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摘要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经典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这五个时期以及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和前期Ⅱ的染色体形态。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了制片、染色技术。

关键词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1.2试剂:改良苯酚品红。

2.1.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 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 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染色等。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Ⅰ:冰醋酸:乙醇=1:3(应用最为广泛)。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加入1-2滴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时间一般为

6-10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Ⅰ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Ⅰ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Ⅰ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 结果观察

实验镜检结果如下列图所示。

图1偶线期(10×40) 图2 偶线期(10×40)

图3 粗线期(10×40) 图4 双线期(10×40)

图5 终变期(10×40) 图6中期Ⅰ(10×40)

图7 后期Ⅰ(10×40)图8 末期Ⅰ(10×40)

图9 前期Ⅱ(10×40)

3.2 结果分析

从观察的结果来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内的不同阶段基本都能找到,同时还能看到后期I和末期II的精细胞。以下是对图片的分析:

(1)细线期(图1所示):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图2所示):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3)粗线期(图3所示):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图4所示):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5)终变期(图5所示):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7)中期I(图6所示):各二价体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丝微管与二价体着丝粒相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朝向两极,此期二价体仍可见交叉联系。

(6)后期I(图7所示):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8)末期Ⅰ(图8所示):染色体移到两极后聚集在一起,并逐步解螺旋而恢复到染色质状态。重建核仁、核膜,进行胞质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9)前期II(图9所示):与末期I紧密相连,时间短暂。从形态上与末期I相似。

其他时期(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未能在视野中找到,一小部分未能分辨清楚,同时也影响了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分析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1)在观察中发现部分细胞染色不深甚至未染色,原因可能是染色的时间控制得不好,染色不足。

(2)部分细胞重叠很严重,可能是由于压片力度不够,并且在显微镜的使用上要更加注意,合理利用光圈等以减少不利影响。

(3)观察到有细胞破碎的现象,可能是敲打力度过大,或是压片时发生滑动所致,压片力度控制的不均匀。

4.讨论

4.1 注意事项

(1)在取材时,精巢小管的量不宜太多,应选取比较圆润的、分裂旺盛的。

(2)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防止细胞破裂。

(3)在实验过程中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蝗虫细胞时,会发现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4)前期的细线期、偶线期并不十分明显,而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每个时期有各自独特的特征。粗线期的染色体粗且短,染色体基本都能数清,配对的染色体实为两个二分体紧靠在一起,结果为一个四分体。双线期进一步缩短,同源染色体开始排斥,相互分离,分离时可能有一两点扭在一起。终变期同源染色体进一步浓缩变短,各种二价体形状更加明显。(5)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时期的细胞要明显少于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时期的细胞,且不易观察。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4.2 总结反思

(1)在取材时,第一次取的精巢小管数量太多,细胞重叠较严重。在之后几次的制片中,取的精巢小管数量合适,得到了理想的实验结果。

(2)根据观察发现,染色体之间不是很分明,很难数清条数,这在分辨时期上带来了一定难度。并且可能导致了结论的错误。

4.2 扩展讨论

(1)精巢样本可以再乙醇中存放较长时间,染液要提前配制,可以长期保存,待到使用前再稀释。染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玻片标本的好坏。要特别注意染色液不能太多或太少,不能让玻片上的材料干掉。

(2)如果采用冰冻揭片效果会更好,即在染色前先压片置液氮罐内快速冰冻后,用刀片揭去盖玻片,然后,置载玻片于室温下,无尘处自然干燥,再用吉姆萨(Ciemsa)染液染色。干燥后以中性树胶封片,制成永久玻片标本,以供后续观察。

(3)在观察时应注意,蝗虫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为XO 型。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单独的染色体就是X染色体。

参考文献

[1]杨大鹏.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遗传学实验,2010年1月第十三次印刷.

[2]刘梦豪, 赵凯强, 王雅栋, 杨梦平, 赵宁宁, 杨大祥.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识别.遗传,2012, 34(12): 1628-1637.

[3]陈娟.蝗虫精巢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中国科技信息,2006,23:182-183.

[4]减数分裂.百度百科.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教案【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二、方法步骤 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低倍镜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 的。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 绘图: 三、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总结归纳】★★★ 1. 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 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象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 间期:看不到染色体; 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 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 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 二、探究创新 1.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应该选择植物哪个部位细胞? 2.你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这一做法能够成立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典例解析】 例1:蝗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用该蝗虫的精巢做成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 ( ) ①1N ②2N ③3N ④4N A、② B、①② C、①② ④ D、②③④

蝗虫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四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并熟悉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变化,为研究遗传基本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2、学习并进一步掌握动、植物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 在高等生物里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先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n)。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一种连续二次的减数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n)或精细胞(n),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n)与三个退化的极体(n)。再经受精作用,雌、雄配子融合为合子,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这样,在物种延续的过程中,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详细地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组成和染色体的鉴定和分析等,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和细胞学基础。并可导致了各种遗传重组的发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实验材料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幼穗,短角斑腿蝗(Catantopsbrachycerus)精巢。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 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广口瓶等;卡诺氏固定液(Carnoy's Fluid)、45%醋酸和改良苯酚品红等。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小麦花药压片标本的制作与观察 1、取材 当大田中的小麦处于孕穗早期时,选取旗叶叶耳与其下面一叶叶耳之间相距1~2cm的主穗,剥去外部叶鞘,剪下幼穗,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24h后用70%酒精换冼两次,保存在70%酒精中。 2、压片 从70%酒精中取出一段幼穗,剥下一朵颖花,置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剥开内外颖,将花药剔出(花药长度以1~2mm为宜),在花药上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3~5min,然后持解剖针横切花药成2—4段,再用针头轻压,使花粉母细胞从花粉囊中挤出,尽量挤净,弃去药壁碎片,盖上盖玻片即可在显微境下观察。盖上玻片时,不必施加压力,有多余的染液时,可用吸水纸吸去,但加上玻片后,不能来回移动。若染色太淡,可在盖玻片边缘加一滴染液,让它渗进去继续染色并进行烤片,静置1~2分钟再压片,即可获得较清楚的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 时明辉(薛敏) 10级生科3班 学号:201000220069 时间:2012/9/15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前期I: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I 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图一、细线期图二、偶线期

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

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本节教学是安排在“通过模型建构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的一节实验教学(将第二小节“模型建构”活动前移),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炼问题,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为综合类遗传题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都围绕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展开。 (一)复习导入 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进一步夯实学生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与掌握,并结合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以直观化的观察展开并过渡到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学习和讨论。 (二)进入实验,表达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师适时指导,听取并参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质疑、讨论,及时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表扬,鼓励同学间的进一步探究活动,并适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纠正与协助。 (三)讨论探究,突破重难点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及疑问,与其它小组共同分析、争议,求得相应的答案,师适时穿插反问、肯定与补充,使同学生们在质疑与解惑的过程中,强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的行为变化。 在此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分析: 情况(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分析:没有将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衔接在一起,对于减数分裂的基础掌握不扎实。如: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发生,其染色体行为特点会出现散乱排布、着丝点排列于中央赤道板位置、着丝点一分为二使两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等现象。 策略: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归纳分类。教师结合CAI动画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及减数分裂动态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强化了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等行为变化

蝗虫精巢观察实验报告

168615140001 高熹2016年9月13日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蝗虫精子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学习并掌握制备蝗虫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及材料 1.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针 2.实验材料: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预先取好的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取2-3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 2.以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20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 3.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包三层,后用拇指使劲按压,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五、实验结果 1.细线期,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 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6.后期,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六、思考题 1.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防止细胞破裂,压好片后不要移动盖玻片。 2.可观察到到细线期的分裂相最多,因为大量的细胞在做分裂准备,故细线期的最多。 七、反思 有一片子压片力度不够,造成了在观察的时候部分区域的细胞重叠现象严重。还有一片子颜色较浅,分析应该为染色不充分导致的。

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遗传学实验实验项目: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制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掌握动物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装片的制作技术。 2.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动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1.减数分裂包括连续两次的细胞分裂阶段:第一次分裂为染色体数目的减数分裂,第二次为染色体数目的等数分裂。两次分裂可根据染色体变化特点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于第一次分裂前期较长,而且变化复杂,故前期又分为五个时期。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会发生联会、交换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由组合,最终分裂成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四个子细胞。 三、实验材料 蝗虫精巢、甲醇、冰乙酸、改良品红染色液等。 四、实验步骤 取材固定保存染色压片镜检 五、实验结果 图1 处于减数分裂偶线期的蝗虫精巢细胞图2 处于减数分裂粗线期的蝗虫精巢细胞

图3 处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蝗虫精巢细胞图4 处于减数分裂终变期的蝗虫精巢细胞 图5 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Ⅰ的蝗虫精巢细胞图6 处于减数分裂中期Ⅱ的蝗虫精巢细胞 图7 处于减数分裂后期Ⅱ的蝗虫精巢细胞图8 减数分裂终变期的蝗虫精巢细胞绘制图 (10x40)

六、 思考与分析 1. 叙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图9 减数分裂中期I 的蝗虫精巢细胞绘制图(10x40) 图10 减数分裂中期II 的蝗虫精巢细胞绘制图(10x40) 图11 减数分裂后期II 的蝗虫精巢细胞绘制图 (10x40)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哪个时期?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比较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在制备染色体标本过程中的区别。 植物细胞间具有果胶层并有细胞壁,因此在对其进行其他操作前要先除去果胶层并软化细胞壁,才可以对植物组织进行顺利的压片操作,此外在制备过程中,应对于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处理,因而在进行染色等处理时其方式和所需时间均有所不同。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供参考)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作为细胞有丝分裂理论知识学习的延续,本节课是以实验方式来具体学习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通过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理论课时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的主动性较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实验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2.形成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养成协作精神; 2.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的思维品质; 3.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为8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用具。显微镜等。 3.材料。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4.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通过查阅资料和实物操作,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40min)。 八、教学过程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观察 姓名 摘要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蝗虫精巢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具有易采集、操作简单的优点。实验中选取蝗虫精巢小管,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特征。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同时我们掌握了制片和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由此形成染色体数为单倍体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可在后代细胞中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在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是生物体性状变异的重要来源。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则可能导致遗传畸变。蝗虫在生活中常见,容易采集,而且取蝗虫精巢操作简单。蝗虫的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此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夏末秋初在野外田间捕捉的雄性蝗虫,,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取出蝗虫,剪去翅膀和后肢,用手术刀沿腹部中线轻轻挑开腹部,取出腹腔中的两个精巢——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黄色组织块或将捉到的雄性蝗虫用剪刀剪去头胸部,然后在腹腔两侧各剪一刀,掀开背板,取出消化道背面的两个精巢。 2.2.2固定 取出的精巢立即浸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24h,用95%、855乙醇各洗2~3次,分离精小管浸入70%乙醇,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使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状态。将生活的细胞固定以后,将有利于后

实验二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与观察

【实验项目】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与观察 实验二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与观察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掌握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方法,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了解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核分裂两次,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的数目变为原来的一半,雌、雄配子的结合就保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中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归路的论证,提出了直接与间接的依据。 〖实验材料〗 植物花及花序,性成熟的蝗虫 〖用具和药品〗 显微镜、剪刀、镊子、单面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等 卡诺氏固定液、石炭酸品红(或醋酸洋红)染色液、改良苯酚品红 〖实验步骤〗 (一)花药涂压法 1. 取材:选取适当大小的花蕾,是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关键步骤,减数分裂时的植株形态和花蕾的大小,依植物种类和品种不同,须经过实践记录,以备后来参考。通常应从最小的花蕾起试行观察,在花冠现色和花药变黄(或红、紫)之前为好。凡是白天开花的,可在上午7—10时固定。 2. 固定: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24h。固定后,保存在70%的酒精中,放入冰箱中冷藏供用。 3. 染色与压片: 1)取固定好的花蕾置载玻片上,吸去多余的保存液,用解剖刀及刀片解剖出一个花药,视花药大小横切为3—4段(纵切)。 2)加一滴染液,用解剖针轻压花药,使花粉母细胞从切口出来,静置染色5~10分钟,此时可从不同大小的花中连续取出几个花药,进行同样的染色处理。 3)依次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来回移动几次轻微加热,同时用解剖针轻微拨动花药以促进着色,进一步去除残存的花药壁,滤纸吸去多余染液。 4)加盖玻片,在盖玻片上覆以滤纸,用拇指均匀用力压下,勿使盖玻片移动或压破。 4. 镜检。先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粉母细胞,一般花粉母细胞较大,圆形或扁圆形,细胞核大,着色较浅。而一些形状较小,整齐一致着色较深的细胞是药壁体细胞,一些形状处于中间略呈扇形的细胞是从四分体脱开后的小孢子或幼小花粉粒。如形状较大,内部较透明并具有明显外壳的细胞则是成熟的花粉粒。观察到有一定分裂相的花粉母细胞后,用高倍镜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和特征。 (二)蝗虫精巢制片 1.取材和固定 野外捕捉成体雄性蝗虫,浸入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或摘去头部浸泡在生理盐水内。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实验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二、方法步骤 1. 调好显微镜,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用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 4.根据观察结果,尝试绘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简图。绘图: 三、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总结归纳】★★★ 1. 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成功的关键:掌握显微镜下区分减数第一次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注意事项:观察时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顺序,使用高倍镜时候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象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 3.减数分裂各个细胞时期的特点: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减Ⅰ前期:出现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赤道板位置;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减Ⅱ末期:染色体逐渐消失。【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 二、探究创新 1.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应该选择植物哪个部位细胞?

遗传学基础实验报告1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遗传学基础实验报告1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日期:2011年3月9日 一、实验目的 1熟练应用显微镜,并掌握染色压片技术。 2学习减数分裂及配子形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辨别蝗虫精子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二、实验原理(略)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雄性蝗虫精巢 2实验仪器:显微镜(Nikon,YS-100型)、解剖针、镊子、生理盐水、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擦镜纸、吸水纸。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解剖蝗虫(感谢勤劳的吴琼老师和助教在实验前已经将精巢取出,省去了该步骤) 2用解剖针将精巢分离,可见精细小管,取1-2根精细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将上面的水洗干净。 3染色:在精细小管处滴1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室温下染色10-15min。 4压片: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1-2层吸水纸,用一只手稳住载玻片和盖玻片以防止滑动,另一只手用一解剖针的针柄敲击盖片,使精细小管分布均匀。 5镜检:用4倍物镜找到大量细胞,换用40倍仔细观察。 6绘图:绘制2个处于不同分裂期细胞的分裂相。 7收拾整理仪器和材料。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 实验现象详见所附实验绘图 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该细胞染色体已经高度浓缩凝聚,变得粗而短,可以看到明显的交叉现象,有非姐妹染色体发生交换。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分辨的。但是图1中,出现了交叉互换的现象,而且交叉点也并没有明显分开,因此可以初步认定为粗线期。理论上说,该时期能够辨别染色体的头尾,方便进行染色体的计数。然而,事实上由于染色体的交叉,很难分辨别染色体。而且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会有一部分的覆盖,更难区分。 图2

高中生物 第2章第1节实验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第1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实验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实验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3.先用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绘图: 三、实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特点是: 四、实验评价 你觉得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或不足的体验? 误区警示 1.此观察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解析: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掌握镜下区别两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注意事项:尽量挑选质量

好的片子;观察顺序必须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2. 当用低倍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镜后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染色体,试简述其原因。 解析:主要原因有:没有调焦距;物象没有移向视野的中央;装片放反;高倍镜头损坏等。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 二、探究创新 1.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应该选择植物哪个部位细胞? 2.你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这一做法能够成立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巩固练习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 ( ) A.复制→分离→联会→着丝点分裂 B.联会→复制→分离→着丝点分裂 C.联会→复制→分裂→着丝点分裂 D.复制→联会→分离→着丝点分裂 2.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并排列于赤道板上,你认为此细胞处于 ( ) A.有丝分裂中期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含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减数分裂的间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4.请回答下列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________,四分体的出现发生在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在________进行的,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________,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________时。 5.下面是同一种生物三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请据图回答: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模型、多媒体设备。

高中生物 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 ...

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形态特征及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蛙血涂片、马蛔虫子宫切片和洋葱根尖切片、固定的蝗虫精巢。 二、器材和仪器显微镜、擦镜纸、解剖针、眼科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冰箱。 三、试剂 Carnoy固定液、70%乙醇、醋酸洋红染液、45%醋酸、二甲苯。 【实验内容】 细胞分裂对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生存,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生物体内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一、动物细胞无丝分裂的观察一蛙血涂片 (一)原理 无丝分裂不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鸡胚血细胞中也发现此现象,因为此过程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称无丝分裂(Ami—tosis)。其后无丝分裂又在各种动植物中陆续发现,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细胞中更多见,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否?及其分裂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蛙红细胞体积较大、数多,而且有核,是观察无丝分裂的较好材料。 (二)观察与结果 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处于不同阶段分裂过程中的蛙红细胞,核仁先行分裂,向核的两端移动,细胞核伸长呈杆状;进而,在核的中部从一面或两面向内凹陷,使核成肾形或哑铃形改变;最后,从细胞中部直接收缩成两个相似的子细胞;子细胞较成熟的红细胞小。 二、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一马蛔虫子宫切片、洋葱根尖切片 (一)原理 细胞有丝分裂(Mitosis)的现象是分别由弗勒明(Flemming,1882)在动物细胞和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18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核变化,染包体和纺锤体的出现,以及它们平均分配到每个子细胞的过程。 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中只有6条染色体,而洋葱体细胞的染色体为16条,因为它们都具有染色体数目少的特点,所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二)观察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马蛔虫子宫切片 取马蛔虫的子宫切片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马蛔虫子宫腔内有许多椭圆形的受精卵细胞,它们均处在不同的细胞时相。每个卵细胞都包在卵壳之中,卵壳与卵细胞之间的腔,叫卵壳腔。细胞膜的外面或卵壳的内面可见有极体附着。寻找和观察处于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变化,并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 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2.掌握制作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细线期染色质浓缩、凝聚成染色体,DNA还不能看出双线结构,染色体之间缠绕扭曲,无法计数;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二价体,比细线期要清楚,染色体比较细长,无法计数; 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可以看到交叉,基本能够辨别染色体头尾,可以初步计数;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得最短,可以看到染色体团块。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 实验用具: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解剖盘、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材料: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将已经取出的蝗虫的精巢中分离出两根精细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吸水纸 将上面的水吸净。 2.在精细小管的位置滴加1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在室温下染色10到15min。 3.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上两层吸水纸,用解剖针的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充分 均匀分散开,使细胞分散压平。 4. 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10×)观察,找到比较好的视野后转用高倍镜(40×)观察。分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特别是前期的各个时期,绘制所看到的分裂时期的图。 五、实验结果 1.取材: 我们取的是已经准备好的蝗虫精巢,所以不存在错取到肌肉组织或其他组织的可能。虽然动物的精巢里不断进行着减数分裂,但是蝗虫的精细小管很多,有的精细小管里的正在分裂的细胞较多,而有的则含较多的精细胞。我最初观察时,视野里全是很小的颗粒状细胞,还有很多梭形的精子,几乎没有看到分裂期的细胞,就是因为取材的时候取到了一根大部分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的精细小管。幸好最初取材时取了两根精细小管,这时候才意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老师让我们多取一根。 2.解离: 染色后有一个解离的步骤,要求用解剖针敲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如果敲得太重的话载玻片或盖玻片会破裂,而太轻的话细胞不能分散成单层又会不便于观察。所以要求掌握好力度。我觉得敲击的时候不要盲目地敲,先整个敲一遍,然后认准精细小管的地方重点敲击,效果会比较好。 3.观察: 间期:视野中最多的是间期的细胞,这是正常的,就细胞周期而言,间期所占时间是最多的。可以看到间期细胞中有分散的着色的颗粒,无法辨清,是被染上色的染色体。 前Ⅰ:这段时期的细胞也较多。 在观察时,看到很多线团状的细胞,分析为细线期,因为染色体盘绕扭曲分不清头尾,这个时期的细胞很多而且容易分辨。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摘要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本实验以蝗虫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观察、比较动物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精子等。在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视野中可见,在各个时期的细胞状态中,前期Ⅰ细胞状态大量出现,说明其历时特别长;减数分裂Ⅱ细胞状态较难找到,表明其历时很短。 1.引言 减数分裂是配子生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在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分裂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现象,经历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最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近,将姊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目,从而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合子包含了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形状变异的主要来源。此外,减数分裂还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蝗虫属于昆虫冈,直翅目,蝗科,其雌雄容易鉴别、生殖能力强、精巢减数分裂活跃、染色体大、数目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一些特征比较明显,是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的良好材料。不同蝗虫染色体的数目与形态不同,但其性别决定均为XX-XO型,本实验所用的蝗虫为2n=23,XO♂。 本实验将蝗虫的精巢保存在carnoyⅠ的固定液中,用改良苯酚品红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通过压片法制作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玻片标本。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针、镊子、盖玻片、载玻片、滤纸、雄蝗虫的精巢管。(2)试剂:改良苯酚品红。 2.2试验方法 2.2.1从固定液中选择含有顶端较大的精巢管的精巢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和镊子取出精巢管2-3个于新的载玻片上,为了能够尽量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本实验制作了三个标本。 2.2.2在精巢小管上滴加1-2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6-8min。 2.2.3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用右手持解剖针,用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最后用大拇指按一按盖玻片,使载玻片上的样品在同一个平面上。 2.2.4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3.结果 在视野中可以观察到精母细胞,细线期细胞,偶线期细胞,粗线期细胞,双线期细胞,终变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1、白话原理 处于繁殖期的雄蝗虫,精巢里的精原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以及精子。 通过观察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可以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 2、拨云见日 (1)选择蝗虫作实验材料的理由: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雄蝗虫精原细胞内含有23条染色体,雌蝗虫细胞内含有24条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11对,22条,雌雄相同;性染色体在雄性中为一条,即为XO,雌性中为两条,即为XX。 (3)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是不同细胞所处的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是静态的图像,由于细胞已经在制作装片时被杀死,我们不可能看到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4)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掌握镜下区别两次分裂时期细胞的方法 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A.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答案:AC .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 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III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观察余振洋(高山山、潘红芳)、09级生技1班、200900140156、2011/9/18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加深了对遗传学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东亚飞蝗;染色体;减数分裂 1.引言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生物的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2n)。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或精细胞,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与三个退化的极体(1n)。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然后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又重新结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合子。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的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体现了遗传学上的三大定律,在丰富基因的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常见的中华蚱蜢等,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实验器材和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