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超然台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对于进入初中阶段中期的学生来说,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是内容比较易懂。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以朗读为主,掌握文章的生难字词,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课文,在课堂上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的注解,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顺利地翻译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与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提示:教学活动围绕诵读,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一)引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寓言,用心去体会他。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二)问题探讨1:诵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分小组读,分段读,同桌互读等。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的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问题探讨2: 参看课后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关键字词的意义。 翻译方法指导: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含答案)

18 愚公移山 1.作品简介 《列子》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保存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其作者列子,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2.文言文考点链接 “其”的用法 “其”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代词。 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译为“他”“它”。如《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其”。 ②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其”。 ③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其”。 (2)语气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如《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的“其”。 (3)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表选择,译为“还是”。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5)。 01 积累与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始龀.(chèn) 孀.妻(shuāng) 箕畚.(běn) 万仞.(rè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2)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室:家 (4)杂然 ..相许.杂然:皆,共同许:赞同 (5)其妻献疑 ..曰献疑:提出疑问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丘:土山 (7)荷担者三夫 ..三夫:三个人 (8)叩.石垦壤叩:敲。这里是凿的意思 (9)始.一反.焉始:才反:回 (10)甚.矣,汝之不惠甚:太,过分 (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地面长的草木 (12)北山愚公长息 ..曰长息:长叹

人教部编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人教部编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第9课《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九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试卷 友情提示: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冷静思考 一、积累运用(共40分) (一)积累(共 26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5 分)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chun )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cuan ju )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in xun ) 的却又像那样玲珑剔透。 (摘自杨朔《画山绣水》)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 ( ) A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 .为防止有毒奶粉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C .元旦期间,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游人摩肩接踵....,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D .春节期间,某市大型商场扩大营业面积,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 A .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B .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C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道出了我们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D .救援物资迟迟未到,他们很难克服粮食紧张,淡水缺乏。 4、默写。(10分) (1)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水暖鸭先知。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重点词语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下册重点词语 q yu a n 01、祈愿zhu o t o ng 灼痛w u hu i y i ny a c i hu i qi a ngb ao 襁ji e q u w uai b u x u nm? izizh u z ai 宰18、18、污秽18、慈惠18、街衢18、糜子ti d np u 18、田li u zh i y zh a n 站 圃18、留滞18、喑哑10、褓11 、雾霭12、主 ju a nd a i 13、倦pi e ji an 见j i x i ngj怠e1zt?驿15、瞥16、畸形17、不逊18、诘责n ming 19、匿p o su o l d nl u j i x i ng

j i shu i h u nxi d oy i nhu i sh u zu i chu o q i 名20、婆娑21、混淆22、阴晦23、赎罪24、啜 ji a ngz 1 25、绛qi a nqi a ng b u x u n x u nu a nxi a ngch en su o sh i q i j in xi u q f e ih o ng 红紫26、褴褛27、牵强28、相称29、迄今30、绯yzh a n 31、驿n mmg y a nm o ub 1 sh i hu d j站32、畸形33、不逊34、匿名35、琐事36、秀颀37、鄙视z 1 j 1 ch a ngw a ng 38、自给39、汲水40、煦暖41、眼眸42、怅惘43、滑稽ku o chu o 44、阔nu o ru o ti a ot i e li e p e ich d ng 赔偿gu o z ao 47、聒q 1 yu e n e nd 1 sh i duo 掇绰45、懦弱46、噪48、契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

21 愚公移山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 ) 荷担( ) 孀妻( ) 箕畚( ) 万仞( ) 穷匮(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杂然相许( )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划一处)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句子积累——用原文语句填写。 (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而言的。 7.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根据所给提示指出其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发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谈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道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________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那么,____________十分疲倦和劳苦,________应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________困难重重,________决不灰心丧气,________会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 A.既然虽然但虽然但但 B.因为不即也不管也而 C.只有即使又即使又也 D.如果即使也即使也而 4.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他的这种奇谈怪论,看来决非是历史的无知,而是别有用心地捏造谎言。 B.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 C.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扣旅人的心扉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苏轼也善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竖、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炼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6.下面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邻居对于他很不友好。

B.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启发很大。 C.我们要尽可能的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D.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二.填空:(27分) 1.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4分) (1)不食嗟( )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2)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 )藏在种子或根茎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 册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着导读附录第269页:后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明1诗两首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说明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谈生命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14变脸15枣儿16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第五单元17公输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20《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1.汹柔坟喉惆黎 2.B 3.示例:故乡是一杯浓浓的酒,故乡是一轮圆圆的月。 4.悲欢、无情、蹲踞、冷眼看人间恩怨。 5.由长城联想到祖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表达对长城复杂的情思。 6.C 7.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略2我用残损的手掌 1.(1)憔(2)逐(3)躏恒 2.戴望舒雨巷 3.示例:春天,河堤上杨柳依依,各种花争奇斗妍,如一道锦幛展现在我们面前。 4.指祖国母亲(或:热恋爱人、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5.使情感表达更加形象,突出“你的名字”给人的深刻印象。 6.一连串的“轻”字,形象地展露出诗人温柔的心情。 7.略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1)熏惫(2)扉惘 2.舒婷朦胧诗 3.略(提示:古诗或现代诗均可)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小草为大地可以舍弃一切的精神。 5.喻指祖国。 6.歌颂为了祖国可以舍弃一切、抛弃一切的献身精神。 7.略(提示:利用对话式,表现抒情对象的内在精神) 4外国诗两首 1.B 2.(1)莱蒙托夫俄国(2)休斯美国 3.A 4.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5.百折不挠、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革命者形象。 6.六月、叫骂、嘲笑、波拿巴、狂飙、仇恨。 7.人都是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信仰的,有了

崇高的精神信仰,生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甚至要牺牲生命,也会无所畏惧。8.略单元复习 1.瓣魂烬绚 2.D 3.(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大陆(3)胜作一书生(4)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5)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示例:凝在目光里望着它情深深 5.诗人以北方特有的“手推车”作为意象进行聚焦。 6.枯干了的河底、阴暗的天穹、冰雪凝冻、灰黄土层。 7.加强诗歌的抒情意蕴,凸显诗歌的主题,表现下层劳动者的悲苦生活。 8.诗人以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来折射时代风云,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 9.秋季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10.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11.CD12.BC13.(1)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受当地习俗的影响而不知觉醒。(2)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会有像我这样忠诚、有信义的人。14.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进步那就注定要退步,而好学是取得进步的前提。15.略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 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 字和通假字。 4.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 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 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 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归纳汇总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注音及解释归纳汇总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隧洞suì dòng : 即隧道。 蜗行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 : 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 chuan :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cù xīn : 极新;全新。~的大衣。 笑涡xiào wō : 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pēn bó : 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第2课《梅岭三章》 阎罗yán luó : 即间罗王,也称“间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 :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g rén :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第3课《短诗五首》 漫漫màn màn :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长夜。路途~。 装饰zhuāng shì: 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图案。她向来朴素,不爱~。 2.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 舵手duò shǒu :1.操舵驾驶船的人。 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mái mò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第4课《海燕》 苍茫cāng máng :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gāo ào :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海鸥hǎi ōu : 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 飞窜fēi cuàn :飞逐。 蠢笨chǔn bèn : 笨拙;不灵便的。 翡翠fěi cuì : -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困乏kùn fá : 疲乏,疲倦。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课文简介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课文简介知识精讲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九年级(下)课文简介 二、九年级(下)知识概要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精神与物质、经济与文化、社会发展与和谐自然等话题。6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悲悯人生、个性光彩、草木有情、叩问月亮、精神家园、心灵净土,进一步提高精读、略读和比较阅读能力,重点发展探究阅读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场面与细节、曲折与变化、移情与象征、猜想与评判、论题与论点、证明与反驳,主要训练议论文本的写作,兼及其他,训练富有现场感的演讲、辩论、谈话、发言的技巧。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言语交际效果的“欠佳”和“最佳”、“死去”与“因伤心而死”、会意兼形声字、一巴掌打出了什么、“何……之有”句式中的“之”、常用修辞格趣例。 三、九年级(下)课文概要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本单元的内容,都是一些不幸可怜的人的故事。第一篇是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作品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有趣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堪称经典。第二篇是鲁迅的《孔乙己》。鲁迅曾认为《孔乙己》是他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也早已称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比较?探究”中的2篇课文与主读课文颇具可比性。比如说:《我的叔叔于勒》与《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某些人物形象甚至人物语言都有哪些相似之处?汪曾祺的《陈小手》中的主人公却是另一类更加悲惨的人。“鉴赏?评论”文为丹尼尔?麦克法登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这是经济学家讨论贫富问题的文章。“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场面和细节”,训练写好人物之间交往交流的场面,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 第二单元:个性光彩 本单元关于人物个性话题,主要涉及两个人:武松与诸葛亮。主读课文中的《武松打虎》是《水浒》中的名段,精彩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个性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而关于诸葛亮,主读课文的《隆中对》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史书片段,阅读本篇,要注意这些细节,尤其要详细了解并归纳出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战略分析。更能表现诸葛亮、刘备等人性格的,是“比较?探究”中选自《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而与《武松打虎》有关的,是同为打虎话题的《周处》。由《周处》引出“鉴赏?评论”中两篇关于周处故事的“改版”:王鼎钧的《半截故事》和贾平凹的《听来的故事》。把这三篇周处故事对照阅读,想必有不少感想与评论。此外,还有一篇毛宗岗的《“三顾茅庐”评点》,作者的观点很独到,可仿照其法,评点《武松打虎》。“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曲折与变化”,从《武松打虎》和《三顾茅庐》中可学来曲折,让文章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第三单元:草木有情 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主读课文:茅盾的《白杨礼赞》、苏童的《三棵树》;“比较?探究”:王鼎钧的《那树》;“鉴赏?评论”:曾卓的《悬岩边的树》、流沙河的《草木篇》。在这一片“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一导入新课。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

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 ..的一项是()(2分) A.阔绰.(chuò)贮.蓄(zhù)玷.污(zhān )浑身解.数(xiè)B.迸.溅(bèng )枯涸.(hé)挑衅.(xìn )锲.而不舍(qì) C.倔强.(jiàng)拮据.(jù)污秽.(huì)锐不可当.(dāng) D.荒谬.(miù)罅隙(xià)真谛.(dì)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多姿多彩心旷神怡转弯抹角消声匿迹 B.明辨是非川流不息迫不及待阴谋鬼计 C.周道如砥遮天蔽日鳞次栉比皇失措 D.变换莫测流连忘返幅员辽阔谈笑风生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青年学子成长提供了价值准绳,也为高校教书育人提供了工作方法。百年清华__________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__________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才。__________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__________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A.见证铸就只有才 B.印证造就只要就 C.印证铸就只有才 D.见证造就只要就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在雨林区,砍伐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 ②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 ③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⑤然而这种做法效率极低。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④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①⑤②③④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2分) A.“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B.夏日的宿迁嶂山森林公园,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 C.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 ....,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D.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7.走近名著。(4分)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题

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20分) 1.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书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光阔的世界,一个苍茫的宇宙。古今中外他人的智慧通过文字 进入我们的视野,丰富贫瘠()的大脑,擦亮蒙()的眼睛,冷却急躁的情绪,抚慰 受伤的灵魂,浸润干hé()的心田,陶冶()高洁的志趣。 贫瘠()蒙bì()干hé()陶冶()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世先生同在桑梓。桑梓: ⑵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斡旋: 3.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 A.作揖(yī)星宿(ù)朔风(ù)悒怏(yì) B.纶巾(ān)羞赧(nǎn)秀颀(qí)忌讳(ì) C.轻佻(āo)荫庇(yīn)倒坍(tān)倥偬(cǒ) D.拮据(jū)恁地(nèn)带挈(qì)黝黑(yǒu) 4.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星临万户断璧残垣高谈阔论恃才放旷 B.味同嚼蜡君子固穷断章取意万籁俱寂 C.坦荡如砥妙手偶得纵横绝荡随声附和 D.与日俱增孔武有力不省人事衣裳褴褛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 A一座座新建的楼房,一排排电视天线,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 ....了。 B.我军识破敌人的神机妙算 ....,提前赶到了沪定桥,把他们消灭在河对岸。 C.看来,作者是怀着激动的心清,写下这行云流水 ....般的篇章的。 D.保育院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肥头大耳 ....,面红耳赤,身体棒着哩! 7.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羊脂球》 B.《周处》——刘义庆——《世说新语》C.《武松打虎》——施耐庵——《水浒传》 D.《三顾茅庐》——曹雪芹——《三国演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萧县郝庄初级中学李海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 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彩屏显示:MTV录相《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疏通难词、难句。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例.()汝.()魁.父()荷.担() 箕畚 ..()()孀.妻()始龀.() 智叟.()穷匮.()曾不若.() 亡.以应()一靥.()陇.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年且.九十②惩.山北之塞③指.通豫南 ④投诸.渤海之尾⑤始一反.焉③汝之不惠. 三、听朗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这一步骤,进一步解决生字难词,基本疏通文意)。 五、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讨论下列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彩屏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移山”的结果如何? 六、全班齐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课文写了哪些人? 明确: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 彩屏显示:愚公等人的人物速写画。 2.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 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 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空,一人读叙述做文字,“杂日”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5.从指导朗读人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妻和智良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资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总之,愚公真是“献疑”,智更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具不同的态度。 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