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到“冷宫”英语该何去何从

从“神坛”到“冷宫”英语该何去何从
从“神坛”到“冷宫”英语该何去何从

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英语师范2班

姓名:李慧蓝

学号:20120201068

由“神坛”到“冷宫”英语该何去何从

——由各地英语高考改革所产生的感想

2013年,中国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改革的矛头直指英语科目。山东从2014 年起,英语等外语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考生外语听力成绩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听力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江苏有意尝试实行英语“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上海则在酝酿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最终取代高考的改革,为增加区分度,将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学业考中增设“加试题”,英语学科不设“加试题”;北京市教委发布中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2016 年起高考英语由150 分减为100 分,其中听力占30 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 年内有效。

各地新一轮高考改革都不约而同地拿英语来开刀,稳坐了30年“神坛”,一下子就被打入了“冷宫”。对于“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内容,多数人拍手称赞,网上调查显示,支持者更是超过七成。支持者认为减少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有助于改变目前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教学的现状。中国是世界各国高校招生考试中最重视外语的国家之一,为提高母语地位,保护民族文化,是到了降低英语权重的时候了。

不难发现改革者希望通过“高考指挥棒”把英语拉下神坛,浇一浇烧了多年的英语“虚火”,让英语回归到语言工具学的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兴趣选择自由;同时,希望通过增加语文分数,提高中国学生对母语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有,英语降分可以给中国学生减负。

毋庸置疑,至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英语的确在中国“横向霸道”了30年,全社会疯狂地学习英语,中国的学生在英语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学习英语,把整本英语字典都背了下来。但是“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的举措是否真的可以达到改革者的目的?在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利弊之前,有必要讨论一下英语教育是否重要。

回望英语教育的历史,英语教育开始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之先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自然包括了中国教育开始现代化改革。此时,一批使用英语教学的教会大学不断涌现,甚至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潮流,使得英语成为报读某些专业的语言要求,逼得各地中学增加英语课作为衔接。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培养出了一批极具国际视野的人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整个教育制度按苏联模式调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第一外语。不过二十余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正在成为新的时代特征,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英语又重新成为中国的第一外语。客观地讲,在近现代中国,英语教育地位之沉伏与整个社会的开放度一直呈正相关关系。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思考英语教育,对于认为中国应与国际接轨的人而言,英语不存在要

不要学的问题,只有应该怎样教的问题。

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饱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其中被外界诟病最多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耗费精力,二是哑巴英语。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投入大、产出低的问题。学生的精力有限,“投入大”就意味着挤占了学习其它科目的时间;“产出低”指的是重读写、轻听说,结果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仍无法使用英语,也就导致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这么多年,但效果并不很好,许多学生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张不开嘴,不敢交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超过5%。

这样看来,当下的英语教育确实必须进行改革,目标应该是减少学习时间“投入”的同时提高听说能力方面的“产出”。

由此角度看来,山东准备取消高考中的英语口语的措施令人不解,这的确将减少了学生备考的压力,减少其时间投入,但是取消的口语内容,却将引导各地高中减弱社会希望其在英语教育中加强的部分。至于北京,江苏和上海的改革,则是把英语打入了“冷宫”,既减少了“投入”,还不期待“产出”。北京打算降低英语高考分值,这将是从整体上降低英语成绩对大学录取的影响,同时减“投入”与“产出”,并未引导高中改革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其它科目尚不可知,但肯定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江苏有意尝试实行英语“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这样一来,英语的地位就更低了;上海与江苏同出一辙。在高考指挥棒下,学已经不是致用而是致考了。由于当前“教招考”一体化,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纳入考试的科目、课程也就边缘化了。为了得到更多的分数,学生必然是要放弃英语的。

但是英语的重要性无需言喻,很多时候我们的改革即使目标是正确的,但是却避免不了改革过快过急,出现忽左忽右的偏激现象。历史上任何一次过快过急的改革,都会落下一大堆毛病。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改革的目的,所需要做的不应该是骤减英语的分数,甚至取消高考英语。反而应该保持原分数,或者一步一步把英语分数降低。但是要改变考试的模式,内容和结构。增加考查听说能力的试题,考试内容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为主,同时一年多考,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这样,在分数指挥棒下,学生们必然努力张嘴说英语,而因为考试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们更是能将生活和课堂知识联系起来。

而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都不愿意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呢?是因为我国当前的考试评价体系是“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在这种体系中,英语由于是中高考核心科目,所以所有中小学都十分重视。这样一来,也就引发出“全民学英语”、“应试英语”。从道理上讲,没有必要要求所有学生都学外语、花很多时间学外语的学生,最终用到外语的机会却不多,但由于中高考要考英语,且分值与语文、数学相当,所以所有学校、学生、家长都不敢怠慢。所以,在此背景下,增考听力和口语必定会遭到许多唾骂,被认为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学生最大的负担是这种集中录取的制度,妄想靠考高考“提高语文成绩,降低英语分数”的举措,达到把英语从应试拉回兴趣和语言工具的位置,几乎是换汤不换药。只有落实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才能跳出“应试”的怪圈。我觉得英语固然很重要,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很多都只需要会一些生活的基本用语,会交流,会沟通即可。但是现行的录取制度却是每一个人都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才有机会进入好大学,好专业。而有些人天生就对语言不敏感,没兴趣。在高考中,也许他们的英语分数并不高,但是其他科却表现得很好,却因为英语分数低,总分不高,被迫失去读好大学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如果高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招生权,他们可以决定到底什么专业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水平。

英语既不应该置之“神坛”,空烧“虚火”,也不应该被打入“冷宫”。在讲究效率的今天,英语教育确实应该改善了,但改的是教法不是位置。而为了更好地达到改革的效

果,应该配以相应的录取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北京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

2. 21 世纪经济报道/2013 年/10 月/22 日/第004 版时论

《英语教育改革不应一减了之英语教育为中国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特约评论员陈永杰3. 光明日报/2013 年/11 月/6 日/第016 版高等教育

《外语教育改革亟待总体设计》首都师范大学李善廷

1.山西经济日报/2013 年/10 月/25 日/第003 版财经

《高考改革:先拿英语“开刀”?》本报记者张伟嵩整理

5. 文汇报/2013 年/10 月/23 日/第007 版教科卫新闻

《母语没学好,外语犯的错?》本报记者王柏玲

6. 光明日报/ 2003 年/ 02 月/ 27 日/

《英语教学中的偏激现象》清华大学外语系崔刚

7. 2013-10-23人民网-中国青年报

《北京高考改革大手笔触痛了谁》

https://www.360docs.net/doc/f86843587.html,/gkgg_8383/20131023/t20131023_1031233.shtml

8. 人民日报:《英语改革,利兮,弊兮?》2013-11-14

https://www.360docs.net/doc/f86843587.html,/yiwujiaoyu_1074/20131114/t20131114_1039377.shtml

9. 文汇报/2013 年/10 月/17 日/第014 版文汇教育·考试

《新一轮高考改革会动真格吗》熊丙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