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基坑监测工程

阶段性报告

某某测绘有限公司

2012年3月03日

报告编写:某某某

工程负责:某某某

资料汇总:某某某

测绘单位:某某某测绘有限公司

阶段性报告

一、监测标准

1、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

8、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二、监测内容

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及设计要求,基坑的监测内容包括: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

2、基坑坡顶竖向位移

3、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及监测预警。

三、监测方法

(1)坡顶水平位移观测

坡顶水平位移基点观测采用极坐标法和前方交会法施测,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采用后方交会法检测。使用南方NTS-370全站仪进行监测,主要性能指标:1",3+2ppm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的方法。

(2)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本次监测使用任丘市北方仪器厂生产的RQBF-698A智能型测斜仪,性能指标为±0.01mm/500mm。测斜管在测试前5天布设完毕,在3~5天内重复测量3次,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测试工作,测斜观测分正测和反测,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

(3)坡顶竖向位移观测

竖向位移监测基坑竖向位移采用Trimble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其观测精度要求按国家二等水准规范执行。要求各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符合±0.5mm。

四、监测阶段性报告

自2011年10月03日,开始对基坑进行定期监测。

1、从10月3日至11月1日基坑开挖至-4.7米(历时30天),基坑水平位移最大量为H21:2.90mm,平均为2.06mm;竖向位移最大量为H21:-1.43mm,平均为-

0.89mm;深层水平位移最大量:孔号S03(东西方向)2.19mm(地下0.5m处)平均为

1.90mm(地下0.5m处)。基坑喷浆支护至-3.00米,基坑未出现涌土、流砂、管涌等现象,周边也未出现地面裂痕,基坑边坡的变化比较稳定。

2、11月2日基坑进入桩基阶段,至12月3日(历时31天)桩基工程基本完成,基坑水平位移最大量H23:5.90mm,平均为4.42mm;竖向位移与深层位移变化不大,基坑趋于稳定。

3、12月4号至6号,连续降雨,尤其基坑南部边沿堆载建筑材料,基坑南部西侧临时搭建的桩基泥浆池,大型机械设备,加之气温下降,使基坑在水平位移急剧加大。

到12月25日基坑南部水平位移最大值H22为18.20mm,平均位移量11.15mm。基坑北部水平位移最大值H12为9.60mm,平均位移量6.42mm。基坑竖向位移最大值

H12:-2.28mm平均-1.81mm。深层水平位移最大量:孔号S05:9.399mm(地下0.5m处)平均为5.13mm(地下0.5m处)。20天的时间,基坑南部平均变化速率达到

0.56mm/d,最大为0.91mm/d。北部平均变化速率达到0.32mm/d,最大为0.48mm/d。基坑东部(H14)和西部(H25)相对变化比较小,水平位移量分别为H14:3.10mm;H25:

3.55mm。

4、截止2011年12月14日基坑桩基工程已全部完成,基坑已开挖至设计深度,12月24日基坑底部平整完成。从12月25日至2012年1月3日,基坑周围的堆积物已部分清除,基坑水平、竖向及深层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有降低的趋势。

监测项目警戒值附表1

注:警戒值的70~80%作为报警值

5、监测期间,基坑位移变化未出现坑底、侧壁管涌、渗漏或流沙,基坑周边地面未出现开裂现象。各项监测数字均在“警戒值”范围之内。

结论:基坑顶部水平、竖向位移或深层水平位移正常。

基坑南侧西部(H21、H22、H23)顶部水平位移较大,请有关部门清除基坑边缘的泥浆池及堆积物,减少对基坑边坡的影响。

请施工部门注意保护基坑周围的监测标志,禁止在基坑边沿堆积建筑材料,防止在基坑边沿使用大型机械设备。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三、监测内容 四、监测依据 五、监测方法 六、监控报警 七、信息反馈八、 九、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及时程变化曲线 十、监测结论及建议 附: 一、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二、基坑监测项目数据汇总表 三、监测项目时程变化曲线 监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正弘空港花园项目6#地块基坑变形监测项目。 2、工程地点: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四街与郑港三路交叉口。 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 3.1、四周较为空旷 为保证基坑开挖期间基坑侧壁的安全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措施,确保基坑在施工期间能够掌握及时的数据变化量,有效的信息化施工,有异常变化前期能够及时预报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总说明》做以参考,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10.3米《JGJ120-99和GB50202-2002》的规定,基坑的安生等级为二级.结合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基坑开挖中对周边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开挖中必须对基坑的安全实施基坑侧壁的位移和沉降变化等安全检测。 二、监测目的 为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测定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从当前状态起至变形稳定期间的绝对变化量,对基坑进行健康监测,对意外变形做出及时预报,确保施工和使用中的安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援程》JGJ8-2007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相关

规定和要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结合本工程实际,在对工程地基勘察报告及支护降水设计方案分析参考。对建筑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预报,为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内容 1、主楼基坑围护顶部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暂定38点)以现场实际布设为准; 2、基坑巡视;’ 四、监测依据 (1)参考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l、《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 五、监测方法 沉降监测分为控制网和标示点监测两部分。控制观测内容包括水准基点设置和水准基点间的高程闭合观测;标志点监测包括周期性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XX路隧道工程是XX路改造工程的一部分,XX路改造工程由XX路地下通道、两侧排水管道、西广场人行地下通道及雨水泵站组成。XX路地下通道由隧道和引道组成,全长约1000m。隧道为闭合框架结构,采用整板基础,跨度22m,长约540m;引道为钢筋混凝土U型槽或毛石混凝土挡土墙结构,拟采用整板基础,跨度22m,长约460m。排水管道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泵站基底尺寸约9m*8m。本监测项目为对XX路隧道工程深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进行监测。 1.2道路沿线基本情况 XX路现状道路宽约60m,道路中设有双向2车道高架桥(已于隧道施工前拆除),桥宽10m,全长900m,XX路两侧分布有几个较大的公共场站和车站,路西侧主要有航海长途客运站、XX路西侧公交枢纽;东侧分布有武昌火车站、宏基长途客运站。主要单位有武昌区千家街小学、WW市公共客运交通监察办公室第三管理站、九州饭店、中铁快运公司、七一九研究所等。 图1-1XX路隧道 XX路现为进出武昌火车站的唯一道路,其车流量极大,且车行、人行交错,

交通极为繁忙。 1.3管线现状 本工程范围内道路沿线现状地下管线较多,有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有线电视、路灯及交通信号等管线。除电信、电力、部分给水管布置于现状人行道上外,大部分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隧道开挖主要影响的管线有排水箱涵、煤气、给水。人防埋深约9m~12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净空尺寸为3m×2.55m,零散分布,隧道北敞口段东侧分布较多。 1.4场地自然地理概况及地形地貌特征 WW地区属于我国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寒夏热,春湿秋旱,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冬季少雪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6.3度,极端高温41.3度,极端低温-18.0度。地貌单元属长江冲积三级阶地,地区内地势较平坦,局部地段稍有起伏,地面标高在22.94m~29.05m之间变化。 1.5场地岩土构成及其岩性特征 根据地质报告,本场地主要分布地层有:人工填积(Q ml)和第四系湖(塘) 相沉积(Q l )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 4a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 3 al+pl)、 志留系强风化泥岩、石英砂岩。各岩土层具体的分布埋藏条件、野外鉴别特征列于下表: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的动态监测方法实用版

YF-ED-J5949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的动态监测方法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的动态监测方 法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鉴于深基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理论计 算还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工程进行中的各种变 化,故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工程监 测十分必要。利用其反馈的信息和数据,一方 面可及时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发生重大工程事 故,另一方面亦可为完善计算理论提供依据。 1、工程概况 大石站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北组团中心区规 划的新光大道下。车站呈一字型南北走向。车

站总长279.444m,基坑标准段宽19.7m,北端屏蔽线换乘区宽度为38.64m,开挖深度平均为13.8m.北端布置屏蔽线,车站呈丁字形换乘,总体为明挖地下两层车站。标准段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双层双跨结构。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直径为1200mm,间距1350mm,桩长18m~25m.桩间止水采用Φ600mm单管旋喷桩,深入不透水层1.0m.内支撑采用三道Φ600钢管支撑,第一支撑间距5.6~6.5m,施加200kN预应力,第二、三道支撑间距2.8~3.5m,分别施加600kN及350kN预应力。 2、监测项目 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位移、内力、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工程名称:********项目基坑监测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开发有限公司 报告页数:共16页 检验编号: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零****年三月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检测人员: 报告编写: 审核: 批准人: 声明: 1. 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2. 单位名称与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3. 本报告无测量、审核、技术负责人签字无效; 4.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 5.如对本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委托方可在报告发出后15 天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报警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监测历程及工作量统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方法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监测频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仪器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监测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监测成果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二、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深基坑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深基坑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作者:发布时间:2011-06-21点击率:11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的监测,是超大超深基坑工程监测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对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可以掌握围护墙(坡)体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平面形变情况,用来同设计比较,分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围护墙(坡)顶的水平位移数值可以作为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基准值。围护墙(坡)项水平位移一般可采用精密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监测方法可采用准直线法、控制线偏离法、小角度法及前方交会法等。通过监测数据,可以绘制出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实测曲线和某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曲线,从而对基坑安全性进行分析。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 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 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2围护墙(坡)顶垂直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围护墙(坡)顶垂直位移一般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量测。此方法是事先布设相对固定的水准网,定期联测水准网,解算各水准点的高程,再由这些高程点来控制竖向位移监测点的高程,通过将各点的历次高程值进行比较,即可计算竖向位移监测点的位移量。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垂直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垂直位移报警值按表3.1确定。 表 3.1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mm 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0.5mm。

基坑工程监测开题报告

山东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坑工程的综合监测 学院名称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年 5 月 6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 基坑开挖监测 设计(论文)类型(划“√”)工程实际科研项目实验室建设理论研究其它√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监测在取得大量测试数据同时对工程总结经验、完善基坑的支撑、提高设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我市周边地区的基坑工程事故分析可知,由于部分单位不重视基坑施工过程的监测,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工程事故,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事故。如基坑围护结构的失稳,周边建筑的裂缝及地下设施的破坏。因此,当前对于我基坑开展监测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深基坑监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1) 四、基坑支护方案 (1) 五、监测目的及要求 (2) 六、工程地质概要 (2) 七、监测内容 (3) 八、监测频率 (8) 九、测试主要仪器设备...................................... - 11 - 十、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 11 - 十一、监测人员配备........................................ - 14 - 十二、监测资料的提交...................................... - 15 -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CENTER工程,本子项为通风中心;工程号为HB1001,子项号为VX。建设地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南岸乡。 通风中心长58.60m,宽33.10m,建筑高度(室外地坪至女儿墙)为22.900m,消防高度(室外地坪至屋面面层)为22.200m,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占地面积1956.19㎡,建筑面积4298.00㎡。 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Ⅰ类建筑。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基坑 1-2交A-B,1-2交E-F,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约为8m,放坡系数80°,近似垂直开挖,如破坏后果较严重,因此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1。 基坑其他位置地势相对开阔,无相邻建筑等级评定为二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0。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变形监测总结报告河南省XXXXXX有限公司

变形监测总结报告批准: 审核: 编制: 河南省XXXX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5年7月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监测目的和依据 2.1 监测目的 2.2 监测依据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4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4.1 基准点的布设 4.2 监测点的布设 5 监测方法及精度 5.1 竖直位移及沉降 5.2 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5.3 巡视监测 6 水平位移数据曲线 6.1 水平位移过程线 7 竖向位移数据曲线 7.1 竖向位移过程线 8 数据结果分析 8.1 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9 结论及建议 10 监测点位布置图 11 附件:公司资质 (1)营业执照 (2)资质证书 (3)税务登记证 (4)安全许可证

1 工程概况 。 2 监测目的和依据 2.1 监测目的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基坑监测的目的如下: (1)以变形指标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2)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积累工作经验,为提高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2.2 编制依据 (1) GB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2)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3) J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4) 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5) JGJ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3 监测内容及项目 根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等现行规范规定,结合基坑支护设计文件和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及工程具体条件,确定施工中的监测内容包括: (1)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基坑坡顶沉降观测点40个,编号采用C1-C40;周边建筑物上沉降观测点8个,编号采用C41-C48。 (2)水平位移:基坑坡顶水平位移观测点40个,编号采用S1-S40;周边建筑物上水平位移观测点8个,编号采用S41-S48。 各测点具体布设位置详见附图

深基坑监测方法研究

深基坑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12T15:21:55.7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作者:韦武化 [导读] 对深基坑建筑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高,因此我们在施工的时候,为了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我们需要对深基坑进行检测,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安全以及建筑物的质量。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二队 512000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不断的增多,建筑行业不断进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对深基坑建筑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高,因此我们在施工的时候,为了确保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我们需要对深基坑进行检测,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安全以及建筑物的质量。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检测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发展,由于这些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是很多,这就导致人们就向这些大城市移动,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大城市,但是由于土地是有限,所以这些大城市对土地的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是导致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不断的涌现。高层建筑的施工,对地基的要求越来越高,地基也做的越来越深,这就使得深基坑的深度不断的增加,深基坑的监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监测的目的与重要性 (1)目的 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地基的深度是要不断的加深,因此需要我们对深基坑进行监测,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最先基坑周围的土体是静止的,没有收到外来的压力,一旦我们进行挖掘,基坑周外的土体就会收到压力,这种压力是由于土体的移动造成的主动压力。所以由于土体压力的改变这就使得土体的变形,而且深基坑施工的时候,维护的结构由于土体的变形也会发生改变,一旦它们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这就会使得深基坑被破坏,进而就会对深基坑周围的环境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所建设的高层建筑一般都会集中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地区,对深基坑进行施工的时候,深基坑周围的建筑物以及地下的排水管也是比较密集,这就导致土体的变形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的建筑物与地下排水管。我们在进行深基坑挖掘的时候,土体的体行变化过于大时,这就会造成深基坑周围建筑物以及地下水管等一些设施的破坏。并且地下的排水管线一旦遭到了破环,这就会使得地下水发生泄漏,就会有影响到土体。深基坑的挖掘是与土体有着直接以及关键性的联系,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深基坑周围的土体所能承受的压力以及基坑的围护体系所能承受的土体压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值以及计算的数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由于深基坑在挖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与天气的影响,例如降雨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深基坑工程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对压力的计算与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时候要进行实时的监控,对深基坑周围的环境以及土体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深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深基坑工程的建筑质量。 (2)重要性 在进行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监测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在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周围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等一些因素的影响都会使得深基坑的施工出现问题,并且还由于这些问题在设计深基坑工程的时候是很难进行预测的,所以对深基坑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们对深基坑进行监测,对于监测所产生的结果,这可以对接下来的工程施工提供一些信息,施工人员不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施工的进程进行调整,而且还可以预防一些问题出现破坏深基坑施工。 ②深基坑工程进行施工之前要进行工程设计,但是由于深基坑在挖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与天气的影响,例如降雨等等,而且这些因素是具有偶然性的,所以在工程设计的时候,对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是不够全面的,对深基坑的监测是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施工人员可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现场的指导,对工程设计的方案不断的进行补充与调整,最重达到优化设计方案,调整施工的进程,保证深基坑施工工程的安全与快速。 ③对深基坑的监测可以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人员提供现场监测的信息,不断的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设计知识,在以后的工程设计的时候不断的吸取经验,为设计方案能够顺利的进行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④深基坑进行施工的时候,深基坑周围的建筑物以及地下的排水管是比较密集的,我们对深基坑进行监测,这样就能够对深基坑周围的环境以及地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旦周围I的环境与地下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立刻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深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 2、深基坑监测的方法 (1)监测基坑围护结构坡顶垂直水平位移 在对深基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深基坑的挖掘就会很容易使得土体变形和基坑变形,所以这就会影响到基坑围护结构坡顶垂直或水平位移,一旦基坑围护结构坡顶发生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位移,这就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要对其进行监控。对于水平方面的位移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小角法和视准线法,主要根据深基坑的形状来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法,如果深基坑的形状是比较规整时,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视准线法。对于垂直方面的位移监测,主要是利用水准基准点建立闭合水准路线,通过监测点来进行垂直方面的位移监测。这样我们可以监测到各个监测点,还要进行定期定时的监测,这样才能够及时的了解监测的信息。 (2)监测周围建筑物的垂直位移 深基坑工程由于主要是集中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深基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导致基坑和土体变形,所以这就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物,如果即可与土体变形过大,这就会使得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有时会发生垂直方向的位移,因此我们要对深基坑周围的建筑物进行监测。 (3)监测地表环境垂直位移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使得土体变形,土体一旦变形或者变形过大,这就会导致地面发生变化,就会发生垂直位移,所以我们要对地表环境进行监测,防止由于地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地表垂直方向的位移。

基坑监测方案设计和监测报告材料

华阳市佳苑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和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华阳市佳苑 施工单位:中广建设集团 编制日期: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五

目录 目录 (2) 1 工程概况 (3) 2 监测依据 (3) 3 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4) 4 监测的具体措施 (10) 5 监测周期和频率 (13) 6 监测仪器设备、技术要求与精度要求 (14) 7 监测报警 (15) 8 监测人员组成 (17) 9 资料成果提交 (18) 10 监测方案报价 (19)

1 工程概况 华阳市佳苑工程位于东区政府对面,东临南路,南临环西路(在建),西侧为花园,距离坑边较远约54m,北侧地块空旷。基坑东南角下面埋有管线,基坑东边离管线比较远,最近的距离管线约18m。基坑周长约1490m,占地面积52222平方米。拟建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物6栋(1#、2#、3#、4#、5#、6#栋),层数为24-30F,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综合商业楼为多层建筑物(7#、8#、9# 、10#栋、),层数为2-8F,为框架结构;均有地下室三层,地下室为框架结构。 本工程结构±0.000相当于与绝对标高+56.00,场地平整后自然地面标高为-3.20,B3结构标高-15.30,底板厚1800,垫层厚250,地下室开挖深度为13.5m。 根据本工程的周边环境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选用人工挖孔桩+锚杆,综合确定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2年,为暂时性支护结构。 2 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15195

*********商业楼基础开挖基坑监测技 术总结报告 2017年7月

*******商业楼基础开挖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编写: 审核: 审定: 2017年7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简况 (1) 1.2周边环境 (1) 1.3地质概述 (1) 1.4基坑围护 (1) 2监测依据 (1) 3 工程地质概要 (1) 3.1本基坑地下水埋藏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变化监测。 (1) 4、监测内容: (2) 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 (2) 5.1.2 基准点的埋设和观测 (2) 5.1.3监测点的布设 (3) 5.2监测方法 (3) 5.2.1垂直位移监测 (3) 5.2.2水平位移监测 (3) 6监测周期及频率 (4) 7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5) 7.1监测仪器设备 (5) 7.2仪器检定 (5) 9 结论与建议 (6)

1工程概况 1.1简况 *************大街东段南侧,东侧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望,西侧接近南联路,地势平坦。基坑东西宽约55米,南北长为56.5米,开挖面积约4.68亩。开挖深度在5.0~7.7米。 1.2周边环境 本工程基坑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地上无建筑物、构筑物,地下无管线等。1.3地质概述 详见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4基坑围护 本基坑根据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及土层情况,选用土钉墙挂网锚喷的支护形式。 2监测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7) 8)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保护对象权属部门对监测 的技术要求等。 9)同类工程实践经验。

(完整版)深基坑监测方案

************工程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人: 审批人: 施工单位:********************** 2014年10月17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监测目的及要求 (1) 3、编制依据 (2) 4、工程地质概要 (2) 5、监测内容 (3) 6、监测频率 (7) 7、测量主要仪器设备 (9) 8、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9) 9、监测人员配备 (14) 10、监测资料的提交 (14)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建设单位:**************** 4、设计单位:**************** 5、勘察单位:**************** 6、监理单位:***************** 7、施工单位:***************** 8、结构形式:***************** 深基坑支护采用如下方案: 1.1 基坑支护方案 本工程基坑东侧采用钢筋砼排桩支护,北侧采用锚杆加土钉墙支护(详见专项施工方案)。 2、监测目的及要求 2.1.监测目的 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主动力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变形,即使采取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种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造成危害。因

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进行综合、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工程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2.2.深基坑工程监测的要求 在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中,为满足支护结构及被护土体的稳定性,首先要防止破坏或极限状态发生。破坏或极限状态主要表现为静力平行的丧失,或支护结构的构造产生破坏。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的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多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支护结构物和被支护土体的过大位移将引起邻近建筑物的倾斜和开裂。如果进行周密的监测控制,无疑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 3、编制依据: 3.1《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3.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3.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7) 3.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技术规程》(JGJ120-99) 4、工程地质概要: 4.1本基坑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4.2拟建场地浅层土层成份复杂,基坑工程正式施工前应对场地内的障碍物作进一步查明并给予清除,以确保围护体和坑内加固等正常施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万达广场 十项新技术应用总结之11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二0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工程简况2 二、监测目的、依据、原则2 三、监测容及代表照片3 四、监测实施3 五、测量精度4 六、仪器设备5 七、测量周期5 八、预警报告5 九、预防措施、应急措施以及质量安全措施6 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应用体会9 一、工程简况 万达广场位于市润州区,地处庄泉路东侧,庄泉东路西侧,北府路北侧,南路西。万达广场地块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M,总建筑面积约38.88万平方M,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M,地下面积约8.88万平方M,分为写字楼、公寓、商业及酒店等。公寓由3栋酒店式公寓和商业用房组成,其中公寓31层,面积7.47万平方M,框剪结构;商业用房2—3层,面积4.17万平方M,结构埋深约4M;商务区由2栋写字楼及购物广场构成,2栋写字楼26层,面积5.07万平方M,均为框剪结构;裙房购物广场5层,面积8.57万平方M,框架结构,结构埋深约10M。酒店区由五星级酒店及商务酒店和独立酒楼及裙房组成,五星级酒店主楼20层,主楼面积为2.14万平方M,酒店裙房为4层,面积1.41万平方,地下二层,商务酒楼为9层,0.78万平方M,独立酒楼为5层,面积为0.42万平方。整体地下室为两层,局部一层,面积约8.88万平方M。以上拟建工程基坑面积约为54840平方M左右,周长约为1173.8M。基坑

开挖深度在4.5到13.7M之间不等,基坑南侧采用悬臂桩的支护形式,基坑北侧采用放坡土钉和支护桩加两层锚索相结合的支护桩形式,桩间挂网喷浆。两侧采用排桩加两层支撑的支护形式,两侧CD、CM、NO及PQ段采用自然放坡的支护形式,其余两段均采用放坡支护形式。 二、监测目的、依据、原则 2.1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取土的深入,围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周围道路动载力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的围,会引起基坑的倒塌和对周围道路及管线的破坏。因此应对基坑在开挖期间进行必要的监测,及时提供基坑及周围附属物的变形数据,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安全。 2.2监测依据 2.3监测原则 基坑开挖是基坑卸荷过程。由于卸荷而引起坑底土体产生以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也引起围护墙在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水平方向位移和因此产生的墙外侧土体的位移,基坑变形包括维护墙的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地层位移等,加强基坑在开挖期间的监测工作可以保证基坑及周围附属设施的安全,并可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本工程自身特点和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监测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 1、设置的监测容及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要求及各有关规要求,并能客观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及基坑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 2、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设备、频率,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监测数据,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施工要求。

基坑监测报告(模板)

*********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2018年10月

**********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报警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附表、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地处*******,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 表1 工程概况 建筑物名称地上 /地 下 层数 高度 (m) 基础尺寸 (m2) 基底 标高 (m) 场地 整平标高 (m) 开挖 深度 (m) **** 11/2 约35 66.55×13.20 83.2 87.9 3.9 **** 11/2 约35 66.55×13.20 83.2 87.1-88.3 3.9-5.0 **** 0/1 5 3×3 83.2 87.9 3.9 基坑平面尺寸:89.1m(东西最大尺寸)×80.1m(南北最大尺寸) 基坑支护深度:3.9-5.0m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 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商业楼基础开挖基坑监测技术 总结报告 2017年7月 *******商业楼基础开挖基坑监测 技术总结报告 编写: 审核: 审定: 2017年7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简况 *************大街东段南侧,东侧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望,西侧接近南联路,地势平坦。基坑东西宽约55米,南北长为米,开挖面积约亩。开挖深度在~米。

周边环境 本工程基坑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地上无建筑物、构筑物,地下无管线等。地质概述 详见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基坑围护 本基坑根据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及土层情况,选用土钉墙挂网锚喷的支护形式。 2监测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7) 8)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保护对象权属部门对监测的 技术要求等。 9)同类工程实践经验。 3 工程地质概要 本基坑地下水埋藏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变化监测。 拟建场地浅层土层成份复杂,观测点和基准点应充分考虑其稳定性和可使用性。 4、监测内容: 本工程布设的监测系统及时、有效、准确地反映施工中围护体及周边环境的动向。根据现场的周边环境情况及设计的常规要求,本项目完成了以下监测内容: 1、护坡的水平位移监测 2、竖向位移监测。

深基坑监测方案

深基坑监测方案

xx工程 监 测 方 案 监测单位: 日期: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xx工程 监测方案 方案编写: 方案校核: 方案审核: 技术负责: 监测单位:xx 日期:二O一五年五月五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工程简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工程设计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基坑监测目的及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监测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监测检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基坑监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监测点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周边环境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支撑结构体系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一般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水平位移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竖向位移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 地下水位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 现场目视巡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监测频率及报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监测频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深基坑工程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深基坑工程 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0年10月19日以佛建质〔2010〕7号 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为加强我市深基坑工程的监测管理,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有效防止深基坑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等有关法规、规范,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我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项目,其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专业监测管理。第三方监测单位由建设单位负责委托,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二、本办法所指的深基坑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 三、深基坑工程第三方监测单位应按照工程“信息化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原则,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深基坑工程自身结构稳定及周边环境变形的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 四、第三方监测单位、人员及设备管理要点 第三方监测单位应为具备建筑测量CMA计量认证资格并具有独立法人的监测单位,且不得与其所负责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深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时,第三方监测单位还应当具有岩土工程资质或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 第三方监测单位人员、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技术、管理和监测人员,应是本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并购买社保的在职员工。 (二)技术负责人应具备土木工程或岩土工程高级职称并具有从事建设工程监测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监测技术人员应具备省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建筑变形测量培训合格证;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或以上职称并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监测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 (三)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规范规定的监测范围和精度要求,并定期经具备CMA计量认证资格的机构实施检定和标定。 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文确认,并上网公布。 五、第三方监测管理要点 (一)深基坑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必须委托具备资格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其深基坑工程实施第三方监测,并签订监测委托合同。 (二)承担监测任务的监测单位必须制定该工程的深基坑监测方案,深基坑监测方案应按照基坑设计文件、《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制定,并满足基坑施工的实际需要。按规范要求应组织专家论证的监测方案,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 (三)监测方案应提交工程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该项目基坑支护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共同论证审定,并报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工程名称:********项目基坑监测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开发有限公司 报告页数:共16页 检验编号: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零****年三月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检测人员: 报告编写: 审核: 批准人: 声明: 1. 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2. 单位名称与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3. 本报告无测量、审核、技术负责人签字无效; 4.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 5.如对本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委托方可在报告发出后15 天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 三、监测依据........................................................ 四、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五、报警指标........................................................ 六、监测历程及工作量统计............................................ 七、监测方法原理.................................................... 八、监测频率........................................................ 九、仪器设备........................................................ 十、监测成果........................................................ 十一、监测成果的分析................................................ 十二、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