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考点出击】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作词类活用。文言文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一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1)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句子的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交”,动词,作了这个句子的宾语,意义上成了与“交”这个动作有关的“朋友”,因此,“交”活用作名词了。译为:终于互相和好,变成了生死不渝的朋友。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动词,作“有”的宾语,意义上也变成了与“伏”这个动词有关的“伏兵”,因此,活用作名词。译为:担心有埋伏的军队。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句中的“出”和“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句子的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有两种情?r:

1.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

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这里也是使动用法,使……鸣。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3.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

(1)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2)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1)句中的“食”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2)句中的“饮”是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

附: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或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动词的宾语而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按“使动”或“意动”的用法来理解。这种动词活用的方法叫“为动用法”。也就是说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巩固练习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巩固练习 (2015银川一中第五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 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馀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 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①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注】①丞相,指秦桧。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上传: 黄富忠更新时间:2011-11-12 13:42:49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邓先建黄富忠336200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弟子【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 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 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分析例7 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分析例8 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 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例9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分析因为“所” 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9 的例“罾” 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三规律总结: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例1 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 。例 2 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例 3 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二)规律总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词类活用之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词类活用之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词类活用之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苦、劳、饿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地活用 一、动词地活用 动词地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 动词地使动用法 动词地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地这个动词所表示地动作和行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地意思. () 不及物动词地使动用法可以用作使动地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 《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軏è,辕端上曲,钩横木以驾马车.)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恚,恼怒.激,愤激;怒,恼怒.) 《史记·信陵君列传》:“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人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子何故乃肯逃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 上述例句中加点地不及物动词,全都用作使动.“惊姜氏”即“使姜氏受惊”,“亡郑”即“使郑亡”,“激怒其众”即“使其众愤激恼怒”,“走芒卯”即“使芒卯逃跑”,“生死人”即“使死人复生”,等等.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地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地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例如: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上述例句中,用作使动地“来”、“病”、“走”后面,都可以补上宾语“之”. () 及物动词地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地差别在于所表达地意义不同.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 在上述两例中,都用了及物动词“朝”.但前一例句中地“朝”是一般用法,“朝王”即“朝见齐王”、“朝拜齐王”;后一例句中地“朝”是使动用法,“朝诸侯”即“使诸侯朝拜”. 我们只有细玩文意,才能分清及物动词究竟是一般用法,还是使动用法. 下面再举几个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地例子: 《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 《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高考语文突破---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一、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能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法; 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境中的活用类型并准确解释和翻译。 【考点知识】 (一)考点综述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当做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了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中重要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的考察本身是文言实词考察的升级版,属于高考必考题,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直接关乎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对词语、句子的准确解释、翻译,因此必须了解和学会推断。一般来说,高中生应掌握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 (二)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到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活用为动词。如:“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中的“函”。 (2)“名词 ..+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中的“名”。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这时,名词用为动词,如“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可以翻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中的“病”。意思是“使……成病态”、“把……弄成病态”。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可以翻译为“认为某事物……”、“以某事物为……”、“把某事物当做……”等。如:“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业”。意思是“以……为业”。 4.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现象很常见。其活用的语境是“名词+动词”。如:“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达标测试

《寡人之于国也》达标测试 一、基础考查 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 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 C.王无罪.岁:罪过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F.非我也,岁.也:年成 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是.亦走也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无乃尔是.过与谷不胜.食也 C.弃甲曳兵.而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齐兵.乃出虎求百兽而食.之 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 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金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12.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未之有也。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是社稷之臣也。D.是亦走也。 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无乃尔是过与。B.又何求焉。 C.夫晋,何厌之有。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4.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1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豫州今欲何往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知识讲解_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实词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普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舟中,名词作状语,在船里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 (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词类活用

浅谈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大家还记得吧?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季路的对话,孔子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是什么? 生:修文德以来之。 师:还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团结稳定;“修文德”是达到上述目的重要手段。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师: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集中反映孟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字词方面还有那些疑难,可以提出来。 生1:后半部分,大概意思能懂,翻译起来就很难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孝悌”又怎么解? 师: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谨庠序之教”,即认真(注重)推行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悌”之类的道理来教育人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指代老年人,老年人自己不用在路上背负东西,这是上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结果。 生:“王道之始”什么意思? 师:就是王道的开始。“王道”就是称王而用“仁”的手段,与“霸道”相对。生:“然而不王者”怎么解释? 师:此处“王”应该读第四声,做动词,称王。 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什么意思? 师:“焉”“耳”“矣”都是语气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语气词。师:我再来提一些。“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发”,“王无罪岁”的“岁”,当作何解? (师生讨论解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领会文章大意。 (学生齐读) 师: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梁惠王提了个什么问题? 生:讲了梁惠王治理国事的事情,他向孟子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师: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怎么说的? 生:用战争打了个比方,然后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师:“以五十步笑百步”也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生:“五十步”喻指梁惠王之政,“百步”喻指邻国之政。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名词词类活用,一起来看看吧! 名词此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