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三致”作用

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2.“三同时”制度

答:“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实施“三同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中产生的新污染源。

3.环境污染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全球环境问题

答: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即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主要包括:①气候变化;②臭氧层耗竭;③生物多样性丧失;④森林砍伐及其非可持续利用;⑤荒漠化与土地退化;⑥水

资源退化与国际水域污染;⑦海洋污染与海洋资源退化;⑧持久性有机污染等。

5.环境干扰

答:环境干扰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环境干扰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辐射干扰等。

二、简答题

1.试简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答: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下: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所以又称早期环境问题。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此时,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因此,虽然当时已经出现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所抵消。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出现了耕作业和渔牧业的劳动分工,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由于耕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1784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迎来了英国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因而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布局也迅速扩大和变化。在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

市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工业和人口发展需要的“城市病”这样的环境问题。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1984年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与上次环境问题高潮相比,本次高潮在影响的范围和性质、关心重点、重视国家及解决的难易程度上有很大不同。

2.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与之前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答: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与之前的环境问题有以下不同:

(1)影响的范围与性质不同。前次高潮只是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当前出现的高潮,则是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前次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当前出现的高潮也包括了对人类健康的关心,但是更强调了生态破坏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

(3)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前次环境问题高潮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而当前出现的环境问题,既包括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4)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①污染的主要责任者直观性减弱。前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来源比较少,只要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控制和解决。而当前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仅分布广,而且来源杂,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国的努力很难奏效,需要众多的国家,甚至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②就治理技术而言,过去的环境问题可以使用常规技术解决,而当前的环境问题却需要

许多新型技术。而且,迄今为止,有些环境问题还缺乏经济、高效的新型治理技术。

3.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有哪些?

答: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如下:

(1)生态环境问题

①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

②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

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

④水旱灾害日益严重;

⑤水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严重

①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②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

③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④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3)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①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普遍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

②解决环境问题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③科技进步与发展,虽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也需要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4.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如下:

(1)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氯氟烃和含溴卤化烷烃等气体引起的。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是:大量的紫外线直接辐射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减产,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2)全球变暖。由于人们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

(3)酸沉降。酸雨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SO x和NO x 导致降水或降尘呈酸性。酸沉降的危害有:酸性降水进入自然水体,使河流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态环境;使土壤酸化;影响植被的生长;腐蚀建筑文物等;损害人类健康。

5.为什么说人口激增也是全球环境问题?

答:人口激增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如下:

(1)人口问题是产生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

(2)人类自身的发展,导致当前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之大,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3)每个人需要和消耗的能源、资源以及产生的废物和这些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都在急剧地增加。在这种状况下,人口的激增,必然会引起的能源和资源的更大幅度的猛增,并使环境污染也更加严重。

6.简述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

答: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如下:

(1)森林锐减。全世界森林的覆盖面积约为48.9亿hm2,约占陆地面积的1/3,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其中郁闭林地面积约占一半以上,而且其将近50%面积位于热带地区,这些森林在各大洲或各国间的分配很不均衡。

(2)土地沙漠化。良田变荒漠,这是当前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

(3)土壤侵蚀。土壤在水和风力的作用下受到剥蚀,从而迁移或沉积。

(4)积水和盐渍化。在地下排水不良的田地中,实施灌溉,易出现积水和盐渍化现象,地下含水层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水通过剩下的十几厘米土壤而蒸发,从而使矿物和盐分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物化性能变坏,妨碍作物的生长。

7.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

答:环境问题可分为: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考试要求

核心素养要求 1.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根本原因 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 (2)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 二氧化碳分子能俘获地面辐射的热量,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地球变暖。 (3)气候变暖的危害 ①全球性的影响 a.使南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人类的栖息地将会被淹没,更多人受到海潮和水灾的威胁。 b.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②对我国的影响 a.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北方干燥地区干旱加剧。 c.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e.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 (4)防治措施 ①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植树种草。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臭氧减少的原因 人类使用的氟利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量减少。 (3)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①使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免疫功能将明显减退。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减少。 (4)防治措施 召开国际会议,制定相应的协议书,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1)酸雨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随着雨雪回降到地表就形成酸雨。所含的酸性产物主要是硫酸和硝酸,pH<5.6。 (2)危害 ①水体酸化,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使树木生长缓慢、易染病害。 ③破坏土壤肥力。 ④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 ⑤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利。 (3)防治措施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4.水体污染 (1)种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2)危害 ①使江、河、湖、海的水质恶化,饮用水的质量下降。 ②化学肥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③海洋污染日益严重,给海洋生物带来灾难。 (3)水污染的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工业用水封闭化、采用无水造纸法、无水印染法和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环境学导论》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4.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量、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A.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5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 大气警报标准 4.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C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 变。 A.铅 B.甲基汞 C.镉 D.铬

环境学导论考试题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环境。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4.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了的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 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6.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7.人工环境: 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上层建筑。 8.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9.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0.能源: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化石燃料及核能等等。1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12.温室气体:当大气中一些气体浓度增加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这些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1.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现象、物质、能量,其中物质包括(空气生物)2.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3.与水俣病有关的化学元素是(汞)4.二次能源有(汽油沼气)5.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有:(氟氯烃哈龙)6.下面哪种物质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臭氧)7.噪声值大于(85)分贝,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8.当今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主要有 (人口老龄化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增多) 9.属于不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有(金属矿物化石燃料)10.环境要素属性有(最小限制律等值性)1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物生产)12.人口结构包括(增长型衰减型稳定性)13.一次能源有(水力化石燃料太阳能)14.BOD/COD小的废水不宜采用(生化法)处理方法处理15.主要危害为影响呼吸系统的大气污染物有(SO2 O3 悬浮颗粒物)16.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文教区昼间的噪声应不高于(50)分贝。17.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一般有(堆肥焚烧填埋)18.自然资源可分为(不可更新资源无限资源可更新资源)19.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有(建设初具规模)1.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2.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工业固体废物增加。3.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4.酸雨的危害是什么?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我国政府在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主张?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3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4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1.如何从人文社会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协调好环境保护和人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圣才出品】

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 1.逆温层 答:逆温层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大气层。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引起,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2.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逆温?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答:(1)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当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与不稳定的分界线,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 (2)辐射逆温是指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 (3)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如果原来悬浮在上面稳定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突然落入此混合层中,便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向地面降落。造成该地区短时期的严重污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及其解决办法? 答:(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①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②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③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 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④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⑤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O2、NO x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致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3)城市热岛效应危害 ①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②加重能源消耗;③加重空气污染;④增加水资源消耗;⑤增加病菌繁殖的条件。

智慧树知到 《环境问题分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环境问题分析》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按环境中心事物,环境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型( ) A: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与生物环境 C:全球环境与星际环境. D:区域环境与聚落环境 正确答案:人类环境与生物环境 2、哪一个不属于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结构( ) A:生物圈 B:岩石圈 C: 臭氧层 D:水圈 正确答案:臭氧层 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多少( ) A:13% B:87%. C:95% D:4% 正确答案:4% 4、对于岩石圈,以下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岩石圈是由地壳与地幔组成的

B:地核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C:人类从岩石圈获取各种能源 D:人类从岩石圈获取各种资源 正确答案:地核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5、对于水圈,以下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人类对水圈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B:修建大型水库是对水圈的间接影响 C:河流渠道化是对水圈的直接影响 D:开采地下水是对水圈的直接影响 正确答案:河流渠道化是对水圈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 1、201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A:水与就业 B:水与可持续发展 C:水合作 D:水与粮食安全 正确答案:水与就业 2、下列我国水资源现状,说法错误的是() A: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 B: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四,因此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较大C:生产力布局与水体资源分布不协调 D:水污染蔓延,极大减少了我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正确答案: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四,因此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较大 3、将海水淡化作为国家供水途径之一的国家是() A:美国 B:以色列 C:新加坡 D:日本 正确答案:新加坡 4、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有() A: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 B: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C:生态防治。 D: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工作 正确答案: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生态防治。,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工作 5、常用的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是() A:UNITANK法 B:A2/O法 C:传统活性污泥法 D:物理沉淀法 正确答案:A2/O法 第三章 1、最早的气候监测开始于哪个年代? A:20世纪70年代;

智慧树知到《环境问题分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环境问题分析》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按环境中心事物,环境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型( ) A: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与生物环境 C:全球环境与星际环境. D:区域环境与聚落环境 正确答案:人类环境与生物环境 2、哪一个不属于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结构( ) A:生物圈 B:岩石圈 C: 臭氧层 D:水圈 正确答案:臭氧层 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多少( ) A:13% B:87%. C:95% D:4% 正确答案:4% 4、对于岩石圈,以下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岩石圈是由地壳与地幔组成的

B:地核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C:人类从岩石圈获取各种能源 D:人类从岩石圈获取各种资源 正确答案:地核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5、对于水圈,以下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人类对水圈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B:修建大型水库是对水圈的间接影响 C:河流渠道化是对水圈的直接影响 D:开采地下水是对水圈的直接影响 正确答案:河流渠道化是对水圈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 1、201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A:水与就业 B:水与可持续发展 C:水合作 D:水与粮食安全 正确答案:水与就业 2、下列我国水资源现状,说法错误的是() A: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 B: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四,因此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较大C:生产力布局与水体资源分布不协调 D:水污染蔓延,极大减少了我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正确答案: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四,因此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较大 3、将海水淡化作为国家供水途径之一的国家是() A:美国 B:以色列 C:新加坡 D:日本 正确答案:新加坡 4、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有() A: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 B: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C:生态防治。 D: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工作 正确答案: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生态防治。,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工作 5、常用的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是() A:UNITANK法 B:A2/O法 C:传统活性污泥法 D:物理沉淀法 正确答案:A2/O法 第三章 1、最早的气候监测开始于哪个年代? A:20世纪70年代;

川农《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 一、判断题 1.环境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同于其他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等。 4.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和资源与环 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煤炭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看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的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的辐射剂量。 8.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的功能,故森林有“看不见水的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 保护区特色的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的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是汽车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 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的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的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 物。 18.若贮存的蔬菜处在通气不畅的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射使地面 和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0.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 吹向谷地的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是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 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3.大面积水土流失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24.生物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低。 25.化学需氧量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目前常用氧 化剂有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26.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产量。富 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27.污染物向土壤散布的数量不能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引起明显的污染 问题。 28.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特别是一些不能 被分解的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后,只要采取科学方法治理,就容易恢复。 29.噪声污染属于一种化学污染。 30.许多地区的噪声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了较准确评价噪声的强弱,被认为 是当前评价噪声最佳的一种方法是A声级。 31.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固化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 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2.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已不再是废物。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34.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 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35.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没有必要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7.3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导学案1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7.3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导学案1浙科版必修3 7、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目标导航基本要求 1、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发展要求进行“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说明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严

重。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 5、6的雨水为酸雨。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2)危害: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这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专升本)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专升本)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环境背景值 2.大气的“二次污染物” 3.水体自净作用 4.PM2.5 5.环境问题 6.光化学烟雾 7.水体自净作用 8.COD 二、问答题 1、简述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 2、影响较大的环境公害事件有哪些?发生地点、发生原因和主要危害是什么?(八大公害事件,至少列出3项) 3、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哪些过程? 4、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是什么? 5简要说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6、何谓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包括几种方式?植物修复的优缺点? 7、水体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8、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是什么? 三、论述题 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如何判断水体是否发生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目前所倡导的,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谈谈你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环境背景值 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2、大气的“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3、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之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4、PM2.5 大气中粒径小于2.5 μm的颗粒物 5、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6、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HC和NO X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衍生出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 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7、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之为水体的自净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教案(必修3)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 境的影响教案(必修3) 第17课时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学考要求 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b b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a a 课时要求(1)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根本原因 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 (2)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 二氧化碳分子能俘获地面辐射的热量,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地球变暖。 (3)气候变暖的危害 ①全球性的影响 a.使南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人类的栖息地将会被淹没,更多人受到海潮和水灾的威胁。 b.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②对我国的影响 a.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北方干燥地区干旱加剧。 c.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e.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基础设施破坏。 (4)防治措施 ①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植树种草。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臭氧减少的原因 人类使用的氟利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量减少。 (3)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①使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免疫功能将明显减退。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减少。 (4)防治措施 召开国际会议,制定相应的协议书,限制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1)酸雨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随雨雪回降到地表就形成酸雨。所含的酸性产物主要是硫酸和硝酸,pH<5.6。 (2)危害 ①水体酸化,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使树木生长缓慢、易染病害。 ③破坏土壤肥力。 ④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 ⑤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利。 (3)防治措施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4.水体污染 (1)种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2)危害 ①使江、河、湖、海的水质恶化,饮用水的质量下降。 ②化学肥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③海洋污染日益严重,给海洋生物带来灾难。 (3)水污染的治理 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工业用水封闭化、采用无水造纸法、无水印染法和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环境学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 2、可持续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 4、BOD 5、土壤背景值 6、可持续发展 7、循环经济 8、TSP 二、问答题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噪声控制的技术有哪些? 3、水体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4、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 5、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是如何分类的? 6、噪声控制的技术有哪些? 7、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有哪些?分别可用何提取? 8、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 三、论述题 1、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2、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论述环境保护在你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 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拟议中的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活动(包括制订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开发和单个建设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4、BOD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是指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5、土壤背景值 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6、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循环经济 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 8、TS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绝大多数小于100μm。 二、问答题 略 三、论述题 略

第二章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1、广义理解 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地震、水、旱、风灾,人口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狭义理解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1、原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1)、环境污染 A:概念: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则称环境污染。 B:分类 a.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b.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2)、生态环境破坏 由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危及物种多样性的特点;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等。 三、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阶段(人类出现——产业革命)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阶段(产业革命——1984年发现臭氧空洞)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 总之,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 四、环境问题的性质与实质 1.性质: (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中)。 (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 (4) 可控性。 2.实质 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 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9.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