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是一首比较著名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 译,欢迎阅读参考!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 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指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这里是指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 x 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 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 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 《新唐书·西
1/5

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 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 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 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 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结语:翻译与赏析古诗 是一门学问, 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 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 鸣。
2/5

3/5

4/5

5/5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 的王昌龄从军行译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 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 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 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 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 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才还在交战, 现在就 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 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 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 那里山深林密, 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 踪影了。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导语: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 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 析。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中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中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 磨穿了盔与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中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中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1/6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 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 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 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 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 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 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长期的基础上 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 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 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 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 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中,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 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
2/6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

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导语:从军行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 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 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 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 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 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 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 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 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 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的, 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的,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
1/5

边塞诗句

边塞诗句 导读:边塞诗句精选(一):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马戴《出塞》 3、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4、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8、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10、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11、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

1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13、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1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1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2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1、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王贺《南国》 23、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2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边塞诗句精选(二):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翰。其古诗全文如下: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导语: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 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欢迎 阅读及参考!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 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 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但是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读者们都会感到困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是怎样的一首诗。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

国学-教学设计

《国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古诗《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国学——《田园诗情》诵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

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

【名称】从军行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古体诗 【出处】《全唐诗》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昌龄”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坐海风秋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注释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④无那: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从军行(其二) 【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从军行(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从军行(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

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个 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实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 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 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 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 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 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 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 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 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实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 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 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 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 这个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 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 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 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 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诗意是什么呢?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作,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从军行七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诗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从军行》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从军行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 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 《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

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 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 遮暗了整个祁连山, 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 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 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 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 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 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 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 看不见踪影了。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人物生平 诗人王昌龄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 年) , 约卒于 玄宗天宝十五年 (756 年) 。 早年困于农耕, 年近而立, 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中博学宏辞, 授 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 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 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诗人王昌龄集》。 诗人王昌龄的籍贯, 有太原、 京兆两说。 《 旧唐书》 本传云诗人王昌龄为 京 兆(即唐 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 别李浦之京》诗 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 其为 江宁人, 或为误会。 殷璠 《河岳英灵集》 又称"太原诗人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 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 人 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诗人王昌龄为太原人, 《 唐才子传》也认为诗人 王昌龄为太原人。 诗人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 尉校书郎),后贬 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诗人 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诗人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

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练习题、答案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初唐诗导学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导学案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自习或早读时间通过反复阅读本诗,并阅读注释,了解作者和诗歌大意, 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 (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剩余时间阅读拓展训练.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和注释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感知初唐诗歌特征。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3.认真研读课文,掌握意象到画面的转换,以及关键词的赏析。。 【学习重点】: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 【学习方法】 1.反复吟哦,体味诗歌的“美”。 2.逐步掌握简单赏析古典诗歌的方法与技能。 3.通过训练巩固提高。 【课前活动】找出一两首杜甫的诗歌并背诵。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读专题导语,了解初唐诗歌特点的变化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的诗风。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二、作者与背景 ⑴走近诗人——杜审言 得意的诗人:其诗属对严谨,于五律格式之成熟有所贡献。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曾有言:“吾祖诗冠古。” 失意的仕途:高宗咸亨元年进士,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县当小官。 ⑵背景介绍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是杜甫的祖父。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晋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陆丞,作者友人,不详其名,时为晋陵郡丞。《早春游望》是陆丞所作的诗,本篇是唱和之作 【预习案】 三、朗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 【自主探究】 1、易错读音 和()晋陵陆丞宦()游人海曙() 淑()气绿蘋()葛蕈()(注释中) 2、理解诗歌大意。(根据注释口头翻译) 【探究案】 四、一读诗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掌握字音,节奏,理解标题。 【合作探究一】从诗歌题目中,你可获知那些信息。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从军行》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