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试用教材修订版教材分析和...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试用教材修订版教材分析和...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试用教材修订版教材分析和...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试用教材修订版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报告人吴茂庆)

一、教材修订基本目的

1.普高新《课标》颁布,中职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部分,必须与普高尽量保持一致.

2.根据中职生源的实际情况,要求在保证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难度.3.原《数学》教材经过一轮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凸现,主要集中在难度较大、叙述过繁、教时偏紧、层次不明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教材修订予以解决.

4.准确贯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指导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介绍知识发生过程和具体实例,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

二、教材总体安排

修订后的《数学》教材,编成四或五册.第一、二册的主体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部分,约占75%的篇幅,其余25%则是提高部分;第三册全部内容为提高部分;第四册为总结复习及进一步提高部分;第五册为高等数学部分.因为普高新课标已经把高等数学的最基础部分列入了..

教学和考核内容,同时考虑到高等数学内容将大幅度精简;进入大专学历层次后高等数学又为必修课程,因此把高等数学列入职教单招考试考纲势在必行.若此,则高等数学将不另编成册,把第五册内容并入第三册,全套教材将是四册.

第一、二册共13章,其中基础部分内容,按每周4教时、每学期16周计算,可在一年内完成教学,这部分时间略紧;包括提高部分的第一、二册内容,按每周5 教时、每学期16周计算,也可在一年内完成教学,教时略松.第三册(以含高等数学基础计算)共8章,内容依次为常用逻辑、平面解析几何Ⅱ(圆锥曲线部分)、立体几何Ⅱ(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引入空间向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复数( 概念、表示、运算)、计数法(较系统地学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等与计数有关的概念及方法)、算法设计(算法设计及以算法框图表示算法)、概率统计Ⅱ(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及假设检验、估计等)、高等数学基础(一元函数的连续、极限、导数、定积分).估计约为125教时(若不含高等数学基础,则估计教时 90),可在一学年内完成教学.

三、教学建议

1. 保证完整贯彻新的教学体系.

教材修订版的知识体系,是参照普高新课标的体系构成,而普高的体系是与已经执行的初中教材相衔接的.它的基本思想,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直观体验后抽象归纳.构建系统时,在数学内在逻辑和以人为本两者之间,优先考虑了后者.因此课标中知识点的安排与传统系统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有多处把完整的知识板块按难易分割成几个子块,安排于不同的章节;先立体几何初步后平面解析几何;把不等式安排在很后面的第十二章等等.这种体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形成编码记忆,但与传统的一个知识块一竿子到底的体系有较大的差别.在教学中必须完整地贯彻新体系,不要在习惯做法影响下,急于求成,追求一气呵成.

2. 严格区分基础部分与提高部分的内容和要求.

..

修订版教材把知识点分成四级:基础部分、提高部分、阅读部分和高等数学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有鲜明的界定.所谓基础部分体现国民素质教育中对数学素质的要求,是所有中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中职学生合格考核的内容;提高部分针对部分有大专学历层次教育需求的学生,为单招入学考试和后继学习所必需;阅读部分是趣味性材料介绍或知识介绍,一般是非课堂教学内容;高等数学仅供相关专业学习之需,可能也与单招入学考试挂钩.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材定教.特别是基础部分,对任何层次的学生,都是教学的重点,务必使所有学生掌握.与修订教材配套的评估体系,应该把基础部分教学质量作为评估的重点.提高部分有特定的教学对象,在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诸方面,与基础部分有明显的区别,对一般学生,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不要涉及提高部分的内容,即使在教学方法、要求方面,也不能与提高部分相提并论.

3. 把握基础部分知识点的教学.

基础部分的知识点都是基本的,但在教学中仍应有次重之分.各章从知识到思维、能力都有一些最重要的、能用来衡量是否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最基础部分.

(1)第○章是复习初中数学的部分知识点,视学生基础的具体情况掌握选材和教时,以在后文中用到第○章所列的知识点时无困难为度.

(2)第一章集合本身是无定义概念,所谓集合定义,实际上只是名词解释.虽然如此,解释还应自圆其说,因此教材中对集合的解释与一般教材(包括已出版的普高教材)有点区别,请在教学中予以注意.集合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对所谓集合概念的理解,即说清楚什么叫集合,而是会以集合作为工具来表示特定的事物,因此重点是什么时候要用集合和如何表示集合.一般集合的表示是人文素质的要求,数集的表示则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数集表示又是集合表示的重点.集合运算同样也仅止于掌握数集,一般集合的运算只要求了解.

(3)第二、三章是函数.函数是基础数学部分的灵魂,准确掌握函数概念极其重要.根据《课标》建议,修订本教材中函数概念不再从数集之间的映射导出,而是以描述法引入.这在深度上..

有所损失,但与初中衔接较好,且难度有所降低.

①关于函数概念:修订本教材中仍然坚持定义域有自然定义域与限定定义域之分.自然定义域是数学上考察函数的方法,限定定义域是实际应用中处理函数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教材中也坚持了定义域到值域是满射的观点.这两个坚持本身并无矛盾,但在具体问题时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自相矛盾.

②函数表示法:尊重已经形成的习惯,函数表示法仍然归纳成三种(列表、图像和解析表示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很多是以列表或图像形式表示的,学会并认识函数的这两种表示法十分重要,教学中不能因其在数学上简单而一带而过,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停留时间,以加深印象.特别是一讲到从实际问题建立函数,一般立即就会与复杂的数学建模联系起来,觉得要求很高,其实如果从数据对应角度来看,建立列表法表示的函数极其简单;从定性描绘角度来看,以图像法建立函数也非难事.在修订版教材中,对这种要求都有体现.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尽管占有教材的较多篇幅,其实反而只剩下求定义域、绘图及探求性质之类的工作.函数复合或自身复合函数还原,不要超过二重;考察自然定义域重在方法,不能过于复杂.

③函数的一般性质:函数基本性质,体现在单调(区间)、奇偶(对称)、周期性及凹凸四个方面.教材中不涉及凹凸问题,就只剩下前三个了.结合实际问题,认识这些性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及其重要性,是主要教学目的;除了奇偶性有些许理论分析之外,看图辨性是目前的要求.注意函数一般性质的教学,对培养感情和理解函数重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实际应用或后继教育,有深远意义,因此不能忽视这一重要内容的教学.

④分段函数:认识客观实际存在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函数拼接、求函数值时注意变量在函数定义域所属区段,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难点不在具体计算,而是接受函数可以而且能够分段表示的观点.

⑤定位作图法:不依赖于计算机的定位作图法,教学实践证明,是学生易于接受、行之有效的函数作图法,需要保证足够的教时,真正掌握.务使学生在几个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基础上,..

能作出较多函数的图像.更多的函数图像以及基本初等函数图像随参数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我们仰赖于作图实践课.对实践课,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起码要有教学演示.目的不在于掌握《几何画板》,而是通过在《几何画板》环境下描绘众多函数的图像,来进一步认识函数丰富多彩的变化特性.

⑥幂、指、对函数:是教材主要讨论的代数函数.通过复利或增长率模型,因可变量、求值量不同,说明这三类函数本身及反映实际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了解这三类函数的本质,既是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对照函数一般性质,且限于讨论五、六个特殊幂函指数和底的函数,不必扩大范围.8个代表性函数图像(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各两个,幂函数四个)定性地表示了三类函数基本性质,十分重要,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因为一般反函数的概念已经不列入部颁《课标》,使讲解对数函数及其图像显得很别扭,修订教材中叙述和处理方法可以探讨,希望能有更好的方法.教材中有一段比较幂、对数大小的例习题,目的在于熟悉函数的性质,不必追求难度.

第①-⑤点内容,是数学素质关于函数知识的体现.通过学习,建立要探求变量之间关系、如何建立关系、以怎样的形式表达关系以及以图像直观地表达关系的理念,也为如何探究函数指出了基本路子;第⑥点则是对上述理念、研究方法的具体实践,同时幂、指、对三类函数也是在实际中经常遇到的基本函数类,如果对这三类函数缺少了解,那么对函数的理解也不会深刻.

(4)第4、10章是三角函数,其基础部分已经作较大幅度的精简,在提高部分中予以完善.就基础部分而言,第一道难关是度量角的弧度制.无论就人文素质和实际应用来看,如果不是学习高等数学的需求,在角度制基础上认识和应用三角函数,不存在任何问题,因此除了在三角函数的图像教学外,不必追求一定要在弧度制下讨论.第二道难关是三角函数的定义,因为这是首次遇到的符号表示的函数,在自变量――角(度)与函数值之间没有显式表示的直接关系,当不在单位圆上定义三角函数时,从对应上来看,由角(度量值)?选定圆(半径)、确定正弦长?确定(与选定半径大小无关的)比值作为正弦函数函数值,隔了一层几何解释,也即这里的对应法则不那么..

直接,对照已经严格建立的函数定义,接受如此间接得到函数值的对应法则,并不容易;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函数定义,在思维上是一个突破.对三角函数定义未深入了解,会直接影响三角函数应用.第三道难关是三角函数的几何意义,即三角函数线问题,过关的关键是解释清楚有向线段搜表示的值.最后问题是众多三角函数关系及角变换公式(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及负角、倍角公式等),其实所有这些公式,除了正切函数的商公式之外,其余在和差角公式中可以得到统一,因此到这时候才应该提出完整记忆的要求.

以向量方法证明和差角公式及正弦定理等,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这样处理的优点既能体现向量的应用,更使证明简洁、统一.教师对这种方法的感情和善于通过几何直观引导,不使学生感到突然,是使学生能顺利接受的关键.

(5)在平面解析几何之前的第5章,是立体几何Ⅰ内容,这与先平面后空间的传统完全不同.这种安排更多是出于人们的认知规律的考虑.立体几何Ⅰ内容仅是对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数量属性的考察,属于认识对象的初级阶段,人们易于认知;而平面解析几何则是已经通过坐标把形数字化,通过形数结合,以代数手段、数学公式来表示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从认知规律来看,既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依托,也需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为基础,是属于认知的较高层次.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立体几何于平面解析几何之前,是理所当然的.立体几何Ⅰ中的形(包括三视图),大部分在初中及之前已经有所接触,提高部分仅是要求作直观图以及对“复合体”的识别.三视图是图形抽象思维的结果,在初中阶段是一种强制认同,现在阶段应在平行投影概念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同.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空间几何元素――平面、直线的表示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及判定.教材中始终以长方形的教室作为样板,引出并讲解平面、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教材已经把《课标》要求论证的几个判定准则改为归结,这样整个立体几何课文中几乎没有命题论证,仅在例题中作为已知判定准则的应用,有少许论证,因此立体几何Ⅰ内容已经达到了最低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请能把握这个度,始终把重点放在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及空间几何元素位置关系的直观判定上.

..

平面解析几何Ⅰ的内容仅限直线和圆.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以数表探形和以数探形,因此教学中首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接受并习惯以数研究形的思想和方法――即探求在坐标系中的方程,应用方程确定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使学生能顺利地步入形数结合、以代数方法探索几何形的较高境界.各种直线方程的记忆也是必要的,但注意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以加深理解和较少记忆量.为导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引入了直线的一般方程,但不予深究;强调方程转化而不死记系数的几何意义等.其缺点会削弱待定系数法等方面的技巧锻炼,使解算某些直线问题不能得到简化,其优点是可以加深对一般方程的理解和灵活性.

(6)平面向量在修订版教材中单独列为第9章,虽然讲的都是平面向量,但无须突出其“平面”的特性,因为除了涉及坐标计算公式外(例如模、夹角),其概念及思想可以不加改变地延伸到空间,不突出“平面”正可以为空间向量作好铺垫.作为首次遇到一个多元量,必须给学生一个适应和接受过程,因此开始部分不能因为内容简单而追求进度,需要从实际中到处有向量、准确描述实际需要向量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向量的感情.数学上的向量与物理中的力、位移等易于混淆,在教学中要明确两者的区别,让学生接受向量仅是一个量、因此是自由的这两个观点,让学生敢于把向量自由移动,他们就能体会到向量可以减少一维的特点,也掌握了应用向量的精髓.在《课标》及修订教材中,始终把向量放在数学工具的地位,即应用向量来解算数学问题和部分实际问题.突出的是数量积,它有投影作为背景,但就运算而言,却变成一种形式,例如应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差角公式、正弦定理,其实应用的就是线段投影关系,只是投影关系被隐含在向量的数量积中,在证明中反而被掩盖了,如果把它突显出来,应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就变得十分自然了.

(7)统计Ⅰ和概率,分别被安排在第6和第8章.统计部分在教学中的难题,不是其内容之新,恰恰相反,在于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大部分是初中及之前内容的重复.若教学班级基础较差,即使有部分重复仍不失为新;若教学班级基础较好,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内容之“新”,就成为首要任务了.从知识点看,累积频数频率及其图象、作用和抽象方法是初中所没有的,其余数..

据整理、总体参数估计等方法则在之前早有之.但细究其内容可以发现,此前阶段学习都是小总体,因此尽管有样本之说,实际上分析的几乎都是总体本身.而现在所遇到的则是较大的总体,分析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样本,虽然对样本的数据整理的方法、对总体估计的方法一如以前,然而从样本估计总体这样一个统计的基本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还谈不上可靠性分析).在数学中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而是仍然在如何作数据整理、如何求均差、方差等问题上打转,那就自陷“炒冷饭”之尴尬境地了.

概率问题,几乎从小学起一直在不断接触、加深,现在则可以结果,因此教学中的第一个任务,是要给概率以明确的定义.学生按文求义,最不理解的一点是,概率既是(一次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但(一次试验中)又不可信,由此会对概率的定义产生怀疑.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很难打破确定关系的定势思维,对不确定关系必须建立在“大数”基础上没有印象.从教学探讨,则是否可说咎在教师过分强调了概率预测一面,忽视了这种预测的背景和基础?承继原教材趣味性的风格,修订版中的概率部分仍然是趣味盎然,这对在古典概型范围内计算概率的基础――理解基本事件集、随机事件构成集得益匪浅,但不会冲淡发生在计算上的困难.计数原理、基于排列组合的穷举计数方法,固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引伸出丰富多彩、穷极艰深的内容,但在这里计数法仅服务于计算概率,因此在教学中绝对不能增加计数难度,以免冲淡概率主题.

(8)安排在第11章的数列,相对于其它几章知识难点较少;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用到数列的机会较多,一经点穿,学生很容易会接纳这个新概念.只要不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部分和、项数、公差(比)、项的换算之间出难题,一般说来不会产生较大的学习阻力.教材对学习数列的必要性,前后有两段叙述:开始从实际中说明数有序排列的必要,后面又从函数离散化角度,进一步阐述数列的必要性.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信息,后一理由的重要性更显突出,这也是《课标》中浓笔重彩予以强调的.数列作为定义在正自然数集(或其子集)上的函数,与函数之间关系密切,提醒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数列的深入理解,例如等差数列反映..

均匀变化,对应于线性函数;等比数列反映某类非均匀变化,对应于指数函数.教材对求数列通项公式无过高的要求,从给出数列若干项或特征,归结出通项公式一般都是很显然的,在教学中不要设置难题.

(9)传统上安排在教材开始的不等式,尽管内容并不复杂,但在修订教材中被安排在了最后一章.不等关系比相等关系更普遍,处理难度也更大,起码它的解一般有多个、甚至是一个无限集;其解算的方法也另有一功,除了作合乎法则的运算外,还同时要作逻辑分析,也即需要在两个领域内作两向思维.多向思维既十分重要,又比较困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在不等式教学中,会解算一些教材中规定类型不等式固然重要,但通过解算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在运算的同时作必要的逻辑判断,对提高学生素质来说,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把不等式教学限于背几句口诀、记几条法则;限于几个类型不等式的解算程序,忽视命题和过程分析,缺少口诀法则来历的解释,对素质教育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4. 重视能力培养

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是基础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内涵.所谓能力包含知识综合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即适应数学进展本身存在的逻辑,后者既是数学本身的需要,对中职层次教学来说,更多着眼于知识外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较修订前后教材,都比较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知识的实际应用,但在难度和份量方面有区别.总体来说,修订教材更加精练,知识发生过程,部分过于冗长或艰深被删除,部分则归入提高部分或阅读材料,正文中余下的,应该是学生必须知道的,即了解这些部分,对学生了解知识本身或知识应用有较大作用.知识的实际应用部分,也删除了部分较难或涉及其它学科知识较多的例子,并且在部分章节中予以相对集中,以便于教学.任何体现能力培养的内容或例题教学,最不可取的方法是企图从中归结出所谓的题型.对联系已知知识的思维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作适当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去追求所谓题型,其实是给过程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恰好是能力提高的大忌.着力于从表面到内在本质的顺势分析,启迪已知知识的应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要诀...

四、修订版教材与单招考试

因为修订版教材在教学内容、要求等方面,与原教材有较大差别,单招考试的内容、要求也应随之有所改变,故修订考纲势在必行.修订后考纲的基本要求,比素质教育规定的教学内容、即比基础部分提高两个台阶.第一台阶反映知识点范围方面的要求,不超出第一、二、三册中连同提高部分的教学内容(高等数学的基础部分拟纳入考纲范围);第二台阶反映在知识掌握程度、能力等难度方面的要求,不超出第四册中例习题所达到的难度.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数学]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设计

[数学]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 a表示第 1 项,….当n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章测试题

集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给出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④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0,1,2,3},N={0,3,4}, M C ) (N I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 =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 =B A A.{}51<

D.{}4,3,2 9.设集合{}{},6,4<=-≥=x x N x x M 则=N M ; A.R B.{}64<≤-x x C.φ D. {}64<<-x x 10.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共有( ); ① x =2是022 =--x x 的充分条件 ② x≠2是022 ≠--x x 的必要条件 ③y x =是x=y 的必要条件 ④ x =1且y =2是0)2(12=-+-y x 的充要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42x Z x ; 2.{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3.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数列》word教案

第六章 数 列 教学设计 课题1 数 列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的概念. 2.掌握通项公式的求法以及由通项公式求项. 【教学重点】 数列的概念. 【教学难点】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有关数列的研究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宋代数列研究的发展水平就很高了.那么,到底什么叫数列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二)数列的定义 首先大家来看以下实例: (1)在沙滩上用小石子摆成正方形的形状,所用的石子数分别是 1,4,9,16. (2)正整数1,2,3,4,5的倒数排成一列数:1,12,13,14,1 5. (3)-1的1次方,2次方,3次方,4次方,…排成一列数: -1,1,-1,1,…. (4)无穷多个5排成一列数:5,5,5,5,…. 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项数有限的数列叫有穷数列,如(1),(2).项数无限的数列叫无穷数列,如(3),(4).

(三)数列的表示方法 项:1,4,9,16. 序号:1,2,3,4. 在数列相应序号位置上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并依次用a 1,a 2,a 3,…,a n ,…来表示.数列简记为{a n }.其中a n 叫数列的通项. 如:2,3,4,5,…n +1,… 简记为数列{n +1}.(5) 1,12,13,14,…1n ,… 简记为数列???? ?? 1n . (6) 定义: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5)a n =n +1,(6)a n =1 n . (四)数列概念的应用 例1 已知下面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分别写出它们的前5项和第10项: (1)a n =2n 2n +1 ; (2)a n =(-1)n ·(2n -1). 解:(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 =1,2,3,4,5,10,可得到a 1=23,a 2=45,a 3=6 7 , a 4=89,a 5=1011,a 10=2021 . (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 =1,2,3,4,5,10,可得到a 1=-1,a 2=3,a 3=-5,a 4=7,a 5=-9,a 10=19. 例2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3,5,7,9; (2)22-12,32-13,42-14,52-15; (3)11×2,-12×3,13×4,-1 4×5 . 解:(1)这个数列的前4项都是序号的2倍加上1,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 =2n +1; (2)这个数列的前4项的分母都是序号加上1,分子是分母的平方减去1,所以它的一 个通项公式是a n =(n +1)2-1 n +1; (3)这个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等于序号与序号加上1的积的倒数且奇数项为正, 偶数项为负,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 =(-1)n + 1 n(n +1) . (五)练习 1.根据下面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说出它们的前5项: (1)a n =1 n 2; (2)a n =10n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2-755,退位的过程更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 考试内容:第三、第四、第五章)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学校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答案填入后面表格中,否则不得分) 1.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B A I ( ); A.{}5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二)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一) 一、“数与代数”领域 本领域的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中应紧紧把握此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呈现形式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算式)——求解模型(探索口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在多种形式下(口算练习,趣味游戏,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下巩固基本的口算技能。 本单元仍然坚持将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强调把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模型”。对于“模型”来说,求解模型(会根据算式计算)是重要的,创建模型(从问题中抽象出算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94—98年度的世界数学联盟主席 D.Mumford在1998年论述现代数学的趋势时说,“创建好的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我想,承认这一点,数学将会从中受益”。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

↓ ◆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本单元安排了四个情境,鼓励学生从每个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和所学运算的意义,建立算式。教材通过第一个情境“小树有多少棵”,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需要多少钱”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通过“参观科技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植树”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在实际问题抽象出算式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当列出算式后,教师应请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对数学模型(算式)给予适当解释。例如,在第2页小数有多少棵中,当学生列出20×3或20+20+20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解释为什么用乘(加)法?算式中的20是什么?3是什么? 教材提供了许多情境,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情境,也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2.结合具体的情景,探索口算的方法 抽象出算式后,教材呈现了多种口算的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口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不同,面对同一道口算题目,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