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介质2.将耳朵贴在足够长铁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水管的另一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

B.听到二次敲打的声音

C.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

D.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水中传播的声音

3.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 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510 m B.255 m C.340 m D.1 020 m 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合唱《我的祖国》,歌声响彻礼堂。“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声速B.响度C.音调D.音色6.如图所示,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声音的音调

D.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7.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D.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

C.“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

9.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11.科学家在研究大象之间的交流时,发现大象会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把这种声先用录放机录下来然后快速播放,人耳就能听到大象交流时发出的声。这说明()

A.这种声是超声波B.这种声是次声波

C.大象根据声的响度辨别同伴D.大象根据声的频率辨别同伴

12.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此实验说明()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3.为做好新冠肺炎及其病毒变异防疫工作。某学校利用晨会时间开展了防疫知识的宣传。提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讲卫生、勤洗手、少聚集”。同学们听到领导讲话的声音是由于人的声带发生____________产生的,且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填“能量”或“信息”)。

14.当别人咀嚼饼干的时候,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在咀嚼同样的饼干的时候,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主要靠________传播,后者的声音主要靠________传播,________的传声能力较强。(均填“气体”

或“固体”)

15.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明周末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打扰邻居他将电视机声音调得很小,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2.5 s才听到雷声,响雷处距离小明大约有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6.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________。“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不同来辨别的。

17.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可以测量出车的尾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在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过小时发出警报声提醒司机。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安装在车的________(填“前”“中”或“尾”)部。该装置是利用_______测距原理来测量距离的。如果超声波雷达向障碍物发出超声波信号后,经过0.02 s后其接收

=装置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则车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v

声340 m/s)。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12分,共24分)

18.在“探究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操作步骤如下:(1)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住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

在铁架台上,让乙音叉一臂的外侧接触小球。

(2)用橡皮槌轻轻敲击甲音叉使它振动后,可以看

到与乙音叉接触的小球会弹开一个较小的角

度,并听到较小的声音。

(3)保持人耳到音叉的距离不变,用橡皮槌用力敲击甲音叉,可以看到小球被乙

音叉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并听到较大的声音。上述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这里硬泡沫塑料小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这是为了探究响度与________的关系;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感觉不同,________(填“30~40 dB”“70 dB”或“9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实验结论: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________。

19.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v/(m·s-1) 介质v/(m·s-1)

水(5 ℃) 1 450 冰 3 230

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 1 480 软木500

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①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

收到回波,根据公式s=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 m。四、综合应用题(每题14分,共28分)

20.如图甲所示,声呐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收到回波的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

(1)根据超声波的v-t图像,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2)一群鱼从船底下经过时,声呐发射超声波,经过0.2 s后收到鱼群反射的回

波,鱼群到船底的距离是多少?

21.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 m/s,声速为340 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 s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到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

一、1.D

2.C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敲击铁水管时,能听到三次敲打声音。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空气中传播的声音。

3.B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t=1

2×1.5 s=0.75s,该

同学和山崖间的距离s=vt=340 m/s×0.75 s=255 m。

4.B“响彻礼堂”指声音很大,即描述声音响度大。

5.D

6.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7.A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通过声音的音色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的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故A正确。

8.A9.A

10.A B超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由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低。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11.B把大象发出的声先用录放机录下来然后快速播放,增大频率后人可以听见,说明大象原来发出的声频率很低,所以为次声波。大象是根据声的音色辨别同伴的。

12.A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即控制尺子的振幅相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能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二、13.振动;信息

14.气体;固体;固体点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传声效果好且能力强。

15.声源;850小明周末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打扰邻居他将电视机声音调得很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s=vt=340 m/s×

2.5 s=850 m。

16.振动;音色17.尾;回声;3.4 m

三、18.振动;空气;将音叉叉股的微小振动放大;振幅;30~40 dB;越大19.(1)①温度;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②介质种类;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2)vt;1 531

四、20.解:(1)由图乙可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变,为1 500 m/s。

(2)超声波从船底到鱼群用的时间t=1

2×0.2 s=0.1 s,鱼群到船底的距离s=

vt=1 500 m/s×0.1 s=150 m。

21.解:声音传到山脚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如图所示。

s车=v车t=10 m/s×2 s=20 m,

s声=v声t=340 m/s×2 s=680 m,

所以s=1

2×(s车+s声)=

1

2×(20 m+680 m)=350 m。

画图能很好地把物理情景再现,图能清晰表现出声音的路程和汽车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到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知识详解】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

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4.回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要点诠释: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典例分析】 例1、(2020•苏州模拟)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D.探究音叉发声音调的高低 【答案】 A 【解析】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中,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振动的,故选A。 【技巧总结】 题目考查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利用“转换法”把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成能够明显观察到的水的振动。 知识要点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识详解】 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第3章 声的世界附答案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上第3章声的世界附答案 沪科版八上第3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 1、一艘科考船在经过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 s、0.14 s、0.18 s、0.15 s、0.20 s,根据时间,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 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2、某学校走廊贴有“轻声慢步”的文明提示语,这里的“轻声”描述的是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3、小月同学认为生活中的现象出现原因不正确的是() A. 蝙蝠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是采用了回声定位法 B. 大象们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 C. 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D. 冰块熔化时温度不变说明晶体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4、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空气不能振动,只能作介质 D. 声音大时声速大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 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D. “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6、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8、金帆乐队的队员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 振幅 B. 响度 C. 音调 D. 音色

沪科版物理2013中考复习同步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2013中考复习同步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知识点梳理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振动而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管乐器是靠管内空气振动发声的;打击乐器是靠打击乐器本身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2、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隔0.1s以上,人耳可以听到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0.1s以下,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回声,但可以使原声增强。(2)回声的应用与防治: 应用:测距与定位:测量原理s=vt ,其中v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S为声音来回缩通过的距离。 防治:大型建筑(音乐厅、会议室)为了防治回声对原声造成干扰,其内壁往往用吸音材料装饰。 3、乐音 (1)人们将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A 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 B 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2)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介质2.将耳朵贴在足够长铁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水管的另一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 B.听到二次敲打的声音 C.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 D.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水中传播的声音 3.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 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510 m B.255 m C.340 m D.1 020 m 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合唱《我的祖国》,歌声响彻礼堂。“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声速B.响度C.音调D.音色6.如图所示,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声音的音调 D.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7.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D.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 C.“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 9.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11.科学家在研究大象之间的交流时,发现大象会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把这种声先用录放机录下来然后快速播放,人耳就能听到大象交流时发出的声。这说明() A.这种声是超声波B.这种声是次声波 C.大象根据声的响度辨别同伴D.大象根据声的频率辨别同伴

2020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0.8.68.6.202015:5515:55:05Aug-2015:55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二〇二〇年八月六日2020年8月6日星期四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5:558.6.202015:558.6.202015:5515:55:058.6.202015:558.6.2020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8.6.20208.6.202015:5515:5515:55:0515:55:05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Thursday, August 6, 2020August 20Thursday, August 6, 20208/6/2020 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3时55分3时55分6-Aug-208.6.2020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8.620.8.620.8.6。2020年8月6日星期四二〇二〇年八月六日 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15:5515:55:058.6.2020Thursday, August 6, 2020 亲爱的读者: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第三章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36分) 1.花样游泳表演时,场馆内音响发出的音乐声,能被水中的运动员听到。这说明除了气体,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________(填“不变”“变慢”或“变快”)。 2.如图所示的是著名的“水鸣天梯”。一人在上端,另一人拾级而上,上端的人便会听到叮咚悦耳的水鸣声,让人啧啧称奇,疑有神意。其中,人们辨别出叮咚悦耳的水鸣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俗语“响鼓也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 4.小王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几百米的铁轨另一端,小李用小铁锤用力敲一下铁轨,则小王可以听到2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 5.周末小明和同学们去工厂参观,淘气的小明用一根细铁棒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一块钢板和木板上“作画”,划钢板时发出了刺耳的声音,划木板时的声音则较低沉,这里“刺耳”和“低沉”表示的是声音的________。 6.声呐可用于测绘海底形状,是利用了________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这种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检测 (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同学的发言,就温馨提醒:“请再大声些”。此时的“大声”主要是为了使声音的() A.音调变高B.音色变好 C.响度变大D.速度变大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语“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色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 m/s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是相同的 3.如图所示,在小棍儿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3题)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4.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4题)

A.轻质小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B.用手握住音叉,音叉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5.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声速逐渐减小B.频率逐渐减小 C.响度逐渐减小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6.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 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7.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第7题) 声音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50 2 000 乙100 500 A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8.2021年1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八年级】2021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2021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测试题(附答案) 2021―2021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我来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4分) 1.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 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C A、将周围物体抛开 B、利用声传递能量 C、利用声传递信息 D、消除寂寞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声波是一种电磁波,但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 340/s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超声波能用粉碎结石是因为超 声波具有能量 3.2021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 是指声音中的()A A.音调B.音色C.响度 D.振幅 4.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 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B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B 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6.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D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7.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D A.老师用扩音器讲课 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 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 实验是用来探究()学科王 B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9.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 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0.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D 11.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12.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1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二、我来填(每空2分,共38分) 13.“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 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声是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 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减弱噪声.(音调、空气、声源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自测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10 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 11、12 题为多项选择题,全 对得 3 分,选对但未选全 得 1 分,错选得零分,共 26 分〕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2.一些人对声现象有以下认识,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A. 声音传播快慢在各介质中都相同 B.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 C.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 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演奏二胡时,弦在振动 B.鸟鸣是靠鸣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C. 收音机发声时,喇叭在振动 D.宇航员在月球上声带不能振动,所以不能发声 4.以下几种现象中,可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A. 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 C. 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D.波浪拍击海岸发出的轰鸣声 5.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 器发出声音的〔〕 A. 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方向 6.下面形容声音的“高〞,指音调的是〔〕 A. 引吭高歌 B.高声喧哗 C. 这首歌声音太高,唱不上去 D.听不见,声音高些 7.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 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D.无法比拟音调的上下 8.狗、猫能听到人不能听到的声音,原因是〔〕 A. 狗、猫的耳朵比人更灵敏 B.狗、猫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小 C. 狗、猫的听觉范围与人的听觉范围不同 D.狗、猫的耳廓能转动 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到达这一 目的的是〔〕 A. 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 瓦匠用瓦刀敲打砖 D.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1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以下声音:〔1〕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2〕剧场里京剧表 演的演奏声;〔 3〕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声;〔 4〕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 5〕婚庆时的爆竹 声;〔 6〕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音的是〔〕 A.〔 1〕〔 3〕〔 4〕 B .〔 1〕〔2〕〔 5〕 C .〔 1〕〔 4〕〔 5〕D .〔1〕〔4〕〔5〕〔 6〕 11.假设跟你只有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到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不伤害隔邻 的友好,在善意的提醒下,还没有改正而在自己一方进行如下操作,其中对减小其干扰有效 的是〔〕 A. 将门、窗等关得紧紧的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 将门、窗翻开,让声音快进快出 D.将棉毯挂在窗上 1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三章 声的世界(word版,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 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2. 站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听不到自己的回声,其主要原因是 A. 老师讲话声音不够大 B. 教室里有学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吸收 C. 讲台离墙太近,原音和回声混在一起 D. 教室窗户是打开的,没有障碍物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 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4. 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 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 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 C.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 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5. “达人秀”中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 特征是 A. 音色音调 B. 音色响度 C. 音调响度 D. 音色音调响度 6. 如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

A. 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B. 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C. 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D. 都是噪音 7.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B. 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C. 蝙蝠能听到次声波 D. 大象能听到超声波 8. 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 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频率 B. 振幅 C. 节奏 D. 音色 9. 如图所示,把相同的几只瓶子灌入高度不同的水,拿筷子用相同的力量敲打它们时, 可听到不同的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声的世界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图 1 第三章 声的世界 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2.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 ) A.空气不能传声 B.液体不能传声 C.真空不能传声 D.固体不能传声 3. 以下关于发声和发声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是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最大 C.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 D.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比空气中的快 4. (·济南中考)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 C.音色 D.频率 5. 如图1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可演示( ) A.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B.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越大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6. (·)如图2所示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图2 A.音调不同 B.响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音色均不同 7. 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8. 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较大 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声的世界培优同步试卷(含答案)

2020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培优同步试卷(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填空题(满分27分) 1、白族的唢呐、彝族的声笙、纳西族的巴乌等管乐器都是通过发声;人们能够听到美妙的演奏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吹奏者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是工人师傅用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该现象说明可以传声,通过听到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的情况,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 第 2 题第 3 题第 4 题第 5 题 3、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钢尺,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4、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合肥”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5、美丽的新疆天池以她高山湖泊的特点著称,如图所示。某游客在天池的山底对着一个山崖喊话,经过0.4s 后听到回声,该游客距离山崖 m(声速340m/s)。声音在空气中以形式传播,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离(比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6、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下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的同学最多能听到次敲击声;如果听到第一声敲击声与第二声敲击声时间间隔为1.2s,则这条直铁管约米;这位同学能听到多次敲击声,是因为。 物质空气水铁 温度(℃)20 20 20 速度(m/s)340 1450 4900 7、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是依靠声音的这个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 9、根据所学声学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1)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15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是 Hz;这种声波叫;人类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不同来识别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高”指的是声音的;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的说话声音,是因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声的世界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章末测试(二)声的世界 (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总分32分,1~8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9、10题为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全对的得4分,有选错的不得分)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A.音色B.音调C.响度D.声速 3.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保护自己与他人,出门必须要戴口罩.当你戴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 ) A.音调变低B.音调变高C.响度变小D.响度变大 4.手机中的“全民K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体验一把当歌唱家的味道,而且还可以评价.“全民K歌”的评论中就有“靓颖海豚音在你面前也不过如此”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海豚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高B.振幅大C.响度大D.音色好 5.下列事件中,你认为可能的是( ) A.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 B.可以用次声波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C.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地震产生的超声波 D.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传播速度快于次声波 6.飞机黑匣子发出频率为37.5千赫兹的脉冲信号,用录音磁带记录下来正常播放,人耳是不能直接听到的.下列措施能够帮助人耳听到这一声音的是( ) A.慢速播放B.快速播放C.放大音量D.减小音量 7.从环保的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检测(带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C.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D.小溪流水的“哗哗”声 2. 如图所示的是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 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正确的是() (第2题)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得到了加强 3. 声音在均匀的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声速逐渐减小B.频率逐渐减小 C.响度逐渐减小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4. 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弓毛和弦摩擦 发出声音,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将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为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张紧度 5. 音乐课上,音乐老师播放一段音乐后,请同学们说出该音乐是由哪一种乐器 演奏的。这主要是在训练同学们对乐器的鉴别能力,其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 C.音色D.声速 6. 下列声音波形图中,与其他图形表示的响度不同的是() 7. 如图所示的是楼梯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 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第7题)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和响度 8.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是控制噪声的三种措施, 下列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高架桥两侧的塑料板 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9. 如图所示的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第9题)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2020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AB卷:第三章 声的世界(A卷)及答案解析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A卷 基础过关 一、单选题 1.月球不像地球,在它周围的空间没有大气层.甲、乙两人在月球上进行考察,若甲向上发射信号弹,则乙() A.有可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响声B.有可能听到响声,但看不到闪光 C.有可能先看到闪光,后听到响声D.有可能先听到响声,后看到闪光 2.下列事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如图是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如图是响铃的闹钟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 C.如图是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如图是倒车雷达 3.今年是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唱响祖国大地,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歌唱对祖国的热爱,场面十分震撼。如图是在用古筝演奏《我和我的祖国》,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的不同位置按上或松开,使琴弦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振幅D.音色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降低音调 B.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这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 5.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丁声音最有可能是乐音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乙和丙声音的音调相同D.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6.下列关于声音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B.街道两旁种花植树,可以减弱噪声的产生

C.公共场所要小声交谈,减小声音的响度 D.做“B超”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特性 7.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②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③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 ④为了免受环境噪声对学生的干扰,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可减弱噪声 ⑤人们可用灵敏声学仪器接收超声波以确定台风的方位和强度 ⑥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紧按在桌边的钢尺能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⑤C.③⑥D.③④ 二、填空题 8.上课时老师讲话的声音是由于______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直接对话的原因是______。 9.2018年2月1日起,新余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禁令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因为燃放时,会引起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噪声;不仅如此,还会增加PM2.5等颗粒物的危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______(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10.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11.如图所示为2019年10月1日建国70周年华诞阅兵的情最。整齐的受阅将士喊出亮的口号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播,让主席听到口号声嘹亮是因为声音的______(填“音调高”或“响度大”),彰显出了三军将士的威武站姿。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声音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密闭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D.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 4、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5、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下列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6、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做成一个无盖的纸盒,罩住一个正在播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在纸盒上放一只“小老鼠”,将会看到“小老鼠”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传声不需要介质 C.响度与频率有关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7、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如图 1 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涉及脸颊有震感.这个实验 是用来研究() A.声音产生的原由图 1 B.决定音调的要素 C.声音可否在空气中流传 D.声音流传能否需要时间 2.2013 年 4 月 16 日,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 01”轮在海上睁开拉练,将来将被派往南海、垂钓岛等海疆履行任务,以下图, “海巡 01”轮装备有强声设施,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定向远 距离发射高达 150 分贝的警告音、语音等声波,主 要用于应付海盗等人员.依据以上信息,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声波拥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能够减少声音分别,增大响度 C.护航官兵佩带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强声设施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3.如图 3 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任活塞,插入两头 张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演奏乐曲时,用嘴吹 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假如为 了改变乐音的()图 3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4.对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5.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在日本的激烈地震造成了大批人员伤亡及财富损 失,以下说法中,你以为错误的选项是() ..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类地震波不可以在真空中流传 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地震波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 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守信息的是() A. 大象的“声音”沟通 B. 蝙蝠的“回声”定位 C. 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 排石 D. 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觉声音特别宏亮 7.以下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 A.老师用扩音器授课 B. 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C.用大小不一样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 挨次敲击装有不一样高度水的瓶子 8.如图4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使劲拨动,使钢尺两 次振动的幅度大概同样,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研究()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 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2.两人分别站在长钢管两头,其中一人用力敲击钢管一端,另一人则将耳朵紧紧贴在钢管另一端() A. 他可以听到两次声音,分别是从空气和钢管传来的 B. 他可以听到一次声音,是从钢管传来的 C. 他可以听到一次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 D. 什么也听不到 3.口技表演时,演员主要模仿的是声音的()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振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B. 声音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C. 只要振动的物体就能发声,而这些声音我们都能听到 D. 凡是好听的歌就是乐音,不好听的歌就是噪声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C. 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 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6.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低 C.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7.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使观众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列是大赛中涉及的成语,其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 掩耳盗铃 B. 耳熟能详 C. 闪烁其词 D. 震耳欲聋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练习题(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 1.妈妈买瓷碗时常把两只瓷碗轻轻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瓷碗好坏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音量 2.环保型住宅多数使用双层中空玻璃替代传统玻璃窗中的单层玻璃,这样做的好处是() A. 具有更强的安全性 B. 具有更强的拉伸性 C. 具有更强的透光性 D. 具有更优良的隔音性 3.因为部分中国游客就餐时大声说话,影响其他人,一些欧洲国家辟出专门餐厅供中国人就餐.这里大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哪一特征?() A. 音调 B. 振幅 C. 响度 D. 频率 4.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从物理角度是指声音() A. 频率高 B. 音色好 C. 速度快 D. 响度大 5.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 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 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传出 C. 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种树木花草 D. 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6.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频率 7.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 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 禁止广场舞活动 C. 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 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真空中声音传播得最快 B. 声源振动的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 植树造林可减弱噪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1所示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并发出“啊”的声音,这是利用了 () 图1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 m/s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C.利用回声测距原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D.只要物体振动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尖锐刺耳”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B.“引吭高歌”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 D.“闻其声知其人”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 4.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禁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5.同学们在操场上用嘹亮的歌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演唱过程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传得越远 C.“歌声嘹亮”指的是音调高 D.老师能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名同学在唱歌 6.下列实例中,利用了次声的是 () A.蝙蝠利用声波定位 B.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B超做体检 D.预测地震和台风 7.如图2所示,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所示,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8.关于如图3所示四个情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图3 A.图甲: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图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响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丁:8个相同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9.如图4所示,用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