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鉴别诊断

疟疾鉴别诊断
疟疾鉴别诊断

疟疾鉴别诊断

E.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具有季节性和群体性,发热常伴有较明显咳嗽、鼻塞和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2 登革热

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血、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d~5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液IgG 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3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脑型疟疾症状和体征相似。乙型脑炎抗体(特异IgM)检测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测有脑膜炎双球菌可以区别。

E.4 中毒性菌痢

儿童中毒性菌痢中的脑膜脑炎型与脑型疟相似,但中毒性菌痢多有休克发生,大便检查可见大量黏液及脓细胞。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5 败血症

有寒颤、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驰张热,无周期

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6 急性肾盂肾炎

有间歇热或不规则的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及尿混浊,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尿液镜检有脓细胞。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7 伤寒

患者常呈面部表情淡漠状,胸、腹部常见玫瑰疹,脉搏常不随热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呈相对缓脉。白细胞降低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及大小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8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接触疫水史,多数仅见畏寒,少有反复寒颤,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鲜见间歇热。眼结膜充血和出血,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剧烈。重者有肺出血。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9 恙虫病

患者在阴部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d-6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其热型为稽留或驰张型。恙虫外斐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

检测阴性。

E.10 巴贝虫病

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急性期可有非同步的发热、寒颤、肌肉痛、出汗和虚脱。爆发型原虫血症可导致贫血、血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检测查见巴贝虫,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11 黑热病

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肝脾脏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早期常见恐惧和失眠。消化系统症状可有口腔炎症,除黏膜有溃疡外,常有齿龈腐烂:脉搏增速、鼻出血等症状。骨髓涂片可查见利杜体,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12 急性血吸虫病

一般中毒症状较轻,间歇热较多,常伴畏寒、大汗、腹泻或黏血便、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免疫诊断阳性,粪检查见血吸虫虫卵,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13 旋毛虫病

一般以发热、浮肿和肌肉(特别是腓肠肌)痛为主要表现,并曾有生食或半生食动物肉类史,多人同时发病,免疫学检测阳性或从患者肌肉组织里查出旋毛虫囊包,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最全疟疾防治知识总结整理

最全疟疾防治知识总结整理 一、概述: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在安徽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

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2.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是符合以下任何一点的即为疟疾:①血液中查检疟原虫;②临床症状典型;③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四、预防和控制: 1.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连服8天。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 2.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DDV、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若适当口服些维生素B1片,也能收到防治的良好效果。个人防护亦很重要,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3.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尤其是带虫的人,这种人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在普查中才能发现,但是他们在传播疟疾方面却能起很大作用。 疟疾在云南俗称“瘴气”、“打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25种乙类传染病中的一种。疟疾的流行面极广,遍布于北纬60度至南

血疟原虫检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001.1.2)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 或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疟疾单选题及答

疟疾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疟疾俗称(B) A.感冒 B.打摆子 C.发烧 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C) A. 2种 B. 3种 C.4种 D. 5种 3.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A) A.弯曲疟原虫 B.间日疟原虫 C.恶性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疟疾的管理被列入为(C) A.甲类传染病管理 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 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C)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6.以下各个地区中,有疟疾流行的地区性是(D) A.欧洲 B.北美洲 C.日本 D.东南亚 7.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 A.蚊子叮咬 B.吸入飞沫 C.苍蝇污染食物 D.性交 8.疟疾传播给人,其感染人体的阶段是(B)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9.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A)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10.疟原虫生活史中有几类增殖(C) A.1 B. 2 C. 3 D. 4 1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D) 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 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 12.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 13.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D)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4.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48小时 D. 72小时 15.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B)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A)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嗜人按蚊 D.大劣按蚊 17.最简单、直观地鉴别中华按蚊成蚊是看其在物体表面停留时的姿态,以下描述中属于中华按蚊典型停留姿态的是(A) A.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B.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C.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D.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18.以下各个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是(D)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疟疾题库

疟疾题库 一、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A”涂黑,判断为错误的请将相应题号的“B”涂黑)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 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3. 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 4.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5 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 6. 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7. 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8.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9.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然后再寄生于红细胞内。() 10. 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11.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起。()27 12. 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13. 输血也可传播疟疾。() 14. 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播给胎儿。() 15. 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16. 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17. 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18. 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小时。() 19. 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小时。() 20. 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 21. 间日疟能引起患者死亡。() 22. 各种人体疟原虫都会出现再燃。() 23. 疟疾的复发是指初发患者经治疗后,血中疟原虫已彻底肃清,但是肝脏中的迟发型子孢子复苏后,并发育释放裂殖子再进入红细胞内,经繁殖而引起临床症状。()

疟原虫检测 血涂片镜检法

ICS11.020 C62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569—2017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films for malaria parasites 2017-08-01发布2018-02-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善青、高琪、汤林华、杨恒林、郑彬、胡锡敏、王光泽、李雨春、刘莹、欧阳范献。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疟疾培训资料

疟疾防治培训讲义 疟疾是由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疟原虫经血侵入人体,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寄生繁殖,使红细胞周期性成批破坏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周期性、规律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严重时可致贫血和脾肿大。传染源为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寄生部位是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致病和诊断阶段是红内期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常见的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1.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称为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分为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两大部分。 1.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阶段 1.1.1红细胞外期:指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期,间日疟的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子孢子随蚊唾液侵入人体血液内,约经半小时,子孢子陆续侵入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约经8天后,裂殖体增殖成数千或数万个圆形的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液,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成为红细胞内期,引起初发疟疾。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再分批完成红外期发育,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所以不引起复发。 1.1.2 红细胞内期:由肝细胞释放出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1.1. 2.1 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小滋养体,摄食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其未被利用而剩下的分解产物蓄积在原浆内呈棕色,称为疟色素。环状体或小滋养体进行裂体增殖,最后发育为成熟裂殖

体,内含一定数量的裂殖子,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释放出全部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释放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另一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裂体增殖引起周期性临床发作。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长短不同,间日疟为48小时,恶性疟为36-48小时,因发作时间亦不相同。 1.1. 2.2 配子体的形成:上述红细胞内的裂殖体增殖3-4代以后,其中一部分裂殖子开始有性发育,发育成雌或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可生存60-80日,如被雌按蚊吸入胃内,则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反之则被吞噬或退变而被消灭。 1.2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阶段 1.2.1蚊体内的有性生殖: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被雌蚊吸入胃后,仅雌雄配子体能生存,在适宜的温度下,雄配子体伸出数条鞭毛状细丝,钻入雌配子体内受精,成为园形的合子。不久,合子变长并能蠕动,称为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胃壁,在弹性纤维膜下发育成园形的囊合子。 1.2.2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囊合子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下),经10日左右的孢子增殖发育成孢子囊,内含数千乃至上万个镰刀状的子孢子,最后孢子囊中的子孢子相继逸出,其大部分进入唾液腺内,当叮咬人时,部分孢子随唾液侵入人体。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为14天,恶性疟为12天,输血感染者潜伏期为7-10天。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2 间日疟起病急,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典型发作分为三期: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 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 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 4.1治疗 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 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 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4.1.3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 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4.1.1或4.1.2治疗。 4.1.4间日疟抗复发治疗 流行季节前,对1或2年内有疟史者,成人用乙胺嘧啶100mg 2日分服,加伯氨喹90mg 4日分服。 4.1.5重症病例治疗(洋见附录C)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说明: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 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一、概述: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在安徽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

3.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尤其是带虫的人,这种人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在普查中才能发现,但是他们在传播疟疾方面却能起很大作用。 疟疾在云南俗称“瘴气”、“打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25种乙类传染病中的一种。疟疾的流行面极广,遍布于北纬60度至南纬4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从全球论,疟疾流行的态势非常严重,且正在恶化。每年,疟疾引起的临床病例约有3-5亿,有100万以上的人死于疟疾。它威胁着约占世界人口40%的23亿人民,逐渐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影响家庭的安宁,加大了儿童生存的危险。我省地处边疆地区,与疟疾高度流行国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历史以来均为疟疾高发区。经过积极的综合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基本控制,发病率大为降低。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尤其是抗氯喹恶性疟的扩散和蔓延,致使疟疾发病在边境地区和元江沿岸地区有增多和蔓延的趋势,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点状暴发。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则疟疾流行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势必继续扩大。为了使您及您的家人更好地预防疟疾,本文向您介绍了有关疟疾防治的基本知识,希望对您及您的家庭防止疟疾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方面有所帮助。请您立即行动起来,“关爱自己,关注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您的贡献。

疟疾血检管理工作总结

疟疾血检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XX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XX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我乡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我乡把预防传染病的工作纳入工作重点,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学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实施办法》等,结合县疾控相关文件精神,有计划、有目的、科学有效开展疟疾防疫知识宣传,遏制了疟疾的传染病,现将一年来所开展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建立完善制度,加强领导,构建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1、建立完善制度,推进制度化管理进程。我院结合县疾控文件精神,建立完善了疟疾工作管理制度,初步完善了相关制度。 2、加强领导,构建组织领导机构。为保障工作有效开展,我乡结合实际立即组建疟疾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疟防工作有序开展。 二、采取措施,遏制疟疾病的发生与传染

1、组织培训。4月18日我院对本院职工及村医进行了疟疾防治知识及怎样进行疟疾防疫知识宣传,参加培训30人,为开展疟疾防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宣传,提高受训层面。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抓好抓实疟疾防疫工作。利用4月26日“全国疟疾日”,发放宣传知识资料,张贴宣传图画和标语等形式,落实疟疾防疫工作。共张贴20多张宣传画,发放500多张知识宣传资料。从而提高了老百姓对预防疟疾的 意识和防范能力。 3、措施得力,遏制病情发生。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全年共疟疾血检157人,其中外来人数10人,外出反家人数11人,均未发现阳性血片病人。通过全院工作人员及村医的共同努力,利用各种形式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提高居民对传染病的防范能力,让群众明白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相信科学,能战胜传染病。 大稼乡卫生院 XX年12月28日 篇二:XX疟疾计划总结 XX年疟疾防治工作计划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疟疾培训资料

疟疾培训资料

————————————————————————————————作者:————————————————————————————————日期: ?

疟疾防治培训讲义 疟疾是由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疟原虫经血侵入人体,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寄生繁殖,使红细胞周期性成批破坏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周期性、规律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严重时可致贫血和脾肿大。传染源为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寄生部位是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致病和诊断阶段是红内期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常见的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1.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称为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分为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两大部分。 1.1疟原虫在人体内的阶段 1.1.1红细胞外期:指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期,间日疟的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子孢子随蚊唾液侵入人体血液内,约经半小时,子孢子陆续侵入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约经8天后,裂殖体增殖成数千或数万个圆形的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液,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成为红细胞内期,引起初发疟疾。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再分批完成红外期发育,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所以不引起复发。 1.1.2 红细胞内期:由肝细胞释放出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1.1.2.1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小滋养体,摄食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其未被利用而剩下的分解产物蓄积在原浆内呈棕色,称为疟色素。环状体或小滋养体进行裂体增殖,最后发育为成熟裂殖

疟疾防治知识题库

附件3 江西省疟疾诊治知识题库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V”错的打“%”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V ) 2.能感染人的有 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X ) 3 ?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X)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V )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 ( V) 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 ( X )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 ( X ) 8.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X )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X )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V )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X ) 12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 X )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X )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X ) 15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 V ) 16 .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 X ) 17 .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X) 18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V ) - 11 -

19 ?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X ) 20 ?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V ) 21 ?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 小时。( V ) 22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 小时。( V ) 23 ?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V ) 24 ?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 X ) 25 ? 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 ( V ) 26 ? 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X ) 27 ?输血也可以传播疟疾。(V ) 28 .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 X ) 29 .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V ) 30 .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X ) 31.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V) 32 .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 小时。( V ) 33 .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 小时。( X) 34 .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 V ) 35.间日疟能引起患者死亡。( X ) 36.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V ) 37 .各种疟原虫都会出现再燃。 ( V ) 38. 疟疾的复发是指初发患者经治疗后,血中疟原虫已彻底肃清,但是肝脏中的迟发型子孢子再次释放至血液 中、经繁殖而引起临床症状。( V ) 39.各种疟原虫都有复发现象。 (X ) 40 .脑型疟多见于儿童。 ( V ) 41 .免疫力低下者也常常引发脑型疟等重症疟疾。 (V ) 42.患者一旦发展成了脑型疟,就治不好了。 ( X ) 43 .在对脑型疟患者救治过程中,只要关注病原体就可以了。( X ) 44 .在对脑型疟的救治过程中,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V ) 45.输血性的疟疾治疗后也有复发。 (X ) 46.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三个方面。 (V ) 47.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 有输血史。 ( V ) 48.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X) 49 .在疟疾发作后数小时采血进行镜检是最好的时机。( V ) 50.血片中查到疟原虫还不能确定患者就是疟疾病例。 (X ) 51 .对疟疾病例的隔离要求与其他传染病的隔离要求一样。 (X ) 52 .疟疾病例经治疗后,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 ( V) 53.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V) 54 .ACT 是氯喹和伯氨喹的简称。( X ) 55.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V) 56 .非重症恶性疟病例的首选抗疟药物剂型为注射剂。( X) 57.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应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 (X ) 58.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 ( V) 59.在使用伯氨喹治疗疟疾患者时,需注意患者是否同时患有G6PD 缺乏症。 (V ) 60.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 X ) 61 .休止期抗复发治疗针对的是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X ) 62.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X ) 63.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的。 (X ) 64 .到疟疾流行区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让蚊子叮咬。(V ) 65 .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上一年内本辖区内登记、报告的所有间日疟病例,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 1 次传播休止期根治。(V) 66 . RDT 是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V ) 67 . RDT主要检测待检样本中的疟原虫抗体。(X ) 68.对发热病人开展血片的疟原虫检测或RDT 检测是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V ) 69 .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V ) 70 .疟疾病例的疫点处置是为了保护病例。(X )71.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是来自流行区的人群。(V) - 12 -

疟疾培训试题

疟疾防治知识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50分)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3.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 4.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 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5.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6.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 7.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8.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9.在对脑型疟的救治过程中,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10.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三个方面。()11.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12.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13.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应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14.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 15.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16.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17.氯喹是一种预防疟疾的药品,口服2片可以预防7-19天。()18.对发热病人开展血片的疟原虫检测或RDT检测是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19.由于人群对疟疾没有有效的免疫,所以出国旅游、到高疟区活动的人是高危人群()20.中国到2015年消除疟疾。() 21.4月25日是全国疟疾日。() 22.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 23.预防疟疾服药的方案成人剂量为磷酸哌喹每月服2次,每次600mg,饭前服。()24.重症疟疾治疗首选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简称ACT)进行治疗。() 25.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 二、单选题(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1.疟疾俗称?()A.感冒B.打摆子C.发烧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 A.2种B.3种C.4种D.5种 3.以下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 A.弯曲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恶性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此是如何管理的?() A.甲类传染病管理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 6.以下哪个地区有疟疾流行?()

(完整word版)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 【概述】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 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 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 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 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 现居流行区 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 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 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 (二)普通型疟疾 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 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 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 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 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 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患 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 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 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对部分患者来说液体输入过量、高原虫血症、肾衰竭及妊娠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6.黄疸及肝功能障碍轻度黄疸在重型疟疾患者中常见,抗疟药治疗后即可恢 复。但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并有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肝脏明显肿大且有压痛,表面肝脏明显受损,多见于重度感染者。 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7.重度贫血疟疾患者血中疟原虫数超过1000/ul时,出现正细胞贫血,血细 胞比容<15%或血红蛋白<50g/L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一节临床表现 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 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 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 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整个发作历时6~10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 (四)间歇期 1 前一次发作结束至后一次发作开始之间为间歇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所感染的疟原虫完成1次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此外,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的免疫力等亦可影响间歇期的长短。间歇期患者自感良好,体温常在正常范围内,偶见低热者。 (五)再燃 患者在经一定的治疗或机体免疫力等因素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并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殖,一俟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感染人体的4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再燃。 (六)复发 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复发见于间日疟、卵形疟患者,恶性疟、三日症患者无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