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饱蘸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性散文。文中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墨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赞扬她们的崇高精神,揭露和抨击反动派和卑劣文人的无耻罪行,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激励生者奋然前行。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这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杂文,也是写人记事散文中的经典,因此把它放在单元的首篇,非常恰当,对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虽然在此之前曾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 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语言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 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对于高一的学生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话题, 社会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们没有直接的体验; 社会人生的问题, 他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思考过。其次, 特殊的记念文章, 无形之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文章既要悼念遇害者, 又要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还要驳斥反动文人卑劣的流言。这样的纪念文章,高中生还没有读过, 至少在以前的课本中没有见过。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品文、品人、还要品情,所以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结合本文的特点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2.通过品味关键语句和重点语段,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3.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追求进步、勇敢果决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 “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会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理清思路

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其次,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生涩难懂,因此要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最后,这篇文章是围绕刘和珍君这个人物展开的,通过这个人物遭受虐杀的事件来表达作者深刻的思想,因此确立这三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悟作者真挚的情感,学会明辨是非,领悟人生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关键词来分析人物,体悟作者的感情。

整篇文章是通过刘和珍君这个人物来展开的,因此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领悟鲁迅先生对她所表达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

难点:学会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和重点语段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散文阅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高一的学生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以及他沉郁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但学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学生没有体验; 其次,特殊的记念性文章,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的第二条设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在上课前让学生看一段有关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任何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法,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反复品读课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

教法指导学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我本堂课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预习法、反复朗读法、概括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步,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可以提前熟读课文,

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使教师在上课和学生听课更加轻松,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的阅读,才能体会意境和感情。概括归纳法主要是为了培训学生筛选、分析信息能力,而合作探究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接收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知识结构,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认真分析了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整堂课的设计是从“聚焦与辐射”着手的,聚焦就是就是在每个环节设计了两到三个主问题,并由此统摄全篇,进而探讨文本中的核心问题。当然,在设计主问题时,要考虑到主问题的辐射性,从而生成几个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子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为解答下一步作好铺垫。

在前面指导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环节采用情境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又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同时引出本课的主人公刘和珍。

(二)反复朗读,思维碰撞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刘和珍君是怎么遇害的?其中还包括一些子问题,比如:她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执政府与流言家又将她说成一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分析人物,体悟感情。了解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并学习刘和珍等人追求进步、不畏强暴、互相救助的精神。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做诵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让多种方式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

在朗读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个性解读,迸发情感

这个环节主要是围绕两个主问题展开:鲁迅先生在全文寄托了怎样的情感?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是否认为这些人的牺牲是没有价值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文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鲁迅先生对斗争方式的深刻思考,让学生大致把握情感,在个性解读中,思维碰撞中迸发情感。

(四)品味语言,挖掘深意

这个环节主要是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同时通过解读这些重点语句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记念刘和珍君”是文章的中心,但这不是一般纪念性文章,是在特殊历史事件的评述中,用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方式来记念刘和珍,因此文章中许多语句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挖掘。此外,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生涩难懂,这篇文章中也有许多句子是高一学生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讨。这个环节可以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五)深究文本,揭示主旨

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在把握主旨这个环节上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因此让学生小组探讨,结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相互补充。教师可提示学生从遇难学生、反动政府、大众庸人三个方面来概括。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弥补了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让学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个性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个性表达让学生回到“真写作”,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人生的领悟,更能够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是根据“简洁明了”的理念设计的,让学生根据简单的板书能够回忆文章的大致内容,简洁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总结反思,我发现,这堂课有了个性解读,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让课堂显得更加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合作中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但是,我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更不应该是教师简单机械地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环节中特别是品味语言,赏析重难点语句时应该让学生自主的阅读、思考、发现,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在这一点上我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次,这堂课设计的问题比较多,有些地方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甚至想要引导学生走进我预设的答案里,这样是不对的,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解读。最后,我设计的第一条教学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可是我将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放在了预习任务里,虽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我在教学过程没有及时总结归纳,会导致学生思路有些混乱,没有完成好这个教学目标。我应该提前做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根据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再课堂上加以归纳总结,这样会更好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改进这些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一、又见鲁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二、重温历史 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

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 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1,从文学样式和文章体裁上看,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教科书中,新课程仅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一是必修一的第三单元的写人记事散文,一是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接触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2,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角度,五本必修教材中,民国时期进步人士特别是左联成员的作品入选较多,除了鲁迅自己的另外两篇《祝福》和《拿来主义》,还有必修一中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夏衍的《包身工》,必修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四中的曹禺《雷雨》。这些名家都心怀国家和民族,这些经典创作都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相似的时代语言。 3,本篇课文的教学是高中现当代散文的起始课,为以后的散文教学和鉴赏散文具有领路作用。同时又能为学生在后面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地方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知识方面的铺垫,作用巨大。 4,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个人人格以及堪称经典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本身对现在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大的。这篇课文反映出鲁迅爱憎分明、拷问国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 1,高中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较大难度的。其一,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苦难,更没有在混乱充满斗争流血的社会里生活过;也还没有过真正对人生与社 会,人生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其二,特殊背景下的纪念文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像这篇既有沉痛悼念,又有悲愤揭露和驳斥,还有对意义的深刻思考的纪念文章, 在以前的课本中还没有过。 2,高中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鲁迅并不陌生,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多篇文章,对鲁迅其 人内心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成熟高超的写作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因 此,高中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据学情,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标阅读与鉴赏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散文---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学生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本七个部分的内容,感知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进一步理清思路,学生能用二到三个词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能找到文章的一以贯之的线索。 3,学习本文中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和技巧。 4,局部探讨,解读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 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记念刘和珍君》,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知识积累 1.谁能介绍一下鲁迅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明确:注释1 三、信息筛选 1.自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读音和释义。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纪念内容(板书) 3.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纪念目的(板书) 4.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纪念意义(板书) 5.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试讲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 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总结人物品质,体会作者的评价。(重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作者情感,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心性。(难点) 3、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难点)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分析人物 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段意,总结人物品质;品读作者的评价和情感。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作者介绍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朝花夕拾》 6.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二、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音 屠戮lù寥落liáo 长歌当哭dàng 殒身不恤yǔn xù 菲薄fěi 踌躇chóuchú桀骜jié’ào 立仆pū 租赁lìn 黯然àn 噩耗è惩创chuàng 不惮dàn 喋血dié尸骸hái 浸渍zì 干练gàn 攒射cuán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写了什么? 纪念刘和珍君,评述“三一八”惨案,表达了作者的“悲哀”和“愤怒”之情。 2、纪念刘和珍君,哪里是写刘和珍君的部分?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评价和情感?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先找出刘和珍的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2、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品评人物,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有时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如刘和珍既是温和的又是英勇的。品评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如刘和珍身上具有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是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没有的特点; 参考答案: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2、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学校开除,甚至强拖出校; 3、来听我的讲义,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括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得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置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 课稿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ulsory "Commemorating Liu Hezhenjun" excellent lecture tex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

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⑴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⑴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执教:凌宗伟 班级:高二(4) 课时:共一课时 课型:长文短教 时间:2011.10.07 整理:曹伟娟葛杨红 师:你们语文老师实在厉害,都是踢球的高手,从语文组长刘进老师开始。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学期,我给语文组提了个要求——教材上的每篇课文最好用一两课时上完。后来我对语文组老师说“这一周我给大家上课”。他们就帮我挑了这么一篇课文,估计他们想,你要让我们一课时上完,今天就看你一课时怎么上《记念刘和珍君》。说实话,我也是踢球的高手。为什么?书下面有注释,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答案教参、网络上都有,这些就不讲了。我今天上午在家里梳理了一下,注意了这么8句话(黑板上板书),那么今天要给大家讲什么呢?等会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知道了。阅读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要在看似矛盾的文字当中寻找合理性,同时又要在合理性当中寻找矛盾。(板书) 师:上课! 生:起立、立正、敬礼。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你们怎么理解这个“君”? 生—: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我们习惯上用“君”表示对人的尊敬。除此之外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思考、互相交流) 师:(引导)刘和珍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女的。(异口同声) 师:我们一般用什么尊称女子?比如我们讲话“女生们,先生们”,尊称“女士”。同时刘和珍君又是一个在抗议当中被枪杀的,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她应该是什么? 生:烈士!(异口同声) 师:那为什么不说“记念刘和珍烈士”,而是“记念刘和珍君”?我讲她是“烈士”或“女士”是不是也很合理呀? 生二:表示女学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师:什么样的地位? 生二:非同一般。 师:如何理解这个“非同一般”?例如我称张文质,不称“张文质老师”,也不称“教授”,我就称“文质君”,或者称“先生”。这是对他的尊重,同时我也有别的用意。君最常用的意思是“君子”。有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请大家现在查查字典。 生:(拿出字典查) 生三:古代是指地位高的人,现在是指人格高尚的人。 师: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女士”有没有这个意思?“烈士”有没有这个意思? 生:没有。(异口同声) 师: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君”,参考资料上就认为是敬称。其实不仅仅是敬称,它除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的敬意,更说明了了刘和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看上去“君”很合理,是个敬称,但是你回过头来一想,为什么不是女士,为什么不是烈士,而是君呢?这是一个矛盾。于是回过头来再研究这个词义。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学大师、文学巨

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历史幽愤的现代回响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执教:文勇评点:孙绍振 时间:2009年10月 班级:华师大一附中高一(16)班 【孙绍振评点】 当前语文教学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规定情景,进行对话。但是,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王荣生先生指出热衷于如何教,而不知教什么。就成了当前的最大问题。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是北欧教育思想的教条主义,以为只要把学生主体调动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在这背后,有一个最大的误解乃是教师水平是足够的,问题只在方法观念。近十年来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醒我们,只有知道教什么,才能确定如何教的途径。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份。在这方面比较清醒,在文本的钻研中提高学养,至今还不是多数。文勇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可爱、可喜、可贵。就在于不时有学养和才智的闪光。《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肯定是有难度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一定降低其难度。这里,迫切需要的是学问。没有学问,滥用对话。只能在感知的平面上滑行! 文勇在课堂上,显示了他的学养。首先,是还原历史语境,把时代背景交代得很清楚。其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感性材料:这里有陈西滢的言论、赵元任的歌曲、还有鲁迅差不多同时写作的《无花的蔷薇》等等。有了这些,就是不用太多对话,学生也不难感觉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如果仅满足于这些学问,那还不能成其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因为光有学问,也可能是僵死的知识,毕竟历史太遥远了。文勇的才智表现在把学问变成了现场的、感性的、带着自己生命化的体验的语言。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核心指向归结为“立人”,这就缩短了历史的距离。他引用了钱理群的话:“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他说,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这就抓住了本文的思想纲领。 但是思想纲领如果不落实在文本的解读上,则仍然是空热闹。 文勇的学问,不但在于提供知识背景。更在于对文本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提出了鲁迅这篇杂文在抒情上的独特之处,富于创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个观点:第一,鲁迅这篇文章,把“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这就获得了一种高度。”还用歌德的话来解释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显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和哲学。”第二,反复诉说。“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都是很有见地,对学生又是很有启发的。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

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含答案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树人”需要鲁迅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一、学习目标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读音及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长歌当.(dàng当作)哭桀骜.(ào不顺从) 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血 B.立仆.(pū倒下)惩创.(chuāng创伤)殒.(yǔn死亡)身不恤 C.尸骸.(hái 尸骨)攒.射(zuán 聚拢)菲.薄(fěi 微薄) D.租赁.(lìn 租借)抹.杀(mǒ勾掉)桀骜.(ào 不顺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落暗然永葆生机洋洋洒洒 B.屠戳菲薄毛骨悚然广有羽翼 C.俳徊编辑默无声息惊心动魄 D.蹂躏噩耗焦躁不安拖沓累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至于泣下。 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前往的。 ④真的猛士,将更而前行。 A.奋然黯然欣然毅然 B.毅然黯然欣然奋然 C.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D.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会画,你偏叫我画,这不是赶旱鸭子上架 ......吗? B.面对光怪陆离 ....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看着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他下决心做个悬壶济世 ....的企业家,援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返学堂。 D.做学问需要坚持不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不行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被这位老学者清晰的思路、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C.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D.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二)点击课堂 6.鲁迅先生为在“三·一八”惨案中死去的刘和珍等青年写下了这篇纪念性的文章,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师:今天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生:老师,写错字了。 师:“记念”等同于“纪念”,因为鲁迅那个年代白话文刚刚兴起,没有今天这么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有特殊含义,大家感兴趣可查阅资料。 (继续板书)作者是鲁迅 现在,我想请咱们班最能代表男生意愿的男生一位,最能代表女生意愿的女生一位来做一道填空题。大家先选,我来出题: 我鲁迅先生 我鲁迅先生的作品 男同学请在横线上画微信表情,女同学在横线上填一词语。要求写真心话。 (学生很快写好了) 我(双目仰视的表情)鲁迅先生(无法粘贴表情) 我(无言以对的表情)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尊敬鲁迅先生 我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 师:请男同学解释一下你画的表情的含义 生:我双目仰视鲁迅先生,我无言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

师:这两位同学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吗? 学生笑着点头。 师:我的学生读不懂鲁迅,鲁迅故乡绍兴的孩子们也这样吗?不应该啊! 有学生说:惭愧惭愧 师:那这节课我用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阅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能不能读懂?好吧! 同学们,从题目我们得到哪些信息? 生(七嘴八舌):记念说明这个人死了, 刘和珍君,是刘和,珍君,两人,还是怎么回事? 师:刘和珍是人的名字,君是对她的尊称。那这个人应该是不一般的人,因为鲁迅写文章纪念她。那我们先来读课文。我想请七位同学来读,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学生很配合) 好,每人读一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划住有刘和珍三个字的句子,当然用代词代刘和珍的也划住。 学生按序读课文,老师在其读完后,纠正读错的字,读错的句子,表扬读得好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来读大家划住的句子(下面是课文原句) 1、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2、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全文七个部分,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 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 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课文第二部分写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 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 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 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 路的。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 有帮助作用。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 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 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 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 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 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 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站引导学生关注父母对自己的爱,告诉学生应该 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跨越代沟。 (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教案(系列四)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教案(系 列四)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研讨课文,揣摩重点语句 一、研讨一、二节 、二小节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祭奠烈士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唤醒庸人 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二章,提到了哪几种人?他们对烈士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真的猛士程君等人 悼念、悲痛、怀念悲 所谓的学者文人反动势力 阴险、诬蔑愤愤揭反动当局 愤斥文人嘴脸 庸人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愤批庸人麻木 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庸人”是些怎样的人?鲁迅为什么很注意他们的存在?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这是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本原因。那么庸人呢? 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非人间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二.概括英雄生平,感悟伟大精神 三.品味疑难语句,揣摩精彩名句 [教学难点]:品味疑难语句,揣摩精彩名句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句导入 二.解题:记念----纪念 三.简介时代背景:3。18惨案,出示多媒体。 四.具体教学环节 (一)。第一环节:梳一梳,理一理,巧抓关键找头绪。(具体由一二两组的同学负责) 1.全文七节,如何归并?理由是什么? 2。给全文每部分拟小标题,三位同学来黑板演示 (配合多媒体演示) 3。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谁而言,目的何在?(二)。第二环节: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具体由三四两组的同学负责) 1.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 (出示多媒体) 2.重点讨论四次写刘和珍君“微笑而和蔼”,目的何在? 3.剪辑文章语句,组合成一首礼赞刘和珍君的诗歌,教师加以朗诵,作为此环节的小结。 (出示多媒体) (三)第三环节: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句。 1。.点线勾画,找出文中语句中的疑点,亮点,难点。 2.重点揣摩其中若干句子,在朗诵中感悟。 五.小结全文。 1.出示多媒体,小结全文要点 2.朗诵《我爱这土地》 六.课外作业。 1.剪辑组合文章语句,写一篇500左右的悼词《在刘和珍烈士墓前的讲话》 2.仿写《记念三鹿毒奶粉中遇害的无辜婴儿》 执教人:朱建党(高二(9)班) 08年10月6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说教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二.说学情 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目标: 依此学情,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关键语句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公开教学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吃力不讨巧的苦差事,要在有限的一课时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面面俱到肯定不行。学习这样的经典散文,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化繁为简;否则难免挂一漏万。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圈点批注法,诵读感悟法,揣摩释疑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采用三环节教学步骤:梳理——感悟——揣摩 第一环节:梳一梳,理一理,巧抓关键找头绪。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总体思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为此,我主要把这一环节细化为三点: 1.全文七节,如何归并?理由是什么? 2。给全文每部分拟小标题,三位同学来黑板演示 (配合多媒体演示) 3。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谁而言,目的何在? 第二环节: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具体由三四两组的同学负责) 1.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 (出示多媒体) 2.重点讨论四次写刘和珍君“微笑而和蔼”,目的何在? 3.剪辑文章语句,组合成一首礼赞刘和珍君的诗歌,教师加以朗诵,作为此环节的小结。 (出示多媒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两个环节分别由两个大组同步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的。同时,多媒体演示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环节: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句。 1。.点线勾画,找出文中语句中的疑点,亮点,难点。 2.重点揣摩其中若干句子,在朗诵中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亮点,疑点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没有什么是预先设计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机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既要有创见,又不能太过离谱。 六.说课外延伸 80多年前的文章,如何日读常新,如何将经典文章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并对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我设计的作业是:1。剪辑组合文章语句,写一篇500左右的悼词《在刘和珍烈士墓前的讲话》2。仿写《记念三鹿毒奶粉中遇害的无辜婴儿》. 以上是我对这次公开教学的一些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说课人:朱建党 08年10月6日

人教版高一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但是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②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③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冷静地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④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忍不住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记念刘和珍君》。 ⑤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创造,无疑都取决于艺术家们苦心孤诣、孜孜不倦地耕耘和探索。 ⑥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①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褒贬误用。②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使用正确。③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此处望文生义。④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处应该用“骇人听闻”。⑤苦心孤诣:苦心钻研,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使用正确。⑥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说,“看客”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我将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C.在不少省份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新建或改建的视频监控点迅速扩张,有的地方出现了商业机构为攫取巨额利润而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 D.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