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用西医方法治疗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中医治病求本的独特疗效对慢性支气管炎有很大的帮助,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本文从单纯穴位敷贴疗法和其他疗法的单独和联合运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

进行探讨,提炼近五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穴位贴敷;慢性支气管炎;综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贴敷于体表腧穴,并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就从近5年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及对肺系疾病的治疗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1、1穴位敷贴疗法治疗

1、1、1无对照组

王萍等[1]用白芥子15g,苏子15g,甘遂10g,细辛10g,红花10g共研成细末,用热开水调成膏状,加少量生姜汁,敷于双侧肺俞、心俞、定喘、膏盲俞,敷贴时间为20-30min,自觉发痒、灼热即可取下。每天贴1次,连续7-14天。结果示治愈54例,好转78例,无效18例。钱玉生[2]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51例,治疗结束后统计分析疗效。结果示显效39例,有效9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达87. 42%。可见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疗效肯定,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方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王宝玲[3]采用梅花针打通双侧的肺俞、膏盲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并用贴敷散(白芥子、细辛、玄胡、甘遂)外敷治疗本病56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100%。可见本方法对本病有扶正固本,祛痰平喘的功效。高海[4]等将延胡索40%,白芥子40%,甘遂10%,细辛10%,上药共研成细粉,用生姜汁

调和成糊状,用时取适量(约1cm×1cm×1cm)置于5cm×5cm大小的纱布上,其中也可加0.3g麝香,以加强疗效。每贴含生药1.5g,每人每次需用8贴,每年的三九、三伏天使用,伏九贴膏现用现配。选取双侧定喘、肺俞、膏肓、天突及膻中穴。夏季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计3次;冬季入九起,每9天贴1次,共计3次。成人每次贴2~4h,儿童每次贴0.5~2h,伏九贴疗法3年为1个疗程,病程长者可适当延长疗程,该技术平时也可使用,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结果127例中,显效33例(26.0%),有效及好转90例(70.9%),无效4例(3.1%),总有效率96.8%。观察发现,病程短则疗效好。黄庆亮等[5]将326例小儿咳喘患儿均采用百龙定喘膏保健贴穴位贴敷,结合拔罐和TDP照射治疗。结果痊愈189例,好转83例,显效4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7.23%。可见百龙定喘膏保健贴外敷治疗小儿咳喘,具有简便、廉验、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势。朱建红[6]在选定输穴拔罐后敷贴中药,每周1次,每年5次, 3年为1疗程。结果示远期疗效治愈80例,占43. 01%;显效72例,占38. 71%;有效19例,占10. 22%;无效15例,占8. 06%,总有效率91. 94%。可见拔罐加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能使本病的复发率明显减少或不复发。柳伟等[7]将来自门诊的慢支患者,预约在三伏天,给予三伏口服药物和三伏穴位敷贴治疗,冬季随访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判断疗效。结果示“三伏”内外合治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96.97%。可见“三伏”内外合治能减少和控制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可治愈。周素贞[8]将麝香、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白芷、川芎、香附等按一定比例磨成药粉,用少量姜汁将上述药粉调成糊状,选择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脾俞(双侧)膈俞(双侧)等。先将选敷处局部按摩1-2分钟,再将药糊填塞入专制穴位贴敷膜中,贴于各处。保留4-6小时,若患者觉局部烧灼等难以忍受的不适可随时去掉,时间不到4小时的病例予以剔除。结果示资料完整并入选共232例中,治愈42例,占18.1%,显效84例,占36.2%;好转64例,占27.6%,无效42例,占18.1%,总有效率81.9%。

1、1、2设置对照组

张锡三等[9]将6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国著名老中

医颜德馨教授的经验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预防本病;治疗组予院内制剂止喘膏穴位贴敷,连续治疗3年, 3年后观察疗效。结果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 05)。可见止喘膏能够显著预防或减轻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作用。刘红宇等[10]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抗炎和化痰止咳等治疗措施,治疗组6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总有效率8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不受时限的穴位贴敷配合常规用药较单纯常规用药对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王志忠等[11]选择慢性支气管炎2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应用止咳平喘贴贴敷4个选择穴位,并加用自热式柔性TDP灸疗贴;对照组115例,单用止咳平喘贴贴敷4个选择穴位。两组急性发作期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等西医治疗。结果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显著差异(P<0.05)。可见应用止咳平喘贴加用自热式柔性TDP灸疗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效果更好。郭艳明[12]将6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每伏贴敷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共注射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半年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定疗效;观察治疗后1年内感冒次数。结果示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感冒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三伏天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并能预防感冒。吴金玉等[13]将白芥子150g,檀香50g碾成细末,再将麻黄400g,置入麻油1000g中浸泡7天,煎炸,沥渣,待麻黄油冷却至60-40℃时,将白芥子、檀香细末搅入其中,用辅料收成硬膏。遇每年夏季初、中、末三伏之日,取3×3cm透气敷贴,将膏药均匀贴患者膻中、天突、大椎、肺俞、肾俞、脾俞穴。连续治疗3年后进行疗效评定。可见治疗组有效率93.3%,

对照组有效率75.7%,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杨艳华[14]将20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6例,应用白芥子、麻黄、黄芪、白术、细辛、僵蚕药物制成药饼,选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定喘腧穴,分别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贴敷;对照组80例,应用斯奇康肌注,每次0.5mg,隔日1次,疗程36 d。两组行各自治疗方法后,均不再予以其他治疗。结果示观察组有效率为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3%;两组比较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见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王超等[15]将白芥子1份,延胡索1份,细辛0 .5份,甘遂0 .5份,樟脑0.1份,共研细末。将药末加姜汁调成膏状,摊于6块5cm×8cm的伤湿祛痛膏上,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穴位上,于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共3次,每次贴4-6h,连贴3年为1个疗程。对照组:核酪:每周肌肉注射2次,每次2-4ml,连用3个月,3年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90例,临床控制24例,显效54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90例,临床控制13例,显效38例,有效12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王纯丽[16]根据脏腑经络理论选取天突、中府、膻中、大椎、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取本院自制的以生甘遂、白芥子、清半夏、元胡、细辛等为配方的中药膏剂,用新鲜姜汁调节其稀稠度后涂于消毒纱布上,分贴于上述穴位。外用胶布固定,成人24 h 取下,儿童10 h取下。在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10 d, 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参照王梅等的研究依辨证分型口服中药煎剂:Ⅰ型(50例)予金水六君煎合七味都气丸加减,Ⅱ型(47例)予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Ⅲ型(46例)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Ⅳ型(43例)予清金化痰汤加减。结果示 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愈439例(78. 39% )、好转110例(19. 64% )、无效11例(1. 96% )、总有效率98. 04%,对照组治愈58例(31. 18% )、好转84例(45. 16% )、无效44例(23. 66% )、总有效率76. 3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许洪平等[17]用自制中药贴膏(配方:肉桂、丁香、生川乌、生草乌、乳香、没药、红花、当归、白芍、赤芍、透骨草、炙麻黄、细辛、洋金花、射香),取穴:肺俞、膏

肓、脾俞、肾俞、风门(前穴交替使用)、膻中、大椎、天突、定喘穴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30例,并设对照组30例(贴安慰膏),研究结果显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抑制气道炎症,消除肺部湿性啰音,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控制咳喘痰症状的作用。闫红卫[18]将白芥子、麻黄、元胡、川芎、桂枝、细辛等,共研细末,以生姜汁调和诸药呈糊状,选取双侧定喘、肺俞、膏肓穴。方用磁疗拔罐在上述穴位先拔罐3-5 min,待穴位出现潮红后起罐;然后将敷贴膏药糊置于2 cm×3 cm大纱布上,贴于上述穴位上;最后用胶布固定。对照组治疗时间为每年夏天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连续治疗3 a为一疗程;治疗组从夏至开始治疗, 1次/10 d、连续6次,连续治疗3 a为一疗程。结果示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55例,显效5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 2%;对照组分别为30、48、29、13例,总有效率89. 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1、2穴位敷贴联合其他疗法

临床上治疗肺系疾病除以穴位贴敷为主外,还常辅助中药内服法、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等其他疗法。朱英荣等[19]将155例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17例采用三伏天穴位敷贴和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有效率为96.6%;对照组38例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有效率为84.2%,两组有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高洪英等[20]在三伏天中对29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贴药前采用梅花针叩刺穴位后外敷保肺膏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7%。肖晓华等[21]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按7:7:4:4比例配制。选取双侧肺俞、脾俞、肾俞、膈俞、膏肓俞及膻中、天突等穴。每次选取6~7个穴位进行治疗。于三伏天每伏的第1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穴位注射选用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取双侧肺俞、肾俞、脾俞。每次选取1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同时进行,每次取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进行穴位注射,每星期2次,1个月为1个疗程(8次)。第1年连续注射2个疗程;第2年注射1个疗程;第3年不需穴位注射。结果示经3年治疗,临床控制18例(29.0%);显效25例(40.3%);有效12例(19.4%);无效7例(11.3%)。愈显率为69.3%;总有效率达88.7%。

1、3其他疗法

郭艳波[22]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0例,穴取肺俞、膈俞、膻中、肾俞,气喘者加定喘穴,体弱加足三里、膏肓俞,痰多加丰隆穴。每次1-3个穴位, 20天治疗1次, 3次为一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示临床控制40例(66.7% ),显效12例(20.0% ),好转3例(5.0% ),无效5例(8.3% ),总有效率91.7%。

2、实验研究

高峰等[23]用白芥子、竹沥、姜汁,远红外粉制成红外止咳贴治疗,取肺俞、风门、膻中、大椎、定喘、天突,年龄大于60岁者加关元、气海、肾俞。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浆IgA偏低,治疗后明显上升,且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急性发作次数减少,说明穴位贴敷通过增加免疫球蛋白IgA含量,提高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抗感染能力。张才警等[24]自拟方(蛤蚧10 g、麦冬12 g、五味子6 g、百合9 g、杏仁6 g、瓜蒌9 g、麻黄6 g紫菀9 g、甘草6 g)制成平喘膏,贴敷在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中府、志室穴,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42例,设对照组39例(贴敷安慰剂),结果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FN-Y、IL-2明显高于对照组;CD8+、IL-4、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IgM、IgA、IgG、C3、C4明显高于对照组;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王素梅等[25]用冷哮方加冰片制成芥子咳喘膏,取穴:肺俞、膏肓、定喘穴,防治小儿急、慢性支气管炎60例,并设对照组60例(使用远红外止咳贴),结果示治疗组显控率70%,明显高于对照组60%(P<0.05);治疗组患者咳嗽减轻、咯痰减少、肺部啰音减少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目前贴敷穴位及贴敷药方及作用机制的仍然是主要研究重点,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提高和探索。在贴敷穴位选择上,基本遵循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肺、

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等思路,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减形成经验方,没有针对不同患者(如体质、年龄差异),在不同疾病发展时期中产生症状和体征的不同特点进行辩证选穴。在贴敷药方选择上,大多数没有根据患者病情辩证选择适当药方或在冷哮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对作用机理研究尚不深入,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临床研究力度,在规范基本证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证型、不同阶段的基本穴位和基本药方,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充分发挥辩证施治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萍, 邱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5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30(1): 45.

[2] 钱玉生.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51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8,17(1): 18-19.

[3] 王宝玲,于智芬.贴敷散配合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6例[J].陕西中医, 2008,29(4): 390-391.

[4] 高海,黄粤霞.伏九贴敷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7例[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0,17(3): 45.

[5] 黄庆亮,高志艳,王文兰,何长清,黄磊.百龙定喘保健贴治疗小儿咳喘326例[J].中医儿科杂志, 2010,6(4): 38-39.

[6] 朱建红.拔罐加穴位敷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186例[J].中医药信息, 2009,26(5): 102-103.

[7] 柳伟,朱月珍,杨凤琴.“三伏”内外合治慢性支气管炎33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 2010,28(6): 62-63.

[8] 周素贞.冬病夏治”慢性咳喘病临床应用辨析[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 2009,7(7): 95.

[9] 张锡三,李共信,常万基.止喘膏防治慢性支气管炎6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9,26(6): 31-32.

[10] 刘红宇,李俐,叶焰,郭建青,刘新宇,熊艳云.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62例[J].福建中医药, 2010,41(5): 39-41.

[11] 王志忠,王亚平,王铁根,李国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法改进研究[J].人民军医, 2010,53(6): 435-436.

[12] 郭艳明,梁永瑛,周帅亮,顾钧青.上海中医药杂志[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44(4): 50-51,61.

[13] 吴金玉,王丽珍,王江.夏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8,30(10): 35.

[14] 杨艳华,苏庆珠,隋学斌,孙兴华.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1): 131.

[15] 王超,刘辉.三伏天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9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9,17(18): 15.

[16]王纯丽.三伏季节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8,48(23): 100-101.

[17] 许洪平,刘成铎,华文山.中药贴敷促进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肺部炎症吸收的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12.

[18] 闫红兵.自制敷贴膏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炎12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21):

55.

[19] 朱英荣,姜蓓蓓,张燕,等.穴位敷贴配合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J].湖北中医杂志, 2006, 28(7): 46.

[20] 高洪英,徐建勇.保肺膏三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98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4): 945-955.

[21]肖晓华,徐明芳,朱红霞,李瑞春,张玲丽.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咳喘62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4): 228-229.

[22] 郭艳波.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5): 323 [23]高峰,吴蔚,王彬.穴位贴敷疗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9)645.

[24]张才警,梁铁军,张伟,等.穴位贴敷平喘膏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47(5):13.

[25]王素梅,吴力群,李瑛.芥子咳喘膏防治小儿急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3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 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颜面部; 四、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 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6、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7、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同时,我科也开展“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8、贴敷时间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分院骨伤科 陆明初 颈椎病、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伤科疾病。我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治疗患者13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系龙华分院的门诊患者,将收治的137例患者随机分成穴位敷贴组和针刺(针灸)组。穴位敷贴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5~75岁,颈椎病28例,急性腰扭伤14例,肩周炎28例;针刺(针灸)组67例,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5~73岁,颈椎病27例,急性腰扭伤15例,肩周炎2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5余年。 1.2 治疗方法穴位敷贴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大椎及阿是穴;急性腰扭伤选取委中、后溪及阿是穴;肩周炎取肩髃、肩髎、肩贞、秉风、曲垣、阿是穴。使用方法为清洁皮肤,贴准穴位,24小时后更换一次。针刺(针灸)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绝骨、后溪、大杼、天柱、天井、合谷、风府等穴;急性腰扭伤选取阿是穴、肾俞、命门、大肠俞、委中、承山穴等穴位;肩周炎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秉风等。颈椎病、肩周炎7次为一疗程。急性腰扭伤3次为一疗程。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1.3 疗效标准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各类病证的临床比较。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颈椎病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急性腰扭伤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肩周炎 治愈:肩部症状及疼痛消失,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活动。 好转:肩部症状及疼痛减轻,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穴位敷贴治疗和针刺对三种疾病的治疗都是有效的。三种疾病穴位敷贴组和针刺组相比,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病种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颈椎病穴位敷贴组28例13 14 1 96.43%针刺组27例10 15 2 92.6%急性腰扭伤穴位敷贴组14例7 6 1 92.86%针刺组15例 4 10 1 93.33%肩周炎穴位敷贴组28例9 17 1 96.43% 针刺组25例7 16 2 92%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文章目录*一、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2. 穴位贴敷适应范围3. 穴位贴敷作用及机理*二、穴位贴敷操作方法*三、不宜穴位贴敷的人群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注意事项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 和有无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皮肤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本法。 2、穴位贴敷适应范围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

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3、穴位贴敷作用及机理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敷贴用药与针灸疗法一样,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 中的交汇点。运用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到经脉,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的预防保健作用。 调理五脏、扶正祛邪 药物敷贴于体表穴位,该穴位的组织结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等均发生相应变化。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 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药理作用。还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 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治未病”的外治方法,它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原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阳气也相对充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补阳的中药,通过辨证分析,在人体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在三伏天进行? 根据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头伏、中伏、末伏的对应日均为庚日,根据天干与五行相应的理论,庚对应的是金,而肺在五行属金,所以,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系疾病效果最显著。夏季影响肺系疾病的诱因很少,病情平稳,症状相对较轻,人体的阳气充盛,给予三伏贴贴敷,可以调养阳气,提高免疫力。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等。 ◎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等。 ◎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平时怕冷、怕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禁忌症 对于肺炎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不宜进行药物贴敷。对贴敷药物极度过敏的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不宜贴敷。活动性肺结核、咳血的患者禁用。心肺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禁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冬病夏治

关于在黄梅县人民医院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项目的可行 性报告 报告人:沈慧琴 一、背景 在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呼声中,如何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社会各方面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焦点,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不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之预防医学不谋而合。因此,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结合我院我科情况,特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冬病夏治项目,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二、项目名称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项目承担科室 主要负责科室:中医科 相关科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儿科及骨科等。 四、项目提出依据及过程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的穴位,以鼓舞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及体虚感冒、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在开展冬病夏治项目,在北京、上海、广东、贵阳等地区尤为突出,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该法是结中医学之外治法、子午流注、时间医学、免疫医学一体的综合疗法。 五、项目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 1 硬件基础: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非营利性医院,拥有一批高中级医疗 专业人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医疗救治实力在全县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力,拥有单独设置的临床科室——中医科及门诊、中药房。 2 软件支撑条件:①医师团队:中医科拥有高级职称医师2人,中级职称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不止是贴膏药,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饮食疗法等均是治疗手段。从临床效果看,穴位贴敷还是最好。 “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在夏天治疗。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阳气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一些冬季的高发疾病,就是由于人体内阳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所致。而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高峰,借三伏最热之时,对病人进行治疗,使虚阳恢复正常,就能有效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在冬季发作的作用。 冬病夏治虽好,但也不能包治百病,可以治疗的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冻疮、风湿病和部分肾脏疾患等。因此,凡易患此病者,都可考虑在三伏天进行治疗。不过,其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治疗方法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去医院贴块膏药那么单调。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方式,其实有6种。 1.中药内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个体情况,可以服“止咳合剂”、“化痰合剂”等多种对症药物。只要坚持连续服用3个月,就会有不错的疗效。 2.穴位敷贴:这是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即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肺脏,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种方式需要有准确的敷贴时间,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这也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3.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连续3个月。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过敏原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 1. 温针、电针疗法 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眩晕的病人

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一定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目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由于此法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 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中医的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和针灸、刮痧、推拿等外治疗法,以及食疗等均具有冬病夏治的作用。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方法,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而深受患者青睐。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时期,故也简称为“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源自明代张璐《张氏医通》中记载的白芥子涂法,是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综合干预外治方法。其治疗效果与贴敷方药的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有一定的关系。 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适用于哪些疾病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专家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常用哪些药物 北京地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治疗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基本均沿用《张氏医通》记载的处方,以炒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干姜(或生姜汁)为基本方,或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适当加减。防治其他病症的药物依疾病而各所不同。 目前,北京地区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诊区采用的贴敷膏,均由市药监部门认定的专用制剂室在无菌、清洁环境下制备,并密封、冷藏保存。

穴位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得经络学说。选取一定得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与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吸收,发挥明显得药理作用。它属灸法得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得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得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 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就是穴贴药阿就是穴就是指病变得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 体表得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选择针灸学中得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得有效经穴,就是前人在实 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得穴位。如肺 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 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 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

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就是 一个片而不就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 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 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得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就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得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

得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得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得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得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目的】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于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其剂型有膏贴、饼贴、药膜贴等 【适应证】 1双支沟、双涌泉(药:吴茱萸):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用于治疗失眠、眩晕、呕吐、咳嗽、咽喉肿痛,神经性耳聋、腹痛、泄泻,症2、天突穴、膻中,双定喘(药:止咳贴):呼吸困难、咳嗽、呃逆、喘咳病 3神阙、气海、双天枢(药:大黄):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2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3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流程】 一、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贴敷部位皮肤情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纸胶或绷带、遵医嘱配置的药物、棉球、灭菌注射用水,必要时备屏风 三、基本操作 1洗手、带口罩,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贴敷穴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用棉球清洁皮肤 3遵医嘱取穴,将药物贴敷予穴位上,避免药物溢出污染衣物及床单位,可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症状,有无皮肤红肿、出疹、溃烂,贴敷是否牢靠等。 5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 6整理物品,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2敷药后避免过多出汗,贴敷时间一般4-6h,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 3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五病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02 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压(DBP)) ≥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

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季、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穹、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洗、苍术、白术、天麻、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赤芍、川穹、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最新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哮喘72例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哮喘72例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哮喘72例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哮喘72例 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治疗哮喘7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1年后评定疗效。72例中男性50例,女性22例;年龄18~70岁;病程2~25年。其中支气管哮喘32例,哮喘性支气管炎26例,其它类型哮喘14例。 治疗方法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

药物配制及操作: 玄胡、白芥子各20g,细辛、甘遂、南星各 10g,共研细末,另备麝香1g 。 以上为每人1年之用量,1年共贴敷治疗3次,即在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各敷贴1次。每次取上述药粉的1/3,以生姜汁调成糊状,置于直径5cm 大小的胶布上,分别贴双侧肺俞、心俞及膈俞,3 ~4小时后揭下。 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明显者可提前揭下;若局部发痒,发热有舒适感, 可多贴几小时,但一般不超过6小时;若局部出现水泡,可用艾条灸之,防止感染。连贴3年为1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痊愈: 哮喘症状完全控制,体征消失,并经1年以上观察无复发。 有效:哮喘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

无效:哮喘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所有病例均经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1年后评定疗效。 72例患者中痊愈28例,占39%,有效33例,占46%,无效11例,占15%,总有效率为85%。 典型病例 吴某,女,57岁,1994年6月28日初诊。患者诉咳痰、咳喘5年余,每遇感冒、受凉或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哮喘发作,冬季寒冷时尤甚,曾多方求治效不佳。诊见神清面白,咳喘气短,神疲乏力, 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诊为哮喘(肺肾阳虚型),予上法治疗,3周后自觉咳喘症状明显好转, 后连贴2年,诸症皆除,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 体会 穴位敷贴法属针灸疗法中“天灸”类,即利用药物对穴位的较强刺激作用,来调整人体之经气 ,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7月17,星期日,对很多喜欢中医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头伏的第一天。入伏,意味着又到“冬病夏治”的时间了。这几年,“冬病夏治”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许多人认可“冬病夏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满腹狐疑:“冬病夏治”真的有效吗?它又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本期名医谈病,为大家介绍―― 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所谓“冬病”,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据《内经》“天人合一”、“夏日养阳”理论,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此之谓“夏治”。 7类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目前,“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温针灸、火罐、艾灸、穴位注射、熏洗和中药内服等,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骨伤类疾病等。此外,儿科、冻疮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治疗。都市人群当下常有的亚健康状态,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来缓解。 【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治病机理――肺主皮毛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老人、小儿最易受邪,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若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又,“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夏天,过度吃冰冷的东西或吹空调,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对症疗法――穴位敷贴温性药汤 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疱为度。 小儿支气管哮喘则重在治脾,除了普通的穴位敷贴方,还可选择一些专治哮喘的膏药,主要成分包括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中药。此外,如果是要对证治疗肺部结核病,也推荐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贴疗法。 【妇科病】 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 对症疗法――伏灸膏、黄芪建中汤 中医认为,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