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中考特训(四)溶解度曲线的综合运用同步练习 (新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中考特训(四)溶解度曲线的综合运用同步练习 (新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中考特训(四)溶解度曲线的综合运用同步练习 (新

中考特训(四) 溶解度曲线的综合运用

方法点拨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比较同温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3)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比较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量的多少。

1.xx·盐城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4-Z-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Z-1

A.t1℃时,甲、乙的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B.t2℃时,将50 g甲加入50 g水中,可得到100 g溶液

C.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D.t1℃时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如图4-Z-2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某同学在20 ℃时进行了如图4-Z-3所示的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Z-2

图4-Z-3

A. 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4.5 g 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D.④→⑤可析出53.9 g KNO3晶体

3.如图4-Z-4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Z-4

A. 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B.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方法点拨

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1)同一温度下,溶解度越大的,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

(2)某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需要先分析溶液是否饱和,处于饱和状态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3)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4.xx·聊城如图4-Z-5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Z-5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t2℃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 g

D.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多

5.xx·玉林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4-Z-6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Z-6

A.t1℃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100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 g

C.要将甲溶液的状态由a点转化为b点,可以加适量溶剂

D.分别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

6.xx·遂宁图4-Z-7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Z-7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填“>”“<”或“=”)乙。

(2)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获得较多晶体,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结晶。

(3)t1℃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较多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方法点拨

(1)不饱和溶液加热蒸发一部分水,使其恰好饱和,则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2)饱和溶液加热蒸发一部分水,再降温到原来的温度,则溶质、溶剂会按照等比例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7.xx·呼和浩特某同学将甲、乙两种固体各3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后,进行了如图4-Z-8中Ⅰ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Ⅱ所示。

图4-Z-8

请回答:

(1)1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______(填“<”“>”或“=”)乙。

(2)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

(3)40 ℃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到40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 ℃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 ℃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8.xx·重庆将80 g M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Z-9所示,按要求填空。

图4-Z-9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在40 ℃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获得M的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讲评与答案详析

答案速查

1.C 2.C 3.C 4.A 5.C

6.(1)< (2)蒸发(3)甲

7.(1)> (2)2

8.(1)50% (2)C(3)160 降温至40 ℃以下

典题讲评

2.[解析] ①已知在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 g硝酸钾全部溶解;②又加入的30 g硝酸钾只能溶解11.6 g;③加热至50 ℃时,50 g硝酸钾全部溶解;④再加入 30 g 硝酸钾,全部溶解,因为在50 ℃时,其溶解度为 85.5 g;⑤降温至20 ℃时,有晶体析出。④中的溶质为80 g,在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 g,所以应再加5.5 g 硝酸钾固体,使溶液达到饱和;②中溶质为31.6 g,③中的溶质是50 g,⑤中的溶质是31.6 g,所以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④→⑤可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80 g-31.6 g=48.4 g。

3.[解析] 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会变成不饱和溶液;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 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 g∶100 g=1∶4;三种物质的溶液质量以及是否饱和都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的多少不能确定。

4.[解析] 由t2℃降温到t1℃,没有指明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所以甲饱和溶液与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比较;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 g,所以50 g 水最多只能溶解25 g甲物质,将4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75 g;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少。

7.[解析] (1)根据图示溶解和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知,4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则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1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2)40 ℃时,在100 g水中分别加入(30+m) g的溶质后,甲物质有剩余,乙物质全部溶解,又因为该温度下,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2 g,乙物质的溶解度为70 g,所以,m应该大于32-30=2,小于或等于70-30=40。(3)4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则等质量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甲大于乙,所以,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 ℃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依然是甲>乙;因为4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等量的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乙大于甲,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40 ℃的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蒸发等量的水后,甲溶液中溶剂质量依然大于乙

,降温到20 ℃后,甲、乙溶解度相等,二者均为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溶液甲中溶剂质量大,溶解的溶质质量也大,所以溶液的质量甲>乙。

8.[解析] (1)A点时,溶液质量为100 g,可知50 g水中溶解了50 g M物质,该点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g

100 g

×100%=50%。(2)A点时,50 g水中溶解了50 g溶质,还剩余30 g未溶解,溶液是饱和溶液,B点时,80 g溶质恰好完全溶解在5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饱和溶液从40 ℃升高到60 ℃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所以,C点溶液是不饱和溶液。(3)40 ℃时,50 g水中溶解80 g M物质达到饱和,可知,该温度下,100 g水中溶解160 g M物质达到饱和,所以,40 ℃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60 g;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保持溶剂量不变,从C 点对应的溶液中获得M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降温时,C点溶液逐渐变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再降温就会析出晶体。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溶解度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二 基础练习 1.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A.100g水中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D.36g为最大量 2.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A.变小B.变大C.不变D.不一定变 3.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和溶剂的量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4.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D.氧气 5.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6.氯化钠溶解度曲线是()

A.一条略为上升的曲线B.一条略为上升的直线 C.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D.一条略为下降的曲线 9.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下列方法: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1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如下关系,请按要求填表: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 第三节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1) 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 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食盐很难溶解) (3) 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 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氧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最新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下图)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 2.P 点的的含义是: 。 3.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4.除去A 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 与少量B 的混合物,用 法。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N 点为t 3℃时A 的 溶液,可通过 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 它变为饱和溶液。 8.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大量晶体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9. 曲线以上的点代表示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二.填空题 1、(2010年·武汉市·元调)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 法 (只写一种即可)。 (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 g 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 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 (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 。 2、(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 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 _℃。 ⑵ t 3℃时,将50 g A 物质溶于50 g 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___(填“饱 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 将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 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下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t 1℃时,向两只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 两种物质至不 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 ”或 “B ”)。 (2) 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 2℃的A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 __。(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123 s /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溶解度

溶解度 1、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剂量里,离开这两个条件谈饱和或者不饱和溶液无意义。) (2)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例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互溶,故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酒精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升高温度或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4)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的方法:(1)若溶液中有溶质,并且溶质不减少,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2)若溶液中无溶质,加入同种溶质后溶质不溶解,则此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反之则反。 2、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A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温度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也随之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谈溶解度才有意义。B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若不指名溶剂一般是指水做溶剂。C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D 单位:溶解度的单位是“克”,在指物质溶解度时,一定要把单位带上,不带单位是错误的)。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的溶解度。 (3)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几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

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 2包(预先称好)、5 g 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 学习研讨 一、饱和溶液 【自主学习】 【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完成试验9-5,填下表。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探究II】完成试验9-6,填下表。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形成概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2、这一过程叫做结晶。结晶包括结晶和结晶。 【分析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 习题精选(一).docx

溶解度习题精选(一) 例1:将t ℃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 ℃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减小 B.溶液仍为t ℃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 ℃时的溶解度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剖析:原溶液为t ℃时的饱和溶液,蒸发溶剂,由于溶剂减少,因此会有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小,A 正确;因为溶液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液仍为t ℃时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 D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至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 剖析:将生石灰(CaO)放入石灰水中,CaO与溶剂水反应:CaO+H2O==Ca(OH)2,溶剂质量减少,而原溶液是某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因此溶质减少,浓度不变。 答案 C 例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当温度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剖析:理解溶解度曲线,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其中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就溶解度曲线的类型来说,可分为“陡升型”(如a)、“缓升型”(如b)和“下降型”(如c)。溶解度曲线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查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溶解度的大

小,确定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及比较不同物质析出晶体的多少,以及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答案:(1)t2 (2)a>b>c。 练习 1.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水 B.增加KNO3 C.不断搅拌 D.升高温度 2.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氮气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 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 等大多 溶解度/g t/℃

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溶液及溶解度笔记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 一、溶解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溶液内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混合物:至少包含两种物质 3、说明:均一稳定的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 4、溶液的微观形成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中,如图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5、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导电性,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水、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存在与水中,不能形 成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很难导电 二、溶液形成中的能量变化 1、物质的溶解过程 扩散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如:硫酸铵 水合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 出热量 如: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溶于水温度不变的物质:氯化钠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点:不稳定,静置分层 2、悬浊液:一种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态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浑浊的混合物,如泥与水混合用力振荡

后得到的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的液体就是悬浊液;悬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固体小颗粒会沉淀下来,故悬浊液可用过滤法分离 3、乳化 (1)概念: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 (2)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 →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洁精等 乳化现象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质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通常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如:酒精、汽油、氯仿等) 溶液:溶解了某种溶质的混合物 判断溶质、溶剂: (1)若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则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食盐水、高锰酸钾溶液、盐酸 (2)若液体溶于液体,质量少的为溶质,质量多的为溶剂;如碘酒 (3)有水存在的溶液,无论水多少,水都为溶剂;如酒精溶液 (4)如有化学反应,则应根据反应情况判断溶质、溶剂 二、溶质浓度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mL)×溶液密度(g.mL-1) 3、注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

溶解度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2.下列因素:①温度;②固体物质的种类;③水的质量;④固体物质的颗粒大小,其中不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有( )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3.在20℃时,将3 gA物质溶解于50 g水中恰好制成饱和溶液,由此可知,该物质是( )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 4.已知硫酸钙微溶于水,在20℃时,将11 g硫酸钙放入100 g水里,配成的饱和溶液中硫酸钙的质量为( ) A.11 g B.1 g~10 gC.0.01 g~1 g D.小于0.01 g 5.在下列四种条件下,二氧化碳溶解度最大的是( )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低温高压 6.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溶剂量越多,溶质的溶解度越大 B.20℃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解了26.5 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6.5 g C.搅拌可以使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D.20℃时将31.6 g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形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8.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9.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 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最大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5 2 0 10.(2014·成都)Ca(OH)2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0.09 A.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Ca(OH)2的溶解度为0.16 g C.40℃时,降低Ca(OH)2饱和溶液温度会析出溶质 D.60℃时,向100 g水中加入0.20 g Ca(OH)2充分搅拌,固体完全溶解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溶解度

第2课时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

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 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 KN0 3 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都达到饱和状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 3 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表9-1 教材P 36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试题解析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试题解析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什么是固体溶解度并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进行解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类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学生善于发现解题关键点并会利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难点: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溶解度的意义 例1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图1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像只有选项C。 答案:C 点评: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例2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 P点的含义是

(2 ) t1 C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 ) t2 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_ (填物质 序号)。 解析:(1 )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 ) t1 C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t1 C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 解a物质的质量为20克,在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所以只能形成60克溶液。(3 ) 在t2 C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应是:cba。 答案:(1 )在t1 C时,ac的溶解度相等(2 )不能(3 ) cb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解度的一些问题,要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清楚交点的意义。 三、判断晶体的析出 例3根据图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 将t2 C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 C时都会析出晶体 D. t2 C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及其计算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及其计算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及其计算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

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书】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板书】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

九年级下册 化学溶解度及计算(含答案)

溶解度\克 t /℃ ·P 溶解度及计算 i .20℃时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发生如下不同变化,其中不会出现白色浑浊的是 A 降低温度 B 升高温度 C 温度不变,蒸发溶剂 D 通入CO 2 ii .要使wg 10%的NaCl 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增至20%,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再加入w 10g 固体NaCl B 蒸发浓缩成w 2 g NaCl 溶液 C 蒸发掉一半溶剂 D 再加入2wg 25%的NaCl 溶液 iii .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随温度变化 的曲线如图: 现分别在50g A 和80g B 中各加水150g ,加热溶解后并 都蒸发水50g ,冷却到t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 1℃时溶液中A 、 B 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相等 B t 1℃时溶液中A 的浓度小于B 的浓度 C t 1℃时两者均无固体析出 D t 1℃时析出固体B iv .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的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 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 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D 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v .右图是物质M 的溶解度曲线图,则P 点表示 A 饱和溶液 B 不饱和溶液 C M 未完全溶解 D 无法配制 vi .将5g 纯净物A 投入95g 水中,使之完全溶解,所 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 一定等于5% B 一定大于5% C 一定小于5% D 可能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5% vii .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以增加水的导电性,若用8%硫酸25g ,通入直流电进行电解水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0%,则电解水的质量为 A 2.5g B 5g C 8g D 10g viii .已知某盐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现将一定量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当温 度降至30~20℃时,才发现有一定量的晶体析出。 则原盐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可能的是 A 15% B 20% C 18% D 22% ix .已知某盐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现将一定量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当温 度降至30~20℃时,发现有一定量的晶体析出。则原盐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不可能的是 A 15% B 20% C 18% D 22% x .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并恢复到原温度,则 A 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 C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xi .Ca(OH)2在80℃时的溶解度为x g ,20℃时溶解度为y g ,取80℃时Ca(OH)2的饱和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知识讲解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 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高清课堂《溶解度》一)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固体的溶解度:(高清课堂《溶解度》二)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g溶剂。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单位: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汇总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