原始记录等。

f)作业环境:包括作业场地及有关人员、车辆通行条件,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湿度、能见度、视线、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及其它情况。

g)事故、故障资料:发生过的与该作业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包括工伤事故、险肇事故、非正常停工事故,火灾及火警记录、设备故障及维护检修记录等。

四、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a)活动范围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所有的过程、活动(包括矿石运输)、场所及周边环境;

●所有正常和非正常的情况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所有工作或活动的次生风险;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包括承包商和参观者)的活动;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无论是本公司提供的还是他人提供的;

●所有内部和外部变化的风险

●所有生产工艺和关键设备设施的风险;

●所有重要场所的风险;

●所有职业卫生的风险;

●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b)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种时态

●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并延续到现在的。

●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状态。

●将来:可以预见的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设备等新产生或在维护、改进、报废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

态。

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

●异常状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

●紧急状态:指发生爆炸、火灾、洪水等重大突发性事件

c)危险源辨识要包括:

四个方面: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动;

●作业环境的缺陷;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七种危险源类型

●机械能

●电能

●热能

●化学能

●放射能

●生物因素

●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八种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触电;

●爆炸与火灾;

●油品、危险化学品泄漏;

●中毒。

八种职业病危害:

●粉尘;

●高温与低温;

●振动与噪声;

●辐射;

●毒物;

●照明;

●生物危害;

●其他。

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1。

职业病目录见附录2。

2)、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是基本分析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法。

a)基本分析法

对于某项作业活动,依据“作业活动信息”(作业经过的描述),对照危险源分类和事故类型(或职业相关病症的类型),确定本项作业活动中具体的危险源。

b)工作安全分析法

如果某个作业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连接的作业步骤:

●.对每个作业步骤,参考危险源类别(附录1)中前两大类的分类内容,辨识出与此步骤有关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然后将各步骤中的危险源汇总。

●将整个作业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参考危险源类别(附录1)中后两大类的分类内容,辨识出与此作业活动有关的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上的缺陷。

●将上述辨识出的危险源汇总,汇总合并同类项。

3)、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的事故的原因

通过查阅事故档案、资料和员工的回忆,列出所有曾发生过的事故的原因。辨识出危险源应覆盖所有事故的原因,以及同行业企业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规要求

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相对照。除辨识出的危险源之外,不应存在其他的违法现象。

五、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a)先用定性评价,满足下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重大风险。

●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涉及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及以上轻伤事故的风险,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对设备设施进行风险评价。

●对职业卫生风险进行风险评价。

●对危险物资进行风险评价。

●对火灾进行风险评价。

●对紧急情况进行风险评价。

b)直接判断无法判断时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价(LEC法)

计算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8小时内暴露1-几次为“每天在有危险环境中工作”。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仅有财产损失评价时,C的取值如下表

2)风险等级的判断:

D—风险性分值

1)风险的控制方式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培训与教育;

●制定应急与响应措施(如:应急预案);

●对于一般风险,可以保持现有措施,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2)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风险控制措施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措施,将个人防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

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及要求

1、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我区采取二级辨识一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一选工段,由一选工段一级评价。

2、对班组上报的辨识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列出的相同危险源、风险级别相近、控制措施相同的,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各种作业活动。

3、将一选工段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重大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以电子形式(A4横排)报送矿安全科备案。

4、一选工段组织相关人员对一选工段上报的《重大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进行审核,形成一选工段《重大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报安全科。

6、一选工段将批准后的《重大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发给各班组,各班组按要求执行。

7、对于其他也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由一选工段负责控制措施的制订和实施,并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中用到的表格:

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表1)

2、重大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附表2)

九、填表说明:

1、表格1中“可能导致的事故”一栏,对于人身伤害而言,填写事故类型。对于职业病而言,填写职业病的类型,其分类见附录3。

2、表格1中“以往案例”一栏,如发生过人身伤害事故、财产损失事故,则写“有”;如未发生任何事故,则写“无”。

3、表格1中“部门/单位”一栏,填写矿,“辨识评价单元”一栏,填写单位名称。

4、表格1中用定性法直接判断为重大风险时,L、E、C、D值不填,直接在“级别”栏填“是”,在备注栏中注明判定依据。

5、表格2中“控制计划”,如符合表中注的项目,应填写要制订的目标的名称或要编写的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名称,在没有完全确定名称之前,可简单地填写a、b、c、d、e、f。

附录1

危险源类别

一、物的不安全状态

1、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

1)设计不良

——强度不够;——稳定性不好;——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构成的材料不合适;——其他。

2)防护不良

——没有安全防护或不完善;——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缺乏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其他。

3)维修不良

——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出故障未处理;——平时维护不善;——其他。

2、物料

1)物理性

——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粉尘与气溶胶;——运动物。

2)化学性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然性物质;——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源因素。

3)生物性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

3、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

4、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

5、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

——电离辐射(X射线、γ离子、β离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紫外线等)。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

1、不按规定的方法

——没有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使用有毛病的机械、工具、用具等;——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机械运转超速;

——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其他。

2、不采取安全措施

——不防止意外风险;——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没有信号就开车;——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其他。

3、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

——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对带电设备;——对加压容器;——对加热物;——对装有危险物;——其他。

4、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

——拆掉、移走安全装置;——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安全装置调整错误;——去掉其他防护物。

5、制造危险状态

——货物过载;——组装中混有危险物;——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临时使用不安全设施;——其他。

6、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

——不使用保护用具;——不穿安全服装;——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误。

7、不安全放置

——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其他。

8、接近危险场所

——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接触吊货,接近或货物下面;——进入危险有害场所;——上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攀、坐不安全场所;——其他。

9、某些不安全行为

——用手代替工具;——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

——扔代替手递;——飞降、飞乘;——不必要的奔跑;——作弄人、恶作剧;——其他。

10、误动作

——货物拿得过多;——拿物体的方法有误;——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其他。

11、其他不安全行动

三、作业环境的缺陷

1、作业场所

——没有确保通路;——工作场所间隔不足;——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的缺陷;——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物体堆积方式不当;——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2、环境因素

——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压力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给排水不良;——外部噪声;——自然危险源(风、雨、雷、电、野兽、地形等)。

四、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如设计、监测和不符合处置方面的缺陷;

2、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如教育、培训、指示、雇佣选择、行为监测方面的缺陷;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如工艺、技术错误或不当,无作业程序或作业程序有错误;

4、作业组织的缺陷,如人事安排不合理、负荷超限、无必要的监督和联络、禁忌作业等;

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如合同鉴定、采购等活动中忽略了安全健康方面的要求;

6、违反功效学原理,如使用机器不适合人的生理或心理特点。

附录2

职业病名录(共10类132种)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

二、职业性皮肤病(9种)

三、职业性眼病(3种)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五、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八、职业性传染病(5种)

九、职业性肿瘤(11种)

十、其他职业病(3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