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述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述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述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述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清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缭王阁J芋》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

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1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221年,江西部分属九江郡。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祖初年(约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十三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置洪州总管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10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1,增为15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

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

现全省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地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问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及其周围平原。全省地势南高北低,由四周渐次向鄱阳湖倾斜,

人们常称江西是一个北面开口的红色盆地。全省大小河流共2400多条,总长度约18400公里。主要有赣、抚、信、饶、修五大河系。各河的水最后注入鄱阳湖,构成一个完整的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水系。整个水系的流域面积达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7%,鄱阳湖水面达600万亩,其外围还有南昌的青山湖、象湖、瑶湖,进贤的军山湖,九江的赛城湖、八里湖、赤湖,湖口的南北湖、宽湖,彭泽的茅湖、太泊湖,都昌的北庙湖,波阳的珠湖、莲湖,余干的鱼池湖等大小湖泊。如此众多的湖泊,水面辽阔、水草丰盈、湖水温暖,有利于鱼类等水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候鸟的越冬,因而鄱阳湖等湖泊成为富饶的天然水产资源宝库。

农耕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的主体。江西在农耕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耕是比较发达的,有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基本同期,适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具有春季阴雨连绵,盛夏炎热干旱,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流频繁的特点。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近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3490万亩耕地,生长着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多种作物;数千万亩山地丘陵覆盖着丰富的茅竹、油茶等经济林木;大片草山草坡是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良好场所;2500余万亩河湖塘库水面,洄游着近百种鱼类和生长着多样水生生物。江西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仓”、木竹生产基地和全国农副产品的基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小麦、豆类、甘薯、玉米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花生、芝麻、甘蔗、烟草、茶叶、柑橘、药材等。

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长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古代,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颇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使得江西的民俗异彩纷呈,比如情趣盎然的交际礼仪,历史悠久的婚姻习俗,源远流长的家庭习俗以及五花八门的商贸习俗等等。同时,江西在古代地理上处于“吴头楚尾”,在民俗文化上兼容了吴越文化、湘楚文化以及周围地区的民俗文化,所以江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综合性。江西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绚丽多彩,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30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形式。

江西在地理上与吴越和荆楚毗邻,先秦时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江西与这些地方已经“杂俗”。秦汉以后,中原文化进入江西,吴越文化也继续向江西传播并“沉积”在这里,有的成为基本固定的民俗文化形式传承至今,有的则发生变异,在其原有的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内涵。江西民俗文化除传承着吴越文化遗风和融汇吴楚、中原以及宗教文化之外,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逐渐产生出一些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较典型的有南丰傩舞一素有“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景德镇瓷器——号称“千年瓷都”,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蜚声海外;赣州堪舆术——赣派风水学是中国历史上风水学的两大派

别之一;赣南客家风情——赣南是中华客家的起源地,素有“客家摇篮”之称;鄱阳湖的渔家风情,宜春、萍乡的花炮,婺源的婺墨、龙尾砚.

兴国的山歌也较有名气。漫漫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民俗风情。江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俗资源丰富多彩。如古越人风俗的断发纹身、悬棺葬、图腾崇拜;畲族是江西惟一具有聚居性质的少数民族,畲族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盘瓠神话传说,以及与此相连的盘瓠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等,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图腾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他们迫于战乱等因素,举家南迁,历经千辛万苦,但虽适新土,不忘本源,重视传统,崇敬祖先。

从对江西民俗文化构成的概述中,我们对其“纵”的历史和“横”的层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即江西民俗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并存、各具特色的特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自然不止上述这些内容,在江西许多乡村里,都传承着只有他们那个范围内才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传承,同样是江西民俗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历史悠久和传承不衰而被认为是认识和了解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它始终受到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制约。随着历史发展和社

会变革,民俗文化虽然得到传承,但也会发生某种变异,不过其初始的特色仍能比较鲜明地保存下来,并长期存活于民间。我们对江西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是这种多元“兼容”和它的各自传承,才构成了江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比璀璨,成了我们研究江西历史文化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深入开发这种文化资源,必将对江西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梅联华著.中国民俗知识江西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09.

江西民俗文化

09013123 卢长军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 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2 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 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 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及江西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及江西 的舞龙文化及其特点 一、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 舞龙(又称舞龙灯)、舞狮(又称舞狮灯或狮灯舞)是具有一千多年传承史的全国性体育民俗事象。每逢年节和重大喜庆日子,舞龙、舞狮都是主要的表演活动。所以,只要提到舞龙舞狮,人们自然会想到龙神祈雨和长龙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情景。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称誉,外国人素以“东方雄狮”形容中国。远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一书中就有关于民间舞龙风尚习俗的记述,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盛行不衰。现在凡有华人居住的地区,遇到喜庆节日,都会以舞龙舞狮作庆祝。所以,舞龙舞狮无疑是中华民族体育的优秀代表。 小的龙灯,一个人举着舞动。巨型龙灯有100多米长,由几十个训练有素的青壮年举起,动作协调,做出腾飞、游动、盘旋、疾驶、翻滚跃进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精彩动作。伴有爆竹声。锣鼓声和民间乐曲声,在云雾氤氲之中时隐时现、忽急忽缓,煞似天穹云端遨游的巨龙。而舞狮常常伴随舞龙一起表演,历经千余年传承,今天普遍盛行于全国各地的舞狮子活动,

已发展演变成日趋成熟的风格各异的南北两大流派。舞龙、舞狮是介于舞蹈民俗与体育民俗之间的文化形态。就全国范围来说,舞龙舞狮的扮演者约有几十万之众,再就对舞龙舞狮的由衷赞赏者,为数之多更难估计。可以这样说,除去尚不懂事的孩子,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侨居各国的炎黄子孙)没有不知道舞龙、舞狮是祖国重要的民俗事象。因此说,舞龙、舞狮是中国典型的体育民俗活动之一。 二、江西的舞龙文化 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了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龙”为四灵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的象征,与王权的提倡有重要关系。龙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图腾物,传说中的“龙”为虎头、蛇身、鹰爪、鹿角,系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的动物图腾复合而成。“龙”被创造出来以后,就赋予它无穷的力量,龙可以上天入地、管理风雨,无所不能。对农耕民族来说,龙更是成了又敬又畏的一种神物,各地纷纷建起龙王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两朝的社会民俗体育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因为民俗体育的农耕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特点,所以,唐宋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背后,有着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力支持。以下我将结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作详细的阐述。 小清新:民俗体育唐宋时期发展高峰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也达到了较为高的发展阶段。唐代初期,分裂的国家得到了统一,人民安居乐于,中外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政治层面,这都促进了当时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对此,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过描述:“千车万马九衢上”。四通八达的街道,万千峥嵘的马车,使得长安一派繁荣景象。到宋朝时,城市中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开封府作为都城所在,车马如流水,商业比往常更加繁荣。且人口数已经达到近百万之多,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城中酒肆茶楼比比皆是,一派兴盛的气象。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无疑为民俗体育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 1、调节社会间关系,娱乐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独立于正规体育模式的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他不仅仅可以促进参加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作用。我国民俗体育的包括范围很广,其中还包含了民间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一类游戏是我国先民在社会劳动之余进行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千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不得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就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压迫。所以,他们便渐渐的创造了早期简单的游戏活动,并借其形式自我娱乐,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为私有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高等阶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压迫劳动人民,使其生活更加困苦,心理上表现出的不满更加严重。所以,许多民间游戏就成为人们闲暇时相互渲泄的手段。这也间接的起了和睦社会的效果,并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 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 1)中轴线鲜明。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江西春节的饮食风俗

江西春节的饮食风俗 导语: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年关已至,本是小时候最快乐的日子!但越来越多的人吐槽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遗憾越来越多传统特色的过年习俗都在渐渐流逝。但其实,江西还有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老祖宗们那些最传统最热烈的新年庆祝方式,有着最鲜明最浓郁的年味儿。今天,中国江西网记者带大家先领略一下各地年味习俗! ▲南昌:“吃糊羹” 对南昌人来说,“过了廿四,天天都是年”,不过有人早上过年,有人中午或晚上过年,外出的家人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团年”。但在旧年俗里,出嫁的女儿即便归来,也不得入席。

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这天,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属。因此,初七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的习俗,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象征步步高,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婺源:“杀年猪”“吃隔岁” 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 到了除夕的中午,婺源习惯上吃“米糊”,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九江:“换茶”“赶殇”“偷青”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即"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初一大早,靠近山区人在敞床前候听鸟音,以卜一年丰歉,俗叫"听何鸟开耳"。若听到第一声叫是"轧孔轧孔"则为大吉,"契恰契恰"则次之,"罗罗罗"则更次之。春节期间,除上述活动外,彭泽的"捧元宝"、"跑花"、都昌的"拜大年",瑞昌的"灿灯",湖口的"赶殇",修水的"偷青"等习俗,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各异的形式,凸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王俊奇对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皖南地区的黄山和婺源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当地民俗体育的发展,当地的县、乡、村等都意识到了当地民间艺术对旅游业所带来的市场效益,并且政府组织了一些专门的调查人员,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调查、收集和整理,例如仗鼓舞、抬阁、龙凤舞、麒麟舞、背新娘、目莲戏等都为旅游业增加了不少亮点,当游客在旅游参观对这些民间艺术表演都非常感兴趣,从而增加了当地的旅游业市场效益。 郎永春对孝镇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发现有以下几点的特点:孝镇人民在民俗体育的认识上,对其在娱乐和锻炼身体方面的功能更加认同,另外也对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教育功能表示赞同;孝镇人民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更多的是认为民俗体育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健康,并且还能增加经济收益;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通常是以“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如今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始用文字将内容和文化记录下来;孝镇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当地居民除了参加本地区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还参加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民俗体育活动。不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参与人数有下降趋势,并且活动主体多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 张国栋、刘坚等对我国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力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能够有效促进民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开展机会,为民俗体育活动培养了更多的人才,更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民俗体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外来文化的融入和影响,人们原来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甚至是价值观都得到了更改:农村青少年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也对现代体育更感兴趣,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无法让他们感兴趣,也就不会去参加民俗体育活动;而且如今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城市里打工,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出现了断层现象;目前社会上浮躁的氛围,使许多人为了经济利益对一些民俗文化任意篡改,或者是胡乱编造,制造一些伪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这些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而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在这些伪民俗文化的肆意横行下,正在逐渐缩小和消逝着。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江西民风民俗作文

江西民风民俗作文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江西有什么民风民俗呢?以下是关于江西民风民俗作文,供大家参考。 江西民风民俗作文【1】 如果,你看过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看过了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看过了历史悠久的故宫;看过了浓妆淡抹的西湖;看过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么你来江西浏览一番吧。 既然来到江西,你就应该去庐山浏览一番,才不枉此行。 日出东方时,庐山像刚刚苏醒的少女,被晨雾笼罩着。 在这时上山,你准会有一种飘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 晨雾中的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楼。 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云雾以瞬息万变闻名全国。 瞧,刚刚还是仙女舞动的飘带,现在又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一会儿又变成巨大无比的天幕;一会儿又变成奔驰的骏马;一会儿又变成琼枝玉树、粉妆玉砌的天堂…… 江西还有很多特产。 如:庐山云雾茶、景德镇陶瓷、会昌大果金桔、玉山罗纹砚等。 庐山云雾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是深受欢迎、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 “幸饮庐山云雾茶,更识庐山真面目”,这诗一般的赞语,足以说明它的地位和价值。 黄山有“四绝”,而庐山云雾茶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还有那狗轱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 此茶的特点与其它茶叶迥然不同,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有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有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民间传说;还有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小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赶快来这里亲身体验一下吧。 你不来会终生遗憾,来了会终生难忘的哦!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项目编号:1268SS08086 项目负责人:王俊奇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2009年10月26日 本书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教育学角度研究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就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拓。这部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了一个轮廓性的勾勒。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重点部位的特写;既有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力求提出应用开发的对策;既重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成果共分八章,三十二节,23万余字,展开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历史、宗教、地理的关系 1、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主要与农耕文化、赣文化关系密切,表现出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征,并在历史进程中糅和了多元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了深入研究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主要查阅了江西四十余部县志、府志,结合民俗体育的相关史料,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踩高跷,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 3、无论哪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无一不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本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江西封闭、边缘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自我意识、缺少开放性;另一方面,江西历史上与三苗、荆楚、吴越有紧密关系,则又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固守正统的向心性和主流性,并朝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二、江西舞龙与龙舟文化 1、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的是: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2、江西龙舟文化既传承了吴越、荆楚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赣文化的特色。从史料记载来看,江西端午节竞龙舟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到明清两朝,江西竞龙舟十分盛行,花样百出,并开始趋于向娱人性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西龙舟文化表现了健康向上、节日庆典和竞技项目的文化特点。 三、赣皖交界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及其比较 1、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赣皖边界村落“舞龙”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研究认为:赣皖边界村落有春社、秋社两次舞龙的形式,并构成了赣皖边界地区那种动作殊形、刚柔相济,突出祈禳、驱祟、富有农耕文化特质的舞龙。 2、由于皖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南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皖西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与思考。为皖西南民俗体育真正走向市场打开销路,真正让徽州古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皖西南旅游事业中发挥出作用。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文化了解 一、课程背景 民俗体育是全民性的、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由于现在的学生参加类似的活动机会很少,有的项目几乎失传,局限于我们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很有意义。深受各种情况的学生的喜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二、课程简介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民俗文化有关知识,能介绍民俗活动的活动。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民俗活动的动作技巧,完成几套简单的活动套路,学生可以自己组织3-5种活动。 3.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课程内容 1.了解民俗文化 2. 3. 4. 五、课程计划(约16课时,60分钟)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指导法 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

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练习法 1、游戏练习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2、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3、综合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4、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第一次课 导入:课堂讨论 一、你学习民俗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心目中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三、你学习民俗文化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中国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 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 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说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上)(日常饮食习惯、饮食习俗、地方菜系)第四章中国饮食民俗(下)(各地风味小吃、饮茶习俗、饮酒习俗)第五章中国居住民俗第六章中国交通出行民俗

第七章人生交际礼仪民俗第八章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第九章中国生产商贸民俗第十章中国社会组织民俗第十一章中国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诸神、民间禁忌、民间消灾)第十二章中国娱乐民俗第十三章中国语言民俗第十四章中国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共十六周的课,机动一周,考试一周,教学14周 四、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吴忠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中国的民俗文化》李萍司卫平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民俗文化》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五、有关注意事项 1、考勤:会不定时的点名,缺勤扣分,第一次3分,第二次6分,第三次12分,第四次24分,依次类推。 2、保持教室卫生,意思大家都知道吗 3、学期中会留几次作业,作业发我邮箱里,抄袭及雷同者,0分 4、课程的最终成绩是平时考勤分、平时作业分、期末课堂考试成绩的平均值。 第一章民俗文化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江西小年的习俗

江西小年的习俗 文章目录*一、江西小年的习俗*二、小年的来历是什么*三、小年有什么禁忌 江西小年的习俗1、江西小年会开财门和关财门 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娱乐,但不能过12点,到了12点就得把大门关了,并放一挂鞭炮,这叫关财门,然后休息。初一一大早就要开大门放鞭炮,这叫开财门。夜间如发现有老鼠,千万不能打,那是财神爷。 2、江西小年会看城南龙灯 作为民间喜庆文化的代表,城南村舞龙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城南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龙身由数百条板凳相连,每条板凳上都扎着两盏可点蜡烛的花灯,花灯上贴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等剪纸图案,整个桥灯可分可合,连接形成几百米的长龙,气势磅礴。南昌城南龙灯在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江西小年会杀年猪和吃隔岁 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到了除夕的中午,婺源习惯上吃“米糊”,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

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小年的来历是什么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 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 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小年有什么禁忌1、农历12月24日:俗称“过小年”,这一天民间开始打扫房子准备过大年,湖北一带忌宰杀、河南一带忌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不仅是个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样,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繁荣必将对其他各个因素的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俗体育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体育也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在具备民间体育文化特点的同时有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体育文化新的挖掘热点,民俗体育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俗体育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其生存环境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环境。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部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正在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甚至正在消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开展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实现富民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性分析(一)民族性和与地域性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一定的体育文化形态,必定存在于一定的民族范围之内,并呈现出 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体育文化的地域性就赋予了其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必定反映本民族的体育特点,从而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得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民俗体育活动能起到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如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赛马、拔河、摔跤等活动,以极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个普通文化现象的运动势态。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民俗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的群体意识得到加强,培养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共同性和传承性 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即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级、阶层所从事体育的手段和条件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则是相同的。此外,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文化,随时代不断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反观今天的体育文化中有很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性是指民俗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和在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可以传播和扩大的,即民俗体育的横向传播过程〔1〕。 (三)模式化和生活化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同样,民俗体育也是一种模式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民俗体育的结构、程式在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并被他们所共同遵循是现实生活中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生产劳动的模拟。同时,民俗体育也是生活化的,它是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例如,达斡尔族每年一次的“库木勒”节,以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贝阔、摔跤、颈力、赛马等体育活动 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于景发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 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性和传承性,模式化和生活化等特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生存环境、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困境。为确保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68—0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于景发(195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 N o.5,2012(总第77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7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