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方案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方案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方案

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JWSG-1标

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下部

结构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金温扩能改造工程第三项目经理部

二0一0年十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范围 (1)

2.工程概况 (1)

2.1.线路概况 (1)

2.2.主要技术标准 (2)

3.施工总体目标 (4)

3.1.工期目标 (4)

3.2.质量目标 (4)

3.3.安全目标 (4)

3.4.文明施工及环保、水保目标 (4)

3.5.职业健康目标 (5)

4.施工方案实施机构组成 (5)

4.1.施工组织机构 (5)

4.2.主要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5)

5.施工准备 (5)

5.1.技术准备 (5)

5.2.临时便道 (6)

5.3.混凝土集中拌和站 (8)

5.4.临时电力 (8)

5.5.临时给水干管 (8)

6.施工方案、方法、施工工艺流程 (9)

6.1.基础施工 (9)

6.1.1扩大基础施工 (9)

6.1.2.桩基础施工 (10)

6.2.承台施工 (22)

6.2.1.放坡开挖施工 (22)

6.2.2.承台钢板桩围堰施工 (23)

6.3.墩台身施工 (27)

6.3.1.墩身施工工艺流程 (27)

6.3.2.墩身施工工艺 (27)

7、资源配置 (34)

7.1.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 (34)

7.2.劳动力计划 (36)

7.3.施工用电计划 (36)

8.管理措施 (36)

8.1.标准化管理 (36)

8.2.质量管理措施 (38)

8.3.安全管理措施 (42)

8.3.1.基坑开挖安全措施 (42)

8.3.2.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措施 (42)

8.3. 3.墩台施工安全措施 (43)

8.3.4.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措施 (43)

8.3.5.施工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44)

8.3.6.高空作业的安全措施 (44)

8.3.7.确保既有铁路安全措施 (44)

8.3.8.确保既有公路安全畅通措施 (45)

8.4.特殊季节的工期保证措施 (45)

8.4.1.雨季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46)

8.4.2.夏季、台风季节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46)

8.4.3.夜间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46)

8.5.文明施工措施 (47)

8.5.1.文明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47)

8.5.2.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47)

8.5.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48)

8.6.桥梁施工应急措施 (50)

8.6.1.桥梁沉降控制及观测措施 (50)

8.6.2.加强安全工作、作好应急准备 (52)

8.6.3.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52)

9.附件 (53)

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下部结构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施工图;

⑵、现场施工调查资料和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总体施工组织;

⑶、《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⑸、《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⑹、《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⑺、《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

⑻、《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建设部05年322号文);

⑼、《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⑽、现行铁路施工、材料、机具设备等定额;

⑾、国家、铁道部、浙江省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

1.2.编制范围

编制范围为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79墩2台施工,桥起讫里程为DK11+561.90~DK14+355.47,中心里程为:DK12+958.685,全桥长2793.57m。

2.工程概况

2.1.线路概况

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位于金华市金东区境内,主要为跨越330国道、八仙溪、金丽温高速公路以及多条乡村道路而设。桥址起讫里程为DK11+561.90~DK14+355.47全长2793.57m,本桥是金温线的重点控制工程之一。孔跨布置:(48+80+48)m连续梁+(4-32m+2-24m+11-32m+2-24m +47-32m+1-24m+3-32m)简支箱梁+(60+100+60)m连续梁+4-32m简支箱梁。其中DK11+561.90~DK12+403.15,DK12+965.05~DK14+355.47段均位于左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R=5000、R=5004.6m;其余地段位于直线上。DK11+561.85~DK12+700段为平坡,DK12+700~DK14+200段为5.4%上坡,DK14+200~DK14+355.47段为4.8%上坡。

本桥1#-2#墩采用48+80+48)m连续梁上跨330国道,10#-11#墩跨越八仙溪,73#-75#墩跨越金温铁路及金丽温高速公路。

2.2.主要技术标准

表2.2-1 主要技术标准表

表2.3-1 全桥下部结构主要工程数量表

3.施工总体目标

3.1.工期目标

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钻孔桩计划施工自2010年12月1日开始,

2011年5月30日结束;承台及扩大基础施工自2011年3月30日开始,至2011年8月1日结束;墩身计划2011年4月20日开始,至2011年9月20日结束。施工计划横道图见附图1。

3.2.质量目标

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创优目标:确保省优工程,力争部优工程。

3.3.安全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保证措施,依法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杜绝生产安全较大及以上事故,遏制一般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杜绝因建设引起的较大及以上铁路交通事故,遏制因建设引起的一般B类及以上铁路交通事故。

3.4.文明施工及环保、水保目标

文明施工目标:按国家及铁道部有关规定执行,做到依法施工,文明施工,杜绝违法施工、野蛮施工事件发生。做到现场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序,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环保、水保目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水土保持报告书》及批复意见。

3.5.职业健康目标

定期对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参建员工职业病发生率小于1.5‰。不出现因劳动力保护措施不力而造成的重伤及其以上事故。

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严密监控,降低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杜绝职业病和群体急性中毒事件;从业人员上岗职业健康体检率100%;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普及率100%;隐患整改率达到100%;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100%。

4.施工方案实施机构组成

4.1.施工组织机构

跨金丽温高速公路1#特大桥下部结构由中铁四局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第三项目部负责施工。根据本桥工程实际情况,为加强管理,便于协调指挥,该工程将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选调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组建架子队,项目经理负责本工程的施工、质量、工期、安全、成本控制的实现与完成。现场施工管理机构如图4.1.1所示。

4.2.主要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项目经理部主要管理人员及部门的主要职责见“表4.2.1-1项目经理部主要管理人员、部门和架子队的主要职责表”。

5.施工准备

5.1.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工作分为内业技术准备和外业技术准备。

内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认真阅读、审核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编写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所需的各种作业指导书,编制施工所需质量检验标准,各种质量保证措施、施工安全手册,施工人员岗前技术培训以及各种应急预案等。

外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现场详细调查与地质勘探;现场桩橛交接埋设与复测;各种检测仪器设备的标定,办理计量合格证书;各种砼、砂浆配合比的配制选定;施工作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

5.2.临时便道

本桥由于跨越330国道、八仙溪和金温铁路及金丽温高速公路,便道分

图4.1.1 施工管理机构框图

表4.2-1 项目经理部主要管理人员及部门架子队的主要职责表

段较多,桥址范围大部分经过农田。故整桥需新建便道,分段之间便道通过国道、乡道连接,其中0#台~1#墩由330国道左侧开口施工,2#~10#墩则通过雅湖村水泥路引入便道进行施工,11#~73#墩通过汤村村引入便道进行施工,跨越沟渠均采用现浇盖板跨越,盖板跨度不大于3m,74#墩~80#台则从岭下工业园区引入便道。施工便道一般位于线路左侧,施工便道按路面宽4.5米,纵坡

不大于12%,沿着桥红线范围设置,便道一部分利用红线内永久租地,一部分租用临时土地,便道每隔100米设一处会车道,会车道布置在墩与墩之间,泥结碎石路面按照厚20cm设计,具体见施工便道结构示意图。施工期间加强对新建、改建便道以及原有村镇道路的养护和维修,确保雨天不泥泞,晴天晴天不扬尘。全桥便道布置图见附图2。

5.3.混凝土集中拌和站

本管段设置一座搅拌站,搅拌站设置在DK12+400右侧原330国道旁设置1座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设置两台套HZS120型拌和机。

混凝土搅拌站采用电子自动计量系统,经标定后投入使用;拌合站内砂石料场均采用30cm厚的C20砼硬化,采用50cm宽砖砌墙体作为隔仓,隔仓高2.5m,分类存放砂石料。料仓采用钢结构安装彩钢瓦进行封闭,料仓高度以适合大型自卸车和装载机作业为准。搅拌机的储料斗安装在封闭的料仓内,材料输送带用彩钢瓦覆盖封闭,搅拌机处用彩钢瓦搭设,封闭机舱。保证材料在储存、转运、拌制过程中不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保证混凝土的拌制质量。

5.4.临时电力

工程施工用电先期采用发电机发电,待铁路贯通线架通后,专用线供电,采用“T”接方式连接。

5.5.临时给水干管

由于金华地区地下水较丰富,施工用水采用打井取水方法进行,沿线水源能满足工程施工用水需要。

6.施工方案、方法、施工工艺流程

6.1.基础施工

6.1.1扩大基础施工

本桥仅80#台设计为扩大基础,施工基础土方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修整;基础石方采用松动爆破法开挖,控制装药量,以保证基岩的完整性不被破坏。挖掘机开挖时注意随时测定基底标高,在距设计基底标高0.2m处时停止机械操作,改由人工清底,禁止超挖。扩大基础底下的软弱土层应清除干净,岩石面凿毛并回填C30混凝土。

模板采用组合钢模,纵、横向加固采用型钢。安装时先拼成大块,再由吊车安装就位,支撑牢固。模板安装好后进行检查,保证模板平整,接缝严密。

基础开挖时先做好防水设施。基坑开挖后不得长期暴露,防止地质风化及雨水浸泡。砼在拌和站集中拌和,采用砼罐车运至工地,通过地泵泵送。

浇注过程中使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振捣时应注意:1、插入时要快,拔出时要慢,以防在混凝土中留下空隙;2、每次插入振捣时间在20~30秒左右,并以混凝土面不再明显下沉,不出现气泡,开始泛浆时为准;3、振捣时间不宜过久,振捣过久会出现砂与水泥浆分离,石子下沉,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砂层,影响混凝土质量;4、振捣时,振动棒应插入下沉混凝土10cm,以加强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结合;5、振动棒插入前后距离一般为30-50cm,防止漏振;6、振捣时,严禁碰触模板、钢筋。

在基础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进行进行养生,防止砼开裂。之后及时按设计要求对基坑分层夯实回填。施工工艺见图6.1.1。

图6.1.1 扩大基础施工工艺流程图

6.1.2.桩基础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地层描述及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冲击钻或旋挖钻成孔。

施工前先对桥址处的场地进行平整,并根据地表、地质情况进行处理,防止钻孔过程中钻机失稳,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工程质量。钻孔前必须对各桩坐标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施钻。

位于旱地上的墩台钻孔桩施工按陆上钻孔要求进行施工,水中基础采用筑岛围堰(水深<3m)施工方案。草袋围堰:草袋围堰顶宽1.0m,外侧1:1,内侧1:0.5放坡。草袋内装粘土,袋与袋间交错堆码,以保证围堰的稳定及不漏水。

草袋围堰形成后,抽干围堰内积水,清除淤泥,重新填筑粘性土至施工水位以上0.5m,形成草袋围堰筑岛,在其岛面上进行钻孔桩施工。草袋围堰施工方案见图6.1.2.1。

6.1.2.1冲击钻桩基础施工

⑴、施工工艺流程

钻孔桩施工工艺流程见图6.1.2-2。

⑵、施工准备

施工前先对桥址处的场地进行平整,并根据地表、地质情况进行处理,防止钻孔过程中钻机失稳,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工程质量。钻孔前必须对各桩坐标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施钻。

⑶、钻进成孔

埋设护筒前,对施工场地进行了平整处理,确保钻机底座场地平整、密实,以避免在钻进过程中钻机产生沉陷、倾斜现象。

进行测量放样,经监理现场复核无误后,利用十字线放出四个控制桩位,并以四个控制桩为基准进行埋设护筒。

护筒由厚度5mm钢板制成,长度≥2m,其直径根据钻机类型不同比桩径大40cm。经检查护筒焊缝牢固、密封不漏水,将护筒外侧周围0.5m范围内的土挖除,夯填粘土至护筒底0.5m以下,护筒口顶端高出地面约50cm,以防止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