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其他标准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

B.危害人类健康

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

1.采猎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

2.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

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

3.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

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

4.后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

1.尊重和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A.按照是否潮汐能

再生或恢复: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A.表现:水资源短缺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用水量加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B.形成原因: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2.土地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用地减小、耕地资源缺乏、土地浪费

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B.形成原因土壤次生盐碱化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

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

3.矿产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生产能力下降、面临着枯竭、矿区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B.形成原因总量不足

浪费严重

开采时间过长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对石油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很难寻找石油的替代品,石油缺乏阻碍经济

增长

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

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2.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增加可采储量

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地下采矿与环境:

A.对环境的破坏:因地下采空而引起地表岩层断裂、塌陷和下沉

B.表现:对土地的破坏、损坏建筑、污染水资源

回填采空区

C.防治方法土地复耕

污水处理排放

2.露天采矿与环境

A,对环境的破坏: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覆被层而破坏生态环境

B.表现:毁坏农田,占用大量土地;加剧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水污

做好土地复耕和再种植

C.防治方法防治水污染

处理好剩余的矿石和尾沙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污染:煤炭燃烧释放的CO2、SO2等导致温室

1.煤炭资源利用应、酸雨

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燃煤释放的余热

2.改进煤炭资源的利用方式,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A.优化用没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转化为二次能源

(电能、煤气)的生产量

B.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C,加快废弃矿石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措施:植树造林

水源涵养带

2、防护林带类型水土保持林带

防风固沙林带

防风林

梯田

3、较少流轮作

失的耕作方法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保护性耕地

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

A.土地开发的要求: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力

B.做到:防治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

荒漠化

C.不合理利用土地的后果:石漠化土地生产力退化,甚至消失

土地产量下降

2.科学整理土地

A.土地整理的目的: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农村无用的沟坝、不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

用地和废弃地

B.土地整理的对象:工矿建设占用地和废弃地

城市不合理用地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1.生物成分消费者

分解者

2.非生物成分:指生物的生存环境(空气、水、养分和气候因素)

二、生态平衡

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

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都处于

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特征

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节作用

3.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受损生态系统

自然因素

1.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

人为因素

2.受损的生态系统的表现:

A.原有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B.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森林覆盖率低

1.我国的森林现状人均拥有量少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草场面积广大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

3.水土流失

A.我国的水土流失分布: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类型:风蚀和水蚀

B.形成原因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C.危害直接危害

间接危害

三、土地荒漠化

1.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2.成因: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现状

3.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

减少的原因

人为原因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A.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B.后果:水土流失、荒漠化

发展生态农业

2.保护植被的措施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A.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锐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

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改变,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

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污染物:引起天然水体污染的物质

3.水体污染源:向水中排放或者释放污染物的发生源或者场所

人体:中毒、致癌等

4.水污染的危害土壤: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死亡

水生生态系统

二、水污染的防治:

原则:预防、治理、管理

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概述

1.概念: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

持续足够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

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3.大气污染源: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4.主要大气污染类型:酸雨、光化学污染、温室效应

二、大气污染防治

措施:控制污染物和绿化植被

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一、固体废弃物污染概述

1、概念: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危害: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健康。

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收集,密封运输

破碎、压缩、焚烧

卫生填埋

资源化

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1.概念

2.分类: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噪声:使人产生头痛、脑涨、多梦、失眠等

3.危害强噪声:使人听力受损

极强噪声:影响胎儿发育和儿童智力发展

噪声振动:影响建筑物

声源控制

二、噪声控制途径传播途径控制

接收者的防护

第五章环境管理

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

一、环境管理的涵义

1.概念:

资源环境管理

2.分类区域环境管理

专业环境管理

二、中国环境管理思想

1.基本国策

2.战略方针:A.三同步:规划、实施、发展

B.三统一:经济、社会、环境

预防为主

3.管理政策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

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1.征收排污费制度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

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中国环境保护法体系

一、宪法相关环境规定

宪法:作用:是环境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归入我国环境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三、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到远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一、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

实施ISO1400系列标准

善待资源,善待地球

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崇尚绿色

建立绿色社区

关注环境安全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含答案)

高二级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 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在第二卷相应的位置上 .........................。 3.考试结束后,只交第二卷。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二卷的表格中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 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回答4—5题 4.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第 1 页 5.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6.下列环境标志中,中国环境标志是(环境标志中的文字省略)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7~8题。 7.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8.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⑤ 9.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人口增加②浪费③水量减少④水体污染⑤水循环变慢⑥海洋水减少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新课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宇宙 ?知识 宇宙中物质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 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 ?知识 地 地 ?:地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 地 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 分类及各自成员 地 特殊性:地 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太阳 地 上有生?命存在 ?因: ①宇宙环境 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 自身 因:适宜 日地距;适宜 体积与质量 3.太阳 能量来源及其对地 重大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 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 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 影响 光 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 标志降水与黑子数 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 磁场,引起磁暴 色 层耀斑最强烈 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 自转 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 自 ?产生 现 ?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一 昼夜更替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二 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 概念:昼半 和夜半 太阳高度?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 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小时)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影响 南半 左偏;北半 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 公转 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 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 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体现自转和公转 关系第1 黄赤交角 ?大小:23°26〃 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 轨道倾角 关系 黄赤交角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 置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 时间分配变化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 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 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 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第1页共4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湘教版必修

知识点大全 活动单一 必修一知识储备 一地球 1.地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2. 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1)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之和180,一个为东经,一个为西经; 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 (2)东西经的判断:经度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为东经,相反为西经。 (3) 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则东西方向不变; 若经度差大于180。,则东变西,西变东。 3.地球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1)同一经线上、赤道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 (2)其他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S=111千米×相隔经度数×COSα(α表示该点的纬度) (3)两地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①若两地经度相差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极点为最短航程(劣弧)。 ②若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此时往往讨论同纬度的两地):在哪个半球先往哪个方向偏。二地图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的放大:若将原比例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若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比例尺的缩放:若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若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③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将原图的比例尺扩大(或缩小)N倍,则图幅面积就是原图的N2(或1/ N2)倍。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地形的判别: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高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3.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等高线图: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4.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 <(n+1)d【n 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崖顶的计算公式:H大≤H顶<H大+d 崖底的计算公式:H小-d<H≤H 小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环境保护》测试题 1.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共8分)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每空1分)(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_。(每空0.5分)(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每空0.5分)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_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每空0.5分) (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每空1分)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2),回答问题。(12分)

(1)图12中A地区与B地区比人均耕地数量较少原因。(6分) (2)分析C地区粮食生产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6分) 3、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 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4分) 4.读下图,回答问题。(15分) (1)简析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5分 (2)①处有“中华水塔”之称,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怎样才能保证水塔不枯?4分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过关(一) 备课人:李远清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 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 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 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 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7.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 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 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 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 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 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 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 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 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 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 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 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 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 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 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 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 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1环境污染概述 (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2.2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2.4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5)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