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试题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分裂苹果岩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球表面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上部

2. 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 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

B. 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

C. 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

D. 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

3. 考虑当地的环境特征,该游客前往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体验游之前无需准备()

A. 防风帐篷

B. 防晒物品

C. 氧气瓶

D. 防寒衣物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分裂苹果岩为巨型球状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侵入岩花岗岩;这时花岗岩还在地壳深处,后来地壳抬升;花岗岩周围的围岩被外力剥蚀,围岩被剥蚀完毕后,花岗岩岩体出露;花岗岩岩体出露后,岩体发生球状风化,岩体形成圆球状,进而岩体断裂,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

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形成分裂苹果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新西兰南岛处于西风带,四周为海洋,风力较大,需准备防风帐篷;户外活动时间长,需准备防晒物品;“五一”劳动节期间新西兰即将进入冬季,需准备防寒衣物,ABD错误。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最高峰海拔1156米,整体海拔不高,无需准备氧气瓶,C正确。故选C。

【点睛】岩石的分类(按成因):

岩浆岩(不含化石):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可能含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不含化石):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11时,8名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峰(28°N,87°E),开展各项测量工作。2020年5月27日13时22分,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各项测量工作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时()

A. 富士山上晨光初露

B. 安大略湖烈日当空

C. 几内亚湾夕阳西下

D. 莱茵河岸子夜繁星

5. 与山麓相比,珠峰峰顶()

A. 日出时刻较晚

B. 自转线速度略大

C. 日落时刻较早

D. 自转角速度略小

【答案】4. D 5. B

【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时为北京时间5月27日11时。富士山位于东九区,此时为12时左右,不会晨光初露,A错误;安大略湖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致位于西五区,此时为22时左右,不会烈日当空,B错误;几内亚湾邻近本初子午线,此时应为3时左右,几内亚湾不会是夕阳西下,C错误;莱茵河岸大致位于东一区,此时为2时左右,有可能子夜繁星,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地球是个球体,海拔越高,日出越早,珠峰峰顶海拔高,会比山麓早看到日出,晚看到日落,排除A、C;珠峰峰顶和山麓的自转角速度相同,但珠峰峰顶距地心较远,单位时间自转运动的弧线较长,因此自转线速度略大,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点睛】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是地方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地点早。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相差经度×4分钟。

科学表明,受环境变化影响,L洋流(下图)可能“销声匿迹”,届时整个西欧地区的气候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L洋流的盛行风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8. L洋流可能“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海洋污染

C. 海底火山喷发

D. 飓风频繁

9. 若L洋流“销声匿迹”,西欧气候将趋于()

A. 暖湿

B. 暖干

C. 冷湿

D. 冷干

【答案】7. C 8. A 9. D

【7题详解】

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判断,L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形成北大西洋暖流的盛行风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北半球中纬西的风向为西南风,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8题详解】

L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南流向东北。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大量融化,北冰洋南下冷水势力增强,对于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的阻碍作用增强,最终可能导致北大西洋暖流的“销声匿迹”,A符合题意;海洋污染、海底火山喷发均不可能改变北大西洋暖流的动力状况,从而不可能让北大西洋暖流“销声匿迹”,排除B、C;北大西洋暖流位于中纬度地区,不可能飓

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频繁,也不可能让北大西洋暖流“销声匿迹”,排除D。故选A。【9题详解】

L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西欧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是形成西欧终年温和湿润气候的重要原因。若北大西洋暖流“销声匿迹”,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消失,则西欧气候将趋于冷干,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全球变暖导致北极附近冰川融化,导致大量淡水融入北大西洋,淡水密度小于海水,很难沉入下部水底。北大西洋暖流的补偿流减弱,进而导致洋流循环体系变慢,因此暖流势力减弱,暖流的减弱势将导致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全球变暖使副极地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变小,副高与副极地低气压间气压差减少,气压梯度力因此减小,西风势力变小,引起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卡卡杜国家公园(下图)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公园,每年在干湿两季的交替中接受着洗礼,更换着自己的“容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卡卡杜国家公园的湿季为()

A. 3~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2~次年2月

11. 干季游览卡卡杜国家公园时可能见到()

A. 焦黑的树干

B. 滚滚的麦浪

C. 密集的矿车

D. 广阔的沙漠

【答案】10. D 11. A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10°~20°S之间,按照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及季节性移动规律判断,卡卡杜国家公园应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至此,当地盛行由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北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因此当地湿季应是南半球的夏季。3~5月、6~8月、9~11月、12~次年2月分别是南半球的秋季、冬季、春

季和夏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卡卡杜国家公园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干季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空气干燥,枯枝落叶容易自燃,从而形成焦黑的树干,A符合题意;卡卡国家公园禁止开垦,且当地不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区,见到滚滚的麦浪的可能性小,排除B;卡卡国家公园禁止开矿,见到密集的矿车的可能性小,排除C;题意表明,卡卡国家公园有明显干湿两季,应为热带草原景观,加上公园保护措施,因此见到广阔沙漠的可能性小,排除D。故选A。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分布在10~20°之间,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天文)受来自陆地的信风控制,降水较少,形成干季。

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秦岭地区森林植被()

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 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

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 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

1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

A.相互靠近 B.上下远离 C.同时下降 D.同时上升

14.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

A.500m以下 B.1000~1500m C.2000~2500m D.3000~3500m

【答案】12.C 13.B 14.D

12.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

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故选C。

13.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在四个选项中,选项D 海拔最高,最接近山顶附近,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

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温度和降水发生变化,自然带也依次变化。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草原带、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壅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下图为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为()

16河流沿岸的聚落()

A.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处

B.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

C.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

D.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以便于耕作

17.为防范滑坡,加强滑坡的监测需使用()

A.遥感技术 B.北斗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

【答案】15.D 16.A 17.B

15.由图可知,滑坡产生的滑坡台阶地势平坦,海拔较两侧低,其等高线应往海拔较高处凸;且往山脚方向的边缘部分较陡,该部分等高线密集;对比选项中的四幅图,D正确。故选D。16.为取水方便,聚落多选择地势较低处,A正确。上游峡谷地区多深切河谷,水流湍急,河水容易下泄,不易发生洪灾,B错误。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易遭受洪灾,故为防范洪灾,聚落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D错误。故选A。

17.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移动)的信息(即定位),发现滑坡前兆,及时预警;定位是北斗系统的基本功能,B正确。故选B。

【点睛】

等高线图中,地势较高山脊,其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地势较低的山谷,其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

A.一小时 B.一个白天 C.一昼夜 D.一年

19.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

A.午夜的陆地上 B.黎明前的海上

C.日出时的陆地上 D.午后的海上

20.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散,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预报概率最高的天气是()

A.晴朗 B.无风 C.大雾 D.暴雨

【答案】18.C 19.B 20.D

18.若海云在陆地和海上交替出现,最有可能是陆地和海上交替的上升气流所致,那么其交替周期应当与气温的交替周期一致,为一昼夜,C正确。故选C。

19.午夜的陆地,气温低于海上,为下沉气流,不会形成海云,A错误。黎明前的海上,气温高于陆地,为上升气流,且湿度大,海云快速发展且维持时间长,B正确。日出时的陆地,陆地处于最低值,不易产生对流,难以形成海云,C错误。午后的海上,气温低于陆地,为下沉气流,不会形成海云,D错误。故选B。

20.夏秋季节岀现于我国东南沿海强烈的上升气流最可能是热带气旋所造的,所以概率最高的天气应是狂风暴雨,D正确。故选D。

【点睛】

受上升气流控制,易形成云雨;受下沉气流控制,多晴天。

下图为2019年2月某日某时刻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此时,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

A.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B.乙地狂风暴雪 C.丙地有连续性降水 D.丁地雨过天晴22.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相比,丙地()

A.气温年较差小 B.降水量年变化大 C.四季变化明显 D.年太阳辐射量大

【答案】21.C 22.A

21.据图可知,该地区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甲地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北半球风向向右偏为西南风,故A错,乙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B错,丙地位于暖锋的锋前,有连续性降水,故C正确,丁地位于冷锋的锋前,天气将由晴转阴雨,故D错。22.读图可知,该区域为亚欧大陆西部,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区比,冬季气温较高,夏季气温较低,年较差小,故A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四季温和,年降水量四季分配均匀,而温带季风性气候的特点是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温差大,四季分明,故BCD错。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鸭绿江河口地貌在全新世海侵形成的河口湾中发育而成,河口段水动力环境复杂,泥沙落淤与悬浮交替。薪岛以上河段水动力以河流作用为主,薪岛以下河段以潮流作用为主。自20世纪以来,鸭绿江流域陆续建设多座水库,影响了河口段水沙运移特征,河口区沉积物平均粒径先变小后变大。薪岛与绸缎岛已经相连。西水道因上游淤塞变浅,径流不畅,已转变为潮汐水道。有学者指出,绸缎岛未来可能与陆地相连。下图示意鸭绿江河口区不同水域的含沙量。

(1)与中水道和东水道相比,阐述西水道沉积物来源的差异。

(2)分析薪岛南侧存在含沙量高值区的原因。

(3)随着流域内水库的陆续开发,河口区沉积物平均粒径先变小后变大,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指出绸缎岛未来与陆地可能相连的形成条件。

【答案】23.(1)东水道、中水道作为径流的主要入海通道,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鸭绿江(当前与历史上的)的输沙;西水道与鸭绿江主水道交换不畅,受(潮汐、波浪等)海洋动力作用的影响更强,沉积物来源于浅海(及历史上的径流输沙)。

(2)位于咸淡水交汇处,水城扰动较强,底部物质悬浮,含沙量较高;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江心洲为局地潮汐、海浪冲刷提供沙源;海水运动挟带来的泥沙受薪岛地形阻挡,在其南部易形成泥沙聚集。

(3)流域水库拦截大量粗砂,输向河口的泥沙平均粒径减小,导致河口沉积物粒径变小;随着水库数量进一步增加,上游来水来沙量下降,河口区受(潮汐、波浪等)海洋动力作用加强。沉积物中较细颗粒的物质再悬浮、再搬运(细颗粒物质难以沉积),(只剩下较粗颗粒的物质,)河口区的沉积物明显粗化。

(4)(由于水库蓄水、流域用水、降水减少,)来水量减少;(水库调节使得绸缎岛)缺乏洪峰冲刷,沉积作用相对增强;(绸缎岛与陆地)距离较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入海口沉积物来源、分布差异及河口地貌的变化,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东水道和中水道仍然是径流的主要入海通道,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鸭绿江,而西水道因上游淤塞变浅,径流不畅,已转变为潮汐水道,故其沉积物来源于浅海。

(2)薪岛南部含沙量高,要从泥沙物质来源充足以及水动力条件复杂两个角度作答。薪岛以上河段水动力以河流作用为主,薪岛以下河段以潮流作用为主,薪岛南部位于咸淡水交汇处,水城扰动较强,底部物质悬浮,含沙量较高;由松散堆积物组成的江心洲泥沙松散,易被侵蚀,江心洲为局地潮汐、海浪冲刷提供沙源;海水运动挟带来的泥沙受薪岛地形阻挡,水流速度减缓,在其南部易形成泥沙聚集。

(3)随着水库拦水拦沙,到达河口段的物质平均粒径下降,随着水库数量进一步增加,咸水和淡水的界限上移,来自径流的细颗粒物质难以沉降在河口区,向浅海区扩散,且相对增强的潮流侵蚀了较细颗粒的物质,只剩下较粗颗粒的物质,河口区的沉积物明显粗化。

(4)主要从连接绸缎岛和陆地的狭窄水道进一步淤积的思路进行分析。由于水库蓄水、流域用水、降水减少,来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库调节使得绸缎岛,缺乏洪峰冲刷,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相对增强,堆积速度加快;从图中可以看出,绸缎岛与陆地距离较近,易与陆地相连。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多大江大河源区,生态敏感脆弱。辫状水系指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常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局部水系。

(1)指出源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2)说明辫状水系分布区与高山峡谷区的地势差异。

(3)推测辫状水系的形成条件。

(4)简述辫状水系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中的价值。

【答案】24.(1)高山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

(2)①辫状水系分布区地势较高,高山峡谷区地势较低;②辫状水系分布区地势开阔,较为平坦;高山峡谷区落差巨大,多深切河谷。

(3)①地势开阔平坦;②径流不稳定;③河流含沙量大。

(4)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③维护生物多样性;④提供生态用水,促进生态稳定。(答对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