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与茶文化骄子

自然山水与茶文化骄子
自然山水与茶文化骄子

自然山水与茶文化骄子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我很喜欢陆游的这首《初入武夷》,它生抒发了一个武夷初游者的心情。然而对我,走进武夷山,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每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因此每次归来,总着下一次什么时候能够成行?

这次去武夷山,是在2008年的初春时节,刚过,笔者与我省文学界、新闻界的一些人士结伴同行,这些朋友熟悉并热爱武夷个个都是名山的钟情者和鼓吹者,有着说的话题。然而我们此行并非泛泛的旅游,应武夷山市《大红袍天下》创作组的邀请采风,因此“议题”惊人的一致——看的都离不开武夷茶。

武夷茶,闻名遐迩,香飘万里,中国古诗常有歌咏或论述武夷茶的名篇,如唐代徐《谢尚书惠腊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咏茶》、《叶嘉,陆游的《建安雪》,清代蒋衡的《晚甘》,袁枚的《武夷赏茶》,等等。近代著家郁达夫在他的文章中指出,“闽茶半出”,武夷茶“为茶中柳下惠”。英国十九世纪的大诗人拜伦在他的巨著《唐璜》中甚至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一种饮料能够长时间地受到中外文学界如此青睐,除了武夷茶,孤陋寡闻的我还没有找到别的,可见它的魅力之大。但是,在赞美武夷茶的时候,人们不能不说到武夷的山水与文化。我以为,武夷山水是大自然的造化,武夷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武夷茶则是二者——武夷山水与文化的结晶。

写到这里,我忽然萌生一种假设,如果武夷山不产茶将会怎样?

我想,那将令名山失去一些魅力,游客减少几多雅兴。

当然,假设毕竟不是真的,人们无需忧虑,更何况武夷山的茶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

山水的孕育

虽然我们多次来过武夷,但这里的奇山秀水依旧让大家流连忘返。游览中,无论走到哪里,随处都可见到一丛丛生机勃勃的茶树,绿满山间与水边,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走进九龙窠,绵延的山涧里,武夷茶不同“衍派”的茶苗,生意盎然,犹如春天的使者。山坳里,悬崖峭壁上那六株已有几百年高龄的大红袍母树,老干新支,正在颐养天年,有关她们的许多动人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让不少慕名者纷至沓来。

我们走过云窝,漫步在九曲溪畔,大王峰的伟岸,神女峰的妩媚,尽在眼前。许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坐在敞开的茶室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品尝香茗,或水仙,或肉桂,一

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面对此情此景,我忽然觉得,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妨改一个字,即“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茶也”

茶,是武夷山的特产。在国内外,像武夷山这样的风景名胜,既能提供超一流的山水,又能献出超一流的名茶,并不多见。这是武夷山的骄傲,也是福建的骄傲。

武夷茶,有红茶、绿茶和岩茶之分,但主要是岩茶。

武夷茶的历史悠久,范仲淹诗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认为,两汉时武夷山就有了茶。当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陈椽经过论证后指出,“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就已初具名度”

武夷茶的诞生离不开独特的武夷山水。

相传三千多年前,彭祖因吃了武夷山的灵芝喝了武夷山的水而长生不老。所谓长生不老自然不足为信,但不同凡响的武夷山水却乃千真万确。晋代,那位曾经拥有五色笔写得一手好诗文的才子江淹对此有了发现,他第一个给武夷山独特的大自然作了概括——“碧水丹山,珍木灵草”。朝学者顾野王更是赞叹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美哉山河,真人世之希觏也”。

武夷山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武夷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陆羽《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下者生

黄土”。考察武夷山的茶园,多数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有山峦作屏障,土质大部分为烂石或砾,非常适合种茶,加之雨量充沛,高山幽泉,云遮雾罩,山阳多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从而造就了武夷岩茶的优良品质。明代徐勃《茶考》指出,“武夷山中土气宜茶”。晚清的一位博物学家在其《闽产异》一书中也说,武夷山“岩皆挺拔,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又胜他山,草且芳烈,何况名柯。”意思是,生长在这样的山水自然中,连低贱的草都特别芬芳,何况灵气十足的茶。这个见解十分到位,武夷茶因此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说法。还有一位诗人,形容武夷茶是:“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大自然确实为武夷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茶人的不懈努力又进一步提升了武夷茶的品质。几百年来,他们从“菜茶”原始品种出发,经过一代又一代地不断选育,至今已培植出繁多的优秀品种。其中“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历史上曾有“四大名丛”之称。

文化的融入

中国有许多名山,武夷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碧水丹山”,更在于悠久文化,这是它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根本原因。千百年来,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和以佛、道为主的宗教,对武夷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历

史上不乏有僧人道士种茶爱茶,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读书人喜欢武夷茶鼓吹武夷茶。朱熹的好朋友陆游,曾先后3年提举福建和江西西路茶盐公事常平,他赞美“建溪官茶天下绝”,还另有诗写道:“一见溪山病眼开,青鞋处处踏苍苔,平生长物扫除尽,犹带笔床茶灶来”,可见诗人是多么喜欢喝茶,而他喝的茶也必定是武夷产的。

“竟尚武夷茶”的清代长乐人梁章钜对茶颇有研究,将茶品分为四等,即“香,清,甘,活”。现代作家贾平凹在《大红袍茶树记》一文中,承袭了这一说法,认为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成就了武夷茶。他称大红袍是武夷茶的象征,更是武夷茶人的精神。

历史告诉我们:武夷茶从制茶到品茶,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唐宋时期,武夷茶制作工艺与今天完全不同,那时采取的是蒸青紧压法,外形如同一块圆饼,然后用薄纸包裹,纸上印有龙凤图案,因此又称“龙凤团茶”。这种制作工艺到了明代,改为流行至今的炒青散茶制法。

武夷茶的制作方法,既不像红茶那样全发酵,又非绿茶那样不发酵,而是半发酵,因而茶的外观呈绿叶红镶边,其制作工艺从采青、晒青、做青、炒青、揉青、焙火到拣剔,环环相扣,特别复杂。对于它的形成,民间流传着种种说法,但不管是因官兵睡在茶青上致使茶青变软,还是别的原因导

致茶青边缘发红,都不是人为的事先设计,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行”。传说是一种文化,它给武夷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披上一件浪漫主义的衣,让人有了遐想的空间。实际上,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是武夷茶人长期钻研摸索而成的,它充满智慧。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续茶经》所引述的王草堂《茶说》,就有了这方面的初步总结:“茶后,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此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乌龙茶制作工艺更加成熟了,据武夷山的同志介绍,这种制茶工艺获得了“国家唯一的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了好茶,还得善于品尝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历史上,武夷山一带斗茶之风盛行,范仲淹的《斗茶歌》写得非常生动:“……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他还极力鼓吹饮茶胜于喝酒与服药。他说,“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如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如今,品茶在茶文化中依然占有相当的位置,尤其是乌龙茶,对环境、心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和品尝艺术都非常讲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程序。例如,“焚香静气”,造就幽静平和的环境;“乌龙入宫”,把上乘的茶叶放进紫砂壶里;“悬壶高冲”,让茶叶松动出味;“春风拂面”,

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的白色泡沫,使之洁净;“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使茶水浓淡均匀;“鉴赏三色”,观看杯中茶水颜色;“喜闻幽香”,捧起杯嗅闻茶的香味;“尽杯谢茶”,品尝后主客双方互相致意。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文化。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甚至写道,“品过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

笔者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嗜好,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唯独喜欢饮茶。虽然多半是一人独饮,但与朋友一起畅谈时,也少不了共饮,进行茶艺切磋而乐在其中。这次我们到武夷山采风,第二天晚上,热情周到的主人就安排了一场茶艺表演,有歌有舞,其中“禅茶”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纷繁复杂的程序,出神入化的动作,比起一般朋友之间的沏茶,要精彩得多,雅致得多,欣赏时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莺飞草长,转眼到了暮春时节,离开武夷山已经有些日子了,虽然杂务缠身,忙于应付,仍忘不了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

正如前面说过,每一次走进武夷山,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次也不例外,通过走访名胜,聆听介绍,拜读专著,笔者对武夷茶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发现这一名茶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大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正如当地人所说,武夷茶是武夷山水的骄子,是武夷文化的重要特征。

然而此行只有两三天,时间短促,来去匆匆,带走快乐,也留下遗憾,于是有了新的念头——什么时候又能走进武夷山?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对茶文化的认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茶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1.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然而什么是茶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2.那么,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3.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当我们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茗活动中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种文化上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可以说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消费 4.蒙出的名茶是中国名茶宝库中一颗摧灿明珠,它以制工独特,滋味鲜醇,文化底蕴丰厚而名扬中外。 茶的分类:按颜色分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按制作工艺:发酵茶、半发醇茶、轻微发醇茶、不发酵茶。中国茶叶包括:基本茶类和露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燕青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露工茶类包括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饮品茶。 一,茶文化知识中国十大名茶:狮峰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出银针、蒙顶甘露、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庐山云雾、黄山毛峰、顾堵紫笋、信阳毛尖。都是生长于灵山秀水之间,和多种植物共生,优势互补,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说是至清至洁不染凡尘。名泉伴名茶,这些茶都与好的泉水相伴,数量一般都比较少,十分珍贵。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二,茶文化对我的影响 1.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茶与咖啡看中西方不同文化 茶和咖啡是当今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两种饮料。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公司还是商场都有人拿着咖啡杯乐在其中;而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承载着人情和文化。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因此也代表了中西两方文化的差别。 咖啡和茶叶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咖啡生长在炎热的非洲、南美洲,比如巴西、哥伦比亚、牙买加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适合咖啡的生长。茶叶则多生长于气候温和湿润的温带,比如中国的杭州等地。这炎热和温和的气候正代表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西方人热烈奔放,即使面对陌生人也可以热情地寒喧打招呼;中国人处世温和,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茶叶和咖啡的种类,冲泡方法也有不同。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茶叶的冲泡远比咖啡要复杂。中国的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花茶几个大种,每种茶叶的加工都不一样。冲泡茶叶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门,著名的就有宜兴紫砂壶。不同的茶叶要配以不同的茶具,这样才能最好地体现出这种茶的风味来。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陆羽用时27年所著的《茶经》就详细阐述了种茶,加工茶和泡茶的方法;而直到约公元1000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滚水中煎煮。中西方历史的长度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咖啡的冲泡向来是一次完成。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将早晨泡过的咖啡在下午再泡一次,称为“二度咖啡”,一时被传为总统节俭的佳话,可见泡过一次之后的咖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茶叶正好相反。事实上,头次冲泡的茶水称为“洗茶”,是要弃之不饮的。茶叶的真正口味要经过两至三道开水的洗礼才能被真正品味出来,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这正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生活不同态度的写照。中国人崇尚年轻时努力工作,吃苦耐劳,这样才能在中年时期有理想的生活和财政状况,在老年时就能欣然回味年轻时所做的事情。西方人虽然不乏这样的企业家金融家,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努力的同时也要享受生活。中国人喜欢稳定,一杯茶要泡到底,一个行业也要做到底,做到成功。西方人喜欢换着干,这几年学这个,过了几年又去学其他的;上完高中先去旅游打工,然后再回来上大学。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就换一种重新开始,就像泡过的咖啡不如头一次那么浓厚,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咖啡和茶同时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但咖啡侧重于工作之余与别人一起的放松,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义;茶本身则包含了中国人对别人的情意。在西方,和朋友们一起喝咖啡重点是在于喝而不是在于咖啡。咖啡只是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而在一起喝才是重点。中国人则把茶作为一种情意的显示,“茶七饭八酒满盅”,说的就是斟茶时只斟七分满,剩下的三分是情意,可见中国人把茶作为情意的媒介。西方人待客用咖啡是为了让客人感觉放松和惬意,但中国人待客用茶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中西方的文人们对于咖啡和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西方的文学作品里很少看见有关于咖啡的作品,但咖啡却对文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大文豪巴尔扎克对于咖啡几乎成瘾,《人间喜剧》这一巨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在咖啡的刺激下完成的;近年最受欢迎的《Harry Potter》系列小说最初也是J.K Rolling在一个小咖啡屋里开始构思写作的。咖啡屋几乎是西方文人交换思想,创作的地方,文人们似乎都把咖啡作为一种促进写

浅谈茶文化

浅谈茶文化 浅谈茶文化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⒈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针锋相对答曰:“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⒉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⒊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 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 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⒋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 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书画家,京兆万年(陕 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 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张允碧中国的茶文化》教案

《中国茶文化》教案 ——张允碧第一讲侃侃生活中的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的茶事 2、知道生活中常用的茶具名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本的茶具名称及用途 三、教学内容: 1、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与茶有关的那些事儿 日常饮茶 茶馆 与茶有关著作及电视剧——《红楼梦》、《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茶诗——卢仝《七碗茶》 2、基础茶具的认识 1)茶壶 2)盖碗:又称三才杯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 可泡茶 可泡、饮合用 3)茶道六君子:又称“君子六艺”

茶筒、茶匙 茶漏、茶则 茶夹、茶针 4)茶船: 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 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5)公道杯:亦称茶盅、茶海 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 6)茶滤网 7)品茗杯 8)闻香杯 9)杯托 10)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 11)茶荷 第二讲中国茶文化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 2、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3、了解中国饮茶史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文化的概念和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的饮茶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1、茶文化内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与茶有关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茶文化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 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 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 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 2、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文化的启蒙阶段 ?公元前2700-三国时期 ?茶的发现和利用 ?神农发现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三国至唐代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 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饮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其中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较深。最终茶文化是一种非儒,非释,非道,但又是一种即儒,即释,即道的文化。本文主要阐述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儒释道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释家、道家 1 儒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1.1儒之“礼”对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茶礼就是在茶事活动中,长幼敬让,宾主谦和,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温馨的氛围。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礼节。所以儒家主张的“礼”与茶礼有着想通之处。 1.2儒之“中庸”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2道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虚静恬淡的本性。道家不把“自然、物质、精神分离,认为是一个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讲究修炼与内省,追求清心寡欲,朴质自然,这与茶性十分贴近契合。道家思想渗入的茶文化更加接近普通的民众的思想境况。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 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

海南师范大学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题目: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 学生姓名:李友伟 指导老师:刘红 学院:生命科学院 专业班级: 12园林 完成时间: 2013/10/20

目录 摘要 引言 (1) 一、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2) (一)物态文化 (2) (二)制度文化 (2) (三)行为文化 (2) (四)心态文化 (2) 二、茶道、茶艺、茶德 (2) 三、茶馆文化 (3) 结语 (3)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 作者:李友伟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茶中国文化饮食 Abstract: Chinese tea, focusing on a "product" is used. "Tea" is not only to identif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ea also carried away with fancy and enjoy the taste of tea-drinking. Soak a pot of tea in your busy life, optional shrouded in place, pour drinks, you can eliminate fatigue, tired of lean thinking, inspired, or fine sipping drink slower, to enjoyment of beauty, spiritual world of distillation of the noble art. Keywords: tea, Chinese culture, cuisine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英国茶文化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 拉甘萨(Catherineof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 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 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 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 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 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 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Grey),由中国传 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英 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 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 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 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 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 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 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简评明清中国茶文化

2016年第2期 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 一 《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分支文化交织、渗透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明清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作者主要分析了明人留下的大量有关茶史文献,以及清人在汇编茶书方面的成绩,实际也就指出了对明清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八个章节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的内容,每章分别就明代文人、清代文人、明代皇室贵族以及清代皇室贵族的相关茶事活动作出论述,实际上就是将两组类似人物两两对举,恰恰也是明清两朝茶文化的对比。 其中第一章“明代文人:创造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精彩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明前期朝廷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那就是多数循规蹈矩,表现在茶事方面就是少群体性,真正对茶文化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出身皇室的贵族文人朱权。接下来作者则用较为丰富的篇幅着重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适情适性以及他们对茶文化创造、在茶文化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作者从政治高压的松懈、科举仕途的狭窄以及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趋使刺激对明代中后期文人适情适性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而文人适情适性的性格恰恰有利于他们对茶文化进行自我塑造,品茶也就往往与艺术鉴赏、游山玩水、闲情适性相和。作者还指出,明人在以茶为媒的适情适性的生活态度中所形成的茶文化,使得明代在中国茶学史上、明代文人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明代的茶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一定贡献, 第二章是“清代文人:整理历代茶文化文献”。清代是异族统治中原,作者指出,不论是亡国之痛,清朝文字狱还是功名利诱,其实都在压抑文人性情,这种情况下,考据学虽然兴盛,但实际却是文人性格内敛的表现。因之,文人品茶只是在其中寻找一些性灵的舒放,其在茶文化上的贡献也主要是以总结前人成就为主。 第三章是“明代皇室与贵族:饮茶是生活的习惯”。作者首先简单回顾了历朝皇室饮茶的历史,指出起初饮茶风气的形成和推广本就离不开上层社会。到了明代,饮茶不仅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习惯,以茶待客也成了他们的重要礼仪,茶也是接待外宾时必不可少之物。宫廷之中还专门设有“御茶房”。最后作者还特别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叶茶冲泡这一现在流行的饮茶方法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千古茗饮之宗’,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也就奠定了 从社会历史看茶文化与从茶文化看社会历史 —— —简评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 陈青松 陈青松,男,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269

浅谈茶文化进校园修订版

浅谈茶文化进校园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茶文化进校园 廖顺军 贵州省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564100) 【摘要】本文探讨茶文化进校园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中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情感得到深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自信心,集体意识和道德观念得到改善。茶艺表演作为一种集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茶文化、中学生、素质教育 茶文化,即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道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在内的都属于茶文化知识。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知识当然也是博大精深的。同时,茶文化与校园文化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浅谈茶文化进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情感得到深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自信心,集体意识和道德观念得到改善。茶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茶文化知识之茶道进校园: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

嘉茶的茶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因此,茶文化有助于中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 茶文化知识之茶德进校园: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学生中普及中国茶道、茶德,推广以和为贵的人伦思想,有助于敦睦人际关系,引导他们学会做人。 茶文化知识之茶道精神进校园: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中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茶文化知识之茶联进校园: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因此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中学生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写写茶联,让自己的课余不再精神空虚,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民俗文化-中国茶文化

湖南商学院 中国茶文化 课程:民俗文化 题目:中国茶文化 年级、专业:大二级物流管理专业1101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 年5 月21日

目录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茶在中国的分区 三、茶的命名与分类 四、茶叶的审评 五、茶叶的储藏 六、茶与健康 七、茶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本文通过对茶叶的发展历史和茶在中国的分布与分类的的描述,并写出茶与道,饮食,文学,哲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茶文化;分区;命名;发展;审评;储藏;健康;价值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1500字范文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1500字范文 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 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 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 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 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一、茶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 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 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 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 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 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 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 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 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一句话,品赏茶 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固有茶文化的肤浅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觉相同否。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广泛, 茶的学问,想来也已渐渐渗透人们的身、心之处。 茶道 早上起来,泡一杯茶,成了爱茶人生活中的第一件事。那墨绿或黄绿色的茶叶,在开水中,慢慢地沉于杯底,叶片渐渐舒展,叶色 慢慢变绿,呈现出嫩绿的生命本色,汤色也随之变成淡绿,满杯都 是春天的色彩。一杯茶,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充满希望、满是朝气 的春天的世界。端着一杯茶,静静地随着春天的脚步,迈开新的一 天轻松、健稳地脚步,心舒神爽,意趣幽然。三五分钟后,打开杯盖,飘着清香的热气,袅袅升起,慢慢散开。此时,闭上双眼,用 鼻子吸允那飘渺的热雾,顿觉气舒脉通,通体飘逸,如神仙驾着彩云,悠哉游哉。稍后,我都会习惯地摘下眼镜,把杯口对着眼睛, 任由那升腾的热气,熏蒸着、湿润着我的双眼,然后戴上眼镜,眼 前的世界仿佛明亮了许多。现在开始喝茶了,嘬上一小口,在口中 慢慢品味,一股绵绵的清香,会从鼻孔中溢出,咽下那口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全身飘着茶香,等喝去一半以后,再斟满,就是第二杯 茶了。 “头碗水,二碗茶。”,说的是第一次用开水冲泡的茶水,色美味香,而第二杯茶,就没有第一杯那样的悠悠的清香了,有的是浓 浓的、绵绵的清苦的劲道,这杯茶是解渴、提神、生津的上品。如 果你又渴又累,喝上一杯二碗茶,不但立即止渴,而且疲劳顿消。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探索和分析,探索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及其理念 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2]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往往无法使用精确的方式去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3]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4]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5]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方浅 6100412108 1.江西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做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根据文献记载,从唐宋到明清,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陈文华介绍:“在唐代,浮梁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虽然在南宋之后有所衰弱,但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因为引进红茶,浮梁茶叶生产贸易又重新崛起。” 2.江西茶道闻名中外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恬淡寡欲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文、史、哲、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任职于江西的陈文华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首,江西人余悦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合著并出版的十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也把婺源茶道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首先进行介绍。与此同时,修水县、浮梁县也组织了茶艺团,开始发掘、整理和再现民间茶道。 3.江西禅茶文化影响亚洲茶事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江西的茶文化,与佛教一样源远流长。当代人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修为,品茶被看作是抵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禅茶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且范围越来越广。江西产茶的起源,即与佛僧关系密切,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即是寺院的僧人。江西名茶庐山云雾最早就是江西庐山、云居山的寺院僧众培育出来的。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另有史书记载,庐山植茶始于慧远。之后不久,庐山也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

茶文化浅谈

茶文化浅谈 一、《尔雅》与《憧约》 我国最早提及茶叶的文字著作为《尔雅》。西晋文学家郭璞(公元276~324年)所注释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分类学辞典。此书著于何时还有争论:一说是远在公元前1100年,周公时代的学者编成的;另一说法,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是由西周至春秋陆续积成的典籍。 《尔雅》释木篇中记载:“橙·苦茶”。郭璞注曰:“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曰并,蜀人名之苦茶.”这里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征特性。在历史上,给茶树以这样明确的描述,这是第一次。 《憧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又一份很有价值的茶叶史科。这本书虽然是记录劳役的契约,但是关于“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茶事记载,反映了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风气已很盛行,形成了武阳(现四川省双江镇)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二、陆羽与《茶经》 唐朝陆羽(728~804)写成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巨著《茶经》,书中论述了茶的起源、茶树品种、种茶技术、加工方法、烹法、饮法、和与采制烹饮有关的各种器具等。这部论述茶叶的科学技术专著,传播了茶的知识,不仅对我国茶叶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世界茶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劳动人民的茶叶生产经验,认真记述了作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对研究茶叶生产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芋翁。此外,晚年隐居江西信城时,又号东岗子。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不少有趣的记载,很有传奇色彩。据说,公元729年,一天,有个名叫智积的大和尚在河堤上行走,听见草丛中有婴孩哇哇啼哭声,心生慈悲,抱回寺中抚养。长大后,用《易经》占卜,拈到“赛”和“渐”两个卦,“渐”卦上的九卦辞是“鸿渐(一种水鸟)于陆,其羽可以用为仪”,于是就以陆为姓,取名为羽,用鸿渐作字。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自幼为智积煮茶和做一些杂役工作,因此,陆羽从小学会做得一手好茶,也善于煮茶。随之,饮茶成癖,积累了不少茶叶生产知识和丰富的饮茶经验。关于陆羽煎茶和饮茶,古书中记载了不少奇异的传说。《记异录》中写有一段故事,大意是: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善于煮茶,所以大和尚非陆羽所煮的茶不饮。后来陆羽出游数年,智积便不再饮茶。有一次,代宗皇帝知道这件事,便召智积和尚进宫,命宫中做茶能手煮茶给智积饮;借此试试和尚的口味。谁知智积尝了一口茶汤,就嫌不好放下来。皇帝还是不信他的品茶本领,便秘密宣召陆羽进宫,设素宴,再请智积,暗中命陆羽煮茶,智积和尚品尝以后,一饮而尽,并高兴地说:“这真像陆羽亲手煮的茶啊!”代宗皇帝才深信无疑,叫陆羽出来与师父相见。这虽是传说,但也足以说明陆羽煮茶,确有独到之处。 陆羽自幼用功好学,上进心强,志在研诗习文,不肯念经学佛。在当时寺院中生活,抱有这种态度,不能不受到责难,但他坚决不屈服。十三岁时,他逃离寺院,当了一个伶人,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陆羽相貌丑陋,又加口吃,只好做丑角。但由于他认真学习,丑角演得很成功。他才华出众,还编写了几千字的滑稽戏。 那时,陆羽得到了河南尹李齐物的赏识,李赠送诗集给陆羽,亲自教授诗文,还介绍他到天门山邹夫子处读书,这为他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李曾希望他长大做官,但由于他出身微贱,自幼寄人篱下,饱尝艰辛,并不热心于仕途。他的诗句:“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屡,露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下竟陵城下来”,表达了他对权势富贵的鄙视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公元755~757年,安史之乱,汉水流域邻近河南,受战乱影响。陆羽为了避乱,沿着汉水,渡过长江,于公元760年来到浙江苔溪(今吴兴),隐居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