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测定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测定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测定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测定

一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将新鲜的土壤样品含水量调节至田间含水量的30%~50%,25℃下密封预培养7~10d,以保持土壤均匀和不同的地方所得结果的可比性。然后迅速测定土壤微生物

量碳氮,或在低温4℃下保存。采用氯仿熏蒸-K

2SO

4

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即称取预处理的湿润土壤每份20.0g(烘干基重)放入50ml烧杯中,将其置于底部有少量NaOH、少量水(约200ml)和去乙醇氯仿的真空干燥器中,抽真空后保持氯仿沸腾3-5min;然后,将干燥器移置在黑暗条件下25℃熏蒸土壤24h,再次抽真空完全去除土壤中的氯仿。将熏蒸好的土壤转移到200ml提取瓶中,加入约80ml

0.5mol/LK

2SO

4

提取液(土水比为1∶4),振荡30min后过滤,得土壤提取液每份土

样重复3次。同时做未熏蒸空白和试剂空白。

土壤微生物量碳: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

吸取10ml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中,加入0.2mol/LKCrO和浓硫酸各5.0ml,再加入少量沸石,混匀,于175℃磷酸浴中煮沸10min。冷却后全部移入150ml三角瓶中,使总体积约80ml,加入2滴邻啡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feSO滴定至砖红色。

土壤微生物量碳(Bc)=Ec/Kc,Ec表示未熏蒸与熏蒸对照土壤的浸取有机碳的差值,Kc未转换系数,取值0.38。

土壤微生物量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取20ml土壤提取液于250ml消化管中,加入0.19mol/LcuSO溶液0.4ml、浓硫酸6.7ml 消化至澄清,冷却后进行定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Bn)=En/Kn,En为熏蒸与未熏蒸对照土壤矿质态氮的差值,Kn为转换系数,取值0.45。

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用高锰酸钾滴定法、脲酶活性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以20min后每克土消耗。0.02mol/L高锰酸钾毫升数表示,脲酶活性一24h后每百克土NH

3

-N的毫克数表示。每各土样重复三次测定。

三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测定

一、土壤pH值的测定

土壤样品用水浸提或用中性盐溶液浸提(如酸性土壤可用1mol/L氯化钾溶液;中性和碱性土壤可用0.0lmol/L氯化钙溶液浸提)。水土比一般为2.5:1;盐碱土水土比5:1;泥炭为10:1。经充分搅拌,平衡30min,用酸度计或pH计测定

[试剂配制]:

1 、pH4.01标准缓冲溶液:将10.21g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分析纯,105℃烘干)溶于1000m1蒸馏水中。

2、pH6.87标准缓冲溶液:将3.39g磷酸二氢钾(KH2PO4,分析纯,45℃烘干)和3.53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4,分析纯,45℃烘干)溶于1000m1蒸馏水中。

3、pH9.18标准缓冲溶液:称取3.80g硼砂(Na2B4O7·10H2O溶于1000ml煮沸冷却的蒸馏水中。装瓶密封保存。

4、1mol/L氯化钾溶液:将74.6g氯化钾(KCl,分析纯)溶于1000m1蒸馏水中。该溶液的pH值为5.5-6.0

5、0.01mol/L氯化钙溶液:将147.02g氯化钙(CaCl2·2H2O,分析纯)溶于1000ml 蒸馏水中,即1mol/L氯化钙溶液。取10ml 1mol/L氯化钙溶液于500ml烧杯中,加入500ml蒸馏水,滴加氢氧化钙或盐酸溶液调节pH=6,然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即0.01mol/L氯化钙溶液。

[仪器] pH计或酸度计;pH复合电极(或pH玻璃电极和甘汞标准电极)。[样品处理] 将土壤样品风干磨细过2mm筛,称取10.0g样品于50ml烧杯中,加入25ml无二氧化碳的蒸馏水或1mol/L氯化钾溶液(酸性土壤),或0.01mol /L氯化钙溶液(中性和碱性土壤),用玻璃棒剧烈搅拌1-2min,静置30min,以备测定。此时应注意实验室氨气和挥发性酸雾的影响。

[测定] 按仪器说明书开启pH计(或酸度计),选择与土壤浸提液pH值接近的pH标准缓冲溶液(酸性的用pH4.01缓冲溶液,中性的用pH6.87缓冲溶液,碱性的用pH9.18缓冲溶液)作为标准,校正仪器指示的pH值与标准值一致。将pH 计的复合电极(或pH玻璃电极和甘汞标准电极)插入土壤浸提液中,轻轻转动烧杯,读出pH值。每份样品测定后,用蒸馏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水吸干。

[计算] pH计读出的pH值。

[备注] 1.分析精度0.1pH值,但精密的pH计可准至0.02pH单位,并使用温度补偿。

2.土壤样品不要磨得过细,以2mm筛为宜。磨好的样品如果不能马上测定,应装瓶密封保存,以防的空气中的氨气和挥发性酸影响。电极插入土壤浸提液后轻轻转动烧杯是必要的,可加速平衡时间,这对于缓冲性较弱或pH较高的土壤尤为重要。若用标准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时,一定要插在上部溶液中,以减少误差。

二、有机质的测定

仪器、设备及试剂

1.仪器与设备

硬质试管,油浴消化装置(包括油浴锅和铁丝笼),可调温电炉,秒表,自动控温调节器。

2.试剂

(1)0.800 0mol·L-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130℃烘干的重铬酸钾(K

2Cr

2

7

,分

析纯)39.2245g溶于水中,定容至1000mL。

(2)0.2mol·L-1FeS0

4溶液:称取硫酸亚铁(FeS0

4

·7H

2

0,化学纯)56.0g溶于水中,

加浓硫酸5mL,稀释至1 L。

(3)指示剂

①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邻啡罗啉(分析纯)1.485 g与FeS0

4·7H

2

00.695g,溶于100mL

水中。

②2—羧基代二苯胺(o-phenylanthranilicacid,又名邻苯氨基苯甲酸,C

13H

11

O

12

N)

指示剂:称取0.25 g试剂于小研钵中研细,然后倒人100mL小烧杯中,加入0.1mol·L -1NaOH溶液12mL,并用少量水将研钵中残留的试剂冲洗人100mL烧杯中,将烧杯放在水浴上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稀释定容到250mL,放置澄清或过滤,用其清液。

方法和步骤

1.样品制备

称取通过0.149mm(100目)筛孔的风干土样0.1~1g(精确到0.0001g),分别放人6—8支干燥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8000mol·L-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5mL(如果土壤中含有氯化物需先加(Ag

2S0

4

0.1g),用注射器加入浓H

2

S0

4

5mL充分摇

匀,管口盖上弯颈小漏斗。

2.测定

①将置于铁丝笼中的8~10支试管(每笼有1—2个空白试管),放人温度为185~190℃的石蜡油浴锅中,并控制电炉,使油浴锅内温度始终维持在170~180℃,待试管内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 5 min,取出试管,稍冷后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②冷却后,将试管内物质倾人250mL三角瓶中,用水洗净试管内部及小漏斗,使三角瓶内溶液总体积达到60~70mL,保持混合液中硫酸浓度为2~3mol·L-1,然后加入2—羧基代二苯胺指示剂12~15滴,此时溶液呈棕红色。用标准的0.2mol·L-1硫酸亚铁滴定,滴定过程中不断摇动三角瓶,直至溶液的颜色由棕红经紫色变为暗绿(灰蓝绿色),即为滴定终点。如用邻啡罗啉指示剂,加指示剂2~3滴,溶液的变色过程中由橙黄一蓝绿一砖红色即为终点。记取Pem4滴定毫升数(y)。

每一批样品测定的同时,进行2~3个空白试验,即取0.5g粉状二氧化硅代替土样,其他步骤与试样测定相同。记取FeS0

4

滴定毫升数(Vo),取其平均值。

3.计算

土壤有机碳(g/kg)= c×5(V0 - V) /V0×0.003×1.1×1000/mk

式中: c——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1

Vo——空白滴定用去FeS0

4

体积,mL;

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mol-1

1.1——氧化校正系数;

m——风干土样质量,g;

k——将风干土换算成烘干土的系数。

∴土壤有机质(g·kg-1)=土壤有机碳(kg-1)Х1.742

式中:1.724为土壤有机碳换成土壤有机质的平均换算系数。

注意事项

①含有机质高于50g·kg-1者,称取土样0.1 g,含有机质为20~30g·kg-1者,称土样0.3g,少于20g·kg-1者称取0.5g以上。

②土壤中氯化物的存在可使结果偏高。因为氯化物也能被重铬酸钾所氧化,因此,

盐土中有机质的测定必须防止氯化物的干扰,少量氯可加入少量Ag

2SO

4

,使氯根沉

淀下来。Ag

2SO

4

的加入,不仅能沉淀氯化物,而且有促进有机质分解的作用。Ag

2

SO

4

的用量不能太多,约加0.1g,否则生成Ag

2Cr

2

O

7

沉淀,影响滴定。

③必须在试管内溶液表面开始沸腾才开始计算时间。掌握沸腾的标准尽量一致,然后

继续消煮5min,消煮时间对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故应尽量记时准确。

④消煮好的溶液颜色,一般应是黄色或黄中稍带绿色,如果以绿色为主,则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在滴定时若消耗硫酸亚铁量小于空白用量的1/3,有氧化不完全的可能,应弃去重做。

三、土壤全氮的测定

1 测定原理

样品在加速剂的参与下,用浓硫酸消煮时,各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经过复杂的高温分解反应,转化为铵态氮。碱化后蒸馏出来的氨用硼酸吸收,以酸标准溶液滴定,求出土壤全氮含量(不包括全部硝态氮)。

包括硝态和亚硝态氮的全氮测定,在样品消煮前,需先用高锰酸钾将样品中的亚硝态氮氧化为硝态氮后,再用还原铁粉使全部硝态氮还原,转化成铵态氮。

2.1 土壤样品粉碎机;

2.2 玛瑙研钵;

2.3 土壤筛:孔径1.0mm(18目);0.25mm(60目); 2.4 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

2.5 硬质开氏烧瓶:容积50ml,100ml;

2.6 半微量定氮蒸馏装置;

2.7 半微量滴定管:容积10ml,25ml;

2.8 锥形瓶:容积150ml;

2.9 电炉:300W变温电炉。

3 试剂

3.1 硫酸(GB 625—77):化学纯;

3.2 硫酸(GB 625—77)或盐酸(GB 622—77):分析纯,0.005mol/L硫酸或0.01mol/L盐酸标准溶液;

3.3 氢氧化钠(GB 629—81):工业用或化学纯,10mol/L氢氧化钠溶液;

3.4 硼酸-指示剂混合液;

3.4.1 硼酸(GB 628—78):分析纯,2%溶液(W/V);

3.4.2 混合指示剂:0.5g溴甲酚绿(HG3—1220—79)和0.1g甲基红(HG3—958 —76)于玛瑙研钵中,加入少量95%乙醇,研磨至指示剂全部溶解后,加95%乙醇至 100ml。使用前,每升硼酸溶液中加20ml混合指示剂,并用稀碱调节至红紫色(pH 值约4.5)。此液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如在使用过程中pH值有变化,需随时用稀酸或稀碱调节之。

3.5 加速剂:100g硫酸钾(HG 3—920—76,化学纯),10g五水合硫酸铜(GB 665 —78,化学纯),1g硒粉(HG3—926—76)于研钵中研细,必须充分混合均匀。

4 土壤样品的制备

将通过孔径1mm(18目)筛的土样,在牛皮纸上铺成薄层,划分成多个小方格。用小勺于每个方格中,取等量的土样(总量不得少于20g)于玛瑙研钵中研磨,使之全部通过0.25mm筛。混合均匀后备用。

5 测定步骤

5.1 称取风干土样(通过0.25mm筛)1.0×××g(含氮约1mg),同时测定土样水分含量。

5.2 土样消煮

不包括硝态和亚硝态氮的消煮:

将土样送入干燥的开氏瓶底部,加少量无离子水(约0.5~1ml)湿润土样后,加入2g加速剂和5ml浓硫酸,摇匀。将开氏瓶倾斜置于300W变温电炉上,用小火加热,待瓶内反应缓和时(约10~15min),加强火力使消煮的土液保持微沸,加热的部位不超过瓶中的液面,以防瓶壁温度过高而使铵盐受热分解,导致氮素损失。消煮的温度以硫酸蒸气在瓶颈上部1/3处冷凝回流为宜。待消煮液和土粒全部变为灰白稍带绿色后,再继续消煮1h。消煮完毕,冷却,待蒸馏。在消煮土样的同时,做两份空白测定,除不加土样外,其他操作皆与测定土样时相同。

5.3 氨的蒸馏

5.3.1 蒸馏前先检查蒸馏装置是否漏气,并通过水的馏出液将管道洗净。

5.3.2 待消煮液冷却后,用少量无离子水将消煮液定量地全部转入蒸馏器内,并用水洗涤开氏瓶4~5次(总用水量不超过30~35ml)。

于150ml锥形瓶中,加入5ml2%硼酸-指示剂混合液,放在冷凝管末端,管口置于硼酸液面以上3~4cm处。然后向蒸馏室内缓缓加入20ml10mol/L氢氧化钠溶液,通入蒸汽蒸馏,待馏出液体积约50ml时,即蒸馏完毕。用少量已调节至pH4.5的水洗涤冷凝管的末端。

5.3.3 用0.005mol/L硫酸(或0.01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馏出液由蓝绿色至刚变为红紫色。记录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空白测定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一般不得超过0.4ml。

6 测定结果的计算

6.1 计算公式

土壤全氮(%)=〔(V-V0)×CH×0.014/m〕×100

式中:V──滴定试液时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 滴定空白时所用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H── 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0.014── 氮原子的毫摩质量;

m── 烘干土样质量,g。

6.2 平行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6.3 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差:土壤含氮量大于0.1%时,不得超过0.005%;含氮 0.1~0.06%时,不得超过0.004%;含氮小于0.06%时,不得超过0.003%

四、土壤全磷的测定

HCLO

4-H

2

SO

4

—钼锑抗比色法:

(1)方法要点:在高温条件下,土壤中含磷矿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与高沸点的H

2SO

4

和强氧化剂HCLO

4

作用,使之完全分解,全部转化为正磷盐而进入溶液,然后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2)主要仪器:分光光度计,2KVA方电炉,3KVA调压变压器。

(3)试剂:A.浓H

2SO

4

(二级)。B.HCLO

4

(二级,70~72%)。C.钼锑贮存

液。浓H

2SO

4

(二级)153毫升缓慢倒入约400毫升水中,搅拌,冷却。10克钼酸铵

(二级)溶解于约60℃的300毫升水中,冷却。然后将H

2SO

4

溶液缓缓倒入钼酸铵

溶液中,再加入100毫升0.5%酒石酸锑钾溶液,最后用水移释至1升,避光贮存。

此贮存液含1%钼酸铵,5.5摩尔/升1/2 H

2SO

4

。D.钼锑抗显色剂。1.50克抗

坏血酸溶液于100毫升钼锑贮存液中。此液须随配随用,有效期一天。E.二硝基酚指示剂。0.2克2,6-二硝基酚或2,4二硝基酚溶于1000毫升水中。F.5ppmP

标准溶液。0.4390克KH

2PO

4

(二级,105。C烘过2小时)溶于200毫升水中,加入

5毫升浓H

2SO

4

,转入1升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此为100ppmP标准溶液,可以长期

保存。取此溶液准确稀释20倍,即为5ppmP标准溶液,此溶液不宜久存。

(4)操作步骤:A.待测液的制备:称取通过100目的烘干土壤样品1克(精确到

0.0001克)置于50毫克三角瓶中,以少量水湿润,加入浓H

2SO

4

8毫升,摇动后(最

好放置过夜)再加入70~72%的HCLO

410滴,摇匀,再加热消煮。缓慢升温,HCLO

4

烟雾消失后,再提高温度,使H2SO4发烟回流,待瓶内溶液开始转白后继续消煮20分钟,全部消煮时间为45~60分钟。将冷却后的消煮液用水小心地冲入100毫升容量瓶中,冲洗时用水应量少次多,轻轻摇动容量瓶,待完全冷却后,以水定容,用干燥漏斗和无磷滤纸将溶液滤入干燥的100毫升三角瓶中。同时做空白试验。B.测定:取上述待测液2~10毫升(含5~25微克P)于50毫升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

约30毫升,加二硝基酚指示剂2滴,用稀NaOH溶液和稀H

2SO

4

溶液调节pH值至溶

液刚呈微黄色。然后加入钼锑抗显色剂5毫升,摇匀,用水定容,。在室温高于15℃的条件下放置30分钟后,在分光光度计上用波长700纳米比色,以空白试验溶液为参比液调零点,读取吸假值。在工作曲线上查出显色液的Pppm数。颜色在8小时内可保持稳定。C.工作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5ppm标准溶液0、1、2、3、4、5、6、8、10毫升于50毫升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约30毫升,加入钼锑抗显色剂5毫升,摇匀,定容。即得0、0.1、0.2、0.3、0.4、0.5、0.6、0.8、1.0ppmP标准毓溶液,

与待测液同时比色,读取吸收值。在方格坐标纸上以吸收值为纵坐标,Pppm数为横坐标纸上以吸收值为纵坐标,Pppm数为横坐标,绘制成工作曲线。

计算:土壤全磷量(g/kg)=ρⅹVⅹV

2ⅹ10-3/V

1

m

式中:ρ——待测液中磷的质量浓度(μg/ml)

V——样品制备溶液的ml数

m——烘干土质量(g)

V

1

——吸取滤液ml数

V

2

——显色的溶液体积(ml)

10-3——将μg数换算成每kg土壤中含磷量的g数的乘数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土壤微生物计数法

土壤微生物计数法 土壤是最复杂、最丰富的微生物基因库,所含微生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各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类,是土壤最活跃的成分。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根据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来计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统称为培养计数法,主要有稀释平板法和最大或然计数法;二类是将土壤微生物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称为直接镜检法,包括涂片法、琼脂薄片法和膜过滤法等;三类是直接将微生物从土壤中分离和提取出来后再进行测定,主要有离心分离法。 1.1培养计数法 1.1.1概要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一旦供给可利用的碳源(如培养基),一些微生物将快速生长繁殖。因此,根据在培养基上所生长的微生物数量,可以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这种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称为培养计数法,主要包括稀释平板计数法(简称稀释平板法)和最大或然计数法。 稀释平板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土壤微生物经分散处理成为单个细胞后,在特殊的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一个菌落,根据形成的菌落数来计算微生物的数量。 最大或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假设被测定的微生物在稀释液中均匀分布,并在试管或平板上全部存活,随着稀释倍数的加大,稀释液中微生物的数量将越来越少,直到将某一稀释度的土壤稀释液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后,没有或很少出现微生物菌落。根据没有出现菌落的最低稀释度和出现菌落的最高稀释度,再用最大或然计数法计算出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1.1.2稀释平板法 一、试剂配制

常用的培养基各类很多(见附录一),可根据需要测定的微生物种类选择培养基。按配方配制培养基后,先在121℃下灭菌15min,冷却至45~50℃使用。凝固后的培养基可加热溶解后使用。 二、仪器设备 广口瓶或三角瓶及配套的橡皮塞,移液管(1ml、10ml,吸口用棉花塞住后用牛皮纸包好灭菌)培养皿(9㎝,用牛皮纸包好后灭菌)和显微镜等。 三、操作步骤 (1)土壤系列稀释液制备 取新鲜土壤(<2㎜)10.00g,放入经灭菌的装有70ml水的广口瓶中,塞上经灭菌的橡皮塞,在振荡机上振荡10min,此为10-1土壤稀释液。迅速用灭菌的移液管吸取10-1土壤稀释液10ml,放入灭菌的装有90ml水的广口瓶中,塞上橡皮塞,混合均匀,此为10-2土壤稀释液。再如此依次配制10-3、10-4、10-5和10-6系列土壤稀释液。上述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污染。 (2)平板制备和培养 从两个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中(细菌和放线菌通常用10-5和10-6土壤稀释液,真菌用10-2和10-3稀释液)吸取1.00ml(吸前摇匀),分别放入五套培养皿中(注意每变换一次浓度,须更换一支移液管);再向培养皿内注入45~50℃的培养基10ml,立即混合均匀,静置凝固后,倒置放于培养箱中培养。细菌和放线菌在28℃下培养7~10d,真菌在25℃下培养3~5d。 (3)镜检计数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我国的土壤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初计有13个土纲49个土类。不但具有世界上主要的森林土壤,而且具有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以及其他草原土壤,同时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少,平原盆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面积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米以上。寒漠、冰川有两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110万平方公里;石质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所以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开发利用上是有困难的,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种国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3.)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0.41%,而印度、丹麦、法国等国的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0%,我国耕地面积的绝对数量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大部分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过于集中。 4.火山灰土的特征如何 火山灰土又称“暗色土”。指晚近火山活动地区火山灰母质上发育的各种土壤。主要分布于世界近火山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我国仅有零星分布。成土年龄较轻、发育程度低者,仍保留火山灰原来的特征,剖面分化微弱;发育程度较深者,已有明显的剖面分化,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5%以上,土色暗灰,肥力颇高。这种土壤孔隙度高,质地较粗,易受侵蚀,含有大量火山起源的矿物(如火山玻璃、火山碎屑等),其量超过70%;粘土矿物以水铅英石为主,对磷有固定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学科:

土壤是由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生物学作用而形成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和以土壤为基质的生物种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称为土壤生态系统。 一、土壤微生物的来源 土著微生物种群: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土著微生物一般包括:G+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等。对物质的分解、代谢、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元素参与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的重要推动者。 外来微生物种群: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几乎不参与土壤生态学上重要的物质转化作用。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病毒和原生动物。绝大部分微生物对人是有益的;也有一部分土壤微生物是动植物的病原体。 土壤中的微生物根据其对能源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四种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 ●光能异养型 ●化能自养型 ●化能异养型 大多属异养型微生物 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不同,可分为 ●专性厌氧 ●兼性厌氧 ●微需氧 ●专性需氧等

真菌属需氧型微生物,因此土壤深层或潮湿的黏土中真菌数量少。 1、土壤中的细菌 (1)土壤细菌的数量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1g 肥沃土壤中约有土壤细菌几十万~几十亿。 (2)土壤细菌的特点 1)个体形状和大小往往与人工培养条件下不同; 2)土壤细菌数量多、代谢强、繁殖快、代时短,对其延续带来很大好处; 3)种类多,其中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 4)土壤细菌按其来源可分为土著性和外来性,一般土著是优势种: ●土著细菌:是土壤中真正的常驻者,如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固氮 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异养型,无芽胞、嗜中温。 ●外来细菌:人畜粪便、动物尸体、医院废弃物等污染土壤带入的。 如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H7、炭疽梭菌、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等。 2、土壤中的放线菌 ●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主要分布于土表,是土壤重要的土著 性微生物,也是土壤微生物的第二大类群,占5~30%; ●常见的有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小单孢菌属和放线菌属; ●多数好气、腐生,以孢子或菌丝片段存在于土壤; ●细胞数104~106个/g土,土壤肥沃时可达108个/g土; ●对干燥条件抗性比较大(在沙漠土壤中生存); ●比较适合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生长,并对酸性条件敏感(高氏1号 培养基); ●主要参与复杂有机物的分解,如木质素、几丁质、烃类。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和栖息的良好基地 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其原因在于土壤舍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供微生物作为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台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土壤中的水分都可满足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不论通气条件如何,都可适宜某些微生物类群的生长。通气条件好可为好氧性微生物创造生活条件;通气条件差,处于厌氧状态时又成了厌氧性微生物发育的理想环境。土壤中的通气状况变化时,生活其问的微生物各类群之间的相对数量也起变化。土壤的pH值范围。3.5~10.0之间,多数在5.5~8.5之间,而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即使在较酸或较碱性的土壤中.也有较耐酸、喜酸或较耐碱、喜碱的微生物发育繁殖,各得其所地生活着。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小而缓慢.夏季比空气温度低,而冬季又比空气温度高,这一特性极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的温度范围恰是中温性和低温性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事实上,许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微生物种大多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如大多数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就是分离自土壤。 2.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由于土壤质地发育母质、发育历史、肥力、季节、作物种埴状况、土壤深度和层次等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lg肥沃的菜园土中常可含有108个甚至更多的微生物,而在贫瘠土壤如生荒土中仅有103~107个微生物,甚至更低。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作用强度和影响最大,放线菌和真菌类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数量较少,影响也小。 (1)细菌 土壤中细菌可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其生物量可占土壤重量的 1/10000左右。但它们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是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动面,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推动着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循环。细菌占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土壤中的细菌大多为异养型细菌,少数为自养型细菌。土壤细菌有许多不同的生理类群,如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细菌等在土壤中都有存在。细茼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一般是黏附于土壤团粒表面,形成菌落或菌团,也有一部分散布于土壤溶液中,且大多处于代谢活动活跃的营养体状态。但由于它们本身的特点和土壤状况不一样.其分布也很不一样。 细菌积极参与着有机物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和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 (2)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它们以分枝丝状营养体缠绕于有机物或土粒表面,并伸是于土壤孔隙中。1g土壤中的放线菌孢子可达107~108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5%~30%.在有机物含量丰富和偏碱性土壤中这个比例更高。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教材

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 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 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 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 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 中,即成为菌胶团 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 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 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3.光能无机营养型:依靠体内的光合色素,利用光作为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的微生物称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14.化能无机营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物质,以S,H2S,H2,NH3,Fe等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量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称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硫细菌(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15.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至少需提供一种大量有机物才能满足其正常要求的微生物,即其碳源必须是有机物,氢供体是有机物,能源则可以利用氧化有机物而获得。 16.氮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17.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18.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19.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土壤有机质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姓名:学号:实验日期: 一、方法原理: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反映一定的成土过程。 测定土壤有机质方法很多,一般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法。此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速度快,再现性较好,适合大批样品分析和实验室用。 所谓重铬酸钾硫酸法就是在加热条件下,用一定量的标准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多余的重铬酸钾则用硫酸亚铁溶液滴定,以实际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的含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2K2Cr2O7+3C+6H2SO4=2K2SO4+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0 二、操作步骤: (1)准确称取通过60号筛风干土样0.1~0.5克(精确到0.0001克),放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加入5毫升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再用移液管(或加液器)加入5毫升浓硫酸,小心摇匀,在试管口上加一弯颈小漏斗。 (2)预先将植物油浴锅温度升到185~190度,将试管插入铁丝笼中,并将铁丝笼放入上述油锅中加热,此时温度控制在170~180度,使管内溶液保持沸腾5分钟,然后取出铁丝笼,待试管稍冷后,擦净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溶液洗入250毫升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80毫升,此时酸度约为1.5mol/L,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用0.2mol/L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过绿色突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4)在测定样品时必须做空白实验,可以用纯砂或灼烧土代替样品,以免溅出溶液。其他手续同上。 实验操作时注意事项: (1)此法要求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者,相对误差不超过5%,有机质含量低于2%,绝对误差不超过0.05,因此,必须根据有机质含量多少决定称量,一是有机质在7~15%的土样可称0.1~0.5克。2~4%者可称0.5~0.2克少于2%可0.5克以上,以减少误差。 (2)消化煮沸的时间必须尽量准确一致,否则,对分析结果有较大影响,必须从

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能力目标: (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2)探究土壤里的微生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三、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比较等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土壤里除了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外,还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小生物,我们通常把这些小生物叫做微生物。那么土壤里都有哪些微生物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土壤里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这些微生物到底是什么形态?它们有那些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一、认识细菌: 1.细菌的分布范围: 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你认为在生物圈中哪些地方会分布有细菌? 学生:土壤、水里、空气,人、动物、植物体内、体表等。

教师:由此可见,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2.形态特征: (1)大小: 资料:细菌的直径一般只有1um左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学生阅读资料,发现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2)形状: 教师:展示图片:三种细菌 人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请根据图片描述细菌有哪三种形态。 学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教师: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3.结构特征: 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学生看图12-5: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观察讨论: 细菌有哪些结构?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何异同? 4.生活方式:

土的压缩性实验报告doc

土的压缩性实验报告 篇一:土力学实验报告 土力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成员: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试验一含水量试验 一、目的 本试验之目的在于测定土的含水量,借与其它试验相配合计隙比及饱和度等;并查表确定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 二、解释 (1)含水量w是土中水的质量与干土颗粒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2)本方法适用于有机物含量不超过干土重5%的土。若土中有机物含量在5~l0%之间,应将烘干温度控制在65-70℃,并在记录中注明)。 三、设备 (1)有盖的称量盒数只;(2)天平,感量0.01克;(3)烘箱(温度100~110℃)(4)干燥器(内有干燥剂CaCl2)。 四、操作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l5-30克(砂土适当多取)

放入称量盒。盖好盒盖,称盒加湿土质量。 (2)打开盒盖,放入烘箱。在105~110℃下烘至恒重。烘干的时间一般为:粘土、粉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土不得少于6小时。 (3)将烘好的试样连同称量盒一并放入干燥器内,让其冷却至室温。(4)从干燥器内取出试样,称盒加干土质量。 (5)实验称量应准确至0.01克以上并进行2次平行测定,取平均值。(6)按下式计算含水量: 12 w?2??100% 式中: w——含水量,%; m1——称量盒加湿土质量,g; m2——称量盒加干土质量,g: m——称量盒质量,g(根据盒上标号查表)。 本试验须进行2次平行测定,其平行误差允许值;当含水量w小于5%时,允许平行误差为0.3%; 当含水量w等于或大于5%而小于40%时允许平行误差为l%;当含水量w等于或大于40% 时,允许平行误差为2%。 五、注意事项 (1)称量盒使用前应先检查盒盖与盒体号码是否一致,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土壤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文章在研究我国土壤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挑战。提出要解决我国耕地土壤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施“藏粮于土”的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土壤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机制;开发土壤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种植制度;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适度开荒复垦,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 关键词:土壤资源;生态环境;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我国粮食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粮食增产息息相关。本文从土壤学的角度,对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粮食安全的出路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和保障粮食安全。 1 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 1.1 土壤资源丰富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是土壤类型多,绝对数量大。我国地域辽阔,国土总面积有960万km 2。气候类型从热带到寒温带,由湿润区到干旱区。在全国有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1]。雏形土、干旱土面积超过国土的10%,有机土、铁铝土、变性土、火山灰土和灰土占1%,其余的人为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新成土等介于两者之间(表1)。这样丰富的土壤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分别为第4位、第8位与第3位。 1.2 人均耕地不足 我国多山,耕地面积小,人均占有量少。我国65%是山地,有一半土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14.5%,而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人口平均,耕地仅占0.11 hm 2, 林地占0.17 hm 2,草地占0.26 hm 2,人均占有农、林、牧用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3[2]。另一方面,土地浪费情况又十分严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荒芜,或被城镇和经济开发区滥占后长期闲置。 1.3 耕地土壤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壤质量参差不齐。根据我们的资料,西部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7%,其中包括干旱土,寒冻雏形土和盐成土,不利于农业利用。然而,经过长期的农业利用,培育了大面积稳定的基本农田,如灌淤条件下形成的灌淤土,堆垫条件下形成的土垫人为土和泥垫人为土,蔬菜栽培条件下形成的肥熟土和水耕条件下形成的水耕人为土等。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我国现有耕地中,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1.54%,中产田占有37.24%,低产田占41.22%。然而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缺磷耕地占59%,缺钾耕地2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华北地区全氮和速效磷增幅较大,但速效钾含量损耗很多。东北地区肥力下降较为明显。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有853.33万hm 2 [4]。 1.4 后备耕地土壤资源有限 我国是一个古老农业国,土地开发利用比较充分,可供继续开发的后备土壤资源十分有限。目前全国后备耕地土壤资源总量约1000万hm 2,主要分布在北纬40~50度之间的一年一熟地区,同时又是降水量少,干燥度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量少质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1.5 耕地土壤资源区域差异大 表1 中国主要土纲土壤资源的估算1) Table 1 Soil resources inventory of different soil orders in China 代号 土纲 面积率/% 代号 土纲 面积率/% A B E F G H 有机土 人为土 铁铝土 变性土 干旱土 盐成土 0.22 4.84 0.44 0.30 23.01 3.64 J K L M N 均腐土 富铁土 淋溶土 雏形土 新成土 其他土壤 8.67 8.89 7.42 21.51 9.76 0.0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2.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边舒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八、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水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稀释热法,利用浓硫酸和重铬酸钾混合时产生的热氧化有机质中的碳,通过测定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来计算得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分析该土壤肥力水平,并对此提出改良措施。 重铬酸钾容量法——稀释热法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氧化过程:K 2Cr 2O 7+C+H 2SO 4→K 2SO 4+Cr 2(SO 4)3+CO 2+H 2O 滴定过程:K 2Cr 2O 7+FeSO 4+H 2SO 4→K 2SO 4+Cr 2(SO 4)3+Fe 2(SO 4)3+H 2O 土壤有机碳与有机质换算公式: 土壤有机质(g/Kg )=土壤有机碳(g/Kg )×1.724 三、 实验器材与仪器 土样(取于余杭塘路施工旁,风干研磨细后过100目筛);

250mL三角瓶×2,10mL量筒,100mL量筒,5mL移液管,5.00mL移液枪,棕色酸式滴定管; 1mol/L 1/6 K2Cr2O7标准溶液,浓硫酸,领啡啰啉指示剂,0.5021mol/L FeSO4标准溶液。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m=0.5070g土样; 2.用移液管加入1mol/L 1/6 K2Cr2O7标准溶液10mL; 3.混匀后用移液枪移取浓硫酸20mL,旋转摇动1min,之后放置30mL,加水100mL; 4.滴入3滴指示剂后用0.5021mol/L FeSO4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暗绿色, 最终以瞬间变为砖红色为终点; 5.用相同方法作空白对照(不加土样)测定。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表1 FeSO4标准溶液消耗体积与土壤有机质(碳)含量 样品 滴定前读 数V1/mL 滴定后读 数V2/mL FeSO4消耗体积 V(V0)/mL 土壤有机碳么 m1(g/Kg) 土壤有机质 m2(g/Kg) 第一组0.00 18.70 18.70 5.255 9.060 空白组 3.32 23.35 20.03 注:m1={[c(V0-V)×10-3×3.0×1.33]/m}×1000;m2=m1×1.724 其中,1.33为氧化校正系数;m为所称量土样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3.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树立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 2.知道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 1.“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2.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教学安排: 1课时 方法和过程: 应通过大量资料、图表运用对比分析加以阐述,学习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同一问题不同途径和方法,较好掌握课本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图表表达方式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有哪些?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中国土地资源。讲一讲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问: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板书:人多地少 通过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清下列内容:学生观察分析3-10。 ①中国的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印度面积不到中国1/3,人口比中国略少,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国多山区,平原仅占12%;而美国平原占1/2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土地资源约是中国的6倍;印度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占一半,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1.5倍。 ②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草地、林地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数; 草地0.30 世界0.50 (60%) 林地0.15 世界0.60 (25%) ③通过计算草地、林地占世界的百分数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少。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特点。板书: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较齐全。板书:类型齐全 读图课本中P67图3-12“中国土地资源分布”: (引导学生怎样看图) ①在这个图中,耕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林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③草地用什么颜色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黑板图示土地类型、分布表) 通过读图3-13“中国耕地分布”,了解到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