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稿

北京—张丹(331867541) 19:38:06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徐斌艳教授认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细化,它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本人认为,无论大家的观点如何,有几点是共同的:

第一,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第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第四,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本人认为,无论大家的观点如何,有几点是共同的:

第一,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第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第四,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这里就有几个关键词:学生现实、数学活动、思考和反思。特别要设计好的数学活动。

这里列举两个例子。

第一,数数活动。比如“数数”的活动,仔细思考,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对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有所体会,可以体会一一对应的原则。不仅仅是对于数的认识,学生在数数过程中还为数的比较大小,加法(往后数)、减法(往前数)、乘法(几个几个的往后数),除法(几个几个的往前数),甚至是数排列的规律等奠定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发去北师大五年级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在比较图形面积的活动中积累比较方法的经验:数面积单位、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过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图形的割补、图形的拼接等。

所以,对于一线老师,我觉得有三件事情是值得做的:

第一,积累好的案例。

第二,认真地研究学生。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其中是否存在着经验。第三,探索经验形成的途径。一般说来,要经历:“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首先,需要经历,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是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这里反思和迁移是重要的。比如,我在国外教材中看到过这样的问题:”今天你学习的方法在以前哪里用过?今后可能用到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帮助学生实现迁移。

下面,谈谈基本思想。

在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

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

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

笔者认为基本思想这一层面是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

处于下一层次的还有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在数学思想之下统领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对于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对数学基本思想要熟悉,心里有这根弦。作为研究,可以研究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

限于篇幅和时间,这里不好列举大的案例。感兴趣的老师,我最近要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上面有比较丰富的一线老师们的案例。

下面说说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里关键和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地方进行的”单元情境+提出问题“的试验。

对于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大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大情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的内容。

有的老师在学生学习之后,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的可以研究的问题,这也很好。比如,在一次小数的认识学习后,我就鼓励身边的小组学生提出想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纷纷提出了“小数点的作用是什么”“小数为什么要叫‘小’数”“不是十进分数的分数能否化成小数”“小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等。

并且他们对于“小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是片段:生1:我觉得是无限大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能举个例子吗?

生2:比如说,10000.1比10000大;再多就是100000,100000.1比100000大;再多就是……一直可以再多,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

生3:我觉得自然数有多大,小数就有多大。因为,自然数的基础上可以再加一个小数,自然数是无限大的,小数就是无限大的。

生4:我补充,1亿加上0.1就比1亿大了。

生1:小数是在自然数上“附加”的,所以如果自然数是无限多,小数就应该无限大。(大家都表示同意)

这里特别有两句话,提醒老师们注意:

第一,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

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路径,教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供大家思考,遇到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后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可以

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第二,要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这句话是史宁中教授的,我觉得很形象。

比如,小学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去测量,然后用周长去除以直径。学生就没有“从头思考”,为什么要用周长去除以直径?

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能可以到与直径或半径有关,因为直径等于2个半径,所以可以只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那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类比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呢,不妨测量以后相除看一看。

这个例子,我昨天在家里和我的儿子试了试,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进一步,我又鼓励他思考,接着要想什么。

他说,要想为什么我测了以后不是3倍多,为什么数学家就能得到这么准确的值。

还可以问,为什么是3倍多而不是2倍多。

多么可爱的孩子。

时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进入到核心概念的讨论。

《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核心概念反应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与《实验稿》相比,在这10个核心概念中,有一些是新增加的: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

有一些是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

有一些是保持了原有名称,基本保持了原有内涵: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进一步,这10个核心概念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主要体现在某一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数与代数领域,空间观念主要体现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在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二层,体现在不同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包括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第三层,超越课程内容,整个小学数学课程都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

《标准》去掉了原来《实验稿》中对于数感描述中与运算有关的某些内容,将其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运算能力。

《标准》将数感定义为一种感悟,这既包括了感知、又包括了领悟,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思维。

《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的估计。

数与数量,实际上就是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既包括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中,对于数量之间共性的感悟;也包括在实际背景中提到一个数时,能将其与现实背景中的数量联系起来,并判断其是否合理。

比如,曾经有一个例子,一位学生看见某一博物馆的介绍资料中提到“7000平方米森林中生活着两只东北虎”时,发现了其不合理处,原来应该是“7000平方千米森林中生活

着两只东北虎”。

有关估算,我下面还要谈到,这里不赘述了。

由上面对于数感的理解不难看出,发展学生的数感,需要创设情境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对于单位数量(比如1平方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需要能从多种角度来表示一个数,比如,0.25就是1/4;还需要对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有所感悟,比如0.49比1/2小但很接近,1.3介于1和1.5之间。

2.运算能力

如前所述,运算能力是《标准》新增加的核心概念。

《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和算正确;而会算不是死记硬背,要理解运算的道理,还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等。

3.符号意识

首先,《标准》将“符号感”更名为“符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一条强调了符号表示的作用。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这一条,强调了“符号”的一般性特征。

因为用数进行的所有运算都是个案,而数学要研究一般问题,一般问题需要通过符号来表示、运算和推理。因此一方面符号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通过符号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具有一般性的。

4.空间观念

除了将《实验稿》中最后一条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外,《标准》对于“空间观念”的阐述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说法。

5.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标准》中新增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6.数据分析观念

《标准》将“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点明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进一步,“数据分析观念”更加突出了统计与概率独特的思维方法: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7.推理能力

《标准》和《实验稿》一样,强调了“获得数学猜想——证明猜想”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

《标准》首先说明了模型思想的价值,即建立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小学阶段有两个典型的模型“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有了这些模型,就可以建立方程等去阐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就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问题。

《标准》还进一步阐述了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步骤可用如下框图

来体现:

限于时间关系,需要进入到第二阶段,讨论了,第一阶段先讲这些,抱歉。

漳州—陈瑞林(461812946) 20:41:00

张教授,您辛苦了!有关“基本思想”有两点困惑,请教您好吗?

北京—张丹(331867541) 20:44:39

讲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首先点明了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图形,既包括立体图形也包括平面图形。

同时,《标准》分为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四个线索,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刻画图形,包括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

同时,这四个线索也体现了研究几何的几种方法:综合推理、度量、变换和坐标。在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概念、性质等体系,也就是“几何”的内容。

简单说,图形是几何的研究对象。

再回答一个,删减的内容:

对于数与代数,《标准》在这部分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在一些局部做了调整或修改。主要包括:

1.明确了在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第二学段“了解自然数”。实际上,目前在小学教材中也包括了这些内容。

2.某些表述更加清晰、准确。比如将“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改为“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3.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只要求知道算盘上是如何表示多位数的,感受算盘作为我国重大发明的意义。

插一个问题,算法多样化并没有弱化,在课程标准中,仍谈提出了”经历和他们交流各自方法的过程“,就是鼓励算法多样化。

对于图形与几何,《标准》在这部分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在一些局部做了调整或修改。主要包括:

1. 在第二学段,去掉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放入了第三学段。

2. 进一步明确了“观察物体”的要求。

对于图形与几何,《标准》在这部分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在一些局部做了调整或修改。主要包括:

1. 在第二学段,去掉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放入了第三学段。

2. 进一步明确了“观察物体”的要求。

《标准》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学段删除了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内容,第二学段把原来的三条要求减少为两条,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现象,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的描述。不要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对于统计内容回归传统,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标准》更加解释了统计的本质:数据分析,强调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这点和《实验稿》是相同的。

只是知识上稍有调整,思想和观念上没有降低,。

对于中位数、众数等,一定要注意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之一: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因此,统计学对结果的判断标准是“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个判断原则,防止简单地给出“对错”判断。下面举一个值得商榷的案例。

教师在课上要求学生根据两个同学的平时练习的数据,选择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参加比赛。这两个同学,甲同学成绩不稳定,但有一个最好的成绩;而乙同学,虽然最好成绩不如甲,但成绩比较稳定,并且平均成绩高。

经过引导,教师要求学生应该选择乙同学作为选手。

这个案例反应出教师希望给出一个明确的“对错”判断。实际上,选择甲、乙都有道理。如果是射击比赛,需要计算每一轮射击成绩的总和,可能选择乙作为选手;如果是跳远比赛,需要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成绩,那么就可能选择甲作为选手。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适当的呢?下面也给出一例。

11名男同学100米跑的成绩如下:

13秒2 17秒13秒5 15秒8 12秒17秒1 16秒7 15秒6

17秒16秒6 16秒7。

学生能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秒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6秒6。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如下问题:

(1)如果选择参加一项比赛,希望有一半的男同学可以参加,选择哪个成绩作为标准?(2)如果希望确定一个较高的标准,选择哪个成绩作为标准?

(3)如果需要确定一个标准,你如何确定?为什么?

分析第一个问题,希望有一半男同学能够参加比赛,选择中位数作为标准;第二个问题可以用平均数作为标准;第三个问题学生首先自己确定标准,根据标准进行合理的选择。

其实,我认为《标准》和《实验稿》的精神是一致的,在关注变化的同时,我们要关注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实际上就是对于数学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关怀。

总之,我们需要培养一个真正健康的任,真正有自己想法的人。

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学会反思。

要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要思考它,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思考的核心是什么,思考的主线是什么,能启发哪些新的问题。

当然,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面对可能遇到的艰苦。其实,当我们认认真真走过十年、甚至更多年后,当面对曾经的努力和困惑,会有一种坦然和幸福。心向往之!

顺龙江实小四凤(195629030) 20:52:47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段

1.增加“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教师讨论)

4.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

新课标将第一学段的统计图、平均数的学习移到了第二学段,将第二学段的中位数、众数移到了第三学段,是教改的新进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篇)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让我收获颇丰。通过这次学习,我得到了很多收获,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课程标准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遭到要不断的学习,建立毕生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建立毕生学习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加入WTO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参与,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时时给自己"充电",进步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是“一桶活水”。所以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建立毕生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没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入理解新课标,以不变应万变。 从课标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正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课标经过了10年的不断实践

总结比2001版的新课标有了以下八点变化:1、整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3、基本理念的变化; 4、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5、“双基”变“四基”;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留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基本理念的变化,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它夸大的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比2001版的说法意义更加广,它不但取得了数学知识,还取得了数学思想,这对一个人的毕生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毕生学习,毕生研究,才能超出现在,走向未来。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收获颇丰。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熟悉和体会。其中感慨最深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成“四基”,由原来过量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构成转变成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遭到这次课改绝不单单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全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本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方案

广东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 (茂名班)培训方案 一、培训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教师法和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培训“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精神为指导,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通知》的要求,遵循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坚持按需施教,学研、学用相结合,认真组织培训,全面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训要求 通过采取集中培训、教育考察,利用远程教育手段进行跟踪指导和开展教育科研等方式,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阔教育视野、增长新知识、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其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1)确定素质教育的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具有坚实的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2)认真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数学新课程实施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以案例教学为基础,解决教师在实施数学新课程过程的问题和困惑。 (3)学习教育科研知识,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显著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4) 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提供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使培训对象的教学反思,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5)掌握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利用“信息网络获取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理论信息,”掌握课件制作技能。 三、课程内容(第一阶段共124学时)

(一)理论与技能(共80学时) 理论与技能,主要着眼于帮助中学数学教师加强理论文化素养,拓宽学术视野,重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更新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善于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获取信息;提高职业成熟度,增强数学学术研究和自我提高能力。 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教育理论课(16学时)、学科课程(52学时)、现代教育技术(12学时) 教育理论课(16学时) 学科课程(52学时)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_全面__、_持续_、_和谐__ 地发展。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_动手实践__、自主探索__与__合作交流_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___与_合作者__。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_知识与技能_、数学思考、解决问题___和_情感态度_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5、《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6、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选择题(1-5为单选,6-10为多选)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 )的过程。 A. 生动活泼的 B.主动的 C.富于个性 D.被动的

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 认知发展水平 B.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A,B,C)。 A.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0、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 D统计观念 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案例分析: 《找规律》片断描述: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大家看,学校板报的花边被淘气的小朋友擦掉了一些,你能把他补充完整吗?它们按什么规律来排列?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条更漂亮的花边?用你们的图形学具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花边,摆完后全班同学离开座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去参观其他组同学的作品,然后交流汇报:你最喜欢谁摆的,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生1:○○□□□○○□□□,我是按2个圆形3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摆的。生2:我是这样摆的,○□○□○□ 。。。。。。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对于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的看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9月19日教培中心组织了新一轮的培训学习。内容是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说明、在线研讨等。薛老师作了详细的解读说明,使全旗的初中数学老师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本人通过学习了这个新课标,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了解到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 (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第二、了解到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2)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6)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7)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第三、知道了本次数学要求从“双基”变成了“四基”。既: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第四、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①.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学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得科学。 数学素养就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得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与学习中所需要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得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可替代得作用。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得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发展。义务教育得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重要得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得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得数学教育,不同得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得需要、数学得特点,要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得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得形成过程与蕴涵得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得选择要贴近学生得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得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得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得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课程内容得呈现应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3.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有效得教学活动 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教师 就是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 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得数学思考,鼓励学 生得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得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得数学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就是一个 生动活泼得、主动得与富有 个性得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同样就是学习数学得重 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得 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得 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得经验 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启发式与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得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 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 得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得主要目得: 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 学习得过程与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应 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得 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 得结果,也要重视学习得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得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情感 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得发展对数 学教育得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得 影响。数学课程得设计与实 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 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得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 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 得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 丰富得学习资源,把现代信 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 解决问题得有力工具,有效 地改进教与学得方式,使学 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 得、探索性得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得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 生数学学习得特点,符合学 生得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 学本身得特点,体现数学得 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 能得数学结果得同时,重视 学生已有得经验,使学生体 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 结果、解决问题得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 下。 (一) 学段划分 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 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 目标与过程目标。结果目标 使用“了解、理解、掌握、 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 等术语表述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 个部分得课程内容:“数与代 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综 合与实践”内容设置得目得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 得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应用 意识与创新意识,积累学生 得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 现实问题得能力。 “数与代数”得主要内 容有:数得认识,数得表示, 数得大小,数得运算,数量得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 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 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得主要 内容有:空间与平面基本图 形得认识,图形得性质、分类 与度量;图形得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与投影;平面图 形基本性质得证明;运用坐 标描述图形得位置与运动。 “统计与概率”得主要 内容有:收集、整理与描述数 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 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 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 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得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 发生得概率。 “综合与实践”就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参与为主得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得教学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 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 重发展学生得数感、符号意 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与模型思想。为了 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得 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重发展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创 新意识。 数感主要就是指关于数 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 果估计等方面得感悟。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 活中数得意义,理解或表述 具体情境中得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xxx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针对我组教师实际情况,为切实做好的我校数学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特制定如下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使我校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施新课程的素养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校数学教师 三、培训措施: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1、通读数学新课标、领悟其思想理念,抱着“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了解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提高自身综合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更多的数学专业知识,用新课标为依据和准绳来衡量自己,指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

务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2、细读精读教材、教参,把握好所教教材的重难点。 除了通读新课标外,更要细读教材,精读教参,因为它们是具体指导我们怎样教好每一节课。要想上好课,保证教学有一定的质量,细读精读教材、教参是必要的途径,它们尤如盲人的拐杖。 3、除按学校要求进行业务学习外,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自己作用较大的业务学习,如细读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从中学习别人的可取之处,品味一些教学论文,或教学方法、技巧导读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与质量。 4、每周进行数学基本功练习,并在教研活动时请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进行难点讲解。 (二)科组成员齐心协力,做好帮扶工作。 科组成员齐心协力,做好帮扶工作。我们发挥科组中每位老师的力量,摘取每位教师的优点而对业务能力较弱教师进行帮扶,而是多对一,多个有经验的老师带一个老师。注重教育全体老师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在各方面遇到困惑或难以解决又或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多与有此类经验的老师请教,保证各个老师在教学质量及自身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尽早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三)做好一对一的跟踪培养工作。 不管有多少同伴对业务能力较弱教师的帮扶,总要有一个牵头组织者,组织和督促老师的各方面学习情况。于是我们定了次仁老师与昌觉老师结队、尼玛老师与次白老师结队。结对老师要及时了解所帮扶老师的最新动态,使其有目的有计划地踏实进步。同时又要多多鼓励帮扶老师的点滴进步,使其感受到科组内的温暖以及体会到在专业成长中成功的喜悦。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 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强调:——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 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二、多选 1. 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学校、教导处的工作意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深入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紧紧抓住“发展、提高、统筹、服务”四大要素,根据我校教育工作要求与目标,积极开拓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提高学校数学教育的总体水平。 2、加强教科研意识,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 3、教科研一体化,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整合的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青年教师崭露头角。 三、工作要点

1、提高教师素质,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加速对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十年内新教师上好教学汇报课。 2、定期举行教研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每位数学教师逐步建立各自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切实抓好教学检查、质量分析等教学工作环节。继续实施随堂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严格按照计划活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讲实效,不搞花架子,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和内容四落实。 4、规范教学行为。布置的作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兴趣;符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其精神,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并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大力开展并规范教研组建设,认真进行教材研究,落实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各环节。 6、贯彻《教育管理规程》及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认真落实五认真、教学常规,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认真备课,逐步提倡书面化备课,继续加强教学反思这一环节。 7、加强对各班教学质量监控,积极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期中期末对各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抽测,实行教改分离制度,并认真分析记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数学课标的培训学习,经过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一起探究,不要怕丢面子。有学生问我猫是怎样睡觉的,我还真不知道,于是我叫他查找资料,请教家里养猫的同学,我也去找,我不能留给学生一个“?”。后来他果然找到了并告诉了我,我仍装做不知,看着学生好为我师的样子,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四、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师的成功。在教学中,我先学生之忧而忧,为学生之乐而乐。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会提问,我感到欣喜;学生能自己主动阅读,写笔记。我为他高兴;学生在运动会上获奖,我为他欢呼;我学着做一个伯乐,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我试着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压力,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自由、崭新的天空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改变,改变学习的方式,改变思维的方式。为此,我愿意学习,汲取,探索,在学习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_9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论试题 1、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五大类;《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判断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改编教材() 2、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 () 3、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 4、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察。 ()小组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 1/ 20

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准》明确了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做出相应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9、《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0、在评价中,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1.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谈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方面来进行。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定,小学低年级主要开设(品德与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 新方法,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 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完整版)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学段目标 (6)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 第一学段(1~3年级) (8) 一、数与代数 (8) 二、图形与几何 (10) 三、统计与概率 (11) 四、综合与实践 (11) 第二学段(4~6年级) (11) 一、数与代数 (11) 二、图形与几何 (13) 三、统计与概率 (14) 四、综合与实践 (1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 一、教学建议 (15)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建议 (2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3) 附录 (36)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6) 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7)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方案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方案 根据长治市教育局教师研修精神,我县将通过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为了使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特制定如下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我县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研为先导,素质教育为核心,教学案例分析为突破口,立足本校、夯实基础、面向课改、力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扎实、有效地开展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为时效性,达成教育教学的特色化,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促使广大教师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掌握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实施新课程能力。坚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法,有效灵活的教研重点指向课堂,着重抓好集“备好课、上好课、说好课”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四、培训内容 整个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与技能培训;(2)实践与参观学习。 附:培训安排表

五、纪律要求

1、本次活动历时8天,从8月15日至8月28日。上午8:00-11:00,下午3:30-6:30.所有教师按时参加各项研修活动,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特殊事情需向学校主要负责人履行请假手续); 2、积极参加到活动来,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的各项任务; 3、在活动中要积极主动,在主持人的带动下,要主动地发言交流,主动的参与互动,主动地申报展示,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研修意识; 4、认真记录,认真撰写各项交流材料,包括最后一篇研修心得,活动结束后统一上缴到学校,做资料保存;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 “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

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