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原理对员工激励

马斯洛原理对员工激励
马斯洛原理对员工激励

一、引言

工业社会中的最重要资源是资本,而知识社会中的最主要资源是知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知识型工作将成为新经济主要的工作形式。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实现,自然地,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型员工的数量、质量以及价值观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美国知识型员工已占人才市场的59%,在中国,这个数字也在逐年增长[1]。如何了解知识型员工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得人得其位、位适其人,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现代企业迅速切入世界新经济发展的轨道,实现“蛙跳”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这也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和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正如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师加里德斯勒所指出的,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有激励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广义的激励制度[2]。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概述及知识型员工剖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概述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1926年考入康乃尔大学,1933转到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心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递进:

(1)生理需求。一个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吃、喝、衣、住、行等方面的要求。

(2)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生活安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人的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对一般员工而言,安全而稳定的收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金等构成安全需求的报酬因素。

(3)社交需求(感情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归属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这些需求就会凸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5)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体现最高水平的个人价值,发挥最大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

五种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

获得基本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大阶段是生理、安全和感情上的需求,这个大阶段都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需要,属于第二个大阶段的需求。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而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因素,研究人的行为,指出了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如何有效设计薪酬体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启发作用。

(二)知识型员工剖析

1、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3]首先提出“知识型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加拿大著名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4]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美国管理学者伍德鲁夫(Woodourffe)[5]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拥有知识并且运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工作的人。在这个定义中,他认为,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基础,但并不等于创新本身,衡量知识型员工的标准应该是创新。

学者王兴成、卢继传、徐耀宗在《知识经济》[6]一书中写到,从知识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来看,知识型员工是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

史振磊博士[7]认为,知识型员工是“以智慧、知识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不是用肢体来生产或推销产品的劳动者”,或者是“创造知识、使用知识的企业员工”。

总体来说,本文认同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型员工所下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的员工特点,将知识型员工界定为其工作岗位要求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员工,如财务总监和优秀的技术开发人员等;或者要有本行业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的员工,如销售经理和企业的总经理等。这一概念范围的界定决定了本论文调查研究对象的选取。

2、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综观以往文献资料对知识型员工特征的论述(彼得·德鲁克,1999;王兴成,卢继传和徐耀宗,1998),本文尝试对知识型员工的特征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归纳,主要的特征有下面几个方面:

(1)、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最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他们喜欢自主自由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一般不愿受到上级的过多指挥。

(2)、劳动具有创造性。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他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灵感和能力,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给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从而为企业创造财富。

(3)、劳动过程难以直接监控。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他们

的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并且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发生。除此之外,他们的工作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流程、规则和步骤,因此很难对他们的劳动过程进行监控。

(4)、强烈的成就动机。知识型员工有较高的需求层次,较强的成就动机,并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比一般的员工更加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追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完美的结果,渴望实现自身价值。

(5)、具有专业特长和较强的学习倾向。知识型员工基本上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拥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为了适应现在市场人才的竞争,会不断要求更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具有很强的学习倾向。

(6)、重视成就和精神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把成就和精神看的比简单的金钱物质更重要。在企业中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职业发展、工作能力的发挥和工作成果的意义。

(7)、流动意愿强。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比较短缺的经济要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雇佣关系受到了挑战,他们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企业,并且由于自己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追求,他们一般不愿意长期与某一企业保持雇佣关系,因而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意愿。

三、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现状及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应用价值(一)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1、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许多有先见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是知识主宰的社会,知识型员工将是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他们已经积极着手或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激励知识型员工,促使员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为企业创造丰富的价值。当然,目前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还不尽完善,其现行主要激励措施如下:

(1)高额现金报酬

随着知识经济步伐的加快,国内许多企业也已经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并己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积极招纳高素质的员工,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较高的价值。然而,在吸引人才的具体措施上,国内企业大都是采用高额现金收入的办法,造成一种攀比心理,如果这些员工是因为高额现金报酬而为企业服务,那么一旦有其他企业给出更高的现金报酬,他们必将离去。再者,员工现金收入越高,现金报酬对他们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对他的激励效应就越弱。即便是目前国内的一些上市公司,其薪酬模式也较为单一,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年度奖励”构成,而奖金和年度奖励也通常采用现金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如果要实现企业家和骨干人员的价值,不仅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考核体系,更需要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支持,显然这对公司是有很大压力的。在一些企业中,对知识型员工的报酬采取年薪制1的办法,把知识员工的经济收入分为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在风险收入的考核上,很多企业的做法却很不规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有的甚至就是到年终时每人都给予相同比例的风险收入。

(2)“官本位”攀升通道

1年薪制是以年度为单位,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确定并支付经营者年薪的分配方式。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贵,一切为了当官,把是否当官、官的大小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身份、地位[8]。攀升通道亦即职业成长道路,是指一个新员工在一个公司组织中职业晋升路线。典型的事例就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员工被分配去从事一项“初始工作”,从事此项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员工可以提升到一个需要更多知识或更多技的岗位上来。然而,在目前大多数企业中,向上调动就意味着一个员工最终将成一个管理者,而不论他原来所从事的是技术、管理还是营销岗位的工作,并执行那些管理岗位上典型的职责这被认为是一条员工得到组织认可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唯一一条补偿科学家、技术专家或职业人员的途径。

(3)一定的持股计划薪酬

股票是一种投资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凭证,投资者买了股票,就是公司股东,有权参与发行公司的经营管理[9]。员工持股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国内企业一般实行职工持股会,制定持股会章程。持股会负责管理职工股票,派代表参与企业管理。持股职工既是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职工,持股职工享有法定的股东权益和职工权益。比如,鄂尔多斯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工者有其股”制度,同时公司又规定股份在企业内部不允许买卖,不可以转让,也不能继承,员工退休后可以拿到基本分红,而在员工去世后,公司即收回其股份。

(4)较少的决策知情

赫伯特·西蒙说,决策是管理的心脏[10]。一部分中国企业己经开始让员工参与管理,对工作流程等问题进行决策。参与管理,实际上就是给予员主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实现从“契约关系”到“盟约关系”的转变,把“老板的命令”转变为“员工的共同决定”,把“组织月标”变成每个组织成员“自己的目标”,把“角色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自觉需求”,而激励的目的和领导的任务正在于此。

(5)其他激励措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股票期权制度在美国兴起,这股热潮也逐渐扩展到中国,并逐步形成了多种模式。从实践来看,这一制度确实对核心员工形成了巨大的激励。当然,目前国内的期权激励主要还是集中于董事长和总经理(或总裁),其他类型的知识员工参与股票期权计划的非常少。例如,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虚拟股票期权2计划”,在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内实施,这一计划的实施,促使了公司员工将个人奋斗目标和公司发展紧密结合,同时辅助以其他形式的薪酬和奖励形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激励制度和薪酬体系。与此同时,国内也有一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工作环境的改善,丰富工作内容,为员工提供各类补充保险,以尽可能地留住员工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2、目前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的主要不足

(l)没有认识到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的特殊性

知识型员工主要是用知识、符号进行工作,他们所有拥有的知识与传统员工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他们的需求层次较高,自我价值实现、工作满足感等需求比较强烈,因此必要采取不同于一般员工的激励措施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

2虚拟股票期权是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

求。然而在现实中,我国的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的不同,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结果导致知识型员工得不到真正的激励,潜能不能被有效的挖掘,创造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并且其积极性也被严重受挫,从而致使激励毫无效果。

(2)忽视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变得异常短暂,同时企业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要更好地适应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培训,更新自身的知识。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国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型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培训。但从实践上来看,企业的培训存在盲目跟风、重形式轻结果等问题。一些企业在培训之前没有做认真的调研与分析,从而使得培训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脱离实际。而一些企业虽然进行过分析,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培训设施,往往只是形式上请培训师到企业进行授课,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往往千篇一律,从而造成隔靴搔痒的情况的发生。

(3)薪酬分配没有体现人力资本的分配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这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但由于这种共识只是仅仅停留在旧有的传统的观念上,即相对于企业利润而言,知识型员工只是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投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工具,而非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进行贡献,同时,也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的特征使得其具有剩余分享权,在薪酬制度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分配制度没有很好地体现知识的价值,对有些知识结构老化、未能提供有效的贡献的员工仍然支付高额的工资,而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知识型员工并未给与和其贡献相匹配的薪资。

(4)知识型员工参与管理的范围狭窄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产权性质使得企业必须赋予知识型员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使得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共同治理中去。知识型员工参与企业的治理实际上是授予知识型员工一定的工作自由权和决策权。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他们具有较高的自由工作的需求,不希望在一种指挥、监督和控制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因此一些企业虽然针对知识型员工的这一特点,给予了一定的参与管理的权力,但是总体来说力度比较小,范围比较窄,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是很大。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应用价值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愈是向更高层次发展,愈是体现出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个体能力差异。笔者认为,一个人劳动支出的动机在于满足五个需求层次,我们可以“机械”地把劳动者的薪酬回报划分为基本薪资(生理、安全需求)、学历薪资(尊重需求)、职称薪资(尊重需求)、工龄薪资(安全归属需求)、岗位薪资(社交、自我实现价值需求)等不同部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马斯洛需求的各个层次不同,即使同一个劳动者,在不同时期,马斯洛需求的各个层次也不同,所以,要定期对薪酬进行调整,以达到长期留住人才的目的。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企业注重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价值,使职工有归属感、安全感、尊重感,最终,笔者期望的结果是,职工在公司这个平台上能够得到马斯洛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

四、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应对策略及需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应对策略

1、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快使得知识型员工对于知识的需求变得异常渴望,对企业多提供的培训与开发变得越来越看重。因此,为了满足知识型员工成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为其输入“新”的血液,企业应重视和加大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使其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专用性的资本。同时企业的培训开发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与形式阶段,不应盲目的跟从,应针对自身企业知识型员工的与岗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培训需求的调查,从源头上保证培训的有用性和针对性。其次,在培训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相应地培训方法和内容,可采用一种方法也可将多种方法进行结合。最后在培训结束时,企业要进行培训的最后反馈和评价,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和目标,同时将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以后的培训措施和内容进行优化。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11]。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行剩余分享激励一个关键环节。偷懒是“经济人”的天性,如果人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得到新的刺激,他就不可能兴奋起来。知识型员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求层次较高,自律性较强,然而即便是知识型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后,也会养成惰性,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健全的机制来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考核,控制其行为,以使其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最关键的是做好各岗位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并通过日常跟踪和细化考核指标,对相应的业绩打出考评分数,根据分数的合格与否来判断其是否称职。考评分数的多少可以作为员工进行晋升、换岗、裁员、奖惩和加薪的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当然,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

3、设计面向未来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12]。知识型员工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和道路,设计并考虑自身所从事或未来将从事的岗位、职务,对于企业和员工个人意义重大。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层次个人成就的需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岗位和职务,为了充分显示个人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知识型员工也追求个人职务的晋升和价值的实现,而现有的工作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规划做基础的,因此,为了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同时为其晋升和发展做准备,企业应根据知识型员工和岗位的特

点为其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一方面应包括晋升渠道的设计,即打破原有的单一的管理渠道,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设计不同的通道,对技术性工人可以根据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设计不同层级的技术岗位,而对一些希望从事技术管理的知识型员工也可设立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包括培训体系的设计,针对不同的岗位,实施不同的培训方案,真正做到为员工职业发展而设计。

4、建立学习的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在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13]。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的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企业所有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理念、态度和工作氛围,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和理念的总和。建设学习的企业文化、调动知识型员工学习积极性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来讲至关重要。在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实践中,企业要基于知识型员工思维活跃、自主性强、精神需求层次较高的特点,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远景,同时为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实践指引方向、确定价值观和绩效标准。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使得企业学习理念与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相吻合,现金薪酬的激励只能对知识型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有限的调动作用,而如果企业内部拥有共同的、学习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则知识型员工会在心理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乐于奉献忠诚;另一方面,设定学习实践目标时,要富有挑战性,要考虑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让知识型员工有更大的空间以发挥才能。

5、提高知识型员工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

与普通员工不同,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强,他们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往往追求自主性,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考虑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足够的权力以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讨论,使其能处于与管理者平等的地位商讨重大问题,这样知识型员工才会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会到自己的利益和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根据日本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现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一般都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14]。

6、健全股票期权激励的法规

股权激励是将管理人员与员工的行为意志、行为理念、行为习惯和行为风格与公司文化、价值观、制度通则和行为通则协调一致的激励约束机制[15]。股票期权作为知识型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措施已经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各个企业也一直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从具体的实践效果来看,大多都不尽人意。股权激励要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相应的税收优惠、股票来源进行规范,从而促进其良好的发展,尽管近几年国内的一些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股权激励的法规,如《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3,但

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于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由证监会发布。

大都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不能真正地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继续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知识型员工持股的股票来源和税收优惠进行根本性保障。

(二)运用该策略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足够重视知识创新系统

知识型员工价值的体现、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知识创新系统为基础和依托。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16]。目前,不仅国内企业要求知识型员工循规蹈矩的条条框框太多,而且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挑战性、创造性、趣味性远远不够,从而导致他们不能在有效的条件下进行知识创新,进而挫伤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知识型员工作用的发挥。

2、应充分考虑性别因素差异

一般而言,男女知识型员工注重的需求分别表现为个人成长和金钱财富,笔者认为,这与他们在社会和家庭所处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企业对男性知识型员工寄予了更高和更大的期望,而对女性知识型员工则一般期望不高,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自我期望和抱负水平,从而造成了男女知识型员工在事业成就等发展性需求上的差异。从家庭的角度考察发现,女性知识型员工较男性承担着更重的家庭负担和责任,从而使她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中,这种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自然影响到她们事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女性的发展性需求,导致与男性知识型员工在发展需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3、克服传统体制的惯性

中国历来“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国有企业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尤其严重。如前所述,在国企内部,“官本位”的晋升渠道往往是论资排辈,年轻人只能“在基层锻炼”,尽管他们可能拥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员工报酬方面,忽视个人贡献,岗位级别和工龄成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这就导致了一些高素质员工收入低于普通员工的情形。尽管我国在市场经济下引入了“按劳分配”的制度,但是传统的机制仍在影响着企业的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对现阶段的民营等性质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这也是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方面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如何激励员工,发挥已有员工潜能,是当前各个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在企业中,每一员工个体均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本,但就每一个体看,知识型员工拥有的人力资本在数量上超出了一般员工,而且,知识型员工拥有的是决定公司基本面貌的人力资本,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很难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亦不易单纯依其工作结果对其努力程度做出正确评价,因此,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制度设计尤为重要,这一激励制度不仅应依存于精心设计的经

济性薪酬,亦应依存于精心设计的、成本相对较低的非经济性薪酬,即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而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四层次和第五层次格外重要。笔者认为,企业组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计构建员工激励制度,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可以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最终形成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员工适应企业、效益决定薪酬、个人充分创造价值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管理知识员工[J].中外管理导报,2000,(10):38一40.

[2](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等译.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Peter·Drucker.The future that has already happened[J].The Futurist,Nov1998:16—18.

[4](加)弗朗西斯·赫瑞比著.郑晓明译.管理知识员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Woodourffe.Winning the Talent War [M].John Wiley & Sons.LTD, 1999.

[6]王兴成.卢继传.徐耀宗.知识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史振磊.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2.

[8]郑焱明.论“官本位”意识的根源、危害及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

(5):240-243.

[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63-564.

[10]唐华山.刘维奇.袁辉.经济学大师如是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07-208.

[11]于芳.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原则[J].现代情报,2003,23(1):150-151.

[12]杨喜梅.员工职业生涯规划[J].知识经济,2009,(4):84-85.

[13]徐向艺.管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4]张萌.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0):19—20.

[15]文宗瑜.薪酬体系构建与薪酬模型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0-91.

[16]程结晶. 论知识创新系统的信息保障[J].江西社会科学,2004,(5):167-170.

(激励与沟通)员工激励方案分析及探讨

员工激励方案分析及探讨 ——什么是激励?激励的理论有哪些?在现实中中国企业有采用哪些激励方法?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什么是激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激励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5384796.html,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激励方法 作者:支文婷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西方经典的激励理论,把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激励方 法应用到90后学生管理中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在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做到了解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应用相应的激励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激励;90后学生 班级学生管理要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达到维持良好秩序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要实现班级学生管理的良性发展,计划组织必不可少。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学生,要善于因人制宜,运用激励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的影响,引导、维持或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励方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图1所示。这五种需要以金字塔形式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人们按照上述层次逐级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并从中受到激励,当需要被满足时即可以成为激励的起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二是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90后”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观念等各种信息复杂、瞬息万变,从而导致他们具有自我意识显著,个性、好奇心强,承受挫折能力弱,缺少毅力和韧劲的特点。基于对“90后”性格特点的分析,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为需要得到物质上鼓励和满足、精神上的认可。 根据以上对“90后”学生的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荣誉激励法、竞赛激励法。 2 激励方法的应用 2.1 物质激励法 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基本需求,可以归于马斯洛的第一、二层次需要。物质激励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物质奖励直观对接,给予适当的激励。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号: 学校: 专业: 班级: 签名: 年月日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目录 内容提要 (3) 正文 一、激励理论的概述 (4) 二、应用激励理论存在的误区 (5)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给企业所带来的益处 (8) 参考文献 (15)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本文就针对激励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高激励制度应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企业发展运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激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每个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没有相同的员工;第二,不同的阶段中,员工有不同的需求。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这也是去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大部分领导者可运用的激励措施有很多中概述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货币方式的激励。第一、金钱的价值不一。相同的金钱,对不同收入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总是极端重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可从来就不那么看重。第二、金钱激励必须公正。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第三,金钱激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除非员工的奖金主要是根据个人业绩来发给,否则企业尽管支付了奖金,对他们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自身未来社会定位既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社会认同感。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或者“你不想干就走,我们不愁找不到

Theory 2- Motivation Herzberg&Maslow 马斯洛员工激励理论

Herzberg two factor theory Herzberg analysed the job attitudes of 200 accountants and engineers who were asked to recall when they had felt positive or negative at work and the reasons why. From this research, Herzberg suggested a two-step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employe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Hygiene Factors Hygiene factors are based on the need to for a business to avoid unpleasantness at work. If these factors are considered inadequate by employees, then they can cause dissatisfaction with work. Hygiene factors include: - Company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Wages, salaries and other financial remuneration - Quality of supervision -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 Working conditions - Feelings of job security Motivator Factors Motivator factors are based on an individual's need for personal growth. When they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谈员工激励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谈员工激励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基层核心员工处于生理需求层次。中层核心员工处于安全和社交需求层次,高层核心员工则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层次。根据这些核心员工所处的不同需求层次来设计他们的薪酬福利体系就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不同需求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我们可将一个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分为三大类(即基层核心员工、中层核心员工和高层核心员工。 1、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企业的基层员工,包括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生产工人等。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构成这类员工的,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处于基层;他们年轻气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由于这类员工普遍较为年轻,大多数的人还未组建家庭或者是刚刚组建家庭(处于生命周期的“单身期”、“新婚期”或“满巢 1 期”(所以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经济负担较重,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显然,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层次上。 2、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包括主管、部门经理等。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被提拔到了管理岗位上。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处于生命周期的“满巢 2 期” 或“满巢 3 期”。虽然仍然还有供子女读书的经济压力,但是与第一类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开始享受生活,注重的是家庭的美满幸福、朋友之间的真诚和友谊。因此。这一类的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层次上。 3、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企业的高层经营者。他们往往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一、激励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1.doc

一、激励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团队五种机能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团队发展的五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执行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五、时间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六、信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七、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八、团队角色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九、PDC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十、目标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一、激励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激励,尤其是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活动(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行为。所以某种层面激励也是迎合需求的行为,既然要迎合需求,那必须了解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好激励,马斯洛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华为公司员工激励理念理论和体系实践(2020年梳理)

华为的绩效激励精髓“多元化激励机制”,这个都可以学! 华为公司员工激励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战略为导向、基于价值贡献、以奋斗者为本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我们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 以战略为导向 柯达胶卷发明了数码相机,最后却被以索尼为首的数码相机厂商给打倒了;诺基亚发明了智能手机,却被以苹果为首的智能手机厂商给打败了。 他们在技术战略方面似乎都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最终陷入失败呢? 最直接的问题在于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合理: 固有的预算和考核机制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成熟的业务团队没有发展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的动力;新业务发展初期没有太多经济利益的贡献,新老业务有潜在的利益冲突。 反观华为,任正非特别重视战略分钱,在资源投放上高度聚焦战略。 一些当期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贡献,但对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的业务,往往会为这些战略贡献设置单独的激励机制,包括干部晋升、配股、专项奖等。

譬如说升官和发财,在华为二者往往是分开的。 假如你刚好被派到一个土壤肥沃的市场上去,这个地方原本经营的很好,有着雄厚的积累和品牌的影响力,你能够为公司创造当期的经济效益,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奖励。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成熟区域一般很难有大的作为,缺少突破性的战略贡献,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很难得到提拔。 如果被派到一些新的区域,一些被称为盐碱地的市场或者竞争对手主要的粮仓市场,在这些地方即便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但是只要你能攻破一个口子,拿下一个山头项目,往往能够得到火线提拔。 但提拔并不意味着当期可以分到很多的奖金。 这就是这么多年以来华为在中国区的干部一直提拔较慢,海外地区的干部提拔速度较快的原因。 所以任正非主张,根据当期产量多少来确定经济贡献,跟土壤肥沃的改造来确定战略贡献。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乐观的、振奋的的。他更关注人格的意识方面,把人看作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寻找既适合自己、又是个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初始动机。 他认为把人的需要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就是说,必须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马斯洛把这些需要排了五个层次,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 第一,生理需求应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第二,安全需求应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

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第三、社交需求应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第四、尊重需求应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应用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员工激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员工激励 【摘要】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地划分为五个层次,通过这五个层次,企业能抓住员工的需求的发展规律。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对于企业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制度管理员工并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和指引。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关键字】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员工激励管理策略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认为可将动机分为两类,即欠缺的动机与生长的动机。在每一类的动机中各有不同的需要,从高到低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理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要 这是需求依赖和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活的需要。这类需要包括人生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及家庭安全等。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社交的需要 当食物和安全需要获得保障之后,人类便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谊、相互中诚信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依附一定的组织与团体,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的一个成员,有归属感。当社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谈员工激励

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 基层核心员工处于生理需求层次。 中层核心员工处于安全和社交需求层次,高层核心员工则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层次。 根据这些核心员工所处的不同需求层次来设计他们的薪酬福利体系就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不同需求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我们可将一个企业中的核心员工分为三大类.即基层核心员工、中层核心员工和高层核心员工。 1、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企业的基层员工,包括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生产工人等。 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构成这类员工的,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 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处于基层;他们年轻气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 由于这类员工普遍较为年轻,大多数的人还未组建家庭或者是刚刚组建家庭.处于生命周期的“单身期”、“新婚期”或“满巢1期”.所以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经济负担较重,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 显然,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层次上。 2、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包括主管、部门经理等。 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被提拔到了管理岗位上。 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处于生命周期的“满巢2期” 或“满巢3期”。 虽然仍然还有供子女读书的经济压力,但是与第一类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开始享受生活,注重的是家庭的美满幸福、朋友之间的真诚和友谊。 因此。 这一类的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需求。 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层次上。 3、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企业的高层经营者。 他们往往处于生命周期的“满巢3期”或“空巢1期”。 不论是生命还是事业都达到了顶峰。 对企业中其他的员工而言。 这类人就是其心目中成功者的典范: 他们占据企业等级金字塔的最高层,手握生杀大权;他们衣食无忧,住洋房、开轿车,出入高档娱乐场所: 他们有着广阔的社交圈子.经常是高朋满座、嘉宾如云。 在企业其他员工看来,这类人应该是最满足于现状的了。 但是。 他们仍然有自己独特的需求。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赫西奥德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找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

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

马斯洛:人的激励理论

人的激励理论 马斯洛 年),第)导言 我在上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各种命题, 任何一种人的激励理论都应该把它们包括进去,这些命题要求进一步明确。关于这些 命题的推论可以简要概括如下:理论的要点或模式;任何以躯体为基础的和有定域的驱力经证明在人的激励理论中是独特的而不是典型的。这样一种理论将强调和集中注意的是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而不是部分的或表面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这样就意味着把重点更多地放在无意识的动机而不是有意识的动机方面。识的、具体的、地方文化的欲望不像更为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那样是激励理论的基础。任何受到激励的行为,或是预备的行为或是完成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是一条通道,许多基本的需要可以通过这条通道来源:《心理学周报》第 马斯洛期年 月),第页 期(参见《激励理论绪言》,《心身医学》杂志,第

所有机体的状态都可以被看做是受到激励的状态和正处同时表现出来或得到满足。 于激励过程的状态。人的需要本身按照强烈程度梯状排列。即是说,一种需要 断产生需求的动物。我们不能把需要或驱力看做似乎是孤立的或分离的,每一种驱力都和是否满足另一种驱力的状态有关。驱力一览表将使我们无处探寻各种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原 因,而且,对激励的任何分类必然要考虑已被分类的专一性或普遍化的动机的层级问题。对激励的分类必须以目标而不是以促动性的驱力或受到 激励的行为为基础。激励理论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我们必须考虑机体发生反应的情境或现场,但是,仅仅局 限于现场本身还不能用来广泛地解释行为。而且,现场本身必须从生物体方面来解释。现场理论不能取代激励理论。我们不仅要考虑机体的整体性,而且要考虑机体做出孤 立的、特殊的、部分的或局部的反应的可能性。现在必须在这些方面再补充另一种肯定意见。决定 因素之一。行为几乎总是受到激励的,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几乎总是由生物的、文化的、情境的因素决定的。 本文试图系统阐明一个积极的激励理论,它将满足理论上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已知的、临床的、观察的以及试验的事实。但是,它最直接地来自于临床经验。我认为,这个理论符合詹姆士和杜威的机能主义者的传统,并且与韦特海默、戈尔德斯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及弗洛伊德、阿德勒的精神动力学相融合。这种融合或综合可以武断地称为“一般动力”理论。 接受或者批评激励理论的这些方面远比完善它们容易得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启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启示 摘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将人的需求划分了五个层次,为员工激励提供思路和方向。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分析员工的需求和激励,以及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激励员工进行了议论和得到相应的启发。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员工需求有效激励 一、引言 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激励理论认为,组织对其成员合理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程度。需求是行为产生的起点,也是激励的着力点。因此,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组织激励机制,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所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完善组织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从科学设置组织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的职务晋升制度、鼓励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建设和谐的组织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组织的激励机制建设。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2.1 生理需求 这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日常衣、食、住、行等等。它关乎人们的基本生存,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2.2 安全需求 包括对人身安全健康、工作保障、家庭稳定的需求。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2.3 社交需求 包括对友情、爱情等方面的需求,人们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信仰都有关系。

员工激励机制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2008届) 题目:长兴华隆丝绸有限公司企业员工 激励机制研究 学生姓名邓任烨 学号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081 系名称经济管理系 指导教师程云行 2011年12月17日

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