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尽管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还没有找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提出了“管理创新、教育主导、丰富载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创新

国内外现在对“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人群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人虽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重视培养组织内部创新创业者,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快速培养出大学生老板。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创新创业是一体的,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

和基本内涵。创新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在我国,教育部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校政行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业家会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企业家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行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积极与教育机构进行互惠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学校共同进行创业课程开发、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李家华,《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等。各二级院系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息

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二、创业课程教育主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设立KAB、SYB、GYB等创业课程培训班,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课改,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技能。鼓励院系进行积极的课程创新,课程带头人、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和职业咨询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相关性。加强教材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

(二)深化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实践、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的联谊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业研究。应当秉持“创业教育要发展,研究开发要先行”的理念[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整合相关专业和创业

中心等专业研究队伍,集中攻关,切实推进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课程开发,推出适合学院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系列成果。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课题研究领域可以涉及:

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管理变革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成功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因素研究、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本专科类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借助社会资源研究、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持有“KAB 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争取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建立和不同部门创业者的密切联系,有效解决“课程设计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聘请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或者是实践教授。同时,通过校、企、行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以及用于案例

研究的公司项目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丰富有效载体,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办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行业企业指导作用等是长期性、持续性、基础性的工作。为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

(一)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中心经营,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等,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实践证明,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业实战演练提供了强大平台。

(二)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一批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深入工作岗位,感受体验创业氛围,学习提高创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开展顶岗实习、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等。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拓宽了教育教学途径,又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由团委、教务处共同负责,学期结束前,由团委制订假期社会实践计划安排,并对学生进行深入宣传,各教学单位加强管理,并指派教师进行指导。假期结束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各班进行交流、评比,推选优秀选手参加院系和校级社会实践活动比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教务处为学生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对学生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计入一定学分。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江苏省将继续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做好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落实。健全组织机构,制订配套政策,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加强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确保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的实施质量。

为加强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效性,使创新训练计划惠及更多的学

生,扩大影响面,各专业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日常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教学中,发现、选拔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和优秀创业项目,在此基础上推荐校级、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类型,按照实践性、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原则,加强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评优推荐等环节的管理,使学生“真刀真枪”地做好毕业设计。

(四)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创新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选手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计划、自我监控等的系统分析和现场展演,全面展示参赛同学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就业能力等。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大部分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应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具体的实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原则。具体可结合校级、省级大赛,完成四项课程任务:通过学校和本省大赛期间提供的免费测评系统,指导学生进行网上测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测评报告内容;对目标职业、行业、企业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经济环境进

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组织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讲述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接受老师、同学的点评;递交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课程主要考核依据。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院系级、校级、省级以至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创业大赛同样也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许多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围绕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小组研讨、撰写《创业计划书》为主题展开,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创业团队成员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创业项目陈述、答辩,二是创业团队递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种教学安排,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创业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院系、学校、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类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五)技能大赛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到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3900万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报告],高职院校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职业技能大赛是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既能发现、造就、选拔一批技术精湛、技艺超群的优秀技能人才,也能促进教师全面掌握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标准,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由于各级大赛都要经过层层选拔,大赛惠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参

赛的学生、教师,大赛同时为更多的学生、教师展示和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舞台。技能大赛可以覆盖每一个专业、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真正做到“专业全覆盖,师生齐参与”。

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校、行、企深度合作,在技能大赛中,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大赛命题、指导及评判工作;引进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来支持服务技能大赛;给参与举办技能大赛的企业冠名权,争取有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经费支持;安排企业现场招聘参赛选手,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至重要的技能岗位。技能大赛突出了职业技能导向,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制度甚至学校组织结构、运作职能都可能因为大赛发生变动。

(六)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重点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创业人生访谈、网上创业、创业社团等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建设KAB创业俱乐部、淘宝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创业社团。做好创业社团的支持服务工作,对干部选拔、会员招新给予指导,对社团活动给予支持,对会员创业给予优惠,扩大社团的影响,充分发挥创业社团在创业教育中的一线服务作用。

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创业大讲堂讲座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民营企业家和成功创业的校友,围绕创业教育的重要热点课题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结合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举办食品节、

啤酒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影响,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四、多元深度融合,共筑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科研产业处、两课中心等部门要齐抓共管,整体联动,使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去,打造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定期举办研讨会,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渗透融合的方法途径,交流优化课程内容的经验,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各部门、各院系以及教职工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健全素质,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信息提供、咨询、技术等服务。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促进、强化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中,与专业教育要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包括教育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考核方案的完善、师资与教学管理保障等。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人文知识

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专业教育[ 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高校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校政行企四位一体,深度融合。

夯实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高校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更好地解决校内外创业教师培训、兼职和校外创业基地建设等发展难题,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持,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实施大学生KAB、SYB等项目。KAB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创业教育项目。高校应充分利用“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等平台,加大与KAB项目的联络,拓宽学校与项目组在课程建设、创业教育研究、社团活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本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科技局、科技园等政府机构的合作。重点加强创业培训讲座、创业基地共建、科技创业大赛、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基金资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合作。使大学生创业

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引进社会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在校生和毕业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毕业生创业信息,建立数据库,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项目质量水平作为评价学院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日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般认为,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行动,标志着正式拉开了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

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2014年5月,刘延东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201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要求进一步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开设的课程初成系列,教学方法日渐完善。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创业期”。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认识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二是理解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够。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三是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束缚,难以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

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外,政府、高校及社会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四是硬件不到位,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商业模式创新

宁波大红鹰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 题目:商业模式创新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 12月 17日

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就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就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就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策略反应与创新。小米手机发布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50 万发烧友的关注,它的横空出世也为我国的手机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期待。本文通过商业模式中分析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商业模式小米创新 一、商业模式概论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容 商业模式,就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MBA、EMBA等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均对“商业模式”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商业模式描述的就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与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其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价值主张、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伙伴、成本结构、收入来源,这九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商业模式系统的主要框架,这个框架可以作为一种共同语言,方便地描述与使用商业模式,从而构建新的战略性替代方案。另外,商业模式创新就是继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就是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其就是否涉及商业领域,都存在着商业模式的问题。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正如前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CTO)迈克尔·邓恩所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倒就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就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7〕573号

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高〔2017〕573号 2017-07-11 11:15:53 【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分享到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厅制订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河南省教育厅 2017年7月4日附件 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各方资源,形成培养合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全省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认定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使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组织转型的必然趋势,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有效措施,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进步、社会发展、学生成才所必须的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浪潮不断高涨,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个体客观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将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创业也从最初零星的创业理念发展到今天创业实践的与日俱增,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随之也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自然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知识的创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更好地提高创业者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大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不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创业大学生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从而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开公司赚钱,况且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专心搞好专业知识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去自主创业,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所以兴趣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使得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成了边缘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学生没有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大面积展开。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或者开设几门公选课,随便找几个教师讲讲。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都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创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要远胜于概念规则的纯理论讲授,因此,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少,这里的经验不是指教学经验,而是指普遍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意识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申报指引

附件6: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 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结合教育部关于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相关要求,以高校现有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专业为重点,或遴选其他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既可专业内整体推进,也可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载体,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试点改革专业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专业点,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1.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融入体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要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细化。 2.培养方案 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单独实施。培养方案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密切结合,每年均设置一定量额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

度。 3.课程体系 按照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一批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共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联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重点规划教材。 4.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聘请相关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完善专业建设点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5.实践教学 在试点专业建设中需要重点突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理念,依托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加大面向创新创业的专业类实践、实训、实验课程和项目的设计开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注重过程体验、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校内外实习和实践教学

皖西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申报表

皖西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申报表 一、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基本情况 皖西学院是一所文理兼容、多科协调、富有特色的省属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坚持内涵建设和创新引领,努力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围绕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系列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育人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 年被确定为省级硕士学位授权规划立项建设单位和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2 年获批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3年4月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2014 年7 月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以应用型办学定位,注重产学研合作育人,以科研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现有科技创新平台47 个,其中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14 年,我校参与的研究成果“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2016 年连续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 二、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一把手”工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0 年出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11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处负责组织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建立了经费到位、机构到位、队伍到位的长效保障机制。学校2012 年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12 年成为六安市和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与六安市人社局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模拟实训和网络创业培训,2013 年成立皖西学院“大学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创建了企业家论坛和创业大讲堂,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协会,多措并举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和创业典型。2014 年作为主体建设单位与六安市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先后有18 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由校内向校外递进式创业孵化模式成效凸显。2012 年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5 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协调学校双创工作,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山东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附件: 山东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二O一六年六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总体目标 (1) 三、具体内容 (1)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 4.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5) 5.完善创新创业竞赛机制 (6) 6.积极组织社团活动 (8)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4) 1.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14) 2.成立优秀“双创”项目评选委员会 (14) 3.设立“双创”项目扶持专项资金 (15) 4.提供开展“双创”项目活动场地 (15) 5.对“双创”项目全程跟踪指导 (16) 6.开展校园“双创”项目大赛 (17) 四、保障措施 (17) (一)组织保障 (18) (二)制度保障 (18) (三)资金保障 (19) (四)师资保障 (1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环节,作为学院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作为学院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有力保障。秉承“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改革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办学方针,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贯彻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总抓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大教育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将我院建设成“理念先进、机制协调、专业特色、师资雄厚、保障完善、文化融合、质量一流”的职业院校。学院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学生显著增加,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打造山职教育品牌,建成山东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三、具体内容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内涵介绍 什么是创新?在产业领域,商业成功往往是创新的最终检验标准,所以一般把创新定义为:能为组织创造新的附加值的新思想在市场上的成功实施。在这一创新定义中,它包括对新思想的开发(取得)和付诸实施,其中,新思想的开发或取得过程是一个组织创造性的体现,而实施一词则强调了创新和创造性之间的关键区别。但是,当把创新融入教育理念的时候,创新的含义其实是等同于创造性的,意思是引入新的东西或思想,或富有想象力的新思想的产生或“有用的、新颖的思想”。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除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通过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灌输,轻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落实实践实习的传统教育观念,理论知识先于并重于实践操作的课程实施模式,实践活动辅助并依附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贯彻不够彻底、不够深入。目前,教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强调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层面,大多数仍旧按照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实施套路,以实习实践为主导,以体验式实训为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模式均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仅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一个职能,缺乏资源整合和实施体系的构建,效果并不理想。举例来说,大多高校按照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或选修课程,里面涵盖的创新创业教育部分也仅仅是2-4学时的创业启蒙与概述的课程,而且这些学时的课程往往是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相关讲座或辅导报告,还鲜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开设独立的、正式的课程的少之又少,更没有建立起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各实施环节之中,没有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 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够。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层面来看,偏重于政策宣讲、行业分享等,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务训练等方面着力较少,致使学生并没有从中获益,也无法真正去开创一项事业。此外,教育教学的实施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互动体验式实训的方法手段,没有凸显在实践过程中领会运用并检验理论,以及形成理论观点乃至创新创造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开发者,是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者,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引领者。虽然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尚未开展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注重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激励,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经常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实施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专项评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双创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励专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过于追求创业率等问题仍存在,有待通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加以引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充分重视,把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支持力度大 2002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在基地平台建设、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经费投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建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017年1月,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7月认定了第二批101所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 (二)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设立校级领导机构 示范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由校领导亲自负责实施,相关投入大幅增加。双创教育也引起了非示范高校的重视,纷纷开始仿效。 在高校内部,多数院系参与了双创教育,包括工科院系、商科院系、美术设计院系等,牵头部门主要由教务处、团委,或者专门设立的创新学院、创业学院、双创学院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例如,清华大学由教务处负责双创教育,并设立了校级协调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黑龙江省有85%的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有独立的,也有依托教务处、团委、商学院的。浙江省的高校全部成立了实体创业学院。 (三)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进通识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篇一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创新 国内外现在对“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人群进行 了大量研究,这些人虽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 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重视培养组织内部创新创 业者,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快速培养出大学生老板。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应 尽的责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 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创新创业是一体的,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本内涵。创新不 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在我国,教育部 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 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 过程。 二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校政行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 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 导下的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业家会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企业家参与到创业 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行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积极与教育机构进行互惠合作,为教 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学校共同进行创业课程开发、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李家华,《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21》]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 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等。各二级院 系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 创业项目。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大 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 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 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 息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二、创业课程教育主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

附件7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161号)精神,全面深化我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宣传推广创新创业好经验好做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申报条件 (一)顶层设计。制定并报备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列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政策和举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二)管理机制。落实了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建立了教务部门牵

头,就业指导、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有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 (三)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和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并纳入了学分管理;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教学效果良好;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 (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额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等。 (五)实践训练。建设了能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基本覆盖相关专业学生;校内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建设了一批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举办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设计等专题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效果明显。

浅析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2012.05 学教育 156 浅析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唐 乔 黄 宇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创业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具开发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 文以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基础,探索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创业教育中应采取的相关策略,为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策略 新时期创业教育重要性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科学和技术的研发、传播和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采用人才培养(如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如成果转化,建科技园区)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培养狭隘的限制于高校内部,过分强调学校知识传承的功能,依赖课堂教学这一适合于共性培养的教学手段。与之相比,产学研合作模式则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融合了产学研合作三方多种环境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并且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切合各方利益,能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科研院所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难题,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业教育策略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外溢的增多。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更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区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在此模式下高校应兼具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应首先优化自身学科结构,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成果产出,提高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同时,优化科研管理体系、积极探寻科研成果转化途径,拓展校企对接渠道。大力支持各种校企平台、共建实验室、工训中心的建设,为创业教育培养提供必要场所。在将学生送出教室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同时还应将企业请进高校,开展实践课堂定期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向学生传授来产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在学科设置、课程设计中征求企业、行业、政府专家代表的意见,定期组织专业建设研讨会,使企业需求及时反映到学校课程、专业设计上,将学生知识面与社会需求面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参与产学研实践项目的理论知识基础,强化人才培养效果。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培养离不开与其他机构的相互依存,但同时高校又必须保持其独立性,以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混合组织形式开展的合作可以兼顾两者。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实践创业的平台,也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提供了互不干扰的有利空间。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推行教师多元培训制度,可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进修,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成果,同企业一起研发。定期组织工程培训,对教师进行工程师资格认定。推行双师制,学生在校内由本校教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校外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课题研究、校外实习的教育及管理。另外,鼓励教师申请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对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效果显著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给予管理费减免等奖励政策。 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高校可利用大二大三的课外时间,提前开始学生的创业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诸如挑战杯等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业竞争能力,一方面加大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多组织对于市场调查、行业舆情、企业需求、技术探索等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高校应考虑建立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训取得的效果与此学分挂钩,并要求学生必须取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在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提高学 生参与创业实践培训的积极性。 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人员互访活动,以开展专题讲座,兴趣研讨班,案例教学组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与高校文化融合,企业负责人及成功人士亲临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指导,以鲜活的成果案例激励学子求学积极性以及敢于投身创业实践的信心。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互补互利的持续创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点思考 摘要: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卓越工程师 2015年5月4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而高校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创新创业人员的素质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成败。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注重内在观念的形成,后者注重外在实践力的培养。而我个人认为不管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他们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体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叠加。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许多方案是比较成功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以及

各种卓越创新班。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是大学生挑战杯中并列的两个项目之一,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这项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比赛,让高校学生带着竞赛的激情投入创业计划的思考中。而各种卓越创新班则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来着手,比如,原第一军医大现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这两个班的特色便是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采用淘汰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而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让学生更早的了解与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按部就班,这从根源上限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次,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有待于加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只是在纯粹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欠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现实中,大部分创业是失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取得成功。仅仅掌握创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应该更多的从优秀企业聘请创业导师,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创业实际经验。另外,国家对于相关创业扶持的政策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机制、路径、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机制、路径、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但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机制、路径、模式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完善发展机制,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路径;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路,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依旧无法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路径与模式进行探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建设 1.基于“三标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一种合理延伸,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体系涵盖很多专业系统知识,比如教学、科研、师资力量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谓“三标一体”,主要是指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这三大管理体系,主要运用于企业建设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三大体系,目的是通过质量管理,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规范。在策划创意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创新创业机制得到合理发展与有效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生态、工作环境等问题,通过“三标一体”的管理机制的实施,可以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规范。 2.基于“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完善 “三位一体”,主要是指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统一,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高校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领导一定要对相关教育工作加以重视,通过师资配置、院系调整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前积累一定经验。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改善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之下,对现有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实现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服务管理团队。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黑龙江省《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15〕1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二)基本要求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我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十三五”期间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全面健全融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平台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完善文化引领和指导帮扶,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涌

现大批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提升师资水平 1.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哈工大“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增强广大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责任,加大对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的研究,编写教材和发表论文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 2.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鼓励一批教师积极开设创新训练类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保证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并讲授创业课程和实施专门化的创业培训。保证各院系有一批经验丰富、积极热心的优秀教师能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参赛项目提供指导。保证有一批专兼职工作者为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培养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强化对学生日常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指导。 3.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及考核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并通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催生学生创意。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