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P29例2 )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

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5.讨论:

(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新知探究

1.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

(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69+172)+28 155+(145+207)

男生完成69+(172+28)(155+145)+207

从而得到:(69+172)+28 =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

(3)寻找生活实例。

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

(27+18)+12 = 27+(18+12)

(4)小组讨论并归纳。

讨论小结:

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不变)。

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

达成一致后板书:(a+b)+c=a+(b+c)

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导出规律的命名)

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

(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十、凑百……)。

三、实践应用

1.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 (28+36)+64=28+(□+64)

□+235+65=78+(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15+41+59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的收获?说一说加法结合律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日期:

三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三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部编新人教版四下数学: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这五条定律的一些简单的运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有余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 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2)加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3)减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4)练习课 (1课时) (5)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6)乘法分配律 (1课时)

(7)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1课时)(8)练习课(1课时)(9)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迁移,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目标1.探究并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习难点 1.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四年级上《4.3加法结合律》练习题及答案

《加法结合律》课时练 1.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160++39 160+(39+40)=() + 129+(a+71)=a+() 2. 填一填。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 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8+=45+ (163+)+15=+(75+) +28=+a a+(+b)=(+50)+ 4.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6+79109+78876+132 5.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143+(57+26)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11+12+13+39+38+37 17+18+19+20+21+22+23 20+21+22+23+24+25+26+27+28 6. 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的运算律吗?(符合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1)253+A=A+253() (2)139+72+25=39+(75+25)() (3)a-b=a-b() (4)560+210=210+650() (5)147+(53+B)=(147+53)+B()

(6)B+C+D=B+(C+D)()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 (1)从入口经猛兽馆到出口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最短的是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答案: 1. 略 2. (1)a+b=b+a(2)(a+b)+c=a+(b+c) 3. 45287516315a2850a b 4. 1351871008 5. 165226238367467150160216 6. 略 7. (1)6条503+214=717(米)(2)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P27-29 页内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 创设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景, 从学生熟悉和贴近学生生活入手,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意义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交流初步感知规 律,再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进而总结出规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积极性、创造性。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练习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b5E2
RGbCAP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 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p1EanqFDPw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 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DXDiTa9E3d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我们先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 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 经济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 “从今天起,我每天早 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学习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今天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他们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活动二: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我们先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 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看到这一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 三个变为四个桃子,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课前,讲了朝三暮四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 活动三: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计算得数。 (1) 27+73 73+27 (2) 37+58 58+37 2.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答案 ③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讨论的结果猜想结论 4.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活动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P29例2 )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

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5.讨论: (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新知探究 1.提出假设。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学校: 执教者::四(2)班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揭示课题。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用字母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初步应用。 师:25+65=65+_____ 78+64=______ +78 b+100=( )+b m+( )=n+( )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探索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交流汇报。得出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 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 二 )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 ) 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进行简便运算. ( 四 )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 一 ) 复习准备 1 .口答. (1)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 )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 ( )=75

( ) ( ) +38=( ) +59 24+19=( ) +( ) a +

) +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 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 + 85=717 304 + 215=519 85 + 632=( ) 215

304=( ) 2 .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 48 人,二班有 50 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 .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 ”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 二 ) 学习新课

.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那么什么叫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 板书课题: )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 49 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 2 .出示例 2 . 四年级一班有 48 人,二班有 50 人,三班有 49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公开课)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单位:青洛中心学校班级:四(2)班执教人:柏家波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 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 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换、不变) 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变”与“不变”规律,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曾经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这样的数学规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们吧! 2、(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活动的情况,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怎样列式计算?指名答 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2、它们的得数怎样? 得数相同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师板书等号,生齐读等式。 3、仔细观察,等号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因此你猜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找学生说一说) 让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出示练习) 4、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生试写,交流写法 问:“类似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板书:…… 师:虽然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你能完整地说说吗? 同桌交流规律,概括总结。 5、指导用简洁的方式表示 师:刚才我们用语言描述了这个规律,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吗?试试看! 师适时提示 师巡视帮助,指明几人板演。 针对学生板演评讲 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字母a、b分别表示这两个加数,就可以写成:a +b=b+a(板书),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名叫加法交换律。 生齐读。 6、练习(略) 三、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谈话: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的一条运算律,叫做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发现?(出示问题) 1、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指名答,师板书 引导得出两种列式:(28+17)+23和28+(17+23) 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_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速度。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觉应用。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对加法运算规律已经掌握,这是学好本单元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五、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 业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1.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吗? 28+37=37+ A+45=45+ 45+85+67= +(85+ ) A+(27+B)=( + )+B 2.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37+54+46=37+(54+46)运用了 28+(72+65)=(28+72)+65运用了 73+84+27=(73+27)+84运用了和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7+168 638+74 4.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5.你能很快找出那两个方框上的数的和是100吗?连一连。智力冲浪: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吴仙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7-19页例1.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王龙绪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教材P56-58页内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景,从学生熟悉和贴近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意义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交流初步感知规律,再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进而总结出规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练习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课前,讲了朝三暮四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并从

中发现规律。)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自由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出示问题: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口答) (2)观察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呢?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5)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吗? 小组合作写一写 (6)总结:加法交换律a+b=b+a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7)交流:以前用过这样的规律吗?(加法验算) 2、练习: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204 □+△=△+64 S+□=□+S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谈话:我们班学生不仅解决了2个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你会解决第3个问题吗? 2、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8+17+23)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题

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班别: 姓名: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0分) 425+ 14+ 186 75+ 168+ 25 245 + 180+ 20+ 155 67 + 25 + 33+ 75 528 — 53— 47 545 —167—145 487— 187—139 — 61 169 — 25— 25— 50 60 + 255 + 40 282 + 41 + 159 548 + 52 + 468 800 —138—162 二、解决问题。 (40 分) 1、 小明要从A 地到E 地,他坐火车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36千米 B A 164千米 189千米 211千米 C D 2、 水果店一共 328箱梨,第一天卖出 72箱,第二天卖出228箱,还剩多少箱梨? 某个风景区要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 天一共修了多少米? 3、 141米,第二天修了 123米,第三天比第二天多修了 19米, 4、某商场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售出冰箱 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该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姓名: 班级: 分 数: 得分:

- — 、填空题(30分) 1、53+64- 4,应先算( 。法, 结果是( 。,再算( 。法,最后结果 是( ) 2、23 X 25X 4=23X( ),这是应用了()。 3、25 X 36= ( 25X ) X9 4 、 80分米=( 。米400 米-( 。千米 5 、 小数的末尾添上( ),或者去掉( ),小数的( 。不变。 6、把6.28的小数点去掉, 这个数就()倍,把6.28缩小10倍,就把小数点向( ) 移动()。 7、把3.6缩小到它的(y是0.36,把6.4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 8、在O里填上“〉”“v”或“=”。 5.0805.8 7.0400 7.04 2.340 2.43 0.2 千米O 200 米 9、7.36 X 10 | | 十100 X1000 ■ ? , 10、把下列数从小到大排列: 0.401、 2.8 、0.41 、 4.1 、0.411 ( )< ( )< ( )< ( )< (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V”,错的打“X”)每题 1、小数都比整数小。 2、4X( 25X 5) =25X 4+5X 4 3、20.02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一样。 4、在一个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 5、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 0”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 ) 6、85乘23与77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85X 23+ 77。( ) 二、选择题(10分) 1、小军在计算60-(4 + 2)时,把算式抄成60- A、8 B、7 C、5 题号-——一-二二-三四五总分 分数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 1分,共6分。 ( ) ( ) ( ) ( ) 4十2,这样两题的计算结果相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详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专项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两个加数(),和(),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2、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 3、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这叫做() 用字母表示为() 4、在连减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之间的位置。a -b-c =a -( )-b 5、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63+a=□+□ 369+d+142=369+(□+142)(28+47)+53=28+(□+□) 603+(97+a)=(603+□)+□85-(a+c)=85-□-□ b-(65-a)= □+□-□ 43-(□-25)=□-c+□88-m-56=88-(□+□) (87+n+m)-20=(87+m)+( □-20) 二、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把它填写在括号里。 175+281=281+175()452+364+136=452+(364+136)() 23+351+177=(23+177)+351 ()44+68+36+32=(44+36)+(68+32)()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98+99 396—28—22 355+260+140+245 109+(291—176) 43+189+57 591+482+118 986+1999 216+89+11 473+79—63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155+264+36+44 698-291-9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案

第六单元运算律 科目:数学年级:四年级执教人: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