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实验班用)数学习题详解-8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实验班用)数学习题详解-8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实验班用)数学习题详解-8

13.如图8-27所示,90BAC ∠=?.在平面α内,PA 是α的斜线,60PAB PAC ∠=∠=?.求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

P 图 8-27

α

O C

B N M

A

解:如图8-27所示,过P 作PO α⊥于O .连接AO ,

则AO 为AP 在面α上的射影,PAO ∠为PA 与平面α所成的角. 作OM AC ⊥.由三重线定理可得PM AC ⊥. 作ON AB ⊥,同理可得PN AB ⊥.

由PAB PAC ∠=∠,90PMA PNA PA PA ∠=∠=?=,, 可得PMA PNA △≌△,则PM PN =.

由于OM 、ON 分别为PM 、PN 在α内射影, 则OM ON =.

所以点O 在BAC ∠的平分线上.

设PA a =,又60PAM ∠=?,则1

2AM a =,45OAM ∠=?,

则2

22

AO AM a ==

. 在POA △中,2

cos 2

AO PAO PA ∠=

=, 则45PAO ∠=?,即PA 与α所成角为45?.

8.4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已知平面αβ∥,AB ,CD 为夹在α,β间的异面线段,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 求证:EF EF αβ,∥∥.

证明:如题1解析图,连接AF 并延长交β于G . 由于AG CD F = ,

则AG ,CD 确定平面γ,且AC DG γαγβ== ,. 由于αβ∥,所以AC DG ∥, 则ACF GDF ∠=∠.

又AFC DFG CF DF ∠=∠=,,

则ACF DFG △≌△. 则AF FG =. 又AE BE =,

则EF BG BG β?,∥.故EF β∥.同理EF α∥.

α

βG

F

E

D

C B

A 题1解析图

2.如果αβ∥,AB 和AC 是夹在平面α与β之间的两条线段,AB AC ⊥,且2AB =,直线AB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30?,求线段AC 长的取值范围.

解:如题2解析图所示:作AD β⊥于D ,连接BD 、CD 、BC . 由于AB BD >,AC DC >,222AB AC BC +=, 则在BDC △中,由余弦定理,得:

222222

cos 022BD CD BC AB AC BC BDC BD CD BD CD

+-+-∠=<=??.

由于AD β⊥,ABD ∴∠是AB 与β所在的角. 又由于αβ∥,

则ABD ∠也就等于AB 与α所成的角,即30ABD ∠=?. 由于2AB =,

则221314AD BD DC AC BC AC ===-=+,,,, 则22

2

31410231

AC AC AC +----

,即2

1031

AC <

-≤.

则23

3AC ≥

,即AC 长的取值范围为233??+∞?????

,. β

α

D

C

B

A

题2解析图

3.如图8-35,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AB 、1AA 的中点.求平面1CEB 与平面11D FB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正弦值.

F

D 1

C 1

B 1

A 1E

C

B

A

图 835

解:延长CE 、1D F 、DA 交于一点G ,设棱长为1,

可知12B C =,13B G =,5CG =,故11B G B C ⊥.同理,11111B D B D B G ⊥⊥, 则11CB D ∠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易求1160CB D ∠=?,

其正弦值为

3

2

. 4.如图8-36,点A 在锐二面角αMN β--的棱MN 上,在面α内引射线AP ,使AP 与MN 所成的角PAM ∠为45?,与面β所成的角大小为30?,求二面角MN αβ--的大小.

M

N

A

P β

α

图 836

解:在射线AP 上取一点B ,作BH β⊥于H ,

连接AH ,则BAH ∠为射线AP 与平面β所成的角(参见题4解析图), 则30BAH ∠=?.

再作BQ MN ⊥,交MN 于Q ,连接HQ , 则HQ 为BQ 在平面β内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HQ MN ⊥,则BQH ∠为二面角MN αβ--的平面角.

设BQ a =,在Rt BAQ △中,90BQA ∠=?,45BAM ∠=?,则2A B a =.在Rt HBQ △中,90BHQ ∠=?,

BQ α=,22BH a =,2

22sin 2

a

BH BQH BQ a ∠===, 由于BQH ∠是锐角,则45BQH ∠=?,即二面角MN αβ--等于45?.

B A

N

Q H

M

P

α

β

题4解析图

5.正方形ABCD 边长为4,点E 是边CD 上的一点,将AED △沿AE 折起到1AED ,的位置时,有平面1ACD ⊥平面ABCE ,并且11BD CD ⊥.

(1)判断并证明E 点的具体位置. (2)求点D '到平面ABCD 的距离.

解:如题5解析图(a )所示,(1)E 为CD 边中点.连接AC 、BD 交于点O ,再连1DD ,由BD AC ⊥, 且平面1ACD ⊥平面ABCE 于AC ,则BD ⊥平面1ACD , 故1CD BD ⊥,又11CD BD ⊥,则1CD ⊥平面1BDD , 即得11CD DD ⊥,在1Rt CDD △中,由于1ED ED =, 则11EDD ED D ∠=∠,

则11119090ECD EDD ED D ED C ∠=?-∠=?-∠-∠, 则1EC ED ED ==,即E 点为边CD 的中点.

C

A

M

D 1

E

M O

D 1

D

C

B

A

(b )

(a )

题5解析图

(2)取OC 的中点M ,连接1DM 、EM ,则E M B D ∥,得EM 平面1ACD ,见题5解析图(b ),即190EMD ∠=?,又因为122D E EM ==,,则12D M =,又1AD EM ⊥,由于AD D E ⊥,则11AD D E ⊥,则1AD ⊥平面1EMD ,则11AD D M ⊥,在1Rt AMD △中,1432AD AM ==,,2DM =,过1D 作1D H AM ⊥于H 点,则1D H ⊥平面ABCE ,由于11424

332

AD D M D H AM ?=

==,此即得点1D 到平面ABCE

的距离.

6.在正三角形ABC 中,E 、F 、P 分别是AB 、AC 、BC 边上的点,满足12AE EB CF FA CP PB ===∶∶∶∶,如图8-37.将AEF △沿EF 折起到1A EF △的位置,使二面角

1A EF B --成直二面角,连接1A B 、1A P ,如图8-38.

F A 1B

C

P

E

P

F

E

C

B

A 图 838

图 837

(1)求证:1A E ⊥平面BEP .

(2)求直线1A E 与平面1A BP 所成角的大小.

(3)求二面角1B A P F --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1)不妨设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3,在图8-37中,取BE 中点D ,连结DF .由于

12AE EB CF FA ==∶∶∶, 则2AF AD ==而60A ∠=?,

则ADF △是正三角形,又1AE DE ==,

则EF AD ⊥在图8-38中,1A E EF BE EF ,⊥⊥, 则1A EB ∠为二面角1A EF B --的平面角.

由题设条件知此二面角为直二面角,1A E BE ,⊥又BE EF E = , 则1A E ⊥平面BEF ,即1A E ⊥平面BEP ;

(2)在图8-38中,1A E 不垂直1A B ,则1A E 是平面1A BP 的垂线.又1A E ⊥平面BEP ,则1AE B E ⊥

.从而BP 垂直于1A E 在平面1A BP 内的射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设1A E 在平面1A BP 内的射影为1A Q ,且1A Q 交BP 于点Q ,则1E AQ ∠就是1A E 与平面1A BP 所成的角,且1

BP AQ ⊥.在EBP △中,2BE EP ==而60EBP ∠=?,则EBP △是等边三角形.又1A E ⊥平面BEP ,

则11A B A P =,则Q 为BP 的中点,且3EQ =,又11A E =,在1Rt A EQ △中,11tan 3EQ

EA Q A E

∠==,则1

60EAQ ∠=?, 则直线1A E 与平面1A BP 所成的角为60?;

(3)过F 作1FM A P ⊥与M ,连接QM QF ,,由于1CP CF ==,60C ∠=?,则F C P △是正三角形.则

1PF =.有1

12

PQ BP ==,则PF PQ =

由于1A E ⊥平面BEP ,3EQ EF ==,则11A E AQ =,则11

A EP AQP △≌△从而11A PF A PQ ∠=∠ ②

由①②及MP 为公共边知FMP QMP △≌△,则90QMP FMP ∠=∠=?,且MF MQ =,从而FMQ ∠为二面角1B A P F --的平面角.在1Rt AQP △中,1121AQ A F PQ ===,, 又则15A P =. 由于1MQ A P ⊥,则11255

A Q PQ MQ A P ?=

=,则25

5MF =.

在FCQ △中,1260FC QC C ==∠=?,,,由余弦定理得3QF =. 在FMQ △中,2227

cos 28

MF MQ QF FMQ MF MQ +-∠=

=-?; 则二面角1B A P F --的大小为7

πarccos 8

-.

7.如图8-39,将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ABC 以它的高AD 为折痕折成一个二面角C AD C '--.

C '

D

C B A

图 839

(1)指出这个二面角的面、棱、平面角.

(2)若二面角C AD C '--是直二面角,求C C '的长. (3)求AC '与平面C CD '所成的角.

(4)若二面角C AD C '--的平面角为120?,求二面角A C C D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1)由于AD BC ⊥,则AD DC ⊥,AD DC '⊥,则二面角C AD C '--的面为ADC 和面ADC ',棱为AD ,二面角的平面角为CDC ∠'. (2)若90CDC ∠'=?,

由于AC a =,则1

2

DC DC a ='=,则22CC a '=. (3)由于AD DC AD DC ',⊥⊥,则AD ⊥平面DC C ',

则AC D ∠'为AC '与平面C CD '所成的角. 在直角三角形ADC '中,1

2

DC DC AC ='=

,则30DAC ∠'=?, 于是60AC D ∠'=?.

(4)取CC '的中点E ,连接AE 、DE ,

由于DC DC AC AC '='=,,则AE CC DE CC '',⊥⊥, 则AED ∠为二面角A C C D -'-的平面角.

由于11202C DC C D CD a ∠'=?'==,,则1

4

DE a =,

在直角三角形AED 中,32AD a =,则3

2tan 2314

a AD AED DE a ∠===.

8.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中,求异面直线BD 和1B C 之间的距离. 解:具体解法可按如下几步来求:

①分别经过BD 和1B C 找到两个互相平等的平面; ②作出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

③计算公垂线夹在两个平等平面间的长度. 如题8解析图(a ),根据正方体的性质,易证: 1111BD B D A B D C ?

??

∥∥?平面1A BD ∥平面11CB D .

连接1AC ,分别交平面1A BD 和平面11CB D 于M 和N . 因为1CC 和1AC 分别是平面ABCD 的垂线和斜线, AC 在平面ABCD 内,AC BD ⊥.

由三垂线定理:1AC BD ⊥,同理,11AC A D ⊥. 则1AC ⊥平面1A BD ,同理可证,1AC ⊥平面11CB D . 则平面1A BD 和平面11CB D 间的距离为线段MN 长度.

如图(b )所示:在对角面1AC 中,1O 为11AC 的中点,

O 为AC 的中点. 则1113

33

AM MN NC AC a ===

=. 则BD 和1B C 的距离等于两平行平面1A BD 和11CB D 的距离为

3

3

a . N

M

D C

B

A

B 1

A 1

D 1C 1O 1

C 1

A 1

O

C

A N

M

(a )

(b )

题8解析图

9.设由一点S 发出三条射线SA 、SB 、SC ,ASB α∠=,BSC β∠=,ASC θ∠=,α、β、θ均为锐角,且cos cos cos αβθ?=.求证:平面ASB ⊥平面BSC . 证明:如题9解析图,连接AC . 由于cos cos SB AS SC SB αβ=?=?,, 故cos cos SC AS αβ=??. 又由cos cos cos αβθ?=,

则cos SC AS θ=?,从而可得90ACS ∠=?,

即AC SC ⊥,已作BC SC ⊥,故SC ⊥平面ACB , 即有AB SC ⊥,已作AB SB ⊥,从而AB ⊥平面BSC ,

故平面ASB ⊥平面BSC .

C

β

α

θ

S B

A

题9解析图

10.如图8-40,矩形ABCD ,PD ⊥平面ABCD ,若2PB =,PB 与平面PCD 所成的角为45?,PB 与平面ABD 成30?角,求:

C

B

A

F E

D

P

图 840

(1)CD 的长.

(2)求PB 与CD 所成的角.

(3)求二面角C PB D --的余弦值.

解:(1)因为PB 与平面PCD 所成的角为45?,则2BC CP == 因为PB 与平面ABD 成30?角,则13PD BD ==,.

则1CD =.

(2)因为CD AB ∥,PB 与CD 所成的角为PBA ∠,显然60PBA ∠=?.

(3)

33

. 11.如图8-41,线段PQ 分别交两个平行平面α、β于A 、B 两点,线段PD 分别交α、β于C 、D 两

点,线段QF 分别交α、β于F 、E 两点,若9PA =,12AB =,12BQ =,ACF △的面积为72,求B

D E △的面积.

βα

B

Q

D E F

C

P

图 841

解:由于平面QAF AF α= ,平面QAF BE β= , 又由于αβ∥,则AF BE ∥.

同理可证:AC BD ∥.则FAC ∠与EBD ∠相等成互补, 由AF BE ∥,得:12BE AF QB QA ==∶∶

∶,则1

2

BE AF =, 由BD AC ∥,得:7

373

AC BD PA PB BD AC ===,,∶∶∶ 又由于ACF △的面积为72,即

1

sin 722

AF AC FAC ??∠=, 1117

sin sin 842223

DBE S BE BD EBD AF AC FAC =?∠=???∠=△.

12.如图8-42,已知正方形ABCD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将ADE △沿DE 折起,如图8-43所示,记二面角A DE C --的大不为()0πθθ<<.

F E

D

C

B

A

图 842

(1)求证BF ∥平面ADE .

(2)若ACD △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是否在直线EF 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θ的余弦值. 解:(1)证明:E 、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两边AB 、CD 之中点,

则EB FD ∥,且EB FD =,则四边形EBFD 为平行四边形.则BF ED ∥. 由于EF ?平面AED ,而BF ?平面AED 则BF ∥平面ADE .

(2)解:如图8-43,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在直线EF 上,过点A 作AG 垂直于平面BCDE ,垂足为G ,连接GC GD ,.

F

E

D

C

B

A 图 843

由于ACD △为正三角形,则AC AD =,则CG GD =.

由于G 在CD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则点A 在平面BCDE 内的射影G 在直线EF 上,过G 作GH 垂直于ED 于H ,连接AH ,则A H D E ⊥,所以AHD ∠为二面角A DE C --的平面角.即AHG θ∠=.

设原正方体的边长为2a ,连接AF 在折后图的AEF △中,3AF a =,22EF AE a ==,即AEF △为直角三角形,AG EF AE AF ?=?.

则3

2AG a =

.在Rt ADE △中,AH DE AE AD ?=?,则25AH a =

. 则1

cos 4

25

a

GH GH AH θ=

=

=,. 13.在矩形ABCD 中,已知1AB BC a ==,,PA ⊥平面ABCD ,且1PA =. (1)在BC 边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Q QD ⊥,说明理由.

(2)若BC 边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 ,使PQ QD ⊥,求AD 与平面PDQ 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2)的条件下,求出平面PQD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大小.

解:本题第(1)问是一道“是否存在”的探索性问题.首先假设存在点Q ,使得PQ QD ⊥,然后根据这个假设进行正确的推理和验证.若能找出点Q 在BC 上的位置,说明存在,否则就不存在.第(2)小题,可结合(1)中的结论找出线面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得其值. (1)假设存在点Q ,使得PQ QD ⊥. 由于PA ⊥平面ABCD ,则QD AQ ⊥. 设BQ x =,则QC a x =-.

由222AD AQ QD =+,得()2

222211a x a x =++-+.

即方程:210x ax -+=. ① 其判别式为24a ?=-.

则当2a =时,0?=,方程①有一解,即存在一个点Q ,使PQ QD ⊥; 当2a >时,0?>.方程①有两解,即存在两个点Q ,使得PQ QD ⊥; 当02a <<时,0?<,方程①无实根,即不存在点Q ,使得PQ QD ⊥.

(2)当BC 边上仅有一个点Q ,使得PQ QD ⊥时,可知2BC =,Q 为BC 的中点. 由于QD AQ QD PQ ,⊥⊥, 则平面PDQ ⊥平面PAQ .

过A 作AE PQ ⊥,垂足为E ,则AE ⊥平面PDQ , 故ADE ∠为AD 和平面PDQ 所成的角. 在Rt PAQ △中,6

3

PA AQ AE PQ ?=

=. 在Rt AED △中,6

sin 6

AE ADE AD ∠=

=. (3)平面PQD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大小为arctan 5.

14.两个平行平面α和β将四面体ABCD 截成三部分.已知中间一部分的体积小于两端中任一部分的

体积,点A 和B 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30和20.而点A 和C 到平面β的距离分别为20和16,两个截面中有一个是梯形,点D 到平面α的距离小于24.求平面α和β截四面体所得的截面面积之比. 解:由已知有一个截面为梯形且平面α和β平行,可知平面α和β平行于四面体ABCD 的一条棱.

记()d A α,

为A 到平面α的距离. 若AB α∥,则()()d A d B αα=,

,,矛盾. 若AC α∥,则()()d A d C αα=,

,,矛盾. 若AD α∥,则()()30d D d A αα==,

,,矛盾.

若BC α∥,则()()()()d B d A d C d A αααα+=+,,,,,矛盾. 若CD α∥,则中间部分的体积大于含棱CD 部分的体积,矛盾. 所以,BD α∥,如题14解析图所示,由已知 201020212AP PE EB AS SH HD ===∶∶∶∶∶∶∶∶ 2010161058BF FQ QC DG GR RC ===∶∶∶∶∶∶∶∶ 不妨设1ABCD V =四面体,

1BEF DHG D BEF F FDH H DFG V V V V V ----==++

102321013102996

2355523232352645

=

?+??+??=

2APS CQR R APS P SARC P CQR V V V V V ----==++

221582883836

5523235232352645=??+?+??=

; 312813

2645

EFGH PQRS ABCD V V V V V -==--=

. 所以,3V 小于1V ,小于2V ,符合题意.

设平面EFGH ,平面PQRS 分别交AC 延长线于X ,Y . 由梅内劳斯定理,

1BA EY FC AE YF CB ??=,所以69

65

EY YF =

, 1BA PX QC AP XQ CB ??=,所以2320

PX XQ =. 又因为4

9XPS YEH S S =∶∶, 2

12201412923659134169S S ??

- ?

??=

?=??- ???

∶. S

H

G R

Q F E Y

C B

A

题14解析图

8.5空间向量及其坐标表示 基础练习

1.如图8-50,OA a OB b OC c ===

,,,M 、N 、P 分别为AB ,BC ,CA 的中点,试用a ,b ,c

表示下列向量:OM MN AN ,,.

N

O

M

P C

B

A

图 850

解:由于M 为AB 中点,

则()()

1122

OM OA OB a b =+=+ .

由于M 、N 为AB 、BC 中点, 则(

)

1122MN AC c a ==- ,、

同理()

12

ON b c =+ .

由于AN AO ON =+ ,

则()

12

AN a b c =-=+ .

2.已知空间三点()202A -,,,()212B -,,,()303C -,,.设a AB = ,b AC =

,是否存在实数k ,

使向量ka b +与2ka b -互相垂直,若存在,求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010101AB AC ==- ,,,,,. ()()11222ka b k ka b k +=--=-,,,,, 由于()()1122k k --,,

,,⊥, 则242k k ==-,或2k =.

3.菱形ABCD 的边长为1,120ABC ∠=?,若E 为BC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AE 交CD 于点F ,求向量BF 与ED

和夹角的大小.

解:以为A 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331300102222A B C D ????

? ? ? ?????,,,,,,,.

设E 坐标为()

1132x x x ?

?+> ???,,.则1322x F x ??+ ? ???

,.

则131332222x BF ED x x x ????-==+- ? ? ? ????

? ,,,. 夹角1cos 2BF ED BF ED

θ?==-

,则夹角大小为2

π3.

4.如图8-51,已知矩形ABCD ,PA ⊥平面ABCD ,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PDA ∠为θ,

能否确定θ,使直线MN 是直线AB 与PC 的公垂线?若能确定,求出θ的值;若不能确定,说明理由. 解:以点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

P

B C

D

M

N A

y

x

z 图 851

设22AD a AB b PDA θ==∠=,,.则()000A ,,、()020B a ,,、()220C a b ,,、()200D a ,,、()002tan P a θ,,、()00M b ,,、()tan N a b a θ,,.

则()020AB b = ,,,()222tan PC a b a θ=- ,,,()0tan MN a a θ=

,,. 由于()()0200tan 0AB MN b a a θ?==

,,,,,则AB MN ⊥.即AB MN ⊥.

若MN PC ⊥,则()()220tan 22tan 22tan 0MN PC a a a wb a a a θθθ?=-=-=

,,,,. 则2tan 1θ=,而θ是锐角.

则tan 145θθ==?,

. 即当45θ=?时,直线MN 是直线AB 与PC 的公垂线.

5.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棱BC 、CD 上的点,且BE CF =,见图8-52.

y

x

z D 1

C 1

B 1

A 1

F E

D C

B A 图 852

(1)当E 、F 在何位置时,11B F D E ⊥. (2)是否存在点E 、F ,使1AC ⊥面1C EF ?

(3)当E 、F 在何位置时三棱锥1C CEF -的体积取得最大值,并求此时二面角1C EF C --的大小. 解:(1)以A 为原点,以AB 、AD 、1AA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见题5解析图.

设BE x =,则有

()()()()110000B a a D a a E a x F a x a -,,,,,,,,,,,,

则()()()()()11110B F x a a D E a x a a B F D E ax a x a a a =--=--?=-+-+--= ,,,,,,. 因此,无论E 、F 在何位置均有11B F D E ⊥.

(2)()()1

10AC a a a EC a x a =-=- ,,,,,,()10FC x a = ,,,若1AC ⊥面1C EF ,则()2

20

0aa x a a

x a ?--=??-=??得0a =矛盾,故不存在点E 、F ,使1AC ⊥而1C EF .

G

y x

z B A

E

C

F D

A 1

B 1

C 1

D 1

题5解析图

(3)12

2624C CEF a a a V x -????=--=?? ???????

. 当2

a

x =

时,三棱锥1C CEF -的体积最大,这时,E 、F 分别为BC 、CD 的中点.连接AC 交EF 于G ,则AC EF ⊥,

由三垂线定理知:1C G EF ⊥.

则1C GC ∠是二面角1C EF C --的平面角. 由于11244GC AC a CC a =

==,,则11tan 22CC C GC GC

∠==, 即二面角1C EF C --的大小为arctan 22. 8.6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基础练习

1.用向量方法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已知直线l 垂直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a 、b ,求证:直线l 垂直平面α.

证明:设直线l 、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n 、a 、b

, 则对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c ,设其方向向量为c

因为a 、b 不平行,由平面向量唯一分解定理可知存在x y ,满足:c xa yb =+ .

则()

000n c n xa yb xn a yn b ?=?+=?+?=+=

,所以直线l c ⊥.

2.如图8-59.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24AD D D AB ===,,求二面角1B AC D --的平面角大小.

D 1

C 1B 1A 1

D C B

A

x

z y

图 859

解:如图8-59,以D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200A ,,,()240B ,,,()040C ,,,()1002D ,,易知,

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1001n =

,,, 设平面1D AC 的一个法向量为()2n x y z =

,,. 则()240AC =- ,,,()1202AD =-

,,

2210

2402200n AC x y x z n AD ??=-+=?????-+=?=?

??

. 取1y =则22x z ==,,

即()2212n =

,,,则此时两个法向量同时远离平面,因此二面角的平面角θ与法向量的夹角β互补.

而121222cos 133

n n n n β?==

=??

,所以2

πarccos 3θ=-. 3.如图8-60所示,PD 垂直于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2AB =,E 是PB 的中点.DP 与AE

夹角的余弦值为

33

.(1)建立适当的空间坐标系,写出点E 的坐标.(2)在平面PAD 内是否存在一点F ,使EF ⊥平面PCB ?

E

C B

A D

P

x

z y 图 860

解:(1)以DA ,DC ,D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002P m ,,.则()200A ,,,()220B ,,,()020C ,,,()11E m ,,.

从而()()11002AE m DP m =-=

,,,,,.

2223

cos 322DP AE m DP AE DP AE m m ?==

=+

,,得1m =. 所以E 点的坐标为()111,,.

(2)由于点F 在平面PAD 内,故可设()0F x z ,,,由EF

⊥平面PCB 得:

0EF CB ?= 且0EF PC ?=

,即

()()11120001x z x ---?=?=,,,,; ()()11102200x z z ---?-=?=,,,,.

所以点F 的坐标为()100,,,即点F 是DA 的中点时,可使EF ⊥平面PCB . 8.7 空间向量在度量问题中的应用 能力提高

1.如图8-67,已知1111ABCD A B C D -是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1160AD A ∠=?,14AD =,点P 是1AD 上的动点.

D 1C 1

B 1

A 1

P

D

C

B

A 图 867

(1)试判断不论点P 在1AD 上的任何位置,是否都有平面11B PA 垂直于平面11AA D ?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P 为1AD 的中点时,求异面直线1AA 与1B P 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1PB 与平面11AA D 所成角的正切值的最大值.

解:(1)由于11A B ⊥平面11AA D ,则都有平面11B PA 垂直于平面11AA D . (2)建立空间坐标系解题,异面直线1AA 与1B P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6

4

. (3)11A PB ∠为1PB 与平面11AA D 所成角.所以1PB 与平面11AA D 所成角的正切值的最大值为

23

2.如图8-68.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与平面四边形ABEF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5AB AE FA FE AEF ==∠=?,,.

45°

M

P

B

A

C

D

F

E

图 868

(1)求证:EF ⊥平面BCE .

(2)设线段CD ,AE 的中点分别为P ,M .求证:PM ∥平面BCE . (3)求二面角F BD A --大小的余弦值.

解:因ABE △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E -,所以AE AB ⊥. 又因为平面ABEF 平面ABCE AB =,所以AE ⊥平面ABCD . 所以AE AD ⊥即AD 、AB 、AE 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设1AB =,则1AE =,()010B ,

,,()100D ,,,()001E ,,,()110C ,,. 由于45FA FE AEF =∠=?,,则90

AFE ∠=?,从而11022F ?

?- ???,,,11022EF ??=-- ??

? ,,,

()011BE =- ,,,()100BC = ,,.

于是11

00022

EF BE EF BC ?=+-=?= ,,则EF BE EF BC ,⊥⊥.

由于BE ?平面BCE ,BC ?平面BCE ,BC BE B = ,则EF ⊥平面BCE .

(2)11001022M P ????

? ?????,,,,,,从而11122PM ??=-- ??

? ,,

于是111111

1000222244PM EF ?????=--?--=+-= ? ??

??? ,,,,.

则PM EF ⊥,又EF ⊥平面BCE ,直线PM 不在平面BCE 内,故PM ∥平面BCE .

(3)设平面BDF 的一个法向量为1n ,并设()1n x y z = ,,,()110BD =- ,,,31022BF ??

=- ??

? ,,

11

00n BD n BF ??=???=?? 即031

022

x y y z -=???-+=??. 取1y =,则13x z ==,,从而()1113n =

,,.

取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2001n =

,,, 121212

3311

cos 11111n n n n n n ?==

=??

、, 3.如图8-69,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所有棱的长度都是2,M 是BC 边的中点,问:在侧棱1CC 上是否存在点N ,使得异面直线1AB 和MN 所成的角等于45??

C 1

B 1

A 1

M N

C

B

A

图 869

解:以A 点为原点,建立如题3解析图所示的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A xyz -. 因为所有棱长都等于2,所以()000A ,,,()020C ,,,(

)

310B ,,,(

)

1

312B ,,,

33022M ??

? ???

,,.点N 在侧棱1CC 上,

可设()()0202N m m ,,≤≤,

则(

)

13131222AB MN m ??=

=- ? ?

??

,,,,,,于是122AB = ,21MN m =+ ,121AB MN m ?=- . 如果异面直线1AB 和MN 所成的角等于45?,

那么向量1AB 和MN 的夹角是45?或135?,而12

121

cos 221

AB MN m AB MN AB MN m ?-==

??+

,,所以22122

221

m m -=±

?+. 解得3

4

m =-,这与02m ≤≤矛盾.

即在侧棱1CC 上不存在点N ,使得异面直线1AB 和MN 所成的角等于45?.

题3解析图

z y

x

A

B

C N

M

A 1

B 1

C 1

4.如图8-70,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602ABC PA AC a PB PD a ∠=?====,,,点E 在PD 上,且21PE ED =∶∶.

H

G P

E D

C

A

图 870

(1)证明PA ⊥平面ABCD .

(2)求以AC 为棱,EAC 与DAC 为面的二面角θ的大小.

(3)在棱PC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F ∥平面AEC ?证明你的结论. 解:(1)证明:因为底面ABCD 是菱形.60ABC ∠=?,所以AB AD AC a ===,在PAB △中,由22222PA AB a PB +==,知PA AB ⊥.同理,PA AD ⊥,所以PA ⊥平面ABCD .

(2)作EG PA ∥交AD 于G ,由PA ⊥平面ABCD .知EG ⊥平面ABCD .作G H A C ⊥于H ,连接EH ,

则EH AC ⊥,EHG ∠即为二面角θ的平面角.

又21PE ED =∶∶,所以13EG a =,2

3

AG a =,3sin 603GH AG a =?=. 从而3

tan 303

EG GH θθ===?,. (3)以A 为坐标原点,直线AD 、AP 分别为y 轴、z 轴,过A 点垂直平面PAD 的直线为x 轴.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如题4解析图.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为()31

000022A B a a ??- ? ???,,,,,,31022C a a ?? ? ???,,,

()

00D a ,,,

()2100033P a E a a ?

? ?

?

?,,,,,.所以

21033AE a a ??= ??

? ,,,

31

022AC a a ??= ? ???

,,,

()00AP a =

,,,

31

22PC a a a ??=- ? ???

,,,

3122BP a a a ??=- ? ??? ,,.设点F 是棱PC 上的点,31

22PF PC a a a λλλλ??==- ? ??? ,,,01λ<<,则 3131

2222BF BP PF a a a a a a λλλ????=+=-+- ? ? ? ????? ,,,, ()()()31

11122a a a λλλ??=-+- ? ???

,,. 令12BF AC AE λλ=+

得 ()()()112233

1221

1212

23113a a a a a a a λλλλλλλ?-=

??

?+=+???-=??

,,

.221

13λλλλλλλ?

?-?

?

?

?

?-=??

111=,41+=+3., 解得12113

222

λλλ==-=,,.

即12

λ=时,1322BF AC AE =-+

亦即,F 是PC 的中点时,BE 、AC 、AE

共面.

又BF ?平面AEC ,所以当F 是棱PC 的中点时,BC ∥平面AEC .

华师版初一数学期末试题

D C B A 华师版初一数学期末试题 20XX 年7月 本试卷1-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说明:下列各题都给出A 、B 、C 、D 四个结论,把唯一正确结论的代号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答 案 1、下列四组变形中,属于移项变形的是 A 、由5100x +=,得510x =- B 、由43 x =,得12x = C 、由34y =-,得43 y =- D 、由2(3)6x x --=,得236x x -+= 2、已知x y 、是有理数且2 1210x y +++=(),那么x y -的值为 A 、 32 B 、32- C 、12 D 、1 2 - 3、已知x y >,0a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x ay ≥ B 、ax ay ≤ C 、ax ay > D 、ax ay < 4、如图,将一块正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一次,然后在得到的三角形的三个 角上各挖去一个圆洞,最后将正方形纸片展开,得到的图案是 5、若铺满地面的瓷砖每一个顶点处由6块相同的正多边形组成,此 时的正多边形只能是 A 、正三角形 B 、正四边形 C 、正六边形 D 、正八边形 6、若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一个内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太可能是指发生的机会很小很小,甚至机会是0 B 、 小芳同学一次同时掷三个骰子,共掷了20次,但没有掷出三个骰子的点 数都是6,说明此事件不可能发生 C 、 很有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是有区别的 D 、 小王运气好,他买了5注体育彩票就中了特等奖,说明习彩票中特等奖是 必然事件 8、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50°,它的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 A 、25° B 、25°或40° C 、40° D 、90° 二、填空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若2x =是方程20x a +=的解,则a = . 10、已知方程324x y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 . 11、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它的解为2 1 x y =?? =-?, . 12、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若55C ∠=°,95ADB ∠=°,则BAC ∠= . 1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14、若不等式23x m x +<-只有一个正整数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15、若三角形两边长为4和5,则第三边长a 的取值范围是 . 16、把三角板切去一个角,使它成为四边形,这件事是 事件(填“确定”或“随机”). 三、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17~21题各6分,22题8分,共38分) 17、解方程212243x x -=-+ 18、解方程组 3(1)5 5(1)3(5) x y y x -=+??-=+?

最新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期期末复习提纲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 或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 ,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x+3=4-7。 在方程6x=-2x-6左右两边都加上4x ,得到新方程:8x=-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 -5=7移项得:x =7+5 即 x =12 (2)将方程4x =3x -4移项得:4x -3x =-4即 x =-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 同一个 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 =2两边都除以-5得:x=-5 2 (2)将方程32 x =1 3 两边都乘以32得:x=9 2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不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 ,未知数的次数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 2-3x+1=0、2x+y =l -3y 、1x-1 =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 、b 为常数,且a ≠0)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 (其中a 、b 为常数,且a ≠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去分母时,不要忘记不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即公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都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 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为:ax+by=c (a 、b 、c 为常数,且a 、b 均不为0)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理解;“元”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例如:方程7y-3x=4、-3a+3=4-7b 、2m+3n=0、1-s+t=2s 等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而6x 2=-2y-6、4x+8y=-6z 、m 2=n 等都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十一章 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 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 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 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 -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 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 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 5 3)2 五、 测评 1、 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125 4 2、 求未知数x 的值 ①(3x )2=16 ②(2x -1)2=9 六、 小结: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所有知识点 1.有理数的分类:(注意0和非正整数) 2.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是0. 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在它前面添“--”号 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绝对值的性质:除0外,绝对值为一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数(除0外)的绝对值相等;任何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即|a|≥0 3.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灵活运用运算律,使用运算简化,通常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②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③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④几个数相加能得到整数,可以先相加。

4、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植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5.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b+ac. 6. 有理数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注意:0不能作除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7、乘方的运算性质:①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②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③任何数的偶数次幂都是非负数; ④1的任何次幂都得1,0的任何次幂都得0;⑤-1的偶次幂得1;-1的奇次幂得-1;⑥在运算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幂的符号,然后再计算幂的绝对值。 8、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n10的形式,其中1≤a<10,n=原数的整数位数-1,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9.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定如下: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初一数学

2013春七年级(下)数学期末考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四个答案,其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一元一次方程3=x -2的解是( ) A 、x =5 B 、x =-5 C 、x =1 D 、x =-1 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2x -4>0的解集,正确的是( ) 3、如果???==m y x 1是二元一次方程2x -y =3的解,则m =( ) A 、0 B 、-1 C 、2 D 、3 4、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 A 、四边形 B 、五边形 C 、六边形 D 、七边形 5、以下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6.下列各组图形,可以经过平移变换由一个图形得到另一个图形的是( ) 7.下列各组图形中,全等的一组是( ) 8、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要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解密)。接收方由密文→明(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a ,b ,c 对应的密文a +1,2b +4,3c +9,例如明文1,2,3对应的密文2,8,18。如果接收方收到密文7,18,15,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 ) A 、4,5,6 B 、6,7,2 C 、2,6,7 D 、7,2,6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9、若2x =5-3x ,则2x + =5

10、如图1,△ABC 平移后得△DEF ,已知∠A =50°, ∠B =60°,则∠F = 度 11.若x a-3+y b +1=2013是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则a +b = 1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2cm ,则它的周长是 cm 13、不等式组???<->+0 501x x 的解集是 14.如右图,△AB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后成为△AED ,且∠BAD =120°,则旋转中心为 ,旋转角度为 15、一个n 边形的每个外角都为36°,则n = 16、如图,天秤中的物体a 、b 、c 例天秤处于平衡状态,则质量最大的物体是 17、能与正三角形铺满地面的正多边形有 (请写出一个) 18、工人师傅在安装木制门框时,为了防止变形常 常像图中所示,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条,这样做 的原理是根据 三、解答题(19-23每题9分,24-26每题10分,27题11共86分) 19、(9分)解方程:6231+--x x =1 20(9分)、解方程组:? ??=--=+5213y x y x 21.(9分)解不等式x x -≤-531, 22、(9分)解不等式组:? ??->->+10221x x 并把解集在数轴画出来。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第6章综合能力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下列方程:①9x +2;②x 2-5x =2;③1x =3;④13x -15x =1 2(x -3);⑤x +2+y =0.其中一元一次方程有( A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一元一次方程4x +1=0的解是( B ) A .x =14 B .x =-1 4 C .x =4 D .x =-4 3.下列解方程的过程中,变形正确的是( D ) A .由2x -1=3,得2x =3-1 B .由2x 4-5=5x 3-1,得6x -5=20x -1 C .由-5x =4,得x =-54 D .由x 3-x 2=1,得2x -3x =6 4.若代数式1-x 2与1-x +1 3的值相等,则x 的值是( A ) A .-1 B .1 C .2 D .-2 5.若代数式2x 3n -5与-3x 2(n - 1)是同类项,则n 的值为( C ) A .1 B .2 C .3 D .4 6.某同学在解方程■x +2 3+1=x 时,不小心将■处的数字用墨水弄脏了,于是他看后 面的答案,得知方程的解是x =5,那么■处的数字是( D ) A .5 B .4 C .3 D .2 7.某车间原计划13小时生产一批零件,后来每小时多生产10件,用了12小时,不但完成任务,而且还多生产60件.设原计划每小时生产x 个零件,则所列方程为( B ) A .13x =12(x +10)+60 B .12(x +10)=13x +60 C.x 13-x +60 12=10 D.x +6012-x 13 =0 8.某种商品每件的标价是330元,按标价的八价销售,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 A ) A .240元 B .250元 C .280元 D .300元 9.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圆柱形的杯子,杯深均为15公分,各装有10公分高的水,下表记录了甲、乙、丙三个杯子的底面积.今小明将甲、乙两杯内一些水倒入丙杯,过程中水没溢出,使得甲、乙、丙三杯内水的高度比变为3∶4∶5.若不计杯子厚度,则甲杯内水的高度变为多少公分?( C )

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华师大版数学(下) 第16章分式 §16.1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A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叫做分式。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A=0的条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即,使 B 件是:A=0,B≠0。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

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a b = a -b =-a b ;(2)-a -b =a b ;(3)- -a -b =a b §16.2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二、分式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 用式子表示: 2、注意事项:(1)“分子相加减”是所有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各个分子都应有括号;当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但分母是多项式时,括号不能省略;(2)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 bd bc ad bd bc bd ad d c b a ±=±=±。 2、注意事项:(1)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中,要先通分,这是关键,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变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2)若分式加减运算中含有整式,应视其分母为1,然后进行通分。(3)当分子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应将其分离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参与运算,可使运算简便。 四、分式的混合运算 注意事项:(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对分式运算同样适用,要灵活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分式运算结果必须化到最简,能约分的要约b c a b c b a ±=±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数轴(1) §2.2数轴(2) §2.3绝对值(1) §2.3绝对值(2) §2.4有理数的加法(1) §2.4有理数的加法(2) §2.4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2.4有理数的乘法(2) §2.9有理数的除法 §2.10有理数的乘方(1) §2.10有理数的乘方(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有理数复习课 §3.1代数式 §3.2列代数式 §3.3代数式求值 §3.4去括号(一) §3.4去括号(2) §4.1线段、射线、直线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4.4角的比较 §4.5平行 §4.6垂直 §4.7有趣的七巧板 §5.1一元一次方程(1) §5.1一元一次方程(2) §5.1一元一次方程(3) §5.1一元一次方程(4) §5.1一元一次方程(5) §5.1一元一次方程(6) §5.1一元一次方程(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习(1) §复习(2) §复习(3) 第十四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

苏豫中学七数上期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3-等于( ) A 、3 B 、31 C 、3- D 、3 1- 2、在墙壁上固定..一根横放的木条,则至少.. 需要钉子的枚数是 ( ) A 、1枚 B 、2枚 C 、3枚 D 、任意枚 3、下列各组单项式中,不是同类项的是 ( ) A 、2xy 2与x 2y B 、a 3b 与2ba 3 C 、-2x 2y 3与y 3x 2 D 、1与-6 4、已知3-=-b a ,2=+d c ,则()()a d b c --+的值为( ) A 、-5 B 、1 C 、 D 、-1 5、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若CB =4cm ,DB=7cm ,且D 是AC 的中点,则AC 的长等于( ) A 、3cm B 、6cm C 、11cm D 、14cm 6、已知,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1=∠3 B 、 ∠2=∠3 C 、∠4=∠5 D 、∠2+∠4=180o 7、2014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人数达到26万人,26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A 、51026?千米 B 、5106.2?千米 C 、4106.2?千米 D 、41026.0?千米 8、如图,∠AOB=180,OD 、OE 分别是∠AOC 和∠BOC 的平分线,则与线段OD 垂直的射线是( ) A 、OA B 、O C C 、OE D 、OB 9、如图所示图形需再添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图中的黑色小正方形分别由四位同学补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345a b O B E C D A 第6题图 第8题图 第3题图 D C B A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docx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2.1 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 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 数轴( 1) §2.2 数轴( 2) §2.3 绝对值( 1) §2.3 绝对值( 2) §2.4 有理数的加法(1) §2.4 有理数的加法(2) §2.4 有理数的减法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 有理数的乘法(1) §2.4 有理数的乘法(2) §2.9 有理数的除法 §2.10 有理数的乘方(1) §2.10 有理数的乘方(2)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 有理数复习课 §3.1 代数式 §3.2 列代数式 §3.3 代数式求值 §3.4 去括号 (一 ) §3.4 去括号 (2) §4.1 线段、射线、直线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4.3 角的度量与表示 §4.4 角的比较 §4.5 平行 §4.6 垂直 §4.7 有趣的七巧板 §5.1 一元一次方程(1) §5.1 一元一次方程(2) §5.1 一元一次方程(3) §5.1 一元一次方程(4) §5.1 一元一次方程(5) §5.1 一元一次方程(6) §5.1 一元一次方程(7)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 1) §复( 2) §复( 3) 第十四 §2.1 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数是从需要中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是数; 3.初步会用正数表示具有相反意的量; 4.在数概念的形成程中,培养学生的察、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点 重点点 数的意.数的意. 四、教学手段 代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式教学 六、教学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构提出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研究数的学.在我一起来回一下,小学里已学 哪些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指出:小学里学的数可以分三:自然数 (正整数 )、分数和零 (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都是由于需要而生的. 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用到整数1, 2,?? 4.87、?? 了表示“没有人” 、“没有羊”、??,我要用到0. 但在生活中,有多量不能用上述所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生共同研究形成正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 5℃,最低温度是零下 5℃.要表示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 学的数,都作 5℃,就不能把它区清楚.它是具有相反意的两个量. 生活中,像的相反意的量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峰高于海平面8848 米,吐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 和“低于”其意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是相反的. 同学能例子? 学生回答后,教提出:怎区相反意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学生回答、、充. 教小:同学成了明家.甲同学,用不同色来区分,比如,色5℃表示零下 5℃,黑色 5℃表示零上5℃;乙同学,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采用不同的色来区 分,古叫做“正算黑,算赤”.如今种方法在的候使用.所“赤字”,就是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2′×10=20′) 1.-的倒数是_________,相反数是____________. 2.-的系数是___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_____. 3.0.003695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约为_____________. 4.如果一个长方体纸箱的长为a、宽和高都是b,那么这个纸箱的表面积S=______(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 5.已知a<0,ab<0,并且∣a∣>∣b∣,那么a,b,-a,-b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 6.75o12′的余角等于_____________度. 7.如图,m∥n,AB⊥m,∠1=43?,则∠2=_______. 8.已知等式:2+=22×,3+=32×,4+=42×,……, 10+=102×,(a,b均为正整数),则a+b=_____________. 9.圆周上有n个点,它们分别表示n个互不相等的有理数,并且其中的任一数都等于它相邻两数的积,则n=_______. 10.如图,若|a+1|=|b+1|,|1-c|=|1-d|,则 a+b+c+d=__________. 二、选择题(2′×10=20′)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零除以任何数,商是零(B)任何数与零的积仍为零(C)零的相反数还是零(D)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 12.1.61×104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分别为()

(A)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B)精确到百位,有三个有效数字 (C)精确到百分位,有五个有效数字(D)精确到百位,有五个有效数字 13.在-(-2),(-1)3,-22,(-2)2,-∣-2∣,(-1)2n(n为正整数)这六个数中,负数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14.巴黎与北京的时间差为-7时(正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时间早的时数),如果北京时间是7月2日14:00,那么巴黎时间是() (A)7月2日21时(B)7月2日7时(C)7月1日7时(D)7月2日5时 15.如果用A表示1个立方体,用B表示两个立方体叠加,用C 表示三个立方体叠加,那么右图中由7个立方体叠成的几何体,正视图为() (A)(B)(C)(D) 16.已知,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b的是() (A)∠1=∠3(B)∠2=∠3(C)∠4=∠5(D)∠2+∠4=180o 17.小丽制作了一个对面图案均相同的正方体礼品盒(如下左图所示),则这个正方体礼品盒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ABCD 18.若2amb2m+3n与a2n-3b8的和仍是一个单项式,则m,n的值分别是() (A)1,1(B)1,2(C)1,3(D)2,1 19.若∠AOB=90o,∠BOC=40o,则∠AOB的平分线与∠BOC的平分线的夹角等于() (A)65o(B)25o(C)65o或25o(D)60o或20o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2018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二章有理数 1.相反意义的量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 2.正数和负数 像+,+12,1.3,258等大于0的数(“+”通常不写)叫正数。 像-5,-2.8,-等在正数前面加“—”(读负)的数叫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有理数 (1)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分类 1)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0 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 正分数0 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注】有限循环小数叫做分数。 (3)数集把一些数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有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所有的正整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自然数集或叫做非负整数集,所有负数和零组成的数集叫做非负数集。 4.数轴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2)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5.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如-5与5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几何意义)(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5)数a的相反数是—a。 (6)多重符号化简 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如果是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6.绝对值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

新安县外国语初级中学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题 (满分:12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A . 222)2(=-- B .6)32 ()3(2=-?- C .44)3(3-=- D .2 21.0)1.0(=- 2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2c =,m n ,互为倒数,则()24a b c mn -++-的值为( ) A.1 B.0 C.13 D.不确定 3、若60AOB =∠,30AOC =∠,则BOC ∠为( ) A.30 B.90 C.30或90 D.不确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有理数的和不小于每个加数 B.两个有理数的差不大于被减数 C.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平方相等 D.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理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5、有理数a b c d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a b > B.ac ac = C.b d < D.0c d +> 6、如图2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 7、从以下事件中选出不可能事件( ) A 、一个角与它的补角的和是 180 B 、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1 C 、掷骰子掷出6点 D 、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的和等于2 8、已知 3.173,18.172,811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1∠=∠ B 、31∠=∠ C 、21∠=∠ D 、32∠=∠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C .平面内两个角相等,则它们的两边分别平行; 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10、在图3中,1∠和2∠的同位角的有( ) A. B. C. D.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1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 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第17章 分式 §17.1.1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 二、概括: 形如 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 三、例题: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x 1; (2)2 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11-x ; (2)3 22 +-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 1 1 -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 +-x x 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 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4522--x x x x 235-+2 3+x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集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数轴(1) §2.2数轴(2) §2.3绝对值(1) §2.3绝对值(2) §2.4有理数的加法(1) §2.4有理数的加法(2) §2.4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2.4有理数的乘法(2) §2.9有理数的除法 §2.10有理数的乘方(1) §2.10有理数的乘方(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有理数复习课 §3.1代数式 §3.2列代数式 §3.3代数式求值 §3.4去括号(一) §3.4去括号(2) §4.1线段、射线、直线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4.4角的比较 §4.5平行 §4.6垂直 §4.7有趣的七巧板 §5.1一元一次方程(1) §5.1一元一次方程(2) §5.1一元一次方程(3) §5.1一元一次方程(4) §5.1一元一次方程(5) §5.1一元一次方程(6) §5.1一元一次方程(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习(1) §复习(2) §复习(3) 第十四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