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阻塞所致,故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有:

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核损害)

②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损害)

③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臂、结合臂、小脑齿状核损害);

④同侧Horner综合征(下行交感神经损害)

⑤同侧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感觉束损害)和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丘脑束损害);

⑥对侧下肢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外侧部分损害)

脑桥腹外侧(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

供应脑桥的旁中央支(一说为小脑下前动脉)闭塞,表现为病侧外展神经(眼球外展受限)和面神经周围麻痹(皱额、闭眼、鼓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对侧),对侧锥体束受损,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若损害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过去认为是小脑后下动脉(PICA)闭塞引起故又称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现证实10%由PICA 引起,75%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引起。余下由基底动脉闭塞引起。

典型临床表现为

I、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外侧核及内侧纵束受损)

II、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三叉神经脊髓束及核受累)

III、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提升不能、声带瘫痪和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受损)

IV、同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损害)

V、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受累)

VI、同侧Horner综合征:(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眼球内陷,为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表现)。

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综合征)

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引起延髓锥体发生梗死时产生同侧舌肌麻痹(XII 脑神经损害)和萎缩,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以及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顶端的主要分支(左右大脑后动脉,后交通支,左右小脑上动脉及供应丘脑下部、间脑和中脑的的许多交通支)闭塞引起,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损害,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偏侧投掷及异常运动,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锥体束征等。

闭锁综合征

主要病灶位于脑桥腹侧(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大部分由于基底动脉脑桥旁中央支闭塞引起。出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损害,表现为患者四肢及面部的瘫痪,意识清楚,但不能张口说话及吞咽,仅保存睁闭眼和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思。

2、大脑后动脉

闭塞时引起枕叶视皮质梗塞,可有对侧偏盲(黄斑回避);也可出现无视野缺损或不能用视野缺损解释的其它视知觉障碍(识别可见物体、图片、颜色或图形符号的能力丧失)。

中央支闭塞可导致丘脑梗塞,表现为丘脑综合症: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和丘脑性疼痛和锥体外系症状。

3、小脑梗塞

少见,临床上难以与小脑出血鉴别。

除可伴脑干体征外,典型表现为急性小脑综合征:偏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平衡和站立不稳,严重眼球震颤、眩晕、呕吐,但在最初数小时内无头痛和意识障碍,随后出现继

发性脑水肿、颅内高压表现类似脑出血。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全前循环梗塞(TACI)

表现为三联征,及完全MCA综合征的表现:

①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

②同向偏盲

③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脑损害没有TACI广泛,常只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可以为以下任一表现:

①运动或感觉缺损+偏盲;

②运动或感觉障碍+高级大脑功能缺损;

③高级大脑功能缺损+偏盲;

④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但较LACI局限(单肢轻瘫)

⑤单独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当超过其一时,必须损害在同侧半球,与LACI不同,在于出现了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而运动感觉缺损没有那么局限。

3.后循环梗塞(POCI)

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①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交叉)

②双侧感觉运动障碍

③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

4.腔隙性梗塞(LACI)

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即:纯运动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推荐)脑梗塞的个案护理

脑梗塞的个案护理 病人概况 ●病人,60岁,男,患者4天前中午睡醒后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右 手不灵活,尚能行走,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神智清,无四肢抽搐,当时未予重视。3天后,患者症状加重,故到医院就诊,查头颅CT“未见出血”,查头颅MRI示“左侧侧脑室旁基底节区新洋梗塞灶”,拟“脑梗塞”收住入院。体查: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0级,血压:170/8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颅脑内外供应组织 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造成脑局部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并出现相应神经症状和体征。 病因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狭窄, 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

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等短暂脑缺氧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 ●3、“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 症状 ●1、血栓形成者,多见于有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的中老年患者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较少的有严重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等全脑症状,主要是局灶性 脑功能缺失的征象,依据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异。

脑梗塞病历

脑梗塞病历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头晕2月余,加重3天 现病史: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下肢无力,伴头痛、头晕,无视物旋转、恶心等症状,未予特殊重视。近3天来,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言语不清、构音障碍等症状。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经查以“脑梗塞”收住入院,发病来,神志清,精神欠佳,饮食、睡眠一般,二便可,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平素体质一般,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病史;无输血、献血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有手术、外伤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社会正规进行。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长期居住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婚姻史:适龄结婚,家人均体健,家庭关系和睦。 家族史:父母均已故,原因不详,否认家族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7℃ P:68次/分 R:20次/分 BP:130/9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自动体位,神志清,精神欠佳,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蜘蛛痣、溃疡、瘀斑、结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调节反射存在;鼻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鼻旁窦无压痛;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口唇无紫绀,牙龈无充血;咽腔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颈软无抵抗,两侧对称,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呼吸运动两侧对称,触觉语颤正常。胸骨无压痛;叩诊双肺呈清音,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尖搏动不可明视。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叩诊心浊音界不扩大,心率6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剑下及左上腹压痛(-);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听诊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及叩击痛。四肢各关节无畸形,双下肢未发现水肿。神经系统:见专科检查。 专科检查 神志清,无失语,无构音异常,一般情况可。嗅觉视力未测,两眼各方向运动充分,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未引出眼震。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侧咽反射减弱,感觉系统无异常,左侧肌张力亢进。颈软,双克尼格氏征(-)布鲁金斯基征(-)右侧巴彬斯基征(-)左侧(-)。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又名缺血性,是一种由于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把这类疾病叫作,但中风也包括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显示初期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的,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 病因: ①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

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 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

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阻塞所致,故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有:

脑梗塞简介

脑梗塞简介 定义: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引申:与机体动脉血压中儿茶酚胺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也是最重要时期此期间多数患者改善效果最佳 许多病人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和少年 病因: 1、非栓塞性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2、栓塞性 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症状 1.主要临床症状

病程记录(脑梗死定位定性诊断)

定远县总医院 病程记录 2012年12月10日 10:00 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女, 74岁,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入院查体:BP:140/80mmHg 神志清楚,语利,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心肺腹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步态正常,右侧肢体感觉正常,左侧肢体感觉稍减退。浅反射等正常。四肢肌腱反射(++)。双巴氏征(-)。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2012.12.09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梗塞。今日患者症状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查体大体同前。头MRA 示:右侧大脑前动脉管腔变细。李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史,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肢体感觉障碍,影响到右侧脊髓丘脑束,不伴其他颅神经核损害症状,则定位在右侧基底节区病变。2. 定性诊断:患者静息状态下急性起病,不伴颅内高压症状,头颅CT排除出血,则定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症状超过24小时,考虑为脑梗死。结合患者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1.脑梗死2.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吸氧,通气支持,管理血压,控制脑水肿,防止并发症等)和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等)。该患者目前无溶栓指征,治疗上主要予以一般治疗,抗血小板,营养脑细胞对症等治疗,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进一步治疗。继观。 医生签名: 2012年12月11日 10:00 今日随科主任葛连云副主任医师查房:患者,女, 74岁,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今患者症状平稳,无头痛,呕吐等症状,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查体:BP:130/70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语利,口角不歪,心肺腹正常。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步态正常,右侧肢体感觉正常,左侧肢体感觉稍减退。浅反射等正常。四肢肌腱反射(++)。双巴氏征(-)。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葛主任查房后指出:目前明确为脑梗死,临床上脑梗死分为: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3.腔隙性脑梗死4.已知病因但不明确的脑梗死5.未知病因的脑梗死。根据该患者起病及发展情况,

脑梗塞首次病程记录模板

病程记录 2009年05月18日16时00分 患者钱潺,女,80岁,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天,伴右手不自主抖动半天" 于2009年05月18日09时54分门诊入院。 一、病例特点: 主诉: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天,伴右手不自主抖动半天 入院症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右手抬起时不自主抖动,静置时不明显,精神尚可,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 既往史及其它:有10+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50/80mmHg,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qd控制血压,否认"冠心病""糖尿病",49+年前因支气管扩张行右下肺叶切出术,否认有肝炎、疟疾、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出生于江西,未到过疫区。工作生活居住环境尚可,无不良嗜好,适龄结婚,育有一女,配偶及女儿均体健,家族中母亲死于脑出血。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4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步入病房,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射存在,咽部不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清,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HR: 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右侧肩胛下有一弧形疤痕,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神清语利,颈软,伸舌居中,颅神经(-),右上肢远端肌力4+级,右下肢近端肌力5-级,左侧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对称(++),右上肢针刺觉减退,双下肢振动觉减退,掌颌反射右侧(+),双侧查多克征可疑。 辅助检查:待回 二、中医辨证: 患者以"右侧肢体麻木无力5天伴右手不自主抖动半天"为主症,无意识障碍,故属中医" 中风"范畴,患者因年事已高,肝肾不足加上平素急躁易怒,以致肝阳化风,夹痰横窜经络,致半身不遂,舌暗苔薄白脉弦均为风痰瘀阻之征。综观舌脉症本病当辨为风痰瘀阻之中风,病位在脑,涉及右侧肢体,病性虚实夹杂。 中医鉴别诊断:患者无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吐涎沫及四肢抽搐等症,故可与"厥证"及"痫证"相鉴别。 三、西医诊断: 1、定位诊断:患者右侧肢体偏瘫、右侧偏身感觉障碍、右侧掌颏反射(+),双侧查多克征可疑,故定位于左侧面神经核以上锥体束及皮质脑干束。 2、定性诊断:患者中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史,此次起病较急,结合头颅CT可定性诊断为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性可能性大。 2、鉴别诊断:本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可明确与"脑出血"鉴别。

脑梗塞首次病程记录模板

病程记录 2012-03-31 10:00 患者张桂芬,女,77岁,主因头晕、头痛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年,加重5天。于2012年03月31日10时00分门诊入院。主诉: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年,加重5天入院症见: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右手抬起时不自主抖动,静置时不明显,伴有头重脚轻,在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时减轻,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纳眠可,大便干1次/日,小便调。既往史:有5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50/80mmHg,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控制血压,否认有肝炎、疟疾、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出生于原籍,未到过疫区、无不良嗜好。体格检查:T:36.5℃、P:78次/分、R:16次/分、BP:15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步入病房,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部不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清,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HR: 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右侧肩胛下有一弧形疤痕,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神清语利,颈软,伸舌居中,颅神经(-),右上肢远端肌力4+级,右下肢近端肌力5-级,左侧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对称(++),右上肢针刺觉减退,双下肢振动觉减退,掌颌反射右侧(+),双侧查多克征可疑。 王圣民2012-04-01 08:30

脑梗塞的急救方法

脑梗塞的急救方法 脑梗塞的急救方法 1.病人去枕或低枕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切忌用毛巾等物堵住口腔,妨碍呼吸。 2.摔倒在地的病人,可就近移至宽敞通风的地方便于急救。上半身稍垫高一些,保持安静,检查有无外伤,出血可给予包扎。 3.尽量不要移动病人的头部和上身,如须移动。应由一人托住头部,与身体保持水平的位置。 4.拨打“120”电话呼救,请急救人员前来急救。 5.吸氧,血压显著升高但神志清醒可口服降血压药物。 6.守候在病人身旁,一旦发现呕吐物阻塞呼吸道,采取用手掏取等措施使呼吸道畅通,呼吸停止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7.脑梗塞应送医院进行ct检查,区分脑中风的类型,针对病因进一步治疗。 8.病情稳定后,在严密监护下送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搬运病人时尽量保持平稳。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

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1)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小于1.5毫米,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2)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醒,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3)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令狐采学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区别: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视、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视、浮动。 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塞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 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的鉴别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得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与体征。?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 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得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与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得偏瘫,(2)、对侧得同向偏盲,(3)、新得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得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与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得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与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得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得侧支循环得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精品】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 (一)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二)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

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作者:————————————————————————————————日期: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一、前循环脑梗塞1?、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脑梗死 的症状体征

脑梗死得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得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得患者。约25%得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与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得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与脑干得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主要临床症状脑梗死得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得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得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她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她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得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得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得症状有:(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与(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

与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脑梗死得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 有定位体征。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1)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有症状得闭塞可以引起类似于大脑中动脉闭塞得表现如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产生失语。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闭塞占缺血性脑血管病得1/5。在颈内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得病例中,近15%得病例有先兆,包括TIA与同侧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得单眼盲。由于颅底动脉环得作用,使颈内动脉闭塞得症状复杂,有时颈内动脉闭塞也可不出现局灶症状,这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得代偿功能。也可伴有一过性失明与Horner征。(2)大脑中动脉闭塞: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得地方,发生得临床征象取决 于累及得部位。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区别: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

脑梗死的定位

脑梗死的定位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阻塞所致,故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