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史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史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史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美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的各种美食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日本的寿司、料理等美食就在其中。本文就日本的饮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日本饮食文化特色及文化内涵,意在更深入了解日本饮食文化,同时更好地体会日本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文化起源文化特点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从其变化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社会的发展。自古有云“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最基本而本能的行为表现,最先得到认知和解决的就是“食”,可见食是一切事物的基础,食物中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总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如果说中国饮食热情洋溢的话,那么日本饮食则含蓄朦胧。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起源

日本饮食与中国饮食都属于东方文明产物,日本文化很大一部分承袭于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奈良时代,生食及同样的食材用器具来烧、烤、煮烹饪方式,食材以鱼类、海藻类、蔬菜、鸟兽类繁多,从古代经平安时代至今,使用上无很大变化。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很是频繁,有了很多的新技法加入,此时日本油炸品的出现,奠定了制作基础。镰仓时代,佛教的不杀生思想的影响,因此多以植物、蔬菜类、海藻类为主。室町时代,在材料和技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产生了种种形式与流派,因此出现了“本膳料理”。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出现“怀石料理”。明治以后,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日本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影响至今。

但是日本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多生鲜海味

日本人认为火是破坏树木森林的元凶,应该避免使用,提倡用生食来训练自己与生俱来的味觉; 同时日本人尊崇“万物有灵”,对屠宰牲畜食用,以为大不敬。而且平原较少不适宜饲养牲畜,因而日本人不大食用牛羊肉; 另一方面,日本资源匮乏,造就了日本人对自然资源自始而终的危机意识———浪费资源可能会导致民族灭绝。由此日本人联想到烧菜时应该惜油、省油,久而久之便发展为以清淡为主的日式菜肴,这样的风土人情便造就了日本菜肴多食生鲜海味的特点①。

(二)顺应季节品尝鲜味

日本人认为应时令的蔬菜水果顺应季节生长,采自然之精华,激素含量也相对较低,是最新鲜的美味佳食,所以只有食用时令性的成熟生物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长寿饮食

所谓的“长寿饮食”正是源于日本。提倡食材应当选用当地耕种的天然有机的食品,以蔬菜、谷物、汤、豆类为主,辅以些许的鱼、海产品、水果、坚果等,使用健康的烹饪方式(水煮、蒸、炖) 来制作。在食用时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用平静温和的心态对待饮食和生活。日本的长寿食物包括: 昆布、鱼类、绿茶。昆布除了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外,而且含有大量碘和纤维。日本人在日常料理中都会加入昆布,昆布可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高血脂、淋巴腺病、机能减退症、皮肤病和状腺血管硬化症等。深海鱼( 沙丁鱼、青花鱼等) 中

①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的 DHA 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EPA 能降低血液中的有害胆固醇和中性脂肪,防止动脉硬化,预防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绿茶中的儿茶素、活性物质能防止动脉硬化和前列腺癌。

(四)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日本人时时刻刻都把资源匮乏铭记于心,在饮食制作方面,他们绞尽脑汁考虑如何使用贫乏的食材不能浪费一丁一点,最大限度地用最天然的烹饪方式做出美味的人间佳肴。

(五)“色、形、味”俱全

日式菜肴不太讲究能吃出什么别样滋味,但却十分注重形”和“色”。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窄,人口相对较多,不损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加之,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四季分明、空气湿润、绿色植被丰富的特点,由此而产生的对色彩的审美倾向也影响到了饮食。日本料理非常重视每道工序中的“形”和“色”。从制作过程中把每种食材都切成适合进食的大小,到烹饪完成装盘、摆盘、色彩搭配讲究之多,形状之美,令人难以想象。所以,在日本的烹饪艺术中是不能直接把做好的食物倾倒在食器中的。什么样的食物应该选用什么样的食器,如何摆放于碗碟中,各种食物的色彩如何搭配,这些远远比调味更重要。日式料理就像自然景观中的一束花朵,用来点缀着人们的餐桌和生活①。

(六)对食器的讲究

日本人不仅注重菜肴的“形”,甚至对食器也十分讲究。食器的形、色、材质种类繁多,选择时要根据菜的品种或是季节去考虑。当代日本人多选用古雅质朴的陶器和纹理清晰的木器制作食器,色彩多为土黄、黄绿、土黑、磁青或石青,有时也会有用黄色和褐红来作点缀。日本盛器的形状独树一帜,不限于某一种形态,除被普遍使用的圆形和椭圆形之外,长方形、四方形、八角形、菱形,瓜果状、叶片状、莲座状、船状,对称的,不对称的,都会被采用来制作成形。而描绘在食器上的图案,或是雅致的枫叶,或是一片诗情画意的云彩波浪,或是一整面的五彩锦绘。所有这些就像一个个极致的手工艺品会随时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和视线中。

(七)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饮食文化

一些有代表性的日式料理受到了外国料理的影响,根据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加以改良发展而来。其中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唐代,鉴真东渡日本带去的干蒸饼、薄饼等,日本人依样仿制成适合日本人口味的“唐果子”; 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把唐代的岁时食俗引入日本,日本人根据自己国家的传统和饮食习惯加以改进并发展出相似的品种。此外,日本还从中国引进了饺子、面条、馄饨和制酱法等,并加以改进逐渐发展成具有日式特色的各种面食料理②。

三、其他的饮食文化

(一)餐后折断筷子的习惯

一百五六十年前,日本人出行都会携带个人专用筷,在他们的心目中,用他人使用过的筷子简直是匪夷所思,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日本嗜好洁净的习惯。日本在江户时代形成了大众社会,民众开始在街上热闹地往来。在江户后期出现了相当于今日街头出售的被称为“二八荞麦面”的素食小吃,于是方便筷就应运而生。以往有不少人在外吃完荞麦面时,常常会折断筷子,为什么要折呢?因为人们觉得筷子是属于个人专用的物品。只能为我所用,不能让自己的灵魂留在上面。这种现象的深层理由或许缘于以前的筷子多用柳木做成,而在古日本,人们认为柳树是神灵显灵时的替身,为了不让他人使用自己使用过的筷子,用后必须折断。而餐刀、叉子等餐具就不存在这一问题,没有专属一人之说,在日本人眼里它们都是可以公用的③。

①冬明,《日本美食》[M],成都: 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②韩方红,《日本文化概论》[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③西日本新闻社,《餐桌的对面》[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二)吃东西的双重意义

在日本人眼中,吃东西像热水浴一样,既是大肆享受的一种乐趣,也是为了锻炼而加诸于人的一种修行。作为一种余暇之道,日本人尽情享用由无数道菜组成的美餐,每一道菜只有真正的一点点的量,食客不仅品尝其味,还欣赏形与色。但在其他场合强调的是约束。比如在佛教寺院里的僧侣们,他们在饭前的祈祷中请求让他们记住事物仅仅是一种药,意思是那些修炼自己的人不应该把持东西视为一种享受,而只应该把它作为一种需要。按照日本人的观念,被迫断食是测试一个人“坚强”程度的绝好的试金石。正如放弃温暖和睡眠一样,断食也是一种证明某人能够“忍受苦难”并能像武士那样“叼牙签”的好机会。一个人面临无食可进的考验的时候,会由于精神胜利而增加他的力量,不会因为缺少热量和维生素而减弱他的力量。日本人并不承认美国人的营养与体力之间的对等关系的公式。因此战争期间,东京广播电台会对躲在防空洞中避难的人们说,体操可以使饥饿的人增强体力与元气①。

四、结语

从以上对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及日本人的观念探讨中,我们会发现这些饮食习惯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日本的饮食文化大放光彩。而且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和从这些饮食习惯所延伸出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合理地吸收外来文化加以创造的态度和做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些优点。

①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绳纹时代(公元10000-8000年前):阿伊奴人、神道教 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徐福 邪马台国(公元2世纪后半期):卑弥呼、国民四等级“大人、下户、生口、奴婢” 大和国时代(公元3世纪末——7世纪中叶): 古坟时代、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 公元552年佛教从朝鲜传至日本 氏姓制(氏上、氏人)为统治体制,部民制(用部民、品部民、部曲)为经济基础 推古时代(公元592-628年): 苏我马子灭物部氏 圣德太子、正式采用“天皇”代替“大王”称谓、飞鸟文化(建都飞鸟城) 日本佛教之父、飞鸟寺、法隆寺 大化改新(公元646年): 舒明天皇(公元629-641年)631年第一次遣唐使、804年空海传播密宗、806年最澄传播天台宗 皇极天皇、苏我入鹿、中大兄皇子、中臣廉足(赐姓“藤原”) 孝德天皇(公元645-654年),首次建立年号“大化”,646年“大化改新”,废除氏姓制,设“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域,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统一税收标准,实行“租、庸、调”制,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663年白村江唐日海战 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公元668-671年) 壬申之乱(公元671年,大海人皇子战胜大友皇子)、天武天皇(公元673-686年)持统天皇(公元686-697年)、丧葬改革、国民身份“良民、贱民(奴婢、家人、杂户)”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 元明天皇(公元707-715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奈良时代)、桓武天皇(公元781-806年)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平安时代) 最早铜钱“和同开弥”、阿伊努人被征服、悲田院、施药院 藤原氏掌权(藤原不比等)、文武天皇(公元697-707年)、圣武天皇(公元724-749年)、藤原氏四家(南家、北家、式家、京家) 《古事纪》、“万叶假名”、《日本书纪》 阿倍仲麻吕(晁衡)公元716年赴唐、鉴真和尚公元759年东渡日本、唐招提寺 公元723年《三世一身法》、公元743年《垦田永世私财法》使得土地国有转为私有,庄园兴起,庄长、名主、领家、本家、“不输不入”,11世纪2/3日本土地尽归庄园所有,天皇及朝廷被架空,武士兴起、领主、庄园制 摄关政治(公元794-1192年): 平城天皇(公元806-809年)、磋峨天皇(公元809-823年)、文德天皇(公元850-858年) 藤原冬嗣、藤原良房公元858年成为清和天皇(公元858-876年)监护人,为摄关政治元年,866年正式摄政 院政时代(公元1086-1180年): 公元1086年白河天皇让位于堀河天皇,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执政,拉开了院政时代,上皇(法皇)、院司、院宣、北面武士(源氏、平氏两家新兴武士集团) 公元1156年“保元之乱”(后白河天皇战胜崇德上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摘要: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先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再次浅析探讨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后于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以汉族为代表的、经历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进步的饮食文化究竟有哪些民族传统呢?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之分,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以粮为主”一是指“粮”的地位重要,必不可少;二是指“粮”的食用数量众多。依据原料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分为米类、麦类和杂粮类,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没有副食佐餐,主食的食用将受到影响。中国的副食品非常吩咐,除了最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蔬菜、豆制品、咸菜、泡菜、腌腊制品等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方式多种多样,因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来说有“三多三少”的传

统:主副食配合中,谷食多,菜食少;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它少。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得昌”的理论有关。 2“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 中国人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会用火烧烤食物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它大大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和损耗,有益于营养的吸收。中国古代先民无疑最先体验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将熟食、熟食的意义和作用表述的清清楚楚:“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其意思是说,在烹饪中,水和火的作用很大。锅内的多次变化是靠火来控制的。掌握火的规律,通过时而文火时而武火、区别情况调节火候的手段,可以去除水君、食肉、食草三种动物中的腥味,使食物的味道佳美。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将熟食、热食作为调制食品的指导思想了。虽然中国人很早就习惯饮用熟食、热食,但他们并不排斥生、冷食品。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就具有极其鲜美的味道,如果加以烹饪、放了调料反而会破坏其本身的滋味,于是便有了吃其“本味”的讲究,做本味菜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生、冷食品也并不罕见,如生鱼片、葱、姜、蒜、香菜等等。 3、“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的确,中国菜肴各地不

简笔画读懂真实的日本

简笔画读懂真实的日本 标签: 2010-11-07 00:01阅读(236) 最近在小区组织的书友会,11月讨论主题--《趣谈日本--最熟悉的陌生人》,推荐图书目录 《漫画日本1-日本历史》,电子书见《漫画日本2-日本人》 《别告诉我你懂日本》 前者是韩国人享誉世界的漫画系列代表作,后者是旅居日本15年的中国人的独到见解 这已经是自己第二轮密集地阅读关于日本的书籍了,上一次是《菊与刀》《日本论》《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自己作为组织者,作了上图来表达自己读完这三本有关日本好书的感受和评价

首先,日本对中国不是一衣带水,而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同图画左上角所示,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和日本互为近邻,中国官方的宣传常说两国“同文同种, 一衣带水”,然而读完这三本书后,你会发现,如果论及国民性和文化传统,日 本跟中国其实相差甚远,两国之间的差距甚至比中美之间或日美之间还要大很多,韩国人也发现这个同样受朝鲜文化影响的近邻跟自己天渊之别 同样,中国跟韩国也都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仇日妒日而不知日 要从大处把握日本的特性,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日本是岛国,韩国是半岛,中国是大陆国家三国参照物好比英国南斯拉夫 法国 2.日本除二战外,历史上本土从未被占领过,民族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中央集权从来没有真正成型过,日本封建制度类似欧洲的封建庄园领主制 3.日本是一个狭小物产贫乏而且灾害频乃的国家 在我国的日本普及教育上,第三点被反复提及,但1和2却分析的不透,三本 书中给出的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是:因为日本是一个狭小的岛国,所以一旦发生争斗,敌对一方是跑不掉的,不存在中国造反派偏安一隅东山再起的可能,所以历史上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治国理念,当然,弱肉强食,有强权一方就自然会有欺凌和暴力,所以日本的“和”是靠更强的武力维系的,失败一方自然需要坦然承受结果,所以日本人非常现实,有能力就反抗,没有能力就俯首称臣,而且即使势力再打也不愿过于树大招风,成为全日本的公敌,所以搬出天皇这个形式上的首脑,挟天子以令诸侯(英国君主制同理亦然)

浅谈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浅谈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摘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色彩。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饮食文化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浅谈一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中反映俩个地区具有的不同文化特色。 注释:“名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味:就是味道,味蕾。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味道的重要性。 世界因差异而美。因为差异,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自然而言,中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饮食文化。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成就了多姿多彩的中西文化。 下面本人就从五个不同的方面的中西饮食习惯浅谈一下中西方的文化。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中西方对味和营养的追求是明显不同的,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国家视营养为吃的首要标准,视营养为“吃”的上帝。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这一饮食观念与西方的文化背景脱离不了联系。西方文化起源与大洋文化,崇拜上帝,而行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活力,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凡事具有两面性,开放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某些事物的发展,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将就用量,将就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除了装饰的改变实质却无艺术可言。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或许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无非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或是宴客的满汉全席之类的。然而,孰不知它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鸡蛋以示喜庆。“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人冷落叫“吃闭门羹”,混的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 中国人的吃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它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蕴含一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亘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其体现一种追求雅饮与雅食的意境。又如孔子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安无求居,敏于事而慎于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者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一种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虽说中国饮食文化不单单只是在于各地的特色小吃,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地理、气候、产物、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的地方菜系,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菜系都代表了每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饮食口味。晋代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会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山东鲁菜系、四川川菜系、江苏苏菜系、广东粤菜系、湖南湘菜系、浙江浙菜系、福建闽菜系、安徽徽菜系。 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要炫耀一下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源于先秦的“雕卵”,到了汉魏有“调酥油”。进入唐宋,技术就更加精湛了。宋代的杨真人能用西瓜皮雕刻成人物、花卉、虫鱼的摸样,精巧可爱。食雕能在菜肴上写字作画,甚至于雕花。如在煮熟的猪蹄膀或五花肉,修成图形或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在其皮上刻出字样和花边,或是一些菊花、大丽花等花卉。更有在煮熟的乳猪腿的皮上戳出鱼鳞花。同时,中国菜粘砌的工艺多用于果品的造型。唐时已有一种面塑艺术,著名的烧尾宴中就有一组“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塑成70个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当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品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让我更觉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根据文献我们可知道,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同时,这种饮食礼仪也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对于饮食礼仪的分化,我们一般分为宴饮礼仪、待客礼仪与进食礼仪。这些饮食礼仪的形成不单单一种形式、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的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联系,人的地位身份的表现。 在此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全知道》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与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胜饮食结构的基础。随后燧人氏教“砖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类稼穑。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 一。"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的确立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以“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初步建立。中国品食的首要标准为“至味”,同时兼及“色、香、形”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周代在饮食内容、使用餐具、座次、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台礼法,当事人可以拒绝用餐。同时夏商西周时期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儒家的饮食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等饮食观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茶淡饭一样美味。 4、秦汉

日本的饮食文化

日本的饮食文化 班级:10级工程管理六班 姓名:马静伟 学号:0260614

日本的饮食文化 摘要: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收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随着几千年底政治、历史、文化的发展,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饮食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大米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受到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影响,经过数千年底继承和改良,日本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同为东方国家,吃饭时同样使用筷子,恐怕还是很多日本人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日本饮食的基本特征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一、日本饮食的特征 从北海道到九州,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由不同人种构成。日本饮食受东北亚各国文化及饮食习惯的影响,经改良后逐步形成了现在日本料理的特征。另外,由于复杂的内陆地形和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使日本不仅拥有丰富的种植物资源,还造就了大批资源丰富的渔场,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四季变化鲜明,所有料理都非常重视对季节的感受,并且因为全年气候温暖潮湿,所以日本人比较喜爱清淡的口味,从而形成了日本人比较中注重食材本身风味,较少适用调味料的特点。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人在用嘴品尝食物之前,要先用眼睛和鼻子鉴赏食物。因此,日本人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的,器皿的材质,不仅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竹制品、玻璃制品等等,丰富多彩。盛装食物时不仅要根据不同的食物采用不同材质的盛装器皿,而且器皿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此外盛装方法、器皿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也必须协调,还要考虑到与其他盛装器皿的协调性等种种考虑都是为了将食物等级提升到一个综合艺术的境地。 二、日本料理的种类 日本料理,有关西菜和关东菜之分,关西料理是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京都是古代日本的都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贵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因为远离海洋,京都料理主要以清淡的蔬菜和鱼干为主,而

简笔画读懂真实的日本

简笔画读懂真实的日本 标签:简笔画读懂日本视觉思维漫画日本 2010-11-07 00:01阅读(236)评论(0) 最近在小区组织的书友会,11月讨论主题--《趣谈日本--最熟悉的陌生人》,推荐图书目录 《漫画日本1-日本历史》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64792.html,/subject/1792563/,电子书见http://dl.d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64792.html,/c0g131da7t 《漫画日本2-日本人》 《别告诉我你懂日本》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64792.html,/subject/4920062/ 前者是韩国人享誉世界的漫画系列代表作,后者是旅居日本15年的中国人的独到见解 这已经是自己第二轮密集地阅读关于日本的书籍了,上一次是《菊与刀》《日本论》《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自己作为组织者,作了上图来表达自己读完这三本有关日本好书的感受和评价

首先,日本对中国不是一衣带水,而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同图画左上角所示,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和日本互为近邻,中国官方的宣传常说两国“同文同种, 一衣带水”,然而读完这三本书后,你会发现,如果论及国民性和文化传统,日 本跟中国其实相差甚远,两国之间的差距甚至比中美之间或日美之间还要大很多,韩国人也发现这个同样受朝鲜文化影响的近邻跟自己天渊之别 同样,中国跟韩国也都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仇日妒日而不知日 要从大处把握日本的特性,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日本是岛国,韩国是半岛,中国是大陆国家三国参照物好比英国南斯拉夫 法国 2.日本除二战外,历史上本土从未被占领过,民族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中央集权从来没有真正成型过,日本封建制度类似欧洲的封建庄园领主制 3.日本是一个狭小物产贫乏而且灾害频乃的国家 在我国的日本普及教育上,第三点被反复提及,但1和2却分析的不透,三本 书中给出的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是:因为日本是一个狭小的岛国,所以一旦发生争斗,敌对一方是跑不掉的,不存在中国造反派偏安一隅东山再起的可能,所以历史上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治国理念,当然,弱肉强食,有强权一方就自然会有欺凌和暴力,所以日本的“和”是靠更强的武力维系的,失败一方自然需要坦然承受结果,所以日本人非常现实,有能力就反抗,没有能力就俯首称臣,而且即使势力再打也不愿过于树大招风,成为全日本的公敌,所以搬出天皇这个形式上的首脑,挟天子以令诸侯(英国君主制同理亦然)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6300509003 潘洁口腔医学院09级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在这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看了那个西餐礼仪的视频后让我颇有小感,原来仅仅是吃饭就有那么多的不同与讲究,当然中西餐的差异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自然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就让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是饮食观念的不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但同时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

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也会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再次是饮食对象的不同。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最后饮食方式的不同。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

《浅谈中国的饮食》

浅谈中国的饮食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发展 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号:201420131202 姓名:杨雨佳 摘要:在中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充分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本文从日本饮食文化的特色出发,发掘其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飨喜欢美食的读者。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特色 一,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的平均寿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字。这和日本的饮食文化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烹饪方法来看日本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饮食特点之一是追求食材的选择和加工方式的简单与自然。用现在的营养学来讲,极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中的营养素,避免了因高温、高盐和高油而造成食物营养素的流失。保持原材料本身的味道, 多采用生的, 或是稍稍煮一下就食用的做法。蛋黄蛋白一起食用的“生蛋”便是其中一种较具代表性的吃法。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 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日本居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摄取了足够的营养,更好的维持了身体的健康,这是日本饮食所传递的饮食理念。 日本饮食中特别注重海产品的摄入,尤其是深海鱼的补充。如果,有机会去北海道参观,你将会看到一个亚洲甚至在世界也非常有影响力的生鱼物流集散地。每天,上百吨的海产品通过这个集散地发往世界各地。日本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重视对海洋鱼类的捕捞,抛开对濒危海洋生物的保护不讲,日本国民的海产品的摄入水平在整个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海产品尤其是深海鱼类,例如三文鱼,鲑鱼等等都是富含低密度脂蛋白的营养佳品,通过多食用这种富含低密度脂蛋白的海产品,日本居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健康的饮食理念已经渐渐地影响和改变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当饮食和健康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满足饱腹感的时候,饮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甚至可以说成为一种饮食文明程度的体现。 再次,日本的饮食文化与日本的礼仪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两个地方可以当作很好的观察点。一个是卫生间,一个是餐桌。日本饮食文化在它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机体文化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早在1000 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饮食文化。传统的日本料理的餐具和中国的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常常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定,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二,战争对于一本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饮食生活因美军的占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后初期,日本陷入粮食不足的困境,日美政府为解决“粮食困难”问题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多项政策、法案和条例。1945 年至1946 年对日本来说是最艰难的岁月。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因战争变为废墟,美军占领日本后禁止军需工厂的生产,生产设备严重损坏,资本家生产欲锐减,所有工厂停止生产,失 业人数剧增、住宅难、“食物难”、犯罪率的剧增、社会极度动荡等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战时经济以军需生产为主,男丁都被抓去从事战争活动,农业生产因人手不足一直滞后,加之1945 年的自然灾害使农业严重减产,收成只有常年的1/3。占领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封锁政策,禁止日本从国外进口

三分钟让你了解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想得美!

日本,估计是你们很熟悉的国家了吧? 看人家的漫画,玩人家的游戏,看人家的日剧。 混子哥教你,一到日本,得装作很有文化的样子,去东京不要说去东京,要说去江户;去京都不要说去京都,要说去平安。 分分钟level暴涨有木有? 好了,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 一口气搞定日本史! 相当霸气的提示: 既然是一口气读完,我们将不会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上过多停留,只描绘历史总体脉络,不至于你以后除了漫画、游戏、日剧什么都看不懂。

先别急着听大帅哥织田信长和猴子秀吉的战国故事,他们活在16世纪,同时期是我们的大明朝。耐心点儿,我们从头开始。 我们把日本历史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到二战之前): 为了不让大家看到痛苦的数字,下表中的年代是个概数,并非精确年份,同时可以跟中 国的朝代做简单的对比。

第一个阶段:¥%…&#%*& 大致我们隋唐盛世之前,一提日本,脑子里的印象大概是这样:全是小部落小村庄。国家?国家是什么?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记事全靠打结,长脸全靠修坟,谁家坟多谁有面子。就这么个原始状态,实在没啥好说的。 第二个阶段:天皇很厉害 这个阶段开始有点儿意思了。 有一天,岛上无数个小部落里,有一个部落忽然发达了,地方就在现在的京都、大阪和奈良之间,三地之和,叫大和平原。 这个大和部落慢慢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一个国家,它就是今天日本 的雏形,也就是大和民族。

这个大和部落,配置惨是惨了点儿,但好歹也是个国家,统治者没点儿背景面子上挂不住啊,于是他的团队把他描述成什么天照大神的后代,沾沾神气,叫作“天皇”。 温馨提示: 天皇的称呼很有可能是从中国的皇帝那里学来的,在此之前他们都是叫“大王”.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论文

Hunan Information Science V 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ion Thesis Subject: A Comparison of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Name: Tang Wen Student No.: 1103020239 Specialty and Class: Business English,Class 2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Hunan and Arts Supervisor: Fang leiyi Date:2014-3-16

Contents Introduction (1) 1.Introduction to Diet Idea (2) 1.1Diet Idea in Western Countries (2) 1.2Diet Idea in China (3) 2.The Differences of Diet Objec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3) 2.1Materials of Food (3) 2.2Differences of Diet Object (4) 2.2.1Chinese Food Advocates.. Vegetarianism (5) 2.2.2Western Food Pay Attention to Nutrition (5) 3.The Different Method Of Diet (6) 3.1Dinning Way (6) 3.2 Table Ware (6) 3.3 Dinning Etiquette (7) 4.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8) Conclusion (9) Bibliography (10) Acknowledgements (11)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董芮(12040023)谈起日本的文化,饮食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 第一,在食物的选材上。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饮食结构是“稻米加鱼类”。这里我们可以把“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1。 第二,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日本人很注重对食材原滋原味的保持。“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 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具体而言, “就是止于该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 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2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中很少添加味道较浓重或刺激性的调料,讲究以清淡为主。这与中国式的味道浓重的烹调方法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而且日本人很注重食品的卫生,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日本料理通常是当天吃完,最大限度的保持它的新鲜,而没有中国所谓的“隔夜菜”的说法。 第三,关于食物的盛装和饮食的环境。对于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3。食材颜色上的搭配、盛装器皿的样式,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一份日本料理在端上餐桌前需要被考虑的因素,即使是起源于其他国家的菜式也会被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美的装饰。精美的摆盘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调味,一份摆盘精美的料理常常会让人有种在欣赏画作的感觉。在日本稍有

水准的料理屋及一般的庶民家庭,在餐具上都颇为用心。4在日本人传统的喜好是选用陶瓷器和白木筷,各种器皿的图案和花色都以清新雅致为主。在今天,无论是在偏远的地区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日本料理店的装修也都仍旧保持着简朴素雅的特色。 第四,关于日本的饮食礼仪。首先,日本人在餐桌的座位安排上很注重遵循礼节等级。在用餐前,大家会先说“我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用过餐后会说“我吃好了”(ごちそさまでした)。用餐中,日本人基本不会由主人布菜或是大家互相夹菜,而是与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家各自吃。而且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物的剩余,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的劳动的轻视。5虽然日本与中国一样都是使用筷子,但是筷子的摆放方法却不同。中国的筷子相对长一点会竖着放,而日本的筷子相对短一些且必须要横着放。在一些细节上,在日本也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吃面条类的食物时,要发出声音来表示食物好吃。食物的骨头或残渣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容器内而不可以扔在桌子上等等。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深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两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对两国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徐静波,《日本学刊》(《试论日本饮食文化诸特征》),2008年,第五期。 2四条隆彦,《日本料理作法》,小学館,1988年,第82页。 3徐静波,《日本学刊》(《试论日本饮食文化诸特征》),2008年,第五期。 4徐静波,《日本学刊》(《试论日本饮食文化诸特征》),2008年,第五期。 5李想,《群文天地》(《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2011年,第12期。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考研心得整理(精)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考研心得整理 基础日语 词汇、文法、古语、谚语、阅读这几个题型每年都会有,知识出题比重和方式有所变化。词汇和文法的难度相当于一级, 复习的时候可以参照一级。古语的比重逐年增加,包括对特定词汇的理解、汉字写假名等,有必要提高重视程度。谚语和阅读比较接近专八, 可以联系专八真题, 由于主观题比重增加, 做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多总结文章大意、段落大意等。基础日语的题型年年会稍有变化, 要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古语推荐孙佩霞的《新日本古典语法》。 专业日语 之前只考察知识点理解, 自从各个方向统一出题以后, 就转变为对能力和知识面的考察,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广泛涉猎各个方向的知识, 以扩大知识面,也要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各个方向的书籍都要看,同时结合历年真题加深理解、反复巩固。也可以根据真题自行总结各个方向的名词解释。也要多看新华网、人民网等日语板块的日文评论文章、提高写作能力。 真题与各个方向的书籍要反复巩固 3-5遍, 也要自己做笔记, 通过笔记梳理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历史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孙秀玲著 《图解日本史》 (日青木康洋编著(很不错,清晰明了 《中学校社会:历史的分野》永原庆二著 文化 《日本文化通史》叶渭渠著

《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王勇著 《日本文化概论,中文版》韩立红编著(南大老师,考研指导专用书文学 《日本文学史》 《20世纪日本文学史》叶渭渠、唐月梅著 语言 《日语概论》翟东娜、潘钧 《日语概论》蔡全胜编著 社会、概况(对日本不太了解的,有关概况的必看 《日本纵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日对照,上外考研指导专用书《日本国概况》姜春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国概况》辅导、复习、实践、补遗,殷勤编著 《新编日本文化概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点击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比较全面,而且很有意思经济 《日本经济概论》姜春枝著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