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

1. 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 淋巴管内的液体

B. 输尿管内的液体

C. 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 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

【点睛】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

2. 下列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引起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

反应。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C错误;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功能;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识记神经中枢的组成及各中枢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 错误;

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故选A。

4. 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 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突触结构,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

【点睛】关键: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进而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结构。其次要注意反射的发生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成。

5.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左向右,则局部电流方向是: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B.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C. 人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在此反射弧中,肾上腺是效应器

D. 在只有传入神经元(A)和传出神经元(B)组成的反射弧中,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递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胞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A、若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左向右,则局部电流方向是:膜内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由左向右,而膜外相反,A正确;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的胸部以下阶段,但由于胸部处折断,与大脑皮层失去联系,所以一般情况下: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B正确;

C、人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在此反射弧中,肾上腺髓质是效应器,C错误;

D、在只有A和B两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A和B之间会形成突触,即A的轴突末梢与B 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D正确。

故选C。

6. 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

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该题时,要明确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7.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 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项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B项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类,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项错误。

【点睛】酶和激素的几个易混点:

(1)化学本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有多肽、蛋白质(如胰岛素)、固醇类(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

(2)产生细胞: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产生。

(3)作用:酶的作用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促进或抑制)生命活动。

(4)作用部位: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激素要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

8.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 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

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选B。

9.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10. 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 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 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 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吸附辅助性T细胞,注入RNA,单链RNA逆转录形成DNA,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HIV。

【详解】A、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HIV是RNA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

D、在辅助性T细胞内,HIV的单链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双链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1.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12. 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 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 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神经递质;③为突触后膜;④为受体。

【详解】A、①为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③也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

B、②为神经递质,其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

C、②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往往被快速清除,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C正确;

D、②神经递质与④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③的膜电位不一定呈现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 用同种小鼠为材料,分别进行4个与某种胞内寄生菌有关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给切除胸腺和未切除胸腺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未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B. 给注射和未注射抗T细胞抗体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C. 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D. 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明确抗原、抗体的概念、作用及各类免疫细胞的作用,再结合各选项准确答题。

【详解】切除胸腺,小鼠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细菌,A错误;抗T细胞抗体阻碍T细胞的功能,所以注射该抗体的小鼠更容易被感染,B正确;感染过该病毒的小鼠血清中含有该病菌的抗体,所以注射该血清的小鼠不易被该菌感染,C错误;小鼠的T细胞有助于小鼠的免疫,所以注射该细胞的小鼠不易被该病菌感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机体免疫调节以及相关实验设计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对进行判断,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14. 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15. 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选D。

16. 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解析】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图甲第一个过程就是逆转录过程,A正确。图乙显示,感染过程中有抗体的产生,抗体是由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的,B正确。HIV主要侵染和破坏T细胞;图丙显示,加入试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多,说明HIV在药物a的作用下,侵染能力下降,C正确。图丁显示,加入试验药物b后,HIV数量增多,说明HIV对药物b不敏感,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原理、识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7. 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 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 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 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运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2、天花病毒是DNA 病毒。

3、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免疫,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 、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 正确;

B 、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 ),B 错误;

C 、疫苗的

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 正确;

D 、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 正确。

故选B 。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理解疫苗的作用。

18. 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

B. 氨基酸、血红蛋白、二氧化碳、钠离子

C. 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递质小泡等都不属于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膀胱内的物质都不属于体内环境。

【详解】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A 正确;

B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成分,B 错误;

C 、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

D 、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

故选A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19. 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点睛】在充分理清题目给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反馈调节过程来解题。

20. 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若手术切除Z,会引起激素a和b分泌减少

C.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

D. 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X表示下丘脑,是体温、水盐、血糖调节中枢,A正确;

若手术切除Z,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X、Y器官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激素a和b 分泌增加,B错误;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患呆小症,导致智力低下,身材矮小,C正确;Y表示垂体,可分泌多种促激素和生长激素,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图中X是下丘

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21.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如图)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电镜下可见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合成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

B. 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 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

D. 据图可知,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一定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重症肌无力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递质不能充分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据此分析。

【详解】A.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无关,A错误;

B.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B错误;

C.据图可知,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肌肉动作电位产生,C正确;

D.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受到自身抗体作用减少,D错误。故选C。

22.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

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23. 餐后或一次性摄入较多的糖,血糖浓度的暂时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

B. 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C. 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D. 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息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增加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使血糖降低,A错误;

B、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下丘脑中含血糖调节中枢,B正确;

C、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C正确;

D、高浓度血糖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A。

24.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 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 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答案】C

【解析】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丙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形成特异性抗原受体,B错误;乙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B淋巴细胞的转化关系图,考查人体免疫细胞的来源、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有包膜的β属的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nCoV,是引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元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患者发烧是大脑皮层作为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致

B. 病毒蛋白质制成的疫苗可能引发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

C. 患者严重腹泻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D. 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中都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能攻击肺部细胞,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A错误;

B、由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制成,没有感染性,不会侵入细胞内,因此疫苗注入人体后,不会引起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B错误;

C、患者出现严重腹泻脱水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大对水的重吸收,使渗透压降低到正常水平,C正确;

D、为防止疫情传播所做的核酸检测利用了病毒核酸与待测样品间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抗体检测中是蛋白质间的特异性结合,不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故选C。

26.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

C. T细胞成熟于胸腺,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 A物质为淋巴因子,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据图分析:图中A物质表示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B物质表示特异性受体。

【详解】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细胞后,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记忆细胞,其细胞周期会变短,A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B正确;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物质表示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只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而不能清除抗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免疫的详细过程,确定图中A、B代表的物质或结构的名称,明确淋巴因子只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但是不能清除抗原。

27. 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B. 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C. 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

D. 若激素c能抑制T细胞对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则人长期情绪压力不能缓解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肾上腺髓质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A正确;

B、激素d为肾上腺素,能促进血糖升高,且肝细胞膜上有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激素c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情绪压力→下丘脑→[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c]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当激素c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激素c的分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合成分泌的,因此若激素c能抑制T细胞对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则长期处于情绪压力状态下,免疫能力会降低,D正确。

故选B。

28.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

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29. 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B. 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C.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 寒冷环境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应减少,从而增加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A错误;

B、血糖调节受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B错误;

C、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垂体、肾上腺、胰岛等,都受下丘脑影响,也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C项正确;

D、寒冷环境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维持动态平衡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30.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鸢尾素的激素(一种蛋白质),在运动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它不仅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鸢尾素是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信息物质

B. 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实验小鼠记忆测试表现比对照组好

C. 神经细胞膜上分布着与鸢尾素特异性识别的受体

D. 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阿尔兹海默综合征(俗称老年痴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

2、H+等,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详解】鸢尾素是一种激素,是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信息物质,A正确;鸢尾素不仅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实验小鼠记忆测试表现比对照组差,B错误;鸢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可见神经细胞膜上分布着与鸢尾素特异性识别的受体,C正确;鸢尾素不仅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阿尔兹海默综合征(俗称老年痴呆),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31. 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题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题试题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下列免疫细胞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A.抗体B.淋巴因子C.溶菌酶D.吞噬细胞 2.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异常D.血糖含量偏高 3.下列有关水盐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渴觉的神经冲动最初来自下丘脑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维持K+浓度相等 C.末被吸收的钾经尿液排出体外D.血钠升高能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4.能与肾上腺素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①胰岛素②胰高血糖素③甲状腺激素④抗利尿激素⑤醛固酮 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⑤ 5.人在感觉寒冷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战”现象,此反射的效应器是 A.骨骼肌B.立毛肌C.血管平滑肌D.皮肤毛细血管 6.紫茉蓝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三种类型;花色由一对核基因R、r控制,基因型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根据图上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花斑叶 B.③个体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②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D.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7.下列有关植物叶绿体的成分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吸收光的色素位于基粒上,转化光能的色素位于基质中 B .得到电子后的某些叶绿素a 即成为强氧化剂,能使NADPH 转变成NADP + C .分解水的部位在基粒,分解ATP 和NADPH 的部位在基质 D .光能转化为电能后,能使某些叶绿素b 不断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 8.右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 B .抗原也可以直接作用细胞⑤和④ C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细胞② D .阶段Ⅳ、Ⅴ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9.用小鼠做实验,研究一种疫苗对预防感染的有效性。 下图为该实验的某些关键步骤,其中需要在相同条 件下同时进行的是 A .a, c B .a, d C .b, c D .b, d 10.右图为Ⅰ、Ⅱ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的关系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①在曲线OA 段,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限制 因素是CO2浓度 ②在E —F 光强范围内,影响两种植物光合 速率的因素只有CO 2浓度 ③影响植物Ⅱ出现C 、D 两点差异的主要因素是CO 2浓度 ④植物Ⅰ可能是C 4植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小明有一次因故没吃早饭就上学去了,但到第四节课时他仍然能精神饱满地认真听讲和学习。 关于他此时体内血糖调节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分解生成葡萄糖 B .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元分解 C .下丘脑促进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 D .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病毒 甲组小鼠 a 疫苗 乙组小鼠 d b c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感想总结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感想总结 :临近中期考试,同学们对这次考试有什么期望呢?有没有认真复习高二年级的课程呢?下面是高二生物期中考试感想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复习高二生物,欢迎同学们点击参考! 期中考试考完了,还没等成绩出来,我已经预料到了这次考试的惨败,我认为让这次考试惨败和这几点有关: 1、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 2、考试时心理状态不佳,非常紧张 3、考试时精神状态异常不好,没精打采,根本没有心思考试,只想赶快把题做完,结束考试 4、在考试的时候有部分题目不会做,放在了后面来做,结果后面没有了时间,也忘记了还有这些剩余的题目 成绩次日就下来了,结果非常令人惊讶,简直不可思议,卷子错误连篇,叉叉随处可见,上次期末222名,这次中期考试竟然409名,直线下降187名,接近翻番,如果在后半期还是这样的状态,留在宏志班是没有希望、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我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想到宏志班来,而我在后退,他们在前进,所以我在后半期一定要努力,做到这几点:1、每天所有的课余时间均拿来学习、做作业、看书,上厕所除外。 2、提高每次作业质量,包括语文、生物、英语等其它科目,

尽自己的力量完成会做的题目。 3、做作业认真审题,遇到选择题、填空题不乱写乱填,坚决做到先审题再思考最后再答题,不盲目的猜。 4、回家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使用电脑,在有关学习的情况下才使用电脑 5、上课不和同桌及其周围的人讲话,在上课时不理睬与课堂无关的谈论、事件 6、上课尽量精力集中,不发呆、坐飞机 7、不在上课的时候睡觉,特别是生物课的时候 8、不在上课时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事情,例如在生物课上做其它科目的作业之类 9、改变我自暴自弃、破管子破摔的观念 这9点,我一定要在这在校的四十多天中坚持下去,争取考到前200名,留到这个集体,时间已经不多了,难道在这剩余的四十多天中,我都不能坚持么?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反思,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否则期中考试也就失去的它真正的意义。

2018-2019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 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果胶酶 ③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④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 ⑤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种酶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用于去除植物细胞壁 ⑦组成果胶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和核苷酸 A.①②⑤B.②③⑦C.③④⑥D.③④⑤ 2.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图和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过程要先切块后清洗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B.②过程加入蛋白酶可以提高苹果的出汁率C.③过积发酵瓶中留1/3的空间可防止发酵时培养液溢出 D.④过程需要将发酵装置中的充气口开关关闭并适当提高温度 3.果汁生产中果胶酶能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为了节约成本, 某工作人员在适宜的温度和pH下,利用苹果汁和一定浓 度的果胶酶溶液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实验结果如图。 对实验失误可能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都合理的是() A.酶促反应时间不合理;延长反应时间 B.苹果汁的用量不合理;增加用量 C.果胶酶用量不合理;增加用量 D.果胶酶体积梯度不合理;增大体积梯度 4.2018年3月,我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将人亨廷顿舞蹈症基因插入猪成纤维细胞中,成功培育出亨廷顿舞蹈症的模型猪,为治疗人类神经细胞功能 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外源基因插入猪成纤维细胞中,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 B.以猪成纤维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全能性 C.模型猪的培育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D.模型猪为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病理研究、药物研发提供试验材料 5.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血管中有一种特殊的β-淀粉样蛋白体,它的逐渐积累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体的产生和积累。下列技术不能用于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是() A.胚胎移植技术 B.胚胎干细胞技术 C.单克隆抗体技术 D.基因治疗技术 6.以下技术与应用匹配不正确 ...的是() A.核移植技术——培养鲤鲫核质杂交鱼 B.干细胞技术——提供用于移植的细胞或器官

(完整版)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分析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分析 一、试卷评析本次高二生物联考试题试题主要考察三本必修教材内容,结合已实行新课改省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我区各校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考察了选修3的内容。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分布广泛,并重点考察了高考的热点,比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遗传变异等。从题目的形式来看,注意了从图和表格中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考察,从题目的难度来看,既有基础内容的考察,又有较好的能力考察题目。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考查,多为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难度不大,部分试题涉及知识的灵活应用,有一定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有较高要求。如选择题2、17、24、26、28、29、30。非选择题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整套试题考查学生对中学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难度与综合性上都适当控制,力图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遵循考纲,为高三生物备考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利于公正评价目前我区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水平,是一份优秀的试题。 二。考试成绩统计和答卷情况分析1.选择题部分(共60分)本次共抽查163份试卷,计算了每个小题的得分率如下表: 题目12345678910得分率0.770.480.750.640.760.950.930.6201940.50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19率0.7201950.930.750.690.770.6201940.620192题目21222324252627282930得分率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卷答案.doc

2016-2017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卷答案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注释) 1、如图表示人体某组织的结构,数字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2、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都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机物 B.细胞分裂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C.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可能不同 D.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3、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作物的除草剂,其原理与下列叙述相似的一项是() A.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 B.修剪制造植物盆景 C.除去种子后的子房停止发育 D.雪松保持塔形 4、在人和动物体内有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根据图分析(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D代表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B.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抗利尿激素 C.E作用于B,对应的E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 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6、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 )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7、高处坠落造成人高位截瘫(颈椎损害),以下四种表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大小便失禁 B.触觉完全丧失 C.躯干冷温觉丧失 D.躯干痛觉丧失 8、注射肉毒杆菌除皱是由加拿大皮肤科医师发明的目前最常用的新型除皱技术之一。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 A.突触前膜 B.突触间隙 C.突触后膜 D.受体 9、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5)

爱德外国语学校2015学年第二学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28题,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A.有无细胞壁 B.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C.有无细胞质 D.有无细胞膜 2.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对机体是有害的 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C.衰老的细胞呼吸变慢 D.细胞分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3.某成年女子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她的那种细胞可能不含色盲基因 A.卵细胞 B.肝脏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4. 下列物质中,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臭氧 D.一氧化碳 5.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酶可以通过提供能量来提高反应速率 B.ATP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为核糖、磷酸和腺嘌呤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既没有酶也没有产生ATP D.所有的酶促反应均需ATP水解提供能量 6.下图表示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葡萄糖,则C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乳糖 B.若C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为C、H、O、N C.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B可能为氨基酸 D.若B为脱氧核苷酸,则C可能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核糖体中 7.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 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 8.能分泌生长激素的腺体是 A.下丘脑 B.甲状腺 C.垂体 D.性腺 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200只纯合长翅果蝇、400只杂合长翅果蝇和400

高二生物考试反思总结

高二生物考试反思总结 考试后进行总结,有利于查漏补缺,尽快弥补不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高二生物考试反思总结吧! 高二生物考试反思总结【1】生物结考的铃一响,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似的。时间竟是始料未及的紧迫,而且从未这么被题目牵着鼻子走过,拿捏不定的空太多。考完后就心神不定的,觉得生物考试本不应该这么难。于是,回到家后,不惜花了半个小时把整张卷子大抵重做了一遍,便顿觉豁然开朗,仿佛久困于井底的矿工重见天日一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又不觉心如刀绞,坚信当时韦尼克区或是额中回后部8区一定停止了工作,虽捶胸顿足不止,但败局已定,早已无力回天了。 总分85分,能上平均分,已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了。但我惊奇地发现,班里的最高分竟然只有92分,上90分的也就寥寥几个。这时,自怨自艾就显得矫情,因为谁也没有规定你的水平就必须比别人高。但我就是不甘心呀,如此简单的一套题(呵呵,实际上我们的题并不简单,题量也大),不得95分,实在有失水准。当然,这些自我安慰的话最终是骗不过自己的。因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此作深刻总结。 首先要说考试心态。考生物前可谓是异常紧张。因为前三场考试已经输得一塌糊涂了,这场考试就不是赢不赢的问

题了,而是赢多少的问题。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比平均分高10分。期望值高没有什么错,但我却犯了孤注一掷的大忌。于是,选择题部分我就谨小慎微,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纰漏。偏偏事与愿违,开篇第三题就给我以沉重打击。当我无比纠结于细胞膜蛋白质含有硫元素这个问题时,时间老人就在我身旁匆匆走过,于是便慌了阵脚。接着又碰上24题。这本身是很简单的一道题,静下心思考30秒应该就能出答案。可我的心里却一团糟,眼巴巴地瞪着8个阿拉伯数字竟1分钟没动笔。最后,胡乱蒙了个选项,草草而过。看来,考试的结果,早在开考后的前十几分钟,就已成定数。 其次要说审题。这是令我无比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数不清在这条河沟里到底翻过几次船。比如第49题第3小问,这原本是不假思索就可以出答案的,可我却犹豫不决,徘徊踯躅于保留癌细胞的无限增值基因还保留效应B细胞的抗体基因之间,取舍不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都要保留,于是便迟迟不肯下笔。其实,我的思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题干第一话就赫然写着:“科学家从某些能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可当时我果断对其进行了中枢过滤,虽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有3个空完全不知所云,而且还夺取了本应属于我检查的宝贵时间。 我还清楚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我就犯了类似的错误。有一道基因工程的题,题目不难,我看过题之后就匆匆作答,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通过期中考试,可以及时发现高二生物所学知识问题,弥补不足,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卷含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卷 本卷为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相应的字母代号。1-20题,每题1分,21-3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油菜籽的含油量随世代选择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籽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 D.改变了油菜籽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2、下列对从某人体内的癌细胞、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中提取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RNA都不相同 B.酶不都相同 C.核基因不都相同 D.蛋白质不都相同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全是杂合子 B.两个杂合子交配后,后代必是杂合子 C.两个纯合子交配后,后代必是纯合子 D.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能稳定遗传

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让F1与双隐性类型进行测交,测交实验能了解到①F1的基因型②F1产生配子的种类③F1相关基因的结构④F1产生配子的比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让子代高茎豌豆全部自交,则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为 A.3∶1 B.9∶6 C.5∶1 D.1∶ 1 6、已知一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它基因型的玉 米植株,但其子代中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7、某牵牛花植株与一红花阔叶牵牛花植株(AaBb)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 =3:3:1:1,此牵牛花植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 A.Aabb、红花窄叶 B.aabb、白花窄叶 C.AaBb、红花阔叶 D.aaBB、白花阔叶8、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A.1/4 B.1/16 C.1/8 D.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期中试题(1-3章 附答案)

任丘二中2012年高一生物期中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 ..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2、豌豆在自然状况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传粉授粉的植物B.豌豆是异花传粉的植物 C豌豆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大D.豌豆是先开花后传粉 3、水稻的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中的纯合体占总数的 A.25% B.50% C.75% D.100% 4、关于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正确叙述是 A.两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两杂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C.杂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D.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 5、一对有耳垂的父母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说明 A.有耳垂为显性性状B.无耳垂为显性性状 C.有耳垂为隐性性状D.不能说明问题 6、.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的父亲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请你预测,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几率是( ) A.1 B.1/2 C.1/4 D.1/8 7、家兔的毛色黑色(A)对褐色(a)为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A.纯种黑毛兔B.褐毛兔C.杂种黑毛兔D.前3项 8、性染色体存在于() A.体细胞B.精子C.卵细胞D.以上都有 9、用矮杆晚熟(ddEE)水稻和高杆早熟(DDee)水稻杂交,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如果希望达到2000珠矮杆早熟纯种水稻,那么F2 在理论上要有()A.800珠B.1000珠C.1600珠D.32000珠 10、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 实质是 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B.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11、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只能产生一种表现型的是 A、BBSs×BBSs B、BbSs×bbSs C、BbSs×bbss D、BBss×bbSS 12.要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板结构,所选择的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的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13.已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那么该动物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染色体多少条 A.2N B.4N C.N D.3N 1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 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D.⑥⑦ 15.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A.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B.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C.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D.着丝点分裂,一个染色体变成两个染色体

高中生物期中考试个人总结

期中考试个人总结 考试过去了,留给我的除了有各班级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这次考试的总结与反思,这次考试我所教的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我所教学科也大幅度下滑,有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 1.成绩分析 从成绩上看,3班和4班较差,从平时教学来看,这两个班级上课回答问题反映也较差一些,没有引起我足够重视。 2.存在问题: (1)课堂效率较低。体现在当堂所讲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不好,本月有好几次课前提问学生的回答不准确,记忆不熟练。 (2)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原来以为上课讲到了,学生就应该掌握,从现实来看并不是这样,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才能记忆牢固。 (3)对偏科生指导少。由于种种原因与偏科生的交流较少,导致偏科生还是偏科。 3.具体措施 (1)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每一节课,阅读教材,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让每节课都力争成为精品课堂。 (2)优化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讲课、整理、练习、讲评、反思等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加强偏科生谈话。利用好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找学生谈话。 高二4班期中考试总结 本次期中考试4班成绩下滑较快,从原来的年级第二名下降到现在的年级第六名,为了促进班级的进步,下面对本次考试总结如下: (1))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较多,包括有的成绩很好的同学。 (3)纪律自觉性较差。上课时都不能安静,教师必须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坚持正面引导。 (4)学习习惯有待加强。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懒,笔记不记或记得很少,背书时候只是简单背书,不动手导致考试时候眼高手低。 失败了怎么办?认真反思是首先的:

第一,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要认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 第二,你接下来要干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因为失败不甘心接着走,而是要正确地衡量自己。看看想要什么,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弱势是什么; 第三,确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走。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 生物是小高考必考科目之一,故从高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生物。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生物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生物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生物,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完整版)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

邹平双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中生物组创新试题 学区: 二学区 级部: 高二 姓名: 张珊珊 所教班级: G2.6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向是( ) A .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B . 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 C . 血浆→组织液→血浆→淋巴 D . 血浆→淋巴→血浆→组织液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Na +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B . 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C . 大量出汗后应喝些淡盐水,这样可以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 D . K +在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血钾含量过低会导致心肌自动节律异常 3.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下列激素与 靶细胞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B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C . 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 .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 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 望梅止渴 B . 膝跳反射 C . 缩手反射 D . 吮奶反射 5.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突变导致的各种细胞癌变均可遗传 B . 石棉和黄曲霉素是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 C . 癌变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缓 D .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 6.仿生学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如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扫描等就借鉴了某些生物的回 声定位系统的特点,这是利用了生物的( ) A . 直接价值 B . 间接价值 C . 潜在价值 D . 生态功能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 .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8.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 细胞,再由B 细胞呈递给T 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 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②⑤④ C . ①③⑤④ D . ①③④⑤ 9.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 . 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 C .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导致血糖浓度上升 D . 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上升 10.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 .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 . 细胞a 只能为B 淋巴细胞,细胞b 只能为T 淋巴细胞 D . 细胞c 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 只能为效应T 细胞 11.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呆小症 B . 激素到达作用部位,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立即分解 C . 胰岛素促进细胞对糖的氧化分解与细胞膜蛋白无关 D .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体现了生物膜有流动性,但膜成分不会更新 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13.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是( ) A . 内环境的稳态 B .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C .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下列对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2016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60分) 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切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B.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人体某些组织的含水量近似,但形态却不同。如:心肌含水约79%而呈坚韧的形态;血液含水约82%却呈川流不息的液态,对于这种差异的正确解释是: A.心肌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高 B.心肌细胞内结合水含量较高 C.血液中全是结合水 D.血液中全是自由水 3、促进高等动物生殖器官发育的物质属于 A.核酸 B.糖类 C.蛋白质 D.脂质 4、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并生成一分子水,这个水分子中的氢来自 A.氨基 B.羧基 C.一个来自氨基和一个来自羧基 D.连接在碳原子上的氢 5、下列哪项物质的组成中含有糖类物质 A.胰岛素 B.纤维素酶 C.RNA D.糖精

6、组成纤维素、纤维素酶和决定纤维素酶的遗传物质三者的基本单位依次是 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 B.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 C.氨基酸、氨基酸和核苷酸 D.淀粉、蛋白质和DNA 7、有关溶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 B.溶酶体是“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 C.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D.溶酶体能分解细胞内所有的物质 8、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C.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9、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10、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B.细胞膜和核膜 C.中心体和纺锤体 D.核糖体和内质网 11、在豌豆叶肉细胞和人表皮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中心体 B.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C.线粒体、内质网和核糖体 D.线粒体、液泡、中心体和核糖体 12、下列细胞具有细胞周期的是 A.植物叶肉细胞 B.胚胎干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D.神经细胞

高一生物期中考试反思

高一生物期中考试反思 这次生物之所以没有考好,总结原因如下: 1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 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2准备不充分。毛主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 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 了亏。 今后我要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 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 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 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 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 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 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综上,我决心: 生物结考的铃一响,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似的。时间竟是始料未及的紧迫,而且从未这么被题目牵着鼻子走过,拿捏不定的空太多。考完后就心神不定的,觉得生物考试本不应该这么难。于是,回到 家后,不惜花了半个小时把整张卷子大抵重做了一遍,便顿觉豁然

开朗,仿佛久困于井底的矿工重见天日一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又 不觉心如刀绞,坚信当时韦尼克区或是额中回后部8区一定停止了 工作,虽捶胸顿足不止,但败局已定,早已无力回天了。 总分85分,能上平均分,已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了。但我惊奇 地发现,班里的最高分竟然只有92分,上90分的也就寥寥几个。 这时,自怨自艾就显得矫情,因为谁也没有规定你的水平就必须比 别人高。但我就是不甘心呀,如此简单的一套题(呵呵,实际上我们 的题并不简单,题量也大),不得95分,实在有失水准。当然,这 些自我安慰的话最终是骗不过自己的。因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 在此作深刻总结。 首先要说考试心态。考生物前可谓是异常紧张。因为前三场考试已经输得一塌糊涂了,这场考试就不是赢不赢的问题了,而是赢多 少的问题。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比平均分高10分。期望值高没有什 么错,但我却犯了孤注一掷的大忌。于是,选择题部分我就谨小慎微,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纰漏。偏偏事与愿违,开篇第三题就给我以 沉重打击。当我无比纠结于细胞膜蛋白质含有硫元素这个问题时, 时间老人就在我身旁匆匆走过,于是便慌了阵脚。接着又碰上24题。这本身是很简单的一道题,静下心思考30秒应该就能出答案。可我 的心里却一团糟,眼巴巴地瞪着8个阿拉伯数字竟1分钟没动笔。 最后,胡乱蒙了个选项,草草而过。看来,考试的结果,早在开考 后的前十几分钟,就已成定数。 其次要说审题。这是令我无比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数不清在这条河沟里到底翻过几次船。比如第49题第3小问,这原本是不假 思索就可以出答案的,可我却犹豫不决,徘徊踯躅于保留癌细胞的 无限增值基因还保留效应B细胞的抗体基因之间,取舍不定,最后 得出的结论是,都要保留,于是便迟迟不肯下笔。其实,我的思考 完全是多余的,因为题干第一话就赫然写着:“科学家从某些能无 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可当时我果断 对其进行了中枢过滤,虽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有3个空 完全不知所云,而且还夺取了本应属于我检查的宝贵时间。

高二生物必修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必修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文科班的同学做 .......11..-.60..题.,.计.50..分.) .......1.-.50..题.,.理科班的同学做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和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2.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和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 4.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 A.茎尖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 B.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的含量高 C.生长素在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含量高 D.茎尖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 5.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是 A.初生演替和再生演替 B.再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初生演替和后生演替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6.发生在祼岩上的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的主要作用是 A.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 B.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使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C.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D.为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7.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A.沼泽 B.草原 C.森林 D.农田 8.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率 9.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A.125只/公顷 B.100只/公顷 C.75只/公顷 D.50只/公顷 10.下列对种群概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C.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11.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的浓度的生长素涂在该花的子房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12.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高中生物期中考试总结

高中生物期中考试总结 生物结考的铃一响,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似的。时间竟是始料未及的紧迫,而且从未这么被题目牵着鼻子走过,拿捏不定的空太多。考完后就心神不定的,觉得生物考试本不应该这么难。于是,回到家后,不惜花了半个小时把整张卷子大抵重做了一遍,便顿觉豁然开朗,仿佛久困于井底的矿工重见天日一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又不觉心如刀绞,坚信当时韦尼克区或是额中回后部8区一定停止了工作,虽捶胸顿足不止,但败局已定,早已无力回天了。 总分85分,能上平均分,已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了。但我惊奇地发现,班里的最高分竟然只有92分,上90分的也就寥寥几个。这时,自怨自艾就显得矫情,因为谁也没有规定你的水平就必须比别人高。但我就是不甘心呀,如此简单的一套题(呵呵,实际上我们的题并不简单,题量也大),不得95分,实在有失水准。当然,这些自我安慰的话最终是骗不过自己的。因此,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此作深刻总结。 首先要说考试心态。 考生物前可谓是异常紧张。因为前三场考试已经输得一塌糊涂了,这场考试就不是赢不赢的问题了,而是赢多少的问题。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比平均分高10分。期望值高没有什么错,但我却犯了孤注一掷的大忌。于是,选择题部分

我就谨小慎微,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纰漏。偏偏事与愿违,开篇第三题就给我以沉重打击。当我无比纠结于细胞膜蛋白质含有硫元素这个问题时,时间老人就在我身旁匆匆走过,于是便慌了阵脚。接着又碰上24题。这本身是很简单的一道题,静下心思考30秒应该就能出答案。可我的心里却一团糟,眼巴巴地瞪着8个阿拉伯数字竟1分钟没动笔。最后,胡乱蒙了个选项,草草而过。看来,考试的结果,早在开考后的前十几分钟,就已成定数。 其次要说审题。 这是令我无比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数不清在这条河沟里到底翻过几次船。比如第49题第3小问,这原本是不假思索就可以出答案的,可我却犹豫不决,徘徊踯躅于保留癌细胞的无限增值基因还保留效应B细胞的抗体基因之间,取舍不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都要保留,于是便迟迟不肯下笔。其实,我的思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题干第一话就赫然写着:“科学家从某些能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可当时我果断对其进行了中枢过滤,虽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有3个空完全不知所云,而且还夺取了本应属于我检查的宝贵时间。 我还清楚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我就犯了类似的错误。有一道基因工程的题,题目不难,我看过题之后就匆匆作答,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卷(有答案)AqqqAq

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 命题人:审题人: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答题卷收回,试卷学生自己保留。 一、单项选择(60分,每题2分) 1.下列有关果酒、果醋的制作和腐乳制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果醋制作时需要的温度比果酒制作时需要的温度高 B.腐乳制作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根霉 C.果酒制作时需要密封发酵,果醋制作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D.果酒制作时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时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2.如图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装置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利用装置甲制作腐乳时,应随着豆腐块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 C.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装置乙的排气口是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3.下图是草莓酒制作的步骤,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②是对草莓进行灭菌处理 B.步骤⑤为加入酵母菌液或含酵母菌的凝胶珠 C.发酵过程中放气量先增加后减少 D.可利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 4.下列有关腐乳制作过程相关的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为了有利于毛霉的生长,豆腐块应整齐排放,豆腐块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B.加入胡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调节口味 C.豆腐块装瓶时,为了避免影响口味,逐层加盐量应大致相等 D.装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迅速用胶条密封保存 5.泡菜发酵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 2 ;气体为CO 2 B.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氧产生CO 2 ;气体为CO 2 C.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 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 6.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酿酒过程中密封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B.酵母菌和醋酸菌所需的发酵底物、条件相同 C.制作腐乳时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D.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CO 2 7.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发酵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 C.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D.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8.家庭中制作泡菜的方法: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下列与此过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B.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 C.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 D.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 9.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食品果酒果醋腐乳泡菜 主要微生物酵母菌醋酸菌毛霉醋酸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