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

本章结构

第一节受众概述

第二节受众研究理论

第三节受众的心理

第四节受众的选择机制

第五节受众的反馈

第六节意见领袖

一、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它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二、受众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三、就受众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态势看,受众的特点有哪些?

1、众多性。

2、混杂性。

3、分散性。

4、隐匿性。

四、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有什么特点?

1、受众具有自在性。

2、受众具有自主性。

3、受众具有自述性。

4、受众具有归属性。

五、受众有哪些类型?

1、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积极选择者是接收他们有理由期望会帮助他们达到一个或多个理解、定向或娱乐目标的媒介内容的受众。

随意旁观者是偶然接触到媒介内容,没有预先形成某种接受期待、接受定向和接受需要,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特定媒介内容需要锁定的受众。

2、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

纯粹受众也叫终极受众,是指只接受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3、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预期受众是传播者的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

现实受众指在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

潜在受众又叫隐性受众,是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出现接受该作品的群体。

4、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仰视型受众是指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

平视型受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数最多的受众,这部分人既不把职业传播者看“低”,也不把他们看“高”,而是将他们看作与自己平等身份的人。

六、受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权利的追求

对于受众的权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受众的不同追求,显示了不同的语义内容和适用范围。例如,在大众传播媒介出现的初期,受众所争取的只是知情权;待到传播媒介进人发展期,受众又开始追求表达权;再到传播媒介进入繁荣期,人们又提出了反论权;进人信息社会,如今的受众又在争取监督权和免知权。

七、受众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选择权

2、知情权

3、表达权

4、反论权

5、监督权

6、隐私权

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什么是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由霍夫兰提出,由德弗勒作了某些修改而形成的。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讲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德弗勒将这种个人差异分为五种:

1、人们的心理结构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

2、人们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的各不相同形成个人差异;

3、人们从不同社会环境所习得的立场、价值观、信仰、态度,造成了心理构造的不同;4、由不同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们在个人特性上的不同,决定人们在理解客观事物方面的差异;

5、由于对客观事件理解不同而形成的稳定见解,又影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二、什么是社会类型论?

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这一理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与扩展。这一

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而同一类型的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大体一致的。

三、什么是社会关系论?

与个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不同,社会关系比较注意受众参加的组织或团体的压力、合力对其本人接收讯息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生活圈,你都将在信息接受中受到他们的约束和影响。大众媒介传播的任何信息,在这种生活圈面前都要遭到抵制或过滤,很难通行无阻,全部过关,并且有许多人首先得到的信息往往不来自大众媒介而是来自“意见领袖”,而这二次传播的信息并非不偏倚。

四、什么是满足需要论?

一、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使用和满足研究)

研究的开始

这一概念最早在卡茨(katz)的文章中出现。

1.What do media do to people?

Berelson(1949)”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特征

聚焦于消费者——受众成员-而非信息本身。

把受众成员设想为具有辨别力的媒介使用者。受众被假定为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尤其是能够选择相应的媒介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受众可以通过媒介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局限性

使用与满足论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其需求。如此一来,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

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假如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存在,使用与满足论便如失去地基的大厦无法设立。

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只谈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五、什么是社会参与论?

社会参与论又叫受众介入论。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第三节受众的心理

一、从哪些方面研究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特点?

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效应、心理倾向。

、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4、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医药广告)

5、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二、人类需要与传播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里?

1、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

2、传播可以满足受众需要。

3、需要与传播可以良性互动。

三、何谓动机?受众的动机有哪些功能?

动机:指个人为了推动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图、愿望、理想、信念等。

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四、什么是外加动机和内发动机?

外加动机是指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来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目的存在于接受活动之外。内发动机是指由接受者本人自发产生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目的隐含在接受活动之中。

五、为什么说信息接受的真正原动力应该来自接受者本身?

因为就信息接受的实质来说,它是以接受者为主体的一种独立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活动,而不是受外来力量的驱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因此,内发动机的作用应该大于外加动机的作用,并居于一切动机作用的中心地位。外加动机也只有内化为受者的内发动机才能真正起作用。

六、什么是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

表层动机往往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公众能够认同的、个体在明确承认后不会引来非议的接受信息的念头和意愿。

深层动机是一种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或者是连受众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倾向和意念。本来,动机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抽象意念和想法。

七、如何适应和引导受众的动机?

1、要根据受众的动机,采集、加工和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接受活动;

2、要在信息作品中适当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的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谨防为受众的深层动机所左右,失去传播主体的引导、控制功能;

3、要将信息作品的编码、制作水准瞄准一般的或中等水平的受众;

4、要适当地控制受众的动机强度;

5、要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加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力作用的内发动机。

八、受众的心理效应是什么?

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六种:

1、威信效应

2、“名片”效应。

3、“自己人”效应

4、晕轮效应

5、投射效应

6、从众效应

九、受众的心理倾向有哪些?

1、共性心理。这是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动倾向。

2、个性心理。受传者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与实践的不同,使其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心理特征,这就叫个性心理。

3、顺向心理。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和顺应传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动倾向。

4、逆向心理。这指受众受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了与传播者的正确观点相抵牾的思想情绪或心理倾向。

第四节受众的选择机制

第五节受众的反馈

一、传播与反馈的关系

传播与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以信息为中介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操作行为,它们在空间上表现为来回往返的交流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承接延续的因果关系。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犹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

二、反馈概念

反馈(Feedback)一词,有的学者译为回流、回报,有的学者译为回馈,但现已渐趋一致。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的罗伯特·维纳在其《控制论》中提出,“指的是送出去的电波或信息的回流”。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播者关于其信息是怎样被接收了。

三、反馈的作用

1、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

2、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

3、反馈能够激发和提高传播者的传播热情。

4、反馈还有助于传播者检查媒介信息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度。

四、反馈的特点

在自我传播中具有自为性、内在性、隐蔽性和私下性的特点。

在人际传播中具有直接性、明显性、及时性、集中性、速知性等特点。

在大众传播中具有间接性、迟延性、零散性、累积性等特点。

五、反馈的种类

1、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

2、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

3、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

4、即时反馈与迟延反馈

六、怎样正确对待反馈

1、注意吸呐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

2、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

3、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

4、注意征求同行、同业的反馈意见

5、注意疏导庸俗需求、引避不良倾向

第六节意见领袖

一、什么是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他们能把事情做好,也会把事情搞糟。

“意见领袖”的来源

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进行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意外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一部分其他的选民。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二级传播)

意见领袖的特征

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威望

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乐于创新

菲利普.科特勒将“意见领袖”定义为:在一个参考群体里,因特殊技能、知识、人格和其他特质等因素而能对群体里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力的人。

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熟悉舆论环境,具备新闻敏感,拥有信息资源。当某个焦点事件、热点问题出现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表独到见解,影响和引领公众

二、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的形成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价值: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

2.信源:意见领袖信息的来源较广,获取的信息也更早更多。

3.知识面:意见领袖要对追随者产生影响力,不仅要信源广阔,还要有较强的读码、释码(如解释与理解)能力,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要有较多的研究和较广阔的知识。

4.责任感:意见领袖常常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小群体中的头头。他们讲义气,敢于打抱不平,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带头为群体和成员个人利益讲话,因而容易获得集团内或小群体内成员的好感与信赖。

5、人际交往:意见领袖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关系协调能力。这些人活跃好动,能言善辩,幽默风趣,人缘好,交际广,有向心力和吸引力,周围常有一批追随者。

6、社会地位:这里的社会地位,一是指意见领袖在其活动的那个群体之内所占有的社会地位,二是指在群体之外可以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的社会关系

三、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

1、加工与解释,方法:生发引申、添枝加叶、客观复述、裁减回避、歪曲攻击;

2、扩散与传播:意见领袖就是对信息加工后予以再传播和再扩散的这一部分人;

3、支配与引导:具有不同威望的意见领袖发挥支配、引导功能的情形也不同:威望程度中等的意见领袖旨在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威望程度极高的意见领袖旨在引导人们解决信息传播中的重要问题。

4、协调或干扰:如果传播者传递的是符合意见领袖及其团体成员需要的或者是可以为其接受的观点和主张,那么意见领袖就会俯首听命,协调操作,成为大众传播中引起良好效果的动力。相反,如果传播者输出的信息违背或损害了意见领袖及其团体的利益,观点不能为其所接受,那么他就可能设障阻滞或施故干扰,也可能对信息只作出合意的加工和解释,或者干脆进行指责和攻击。

四、如何正确对待意见领袖

1、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2、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

3、信息公开,引导参与。

4、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

5、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

五、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有多大?

1、意见领袖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传播者要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影响广大受众,必然先设法影响大众传播中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采取的面对面的亲身传播的影响往往大于传播媒介的影响。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受到他的知识领域所限制。

4、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还受到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交际范围、专业水平和民族、籍贯、爱好等条件的限制。

六、如何利用意见领袖加强广告效果

(一)意见领袖对广告传播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二)赢得意见领袖等于为企业请了一批义务广告员

1、扩大广告的宣传效应,提高广告和商品的知名度。

2、帮助企业建立良好口碑,发掘潜在顾客。

3、加强广告的说服效果,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

(三)如何争取和利用意见领袖加强广告效果

1、找出意见领袖

根据意见领袖的特征去考察。

用调查的方式确定。

2、努力争取意见领袖

掌握赢得意见领袖的技巧

重点关注并利用价值最大的意见领袖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

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 广告1201宋小顺1219200111 摘要:1948年美国数学家C.E.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第27卷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原文共分五章。香农在这篇论文中把通信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把通信的基本问题归结为通信的一方能以一定的概率复现另一方发出的消息,并针对这一基本问题对信息作了定量描述。香农在这篇论文中还精确地定义了信源信道信宿编码、译码等概念,建立了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等重要结果。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的诞生,并且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可见数学原理对于传播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播学数学原理 一、数学的起源 远古的人类用手建立了“一”、“二”、“三”等数的概念。但是因为要用手去干别的活,不能老拿着物品记数呀,于是人们就变着法用别的物体来代替要记的事物,绳结呀,石子呀,都成了他们记数的工具。例如,打了两只羊,结两个绳结;采两堆野果摆两个小石子,等等。在他们打绳结,摆石子的时候,数学就发生了第一次抽象!可以说这是最美妙的数学发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摆石子,打绳结太麻烦,就去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来记数。后来人们用刻画符号来代替结绳,如在青海发现的带有刻口的骨片。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在没有文字以前也都是采用结绳和刻划记数法。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产生了最初的数学符号。数字是一种符号,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也就是传播,只是当时的人类没有意识到而已。 二、信息与数字时代的来临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没有信息,世界就不复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大众传媒业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居于突出的地位,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动力,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是借助符号来进行传播的,没有符号,信息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难以生存。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信息与符号是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 早在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象、看电影,这就是因为0和1可以表示这种多媒体的形象。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数字化技术还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 等等,如今通信网络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三、传播学研究中的数学原理 (1)拉扎斯菲尔德的定量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是公认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是第

发展传播学简介

发展传播学简介 (本文取自一位考北大的同学的读书笔记)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发展传播学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 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 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完整版)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

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5.简述大众媒体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理论”。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完整word版,传媒2018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卷)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传播学考试重点

转载的 传播学重点 一、填空题加选择题 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将传播媒介分为三种类型:机器、示现、再现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3.大众传播信息的两个特点:商品性、文化性 4.谁第一个提出大众传播的概念:施拉姆 5.符号的特点: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6.谁提出“守门新闻”和“守门人”概念:库尔特.勒温 7.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 永恒性和历史性 8.受众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9.谁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古登堡 10.“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什么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 11.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不确定P40) 12.麦克鲁汉提出的中心论点:媒介就是讯息(P214) 13.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间接性、迟延性、零散性、累积性 14.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 15.赖特对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补充了什么:提供娱乐功能 16.企业文化建立在哪种传播基础上:组织传播(不确定) 17.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长期的非预期效果(不确定)

18.传播功能的工具说、中心说、游戏说和发展个性说 二、名词解释 1.把关人:即守门人,旨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 怎样的人或机构。 2.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 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不确定P352)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 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不确定P43)4.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 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P327) 5.知识鸿沟: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像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 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会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不确定P354) 6.两极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 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不确定P42) 三、简答题 1.议程设置的观点和特点(不确定P352) 答:议程设置的观点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目录 ?1学科简介 ?2发展传播 ?3三个阶段 ?4理论方向 ?5应用方向 ?6相关资讯 1学科简介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2发展传播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

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 以下是答主根据之前20多个回答中提到的理论整理,共33个名词。 加粗代表答主本人的一些想法或者实例。根据这些名词的出现频度排序,它们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斑。 后面的数字代表出现次数。 1、沉默的螺旋 6 ?集体讨论一个问题,经常出现的想法:“怎么没有人和我观点一样啊? 算了我还是听别人说吧。” ?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2、议程设置 5 ?“最近媒体上都在讨论‘集五福’的事情呢,好像这事挺重要。”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 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 想什么。 3、知沟理论 5 ?知乎著名问题:“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我认为答案之一。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4 ?电影、电视剧的分级,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暴力、血腥、色情等‘精神海洛因’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以上四个理论【“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是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所以也被最多提及。 5、把关人 4 ?“新闻不是‘有闻必录’。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别人将信息筛选后,我们看到的新闻。他们就是‘把关人’。” ?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6、有限效果论 4 ?“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同理,一部《太子 妃》,网友看到了高颜值,才子佳人看到了船戏,写手看到了软文素材,公关看到了营销,传媒人看到了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7、子弹论(魔弹论) 4 ?“有没有什么观点,你一看到就奉为圭臬、不能自拔?”“所有的观点,前面加上了‘马云说’。”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第一次报道时,观众对无良商家口诛笔伐; 第二次剧情反转,观众又立马将矛头转向顾客。受众(网友)处于被支配 地位,受众就如同战场上毫无抵抗力的人们,媒体枪响过后,受众应声 而倒。 ?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和“有限效果论”是一组对立的观点,在这里先提一下,到“适度效果模式”和“强大效果模式”再详述。

《传播学史》读后感

读《传播学史》的感悟 《传播学史》是传播学发展历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本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名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杰斯,也是一位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这本书是罗杰斯的得意之作,在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知道了那些对传播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书中,罗杰斯从达尔文、马克思等人的巨著开始讲起,一直讲到20世家60 年代传播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为世人所接受,讲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讲述中,罗杰斯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展开的,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让人去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读完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传播学史》第一章讲述的是施拉姆如何创建传播学的。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形成于1942 年,当时正在处于二战时期,当时的统计局长和战时新闻局的工作为其传播学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一章还介绍了施拉姆的生平。读了这一章,我感觉到成功真的不容易,一个人要想成功往往要有渊博的学识,施拉姆就是具有历史政治学学士学位和心理学学位博士学位,而且精通英国文学,这位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想成功还要有适当的环境和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这本书当中很好的交代了当时施拉姆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传播学观点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读完第一章,让我觉得传播学的发展确实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的是学者们不懈的努力。 接下来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由古及今,由欧洲到美国,逐一介绍了那些对传播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这些学者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多接触过,但是所了解的并不多。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写的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主要讲了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这三位伟大的智者。由于他们都是欧洲人,而且对后世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启蒙的影响,所以这一部分也就被称作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这三位智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三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马克思主义对后世的学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重的影响。而传播学的起源也正是从此而来。读了这一部分,不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三位伟人,也让我更使得知道了他们的学说,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尤其是达尔文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借鉴,我想他们的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而成功者心中都会对自己的目标有一种执念,正是这种执念支撑着他们一直向前,最终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是书的主体部分,也是讲述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二战及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中心,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美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时期许多学者涌入美国,这为传播学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传播学的发展也是传播学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 第二部分中写到了许多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包括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概论】

SJQU-QR-JW-026(A0) 【传播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0302】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传播学】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专业核心课◎】 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使用教材: 教材【《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传播学概论》,胡正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娱乐至死》,波兹曼著,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著,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课程网站网址: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92838997.html,:8443/webapps/bb-group-mgmt-LEARN/execute/groupInventoryLis t?course_id=_14346_1&mode=cpview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本科共计32课时,均为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三、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合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