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

~`前言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波、陈晶晶、肖东楼、沈宝铨、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

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

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4.3.2 病原学检查(详见附录A):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4.2.1,4.2.2,4.3.1者,4.1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4.3.2。

5 防治原则

5.1 治疗原则

5.1.1 一般及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5.1.2 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5.1.3 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喂养)适宜的食物。5.2 多发、爆发疫情的处理原则

5.2.1 立即隔离及治疗病人。

5.2.2 采样做病原学和/或血清学检查,尽快查明病原。

5.2.3 尽快查明传染来源,采取相应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阻断疫情发展。

5.3 预防原则

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及临时性大型工地应特别注意预防爆发和流行。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病原学诊断方法

A1 沙门菌的检验

A1.1 标本的收集

腹泻流行或爆发时,依据患者的数量及分布范围,决定采取标本的份数。所采集的粪便标本应尽快送检。运送时间超过2h者,标本应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在冰浴条件下送检。

A1.2 分离方法

一般取粪便接种一个强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一个弱选择性培养基(如麦康凯平板),37℃培养。从培养物挑选可疑菌落作进一步生化鉴定。

A1.3 血清学鉴定

系用O、H、Vi因子血清与待检菌株作玻片凝集试验,先用O因子血清确定其所属O群及其O抗原的各种成分,再用H因子血清检查其第一相和第二相的H抗原以确定血清型,必要时还要用Vi血清检查。

A1.4 菌型的判定和结果报告

综合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查结果,查对抗原表,判定菌型并报告结果。

A2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验

A2.1 患者粪便标本的收集(同A1.1)

A2.2 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蘸取新鲜粪便标本接种于下列培养基:

a)麦康凯琼脂或伊红-美蓝琼脂等对大肠杆菌抑制性较弱的选择性鉴别培养基,大肠杆菌发酵乳糖,在麦康凯琼脂呈桃红色不透明菌落;

b)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以1%山梨醇代替乳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及某些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迟缓发酵山梨醇,菌落为无色;

c)血琼脂平板,用于观察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溶血及与其他菌落的鉴别。

标本接种培养基后,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

A2.3 初步鉴定

挑取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及与大肠杆菌多价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阳性者作进一步鉴定。

A2.4 鉴定

A2.4.1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标本: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b)生化反应符合大肠杆菌特征;

c)血清学鉴定符合EPEC血清型(表A1)。

表A1 常见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的O血清群及血清型

A2.4.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a)标本:霍乱样水样便;

b)生化反应符合大肠杆菌特征;

c)血清学鉴定符合ETEC血清型(表A1);

d)检出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和/或耐热肠毒素(ST)。测定LT可用兔肠段结扎试验、皮肤试验、ELISA、Biken试验、平板免疫溶血试验、DNA探针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各实验室可根据其条件及习惯选用其中之一。

A2.4.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a)标本:细菌性痢疾样便;

b)生化反应:不发酵或迟缓发酵乳糖,不产气,除O(下标始)124(下标终)外无动力,酒石酸盐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c)血清学鉴定符合EIEC血清型(表A1);

d)豚鼠角膜结膜试验(Sereny试验)或Hela细胞侵入试验阳性。

A2.4.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a)标本: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

b)生化反应:迟缓发酵山梨醇,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白色;

c)血清学鉴定:其血清型为O(下标始)157(下标终):H,或O(下标始)26(下标终):K(下标始)62(下标终):H(下标始)11(下标终)(表A1);

d)产生Vero细胞毒(VT)。

A3 致泻性弧菌的检验

A3.1 患者粪便标本的收集(同A1.1,标本在室温条件下运送和保存)。

A3.2 分离培养

A3.2.1 直接分离:采得的标本可直接划种于分离培养基,37℃培养过夜。培养基可选用非选择性或选择性培养基,常用的非选择性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和含5%羊血球琼脂,选择性培养基有弧菌琼脂、庆大霉素琼脂、4号琼脂、TCBS等。

A3.2.2 增菌后分离:收到标本后在直接分离的同时接种碱性蛋白胨水,于37C增菌6~

8h后划种选择性培养基或非选择性培养基,37℃培养过夜。

A3.3 初步鉴定

挑选可疑菌落作氧化酶、动力、O/129敏感性检查及O1和O139霍乱弧菌诊断血清玻片凝集试验。符合弧菌性状但在O1和O139霍乱弧菌诊断血清不发生凝集者进一步作系统鉴定。在O1或O139诊断血清发生凝集者可报告检出O1或O139群霍乱弧菌,按相应标准处理。A3.4 鉴定

对检出的弧菌进一步作系统鉴定,按表A2判定结果。

表A2 致病性弧菌鉴定表

A4 空肠弯曲菌的检验

A4.1 标本的收集(同A1.1)

A4.2 标本的检查

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可直接作涂片检查,革兰氏染色或用0.3%碱性复红单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细长、弯曲、呈S形或“海鸥展翅”状、无芽胞。液体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射标运动”样的动力。

A4.3 分离培养

本菌为微需氧菌,在含有5%氧气时生长最好,此外,还需要二氧化碳,可以使用:①混合气体法;②烛缸培养法。分离用的培养基有布氏琼脂培养基、Campy-BAP培养基、Skirrow 培养基、卵黄盐水培养基、巧克力猪血水琼脂及代血铁盐培养基等。为抑制杂菌生长,提高检出率,可于培养基中加入万古霉素(6mg/L)、两性霉素(2mg/L)、磺胺增效剂(5mg /L)、多粘菌素B(4mg/L)。

A4.3.1 直接分离培养:使用布氏琼脂等进行分离培养,取数接种环粪便划线涂于分离平皿上,在37C或42℃微需氧环境中培养1~3天,如未见生长,应继续培养1~2天,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在42℃条件下培养,胎儿弯曲菌应置37C培养。

A4.3.2 增菌后分离培养:将大约0.1g粪便标本置液体增菌培养基内,于42℃微需氧条件下培养2~3天,然后再用前述的一种培养基分离培养。

A4.3.3 初步鉴定:根据过氧化氢酶的产生,弯曲菌可分两个群,产生过氧化氢酶的有胎儿弯曲菌和空肠/结肠弯曲菌,不产生过氧化氢酶的有唾液弯曲菌。从分离培养基上挑取可疑菌落,结合显微镜形态观察,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动力。同时以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证实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同时作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均为(+),对符合弯曲菌属特性的培养物可做进一步鉴别。

A4.4 生化试验

不发酵也不氧化糖类,V-P、甲基红、靛基质、柠檬酸盐、尿素、丙二酸盐、明胶。霍乱红试验均为阴性。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分解精氨酸,无脂酶活性,不产生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在TTC培养基上菌苔呈紫色有光泽,甘氨酸培养基表面生长似雾状。

A4.5 血清学分型

生化反应确定为空肠弯曲菌以后,可采用被动血凝试验或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

A5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验

A5.1 标本的收集(同A1.1)

A5.2 分离方法

可直接接种于SS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等选择性琼脂平皿上,22~30℃培养24~48h。同时取约1g标本接种于10mL pH7.4~7.6PBS,混匀后放0~4℃,培养1日和3周时取增菌培养物按上法分离培养,同时再转种于改良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或其他增菌液,22~30℃培

养1~2日后分离。

A5.3 挑选可疑菌落

耶尔森菌生长在麦康凯(MAC)培养基上,25℃24h达1~2mm,48h可达3mm,菌落为灰白色或桃红色,不发酵乳糖,部分菌株有一个不整齐的透明边缘,如用解剖镜或显微镜观察菌落,更易于识别。挑选半透明、光滑、不带青色光泽的菌落。耶尔森菌生长在SS培养基上菌落类似MAC培养基上的菌落,但稍小,菌落光滑,无色,大小类似痢疾杆菌菌落。可种三糖铁培养基,经1天、2天、7天各观察一次,取在斜面和底层产酸不产气,H(下标始)2(下标终)S阴性者进一步进行鉴定。

A5.4 生化鉴定

耶尔森菌的鉴定主要依靠生化反应,其特征为氧化酶、苯丙氨酸脱氨酶、赖氨酸和精氨酸脱羧酶呈阴性,在22~25℃下多数菌株有动力,少数菌株无动力;在37℃下无动力,甲基红、尿素酶、硝酸盐还原,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呈阳性,能发酵甘露醇、甘露糖、山梨醇和L-树胶醛糖。

A5.5 血清学检查

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用现在国际常报告的80多个O抗原因子,可将本菌分成不同血清型。目前我国已报告的血清型有54个。

A6 轮状病毒检验

A6.1 粪便标本的收集

收集患者早期腹泻粪便约10g或10mL,置无菌试管内,冰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20℃保存至检验。

A6.2 标本可采用下列两方法之一检验

A6.2.1 ELISA检测法:国内已有商品试剂盒供应,也可自行配制,试验按常规法进行。A6.2.2 轮状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法:按常规方法进行,依据电泳图型判定结果。

A6.2.2.1 轮状病毒: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腹泻的主要病原,电泳图可见11条RNA区带,分四组,其排列为4.2.3.2。依据第Ⅳ组10和11RNA片段电泳距离不同,把轮状病毒分为两个亚群:亚群I为短型(S型),两片段距离短;亚群Ⅱ为长型(L型),两片段距离长。

A6.2.2.2 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为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青壮年腹泻。11条RNA电泳图的分布模式为4.2.1.1.1.1.1(或描述为4.2.2.3),第7.8.9节段明显分开,易于与一般轮状病毒区别。

A6.2.2.3 腺病毒电泳图:腺病毒为DNA病毒,在电泳中只见一条粗大的DNA区带,且高于轮状病毒第一条区带,易于与轮状病毒鉴别。

A7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检验

A7.1 标本的收集

A7.1.1 患者粪便标本的收集:同A1.1。

A7.1.2 采取十二指肠抽出液,用作胆道感染的诊断,也可提高肠道感染的检出率。

A7.1·3 采取患者血液,分离出血清,检查其中的特异性抗体,可提高肠道感染的检出率。A7.2 实验诊断

A7.2.1 病原学检查:贾第虫在发育过程中有滋养体和包囊2期。

A7.2.1.1 滋养体的检查:滋养体在腹泻病人的粪便和十二指肠液中,可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形态从正面观呈倒置纵切梨性,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大小为(12~15)μm×(6~8)μm,厚2~4μm。侧面观呈瓢状,背面隆起,腹部内陷形成吸盘。在新鲜标本,虫体靠鞭毛摆动很活泼。

A7.2.1.2 包囊的检查:包囊出现在成形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可用碘液染色法、乙醚蚁醛沉淀法和硫酸锌离心浮聚法检查。包囊的形成呈间歇性,宜隔天检查,连续3天。包囊呈椭圆形,大小为(8~12)μm×(7~10)μm。囊壁与虫体之间有明显的不均匀空隙,成熟包囊内有4个核。

A7.2.2 血清学检查:患者血清中有对蓝氏贾第鞭毛虫的特异性抗体,可用血清学试验作诊断。血清学检查可使用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ELISA等方法。

流感及腹泻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流行性感冒试题 一、多选题 1.关于流感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BCDE A.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C.某一时期的流行多由单一血清型引起 D.可以并发Reye综合征 E.咳嗽明显,咳脓痰或血痰 2.下列哪些是典型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ABCD A.突起畏寒、寒战和高热 B.全身酸痛明显,尤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C.全身乏力明显,多数患者感觉十分虚弱而卧床多天 D.可有咽喉刺痛、胸骨下烧灼感、干咳 E.咳嗽明显,咳脓痰或血痰 3.关于流感患者的肺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BCE A.流感病毒本身可引起病毒性肺炎 B.病程中若持续或反复发热,呼吸道症状加重,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性肺炎 C.并存慢性心、肺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迅速致死 D.都必须尽早应用抗生素 E.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 4.流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ABCDE A.伤寒、麻疹 B.肺炎支原体肺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 E.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流脑的早期 5.关于流感的预防与控制,重要的是:ABCE A.建立一个规范、灵敏、高效的覆盖全国或全球的流感监测网络 B.大力宣传接种流感疫苗,尤其高危人群 C.对患者的呼吸道隔离 D.首选抗流感药物预防 E.流感流行期间应避免大型聚会和活动,注意室内通风 二、单选题 1.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是: C A.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 B.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C.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D.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E.以上都是 2.关于流行性感冒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是: B A.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B.分甲、乙、丙三型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 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 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 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 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 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 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 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3.2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 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 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 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 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粪便常规检查

诺如病毒试题及答案

诺如病毒的防控知识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 1. 没有证据表明诺如病毒感染者能成为长期病毒携带者,但是从发病到感染者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检出病毒。 2.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源于的一所学校引起的一次胃肠炎暴发。 3. 目前,诺如病毒有个种,其中个种能感染人类。在这几个种中已经确认有个型,而新亚型也在不断涌现,这使得疫苗开发变得困难。 二、单选 1.关于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B.症状是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腹泻。 C.症状通常持续5-7天。 D.症状一般摄入病毒后24-48小时出现,但是暴露后12小 时也可能出现症状。 2.诺如病毒的感染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 B.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手接触到口;

C.照顾病人,与病人同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 D.病毒很小,摄入1000个病毒才能使人发病。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诺如病毒很难灭活,它们存留在物体表面数天或数周后仍然可以感染人类。 B.可以在冷冻、加热条件下生存,甚至与一些消毒剂共存。 C.诺如病毒携带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数十亿病毒颗粒,少量病毒颗粒即可引起感染。 D.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缺乏持久的免疫力,并且产生的免疫力对诺如病毒其他变异株也有保护作用。 三、多选 1. 下列关于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说法正确的是() A.诺如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和腹痛 B.潜伏期多为48~96小时。 C.儿童患者表现为呕吐为主,成人患者腹泻较多。 D.大多数感染者在1~3天后好转,但小孩、老人和低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导致严重脱水。 2. 预防诺如病毒暴发,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厨工应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避免裸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B.厨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该避免进入厨房和制作食物。 C.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D.呕吐或腹泻后应清洗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和衣物。 四、判断 1.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潜伏期多在48~96h,最短24h,最长96h。( ) 2. 除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外,必须在粪便标本或呕吐物中检测出诺如病毒才能成为确诊病例。( )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感染性腹泻测试题

感染性腹泻测试题 科室性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急性腹泻一般是指急性起病,病程在( ) A、5天以内 B、1周以内 C 、2周以内 D、4周以内 E、2个月以内 2、慢性腹泻一般是指腹泻反复发作,病程持续超过() A、 1个月以上 B 、2个月以上 C 4个月以上 D 、6个月以上 E、3个月以上 3、迁延性腹泻一般是指腹泻病程() A 、 1周以上4周以内 B、2周以上2个月以内 C、4周以上2个月以内 D、4周以上6个月以内 E、2周以上4个月以内 4、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中,对传染源要求做到“五早一就”五早就是() A、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早报告、早隔离 B、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早隔离 C、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早消毒、早处理 E、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消毒 5、对于某种腹泻病常年发病的地方性疫区、人群易感

水平()

A、随年龄上升而上升 B、随年龄上升而下降 C、随年龄下降而上升 D、随年龄升降没有变化 E、性别不同而易感性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 A、病人 B、受污染的食物 C、受感染的动物 D、病原携带者 E、受污染的水源 2、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中,切断传播途径要采取哪些措施() A、三管一灭 B、注意个人卫生 C、改善饮食卫生 D、母乳喂养 E、提倡静脉补 3、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携带者主要有() A、潜伏期携带者 B、健康携带者 C、无症状携带者 D、恢复期携带者 E、慢性携带者 4、预防控制中切断传播途径采取“三管一灭”措施中的三管包括() A 、管理水源 B、消灭苍蝇 C、管理粪便 D、管理饮食 E、管理病人 5、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 A 、病毒 B 、寄生虫 C 、生物毒素D、细菌 E、真菌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

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肠道培训试题及答案A

肠道传染病测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感染性腹泻为()类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为()类传染病 2.霍乱的主要传染源是()、()。 3.细菌性痢疾的便常规指标为白细胞或脓细胞大于等于()个/HP,可见红细胞。 4.细菌性痢疾是由()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为特征。 5.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或以上,且(),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二、选择题(单选每个4分,多选每个5分,共30分) 1.肠道传染病的“三管一灭”是指() A 管理边境、管理水源、管理饮食、消灭害虫 B 管理水源、管理食堂、管理医院肠道门诊、消灭害虫 C 管理水源、管理食堂、管理医院肠道门诊、消灭苍蝇 D 管理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消灭苍蝇 2.霍乱的病原体形状为() A 杆菌 B弧菌 C球菌 D螺旋体 3.下列哪项不符合霍乱的诊断诊断条件()

A 有腹泻表现,粪培养阳性 B 粪培养阳性前5天有腹泻症状 C 流行区出现典型霍乱症状及体征,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上升者 D非流行区出现呕吐、腹泻表现,但无流行病学史者 4.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 A 粪-口传播 B 呼吸道飞沫传播 C 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D 以上均是 5.伤寒实验室诊断病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倍以上。 A 恢复期急性期 4 B 急性期恢复期 4 C恢复期急性期 2 D 急性期恢复期 2 6.(多选题)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源体() A 萨科奇病毒 B 埃可病毒 C 肠道病毒71型 D 腺病毒 7.(多选题)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特征是() A 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B 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C高血压、高血糖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就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得无法用其她原因解释得腹泻,就是抗生素相关得一种常见不良反应。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有效得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得药物以及其她有效措施。本文就AAD得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得处理措施做参考。 1、ADD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肠道得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得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得大量或不适当得使用,扰乱了肠道得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得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得有机酸、阳离子与糖类得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与大肠功能得紊乱.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得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得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得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得脱氧胆酸为强烈得大肠分泌刺激物. 由于大量抗生素得应用, 使具有去羟基作用得细菌数量减少,特别就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得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得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得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就是胃动素受体得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与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与呕吐。 2、AAD诊断 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得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得《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得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得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续2d以上,伴随大便形状改变;③大便涂片镜检示肠道菌群失调,或发现有意义得优势菌群(阳性球菌、梭状杆菌或真菌),可伴便血、腹胀或发热等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 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 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 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 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 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 1. 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 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 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 细菌培养。 5. 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 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 度冷冻储藏。 8. 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 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 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 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 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 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 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导读: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4天,持续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为14-29天,慢性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大于30天。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排便物稀薄、恶心、呕吐、发热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4天,持续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为14-29天,慢性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大于30天。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排便物稀薄、恶心、呕吐、发热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1.粪便有粘液、血便。感染性腹泻患者做粪便常规检查后,可见粪便有粘液和血便。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2.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感染性腹泻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后,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 3.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由于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尿液多为血尿、血红蛋白尿及管型尿。 4.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感性腹泻患者不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而且血BUN、CR、AST、ALT、BIL、LDH、CK 等都可增高。 5.每天排出未成形粪便的总量超过250克。 诊断后,若确诊为感染性腹泻,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比如饮食治疗,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喝灌装果汁;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少饮水;药物治疗,口服蒙脱石、果胶和活性炭等吸附剂或者口服益生菌或者洛哌丁胺、苯乙哌啶等肠动力抑制剂或者甲硝唑等骄傲UN冠军药物或者硝唑尼特等抗病毒行药物;中医治疗,口服盐酸黄连素。 如果大家还有关于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相 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专业医院的医生或者正规药店的医师。

腹泻诊疗规范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

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 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 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 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 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 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1.2 临床表现 61 1.2.1 每日大便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1.2.2 已排除由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届、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 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 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1.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 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2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 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3 诊断 3.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1.3.1,1.1 供参考。 3.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1.3.2。

精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感染性腹泻广义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 体引起的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 感染性腹泻应用范围 1. 规定了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 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 因素,如化学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1. 炎症型腹泻& &(inflammatory& &diarrhea) &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 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diarrhea ) &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 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8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 &&如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 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暴发流行。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 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 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 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 , 33 (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 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 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 >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 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 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 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感染性腹泻试卷及答案

感染性腹泻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56分) 1、肠道传染病是以()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包括()、()、()、()、()、()等传染病。 3、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和()。 4、()和()均可做为乙脑传染源,其中()和()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5、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的三早一就是:()、 ()、()和()。 6、霍乱的传染源是()或()。 7、甲肝的主要传染源是()和()。 8、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带者,应于()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9、甲肝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或()造成传播。 10、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为()、()、 ()和(),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有()和(),传染源为()和()。 11、伤寒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得持久的(),2%的病人可再次患病。 12、伤寒六大主证:()、()、()、 ()、()和(),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13、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 14、“三管一灭”指()、()、()、()。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典型霍乱大便的特点为:()

A、血水样便 B、米泔水样便 C、脓血便 D、果酱样便 2、典型霍乱腹泻的临床特点为:() A、距离腹痛和腹泻 B、腹泻伴里急后重 C、无腹痛性剧烈腹泻 D、发热伴腹泻 3、中毒性菌痢的特点:() A、好发于成年人 B、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 C、毒血症严重 D、有严重的脱水机水电解质紊乱 4、医疗机构发现霍乱病人或疑似霍乱病人后,应在下列多长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A、城镇农村均于2小时内 B、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 C、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8小时内 D、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 5、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是:() A、腹泻患者 B、菌痢病人 C、带菌者 D、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0分) 1、霍乱按照乙类传染病上报。() 2、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冬春季。() 3、肠道传染病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 4、感染性腹泻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5、人群多霍乱病原体不存在普遍易感性。() 四、简单题。(第1题10分,第2题9分,共19分) 1、菌痢的治疗原则? 2、什么是霍乱?

最新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腹泻(diarrhea ) 每日排便 3 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 3.2 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 已排除由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2、3.3.1、3.1 供参考。 5.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3.3.2. 6 鉴别诊断 应与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感染性腹泻做鉴别诊断。参见附录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