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

一针灸的起源:从远古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原始的文化艺术。针灸就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1. 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

1963年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枚砭石。

河南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出土了一枚砭石。

2. 针法起源的记载

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

公元7世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序》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

公元12世纪罗泌编的《路史》中提到:太昊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

3.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冷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以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第二部分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时代,我国医药学经历了一次大总结,奠定了中国医药学包括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汉代到三国时期,我国医药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从战国时代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成书的《黄帝内经》是第一次大总结的代表著作。它用整体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人体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观点,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要领和防病治病原则,是针灸学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皇甫谧在公元256~260年之间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对针灸学进行了第二次总结,成为体系比较完整的现存最古老的针灸专书。

1.针具发展:金属针具的推广使用是促使针灸学术从经验阶段向理论阶段飞跃的重要因素。

1978年内蒙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发现了一枚青铜器时代的青铜砭针。

《黄帝内经》记载了用于切割脓肿、泻热、放血、按摩、按压穴位和针刺的九种金属针具。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在一座公元前113年的古墓中发现了金针和银针。

2.经络学说:经络和穴位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的,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经络学说。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著作,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粗略循行路线和证候,反映了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络学说已基本完备。

第三部分

三针灸学的发展:从公元3世纪中叶《针灸甲乙经》问世,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针灸学循着已建立的理论体系继续向前发展,治病经验日益丰富,操作技术更加精细,理论知识更加充实。

1. 穴位的增订

《针灸甲乙经》收集的经穴共有349个(以穴名计算)。

《针灸逢源》记载的穴位达到361个。

历代不断发现的经外奇穴,其数目远远超过经穴。

2.针法的发展

公元13~16世纪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针法发展到了极其细致的程度。

《针经指南》《针灸大全》《针灸问对》《古今医统》和《针灸大成》等书记载的针刺手法包括十几种基本手法,二十多种综合手法,还有七、八种指压辅助方法。

3. 灸法的发展

公元3世纪灸法专书《曹氏灸方》。

公元4世纪,葛洪妻子鲍姑擅长灸法。

公元7世纪后有了专业灸师,诸多灸法著作:唐代的《骨蒸病灸方》、宋代的《外科灸法论粹新书》《膏肓腧穴灸法》《备急灸法》。

公元14世纪的《寿域神方》首见艾卷灸法,后逐渐发展为“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

4.理论的充实

《针灸甲乙经》按照身体部位分区划线排列穴位,指明了绝大多数穴位的归经问题。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开创了按经脉排列穴位的先例。

《外台秘要》按照脏腑划分十二人形来排列穴位,穴位的归经与后世颇有出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确的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排列穴位。

《十四经发挥》进一步发展了穴位安经脉排列,并把这些经脉总称为“十四经”。

5.教育的进步

公元7世纪唐代创立太医署,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

针生二十人……”

公元11世纪宋太医局王惟一设计铸造两具铜人模型便于教授脏腑、经络、穴位等知识;

明、清两代也铸过针灸铜人模型。

第四部分

四针灸学从衰落到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灸学术的发展受到严重摧残。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国内反动政府的限制中医的政策造成了针灸学的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获得新生并蓬勃发展。

1. 许多医生成立针灸学社、出版针灸书刊、开展函授教育来保存和发展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力图用现代科学解释针灸学理

刘锺衡编纂的《中西会参铜人图说》开创了我国针灸学史上中西参照的先例。

唐世丞等发表《电针手术及学理》、《电针学之研究》是我国应用电针的开始。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针灸学获得新生

自1951年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研究针灸,全国各省市成立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学院。

针灸操作方法丰富多彩,有古代的火针、温针等,有民间的芒针、针挑等,有新创用的头针、水针、穴位埋线等,还有继承古代成就学习外国经验发展起来的电针、耳针、磁疗等。

针灸治疗的病证达到三百种左右。

在针刺止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有单纯针刺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指压麻醉等多种方法。

第五部分

五对外传播与国际交流: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陆续传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大约公元17世纪针灸开始传到欧洲;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术对国际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541年梁武帝派医师和工匠赴百济并将针灸疗法传入朝鲜半岛。

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公元7世纪日本多次派人来我国学医。

公元14世纪针灸医师邹庚到越南为诸王侯治病。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到欧洲。

20世纪50年代帮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医师学习针灸。

1975年以来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举办国际针灸班。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97种针灸适应病症。

2013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针灸针》《耳穴名称与定位》《艾灸操作规范》和

《头针操作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

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标准,为首个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发布的ISO国际标准。

2017年习近平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赠送针灸铜人雕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