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渔寮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渔寮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渔寮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区位环境

苍南县地处浙江省南端,东面和东南濒临东海,西南部毗邻福建省福鼎市,西与泰顺县接壤,西北与文成县相邻,北与平阳县交界。并由104国道线及甬台温高速公路北连温州市,南连福建福州市。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是苍南旅游网络最重要的部分,下属各景区分布于苍南县东、南、西三面,通过县城灵溪镇相互联系,可与北面温州雁荡山、南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百丈漈、洞头岛风景名胜区,南面的福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形成旅游网络。

二、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苍南位于新华夏系构造一级隆起带上,在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之中,是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一环。它由地层、地体通过复式的嵌合、拼接而逐步形成。

浙江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的地质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岩石以侵入岩为主,其内侵入岩较发育,均为燕山晚期的侵入岩,以中酸性、酸性、超酸性为主,多呈岩株、岩枝等形状重生。

炎亭、渔寮景区为滨海景区,沙滩、海滨浴场是其主体,腹地为丘陵,海拔高度在0-350米。

玉苍山、莒溪景区为山岳型景区,海拔高度为200~999.8米。玉苍山最高峰为925.4米,莒溪最高峰为999.8米。

玉龙湖景区为平湖景区,海拔高度为75~350米。

(二)水文、气象

1、水文

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层间水和裂隙水两种,地下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层间水位于南部矾山盆地中,裂隙水分布于受后期构造破坏或抬升的白垩系盆地中,松散岩类孔隙水有潜水和承压水,分布在西南山区一带和滨海平原。

景区内地表水系丰富,炎亭、渔寮景区有若干条山溪,莒溪景区有由无数条山溪汇成的莒溪。玉龙湖景区有2.6平方公里水面的人工湖,玉苍山景区也有若干条山溪,但枯水季节水量很少,历史上还有十八天湖,现多已干涸。

2、气象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9℃,一月平均气温7.7℃,七月平均气温28.2℃。年降水量1719毫米,无霜期270天以上。季风气候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期和8-9月的台风季节

(三)土壤、动植物

1、土壤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苍南县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31个土属、50个土种。6个土类为:红壤、黄壤、紫色土、潮土、盐土、水稻土等。

2、动物

苍南县境内,目前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西栖类、鸟类、虾类、蟹类、鱼类、贝类、昆虫类等,计445科173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灵猫、穿山甲、水獭、鸳鸯、赤腹鹰、雀鹰、红角鸮、褐林鸮、草鸮、领角鸮、虎纹蛙等12种;属省级保护的动物有食蟹獴、鼯鼠、鼬獾、豪猪、红胸啄花鸟、蓝翅八色鸫,四声杜鹃、小杜鹃、鹰鹃、棕背杜鹃、栗头蜂虎、星火啄木鸟、黄嘴啄木鸟、眼镜蛇、五步蛇、黑眉锦蛇等16种。

3、植物

苍南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之地。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苍南县境内多山,古时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区系较为复杂。由于人类活动增强,原生植被遭到破坏,植物种类大量减少。现有森林多为人工幼龄林和部分次生林。据初步调查,境内目前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菌藻类植物计262科150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厚朴、沉水樟、钟萼木、全缘冬青、银钟树、海南石梓、香果树、青钩栲和短穗竹等9种;属省级保护植物有江南油杉、竹柏、百日青、南方红豆杉、青钱柳、少叶黄杞、乳源木莲、深山含笑、野含笑、华南樟、细叶香桂、绒毛山胡椒、浙江润楠、凤凰楠、树头菜、龙须藤、花榈木、亮叶猴耳环、厚叶石斑木、光叶花椒、卷斗青冈、闪光红山茶、长柱紫茎、总状山矾、多枝紫金牛、球兰、蔓九节等27种。此外,属于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田野水苏、裂叶假还阳参;属于浙江省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异叶紫弹树、枝头菜、毛柱郁李、铺地蝙蝠草、越南葛藤、倒卵叶算盘子、清江藤、变叶裸实、车桑子、小叶黄花稔、圆叶黄花稔、心萼薯、假酸浆、帽儿瓜、台湾虎尾草、独穗飘拂草、文殊兰、唐菖蒲、黧蒴栲、青钩栲、卷叶青冈等21种。

全县有百年以上古树112株。其中柳杉3株、银杏2株、桂花1株、樟树8株、罗汉松1株、榕树51株、枫树22株、马尾松5株,女贞1株,其他杂木16株。

三、历史沿革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历史悠久,由于各景区的地理环境不同,开发时间有前有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兴有废。

玉苍山开山祖为宋咸淳间(1205—1273年)金碧峰和尚,俗称三段祖师。法云寺建于宋咸淳间,元大德、明正德、崇祯、清康熙间均重兴,嘉庆间与民国三年重建成,1983年觉专和尚住寺重修一新。据称三段祖师于此创佛教“玉苍派”,至今在东南亚一带仍有较高的地位与影响。

莒溪刘文成公庙(刘基庙)是大明弘治十年(1494年)刘基的六世孙刘启宪从南田迁居莒溪不久而建造的。它坐落在大峡山之北麓,坐南向北依山面水,整个庙宇系木结构由前厅、正厅和厢房等部分组成的四合院。占地1700平方米,造型庄严秀丽,结构严密精致,十分壮观。

碗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包括古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等,至今仍保留完整是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在全国也属罕见,堪称人文景观中的一绝。渔寮雾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率众于此建壮士千户所,后因寇犯难守,正统八年(1443年)壮士所并为蒲壮所,古城盖以海滨多雾,更名雾城。现有的城墙和烟墩山构成雾城特有的环境气氛。

蒲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委信国公汤和率众于此筑城,二十年时竣工。“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趾阔一丈三尺,城门三座,垛六百一十口,敌台六座,窝铺二十二座。洪武二十年,在设置全乡卫时,于此分设蒲门千户所,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罕一千二百三十二名。”以防倭寇骚扰,遂称为蒲门所城,简称蒲门城或蒲城,壮士千户所并入蒲门所后,遂改蒲门所城为蒲壮所城,城中有一民谣流传至今:“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兴盛和发展,各景区风景开发重新受到重视。1991年6月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编制了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区管理、开发、建设等各项工作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景区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四、社会经济状况

(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状况

浙江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由苍南县风景旅游局管理,由于风景名胜区范围较大,间隔较远,各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分设管理所负责,景区范围涉及桥墩镇、莒溪镇、腾垟乡、浦亭乡、炎亭镇、渔寮乡、蒲城乡等七个镇乡。

(二)经济状况

“十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135.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0.3亿元。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经济走向新型化。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成绩显著,现有超亿元企业21家;工业功能区整合初见成效,印刷包装、机械仪表、纺织塑编等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不锈钢、陶瓷、微晶玻璃等新型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工业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苍南工业经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批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块状经济集聚效应日益凸现,逐步形成了以印刷、塑编、纺织、商务礼品、食品加工、仪器仪表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经济体系和专业化协作程序较高的产业集群,有效培育了不锈钢、陶瓷、包装材料、高分子纤维、精细化工、家具、医药等新兴产业,“中国印刷城”、“中国塑编之都”先后落户苍南。

苍南农、林、渔业并茂,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种植水稻、蕃薯、小麦及豆类,江南、南港、马站三大平原为主要产粮区,盛产大米,主要经济作物和特产有:油菜籽、甘蔗、席草、烟叶、路麻等。茶叶是浙江的重点产区之一,林业产品有:杉松、毛竹、油桐、乌桕等。马站的四季柚,具有汁多味甜、籽小,耐贮藏等,名列全国柚类第二,马站也是浙江省唯一出产荔枝的地方。望里的甜橙,销往国内外。渔业出产有黄鱼、带鱼、墨鱼、鲳鱼、鳗鱼、马蛟鱼、鳓鱼、石斑鱼、梭子蟹和虾皮等,海涂养殖有海带、紫带、缢蛏、对虾、文蛤、青蟹等。

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建成了有机茶、蘑菇、四季柚、马蹄笋、席草和草食型畜牧业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获得了“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席草之乡”等国字号金名片。四季柚深加工、万亩茶叶基地扩大种植及精加工、畜牧养殖、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开发等生态农业项目,发展前景广阔。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筑业、旅游业、金融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商贸经济非常活跃,目前已有水产品、副食品、商务礼品等80多个专业市场辐射浙南闽北地区,年成交额80多亿元。

(三)景区周边乡镇状况

苍南县核心城镇为灵溪镇和龙港镇,达到中等城市规模,重点城镇七个,即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矾山、马站、霞关,一般城镇三个,即南宋、赤溪、藻溪。

1、灵溪镇

(1)城市性质为:苍南组合城区的组成部分,苍南的政治、文化、交通

中心,浙闽边界的现代化工贸山水城市。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8万人,远期26万;用地规模:近期14.4平方公里,远期23.4平方公里。

(3)集中建设沪山、灵江、观美三个副镇区和浦亭、凤池两个中心村,中心村人口1-2.5万人。涉及玉苍山景区的为浦亭中心村。

(4)城区向东、东北和东南扩散,形成“一心两片”格局。

2、龙港镇

(1)城市性质为:苍南组合城区的组成部分,鳌江流域的经济、交通中心,生态良好的港口工贸现代化城市。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22万人,远期30万;用地规模:近期17.6平方公里,远期27平方公里。

3、金乡

(1)城镇性质:苍南组合城区的组成部分,金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工业为主导,海洋开发和山水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镇。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5.2万人,远期6.5万;用地规模:近期3.64平方公里,远期5.2平方公里。

(3)镇域村镇体系分三个层次:中心镇一副镇区一中心村。中心镇为金乡镇,副镇区有炎亭和大渔,中心村为石砰、湖里、老城、崇家岙、郊外等五个。涉及景区的有炎亭镇、崇家岙和倒桥坑。

4、藻溪

(1)城市性质为:以旅游、度假、休闲为主体的灵溪卫星城镇。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5万人,远期2万;用地规模:近期1.05平方公里,远期1.6平方公里。

(3)中心村有流石、南山、矴步头、盛陶、金家庄、沪法寺、金中、东山头等8个中心村。中心村人口在0.3万-0.6万人。涉及景区的为矴步头中心村。

5.桥墩

(1)城市性质为:苍南对外交通门户,特色食品旅游服务城镇。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3.5万人,远期4万;用地规模:近期2.45平方公里,远期3.2平方公里。

(3)主城镇在桥墩,副镇区为莒溪,集中建设嘉隆、碗窑、下垟、南垟和田坝等4个规模不等的中心村。中心村人口0.2万-0.4万人。

(4)城镇建设用地布局遵循功能分区原则,分城中生活居住区、城东高级住宅小区和旅游接街区,同时使玉门路和松桥路形成商业中心。

6.马站

(1)城市性质:浙江省马站农业对外经济开发区的生活服务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经营贸易为主的现代化城镇。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2.6万人,远期3万;用地规模:近期1.82平方公里,远期2.4平方公里。

(3)建设城门、魁里、岱岭、中姑、蒲城和云亭等6个中心村。中心村人口0.2万-0.6万。涉及景区的为蒲城中心村。

7.霞关

(1)城市性质:浙闽界区城沿海良港,国家一级渔港,对外开放口岸,以渔、贸、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港口城镇。

(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5万人,远期2万;用地规模:近期1.05平方公里,远期2.6平方公里。

雾城、下南陇等6个规模不等的中心村。人口0.2万-0.3万人。涉及景区的渔

寮和雾城两个中心村。

(三)风景区旅游状况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客源大多为温州、瑞安及本地,近年来由于交

通状况的改善和景区建设发展,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水平的提高,也吸引了杭州、

上海的一部分游客。

1997-1998年是旅游起步阶段。客源:以苍南当地游客为主。

1999-2001年主要客源扩展到周边县市(苍南、泰顺、文成、福建福鼎市

以及温州市)。

到2002年客源地包括温州、杭州、台州等地,还有少量上海等地游客。

近年来游人数呈现快速递增态势,2002-2006年以来苍南县游客接待人数

年均增长率达22%,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接待人数年均增长率高

达44%。

2002年-2006年风景区接待游客统计表

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评价与实施情况分析

一、1993年风景区总体规划评价

(一)1993年《苍南县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景资源及基础资料调查收集详实全面,风景资源评价较为客观。为滨海——玉苍山风景区的建设开发奠定了详实的资源基础,并指明了资源特色。将风景资源特色概括为:玉苍山部分是由山岳、溪谷、平湖三大部分组成,从而勾画出山、石、溪、瀑、潭、湖、林等一系列自然山水画卷,形成了奇石、幽溪、秀湖的风景特色。滨海部分以大型自然沙滩和奇礁怪石为风景特色,全区共设39个景点,其中一级景点15个,二级景点13个,三级景点11个。

2.规划确定的以陆岸金沙、山巅石海、古窑村寨为主要风景特色,以度假观光为主的综合型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风景区性质,规划目标及原则等的确定基本合理,在一段时间内适应并指导了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3.明确风景区的范围和构成为:两个部分,三个景区,五个景区,二个独立景点。

两个部分为滨海和玉苍山两个部分。

三个景区为玉苍山、炎亭、渔寮三景区。

五个景区为炎亭、渔寮、玉苍山、玉龙湖、莒溪景区。

二个独立景点为矴步头和蒲城景点。

基本布局结构为:二个辐射点、水陆二线、三个景区的闭合式金三角布局形式。

4.在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和风景资源保护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定,

对于风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提供了依据。

5.景区和景点规划主题明确,游览活动及游览路线组织基本合理,游览服务设施规划较为系统全面。

6.道路交通等市政专项工程规划,基本满足了一段时间以来旅游发展和风景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对于改善风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上版总规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1.风景资源调查评价部分

景点在地形图上的定位不够细致,部分景点定位错误;景观景物名称有雷同,同一景点名称有前后不一的现象;风景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缺乏规范依据,景点评价缺乏同其他风景区的横向可比性。

2.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形势估计不足,体现在环境容量取值偏低,游人规模预测偏于保守。特别是对渔寮景区、莒溪景区的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预测,导致旅游发展形象定位不够准确,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景区宣传策划推广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3.新编制规范和其他相关法规的实施导致规划内容和深度方面的缺项和不足。如原规划没有对风景区核心景区的划定和规划控制,缺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规划,对于环境保护也没有提出严格的分级量化标准等等。

4.景区规划偏于原则性和粗线条,缺乏对各景区发展的深层次分析和规划安排。

二、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整体上风景区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成绩显著,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景区管理等方面原因的制约,在资源保护、景区景点建设、游览设施建设、道路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各方面的工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和矛盾。

(一)景区规划和建设管理方面

苍南县委县政府领导对风景旅游事业非常重视,建立了基本完备的风景旅游管理机构和景区管理结构体系。在1993年由江西院完成风景区总体规划后,又对各大景区分别进行了总体和详规层面的多次规划。但是各级规划之间连贯性以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不够,难以确保规划要求的落实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景区景点建设及游览设施建设方面

景区景点建设及游览设施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景区面貌日渐改善,旅游服务接待水平逐步提高。景区及游览设施建设在克服资金和人力以及经验不足的困难下,努力适应发展的需求,广开门路,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出资开发建设的局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景区建设的良好局面。但是各景区规划实施情况并不平衡,在莒溪和炎亭等景区的实施情况还差强人意。

炎景区近年来进行了大力整治,景区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善,在前屿岛修复了海潮寺,海口度假村初具规模,并开始着手游艇俱乐部和中高档会所等新的度假服务设施的建设计划。

渔寮景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了渔寮茶苑、渔寮度假山庄、邮电宾馆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新的度假设施和景点建设项目也已列入实施计划。

玉苍山景区开发初具规模,以法云寺为主的中部地带的景区景点建设、游览道路等设施建设较好,但周边和外围景点建设则相对滞后,特别是西北部和东部景区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和游步道整修还不尽如人意。

玉龙湖景区在西山旅游服务区建设了游泳馆、嬉水乐园、住宿旅馆等设施,

碗窑按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整治。

莒溪景区的开发相对滞后,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游览道路正在开始修建,接待设施有龙潭山庄,刘基庙、蔚文桥得到一定的修复和维护。

独立景点蒲城保护较好,矴步头、老君岛资源破坏较重,三处独立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都有待开发。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满足了一段时间以来旅游发展和风景区开发建设的需要,改善了风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景区发展需要;旅游接待设施不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污水处理、环卫和环境保护和监护管理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有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甚至出现下滑和恶化。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景区建设在引入多方参与的情况下,管理和监督不够,景区环境恢复滞后于项目建设。设施建设不但要与景区环境风貌相协调,还要强调其改善周边环境和绿化状况的责任。

(四)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居民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

景区风景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社会经济、乡镇建设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部分地方也出现了风景资源被破坏的现象,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景区居民生产生活及周边乡镇建设之间的矛盾在部分景区很突出,与其他部门和行业(如水利、电力、林业、文物、公路等部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如玉龙湖水库、莒溪的旅游开发与相关部门的资源利用和水利开发之间的矛盾;滨海景区的旅游开发与当地村民的渔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炎亭景区炎亭镇的城镇建设与景区风貌控制要求及金沙滩的旅游活动开展之间的矛盾等。居民社会调控、经济状况改善和经济结构转型成效不显著,农业生产仍沿袭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炎亭等地仍有许多低水平高污染乡镇加工工业,对景区环境和风景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污染。

(五)旅游发展方面

随着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客源地也在扩大,从附近的温州市、瑞安市及苍南县等周边地区逐渐扩展到杭州、上海等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风景区游客接待量呈高速增长态势,2004年游客量达35.9万人次。但是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产业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游线开发、游览组织都很欠缺,旅游宣传和营销推广力度不够,旅游产业对于促进景区乡镇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的作用不大。

三、修编工作重点

(一)、修编理由

总体而言93版总规不失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和内容较为全面的风景区总体规划,对风景区各方面的工作基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上次总规经编制至今已有十多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在规划管理和实施方面,整体来说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上述问题和矛盾,对风景区及各个景区的整体目标定位、景区特色塑造缺乏科学安排和预见性,基本上是被市场形势推着走,另外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受到政策扶持和重视,正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风景区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二)、修编重点

1、风景区范围方面

上版总规确定风景区范围面积为110.85平方公里,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4平方公里。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关于规划范围划定的原则,即景源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次规划对风景区现状进行了进一步调查,考虑风景区保护建设和有效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协调,如炎亭景区崇家岙、倒桥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巴曹电厂建设与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等,景区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炎亭景区将崇家岙、倒桥坑调整出景区范围,将矴步头独立景点调整出景区范围,新增老君岛景点并入渔寮景区。调整后风景区范围面积为108.13平方公里,风景区外围影响地带面积为49.81平方公里。具体范围和调整原因见规划图纸。

2、对风景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了解;在科学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培育,对风景区保护分区进行科学的界定,分类、分级保护提出具体明确的措施;对风景区的发展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测、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对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目标和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从资源保护优先和生态优先原则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测算,根据风景名胜区资源分布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对景区景点规划、风景游览组织、游览服务设施设置、居民社会活动、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利用、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

第三章风景资源与评价

一、风景资源概述

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是以滨海部分炎亭、渔寮为代表的大型沙滩海湾和玉苍山部分的山岳、峡谷、平湖等独特地形地貌及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内涵共同构成的综合型自然风景名胜区。

滨海部分由炎亭、渔寮两大景区组成,以大型自然沙滩和奇礁怪石为风景特色。

玉苍山部分由玉苍山、莒溪和玉龙湖三大景区组成,山、石、溪、瀑、潭、湖、林等融汇成一系列自然山水画卷,形成了苍山奇石、幽溪秀湖、碧潭飞瀑的风景特色。并且融合了法云寺、刘基庙、蔚文桥、广昌大厝、碗窑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另外还有蒲城一处独立景点。

二、风景资源组成

(一)自然景观:

1.沙滩景观:主要以炎亭的金沙滩、海口沙滩以及渔寮的渔寮澳和雾城澳为代表。

2.奇礁怪石景观:奇礁以皇帝礁、七姐妹礁为代表,怪石以音乐石、象鼻岩老君岛的五彩石等为代表。

3.平湖景观是以玉龙湖为代表。

4.潭瀑景观:是以三叠泉、龙瀑布、白水瀑布、五龙潭等为代表。

5.山石景观:以玉苍山的磨菇石、摇动岩、石海覆舟、仙人矴步等代表。

在玉腾门和了望塔等地;海上日出夕阳、晨曦晚霞,以及雾城云雾等。

7.岛屿景观:以炎亭前屿岛和渔寮的草屿岛为代表。

8.动植物观:玉苍山植物共有109科,6个植被类型15个植物群系,全

山植被覆盖率为89.9%,珍稀树种有黄山松、青钱柳等,花卉四季盛开,主要

有深山含笑、鹿角杜鹃、南方荚蒾、紫珠等。

玉苍山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兽类19种,岛类14种,曾类主要有穿

山甲、华南兔、长吻松鼠,鸟类主要有松雀鹰、竹鸡、山斑鸠、四声杜鹃等。

(二)人文景观:风景区名胜古迹丰富而独特,主要有佛教“玉苍派”创

建寺——法云寺;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手工制瓷“碗窑”及完整的古村落形态;

有保存基本完整的明代浙南抗倭重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还有刘

基庙、蔚文桥等。

(三)风景区景观资源及景观单元类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齐河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 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 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 36°24′~37°00′、东经 116°23′~117°03′之间。西南 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 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 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 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doc资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说明书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5年9月

简介 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 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贺胜桥作为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和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至、、、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载体能够很好地把和城市圈部的二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发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城市圈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 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