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的安全控制

养猪生产的安全控制
养猪生产的安全控制

养猪生产的安全控制

1.前言

我国加入WTO减轻了贸易壁垒对我们的限制,但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门槛却越来越高。

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又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设置了一道道障碍,因

此加入世贸后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挑战即是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我们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因为养猪企业做为企业,首先有其生产的安全性问题,而其产品又必然有食品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已有现成的经验:生产管理上IS09000的规范,HACC计戈U

的关键点控制以及芬兰LS02000质量控制链,荷兰的整体质量控制(IQC)体系,美国的猪肉质量保证计划(PQA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前,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养猪生产实施严格的安全控制,将大幅提升我们的

生产水平和商业信誉。

2.安全控制

2.1基础设施控制

养猪生产安全控制所需遵守的规则应是全方位的,首先从选址上看,除了保证水、电、路三通外,还必须尽可能让自己的猪群远离其它猪只(4公里以上),并

且不要太靠近猪只运输的交通干线,这可理解为同类是潜在的敌人,应尽可能地避开。

由于疫病可通过许多途径被带入一个猪群,所以一个猪场从布局上就必须设计

出防止其它猪只或动物进入, 并尽可能把通过其它渠道带入疫病的可能性减少到最 小。围墙、生产区及场区门口设消毒池、更衣洗手间、淋浴室、更衣柜、洗衣机、 喷雾消毒机以及门卫等,可以防止其它动物及未经许可人员所带微生物从进出通道 入场,但一定要规范管理严格把关,杜绝疏漏的发生。

另外,在猪舍设计上,在保证所有栏圈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尽可能为猪只提供

一个舒适卫生的生存环境,因为卫生条件是防止潜在疫病危害有机体生存的关键。

2.2人员及物品控制

由于无论任何时候,任何物体从外面进入场内时都会给猪群健康状况带来极大 的威胁,所以在硬件设施达标的前提下一定要设法控制猪场任何物体的随意出入, 防止包括场内人员等在内的移动物体自觉不自觉地将一些病原微生物带入猪群。

2.2.1各猪场应有清楚的标示,以便使每个进入猪场的人对此有清楚的认识,

从而减少潜在的威胁, 针对进入场内的不同类人可作出不同的规定, 对于参观者最 好谢绝,如果非参观不可,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他们至少 的猪

只,并且要让他们严格遵守场内的消毒隔离制度, 对他们用过

的衣、鞋进行清洗消毒。

对于场内员工,外出返场时必先经消毒通道消毒, 区隔离

48小时后才可进生产区。进入生产区前必须彻底淋浴更衣,换

上场内工作

服,洗手过消毒池,并且注意工作服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尽可能减少污染渠道。 另外,不允许场内员工自己在家养猪, 同时也不能去参观其它猪场, 当然也不

允许他们带家人和朋友到猪场场区, 更禁止任何人将肉或肉制品带入场内,

严格一 点说凡家属有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工作的人员不能在猪场工作。

至于其他工作人员(如民工等),也决不能让他们随便进入猪舍,应将他们将

要工作的区域用栅栏隔离起来,并且在他们进场之前必须让他们明确懂得场内规

则,确保遵守场内消毒隔离制度。

2.22对于人员以外的其它物体控制。饲料车、转猪车和场内使用物品是一个

24小时内未接触任何其它 绝不能随便走动,并且每次 然后更换衣服和鞋,在生活

例外,车辆可以从一个场到另一个场,从一栋猪舍到另一栋猪舍。并且司机还会下

车走动,当他们离开时,便会将这个场的泥土、粪便等污染物带到另一个猪场,即使入场前用消毒液将其冲洗干净,也仅是将泥块、粪污等打湿冲落在院子里或大门

口而已,由于消毒液不易浸透其内部,加上在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消毒剂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使这些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杂物有可能被猪场员工带入猪舍,从

而引发疫病的流行。所以对车辆及进场物品的控制也要严格把关。

如果饲料罐车,饲料车等必须出入的首先要彻底喷洒车体消毒,静置10分钟后,再经过消毒池入场,如进入生产区须再消毒一次,驾驶员入场区和生产区必须

严格控制不准出驾驶室,否则必须下车\'踩、洗、换\',并且要用消毒剂对驾驶室

内外部都进行喷洒方准入场,并且车上其他人员在场内不准接近猪舍;运送物品外

来车辆所载物品需经喷雾、擦洗、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对外包装认真消毒后,卸在场门口或围墙旁边的仓库内,然后用场内消毒过的车辆转运入场,如果进生产区需

对外包装消毒再消毒一次,进入猪舍的物品需拆至最小包装,视其防潮性质可以采

用直接擦洗或浸泡消毒;运猪车必须停在围墙旁以便将汽车和司机隔离在场外,并且在外部车辆离开后,立即对所停留场地进行严密的消毒。

场内供应的饮水应为氯处理过的深井水。

2.3生物控制

在连续饲养的猪舍内,微生物会逐渐沉积下来,病原微生物可以多种方式传播给猪只,最常见的方式是经异源猪只或人传给猪。

\'生物控制\'的隔离措施就是控制场内动物(包括人员)的流动,对必须流动的要有详细记录,以备将来出现问题时,结合不同疫病的潜伏期,来追查将病原带入场内的可能带菌途经与方式。

具体到场内,就是严禁场内外动物如猪、狗、鸟类等的流通,因为它们的存在将疫

病传染给猪或替猪传播疾病的可能:

鸟类:特别是候鸟,是疫病(如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播者,它们常常可以从一个猪场飞到另一个猪场,有时甚至是远距离的,并且由于其接触猪只的饲料、粪便等,而将其带到另一个猪场,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所以必须加以控制,尽可能减少其入场的次数和数量。

狗:可传播许多疾病给猪只,特别是当它们在场内到处转悠,甚至采食病死猪,

以及从外面带入肉食等而有剩食时。

猫:由于猪场内老鼠几乎无法根绝,猫也可能会追踪老鼠而涉足猪场,它们串场会传染一些肠道疾病而引起猪只腹泻,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如弓形体等)也会给猪只带来很大的威胁。

老鼠:有一定的迁移性,它们不仅吃掉许多饲料,咬坏物品,还会传播很多疫病,如弓形体病、螺旋体病等,可以每月在猪舍周围及舍内各角落投放鼠药定期灭鼠。

蝇:由于其繁殖快、流动性强,有的猪舍(如分娩、保育舍)一年四季不断,并且会传播多种消化道疾病,污染饲料等,也应尽可能控制。

蚊:可传播一些病原微生物(如乙脑病毒、附红细胞体等),影响猪只休息,也应作为控制重点,特别是消除其滋生地,也可在窗口和门口用纱窗阻挡鸟类和蚊蝇进入,猪舍及其周围在夏秋季节每两周喷灭蚊蝇药一次,作为控制方法。

另外,在猪的生长过程中,其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其不同来源的同类,如果是烈

性传染病,1头异源猪便可引发整群发病,就是疾病状况不同的猪混群也有个健康匹配的问题,所以要尽可能避免让场内的猪与其它猪只有任何接触。

场内人员控制已如前述,需注意的是对场内流动人员如:电工、维修工等的流

动也应充分调动加以限制,切实落实消毒制度。

猪场的生物控制除控制其它动物入场外还应考虑一定的空间距离,以便尽可能

减少其它动物及病原微生物对场内猪只的威胁。

2.4种猪引进,换代与训化

种猪是一个猪场的基础,其对一个猪场的发展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引进与补充换代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虽然不同猪群的猪相对来讲是猪群疫病侵入的最大潜在威胁,但我们却又不得

不引种,所以决定从什么地方引种也是保持猪群健康的一个主要方面。

每个猪场都有其自身的微生物群系,无论什么时候把猪引入场内都违背了健康

匹配的原则。会从其它猪场把疾病带进来,病原微生物群体就会混合在一起,使疫病爆发的危险增加,这通常是引起疾病爆发的潜在因素。从多处引种会使这种潜在

危险增加,为减少危险,应制定一个计划并有组织地进行,使种猪分配体系将病原

微生物群体混合的次数减少到最少,也就减少了疫病发生的危险,这里需要注意的

就是只从了解健康状况较好的猪场引种。

引种后下步工作就是经过一定的方式让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此适应训化过程

必须持续至少四周,并且无论引种的多少都应坚持适应训化过程。

1)隔离:计划引入场内的猪只必须先用一栋隔离猪舍饲养、观察,以便减少将新的疾病引

入到现有猪群的危险。

2)接触训化:让引进的猪只接触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每天从产床上将粪

便运到隔离舍猪栏内,让引进的猪吃掉,使其慢慢适应现有微生物群系。两周后将

计划淘汰的母猪迁进临近猪栏里,与引进的猪只隔栏接触。

3)应用药物:对引进种猪基于健康原因,而开展的预防接种和预防性投药处

理也应有计划按时进行。

4~6周的隔离训化期结束时,如果引进的种猪仍健康无病便可投入使用。

2.5预防接种计划

接种的目的是为了使被接种猪建立针对某些疫病的特异性免疫体系。

对某一种疾病来说,在发生感染之前进行免疫接种较使用抗生素经济有效,因为抗生素常常掩盖一些其他问题,并且抗生素会由于病原微生物抗药性的产生而失

去作用,使损失增加。

在疫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单一病原微生物一般不会引发,多为多种病原微生

物协同作用而致病。只是其中有主次之分,免疫接种便是将去掉致病性的小剂量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制品注入猪体内,使猪产生针对于此的免疫体系,即产生免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