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冯达文讲义

《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冯达文讲义
《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冯达文讲义

《新编中国哲学史》名师冯达文讲义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三编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社会历史概况

1宋代变化状况

(1)宋代门阀士族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中小地主阶级;

(2)门阀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佃耕制取代了荫户制,农民也就获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出现了大量的自耕农。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统治者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带兵的权力;

(2)北宋统治者在军队实行将军与士兵分离的政策,并派遣大量的文官做地方官,直接管理地方的财政,使地方节度使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

(3)北宋统治者继续完善科举制,使科举制成为士人出仕的主要渠道,这就将大量的庶族地主吸引到统治阶级营垒中来了;

(4)北宋政府实行扩军政策,每遇饥荒,就大量地招募流民,既防止流民起义,又扩大了武装力量。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后果

(1)科举与恩荫造就了大量的官吏,为其政治体制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顽症——冗官;

(2)扩军与将兵分离的政策造成了其军事体制中的一个顽症——冗兵;

(3)冗官、冗兵以及北宋向辽、夏、金的纳贡,造成了经济体制当中的顽症——冗费。

4北宋的改革

(1)庆历新政,其核心是吏制,即试图通过精兵简政、振顽起懦,以解决冗官、腐败与办事不力的问题,但最后却败于“朋党”之议;

(2)王安石变法,其核心是解决财政问题,即试图通过开源节流以解决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但最后却废于新旧“党争”。

二、儒、佛、道三教的并存与相互吸取

1三教并存

(1)隋代以来,佛教一直居于三教的峰巅,至唐代又形成了最具中国文化灵秀之气的禅宗,并深入人心;

(2)唐代,道教充分利用皇家宗教的招牌,从宗教的组织规模到教理理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随着韩愈反佛的呼声与古文运动的崛起,儒学正以新的形式萌生着复兴的希望。

2三教相互吸取

(1)佛教中国化

当佛教以“格义”的形势走进中国时,就已经开始向中国文化靠拢了。而禅宗的形成,则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

(2)道教向儒家靠拢

中唐以后,当道教的形式与理论基本具备以后,主要向儒家靠拢,表现为从外丹神仙之说向内丹心性理论的发展。神仙之说表明其超世指向的确立,而内丹理论则解决其指向的落实问题。

(3)儒学对佛道的借鉴

宋代以前,主要是以排斥性的、外在的方式借鉴,同时又借鉴禅宗的“衣钵”构造儒家的“道统”;宋以后,主要表现为吸取性的、内在的方式借鉴。

三、时代思潮与“造道”风尚

1时代思潮

时代思潮的基础是古文运动,其指向则是超越的道,目的是通过借鉴佛道的超越追求以再塑儒学。

2“造道”风尚

(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欧阳修(修其本以胜之)直接规定了新儒学的发展方向。

(2)古文运动的直接产物是经学的复苏。北宋三先生直接要求“得古人之心”,并以体与用、道与文、心与言双重视角的统一进入经学,其所培养的儒生直接探索经学之体与应时之用相统一的新儒学。

(3)在以上基础上,出现了“北宋五子”的“造道”运动。

四、宋元明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学术路径

1宋元明时期的哲学

(1)宋元明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又称道学),是以儒学为主干,兼取佛道,综合创造的新形态的哲学。理学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养论,重建了道德形上学的体系;

(2)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由“周孔”并称变为“孔孟”并举。

2讨论的主要问题

(1)在宇宙论与本体论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虚与气、理与气、道与器、太极阴阳、理一分殊、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等;

(2)在人生论与心性论上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命、心与性、性与情、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未发已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等;

(3)在知行观与修养论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知与行、格物与致知、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涵养省察、主敬与主静等;

(4)在天人观与境界论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诚、仁、乐等。

3学术路径

(1)“气”学路径

以张载为代表。张载集中讨论了“太虚与气”“性与诚”等问题,认为太虚与气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关系。他的哲学特点在于:太虚与气的统一所构成的宇宙本体论和由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所构成的人生实践论,是一虚贯通、一气流行的。他以“太和、太虚”为纽结,对天道、性命、诚、神等范畴作出了有创意的阐发,奠定了宋明学术的理论基础。

(2)“理”学路径

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朱熹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认为宇宙间事物的法则、规律在逻辑上要先于个别的事物。他认为心是性、情的统一,性是天赋予人的本质规定,是情的根据或根源,情则是性的表现。

(3)“心”学路径

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其肯定了知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包含和动态统一,教人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陆王心学强调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在方法论上偏重“尊德性”。

4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正效应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2)负效应

由于理学成为后期专制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其末流,特别是被统治阶级利用的部分,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