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前不久有人吵着要消灭中医,那是痴人说梦,或者是故意炒作,以求出名。今天我把我曾经放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网站上的一段帖子,已经网友的回帖登出来,供大家批判。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也发现一些特别的动物或动物成份可以排毒、散坚等等,除了药物外,我不懂得各种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水火木土金,经络,针灸等等怎么会被发现可以治病的。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这两个字,第一,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到今天;第二,中医中药的确能够治病,无需循证医学来证明疗效“是否”,而是要中西医共同回答为生么,回答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为了进步。这是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的。

二、中西医结合。现在又很多人把中西医结合误解为“中药+西药”,实际上有些人就是这么做的,不信?很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比西医还要多,档次比西医还要高,但是,同时他们还在给病人喝汤药。同样,有些本身是西医,为了显示自己的多长,也在开西药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能否称为荒谬:在病历的末尾,竟然有两种诊断:一是西医诊断,如“支气管肺炎”;二是中医诊断:比如“痰症”云云。这是“一国两制”吗?我不知道这种诊断模式何时开始流行于祖国大地的,但是肯定有“有关部门”要求的。

三、现代中医生很尴尬。我不是说现代中医,我指的是“医生”,从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课程是中西比为3:7,或者4:6,结果,由于接受了西医的影响,经常和自己打架,因为他们经常不能说服自己,经常发现还是西药管用。他们其实很痛苦。这一点我可不是猜测,是有调查研究的。

四、西医误解中医。最典型的例子是英文翻译惹的祸:中医的心、肝、肺、肾等,被早年学西医的肤浅地翻译为:heart,liver,lung,kidney。中医先生莫名其妙:我那心压根就不是你那heart,我那肺也不是你那lung,你们非要说我们的心不科学。就中文字的存在而言,“心”这个字没准比你那个heart还要早得多,当初我们中医对“心”的理解包括了心脏、脑和意识,其内涵可比你西医那个heart要强多了,你们硬要把我们的心弄成heart,是你们无知。挺有道理,我同意。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心”这个字绝对是像形文字。

五、吃什么补什么。这个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红枣、赤豆、花生衣都可以补血,因为它是红颜色吗?再比如,吃动物器官补人的相应的发生病变的器官。我1984年患肺结核,可吃了不少猪肺。又比如三鞭丸治疗阳痿。这又叫人怎么评论呢。在我的行医历史上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过:一位黄胆的病人,中医嘱咐不能吃橘子和蛋黄。这是吃什么补什么的反论。

六、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我相信是一个很深奥的系统,只是迄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中医、西医都想要从解剖上去把那个“经络”挖出来,据说有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经络的医生(我不知道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后仍不能成正果,只好作假交差,可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能作假呢,后来被揭穿,自杀身亡。我以为,如果用西医的理论解释,经络可能就是细胞因子网络,或者是由神经介质网络组成的一种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中医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七、分裂祖国的行为。什么中医,中医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是我们现在还有藏医、蒙医、云医。我就纳闷,中国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允许在一个“大中医”之下出现藏、蒙、云呢,遗憾的是,这些藏蒙云并不是大中医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如此,岂不是有分裂祖国之嫌?哪一天再搞出个疆药、昆药、甘药来岂不乱套,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些少数有民族特色的诊治疾病的医或药却要独立于中医药而存在,有点不可思议。

八、个别不自重的行为。少数中医有不自重的行为。举几个例子:1999年,我任感染科主任,一位中成药的医药代表向我推荐他们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拿来的药物介绍首先猛猛地把伪科学、伪药批判了一通,然后推出自己的药物。我注意到有一张数家医院共同临床验证的结果表,其中第一项写着:HBsAg的转阴率60%!我看见到这个数据丢给他一句话:你立即离开我的办公室!同年,某大学的博士生研制了一种所谓基因治疗方法,并且制成了药物,并获得国家批文(当时还没有SFDA),该药在上海隆重上市,当时我参加了上市会,记得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邬祥惠教授和上海市原传染病医院巫善明院长做的大会主持,那位“发明人”在会上做了主报告,原来他做的课题就是用某一味中药做了细胞模型实验,发现对某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mRNA有调节作用,于是就成了基因药物。两位主持人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被欺骗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其谬误,当时震惊了上海市的感染界,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进这个药,但是新闻媒体不管,照样登他们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报

纸用了一个整版登载,于是这家药厂在医药商店赚了不少治病心切的患者的黑心钱。还有人公开声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祖传秘方”,我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1965年Blumberg才发现“澳抗”,并随后发现DANE颗粒,确定了过去所谓“血清型肝炎”的病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那么这个“祖辈”也就40岁左右!2003年,上海有一例“必须”救活的SARS患者,从外地请来一位高人,开了一张中药方子,声称3天后体温必将正常。我不记得其中有一个什么很厉害的药物,他给的剂量是通常剂量的20倍。上海的中医不敢配药,请示了一位中医出身的市领导,他大摇其头并指示:要慎用。大家是否记得降糖中药中放入优降糖使人致命的事件?当然这些不自重的事例毕竟少数,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比如老毕指出的那些个药名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西医也是如此,假药也是满天飞,“齐二”的事件是极端的例子之一。我是想说明,做医药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弄虚作假,不要把病人的性命和健康当儿戏。中西医皆应如此。

以下是一位网友的针对性的帖子: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也发现一些特别的动物或动物成份可以排毒、散坚等等,除了药物外,我不懂得各种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水火木土金,经络,针灸等等怎么会被发现可以治病的。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这两个字,第一,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到今天;第二,中医中药的确能够治病,无需循证医学来证明疗效“是否”,而是要中西医共同回答为生么,回答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为了进步。这是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的。

中医中药的疗效是不可否认的。

中医很早就用青蒿治疗疟疾,行之有效,但青蒿素的历史才有多长?如果中医能多几个“青蒿素”就好了。但反过来看,青蒿素还是中药吗?苦参素、黄连素、丹参滴丸、联苯双酯还是中药吗?

二、中西医结合。现在又很多人把中西医结合误解为“中药+西药”,实际上有些人就是这么做的,不信?很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比西医还要多,档次比西医还要高,但是,同时他们还在给病人喝汤药。同样,有些本身是西医,为了显示自己的多长,也在开西药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

能否称为荒谬:在病历的末尾,竟然有两种诊断:一是西医诊断,如“支气管肺炎”;二是中医诊断:比如“痰症”云云。这是“一国两制”吗?我不知道这种诊断模式何时开始流行于祖国大地的,但是肯定有“有关部门”要求的。

不知是谁提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是否因为中国有中医,所以自然就要有中西医结合?个人认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及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其实就是中医中药的西化,已经彻底抛弃了中医的精髓,对于中医来说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样发展下去,中医只有死路一条。相信最终得到的绝不是中医的实质而是一堆零散和肢解的分子、元素罢了。西医有什么先进项目与指标,立即拿来主义,跟得紧,你说搞西医的国内跟着国外跑便也罢了,中医的你跟个什么劲啊,小日本的汉方研究那也叫中医啊,彻头彻尾地中药西化,玷污“汉方医学”这样的名头了。整来整去,把好好一个小柴胡汤搞成具有肝损性,人心惶惶,好象中药都是毒药,扯淡!看到文献上连篇累牍的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学、蛋白组学研究等等,心中只有阵阵悲哀感。中医何去何从,天晓得?也许现在所作的工作与研究是通往揭示真相的一个阶段,甚至是必然的过程,但绝不是答案。这条路感觉越走越窄,离真相越来越远。

说到双重诊断模式的问题,的确是有关部门的要求,现在中医病历的书写基本是在西医的大框架下,硬加进了一些中医特色,如辨病辨证依据(相当于西医的诊断依据)、中医的鉴别诊断,在诊断上要求执行双重标准,我想,这也是现在中西医结合的体现之一,硬生生地“中+西”罢了。很牵强。

三、现代中医生很尴尬。我不是说现代中医,我指的是“医生”,从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课程是中西比为3:7,或者4:6,结果,由于接受了西医的影响,经常和自己打架,因为他们经常不能说服自己,经常发现还是西药管用。他们其实很痛苦。这一点我可不是猜测,是有调查研究的。

是。很多中医院校学生很痛苦,悔不该踏上这条贼船。现在中医从业者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医学的坚定维护者,很多非正规中医院校毕业,学历较低,有家传或私学,部分有故作神秘之嫌,坚决排斥一切现代医学的成果,不看化验单、不明确西医诊断,仍是两根指头加一个小枕头打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地道的中医

了,从继承的角度上说他们可能作的最好,最原汁原味了,在群众中也有其生存空间,认为中医就该这个样;二是从正规中医院校出来的,是业内的主力军,如缪老师所说,中西医兼学,其实啥也没学好,有点四不象,整天中不中西不西两层皮,包括我个人。另外还有西学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学的好的,学得地道的真不多见,更多的是也是两层皮,但出成绩的往往是西学中的,个中真味让人费解,也许他们对于现代研究技术和手段的掌握更有优势?

对于学中医的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中医学历的逐渐升高,部分人对中医终于忍无可忍,最后改行了之,常见的三步曲是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硕士-西医博士,从而彻底完成了蜕变。但还有一种相反的现象,就是转了一大圈,拿到了博士学位,到头来才觉得那些所谓的现代研究多属扯淡,越研究越不能还原中医的本质,这和上面说得第一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农民地头纳凉,和一个人奋斗一生功德圆满也在地头乘凉完全是两个概念和层次,这种转变后往往对中医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虽然还是稀里糊涂,但起码明白了什么是错的和什么是对的,这已经很不易了。

四、西医误解中医。最典型的例子是英文翻译惹的祸:中医的心、肝、肺、肾等,被早年学西医的肤浅地翻译为:heart,liver,lung,kidney。中医先生莫名其妙:我那心压根就不是你那heart,我那肺也不是你那lung,你们非要说我们的心不科学。就中文字的存在而言,“心”这个字没准比你那个heart还要早得多,当初我们中医对“心”的理解包括了心脏、脑和意识,其内涵可比你西医那个heart要强多了,你们硬要把我们的心弄成heart,是你们无知。挺有道理,我同意。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心”这个字绝对是像形文字。

哈哈,缪老师还是很风趣的,所说极是。不过现在这种拉郎配仍是大盛其风,也许只有真正解决了中医的本质才能解决这些形而下的东西。

五、吃什么补什么。这个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红枣、赤豆、花生衣都可以补血,因为它是红颜色吗?再比如,吃动物器官补人的相应的发生病变的器官。我1984年患肺结核,可吃了不少猪肺。又比如三鞭丸治疗阳痿。这又叫人怎么评论呢。在我的行医历

史上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过:一位黄胆的病人,中医嘱咐不能吃橘子和蛋黄。这是吃什么补什么的反论。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存在很多这样的“糟粕”,不过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医从业者正在逐渐摒弃之。在民众中仍很流行这些旧观念。

六、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我相信是一个很深奥的系统,只是迄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中医、西医都想要从解剖上去把那个“经络”挖出来,据说有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经络的医生(我不知道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后仍不能成正果,只好作假交差,可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能作假呢,后来被揭穿,自杀身亡。我以为,如果用西医的理论解释,经络可能就是细胞因子网络,或者是由神经介质网络组成的一种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中医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经络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它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毕竟还有些极强的生命力,能指导临床就有说服力,但对于最终能将经络提出来、挖出来这一想法,呵呵,个人并不太乐观。这似乎违背了唯物主义,可谁又能说唯物主义就是唯一的真理呢?

七、分裂祖国的行为。什么中医,中医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是我们现在还有藏医、蒙医、云医。我就纳闷,中国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允许在一个“大中医”之下出现藏、蒙、云呢,遗憾的是,这些藏蒙云并不是大中医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如此,岂不是有分裂祖国之嫌?哪一天再搞出个疆药、昆药、甘药来岂不乱套,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些少数有民族特色的诊治疾病的医或药却要独立于中医药而存在,有点不可思议。

凡事一和政治挂钩,俺就头大,所以无话可说了。

八、个别不自重的行为。少数中医有不自重的行为。举几个例子:1999年,我任感染科主任,一位中成药的医药代表向我推荐他们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拿来的药物介绍首先猛猛地把伪科学、伪药批判了一通,然后推出自己的药物。我注意到有一张数家医院共同临床验证的结果表,其中第一项写着:HBsAg的转阴率60%!我看见到这个数

据丢给他一句话:你立即离开我的办公室!同年,某大学的博士生研制了一种所谓基因治疗方法,并且制成了药物,并获得国家批文(当时还没有SFDA),该药在上海隆重上市,当时我参加了上市会,记得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邬祥惠教授和上海市原传染病医院巫善明院长做的大会主持,那位“发明人”在会上做了主报告,原来他做的课题就是用某一味中药做了细胞模型实验,发现对某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mRNA有调节作用,于是就成了基因药物。两位主持人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被欺骗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其谬误,当时震惊了上海市的感染界,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进这个药,但是新闻媒体不管,照样登他们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用了一个整版登载,于是这家药厂在医药商店赚了不少治病心切的患者的黑心钱。还有人公开声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祖传秘方”,我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1965年Blumberg才发现“澳抗”,并随后发现DANE颗粒,确定了过去所谓“血清型肝炎”的病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那么这个“祖辈”也就40岁左右!2003年,上海有一例“必须”救活的SARS患者,从外地请来一位高人,开了一张中药方子,声称3天后体温必将正常。我不记得其中有一个什么很厉害的药物,他给的剂量是通常剂量的20倍。上海的中医不敢配药,请示了一位中医出身的市领导,他大摇其头并指示:要慎用。大家是否记得降糖中药中放入优降糖使人致命的事件?当然这些不自重的事例毕竟少数,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比如老毕指出的那些个药名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西医也是如此,假药也是满天飞,“齐二”的事件是极端的例子之一。我是想说明,做医药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弄虚作假,不要把病人的性命和健康当儿戏。中西医皆应如此。

现在宣传媒体包括网络中充斥着巨多的乙肝广告,绝大多数是中药,每年治疗乙肝的中药也是层出不穷,除了坑了老百姓、坏了中医的名声外,就是肥了部分不法分子,真的让人痛心。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监督部门切实把好关,从严再从严,我想我们的专家应该从中发挥一已之力。

至于祖传秘方这一提法,除了肝病在许多专业都存在,不得不承认,这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但也要看到,虽然HBV的发现才几十年,但不等于以前不存在,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现代医学完全是两种体系,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它不是从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去研究认识疾病,中医诊断基础是“有诸内必形诸外”,通

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基本资料与信息,进行总结与归纳,“伺外揣内”,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明确病因病机从而制定治法方药,所以中医最讲一个“辨”字,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中医在确立病名上多采取的是症状诊断术语,如“头痛、胃脘痛、黄疸、便血、咳嗽”等等,其实胁痛可以出现在乙肝、丙肝以及其它肝炎甚至功能性疾病中。所以,以前中医诊治的胁痛、黄疸等疾病谱中肯定包含着部分乙肝病人(可以这样说吗?),当然也可以从中借鉴治疗经验。又如SARS出现后,中医只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于其温病体系中进行辨证论治,必然要参考以往温病的诊治经验,疗效也是有的,当然这断然也和祖传是扯不到一起的。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浅谈中医药对慢性病的治疗

浅谈中医药对慢性病的治疗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发展有几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由于狩猎和采食植物时认识到吃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对身体产生某些影响,从而逐渐认识到某此植物或动物起到治病作用。在当时人类用药只懂得使用单味药并以用口咀嚼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从单味药的应用演变为多种合用,从口述代代相传到文字的记载。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对世界影响深远,现今西方国家己承认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并设立发牌制度和考试制度,说明祖国中医药对疾病治疗是有效的,可靠的。 中医药学,在理论上分为二门学科,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通过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分清寒热虚实,合理施药,才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充分说明了“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慢性病更是如此。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 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患者不仅自己长期经受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一般病因复杂、病情多样,需要治疗与调养并重,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调养具有重要意义。(1)辩证论治,遣方灵活。慢性病症状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适,一天要吃很多种药物,常听患者抱怨每天吃药都吃饱了,哪还吃的下饭?中医看病是综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证的基础上,辩证施治,还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非常方便。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种病,但中药处方却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结果。比如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处于不同的阶段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又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的区别。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手段多样,简便易行。慢性病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措施。中医药治疗手段灵活多样,如内服、外用、针灸、按摩、理疗等等,可多种方法并用。如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妇科疾病外用中药洗浴方便实用。像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推拿按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简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医院看病的麻烦。 (3)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些慢性疾病目前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有些功能失调性疾病、亚健康状态,患者终日有不适症状,但检查不出具体疾病。还有些慢性疾病虽然病因明确,但还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措施,或者由于费用很高,患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根据病状、体症、舌象、脉象等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综合调理,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未病先防,注重养生。很多慢性病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造成的。如脂肪肝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运动过活密切相关。每天吸纸烟25支以上者比不吸烟者肺癌患病率增加50倍。因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掌握养生之道有助于防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中医有很多非常宝贵的养生思想,涉及到形体锻炼、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很多方面。在形体锻炼方面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锻炼方式,尤其是太极拳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药膳、食疗更是中医药的特色养生之道,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很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对中医的感受

对中医的感受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筛选,虽然自己来自药都之乡,华佗故里亳州,但自己对中医药方面的了解确是很少。为了能更深一步的去认识中医文化,因此自己选择了中医概论这门课。通过学习,尽管自己对于中医文化的认识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却让自己引发了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自己开始对中医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自己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中医的文献方面来说。很多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这些经历过数千年洗礼被传承的文献是老祖宗门精华的所在。的确如此,以为这些经历过上千年磨砺筛选的书籍是老祖宗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这些传承下来的文献的实际价值有多大。但即使是这样,又有多少人去读这些经典之作呢。曾经自己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信息,一些中医类的高校,竟然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这些“无知”的人们作为了一种挣学分的工具。如果说句难听的,假如这些文献的作者还活着的话,估计也会被气死。更有甚者一些从事中医的人居然对于中医的发展了解不多,这是不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一种讽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自己个人的观点认为,除了外界的因素外,书籍本身的缺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学校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只有对这些东西重视了,我们才可能花更多多更大的精力去钻研它。如果学校都认为这些东西可有可无的话,那还有谁会花精力看呢。同时书籍的本身也有劣势,这些中医药方面的书籍大多繁琐难懂,篇幅也比较长,导致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失去了耐心,也就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且这些书籍大都只有文字叙述,没有具体的图片,致使很多人看了却不知道它所讲的是什么。另外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吃饱问题啦,而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更加的看重,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XX大学会计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个人论文 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 XX大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学习中医感悟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伟大的推拿 推拿是中医的一门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重要的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特点。它的实用性强,适应症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是一门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推拿学是在中医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学科。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症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推拿的作用原理有三个方面: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推拿和中药一样,有着自己的功效。根据推拿作用的功效,将推拿分为八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推拿治疗的病种广泛,以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小儿腹泻是推拿治疗首选的四大病症。 手法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手法的特点:经济简便,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宜掌握推广。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对于运动关节类手法,其要求可概括为“稳、准、巧、快”四字,即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

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定位要准;手法施术时要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取胜,不可使用蛮力;手法操作时要疾发疾收,用所谓的“短劲”、“寸劲”,发力不可过长,发力时间不可过久。根据手法的作用、运动形式、运动特点及小儿手法操作的特殊性将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复合式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四大类。手法是推拿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以手法治疗疾病,其疗效的判定,在诊断、取穴及施治部位无误的情况下,关键取决于手法操作的准确性、应用熟练程度和功力的深浅。只有规范地掌握手法要领,操作娴熟并经过长期的功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极尽手法的运用之妙,所谓“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功法,是中国传统强身、防病、治病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形体动作与呼吸调节、意念活动相结合。功法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功法在推拿学的应用,既是推拿医生作为增强体质、提高推拿持续操作力量负荷能力及有助于掌握手法技巧的自我锻炼手段,也是借以指导和帮助病员进行功能训练,防治疾病的手段。推拿练功动作明确,锻炼全面。推拿练功动静结合,意气相随。推拿练功医练结合,增强疗效。 推拿是一门实用学科,功法和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练好功法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练好手法,可以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练好二者,才能学好推拿,才能达到“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学好推拿,才能发展中医优势,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疾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1 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 2 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

浅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6-12-27T11:56:08.9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3期作者:向筱萱[导读]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博大精深文化影响的中医药已然成为我国的国粹。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知识在维护古今人类健康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将在应对自然、社会、疾病的变化中获得世代传承、持续创造与发展。本文拟从中医药知识的定义及分类出发,浅谈中医药认识误区及其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知识;分类;认识误区;知识传承 一、中医药知识的定义及其分类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博大精深文化影响的中医药已然成为我国的国粹。中医药文化不仅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学派的精华思想,同时还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密切相关。除其整体思维模式所包蕴着的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艺外,中医药这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防治人体疾病的科学还拥有极其丰富且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医学尤其是西方医学如此发达的现代,中医药学仍在维护人类的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以下八类: 1.生命知识:与人的生命过程相关的知识即为中医药的生命知识,即人类生、长、壮、老、己等知识,具体包括神明、形体以及生命物质等内容。 2.养生知识:与养生、保健、防病以及延寿等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养生知识,我们所熟知的饮食养生、药物养生、四时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均属于中医药中的养生知识。 3.疾病知识:中医药中的疾病知识即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相关的知识内容,内科病、外科病、妇人病、小儿病、五官病等均包括在内。 4.诊法知识:对处于疾病状态下人体临床征象的神态、形态、物态、自觉态、舌象、脉象等知识进行诊断的知识称之为诊法知识。 5.疗法知识:疗法知识即与疾病治疗方法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具体包括药物、针灸、正骨、推拿、手术、刮痧等疗法。 6.针灸知识:由于药物疗法与针灸疗法是相对独立的且理论相对完善的疗法,因此本文将它们各自独立列为一类。针灸知识主要包括针刺、艾灸治疗等内容,具体蕴含针具、灸具、针法、灸法、针方、灸方等知识。 7.方剂知识:中医药中的方剂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方剂的名称、组成、用法、主治、加减、应用等知识。 8.药物知识:药物名称、品种、产地、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等知识均属于中医药中的药物知识,如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 以上八类中药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诊法知识、养生知识、针灸知识、疗法知识等是能够直接开发利用且产生一定利益的中医药知识,但这些知识的应用与生命知识、疾病知识等基础中医药知识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现代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误区 鸦片战争后,西医引入中国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使得西医药在我国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人们在中西药物对比应用和临床实践中常常会对中医药产生一些认识误区。 1.关于疗效和速度的误区 不少人存有这样的错误观点:“中医治病慢、西医治病快。”事实上,对症用药并用药及时地情况下,中西药在疗效和时间上是一样的,而且诸如人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液等在类的中医急救药物具有西医药所无法比拟的解决作用与速度。对于病毒性疾病,中医药的疗效与速度与西医药也不相上下,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只能起到预防疾病继发感染的作用,直接杀灭和抑制作用十分微弱,中医药则可通过辩证论治、组方用药等手段直接杀灭或抑制病毒。 2.关于中药“无毒”的误区 我们身边不少人认为中药无毒,因此他们不管有没有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胡乱吃中药,而且大多数人也并没有遵医嘱服药,甚至出现了将中药当做保健品长期服用的情况。事实上,“是药三分毒”,中草药既有治病作用也有致病的作用,误用、乱用或过量使用以及配伍适宜、炮制不当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情况乃至会产生致癌的风险。 3.“补药无害”的误区 人参、沙参、党参等中药均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人们在服用它们时需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身体强壮和不宜滋补的人在选择这些中药时则需更加谨慎,以防造成一些不良反应。 三、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 为了中医药知识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加以重视。 1.中医药知识的传承需以民族文化为支撑 无论是中医药中的理论模式、思维方法,还是其诊疗手段与价值取向,均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且相互融合,因此中医药知识在长期应用、传承、发展过程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传承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支撑,失去文化背景的中医药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问题息息相关,只有从整体上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才能保证中医药的稳定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2.中医药知识的传承需以内部动力为支撑 中医药的价值不仅体现于其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更在于它在情感、文化等领域所赋予中华民族的深层次的内涵。中医药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一环境有助于其按照自身规律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传承中医药的工作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主动的、内在的、自觉的要求,中医学者及研究人员应将中医学术传承当成是自己的一种历史责任,一种毫无任何功利思想且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万病从根治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作者:余浩郑黎)之一

万病从根治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作者: 余浩郑黎)之一 生活学习,感悟养生之道 万病从根治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是天地阴阳二气运动的产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个大的环境中,疾病的产生和治疗,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法则。 从事中医多年,回首自己学医和从医之路,回忆这些年遇到疑难杂症时的处理经过,我时常感叹,自然界所有的问题,在自然界中均可以找到答案,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发掘,去思索,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悲的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不再像小孩子那样,遇事问个为什么,凡事刨根问底,追寻事物的本源!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边缺少了神秘,缺少了好奇,却多了一些平淡和无可奈何。 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求自己能够做到“心中时时有患者,

处处做个有心人”! 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总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医学中来,提高自身的悟性,站在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寻求解决方案,感受中医的“大道至简”,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向生活学习,智慧的源泉永远不会干枯!今天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的感悟,对医学的领悟总结出来,给那些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患者一些帮助。让我们一同来透过生活中的常见小事,感受中医,感受养生之道! 晚上腿疼,早上腰疼,大多是寒湿证的表现 天冷了,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洗完后,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洗脸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 妻子说:“还不快点洗脸,在想啥?” 是啊!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的确想了很多——我想明白了最近一些疑难病症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我对中医哲学的认识

因为自己的哲学知识不多,所以我在动笔之前,先在网上下载了一本叫《医学哲学》的电子书,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了解了医学哲学的内容。而我在另一门课——“医学史”中对中外医学发展也有一些了解,所以我就想写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也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就是我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 我对中医哲学的认识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哲学要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为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哲学的思想指导者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所以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医学本身的发展影响深远。 早在原始社会,自然科学根本还没有发展,人们都有崇拜神灵的迷信观念。这导致了当时巫医盛行,巫医用祈祷、占卜、念咒等巫术治病,偶尔用药物或者手术。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春秋后期奴隶制的崩溃。 这时人们的哲学观念开始转变,这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上也提到过,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神话和宗教的自然观过渡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这在中医哲学上表现为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医和的“六气致病说”。阴阳的哲学思想是在《周易》中提出来的,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被分为阴阳两大类,哲人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因为阴阳为占卜所用,而治病也用占卜,因而很容易用阴阳来解释医学现象。可以说没有阴阳思想,就没有《黄帝内经》,也就没有中医学,没有两千多年中医实践。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中医学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医学就是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医学模式,它们与中医学的具体关系我就才疏学浅,不了解了。关于六气致病说,其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是大自然的现象,大自然变化过剧,使人发生疾病。可见当时已用朴素唯物思想解释病因,认为人体是小宇宙,而大宇宙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到小宇宙,也就是说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体内生理变化。这种整体观构成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受此影响产生的伤风、上火、中暑等词汇几千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大家仍在使用。 到了秦汉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这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体现。要谈中医哲学就不能不谈《黄帝内经》,它是中国哲学的一章,它对世界的医学发展至今还有影响,我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最近发表的关于《黄帝内经》哲学思想探讨的论文。《黄帝内经》更加强调整体观念,阐述了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之间、脏腑彼此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总结出“天人合一”、“阴阳离合”、“五行生克”、“经络循环”等思想。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想观念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潜方用药”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此外,他还在“四诊”的基础上总结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可见这一思想秦汉时期就已形成。 综上看来,中医学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就是医学的发展,中医哲学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此后,中医学逐渐发展兴盛,虽有近代“扬西抑中”的逆潮,但现已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医学理论。虽然现在对中西医的争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