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他在书中对于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对于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于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在本特利之后,杜鲁门修正了这种群体与利益一一对应的关系。他认为,当具有共同态度的一部分人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成一个团体,以建立、维持与增进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向社会上其他团体提出其主张,并进而谋求实现其主张时,便构成了利益集团。根据杜鲁门的看法,在简单的社会中没有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产生是与社会专业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在当前的学术界,对于集团的界定基本上是围绕着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但我们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全面。

在奥尔森的书中,集团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而又没有被准确界定的概

念。他认为集团是指“一些拥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从这个简短的概念中我们有两方面的认识:首先,集团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利益是集团行为的重要取向。其次,集团由单个成员组成,个人是集团的基本单位。这表明奥尔森在研究集团时将集团研究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个人,个人是目的,集团是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奥尔森个人主义方法论的使用。从这点上看,他是受到了本特利和杜鲁门的影响。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是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有关人类行为的模型,它并不是对现实中个人主义行为经验特征的描述,而是对个人行为取向的设定。奥尔森的研究方法来源于经济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采取行为,均假定其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实现他具有的某种‘利益’,即使慈善行为也不例外。”

奥尔森在全书中运用了理性人假设,他认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或集团利益”。他认为,“国家除了其公民的利益之外还有它自己的利益和野心”。市场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利益的驱动着。理性人假设对奥尔森的微观行为提供了基础,并与个人主义方法论相互支持。奥尔森在对集体物品供给的分析中充分的使用了理性人假设。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集团成员对获得集体物品的收益产生共同兴趣,但对于承担集体物品的供给成本却没有兴趣。奥尔森认为个人的选择有可能受到意识形态或传统规则的限制,个人不是利益的“最大化者”,而是“满意者”。

但是用“理性人”的假设来解释集体行动的问题,并不能如实反映客观现实中集体行动的个体。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奥尔森“理性人”的假设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集体行动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路,但并非其假设就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人,除了理性之外,习俗、情感、道德水平等都会影响到到个体的集体行动。

(二)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个人主义方法论认

为个人是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以个人是自足单位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奥尔森在《经济、行为和逻辑》中明确指出自己在集体行动理论的研究中使用了个人主义方法论。

集体行动理论虽然研究集团行为,但“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个人,而非集团、阶级、政体、行会”。集体行动是为了获得集体物品而采取的行动,个人是否愿意参与集体行动,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即个人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一切关于集体或社会的研究都要从其组成单位的个体入手,坚持观察个人是认识整体的前提和关键。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个人主义方法论批判传统的集团理论。奥尔森认为“如果一个大集团中的成员有理性地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会采取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或集团目标。”奥尔森正是在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重建了集团理论,即集体行动理论。

托马斯·谢林指出,奥尔森主要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即理性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论。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奥尔森的理论正是建立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而得以阐述的。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困境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明确指出集体行动逻辑的根本所在: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冲突。集体行动的逻辑虽然和市场失灵有关,但奥尔森反对的是传统的集团理论家。传统的集团理论家认为当潜在集团的利益受到其他利益集团的侵犯时,它们能够很自然地建立相应的利益集团维护共同利益。奥尔森对上述观点进行批判。他认为任何集团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集体利益的分享之外。理性的成员将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而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如果每个人都存在着侥幸心理,集团行动将面临困境。这就是奥尔森集团理论中的困境——搭便车现象。

如何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呢?奥尔森从两方面提出解决“搭便车”困境。

首先,集体行动的困境源于搭便车,那么通过引入集体物品的概念来解释和说明搭便车发生的机理。其次,集体行动的困境主要出现在大集团,小集团可以摆脱这种问题。在小集团中,由于集体规模较小,集团成员单独提供物品仍然可以获得净收益,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容易达成。所以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集团中进行选择性激励。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困境的路径选择

集团行动理论主要解决的是集团行动的困境。奥尔森通过引入集体物品,论证集体行动出现困境的原因并非缺少共同利益,而是集团成员的搭便车。为了使大集团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提出了选择性激励。

选择性激励是不同于集体物品激励的私人物品激励。塔洛克指出:“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指根据个人在生产集体物品时的贡献大小,有选择地提供给个人的激励。”奥尔森将选择性激励分为社会激励、经济激励、心理激励、道德激励等。

1.选择性激励的制度安排

奥尔森认为可以通过选择性激励诱导大集团成员参与集体行动,一种是将大集团分解成小集团,建立联邦结构,发挥社会激励的作用;另一种是由正式组织提供经济刺激,解决激励不足问题。奥尔森在分析集团规模和集团成员构成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之后,最终转向制度安排。

选择性激励要达到的目的是使个人利益成为集体利益的保护着。奥尔森试图改变集团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激励结构,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将不合作行为转变为合作行为。所以,奥尔森将选择性激励看做“特殊的制度”。

2.选择性激励的实施机制

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有赖于实施选择性激励。集体物品具有非排他性,自愿供给的集体物品被搭便车者分享。奥尔森将这种现象称为外部性。而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就必须将外部性内部化。奥尔森将选择性激励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正面激励是对贡献者的奖赏,负面激励是对非贡献者的惩罚,即社会激励和社会制裁。二者的目的在于弱化个人搭便车的动机,强化个人的贡献,将集团激励转变为个人激励。如果集团成员能够根据受益份额的大小分担相应的成本,集团行动过程中的外部性就会消失。集团困境就能很好地解决。

奥尔森讨论最多的选择性激励是经济激励。为了强调经济激励的作用,他认为大集团所采取的集体行动是选择性经济激励的结果。他以公会为例,认为正面的手段有为公会工人提供福利、保险、介绍工作、提供私人物品、保护工人免受企业主侵犯等,负面的手段典型如“纠察队收费”的强制。奥立弗在针对选择性激励效能的试验中发现,选择性负面激励明显地提高了合作率,产生了显著的作用。选择性激励的提出表明了奥尔森开始从制度角度来思考解决个体利益诉求和公共善的实现。

为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弱化集团成员搭便车的行为,奥尔森采取了选择性激励的方法。虽然选择性激励在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是解决集团困境的唯一方法,我们还需从选择性激励之外的视角进一步研究集体行动的困境。

四、基本结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对集体行动理论具有重大的贡献。从外延上看,本书对集体行为的分析,极大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尤其对于政府行为的分析更催生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彰显了经济学的魅力。但是从内涵角度上看,贯穿全篇的“理性人”假设的分析模式的固化,不利于我们客观地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后感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奥尔森的代表作之一,是集团理论的著作,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本书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是奥尔森在研究中发现,集团的行动并不总是按照这一逻辑行事,出现了很多有悖于这一假设的案例发生。相反,个人自利的行为却往往导致对集体的不利,甚至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按照自由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社会生产者的自利性能 他 森所认为的理性人是进行“绝对收益”计算的,只要成本大于收益,集体行动就难以达成。但是还是从理性人出发,假定如果不能采取集体的行动,个人就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的话,作为理性的个人这也是难以接受的。这其中会不会存在“相对收益”的计算呢?只要自己获得收益,而非绝对收益,集体行动就能够达成,这种情况是否能够出现呢?虽然无法得到证实,但是奥尔森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其实也是其研究的缺陷之一。在信息收集成本或者信息难以得到的情况下,相对收益是否能够达成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大集团与小集团 在奥尔森此书中,他将利益集团划分为了大集团与小集团(以单个企业能够占总体效用分成的比例为区别)、相容集团与排他集团、市场集团与非市场条件下的集团。并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实现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小集团优于大集团,经济集团优于非经济集团,竞争的经济集团优于垄断的经济集团。这是因为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小集团要比大集团更容易增进共同利益,因为每个人能较清楚的看见个人付出在共同利益中所占的份额;但大集团就不成 体生活的极端热爱,为了集体利益而乐于奉献呢?可能这些都是一些因素,不能强求奥尔森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不可能照顾到这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可是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可能成为必要的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需求只是一个低级的需求,像安全和实现个人价值是更高的需求,这些需求也可能成为集体行动达成的推动力。 三、“搭便车”现象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

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8-04-30 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高春芽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3) 摘 要: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奥尔森认为理性的集团成员根据成本———收益决定是否参与集体行动,但他没有系统论述利他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对集体行动过程的影响。关键词:奥尔森;理性人;集体行动 中图分类号:D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8)04-0016-03 作者简介:高春芽(1978-),男,江苏宿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在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奥尔森是一 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1](P 3)奥尔森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冲击了多元主义集团理论,还在于使用新型方法论,分析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托马斯·谢林认为,奥尔森主要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即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人假设。[2](F o r e w o r d )而奥尔森在《经济、行为和逻辑》中指出,他接受并使用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但自己并没有使用理性人假设。[3]如何评价理性人假设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已经成为需要明确辨析的问题。 一、理性人的含义理性人(r a t i o n a l m a n )是公共选择学派使用的行为模型,但在西方思想史上,对人类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非始于公共选择学派。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与霍布斯在对市场交易和政府起源的分析中就已经指出,具有自利性的个人能够理性地交换产品或签订社会契约。杜鲁门对此认为:“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古典理论若隐若现地都是从孤立的个人出发。不管是经济人还是政治人,都被假设为运用着`理性选择',并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独立行动着。”[4](P 14)公共选择学派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灵感,明确地提出并使用理性人模型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引起了方法论革命。 理性人并不是对现实世界中个人行为经验特征的描述,而是对个人行为取向的设定。唐斯认为,“理性人仅仅指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知识的限度内,运用每单位有价值的产出的最少的稀缺资源投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5](P 5)理性人总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力图在一定产出下使投入最小化,或在一定投入下使产出最大化。理性人模型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研究者籍此能够以统一的人性观分析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决策行为。理性人假设仅在“逻辑上一致”的意义上是“正确”的,无须在在经验上加以反驳。[6](P 160) 和理性人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经济人(e c o n o m -i c m a n ),在有些学者的著述中,这两个概念被互换 使用。经济人是从对市场交易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行为模型,随着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经济人的适用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由于经济人具有物质利益最大化倾向,这和现实中的社会人相距甚远,一些学者拒绝使用这个概念。唐斯就认为经济人已经“臭名昭彰”,功利主义的经济人“仿佛具有一个计算器似的大脑”。[5](P 6-7)同经济人相比,理性人更有可能受到利他主义、信息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奥尔森的著作中,他主要使用的概念是理性人而不是经济人。 二、奥尔森对理性人假设的运用 奥尔森的研究方法源于经济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采取行为,均假定其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促进他具有的某种`利益'。”[6](P 160)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以公共选择理论的早期发展为条件。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将经济学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中运用和延伸。唐斯、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主要关注选举和立法过程等政治问题,奥尔森比他们更加广泛地使用了理性人假设,他将此方法延伸至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以外的社会领域,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参与理论。[7](P 13) (一)理性人与自利性 戴维·瑞兹曼认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两个假设为前提,一个是自利假定,另一个是计算理性(c a l c u l a t i v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8](P 143)奥尔森对此并不予以承认,他认为理性人假设并非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自利并非研究的起点”,因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自利性十分有限,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3](P 77)奥尔森试图回避自己在集体行动理论研究中使用理性人假设,但这和他对集体行动的具体分析并不相符。集体行动理论的基本命题就是,“理性的个人行为一般不会导致理性的集体结果”。[9](P 873)回避理性人假设,将使集体行动理论缺少方法论支持。 集体行动是供给集体物品的过程,理性人假 · 16·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 作者:陈潭 ——非合作博弈下的公共管理危机及其克服 摘要: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西方学者根据生活世界的反映,建构了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模型,并作出了若干理论阐释。这种非合作博弈下的集体行动逻辑反映在公共事务管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无序、公共组织效率缺失、公共政策执行失范等诸多问题。为此,明晰产权、明确责任、沟通协调、自主治理、理性激励、合理监督等制度安排是解决公共管理危机或集体行动困境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集体行动;非合作博弈;公共管理;制度安排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risis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Overcoming Under Non-cooperation Game CHEN T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s a objective social phenomenon. The western scholars create some theoretical patterns about the dilemna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give som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flection of the life world. If the collective action based on non-cooperation game logically reflects in the reality of governing public affairs, it will appear some problems: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shorted, the public resource overused, the inorder public order,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organization lost, the anomie of pup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us, the possible path to resolve the crisis of public managementor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is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such as distinct propertyright, clear responsibilit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utonomic governance, creating encouragement, reasonable supervis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ollective action; non-cooperation game; public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公共事务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动”形式。而集体行动的逻辑或曰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行动个体理性行为的非合作博弈结果。个人自私的行为并不一定能够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显然不能够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产生最佳的社会共同结果,个人理性并不能保证集体理性。因此,公共管理危机的出现似乎在所难免。公共

行动研究案例

附录八: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① 摘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方法,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资料收集、理论研究与分析讨论,使教学行为朝着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本行动研究分为对Pair Work的初步研究和以帮助差生为重点的Pair Work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 行动研究; Pair Work; 控制性练习; 观察法; 访谈法 一、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关于Pair Work英语活动的初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Pair Work,即两人一组进行课堂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组织Pair Work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做得比较成功,但也常有少数同学的会话效率不高或活动失败的现象。例如,有的被一方独占话题,双方很少交换“话轮”;有的双方各行其事,“有话而无会”;有的使用母语为中介语,小声低语等。当教师请“会话未成功”小组当众会话时,也常常出现两人的对话不能连贯表达,致使会话无法继续进行。 (二)原因假设 是什么原因使得Pair Work未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预期作用呢?笔者对其试做以下假设: 1.教师示意不清 2.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3.活动安排得不合理,如时间紧、话题枯燥等。 4.其它个人因素,如两人关系、性别及性格差异等。 (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的研究过程 针对以上假设,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1)考查学生对会话活动的兴趣:是否喜欢两人一组活动? (2)考查教师示意是否清晰:会话活动前,老师是否示意清楚? (3)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水平的同学一组练习? (4)考查性格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性格的同学一组练习? (5)考查交往差异因素:你喜欢与平时相处怎样的同学一组练习? (6)考查性别差异因素:你希望与什么性别的同学一组练习? (7)自我判断:你认为哪些是两人对话活动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共90人。 调查结果: 在90份有效答卷中,77.5%的学生喜欢做Pair Work,基本肯定了会话活动的积极意义。对影响会话活动未成功原因的调查结果: (1)有79%的学生很清楚教师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可基本排除假设中关于教师示意不清的因素。 (2)有68.9%的学生对性别差异取无所谓态度,因而假设中的性别差异因素也可以排除。 ①祝珣.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基础英语教育,2005(3)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 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 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

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2页) 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奥尔森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42页)他指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的,因为这要花费私人的成本,而收益却是集体共享。针对大集团集体行动提供公共物品的困境,为避免搭便车,奥尔森设计建立独立的“选择性的激励”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这些“选择性激励”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即既可以通过惩罚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或者也可以通过奖励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进行诱导。除了考虑集团规模外,奥尔森还简要分析了集团结构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他指出:“一个集团,如果其成员对一件集体物品的兴趣程度很 不平均,而且它希望获得的集体物品与成本相比极有价值(在一定的供给水平上),那么比起其他拥有相同数量成员的集团,他更有可能为自己提供集体物品。”(37页)由于集团成员的特殊性,个体的利益关切度也不同,可能会出现少数剥削多数的现象。 三、基本概念 1、理性人:理性人是指这样的人,他们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某个实践理性或者效用最大化的标准,鉴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来选择可用的最佳行动方案。经济人是理性人的典型代表。但奥尔森认为,理性人并不简单等同于经济人,理性人并不一定像经济人那样是完全自利的。(奥尔森,2003:73)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炎热的下午,我一进教室看见一群熟中的孩子,在冷气舒服的安抚中,个个呈现出满足陶醉于睡梦中的样子,看见他们睡的如此的甜美,我于心不忍叫起他们,心中充满了强烈的罪恶感,但基于身为一位教师的使命,我不得如此。孩子们在我使劲的声嘶力吼中缓缓的醒来,不耐烦的打开书本,少数一两位还趴在桌上发呆。整堂课下来,我知道除了前面几位同学外,我想大部份的同学是不清楚我在作什么的? 除了上课,我还不断的从事于调节的工作,因为我不能一次让太多的同学同时出教室去上厕所,一方面是他们在走廊谈笑的声音太大影响到别班同学的上课;另一方面是有人会躲在厕所内抽烟,所以我只好每次让两位同学离开而且限定他们回来的时间。以致于整堂课上下来,我不断的被打断我的课程,甚至于让我误以为我在这堂课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安排他们上洗手间的时间而不是教学。 我原本在这堂课中打算在课程中带入有关[生命教育]的部份话题,除了一方面可以让我的课程能够把现代与古代拉近以外,也试着让孩子们了解如果我是李商隐那么在那样的时空背景里我会怎么作?比他作的更好还是比他作的更烂?结果整堂课上下来,我只上完国学常识的部份,要提醒同学缴交的作业也没公布。虽然回想一下整堂课上课的情形尚属良好,因为至少该上的课程进度有上完,但如果在课堂上我只能照本宣科那只不过沦为一位[经师]罢了!我想我对自己的角色绝不只定为在此!但因为我必须分心掌控他们离开教室及回来的时间,导致我没办法把事先准备好合适在此融入的有关[生命教育]课程都给错过了,下回又不知道何时才有适当的时机与孩子们作分享了。 假如我重新回顾那一堂课的情形,我想大部份的同学应该都不清楚我在说什么罢?除了为了一开始唤醒他们提振士气所说的几则小笑话,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 令我不尽怀疑毕业之后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一课?在这一节课里除了学会古诗,孩子们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该知道呢?人类之所以异于万物,乃在于经验的累积,所以我相信除了课本以外,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带给他们,否则教学沦为死知识的传授,那上课又有何用?

从集体行动的逻辑看消费者的行为

从《集体行动的逻辑》看消费者行为 摘要:奥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当代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这本书的理论背景出发,详细论述书中提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其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 关键词:集体行动逻辑奥尔森消费者行为 《集体行动的逻辑》,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在方法上坚持个人主义,分析了政治中的个人、集团和国家。他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出发点,对集团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和博弈分析,抓住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团体行为的认识。 一、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代经济学中兴起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可谓是研究该领域的奠基之作。传统的经济学对非市场决策问题不予关心,他们认为此类的决策和行动时由于非市场原因决定的,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人”这个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私人经济部门活动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时不存在的。①公共选择理论的提出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他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理性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成本。他认为,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是不正确的。②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者其他特殊的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③一个具有公共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部广泛的“搭便车”现象,在做一个决策时,每个有理性的人都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自己的行为会花费大量的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可是自己得到的收益只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收益的很小的一部分的话,其他人可以不花费任何成本,在避免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得到收益,那么这个理性的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增进集体的利益。 要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奥尔森指出应该建立“选择性激励”或采取一些强制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 ②[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页

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的研究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是重点领域之一。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集体行动得以实现给出了大量的理论解释。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奥尔森在这本杰作里,主要通过对美国工会的分析,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想搭便车。“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的增大。由此可以推论,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勒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思想家,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政局动荡时期。法国革命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但革命后却政局动荡、专制横行、杀人如麻。这些破坏性的大众行为给勒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勒庞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是理性的,有教养的、有文化的,但随着聚众的密度增大,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逐渐趋向一致,变得越来越野蛮和非理性,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的控制。这些人同时具有双重道德,既能做出英雄版的献身之举,同时也会残暴无情。他们拜倒在英雄和权威的脚下,同时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因此,在勒庞的眼中,聚集起来的大众往往成为乌合之众,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和革命)值得肯定的少,因为他们都是非理性的产物。他的思想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后来布鲁默等人所接受。 早期的美国学者一般都把法国的思想家勒庞看作集体行动研究的鼻祖。勒庞的整个理论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 勒庞认为, 集体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群众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 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 情绪因观众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群众的心理朝着某一个方面发展。在群众中, 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 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 在感染的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版本作者:(美)奥尔森著,陈郁等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5-4-1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曼瑟尔·奥尔森教授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就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她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作用。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她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她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瞧到的就是亚当·斯密所推崇的“瞧不见的手”的失灵。 理论前提:对经济人假设 奥尔森的前提假定就是:人就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与资源。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她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她认为集体利益就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即集团中任何一个成员对此类物品的消费都小会影响其她成员的消费。 总体逻辑 作者先提出了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群体理论,区分了小群体与大群体的不同行为特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大规模群体上;通过研究工会——这个典型的大规模群体的发展过程,结合Wick sell在财税制度上提出的“一致同意”规则,探讨了“自愿的强制就是否就是不自由?”这个问题;随后通过对马克思的国家、阶级理论与国家社团理论的批判,引出了作者对于集体行为的逻辑观点——“副产物”与“特殊利益”理论。 本书主要观点 1、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马克思阶级观、民主国家的罢工行为等。奥尔森对在群体理论中表示出的乐观主义提出了挑战。在她的著作的第一页,奥尔森概括了这一人们所认可的观点:关于群体易于为维护集团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观点,在逻辑上应该就是理性的与自利的行为这一已被普遍接受的前提出发所得出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并且如果这一目标的实现会使所有群体成员的境况都比过去更好,那么已有的逻辑推论便就是,只要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人就是理性的与自利的,她们就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行动。在人们引证最多的一段话中,奥尔森指出: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她某种特别的手段,促使个人为她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她们共同的活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与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 2、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与积极;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促进集团组织行为。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 (未发表,请勿转载)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 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的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价值之概念或命题的内容,比如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 ),分利集团以及个人理性并非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等。《权力与繁荣》(2000)通过引入政府权力于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繁荣程度。[3]解答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概念就是“分利联盟”,也就是我们讲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公共经济学原理】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肖卫政管1000016927 摘要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对集体行动和集团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证,试图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理论应用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中。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一些假设和论证过程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集体物品利益集团 内容概述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开篇就否定了“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传统观念。奥尔森指出“集团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利益”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理性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上的,进而利用理性人假设对集团行动的传统观点进行批判。奥尔森提出: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①理性人意味着人是自私自利的,集团中的个人是理性的,理性人采取行动以寻求个人利益。所以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也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以传统的理论假设提出新的集团理论。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主要有两点:一、传统理论认为“集团总是试图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奥尔森认为,集团增进的利益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这个物品的消费,而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将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排除在对此物品的消费之外,或者是排除的成本过高。这就使得“搭便车”成为可能并且对理性人产生了“搭便车”的激励;二、传统理论认为,小集团和大集团只是规模上的差别,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奥尔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大集团和小集团是按照完全不同的原则运作的。奥尔森指出,集团越大,集团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越偏离最优水平。依据市场和非市场的区别,奥尔森提出了利益集团的分类:排他性集团和相容性集团。排他性集团是既得利益集团,成员之间面临的是零和博弈,限制新成员的进入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蛋糕”,相容性集团是一种正和博弈,集团中利益尚未存在,集团吸取成员以“造更大的蛋糕”,但是理性人缺乏为集团利益行动的激励,所以在利益相容性集团要采取“有选择性的激励”,制定奖惩制度,如果激励的实施存在困难,则陷入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在本书的第二章讨论了集团规模和集团行动的关系。奥尔森考察了小集团——特权集团和终结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传统理论认为,大集团可以和小集团一样提供集体物品。奥尔森不能认同这种观点,大集团的组织因成本过高而不能像小集团那样运转。奥尔森分析了个人理性和社会激励之间的关系,这等于承认了经济激励不是促使个人为集体提供集体物品的唯一激励。集团通过提供非集体物品满足理性人来提供“选择性激励”,社会激励的本质是对成员的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而合作的个人受到奖励。小集团可能受到双重激励,大集团却难以提供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从而造成了大集团和小集团在实现集体利益的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第三章主要探究了工会发展的动力根源。对于最初的小型的地方工会,可以用小集团能①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第2页。

读后感-《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任何人类行为都能归因于对那一行为的本能或偏好,但这丝毫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教授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提出与传统集团理论不同的观点,通过各种例子分析小集团和大集团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激励”来解决集体行动的困难。 集体行动为何会失败? 奥尔森教授的研究始终是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理性人”为基础的,同样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本书认为人们对于共同的利益有兴趣,但对于追求利益所形成的集体成本没有兴趣,所以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而之前的社会科学家认为个人组成集体前后的目标是相同的,组成一个集体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人们会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人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两种假设都有它们的逻辑,但很明显在现实中,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比如家喻户晓的”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样的情况符合了奥尔森教授的假设,但”两个和尚挑水喝”又与传统的理论不谋而

合。而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个人的理性行为在什么时候才会和集体的理性相一致? 结合本书与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做出努力的人。比如出于某些经济或政治的需求,外国工人经常罢工,迫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工人的决定。如果成功的话,整个工人群体都会受益。但是失败的话那些罢工游行的工人就承受了所有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被逮捕被伤害。用中国的话说就是”有福可以同享,有难却不能同当”。按照平常的想法,人如果知道了自己最容易被牺牲,肯定不会留在这样的集体里,除非有什么非要留下的理由。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于集体行动的成果有不同的评价,如果边际收益远远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当然会愿意承担大部分的风险,就好像上面提到的三个和尚,不能完成挑水这个集体行动但最终谁最不能忍耐口渴,谁就会去挑水。除了对成果的评价不同外,另一个原因是有的成果是并不是集体性质的,比如参与罢工的工人可以得到其他工人的尊重,获得领导的权力。 小集团——“少数剥削多数” 于是,奥尔森教授发现了小集团里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即一个小集团中对提供公共物品的负担进行的分配与集体物品带来的利益不成比例,评价最高的成员会不成比例地承担成本,提供最大数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兴衰探源》(1982)和《权力与繁荣》(2000)。 【摘要】:《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部有关人类行为理论的巨著,它对个人在具有集体利益的组织中为何引发行动困境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把这个理论简单地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用单一的理论去解释全部现象。而且还把集团成员多少是衡量集团规模大小唯一变量等假设,从而导致该理论在解释现实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集体行动、理性人、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中国国情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是从集团和组织理论的概念入手,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很好地解释了生活中诸多集团及政治问题。以下便是我的相关读书心得:主要内容简介、重要关键词介绍、读后思考。 1、主要内容简介 第1章奥尔森首先阐述了集体行动理论与理性人假设的相关理论,为从微观机制来对集团腐败进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2章奥尔

森鲜明地反驳了传统理论丝毫不加怀疑地认为正如单独的个人会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一样,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并随后得出了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能创造价值的观点。第3章则考察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则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第6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2、本书重要的关键词 (1):“搭便车行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的祖师爷。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他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2):增大“搭便车”可能性的因素: 1、群体成员增加意味着对公共物品的分享人数增加,人数越多,每

集体行动的逻辑全书简介(必看)

《集体行动的逻辑》全书简介(必看)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集体行动的逻辑》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在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无非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现在,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经济学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渗透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去.而且国外许多学者也用之来分析计划经济的形成、演变及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热情关注。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奥尔森提出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何有些经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在这本书中,奥尔森主要回答了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被界定并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 奥尔森认为,从个人自利的前提中推演出人们会做出增进集体利益的行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种特殊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小会采取行动去实现他们共同的和集团的利益。”他认为理性人假设并非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自利并非研究的起点”,因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自利性十分有限,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他认为集体利益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即集团中任何一个成员对此类物品的消费都小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消费。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大集团的所有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而且作为一个集团,它们采取行动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或目标都能获益,它们仍然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文章结构 全书由导论和六章组成。作者在导论部分首先引出了全书的主题,即传统理论丝毫不加怀疑地认为正如单独的个人会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一样,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第1章除了对上述逻辑判断的证明之外,还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和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第6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