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分析

镜头分析
镜头分析

一、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识规律,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

镜头的组接不是随意的。必须合乎逻辑、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合乎生活的习惯,合乎认识和思想的逻辑。

事物的运动状态有必然的发展规律。人们也习惯按这一发展规律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二)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

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下来的镜头,在进行组接时,就能使镜头中主体物的位置、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合乎人们的观察规律。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混乱。为了避免,在拍摄时必须遵守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即在处理两个以上人物的动作方向及相互间的交流时,人物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谓之“轴线”。摄像机若跳过轴线到另一边,拍摄的镜头组接后,就会破坏空间的统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错误。

(三)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

表现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两个相邻镜头组接得合理、顺畅、不跳动,须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1、景别必须有明显的变化,否则将产生画面的明显跳动。

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摄像机的机位。否则也会产生跳动,好象一个连续镜头从中间被截去了一段一样。

3、不能同景别相接。

(四)动接动,静接静

动接动——动指的是画面内主体的运动;静接静——静指的是画面主体的静和画面本身是固定的镜头。该镜头组接原则是利用画面内在节奏的一致性衔接,这样就不会觉得突然。

(五)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二、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

1、连续构成: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一般表现的是同一主体的动作。主要用对被摄对象进行解析,并利用视角、视距的变化,对内容进行选择、突出和强调。

特点:

(1)每个镜头表现主体动作的一部分,镜头与镜头之间在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承接性;

(2)一般情况下,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任意抽去一个镜头。

(3)通常用于叙事手法。

①连续构成中的镜头组接:

(1)根据动作的变化确定剪接点;

(2)镜头转换处要有显著的视距变化;

(3)镜头转换处要有显著的视角变化

②动作轴线规律

(1)动作轴线也称为假想或想象轴线,就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无形的线。一般有三种轴线:运动方向轴线、关系轴线、方向轴线。

(2)动作轴线规律:拍摄时,首先正确地找到动作轴线,摄像机的机位和拍摄角

度的变化只在轴线一侧1800之内。

(3)合理地组接离轴镜头:

a) 利用运动镜头来越轴(越轴镜头);

即摄像机在越过轴线的过程拍摄的运动镜头,从而建起新的轴线。

b) 借助主体本身动作路线的改变来越轴;(主体运动路线改变的镜头,如:主体转身或转弯等动作。)

c) 中间间隔一个骑轴镜头来越轴;

d) 中间间隔一个特写镜头、主观镜头或空镜头而越轴;

e) 利用主观镜头来越轴;

通过画面中人物视线引导观众去观察、感受事物,从而缓解跳轴的感觉。如以车厢内一个人物转头、视线由向右变为向左的镜头作间隔,使表现车厢外景物由左向右划过的镜头,顺畅过渡到景物由右向左运动的镜头。

f) 被摄主体出现两个以上动作轴线时镜头可以越过其中一条轴线而后再从另一轴线来获取新的角度。

g) 利用远景镜头越轴(在大全景或远景中,动体动感减弱,形象不明显,一般在两个速度不很快、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大全景或远景镜头,右冲淡注意力)

2、对列构成: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一般表现的是不同主体的动作。

①特点:

(1)主体在不断地变换,它不一定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思维逻辑。

(2)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呼应,对比、隐喻、烘托和积累等对列冲突,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创造性地揭示某种含义,表达某种概念;

(3)通常用于表现手法。

②对列构成中的镜头组接:

(1)不同主体的镜头组接,不一定有视距的变化,同景别或不同景别都可以相接。

(2)不同主体的镜头组接应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

三、镜头的组接技巧

1、切换(无技巧性组接)

它形成镜头之间画面的迅速转换,相当于电影中的“剪辑”,经常使用于动作、剧情相联的镜头之间,是电视片各镜头之间常用的组接形式。

2、淡变和化变

它形成镜头画面之间的缓慢过渡,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两个画面的相互渐变,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没,另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根据画面的过渡情况,它可以分为淡变和化变两种。

i.淡变。淡变指屏幕上镜头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缓慢的变换。它有三种形式:(i)淡入。它在屏幕上的效果是画面从没有图像到逐渐清晰地显示图像。它有引人入胜的意思,一般用在段、节的开始,表示起点。

(ii)淡出。它和淡入相反,在屏上的效果是画面从有图像到逐渐隐没为止。它表示段落的结束,用在段落结尾处。

(iii)淡出淡入。它是上述两项的结合使用,即在一个镜头的图像逐渐隐没之后,另一个镜头的图像才逐渐显现。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用在两个段落的交替之处。淡出淡入的时间间隔,一般可控制在2秒左右。

ii.化变,又称X淡变。化变时,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转换存在一个重叠的过渡阶段,即在前一个镜头图像逐渐隐没的同时,后一个镜头图像逐渐显现,它们之

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化变用在内容上有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之间,画面转换时间越慢,则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

化变常可起到下列作用:

①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例如,表示冬去春来,前一个镜头冰雪消融,下一个镜头桃花盛开,画面交替,缓慢过渡。

②起到视觉缓冲作用。对连续出现的同一主体或构图上相似的画面,直接进行镜头切换容易造成视觉跳动。这种现象,在现场多机制作电视节目时很容易发生。这时,每台摄像机虽然在各个不同的机位拍摄,但难免会形成相同的构图,假如进行直接的切换,容易产生视觉跳动。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使用化变转换,使它们自然、流畅地连接起来。在电视节目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歌星在舞台尽情演唱,镜头画面逐渐连续转换,使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一睹歌星的风采。

长镜头的美学意义

长镜头 长镜头,迄今尚无严格的科学定义。一般指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的镜头。 它至少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时间。这种镜头的尺数比较长,一般最短也在15米,最长可达300米,放映时间约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二是空间。通过运用景深镜头或移动拍摄,达到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片断的电影化概括。 第一节长镜头的形成 电影是以纪录真实的活动影像问世的。在无声电影及有声电影初期,偶尔也使用景深镜头和移动摄影,如1895年在巴黎大咖啡馆上映的卢米埃尔的《火车到站》一片,就是以景深镜头拍摄的。当时一本胶片就是一个节目,长度约17米左右,用慢速度放映,每本可演一分钟。每一个节目几乎都是用一个镜头拍下来,这可以说是"原始长镜头"。 被世界公认的早期的长镜头经典作品,是英国导演弗拉哈迪在1920---1922年拍摄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里面有一个爱斯基摩人纳努克狞猎海豹的著名场面,就是用长镜头拍摄的。弗拉哈迪把纳努克如何在冰窟里发现猎物,又如何与海豹进行殊死搏斗的真情实景连续不断地拍了下来,并且自始至终让纳努克与海豹同时出现在画框内。这个场面拍摄了20分钟,用掉了360米胶片。但是,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不可能普遍推广,更主要的是人们对这种方法的艺术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还没有把它当成一种重要的银幕整体形象的构成方法。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人们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创作实践,开始意识到,除了依赖镜头之间的蒙太奇方法可以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之外,还能够在一个镜头内部,依靠场面调度、摄影机和拍摄对象之间的相对运动等方法,造成巨大效果,达到对现实概括的目的。 不可否认,在长镜头形成的过程中,电影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外部的技术条件,起了重要的作用。 1、有声片的诞生,促进了长镜头的发展在默片时期,电影是纯视觉艺术,组成电影的视觉元素有人、物、景、光、色五种。为了让观众从视觉形象中意会到声音之存在,不得不用一些短镜头去表现声源,如火车启动时汽笛上冒出蒸汽,给人以鸣笛之感,这是一种从视觉形象中感到"无声之声"。有声片的诞生,使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说话了"。由于声画的结合,默片时代本来需要好几个镜头才能被视觉感知的镜头,如今,人物一开口,就说明白了。又由于有了语言,就得考虑把某些对白说完,不能拦腰掐断,话不成句。例如《战舰波将金号》中那个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默片用了5分30秒,而有声版则为8分钟。有声片要求画面镜头适当延长,扩大镜头容量,以适应对白、音乐、音响的时间流程之需。因而有人计算,一般说来,有声电影的镜头比无声电影镜头长三倍左右。像默片时期的经典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共有1544个镜头,如今的电影多数只有它的1/2或1/3镜头而已。 2、景深镜头、移动摄影促进了长镜头的发展 景深镜头,是指既能清晰地看见前景,又能清晰地看见后景的镜头。摄影机是"摄录具体现实的积极工具和创造现实的手法",它的轻便化带来了更加灵活的

风声电影局部镜头分析

风声电影局部镜头分析 1、电影03:36~04:00时,两个机位镜头,分别反映两人的面部表情,以更好的刻画两人的心里活动。其中两人交谈时用到一个同镜头,同时刻画两个人,运用比较巧妙。机位镜头要遵循匹配的原则,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直接应该具备一致性的要求,称之为匹配的原则。 2、电影05:17~05:43时,利用黑白特技摄像机特效,类似报纸在旋转景物镜头,利用报纸反映当时事实,是一种叙事方式,给故事增加一种真实感。

3、电影10:05~11:01时,固定镜头拍摄。电影中反应的是一个闹市的场景,用固定镜头来 更好的反应集市的混乱,人的噪杂,在传递信息时也不易被发现。 4、电影11:45~12:06处时,添加字幕。字幕特效跟声音相结合,在镜头表达不出那个意思时,介绍补充故事情节。电影中多出使用字幕特效,例如:人物第一次出场时、表达情报内容时、和一些时间介绍。很多电影电视剧都会用到这样的表达手法。其表达手法简单、明了、易懂,也一定程度上增加电影内容的趣味性。一些漂亮的字幕特效比较引人注目。

5 、电影23:42~23:56处时,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反复切换。在武田长宣布内鬼就在他们5个人当中时,每个人物面部特写和全景镜头相互切换,反映各个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来刻画人物心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表现手法。其拍摄手法是:固定机位拍摄全景,流动机位拍摄特写,后期编辑时可用专场切换,可保证各个镜头都精彩。 6、电影24:37~25:06处时,摇镜头和摇镜头相组接。反映一个远景,用来模拟望远镜的效果,望远镜效果通过遮罩来实现,多在PS里实现。王处长观察他们5个人的举止使用到的。 7、电影到40:54~42:20处时,电影利用队列构成,反映一个主题。其中有:多画面、人物的反应方向、并行蒙太奇。用一个镜头来反映多个画面,有对比和同步叙事的效果。王处长让他们几个人分别写自己的官位、职等、立功情况是出现的,让几个人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用以对比,分别刻画每个人的反映。 8、电影到01:16:24时,也就是对吴大队长用针灸酷刑时,用到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任务的心里。类似这种镜头电影中经常出现,刻画人物细致入微。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由于它距离短,取景范围小,画面单一、集中、突出,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吐出来放大,因此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定影中的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手段,可以把原来看不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分镜头画面设计分析作业

分镜头画面设计分析作业 ——《杀死比尔1》动画部分分镜画面分析 我分析的分镜画面是来自《杀死比尔1》中介绍女主角的第二位复仇对象御莲大姐大的背景身份的那段动画。 介绍作为致命毒蛇暗杀组织之一的御莲大姐大的背景,她是东京黑社会大姐头。石井御莲出生在美军基地,从小在军营长大的中日美混血儿,年仅9岁就和死神有过第一次接触,小小年纪就目睹父母遇害,死于日本暴力团老大之手,松本老大。之后她发誓一定要报仇,她运气很好,松本老大有恋童癖,她11岁那年报了仇,报仇的手段相当凶狠,将松本一点点切腹了,血喷的满屋都是,这段动画就是要表现出御莲从小经历了父母凶残的被杀害,为了报仇,最后练成了她也凶残无情的性情。实际上是为这个在《杀死比尔1》中最厉害的复仇对象的出场做铺垫。也预示了之后女主角向她复仇的困难性。 我分析的是两段情景:一.交代幼年御莲度躲在床下,母亲被人要挟,父亲准备与敌人搏斗的镜头。二.玉玲父亲被武士刀刺中的镜头。屏幕横纵比是2.35:1. 情景一: 下摇镜头,从床边摇到床底,画面出现主人公女孩的脸,她的眉头上扬,眼睛瞪得大大的,明显表现出女孩是躲在床底下躲避什么危险。顺光,流苏挡住了主人公眼睛部位的光线,因此人脸上半部是暗的,下半部是明的。反应出人物内心的恐惧感,镜头一直摇到出现女孩的整张脸,手垫在下巴下面,趴在地上。(额头被流苏挡住,遮挡元素反映出紧张压抑感,手垫下巴的姿势也显示出小女孩的无助和弱小)。 突然快速推镜头(声音是极度恐惧害怕的呼吸声),推到画面只有女孩的两只大眼睛的特写,画面表现出一双瞪得黑色眼球整个背白色包围的状态,微微转动。眨一下眼睛,眼珠向右转。接着快速推镜头到女孩右眼睛,一直到眼球里,镜头淡入淡出。镜头接着推出现松本老大躺在躺椅上抽雪茄的近景。这里采用仰拍的角度,看得出是从女孩的视角来看松本。(仿佛分镜师通过这种手法表现是女孩眼睛里看到的情景,给观众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恐惧的主观感受。) 接着淡入淡出下摇镜头,松本老大的面部特写,从头到眼睛到鼻子和嘴,在画面出现鼻

黑客帝国特效分析

《黑客帝国1》有412个特效镜头,由Dfilm、Manix和Animal Logic三家特技制作公司分别制作。澳大利亚的Animal Logic工作室负责“子弹时间”特效镜头,《黑客帝国1》上映后,“子弹时间”特效成了它的一块招牌,言《黑客帝国1》必提“子弹时间”。该特效后来也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银幕特技之一,很多电影、电视和广告都对它进行了模仿,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霹雳娇娃》、《怪物史莱克》、《恐怖电影》等,“子弹时间”特效在《剑鱼行动》(2001)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其开篇的爆炸场景简直酷翻了天。 到续集开拍时,“子弹时间”特效已经被模仿得太滥了,而且“子弹时间”本身只适合拍摄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少量对象物体的动作,当拍摄对象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更复杂的镜头运动时,“子弹时间”就应付不来了。沃卓斯基兄弟和《黑客帝国》系列的特效总监约翰·盖特(John Gaeta)决心在续集中创造出绝对让人模仿不了的革命性电脑特效来。两部续集中共完成2500多个特效镜头,是第1集的6倍多,同时也完成了盖特本人和沃卓斯基的心愿:创造出了不能被模仿的视觉特效。 由于《黑客帝国》续集包含大量特效镜头,加之革命性创新特效带来庞大的工作量,除了自己的特效公司Manix外,约翰·盖特又联合了世界各地的五大特效公司,分别是:法国的BUF公司,主要负责矩阵的绿色下坠字码效果和其他垂直降落效果;Tippett工作室,主要负责全数码环境的制作和复杂机械物(如电子乌贼)的制作;SONY Picture工作室,主要负责创作影片中那些地表通向地心的隧道,还有设计隧道中的一些大场面,如250000只电子乌贼集结的场景;Giant Killer Robots工作室,主要负责再现地底环境;Animal Logic工作室,负责高速公路追车场景的设计,和一些“超正常”角色的创作,例如那位在高速行驶的机动车上跳来跳去的密探。 特效制作部门的有效性关系到整部影片的成败,为了避免工作分散给协调和整合工作带来的麻烦,盖特需要整合前期到后期特效制作的整个流程,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又设计了“Zion Maniframe”这个世界电影史上功能最强大、完备的特效管理信息系统,这是第一次在电影拍摄中运用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码日记”和“拍摄进程”系统,整个摄制组中从事数码加工、概念设计、故事蓝图描绘、电脑辅助设计、三维模型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得到想要的场景设计、高解析度模型和处于各拍摄进程当中的所有镜头资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7.4.2 “子弹时间”特效 《黑客帝国1》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凝固时间”的场面:女主角崔尼蒂 (Trinity)在旅馆跳起踢翻警察、救世主尼奥(Neo)在楼顶躲避警探子弹的射击、尼奥和警探在地铁里飞起双枪对峙(把吴宇森的招牌动作凝固在半空)。这几组镜头都是把一个瞬间的动作时间放大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然后带动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个瞬间,表达出一种非现实的时间观点,更能融入影片的故事背景,同时在视觉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冲击力,给观众造成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当然《黑客帝国1》中最经典的镜头就是那个神奇的“子弹时间”(Bullet time)特效场面。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子弹时间”是一种变相的慢镜头,它以正常的摄影机速度来展示子弹飞行、格斗等高速动作,于是看上去这些动作像是慢下来,但我们不但不感觉拖沓, 第2/6页 反而将速度的快感无限扩大。当《黑客帝国1》中尼奥在旋转的运镜中缓慢地倾身躲避子弹,人们第一次真切地看见子弹的运行,看见子弹凝滞时的360度旋转的全景场面,惊异于这种用“慢速”来体现“快速”的效果冲击力。 这种以“慢”来体现快的方法,吴宇森原先是最为兴致勃勃的实践者,他的那些慢镜头射击场景,对《黑客帝国1》产生深远的影响,沃卓斯基将这种方法用到凝固子弹速度这种极端程度。沃卓斯基兄弟的灵感,也来自于1960年代后期《极速赛车手》的日本原版动画,动

分析影视作品中蒙太奇和长镜头美学特征的区别

分析影视作品中蒙太奇和长镜头美学特征的区别姓名:初才坪班级:新闻071 学号:5000107171 在各类影视摄制中,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处理,后期根据节目构思,运用编辑技巧,将镜头、场面和段落重新组合在一起。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视节目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长镜头则是指影视作品中时间值在30秒以上的镜头。在长镜头中没有镜头之间的组接关系,但却存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关系。长镜头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但剪辑工作已经融入到镜头拍摄时的设计中,摄影中根据主体动作和场面内各种关系,变化角度、景别进行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长镜头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空运动的连续可以把真实的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气氛)自然呈现在屏幕上,能真正体现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 在美学特征上,蒙太奇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 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被公认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最杰出代表,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成为人类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敖德萨阶梯”是经典段落,在这段中间,可以清晰看到“杂耍蒙太奇”的效果。这段落中,几个比较关键的人物的刻画相信大家不会忘记:第一个就是死去小孩的妈妈。当妈妈发现身后的孩子被射倒,导演4次在孩子被踩,母亲张大嘴吃惊的镜头进行交叉剪辑,仅仅几步路的距离,导演在第五次切到妈妈身上才让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这样快频率的交叉剪辑,增加了镜头的表现力,可以看出,导演在选择踩孩子的镜头上也是加以选择的,先是绕过孩子,在是从腿间经过,最后将孩子替翻了个面,从肚子上踩过,配上音乐,层层递进,镜头的组接再不是叙事那么简单,情绪,气氛,都得以表现。另一条线则是婴儿车的滚动,在下滚过程中,不断切人物特写,眼镜男,女教士,婴儿,可以看出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理解的十分清楚,因为这些特写镜头单个来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或许眼镜男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孩子的车在滑动,但是情绪配合了,画面配合了,交叉剪辑的帮助下,整体感觉就出来了。整个段落只有7分钟,镜头数却高达155个,平均1分钟就有22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正因为如此快频率的切换,加上景别的变化,和机位的变化,才能让短时间无限扩展却让观众毫不觉察。 在好莱坞,公开向《战舰波将金号》致敬的则是著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在他1987年所拍摄的代表作《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s)中,就有一段完全模仿“敖德萨阶梯”的段落,这个段落也是全片的最高潮: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凯文·科斯特纳所饰演的政府特别调查员与歹徒不期而遇,双方先是心照不宣,平静的走向台阶,继而又几乎是同时拔枪,互相射击,与此同时,有个推着婴儿车的路人正好路过此地,但由于受到惊吓,婴儿车不慎从台阶的顶端滑落下去。科斯特纳扮演的银幕英雄自是了得,只见他边举枪射击边向下跑,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击毙了歹徒,还接住了失控的婴儿车。应该说,这个模仿还是很成功的,德·帕尔玛同样使用了阶梯、婴儿车、面部特写等元素,同时又有自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

爱国与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奖次:二等奖项目:文字评论题目:爱国与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作者(主创人员):冯雪梅编辑:丁先明刊播单位:中国青年报)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与不满。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瞧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就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 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就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 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与害国,有时候只就是一步之遥,理性就是两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愤怒与冲动,不就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您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与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 以此来审视此次的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它们必须得到严惩——的同时,也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 15日,北京民众在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当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在“平安北京”的官方微博发言:“在表达爱国热情过程中,大家都保持了理性的态度,配合现场民警引导,现场秩序井然。在此,北京警方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 “贵阳新闻网”的官方微博报道:“今天(15日)的贵阳,没有人掀车、没有人破坏同胞财产,所有人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文明贵阳人,就是理性的爱国者,决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 网友“南京正在发生”的微博说:“总体来瞧,南京今天(15日)十分理性,没有瞧到掀翻的日系车,没有瞧到日系车被包围,没有 瞧到店铺被砸,没有瞧到纵火,没有造成恐慌。”对于南京在示威过程

电影特殊效果分析(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设计》大作业 题目:选题二:《X战警-第一战》分析短评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姓名:王潇 学号:0305110228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生活要求变高。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经受着人们的考验。过去的技术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让我们满意的视觉效果,尖端的电影技术正在发展。从电影这个音画艺术诞生开始,影视创作人员一直在积极的寻求新鲜的元素,是电影传达更多的思想和情感,或是呈现给观众不同寻常的或是匪夷所思的画面,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最震撼的效果。从历史上第一个特效镜头出现在大屏幕的一瞬间就注定了它今后在电影界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起影视视觉特效的发展,不得不惊叹其惊人的成长速度,然而回顾历史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中诞生以来,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就像一只催化剂迅速的提升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图形学CG技术的发展进入应用与普及阶段,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和三维动画,数字合成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视觉效果越来越震撼,可谓视觉盛宴。与此同时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在迅猛地崛起,众多好莱坞大片为了取得绝佳的影片视觉效果以及良好的票房收入,不惜在影片特效部分投入巨资,更有甚者,影片本身就是一部特效电影。所有的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影视视觉特效的发展与进步。 电影发展到今天,影视特效已经成为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经济角度来看,他更环保,更节约,成本更低。例如,某些影片中的场景更不不可能依靠现实的布景来实现,就算可以实现也劳民伤财,耗资巨大,这时候CGI技术就现实出其强大的优势;某些电视剧的制作,因为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到将剧组四处迁徙完成拍摄,这时候,就可借助绿屏或蓝屏以及跟踪的技术,在摄影棚中完成前景的拍摄,然后利用数字合成技术,将其与背景实拍素材合成的天衣无缝即可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而这种拍摄手段在现在的影视制作中被广泛的使用。 现代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特殊处理使影片出现特殊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其技术集中在建模与渲染和特效与合成方面。经过了大学对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学习,我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下面让我以2011年上映的《X战警:第一战》(X-men:First Class)为具体实例,阐述我个人的理解与分析。 具体完整动态视觉效果请看附录视频。附录视频内含镜头一至镜头五,并整合了相关技术应用。 关键词:数字图像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影视特效X战警

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

第五专题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长镜头和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的独特性赖以构成的两块基石。 所谓“长镜头”,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的场面精度及镜头的运动,在画面上形成各种景别和构图的镜头。它是以基本的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的。由于它可供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所以,长镜头理论又叫“纪实派理论”,纪录性是其根本的美学特征。用长镜头拍摄的镜头画面,在表义上往往带有更大的客观性、多义性和暖昧性。 如果从电影史学角度来看,长镜头的出现要早于蒙太奇。卢米埃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一个固定的长镜头。例如美国的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在1920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就使用了长达1200英尺的长镜头,把纳努克发现猎物直到制服它的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而且持斗的双方始终同时出现在画框内,现实时间和银幕时间相一致。由于它没有人为地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所以显得更为逼真,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仿佛就在现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十年代以来,在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发明,便大大推动了长镜头的发展,于是便形成了以法国杰出的电影评论家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以“照相本体论”为基石的。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借助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的现代艺术,是照相的延伸;它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参与创造;电影只不过是现实的摹本,没有空间的真实,活动的画片就不会构成电影。 和巴赞相呼应的还有德国杰出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他认为原始的现实是电影所以感人的核心。在这种关系思潮的鼓动下,各国许多导演都热衷于用长镜头。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导演将长镜头与蒙太奇对立起来,主张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 就艺术功能而言,长镜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纪实性长镜头。 其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使一个镜头能够在一个与现实相一致的时空里完成对一个动作或事物的完整过程,让画面本身说话,

《阿甘正传》长镜头分析

《阿甘正传》长镜头分析 《阿甘正传》讲述了智障儿童阿甘始终怀揣善良和单纯,充分运用其特长而拥有的励志传奇的一生。 纵观全片,我们不难发现整部影片中仅有的两处长镜头——一头和一尾,导演巧妙的运用了长镜头的好处,将长镜头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们来看片头出现的长镜头,在一片阴霾中的蓝色高空里,若隐若现的羽毛开始漫无目的的“飘”,它飘到房顶上空,飘到树林里,飘到马路边,又随着风飘落到行人的肩上,高高低低的飘着,随后缓慢的飘到了主人公阿甘的脚下,那么这段长镜头好在哪里呢?首先,在蓝中带灰的天空里我们能够一眼发现在安静的天空飘动着的它,自然,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就会放在这个羽毛上,羽毛高低起伏的飘着,我们的目光也会高低起伏的随它而动,它会飘到哪去,下一秒往哪飘,我们的注意力都会跟着这个羽毛走,它卖尽了关子,慢慢地、慢慢地飘着,飘到这又飘到那,然后慢慢地飘到了主人公的脚下,于是我们的注意力会随着转移到主人公的鞋子,然后我们会发现故事就从这鞋子开始讲述给我们听,到这里第一个长镜头结束,导演运用这么一个长镜头既轻松愉快的为整部影片拉开了帷幕,同时又通过这个长镜头很好的为后文主人公的出场和他从小到大的一系列故事的讲述埋下了伏笔,另外,运用长镜头开片还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再看片尾的长镜头,首先最大的作用就是首尾呼应,我们

再来分析下片尾的内容来判断此处长镜头的作用和目的,片尾是阿甘送自己的儿子上学,两人坐在椅子上等待校车的到来,和当初阿甘的母亲送阿甘上学一样,所以阿甘也习惯性的准备提醒儿子“不要搭陌生人的车”,可能是想到自己与儿子不一样吧,所以阿甘没有说出口,然后儿子上车后,羽毛又从阿甘脚下飞起,慢慢的飞向了天空,长镜头结束,整部影片也随之结束,这里的长镜头,除去前面说的首尾呼应之外,它同样也为整部影片画上了轻松愉快的结尾,同样的,我认为这里的羽毛,不单单只是羽毛了,有了新的意义,预示着儿子的未来像羽毛一样,向天空飘去,却又不知去向哪里。 长镜头可以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完整性,达到一种没有加工的真实感。

《分镜头设计》课程标准

《分镜头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分镜头设计课程代码: 4060090课程类型:岗位技能课 学分: 4计划学时: 64实践课时比例: 80% 主要授课方式:实训室项目实作考核方式:期末作品考核适用专业:动漫制作技术 先修课程:动画编导基础(含剧本)、 Photoshop 插画设计(原画) 1.概述 “分镜头设计”是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也是学生从事动画制作的素质技能强化 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分镜头设计的基本知识,如镜头的概念、镜头的运动、景别的类型、动画片 的赏析等;并强化学生对镜头的认知能力,进行镜头设计的实训与理论相配合,最后通过学生自主 构思的项目进行分镜头的设计与表现进行考核。 1.1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属动画制作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镜头组接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研 究规律性的组合方法,从大量观摩中学习前人分镜头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并应用 导演分镜头的基本元素进行摩片和命题分镜头的学习,熟悉和掌握动画分镜头设计方法以及表现方 法的基础知识,达到具备从事动画前期分镜设计与表现的能力。 1.2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 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以培养一线技术应用人才为目的,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等课程要素。本课程是以二维、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岗位群为导向,以真 实的绘制项目为主要教学载体,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设 计、制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和“岗位需求”为主线,按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依据来设计活动项目,以真实的项目案例分析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动画分 镜设计的相关知识。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分镜设计与表现能力 的教育。 1.3 课程开发思路 在课程建设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对本课程的需求,确定了课程目标,并明确了 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课程性质、确定课程内容等,并坚持以真实项目和虚拟项目相结合以及 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以考核是否达到了课程的预期目标。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全面系统、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动画分镜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功能、分镜头画面的绘制与 构图技法、镜头调度的基本规律、分镜头合理流畅的技巧以及实战技法等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辅以

《阿凡达》特效分析

影片《阿凡达》特效表现分析 在当今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动画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艺术家、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配合下,3D 动画正在走向辉煌。《阿凡达》正是这样一部利用3D 技术的影片,它作为四分之三的内容利用3D 技术制作的电影,继《指环王》之后又一次展现了3D 电影的无穷魅力。它的横空出世在全球掀起了强烈的3D 热潮,人们争先恐后地观看这部充满魔幻、想象和科技的鸿篇巨制。这部电影的成功,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改变了传统影片的观看方式和审美体验,是一部充分体现高科技手段,以高科技为内容的惊世之作。《阿凡达》无论是从视觉体验还是思维意识,都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影片利用CG 技术设计出逼真的虚拟人物和美轮美奂的场景,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盛宴,同时掀起了一轮新的3D 电影的革命,3D 技术也借此势头占据了未来电影发展的主流位置。卡梅隆的3D《阿凡达》影片,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挑战了数字技术的极限。 一、特效电影简述 1、特效电影的含义 以特效表现为主的电影被称为特效电影,特效,顾名思义,“特殊效果”,换句话是指虽然它在电影制作中所占成分并不高,但是人们去影院观看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电影视觉表现的强烈需求。在特效电影中,一种是指以特效表现为主的电影,这种电影的特效制作必须详细规划,它的投入它的时间它的人力它的技术在电影制作中是最重要的,而传统拍摄技术退居次要地位。这类电影的代表有《阿凡达》、《贝奥武夫》等。 电影特技,尤其是数字特技在拍摄电影影像时,与常规一次成像的制作方式不同,是把构成影像内容的不同元素分开单独拍摄下来,然后把这些分别拍摄下来的影像元素再有机地、按照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天衣无缝、如同单一镜头一次成像拍摄下来的电影影像画面。 另外一种是指特效表现、传统拍摄技术和方式都是电影制作的重心,这类电影的代表有《金刚》、《变形金刚》、《2012》等。 2、特效电影的种类 电影特效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说法,要是从专业角度继续分析的话可以分为两种:视觉效果和特殊效果。视觉效果是不能光靠摄影这一技术就能够完成的后期特

长镜头的美学特征

长镜头的美学特征 如何使其运用得当,在纪录片中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文章试图从长镜头的美学特征这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长镜头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被许多纪录片创作者所重视。因为它能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事件的过程,实现观众对生活的自然流程和具体情状亲眼目睹的愿望,形成—种独特的纪实风格,这是对静态构图和分切镜头的—种革新。从美学角度来讲,作者认为长镜头的特征可以从纪实性、表情性、表意性等三个层面来分析。 纪实性 1.再现事件的时间流程 生活本身是流动的,事件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将这一切流程真实地展现在屏幕上,是“再现”的重要表现手段。而再现这种流程时,长镜头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事件过程和人物行为动作的全景,扩大和延续屏幕的时空,使客观世界获得整体性、流动性的展示,使屏幕所反映的生活状态更加贴近客观世界的自然流程。电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运用长镜头跟踪拍摄的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对老年农民夫妇去菜园拔萝卜的过程。特别是老头总是走在前,老婆总是跟在后,两人始终相隔三五步距离的真实场景都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遇到难走的路,老头总要回过身来搀扶自己老伴的动作更是成为整个长镜头的亮点。这样一组画面将这对农民夫妇平淡而具体的生活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再现事件的时间流程,使人感受到—种强烈的真实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表现空间的完整性 电视纪录片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既包括时间的流动性,又包括空间的完整性。因为世界是由空间构成的,任何人物和事件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空间。作为纪录片增强生活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长镜头能够使观众真切地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与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避免了片断地划分空间,以及分切地表现时间的弊病。从而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出空间上的完整性。在纪录片《丝绸之路》中,为介绍考古人员整理文物的工作现场,摄像师在帐篷内铺设了十多米长的移动轨,从帐篷一角开始移动,依次记录了坐在木箱上写记录的,考识古代木简的,包装文物入箱的考古工作者,镜头移到篷顶,扫过安放工具的战士和两位绘制楼兰方位图的人员,又沿帐篷一侧反向移动,清理陶器和麻织物的,研究枯树年轮的人员又被记录下来。这样一个长镜头不但体现了内容的繁杂和动势的多样,而且结构出事物完整的空间,使现场的气氛和情境,考古人员的动作和行为都得到充分展现,不仅增加了可信度,而且给人—种视觉上的空间真实感。 表情性 1.长镜头能够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它是通过镜头语言将自然景观与创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机融汇,形成的—种独特艺术境界。长镜头在渲染环境气氛,营造意境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乌克兰纪录片《天堂》,在15分钟的片子里仅用了5个长镜头,没有任何解说和音乐,却描绘出一幅如画如歌的游牧民族生活图景。第—个镜头是在和暖的阳光下—位健壮的乌克兰妇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way news works and new ideas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新闻作品赏析中常见的方法和新思维。新闻作品的赏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除常见的新闻作品赏析方式外,经过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作品的赏析中又出现了新的思维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news reports, the common appreci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News appreciation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In addition to common works of appreciation approache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news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appeared in a new way of thinking. 关键词: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价值赏析方法新思维 Keywords: news reports, news reports, the value of appreciation of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正文: 所谓新闻作品就是:可指一篇稿件、一张图片、一个栏目、一个版面,也可统称新闻作品。其一是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二是根据新闻的基本规律,把握和体现新闻事实的正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及时性;三是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新闻作品的具体的形式有8种:新闻链接,图表新闻,表格新闻,滚动式新闻,采写人物新闻,采写系列报道,采编连续报道,采写跟踪摄影报道。新闻作品的价值在哪里?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二是使读者产生先睹为快的审美感觉;三是从作者公正客观的态度中吸取教益;四是通过传播媒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映;五是使人们茶余饭后有了谈话消遣的材料。但笔者认为,新闻作品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好的新闻作品,它不仅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新闻事件时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角度架构,从微观处入手。所谓宏观,就是要求作者站在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时代精神演变、社会经济走向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必须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它必须抓住社会现象、阶级矛盾的本质,要能象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微观,就是作者能从复杂纷纭、司空见惯的平凡事件中,发现其隐藏的闪光点。这就是于毫发处见泰山,“于无声处听惊雷”。用文学创作术语说,新闻作品的微观,就是以小见大。一篇能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的特点。由此可见全面分析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好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宏观上) (一)、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主要要新闻事业的政治性决定的,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新闻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倾向性: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或明或暗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也指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暴露出的思想倾向.举例说明,2009年8月2日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

新闻作品消息赏析

徐金波吴忠新陶涛 2012年12月18日0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武汉12月17日电(徐金波吴忠新陶涛)年初承诺,年底“验收”。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主办的为期5天电视问政17晚正式开场,多个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现场向百姓评委交出答卷。当晚的首场考试,那些信心满棚进场的官员却“哭着”走了出来。 武汉电视问政的出题人是普通百姓。今年3月1日,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针对百姓普遍反映的部门职责不清、新城区工业化水平不高、审批流程复杂、出租车营运秩序不规范、小餐饮脏乱差与扰民等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市交委、城管局等2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向社会作出公开整改承诺。 武汉电视问政的评委也是普通百姓。本期电视问政就是让50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网民、特约评论员等,手持“笑脸”(表示满意)和“哭脸”(表示不满意),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整改承诺进行“拷问”、“验收”和“打分”。 17日晚20时正式开始的首场电视问政,以“兑现承诺,优化环境——让服务更到位”为主题。为给“考官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武汉市委组织部部长胡志强、市政府副市长秦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泽发、市编办主任黄松如、市法制办主任李子林、市人社局局长潘汉生等6位“考生”,满脸笑容地提前了20分钟入场,并频频向现场“考官们”挥手致意问好。 在开场总结年初承诺阶段,政府官员们显得成竹在胸、高谈阔论,认为自身的工作应该得到考官们满意的笑脸。然而,随着暗访人员将小餐饮整改存在“盲点”、卤味作坊“五味杂陈”、低价羊肉卷由鸡鸭肉混合造、民众维权遭遇多个部门推诿等问题,以短片的形式在现场一一呈现,刚刚还危襟正坐官员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做出“自我批评”,连忙道歉,甚至现场办公督促其职能部门立即查处。 轮到评委们现场打分时,虽然大多评委对政府官员一年的成绩表示“满意”,但也有评委表达“不满”,期望政府部门能够理清职责、严格落实。而评论员犀利的点评,更是让他们在近两个小时的问政过程中如坐针毡。场内外观众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则让他们甚感宽慰。 中共武汉市纪委负责人表示,武汉电视问政就是要通过“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方式,让政府部门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能、落实服务承诺,从而进一步优化武汉社会发展软环境。(完)

浅析特效短片《选择》镜头的叙事和表意作用

紧目丁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 浅析特效短片《选择》镜头的叙事和 表意作用 衣思1,F用 高腾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72) 擒一:当今社会是影像的时代,最具影像代表的艺术就是影视艺术。而 特效短片作为影像艺术的一种,其表现性与创意性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魔力 和个性特质。一个特效短片是由一系列镜头组合而成的,镜头是特效短片语言 的基本元素。本文结合毕业设计作品《选择》,着重分析镜头运用的基本规律,探 讨镜头语言在特效短片中的叙事和表意作用。 关■诩:特效短片镜头语言叙事和表意表现方式 影视艺术是时空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艺术。镜头作为 语言,是自电影作为艺术以后逐渐形成的,也是影视形成独立艺 术的根本体现。摄影机镜头作为透视人物和事件的窗口,以各种 方式传达着创作者的观察与叙述方式。镜头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 语言,相较于文字更形象,同样具有表述故事、表现客观世界、传 达感情和情绪、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I。中国第三代著名导演谢 晋曾说过:“导演是用镜头写作的作家。”如果说文章是语言的艺 术,那么影视作品就是镜头语言的艺术了。 一、特效短片<选择>奠头叙述故事 “记录”是表意语言的构成基础,是表现手法的显现形式,是 拍摄记录的一个过程。特效短片<选择>围绕校园故事展开,以“梦 想与价值、青春情感、生活”为主题,在校园爱情故事的基础上,融 入了更具生活哲理的主题,加入了创作者对生活、学习等更深层 次的思考。在<选择>短片中,我们通过一系列客观形象的镜头,记 录了一位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面临吃什么、穿什么、读什 2013年第7期(总第107期)I东南传播r—1 L一

经典长镜头调度分析

经典长镜头调度分析
经典长镜头调度分析
《Love》 《谜一样的双眼》 《沉默的羔羊》 《杀人回忆》 《蛇眼》 《红》 《雨月物语》 《悲情城市》 《四月三周两天》 《1936 年的岁月》

经典长镜头调度分析
看《Love》的开场长镜头
文/邢立鹏 《Love》中开场 12 分钟的长镜头虽不是真正一次拍成且有点卖弄之嫌,但是待看完全片后 再来回味这个独特的开场, 却又能发现诸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这个华丽丽的长镜头在人物 的带戏出场和人物关系的建立方面尤其可圈可点。
图一:起幅,特写,验孕试纸。以验孕试纸作为长镜头的起幅,这个本身就充满戏剧性的道 具一下子使整个镜头充满了戏
图二:近景,前跟。镜头从图一的验孕试纸拉开,跟随主人公之一李宜佳走出公厕。从李宜 佳脸上不知所措的表情可推知她意外地怀孕了。 在镜头前跟的过程中, 旁边两个女人在讨论 “爱是什么”。 从整个片子交叉讲述几组男女恋爱关系的结构来看,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导演 不想放过任何可以展示另外关于“Love”的众生相, 这样的展示在随后的镜头运动中又被见

经典长镜头调度分析
缝插针地设计进来。
图三:近景,后跟。李宜佳走出公厕,镜头改为后跟。旁边另一个女生在跟女伴抱怨无法跟 男友沟通。另一组关于“Love”中诸多矛盾的展示。
图四:近景,固定。李宜佳在桌旁坐下来,把验孕试纸给一旁的阿杰看。两人推来推去,都 不敢面对。无需言语,仅从动作和两人的表情基本可以推断李宜佳怀的孩子是阿杰的。

经典长镜头调度分析
图五:近景。镜头随着两人看向画外的目光一转,抱怨结账结了很久的小霓出场。小霓跟阿 杰亲吻。在这一段镜头包含了至少这样几点信息:1、小霓是个常常抱怨,很“机车”的人; 2、小霓跟阿杰才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跟李宜佳都是好友。3、李宜佳和阿杰背着小霓发生 了关系,小霓还不知情。这样的信息一出来,好戏也便开场了
图六:近景,固定。小霓告诉二人给爸爸买了生日礼物,为了不见“那个女人”想提前送出 去。后来我们知道“那个女人”便是随后出场的方柔伊,小霓的父亲便是陆姓富豪。这两个 人的人物关系也是本片中的一组, 两人在未露面之前已在小霓的抱怨声中出场。 这一个讲述 不同年龄段的“Love”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