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专题卷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专题卷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专题卷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必修)

1.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大于20。其中X、Y处于同一周期,Y的单质与水反应可生成X的单质,X、Y、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Z的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的半径:Z>Y>X

B. WX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C.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Y

D. 常温常压下Z的单质为气态

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已知,离子化合物甲是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其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阳离子是一种5核10电子微粒;Q元素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乙为上述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甲与乙的浓溶液反应生成丙、丁、戊三种物质,其中丁在常温下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B.丙和戊的混合物一定显酸性

C.丁一定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原子半径:X

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中Y与Z同主族。X与Y、Z与W均可形成如图所示的分子结构,且Z与W形成的分子中所有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W>Z>Y>X

B.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

C.元素Z和W均存在两种以上的含氧酸

D.元素Z和W在自然界中均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4.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 )

X Y

W Z

A.

B.原子半径大小:Y

C.X元素和氢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沸点一定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D.ZY2是一种高效广谱型消毒剂

5.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且W原子的质子数是Y原子的一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r(X)>r(Y)>r(W)

B. 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

C.由W、Y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由X、Y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

6.四种位于不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内层电子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5,Z和W位于同一周期。Z与W组成的化合物是常用的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医用药剂,工业上电解该化合物的熔融物可制得Z单质,Y和Z可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这两种离子化合物的阴离子与阳离子数之比均为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种元素中至少有两种金属元素

B.四种元素的常见氢化物中熔点最高的是Z的氢化物

C.四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元素Y形成的离子

D.常温下,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的pH小于7

7.如图是某另类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阴离子的半径大小:X>Y>Z

B.单质的氧化性:X>Y>Z

C.Y的氢化物只有一种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8.2018年7月12日,我国科学家姜雪峰教授被评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言人”,他是目前为止第一位入选的中国学者。下列说法或推测正确的是( )

O

P S Cl

Se

A.单质S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

B.含氧酸的酸性:Cl>S>P

C.沸点:H2O

D.由H和S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9.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 原子序数之和的1/2。甲、乙、丙、丁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是某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上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r(Y)>r(Z)>r(W)

B.化合物N与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且原理相同

C.含W元素的盐溶液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Z与X、Y、W形成的化合物中,各元素均满足8电子结构

10.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p、q、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常温常压下,p为无色无味气体,q为液态,r为淡黄色固体,s是气体单质。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Z>Y>X

B.m、n、r都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C.m、n、t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D.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1.砷化镍可用于制作发光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和高速集成电路。

(1)基态镍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态砷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__________形。

(2)第一电离能As__________Se(填“>”或“<”),原因是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s2O3(砒霜)是两性氧化物,As2O3溶于盐酸生成AsCl3,AsCl3用LiAlH4还原生成AsH3。

①Al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其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与Al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AsH3分子中H—As—H键角__________109.5°(填“>”“=”或“<”)。AsH3沸点低于NH3,其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机砷是治疗昏睡病不可缺少的药物,该有机砷中存在的化学键的种类为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离子键

b.σ键

c.π键

d.碳碳双键

(5)砷化镍激光在医学上用于治疗皮肤及黏膜创面的感染、溃疡等,砷化镍晶胞如图所示,该晶胞密度ρ为__________ g·cm-3(列式即可,不必化简)。

2.大连化物所研究人员在乙酰酮修饰锰氧化物L酸催化胺选择氧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图1所示),相关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Mn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外层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涉及的非金属元素中(除H外)第一电离能(I2)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a可与水互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b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有______________,1 mol c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__。

(5)该锰氧化物的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

该锰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晶体中Mn的配位数为

____________,该晶体中Mn之间的最近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pm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3.不锈钢是由铁、铬、碳及众多不同元素所组成的合金。目前铬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铸铁、耐火及高精端科技等领域。

(1)Cr基态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核外有________种能量状态的电子。

(2)金属铬的第二电离能(I Cr)和锰的第二电离能(I Mn)分别为1 590.6 kJ· mol-1、1 509.0 kJ· mol-1,I Cr>I Mn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氧化铬CrO5中Cr的化合价为+6,则分子中σ键、π键的数目之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rCl3的熔点(83 ℃)比CrF3的熔点(1100 ℃)低很多,这是因为__________。

(5)Cr的一种配合物结构如图所示,该配合物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

阳离子中Cr的配位数为______,阴离子Cl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

(6)氮化铬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如果N与Cr核间距离为a pm,则氮化铬的密度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

4.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主要由 H、C、N、O 等元素组成。

(1)基态碳原子的电子占据了______个能级,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形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分子键角的因素有多种,H2O、CH4、CO2分子键角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__________,影响三者键角不同的因素有________。

(3)有机物四氢吡咯用作医药原料、有机合成、特殊有机溶剂。其结构简式如图:该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

(4)HNO3与 HNO2酸性强弱:HNO3____________HNO2(填“>”“=”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和 P 位于同一主族,磷酸的化学式为“H3PO4”,而硝酸的化学式不是“H3NO4”,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氨硼烷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分子式为 NBH6,电子式为________。其熔点高于互为等电子体的乙烷,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四乙基铅(摩尔质量为M g· mol-1)晶体堆积方式如图。该晶体的密度为

d g·cm-3,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用含a、b、d、M的式子表示)。

5.(1)碳能与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CO(NH2)2,该物质易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碳元素能形成多种无机物。

①C的立体构型是______。

②MgCO3分解温度比CaCO3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①为嘌呤的结构,嘌呤中轨道之间的夹角∠1比∠2大,请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②为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C60分子,每个C60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__________。

(5)副族元素Mn和元素Se形成的某化合物属于立方晶系,其晶胞结构如图③所示,其中(为Se,为Mn),则Se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Mn和Se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1 g·mol-1、M2 g·mol-1,该晶体的密度为ρ g·cm-3,则Mn—Se键的键长为__________ nm(写表达式即可)。

(一)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必修)

1.B 主族元素X、Y、Z 、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大于20,其中X、Y处于同一周期,Y的单质与水反应可生成X的单质,X的原子序数小于Y元素,则Y

为F,X为O,X、Y、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Z的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设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m、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n,则6+7+n=3m,只有n=2时、m=5符合,Z、W不位于同周期,即Z为P、W为Ca。A.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简单离子的半径:P3->O2->F-,即

Z>X>Y,故A错误;B.WX2为CaO2,含有O—O非极性共价键,故B正确;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则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H2O,即Y>X,故C错误;D.Z 的单质为P4或红磷,常温常压下均为固态,故D错误。

2.A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离子化合物甲是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其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阳离子是一种5核10

电子微粒,该阳离子为N,则X为氢元素;Q元素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

最大的,则Q为钠元素,因此Y、Z、W均为第二周期元素,阴离子组成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Na,则阴离子为碳酸氢根离子,则甲为NH4HCO3,因此Y为碳元素、Z为氮元素、W为氧元素;乙为上述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甲与乙的浓溶液反应生成丙、丁、戊三种物质,则乙为氢氧化钠或硝酸,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氨气、碳酸钠和水或硝酸铵、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丁在常温下为气体,则丁为

氨气或二氧化碳。A.甲为NH4HCO3,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铵根离子、HC

中还含有共价键,故A正确;B.丙和戊的混合物可能为碳酸钠溶液或硝酸铵溶液,碳酸钠水解后溶液显碱性,故B错误;C.丁可能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C错误;D.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X

3.C X与Y可形成如题图所示的分子结构为过氧化氢,则X为H、Y为O,因为Y 与Z同主族,则Z为S,因为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W 为Cl。A.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Z>W>Y>X,A错误;B.原子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W>Z,B错误;C.元素Z和W均有多种正价态,故均存在两种以上的含氧酸,C正确;D.硫元素(Z)

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和少量游离态的形式存在,D错误。

4.C 设X、Y之间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a,W、X、Y、Z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a-1+a-2+a+1+a+2=4a=20,a=5,所以W、X、Y、Z分别是Al、C、O、Cl;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2CO3

小:O

5.A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中从上到下依次增大,因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则X为Na;W与Y同族且W原子的质子数是Y原子的一半,则符合条件的W为氧元素,Y为硫元素,Z原子序数比Y大,且为短周期元素,则Z为氯元素。A.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中

从上到下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r(Na)>r(S)>r(O),A项正确;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Cl的弱,B项错误;C.由W、Y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SO2或SO3,均为共价化合物,C项错误;D.由X、Y形成的化合物为Na2S,其水溶液中硫离子水解显碱性,D项错误。

6.B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位于不同主族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X的内层电子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5,X为氮元素,Z和W位于同周期。Z与W组成的化合物是常用的调味品,也是重要的医用药剂,工业上电解该化合物的熔融物可制得Z单质,Z为钠元素,W为氯元素。Y和Z可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其中阴、阳离子数之比均为1∶2,Y为氧元素。A.四种元素中只有钠为金属元素,故A错误;B.氢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四种元素的常见氢化物中熔点最高的是Z的氢化物,故B

正确;C.四种元素形成的常见简单离子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元素Z形成的离子,钠离子半径最小,故C错误;D.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NO3或NaNO2,若为NaNO3溶液显中性,pH等于7,若为NaNO2,因水解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D 错误。

7.A 根据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可知:X为磷元素,Y为氮元素,Z为氧元素,

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A.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的大小:X>Y>Z,故A正确;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X

8.A A项,单质硫为非极性分子,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硫不溶于水,微溶于

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故A正确;B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Cl>S>P,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l>S>P,但含氧酸的酸性不一定,如次氯酸为弱酸,酸性小于强酸硫酸,故B错误;C项,水分子间能够形成氢键,增大了分子间作用力,而硫化氢和磷化氢分子

间不能形成氢键,水的沸点高于硫化氢和磷化氢,故C错误;D项,硫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硫化氢的形成过程为H×+··+×H H,故D错

误。

9.C 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即乙为H2O2,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丁为H2O,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则N为SO2,根据转化关系,M是单质,H2O2分解成O2和H2O,即M为O2,甲在酸中生成丙,丙为二元化合物,且含有S元素,即丙为H2S,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都为短周期元素,X为H,Y为O,如果W

为S,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1/2,则Z为Na,如果Z为S,则W不符合要求;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r(Na)>r(S)>r(O),故A错误;B、SO2能使溴水褪色,发生SO 2+Br2+2H2O2HBr+H2SO4,利用SO2的还原性,乙烯和溴水反应,发生的是加成反应,故B错误;C、含硫元素的盐溶液,如果是Na2SO4,溶液显中性,

如果是NaHSO4,溶液显酸性,如果是Na2SO3,溶液显碱性,故C正确;D、形成化合物分别是NaH、Na2O/Na2O2、Na2S,NaH中H最外层有2个电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故D错误。

10.A 由题目分析可知,W为H,X为C,Y为O,Z为Na。A.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原子半径C>O,则原子半径:Z>X>Y,故A错误; B.m为NaHCO3,n为Na2CO3,r为Na2O2,均含离子键、共价键,故B正确;C.m为NaHCO3,n为Na2CO3,t为NaOH,n、m促进水的电离,t抑制水的电离,则m、n、t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故C正确;D.非金属性Y>X,则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故D正确。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1.【解析】(1)基态镍原子核外有28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84s2,价电子排布式为3d84s2。基态砷原子核外有33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Ar]3d104s24p3,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为4s,其电子云轮廓图为哑铃(纺锤)形。(2)As为ⅤA族元素,Se为ⅥA族元素,As 元素原子的 4p 轨道上的电子呈半满状态,比较稳定,因此第一电离能:As>Se。

(3)①Al中Al的孤电子对数为=0,Al的杂化轨道数为4,杂化类型为sp3,Al无孤电子对,因此分子为正四面体形。与Al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SiH4或 CH4。②AsH3中As的孤电子对数为=1,As的杂化轨道数为1+3=4,杂化类

型为sp3,由于斥力: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故H—As —H的斥力小于109.5o。NH3、AsH3均为分子晶体,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AsH3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因此AsH3的沸点低于NH3的沸点。(4)该有机物中Na+与阴离子之间为离子键,阴离子中N—H、C—N、C—As、As—O之间为σ键,As O中含

有σ键、π键,不含碳碳双键。(5)该晶胞中Ni的个数为8×+4×=2,As的个数为2,该晶胞的质量为= g,该晶胞的底面积为b×10-10cm× b ×10-10cm=b2×10-20cm2,晶胞的体积为b2×10-20cm2×a×10-10cm=ab2×10-30cm3,故该晶胞的密度ρ=g÷(ab2×1cm3)= g·cm-3。

答案:(1)3d84s2哑铃(纺锤)

(2)> As 元素原子的 4p 轨道上的电子呈半满状态,比较稳定

(3)① sp3正四面体形SiH4或 CH4

② < 液态 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AsH3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

(4)abc

(5)(或或)

2.【解析】(1)基态Mn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2,价电子排布图为

;最外层电子数4s电子,电子云轮廓图呈球形。

(2)图1中涉及的非金属元素除H外有C、N、O,第一电离能:C

(3)物质a与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因此物质a可与水互溶。

(4)苯环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2,碳氮三键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1 mol c中含有29 mol σ键。

(5)该晶体中,含有的Mn原子数目为×8+1=2,含有的O原子数目为×4+2=4,

Mn、O原子个数比为1∶2,所以该锰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nO2;根据晶胞投影图可知,与Mn原子距离相等且最近的O原子有6个,所以Mn的配位数为6;由晶胞结构可知,该晶胞中距离最近的2个Mn的距离为晶胞体对角线的一半,晶胞的体

对角线长度为 pm,所以该晶体中Mn之间的最近距离为×

pm。

答案:(1)球形

(2)C

(3)物质a与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4)sp、sp229×6.02×1023(或29N A)

(5)MnO2 6 ×

3.【解析】(1)基态铬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价层电子的轨

道表达式为。核外有1s、2s、2p、3s、3p、3d、4s共7种能量状态的电子。(2)Cr、Mn失去1个电子后的结构分别为3d5、3d54s1,Cr的3d能级半满,为稳定结构,故Cr的第二电离能大于Mn的第二电离能。(3)设CrO5中-2

价O个数为x,-1价O个数为y,则x+y=5、2x+y=6,解得x=1,y=4。故CrO5的结构

式为,因此分子中σ键、π键的数目之比为7∶1。(4)CrCl3、CrF3的熔点相差较大,是因为晶体类型不同。CrCl3是分子晶体,CrF3是离子晶体。(5)该配合物中形成2个双键的碳原子杂化类型为sp,形成4个单键的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为sp3。Cr与6个氮原子形成6个配位键,故配位数为6,Cl中Cl无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6)该晶胞中Cr的数目为12×+1=4,N的个数为8×+6×=4,晶胞的边长为

2a×10-10cm,则氮化铬的密度计算式为×4(g)÷(2a×10-10cm)3=

g·cm-3。

答案:(1)7

(2)铬的第二电离能是失去半充满3d5上的电子,锰的第二电离能是失去4s1上的电子,3d能级变为半充满状态

(3)7∶1

(4)CrCl3是分子晶体,CrF3是离子晶体

(5)sp、sp3 6 正四面体形

(6)

4.【解析】(1)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占据了1s、2s、2p共3个能级。占据最高能级为2p,电子云形状为纺锤形或哑铃形。(2)CH4中C为sp3杂化,碳原子无孤电子对,键角为109°28′,H2O中O sp3杂化,O有两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斥力,其键角小于109°28′(约为105°),CO2中碳原子为sp2杂化,O无孤电子对,键角为180°。故键角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H4

(4)HNO 3的结构式为,HNO2的结构式为HO—N O,非羟基氧原子数 HNO3多于 HNO2,非羟基氧原子增多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密度下降,增强了羟基氢原子的正电性,使其更易发生电离,因此酸性:HNO3>HNO2。原子半径N小于 P,氮原子周围空间小不能同时容纳四个氧原子成键,因此脱去一分子水,以HNO3形式存在。

(5)氨硼烷为NH3与BH3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其结构式为H3N→BH3,故其电子式为H。氨硼烷分子间存在N—H…N氢键,其熔点高于互为等电子体的乙烷。(6)该晶胞为体心立方堆积,1个晶胞中含有2个四乙基铅,晶胞质量为 g,晶胞的体积为a×10-7cm×a×10-7cm×b×10-7cm=a2b×1cm3,则

g=d g·cm-3×a2b×1cm3,解得N A=。

答案:(1)3 纺锤形

(2)H2O

(3)sp2、sp3

(4)> 非羟基氧原子数 HNO3多于 HNO2,非羟基氧原子增多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密度下降,增强了羟基氢原子的正电性,使其更易发生电离原子半径 N 小于P,氮原子周围空间小不能同时容纳四个氧原子成键,因此脱去一分子水,以HNO3形式存在

(5)H 氨硼烷分子间存在氢键

(6)

5.【解析】(1)CO(NH2)2中氮原子结合的氢原子,能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N—H…O、O—H…N,因此易溶于水。

(2)①C中碳原子无孤电子对,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②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为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果。氧化镁晶格能比氧化钙大,所以镁离子比钙离子更易结合碳酸根中的氧离子,因此碳酸镁的分解温度比碳酸钙低。

(3)由于孤电子对与键合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于键合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因此∠1大于∠2。(4)C60中每个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形成3个C—Cσ键,因此σ键的

数目为60×3×=90。(5)以面心处Se为研究对象,该晶胞中每个Se周围有4个Mn,上方晶胞和下方晶胞各2个。设该晶胞的边长为a nm,则Mn—Se键的键长为体对角线的,即a nm。该晶胞中含有4个Mn、4个Se,则晶胞质量×4

g=ρ g·cm-3×(a×10-7cm) 3,a=×107 nm,故Mn—Se键的键长为×107 nm。

答案:(1)CO(NH2)2分子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

(2)①平面三角形②氧化镁晶格能比氧化钙大,使得镁离子与钙离子更容易结合碳酸根中的氧离子

(3)孤电子对与键合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于键合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斥力大,键角大(4)90 (5)4 ×107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时间:90分) 一、选择题 1.硼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则硼在自然界中的两种同位素 [ ] (A)1:1(B)10:11(C)81:19(D)19:81 2.原子序数为47的银元素有2种同位素,它们的摩尔分数几乎相等,已知银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则银的这两种同位素的中子数分别是[ ] (A)110和106 (B)57和63 (C)53和66 (D)60和62 3.在同温、同压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氦气,具有相同的 [ ] (A)原子数 (B)质子数 (C)体积 (D)质量 4.关于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N2O和CO2的叙述: [ ] ①质量相同②碳原子数和氮原子数相等 ③所含分子数相等④所含质子总数相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阴离子X n-含中子N个,X的质量数为A,则W gX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6.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是 [ ] (A)CO2、NO2、SiO2(B)HCl、NH3、CH4 (C)NO、CO、CaO (D)O2、N2、Cl2 7.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序数,可组成化学式为AB2型化合物且为原子晶体的是[ ] (A)14和6 (B)14和8 (C)12和17 (D)6和8 8.下列微粒中,与O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相同的电子数的是 [ ] 9.元素A、B、C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为31,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这三种元素是[ ] (A)N、P、Cl (B)P、O、S (C)N、O、S (D)O、F、Cl 10.某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 g,则此元素原子质量为(m+n)W g (D)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复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复习及答案解析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问题: 族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周期 1① 2②③④ 3⑤⑥⑦⑧⑨ (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⑧的原子半径最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 ....回答)。 (3)⑤、⑥、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 ...回答)。 (4)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结构式 ...回答)。 (5)②和③按原子数1:2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为____________,该晶体气化的过程中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③和⑧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该晶体属于________晶体(填“离子”、“分子”、“原子”)。 (7)元素⑤、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互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周期IVA族 F NaOH H-F 分子间作用力共价化合物 原子 Al(OH)3+NaOH=NaAlO2+2H2O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可知分别是H、C、O、F、Na、Mg、Al、Si、Cl。据此解答。【详解】 (1)半导体材料应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寻找,根据上述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结构,半导体材料是晶体硅,位于第三周期第IVA族; (2)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Mg>O>F,即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 (3)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即NaOH>Mg(OH)2>Al(OH)3,碱性最强的是NaOH; (4)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氢化物的稳定性:HF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高考化学冲刺的核心知识和解题策略 第二讲高考冲刺:物质结构 和元素周期律 1、原子序数为8 2、88、112的属于何族何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哪纵元素最多,哪纵化合物种类最多? 3、在元素周期表中,前三周期空着的有多少个元素? 4、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主族是哪一纵?三副族呢? 5、在元素周期表中,镧系有多少个元素? 6、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差是多少, 同周期的第二主族和第三主族相差是多少?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 2 。 2.核外电子排布符合能量最低原理,能量越低的电子离核越近。 3.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 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上述几条规律相互制约,应综合考虑。 原子序数为82、88、112的如何排布? ⅡA 族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n ,则与之同周期的ⅢA 族的元素的原 若上一周期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n ,则与之同主族的下一周期的元素的 原子序数可能为n+2、n+8、n+18、n+32。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1.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 (1)根据周期表中的位置;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关系、阳离子在水 溶液中电解时放电的一般顺序); (3)根据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4)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5)根据构成原电池时的正负极。 2.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 (1)根据周期表中的位置; (2)根据置换关系判断(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放电的一般顺序); (3)根据与金属反应的产物比较; (4)根据与H 2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 (5)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 同周期,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越来越小,到惰 性气体原子半径突然增大。 2.同主族,从上向下,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离子半径越来越大。 3.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即:阳离子 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4.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微粒,核电荷数(即质子数)越多, 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微粒半径越小。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①常见的2电子微粒:分子有:H 2、He ;阴离子有: H -;阳离子有:Li +。 ②常见的10电子微粒:分子有:Ne 、CH 4、NH 3、 H 2O 、HF ;阳离子有:Na +、Mg 2+、Al 3+、NH 4+、 H 3O +;阴离子有:F -、O 2-、N 3-、OH - 、NH 2-。 ③常见的18电子微粒:分子有:Ar 、SiH 4、PH 3、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X、Y、Z、E、F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①F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IB族,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②E的氧化物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③Y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④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⑤Z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为4。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种X元素形成氢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2)在1个由F与Z形成的2F Z晶胞中(结构如图所示)所包含的F原子数目为____________个。 NH的氮原子提供的__________形成配位键。 (3)在[F(NH3)4]2+离子中,2+ F的空轨道接受3 (4)常温下X、Z和氢元素按原子数目1:1:2形成的气态常见物质A是__________(写名称),A物质分子中X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__,1molA分子中 键的数目为N。 __________A (5)X、Y、E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写元素符号)。【答案】CH4 4 孤电子对甲醛sp2杂化 3 Si<C<N 【解析】 【分析】 X、Y、Z、E、F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根据①F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IB 族可判断其为Cu;根据②E的氧化物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可判断E为Si;根据④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可判断X为C;根据③Y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且原子序数比X的大可判断其属于第二周期的元素,可能为N或F;根据⑤Z的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为4推测出Z可能为O或S,但E的原子序数大于Z,E为Si,所以Z只能为O,处于C和O之间的Y只能为N,所以X、Y、Z、E、F分别为C、N、O、Si、Cu,据此解题。 【详解】 (1)X为C,X元素形成的氢化物有很多,有烷烃、烯烃、炔烃等,其中的一种的化学式为CH4; (2)2F Z为Cu2O,根据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Cu:O=2:1,然后算出图中该晶胞的黑球个数为:1×4=4,白球个数为:8×1/8+1=2,所以黑球代表的是Cu原子,白球代表的是O原子,所以该晶胞中所包含的Cu原子数目为4个;

2020 第1部分 专题5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pdf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5.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6.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8.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9.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1.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12.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1.(2019·全国卷Ⅰ)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可能同处于第二或第三周期,观察新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可知,X为四价,X可能为C或Si。若X为C,则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C原子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即为3,对应B元素,不符合成键要求,不符合题意,故X为Si,W能形成+1价阳离子,可推出W为Na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Si原子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即为7,可推出Z为Cl 元素。Y能与2个Si原子形成共价键,另外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说明Y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进一步推出Y为P元素,即W、X、Y、Z分别为Na、Si、P、Cl元素。A项,WZ为NaCl,其水溶液呈中性,错误;B项,元素非金属性:Cl>P>Si,错误;D项,P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2个Si原子形成共价键,另外得到1个电子,在该化合物中P元素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错误。] 2.(2019·全国卷Ⅱ)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X 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由题意,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可推出W、X、Y、Z分别为N、Al、Si、P。A项,根据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可得原子半径:WPH3,正确;D项,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Al(OH)3是两性氢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组成微粒 2、基本关系 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 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一看层二看核三看价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易错知识点总结 2011-12-02 10:48:08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55次评论:0条 【内容讲解】 第一部分物质结构 一.原子组成 1、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11H原子核内就只有一个质子而没有中子。 2、只有呈电中性的原子核电荷数才等于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一定是同类微粒(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二.概念辨析 1、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同系物研究的对象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研究的对象是化合物。 2、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3、原子量是相对原子质量的简称,而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量是元素的原子量,是一个加权平均值。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的区别: 原子结构示意图:描述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示意图;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X来表示微粒(原子、分子、离子)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特别要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区别。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原子和单原子离子(例如2e-、10e-、18e-微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规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顺序。 五.化学键 1、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2、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溶解在水中不能电离的化合物通常是共价化合物,但溶解在水中能电离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3、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极性键和离子键都只有存在于化合物中,非极性键可以存在于单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中。 六.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度远远小于化学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2、含有氢键的物质沸点升高;氢键的强弱介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之间。 【错例解析】 1.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为2:1的是 A.Be2+离子中的质子和电子 B.21H原子中的中子和质子 C.NaHCO3晶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D.BaO2(过氧化钡)固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注] 答案是A,特别要注意C和D选项中离子化合物是由什么离子构成的。补充:NaHSO4是由Na+和HSO4—构成的,但是溶于水电离成Na+、H+和SO42—。 2.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D.N2的结构式::N≡N: [注] 答案是A,特别要注意B选项:CO2分子是直线型的,还有D选项:把结构式和电子式混淆了。 3.某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有三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58、160、162。在天然单质中,此三种单质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综合题汇编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综合题汇编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元素周期表是打开物质世界奧秘之门的一把金钥匙,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发表了元素周期表。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 ,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_____。 (2)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h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写出h单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 (4)b、d、f三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5)a、g、j的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其溶液与g的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r F HNO3制光电池 Mg>C>O KOH Al2O3 +2OH-=2AlO2- +H2O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周期表可知,a为Li、b为C、c为N、d为O、e为F、f为Mg、g为Al、h为Si、i 为Ar、j为K。 【详解】 (1)0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故上述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Ar;F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2)c为N,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NO3; (3)h为Si,核电荷数为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是14,S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Si单质的一种用途是可以制光电池; (4)b为C、d为O、f为Mg,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b、d、f三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Mg>C>O; (5)a为Li、g为Al、j为K,K的金属性最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a、g、j的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KOH;g的氧化物为Al2O3,Al2O3与K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 +2OH-=2AlO2- +H2O 。 2.南京理工教授制出了一种新的全氮阴离子盐—AgN5,目前已经合成出钠、锰、铁、钴、镍、镁等几种金属的全氮阴离子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中子N (不带电荷) 同位素 (核素) 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 、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 >Mg 2+ >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 2+ >Fe 3+ 决定 编排依据 具 体 表 现 形式 X) (A Z 七 主 七 副零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教案编写日期:2012-2-16 课程授课日期: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质子Z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决定 编排依据 具 体 表 现 形式 X) (A Z 七 主 七 副零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 2、两个关系式: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 1】某元素的一种核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运动特点:①较小空间;②高速;③无确定轨道。 2、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大小,而非表示核外电子的多少。 3、电子层:根据电子能量高低及其运动区域不同,将核外空间分成个电子层。 表示:层数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n值越大,电子运动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实际上并不存在。 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排布在能量稍 高的电子层,即电子由内而外逐层排布。 5、排布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个。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6、表示方法: ①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原子、离子的电子式。

三、电子式的书写 【例 2】下列化学用语中,书写错误的是( )

根据元素周期律,把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这样得到的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 1、编排依据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得到。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得到。 2、结构 短周期:1、2、3 周期(7个横行)长周期:4、5、6 不完全周期:7 7个主族:ⅠA~ⅦA 族(18个纵行)7个副族:ⅠB~ⅦB 16个族第Ⅷ族 零族(稀有气体) 【例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x+2B.x+4 C.x+8 D.x+18 【例 4】若甲、乙分别是同一周期的ⅡA和ⅢA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则下列关于m 和n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n=m+1 B.n=m+18 C.n=m+25 D.n=m+11 【例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与元素周期律有关的压轴题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与元素周期律有关的压轴题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Ⅰ.某化合物A由两种元素组成,可以发生如下的转化。 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B的密度是氢气的8倍。请回答: (1)组成A的元素有_________,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请写出A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A可用于金属的冶炼,请写出A与Fe2O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Ⅱ.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 (1)写出硬质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产物中含有乙酸,请设计实验检验产物成分: _____。 【答案】Al、C Al4C3 Al4C3+4NaOH+4H2O=3CH4↑+4NaAlO2 Al4C3+4Fe2O3=2Al2O3+8Fe+3CO2↑ CH3CH2OH+CuO=CH3CHO+Cu+H2O 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两份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标为A、B,对B进行加热,若A沉淀溶解,B出现砖红色沉淀,则既有乙酸也有乙醛;若A沉淀溶解,B无砖红色沉淀,则只有乙酸;若A沉淀不溶解,B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只有乙醛 【解析】 【分析】 Ⅰ.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B的密度是氢气的8倍,则气体B的摩尔质量为16g/mol,应为CH4气体,则A中含有C元素,同时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A中含有Al元素,A为Al4C3,C为NaAlO2,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得到D为氢氧化铝固体,进一步灼烧得到E为氧化铝,据此分析解答; Ⅱ.(1)乙醇被CuO氧化,反应生成乙醛、铜单质和水; (2)根据乙酸和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现象的不同分析比较。 【详解】 Ⅰ. (1)由以上分析知,组成A的元素有Al、C,A的化学式是Al4C3,故答案为:Al、C; Al4C3; (2)Al4C3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H4和4NaAlO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4C3+4NaOH+4H2O=3CH4↑+4NaAlO2; (3)Al4C3可用于金属的冶炼,其与Fe2O3反应生成Al2O3、Fe和CO2,故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Al4C3+4Fe2O3=2Al2O3+8Fe+3CO2↑;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高考题,20道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高考题,20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2016-浙江】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W?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一般条件下都能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反应 B.原子半径大小:X<Y,Z>W C.化合物Z2Y和ZWY3都只存在离子键 D.Y、W的某些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作水的消毒剂 2.【2016-新课标III】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 XZ 3.【2016-新课标II】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b2-和C+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与b同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1 B.b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C.c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 D.d和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

4.【2016-新课标I】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 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5.【2016-江苏】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 最外层有6 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IA族,W 与X属于同 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W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B.由Y、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 D.原子半径:r(X)<r(Y)<r(Z)<r(W) 6.【2015-浙江】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精)

第九章
首 页 基本要求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
[TOP]
1.1 了解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和 Bohr 模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了解了解元素和健康的 关系。 1.2 熟悉原子轨道和概率密度的观念;熟悉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径向分布函数图的意义和特征;熟 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及电负性变化规律。 1.3 掌握 n、l、m、s 4 个量子数的意义、取值规律及其与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掌握基态原子电子组态 书写的三条原则,正确书写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和价层电子组态。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2.1.1 原子轨道、概率密度的观念;n、l、m、s 4 个量子数;电子组态和价层电子组态。熟悉的意义和 特征;熟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及电负性变化规律。 2.1.2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函数图;了解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和 Bohr 模型;了解了解元 素和健康的关系。 2.1.3 电子组态的书写、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2 难点 2.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2.2.2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函数图。 2.2.3 熟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
讲授学时
[TOP]
建议 4~6 学时
1

4
内容提要
[TOP]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4.1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4.1.1 氢光谱和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供了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但卢瑟福模型没有解决原子核外的空间如何被电子所 占有问题。 量子力学基于两点认识原子结构:一是量子化现象,二是测不准原理。 普朗克提出,热物体吸收或释放能量不连续,称量子化的。 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也表现了原子辐射能量的量子化。 玻尔假定: 电子沿着固定轨道绕核旋转; 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跃迁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能量的光子。 轨道能量为
E??
4.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RH , n=1,2,3,4,… n2
波粒二象性是指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的特性。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关系式 λ=h/mc= h/p 德布罗意的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关系式
??
h h ? p mv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量 h 联系和统一起来。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被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电子束的衍射现象必须用统计性来理解。衍射中电子穿越 晶体投射到照相底片上, 图像上亮斑强度大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大; 电子出现少的地方亮斑强度就弱。 所以,电子波是概率波,反映电子在空间某区域出现的概率。 4.1.3 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指出,无法同时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它的位置越准确,动量(或速度)就越不准确; 反之,它的动量越准确,位置就越不准确: △x· △px≥h/4π 式中△x 为坐标上粒子在 x 方向的位置误差,△px 为动量在 x 方向的误差。 测不准原理表明微观粒子不存在确定的运动轨迹,可以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它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及其 它全部特征。
2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二轮专题复习

2014届高三化学高考复习教学案 1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专题 1.(2012福建?8)短周期元素R 、T 、Q 、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下图所示,其中T 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Q>R D .含T 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2.(2012山东?9)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B .IA 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 .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D . ⅦA 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3.(2011山东?13)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 .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 .P 、S 、Cl 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 .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4.(2012四川?8)已知W 、X 、Y 、Z 为短周期元素,W 、Z 同主族,X 、Y 、Z 同周期,W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 定性大于Z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 、Y 为金属元素,X 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 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Y 、Z 、W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 .W 与X 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 .W 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 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D .若W 与Y 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 2W 3 5.(2011福建?7)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H 3BO 3的酸性比H 2CO 3的强 B .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 .HCl 、HBr 、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 .若M +和R 2- 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 >M

全国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下表列出了①~⑩十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 周期ⅠA0 1①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2②④⑩ 3⑤⑥⑦③⑧⑨ 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④按原子个数比1:1 组成的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由②、④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无毒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10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和⑨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元素③的气态氢化物和元素⑧的气态氢化物中,易于制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元素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素①、④、⑤两两之间可以形成两种类型的化合物,写出一种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O=C=O Ne O 2Na+2H2O=2NaOH+H2↑ 2HClO4 +Na2CO3=CO2↑+2NaClO4 +H2O H2S Al(OH) 3 +OH- = AlO2- +2 H2O H2O(或H2O2) Na2O(或Na2O2或NaH) 【解析】 【分析】 从表中元素所在的位置,可推出①为氢(H),②为碳(C),③为磷(P),④为氧(O),⑤为钠(Na),⑥为镁(Mg),⑦为铝(Al),⑧为硫(S),⑨为氯(Cl),⑩为氖(Ne)。 【详解】 (1)①、④为H和O,二者按原子个数比1:1 组成分子H2O2,电子式为;②、④两种元素为C和O,二者组成的一种无毒化合物为CO2,结构式为 O=C=O,答案为:;O=C=O; (2)这10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Ne;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原子是O;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是Na,它的单质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化学方程式是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题试题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题试题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问题: 族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周期 1① 2②③④ 3⑤⑥⑦⑧⑨ (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⑧的原子半径最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 ....回答)。 (3)⑤、⑥、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 ...回答)。 (4)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结构式 ...回答)。 (5)②和③按原子数1:2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为____________,该晶体气化的过程中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③和⑧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该晶体属于________晶体(填“离子”、“分子”、“原子”)。 (7)元素⑤、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互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周期IVA族 F NaOH H-F 分子间作用力共价化合物 原子 Al(OH)3+NaOH=NaAlO2+2H2O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可知分别是H、C、O、F、Na、Mg、Al、Si、Cl。据此解答。【详解】 (1)半导体材料应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寻找,根据上述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结构,半导体材料是晶体硅,位于第三周期第IVA族; (2)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Mg>O>F,即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 (3)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即NaOH>Mg(OH)2>Al(OH)3,碱性最强的是NaOH; (4)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氢化物的稳定性:HF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精)

第10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思考题 1.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是如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 解:用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的能级; 角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的形状, 并与主量子数共同决定原子轨道的能级; 磁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 自旋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自旋方向。 2.区别下列概念:(1)Ψ与∣Ψ∣2,(2)电子云和原子轨道,(3)几率和几率密度。解:(1)Ψ是量子力学中用来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是薛定谔方程的解; ∣Ψ∣2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 (2)∣Ψ∣2 在空间分布的形象化描述叫电子云,而原子轨道与波函数Ψ为同义词。 (3)∣Ψ∣2表示原子核外空间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即称几率密度,而某一微小体积dV内电子出现的几率为∣Ψ∣2·dV。 3.比较波函数角度分布图与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解:不同之处为 (1)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 (2)除s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2的其他值更小。 4.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与鲍林近似能级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Pauling近似能级图是按能级高低顺序排列的,把能量相近的能级组成能级组,依1、2、3…能级组的顺序,能量依次增高。按照科顿能级图中各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来填充电子,所得结果与光谱实验得到的各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情况大致相符合。 科顿的原子轨道能级图指出了原子轨道能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定性地表明了原子序数改变时,原子轨道能量的相对变化。从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中可看出:原子轨道的能量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不同原子轨道能量下降的幅度不同,因而产生能级交错现象。但氢原子轨道是简并的,即氢原子轨道的能量只与主量子数n有关,与角量子数l无关。 5.判断题: (1)当原子中电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时,两能级间的能量相差越大,则辐射出的电磁波波长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