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

儿童语言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
儿童语言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

儿童语言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

商务印书馆毛永波

语文词典解释字词,具有共同的一种作用,就是教学的功能。为了有效地发挥教学功能,在解释字词时就应按照不同的读者对象,采取相应的释义方式和释义语言。儿童语言学习词典是实施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方面,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语言教育应该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应该重视儿童的语言基础和生活经验。编纂儿童语言学习词典借鉴吸收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用易于为儿童理解接受的方式来释义,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内通行的儿童词典主要有《新华字典》、《新编小学生字典》、《儿童辞海》等,其中《新华字典》自五十年代编纂出版以来,历经数次修订,发行量达三亿多册,是中国儿童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启蒙工具书,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其中的得失尤其值得认真总结。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几部词典,总结目前国内儿童学习词典编纂的成就和尚须努力的几个方面,试图归纳出儿童语言学习词典释义的几项原则。

一、释义的准确度与模糊度

释义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儿童学习词典释义的准确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编纂者准确表述释义内容;另一方面,学习者准确接受理解释义内容。这就要求词典的词义解释要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运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的方式表述出来。举一个释义的例子来说明:

盐①食盐,有叫“咸盐”。化学成分是氯化纳,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②盐类,化学上指酸类中的氢根被金属元素置换而成的化合物。(《新华字典》)盐食盐,有咸味的调味品,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纳。有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等。(《新编小学生字典》)

盐①食盐:盐巴|盐田|精盐|椒盐。②无机化合物。常温时为晶体,熔点较高,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如氯化纳、硝酸钠、硫酸铜等。(《儿童辞海》)

我们知道,词语的意义有日常语文义、专科术语义、文化内涵义,词典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词语的意义。上述几部辞书对于“盐”的解释虽然简略,却涉及到语文义和术语义的关系问题,它们都把语文义的解释排在首要位置,“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盐”,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而对于术语义,虽然解释简洁准确,但对于读者,要想理解掌握,必须首先确定它是否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范围之内,其中的化学术语对于儿童而言,不免过于艰深。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日常语文义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对象,专科术语义是知识学习的结果,文化内涵义更是长期语言浸润的成果。研究者还认为,儿童对词义的掌握局限在日常语文义,难以把握专科术语义,因此,儿童如果掌握了日常语文义,就应视为已经掌握了词语意义。

研究者观察到儿童在这一时期解释词义的特征,儿童解词在开始阶段采取个体列举法和外形描述法,其后采取功能叙述法,进一步采取简单归纳法。

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反过来看儿童词典的解释,我们就会觉得有一些不满足,“盐”的词义可以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食盐”,也可以是一种化学品,此外也可以是活用的隐喻意义。上面提到的几部词典对“盐”的解释都不能完全适合儿童的阅读需求,比如说,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种,食盐从哪里来的,食盐的颜色怎么样,食盐的味道又如何,食盐的用途是什么。而这些正是儿童解释词、儿童理解词的语言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我们试着按照这种要求,把“盐”解释成下面的样子:

盐食盐,有咸味,白色颗粒状,用作食物调味品,主要从海水里面获得:精盐|椒盐|海盐|盐巴。

词典解释词语,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词。我们已经知道,儿童最初学习理解词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特别感兴趣。因此,儿童词典的释义就要有针对性,重视描述事物的颜色、形状、质地、声音、味道等,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取“盐”的释义为例进行剖析,舍弃了所谓精确的专科术语,目的在于说明兼有语文义和术语义的词语如何下定义才更易于理解。在我们的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与此相似,例如“声、光、电、草、木、虫、鱼“等等,诸如此类的名物词在儿童词典中我们不妨首先考虑它们的语文义。

还有一些词语只有语文义,没有术语义。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讲到:“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爱’或者‘恨’这样的一些词下定义,这样的一些词涉及到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站了绝大多数。”对于这些词语,词典通常采用的释义方式多种多样,时贤多有论述,这里仅就与儿童词典有关系的释义的理解度和可接受性,结合举例谈几点想法。比如“爱”可以有两种释义方式:(1)爱喜爱。

(2)爱对人和事物有亲密的感情。

(1)是用相近或相类的对等词语来解释被释词,(2)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释义。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简明扼要,容易理解,但有互训之嫌;后者表述得比较准确,但过于严谨,不易直截了当。再比较一个更明显的例子:

发狂发疯。

发狂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生精神病的症状。

遇到这种情况,释义就需权衡取舍,应该考虑词典针对的对象,释义的准确性是与对象接受的准确度相一致的。用对释词来解释词语常受到研究者批评,认为容易产生循环定义。其实,一部词典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释义循环,是词语相互定义的体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释义语,从而减少不良循环。在通行的辞书经常使用类似下面的对释方式:恨①怨,仇视:~入骨髓.②懊悔,令人懊悔或怨恨的事:遗~.(《新华字典》)

恨①仇视,有怨气:仇恨|怨恨。②懊悔,不满意:悔恨|遗恨|恨事。(《新编小学生字典》)

以单字作释义语的弊病非常明显,意义的解释容易陷入循环,比如《新华字典》中“恨”的释义词“怨”就是一个多义词:

怨①仇恨。②不满意,责备。(《新华字典》)

这样的释义循环是一种不良循环,在儿童词典中尤其应该避免出现。对释词至少应该用多音节的词语。

比较而言,纯粹语文类的词语的释义交叉使用对释词释义和下定义方式两种。由于对词义的概括方式的不同,词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性也就有差别,词语的适用范围、词义之间的对等性也相应地不同,我们用准确度和模糊度来解释这种情况,用科学术语定义,准确度高,但不易于理解;用语文词义下定义、解释,模糊度高,但在一些情形下,具有模糊色彩的释义用语和方式反而更易于为读者掌握。因此,儿童词典释义的某种模糊性反而是一种准确性的表现形式。

二、核心义与从属义

多义词的义项分合同样要根据词典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儿童词典的义项要简明而概括,重点选择和解释核心义,使读者在理解了主要意义后,基本能够推断出基于核心义的用法意义,对于引申义、转义、比喻义等从属义要根据使用的广狭和推断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立项。

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词汇是开放性的,数量很大,儿童对于词汇的掌握,对于词

义理解,对于词的各种用法的细致了解,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其中的许多任务并不是儿童时期就能完成的。针对儿童的学习词典,理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策略,在这其中,义项的选取、义项的分合是否恰当,也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通行的词典注释多义词时,义项通常有三种排列:一是按照词义的引申发展脉络排列顺序,二是按照词义的使用频度即常用义和次常用义排列,三是上面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前两种做法在理论上有充足的理由,词义的脉络显得非常清楚,可以使人对词义有一个概观的认识。第三种排列方式优点在于重点突出。

对于儿童词典,我们不妨采用第三种做法。儿童词典义项选取的目的是使读者学会由此及彼,即最重要的义项首先学会,再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学习难以直接把握的词义变化,使词的意义能够比较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认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有效引导读者掌握词义。

多义词区分核心义和从属义,以首先掌握核心义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就可以实现以简驭繁得的目的。我们所谓的核心义项可以是词的本义,也可以是词的常用义,不必拘泥于词义发展和使用的脉络。比如:

航行船:~海.[引]飞机等在空中飞行:~空.(《新华字典》)

航①船。②船在水里行驶,飞机等在空中飞行。(《新编小学生字典》)

《新华字典》直接注释“航”的常用义,然后再说明引申义。《新编小学生字典》则是按照本义、后起义顺序排列义项。相比之下,《新华字典》的处理对于儿童可能更适用,因为“行船”就是今天“航”的核心义。而“船”作为其本义在今天的语言中已很难举出例子了。

另外,为了突出核心义,义项的划分不能过于精细,义项过于细腻容易使读者无从选择。考察目前儿童词典的义项分合,总的说来是过于细腻了。比如:

暗①不亮,没有光,跟“明”相反:~中摸索.这间屋子太~.②不公开的,隐藏不露的,跟“明”相反:~号.~杀.心中~喜.③愚昧,糊涂:明于知彼,~于知己.(《新华字典》)

暗①不亮,跟“明”相反:黑暗|暗盒。②秘密的,不露出来的:暗号|暗锁|暗箭|暗算。③糊涂,不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④比喻反对的,罪恶的:弃暗投明。(《新编小学生字典》)

暗①光线不亮:暗室|暗影|黑暗|昏暗|灰暗|阴暗。②秘密的,隐藏的:暗杀|暗害|暗笑|暗语|暗藏|暗箭。③比喻反动的,罪恶的:弃暗投明。(《儿童辞海》)上面的几部词典中,“暗”的义项“糊涂,愚昧”、“比喻反动的,罪恶的”是从引申和比喻义中概括出来的,是从属义,在儿童词典中就可以不必析分出来,因为它们相对于儿童的理解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和儿童识字教学有某种共通之处,因此,面向儿童的词典与面向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词典不妨互相借鉴一下。比如:

暗①光线不足;黑暗。②隐藏不露;秘密:~礁|~号|~杀|~伤。(《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义项分合非常简明,核心义也都包含其中。这种思路和做法值得进一步学习、研究。

三、被释词与释义用语

以浅释难,是词语解释的基本要求。儿童词典针对儿童的语言学习特点,释义用语所涉及的概念内容应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相适应,从已有的词典来看,还大有可为之处。比如:

虎:老虎,哺乳动物。性情凶猛,伤害人畜。毛皮可做褥、垫,骨、血、内脏都可做药。

这是一本面向学生的词典对“虎”的解释,释义里面的“哺乳动物”是“虎”的上位概念,这种释义是选择了有区别意义的属差特征,来说明“虎”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为的是传达一些百科信息。这是许多词典常采用的方式。但对儿童词典来讲,这种方式是否适用,我们是否有必要追究一下依据呢?

儿童最初学习掌握词语,都是与具体的对象相联系的,并通过这些具有专指性的词语建立起上位词的词义,比如儿童起初可能用“虎”来指称狗、猪、羊等,渐渐地扩充发展对词义的认识,才建立起“动物”的概念。因此,对儿童而言,理解“哺乳动物”显然要比理解“虎”困难。面向儿童的辞书,释义语似应尽量避免使用上位语。我们看下面的例子:花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有各种的形状和颜色,一般花谢后结成果实。(《新华字典》)

花植物的繁殖器官。也指能开花的供观赏的植物。(《新编小学生字典》)

花植物的生殖器官。能开花的植物约有20多万种,大多由花萼、花瓣、花蕊组成。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儿童辞海》)

其中的释义用语,诸如“有性生殖器官”“繁殖器官”之类,显然过于专业,不符合以浅释难的原则。

另一方面,释义用语使用的词汇要尽量限制在基本词之内。所谓基本词是基于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所掌握的词汇量的考察而确定的词汇范围。我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未系统化,但也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果。我们大致知道,儿童在五六岁的时候,词汇量已经达到3500词左右,其中的高频词基本与成人近似,比如“我、你、他、这、那、来、去、大、说、看、老师、我们、妈妈”等等。因此,在儿童词典释义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这种因素,尽量用高频词、容易理解的词来解释词语,以达到以浅释难的目的,下面举例说明:

揉①回旋地按、抚摩:~一~腿.沙子到眼里可别~.②团弄:~面.~馒头.③使东西弯曲:~以为轮.(《新华字典》)

其中释义用语“回旋”非常抽象,“团弄”是方言词汇,“使东西弯曲”是文言用法,都是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词语,用作释语并不十分合适。相比而言,下面的释义还比较容易理解:揉用手来回搓弄、按摩:揉搓|揉面|不要用脏手揉眼睛。(《新编小学生字典》)

因此,释义能否浅易,需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四、主要方式和辅助方式

语文词典侧重于语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以文字表述为最重要的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辞书中的文字表述有自己的局限性,它要求简明准确,而简短的文字又很难把词语解释清楚,只能把被释词有别于其他词的内涵、性质和特征加以训释,这样有时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情况,比如《新华字典》这样解释“碗”,“碗:盛饮食的器皿。”仅仅是从功用方面解释,如果我们不满足,想知道它和“杯”“盘”“碟”“锅”等有什么不同,是很难从这释义上找到答案的。假使词典的字词释义下面再配上“碗”的插图,结果就会很不相同,读者就可以从图画上区分出形状的差别,从而轻而易举地了解字词的意义。所以,语文词典的插图是值得重视的辅助解释语词的手段。检视现在的词典,插图工作远未取得应有的进展,像通行的中型语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收词56000条,却只有9幅插图;小型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收字8000多,也只有300余字下有插图;有些字词典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这种状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欠缺。

插图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文字表述繁难的词语,假使辅以插图,常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这种效果在面向儿童的词典的作用更是十分显著,这是有理论依据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模型、图片、图形、图表、幻灯以及电影形象等,目的就在于利用直观的对象增进

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词典中利用插图可以突出对象的一些重要特征,排除文字表述带来的可能的模糊认识,在词与物之间建立起准确的联系。

辞书中使用插图作为文字表述的辅助手段,同样要注意读者对象,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一般语文辞书中的插图多是名物性的,多是静止的事物,直接诉诸视觉的具体形象,比如兵器、工具、乐器、器皿、建筑物、动植物、人物、山川河泽、风景古迹等等。像《新编小学生字典》,插图数量较多,有600余幅,全部是名物性的,这些插图都是用来解说名词性的词语的。对于比较抽象的词义,比如表示动作的动词、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则很少有插图,这自然是因其固有的困难,用静止的画面来描述连续的动态本身,在理论上就是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可为之处,比如简简单单的“坐”,《新华字典》注释为“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准确无误,但字面上并不好理解。《新编小学生字典》解释为“跟‘站、立’相对”,要言不烦,但不准确,“躺、卧”同样也可理解为与“站、立”相对。解决之道,不妨求之于插图,绘制“坐”的动作,比如坐在椅子上,席地而坐等等。形容词的插图则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比如“高、低”可以画出两人身高的差异等。所以说,儿童词典增加足够分量的插图,做到图文相互增益,有其理据,自然也就有其必要性。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经验

语言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它能使我们相互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能使我们分享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进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点。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化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的关键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到幼儿末期儿童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头言语。幼儿期的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巧的发展等方面。 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现状 (一)儿童发展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是3至7岁 教育心理学家M·B加麦佐[苏]在《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育者还要懂得,在每一个年龄期,对于最有效地发展心理的某些方面,都存在最适宜的条件。学龄前期(3至6岁)对发展儿童语言是最有利的,是敏感的年龄期。语言的发展和具有直观效能的思维的发展则是这一年龄期的新构成物。”他又说:“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于一系列需求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同成人及同龄儿童交往的需求,决定儿童个性的形成。同成人交往的扩展,是以学龄前儿童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及其与熟悉周围现实范围的扩大为基础的。在这个年龄期,语言成为主导的交往手段。成人的职能在于他给儿童提出认识的任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儿童的职能在于接受这些任务和方法,在自己的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它们。”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积累——理解——运用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一篇杂文中谈到幼儿学习语言的情况时说,人们学习语

言都经历了从不断地吸取、记住——积累到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理解,最后能够说了——运用,这样三个阶段。幼儿学习语言也不例外。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因果键。积累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但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积累。指导儿童积累语言是启蒙教育首要的基础任务。我国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教学的根本问题,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 (三)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智力的开发同语言的发展密不可分 被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研究之一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智力发展速度的设想。认为儿童4岁时就已达到普通智力的50%,到了7岁又增加30%。这就是说,儿童人学前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时期,这个时期语言发展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关系极大。发展智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一代新人的迫切要求。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新的一代不仅要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而且还必须具有想象、创造、竞争等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特别是我们民族共同语——汉语普通话的使用能力是开发智力这个问题上力求探索一条途径,为我国学前教育,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根据以上理论和现状,学前儿童语言的学习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提前在学前班教会幼儿听、说普通话,基本扫清语言学习的障碍,为提高儿童的素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基础。二、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探明这些因素及其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影响儿童语言学习的

义务论 辞典释义

义务论deontology 字体[大][中][小]源于希腊语deon(应该有的)和logos(学说),即关于应当的学说。亦译“道义学”、“本务论”、“道义论”或“非结果论”。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指人的行为必须遵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与“目的论”、“功利主义”相对。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道德动机和义务心在道德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判断人们行为的道德与否,不必看行为的结果,只要看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则,动机是否善良,是否出于义务心等等。在西方,神诫论是一种典型的义务论。认为人只要信奉上帝或神,服从上帝或神颁布的一系列道德命令,其行为就是正义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是一种典型的规则义务论。他反对功利主义的义务观,认为人必须为尽义务而尽义务,而不能考虑任何利益、快乐、成功等外在因素;只有出于善良意志即义务心,对道德规则即绝对命令无条件遵守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黑格尔曾批判康德的义务论,认为“伦理学中的义务论,如果是指一种客观学说,就不应包括在道德主观性的空洞原则中,因为这个原则不规定任何东西”(《法哲学原理》)。他把义务与现存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目的、感觉和福利联系起来,并认为“一种内在的、彻底的义务论不外是由于自由的理念而是必然的、因此是现实的那些关系在它们全部范围内即在国家中的发展”(同上)。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义务论又被分为行为义务论和规则义务论。直觉主义学派的英国普里查德、罗斯被认为是现代西方伦理学义务论的主要代表。在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具有显明的义务论倾向。强调人的行为必须绝对遵从封建礼教伦常的道德规定。孔子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作为伦理思想的总纲,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孟子不但把义和利绝对对立(在价值观上),而且反对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以后董仲舒进一步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到宋明,发展为销利归义,主张“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二程遗书》卷十七)。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利益关系的观点,任何道德义务规定,目的都在于调节一定利益关系,实现一定的利益。义务论把义务与利益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必然流为空洞的、虚伪的道德说教。从广义说,则泛指研究义务、责任的伦理学理论和学说。如J.边沁撰写的《义务论》,即论述他的整个道德伦理学说体系。 字数:1021 知识来源: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12页. 源于希腊语deon(应该有的)和logos(学说),即关于应当的学说。亦译“道义学”、“本务论”、“道义论”或“非结果论”。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指人的行为必须遵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与“目的论”、“功利主义”相对。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道德动机和义务心在道德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判断人们行为的道德与否,不必看行为的结果,只要看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则,动机是否善良,是否出于义务心等等。在西方,神诫论是一种典型的义务论。认为人只要信奉上帝或神,服从上帝或神颁布的一系列道德命令,其行为就是正义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是一种典型的规则义务论。他反对功利主义的义务观,认为人必须为尽义务而尽义务,而不能考虑任何利益、快乐、成功等外在因素;只有出于善良意志即义务心,对道德规则即绝对命令无条件遵守的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黑格尔曾批判康德的义务论,认为“伦理

牛津词典附录中的3000个释义词汇

1.abbreviate 2.accuse 3.adjective 4.administrative 5.adverb 6.aggressive 7.alphabet 8.amuse 9.ankle 10.a nniversary 11.a ppropriate 12.a pproval 13.a rch 14.a rtificial 15.a utomatically 1.bacteria 2.beam 3.bean 4.bend 5.bent 6.betray 7.bite

8.blow 9.bluish 10.b order 11.b owels 12.b reathe 13.b reed 14.b ullet 15.b unch 16.b urnt 17.b ury 18.b ush 1.cable 2.canal 3.capable of 4.capture 5.card board 6.carpet 7.carriage 8.cassette 9.ceiling 10.c ell 11.c ent

12.c elebrate 13.c harity 14.c heek 15.c heque 16.c hew 17.c himney 18.c hin 19.c hop 20.c ircular 21.c lause 22.c lay 23.c lothing 24.c oast 25.c oin 26.c oloured 27.c olumn 28.c ommittee 29.c omplaint 30.c omplicated 31.c onscious 32.c onsonant 33.c ontainer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科 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培训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又被称为“学 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 ●0-6岁儿童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内容 1 、描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各种因素 3 、解释和评价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 4 、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和活动设计类型.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1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3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4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2001年。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23日 ●(1)听与说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2)阅读和书写准备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浅论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优势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优势以及有 策略 学生姓名:周庆宝 指导教师:刘艳华 学科专业:英语专业 学号:14035150502003 学习中心:扬州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4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周庆宝 日期:2016 年 4 月

摘要 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作用已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本文试图厘清第二语言的概念,客观分析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以及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和特点,和教师在日常教学第二语言的有效策略,如创造英语富足的环境、忽略错误等。 关键词:第二语言;优势;有效策略

前言 目前,英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它在许多领域都需要:如商务、日常交际、国际合作、跨文化交际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希望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所以学习另一种语言是孩子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是如何学习他们的母语的话,也许我们会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教孩子第二种语言。人们有一种能力是会学习语言的,儿童可以通过努力去理解和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大多数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还想知道如何学习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观察到所有正常的孩子都是成功习得他们的第一语言。他们怎么能学好第二种语言,他们有什么优势?有人认为成年人在学习英语方面做的比孩子好,因为他们有学习方法、目的和思想,而其他人认为孩子在学习英语上更容易些。本文将告诉我们儿童学英语的优势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它对孩子的学习英语有很好的发展,也能发展外语教学。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概念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领域。显而易见,孩子学习第二语言是不同于孩子在个人特征和学习条件下习得的第一语言。但是,第一语言习得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如何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们都是语言学习并且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没有证据表明孩子的大脑只有有限的语言能力,如果他们的一个语言知识增长的话,另一个语言知识必须缩小。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掌握自己的第一语言,但二语学习需要时间。孩子们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来把语言学好,因为这是从出生后就在学习的语言。最终,它很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语言。虽然对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有几个理论的方法来解释第一语言学习。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成功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孩子们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和模式,并得到了积极的加强。因此,不断被环境鼓励,他们继续模仿和练习这些声音和模式,直到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根据这一观点,孩子们听到的语言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被其他人在环境中所提供的加强的一致性,应该对儿童语言学习的成功有影响。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声称孩子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其他的生物功能发展,程序是一样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同一个年龄段走路,而在所有正常的人类中,走路基本都是一样的。这两者是合理的,同样,他们也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

从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看英汉双语词典的释义

从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看英汉双语词典的释义 李红梅 一、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及原因 释义(单语),简言之,就是词典编纂者对每个词目在广泛语言环境的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经过综合、分析、概括(包括多义词的分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它准确地解释出来。根据词典性质、对象、规模的差异,编者会选择不同的释义风格。粗略翻阅一下《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 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韦氏三版》是大型综合性词典,针对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学者;《兰登》是普通语文词典,针对的是一般使用者;而《朗文》是为英语学习者而编的学生词典,它们的释义风格相差很大。且不说不同读者对象的词典,单就两部同是学习词典的《牛津现代英语高级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释义方面的不同(以使用较多的牛津1989年版和朗文1987年版为例): 1.两部学生词典释义词难易不同 2.释义详尽程度和区别性特征细节不同 3.义项的确立、分合与排列不同 4.语用标识不同 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主观伸缩性或灵活性是有原因的。 1.“语言的本质功能在于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创制和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且是全社会的交际需要。”(张联荣,1997)因此作为语文词典的释义反映的不一定是一种内涵的认识,而是满足交际需要的语文义,即人对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而不同编者对这种语文义的认识即对特定事物和概念的认识和评价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造成了词典释义的处理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 2.定义要包括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区别性特征以和其他同类的概念相区分。这是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不同程度地适用于普通语文词典。“普通语文词典只需根据词典编纂的目的罗列足够的区别性特征达到精确表达符号的内容即可。”(Svensen,1993)“足够的区别性特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给词典编纂者很大的活动空间。因此传统的“属+种差”释义方法中“种差”即“区别性特征”的取舍也是带有一定灵活性的。 3.模糊语言学认为:一些词的外延部分不明确,一些词义之间或几个义项之间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比如“爱”的词义是很模糊的,很多表示深挚的感情都可以用它来表示。词典给这样一些模糊词释义时常带有编者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差异性。 4.编者要根据读者对象不同而选择释义风格,如学者需要词典编者给出尽量多的信息;学习者需要简单明了的释义。因此词典对某个义项的语义内涵揭示到什么程度和它所涵盖的词汇量及信息范围必须视读者的需要而定。 5.英语还有国别之分,英国与美国在词典编纂方面有观点和手法上的区别。 二、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灵活性在双语词典中的体现 编纂一部双语词典要有丰富的资料。资料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编纂宗旨和类型确定之后自建第一手语料库;另一种是选择几部具有权威性的单语词典作为参考依据,以其中一部作为蓝本,然后据此加以增删。由于并非所有的编纂者都具备大规模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多数双语词典是以一部或多部单语词典为蓝本,根据双语词典的特点及双语词典使用者的需求编纂而成。于是单语词典释义的灵活性在双语词典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heinous 一词,不同的英汉双语词典分别解释为。

学前儿童语言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语言操作能力: 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的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的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 构音障碍: 是指儿童出现明显不符合该年龄的语音错误 语言操作范畴: 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去进行交往的行为过程,语言结构、概念和基本需要是在操作中得以实现的 谈话活动: 是帮助幼儿学习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谈的活动 儿童前语言发音: 前语言发音指儿童正式说话之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 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 诗歌和散文仿编: 诗歌和散文的仿编活动,即幼儿在欣赏诗歌与散文、理解其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仿照某一首诗歌或散文的框架,调动个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 语言形式: 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语用能力: 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 是指学前儿童在早期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整合语言教育观: 是指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充分认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关系的教育观 叙事性讲述: 是指用口头语言吧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简答题:

简述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的基本阶段: 1、产生交往倾向阶段 2、学习“交际”功能阶段 3、扩展交际功能阶段 简述完整语言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是完整的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完整的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 简述整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1、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 2、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的整合=教育内容) 3、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整合方式的突出点: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结构语言教育内容) 简述基本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1、让学前儿童积极活动的原则 2、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原则 3、自由与规范原则 4、示范与练习相结合原则 简述计算机辅助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 1、教学媒体组合 2、教学方法整合 3、课件可以自制 简述进行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步骤: 1、幼儿自己阅读 2、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3、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4、归纳阅读内容

轻动词理论与词典释义

轻动词理论与词典释义 解正明 摘要在汉语词库里,轻动词是一种特殊词类,可以分为有音和无音两种。“打、弄、搞”等词语的特定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里是作为有音轻动词处理的。“养病”、“养伤”、“游街”等词语是无音轻动词移位造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释义也考虑到这种复杂的情况。 关键词有音轻动词无音轻动词现代汉语词典轻动词移位释义 一 轻动词(light verb)指的是在语言结构中语义作用轻微而语法功能很强的一类动词,最初是人们研究日语动词时提出来的。后来,人们发现这类动词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例如,英语里有轻动词“be(是)”、“become(成为”)、“cause(使)”、“do(做)”等等,汉语里有轻动词“打”、“弄”、“搞”等等。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轻动词理论发展十分迅猛,黄正德(1997)是其代表之一。黄正德引入词项分解法来扩展轻动词理论。词项分解法起源于生成语义学派。生成语义学派主张在词库部分加上词项分解标记,以增强生成语法的解释力。例如: dead: not alive die: become not alive kill:cause become not alive 这样的词项分解使黄正德受到很大启示。他认为:动词在语义上投射一个事件结构,DO、BECOME、CAUSE等语义算子不仅给动词分类,同时也是给事件分类。这些语义算子可以处理为轻动词。同时,黄正德扩大了轻动词的适用范围。各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结构中都存在轻动词。不同的轻动词和不同的动词类别相对应:所有行为动词都是轻动词DO的补足语;起始态谓词内嵌于BECOME或OCCUR之内;状态动词则内嵌于BE或HOLD之内;使役结构内嵌于CAUSE之下。 一般地,轻动词可以分为有音和无音两种。“打”、“弄”、“搞”等是有语音形式的轻动词。“烦死了”里含有的“使”、“养病”和“养伤”里含有的“因为”等是无语音形式的轻动词,又叫做空动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因为”占据了轻动词的位置,因此被视为已经轻动词化的介词,或者径直地被称为轻动词,而与介词的其他用法有别。 对不同语言轻动词进行比较为我们分析汉语轻动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研究表明,英语的轻动词结构需要经历一个词汇化过程,然后才以独立的词项形式进入句法;汉语轻动词结构则不经词汇化而直接进入句法;日语则介乎其间(Tzong-Hong Lin,2001)。冯胜利(2005)提出:轻动词句法在汉语里不仅能够造句,而且可以造词。据此,笔者认为:在汉语词库里,轻动词是一种现成的特殊词类;词典释义不能不考虑轻动词的特殊性质。 轻动词是一个复杂的词类,对轻动词的释义是词典释义工作的一个难点。徐杰(2001)认为:传统“词库”(比方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内容相当简单。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感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 感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兢所写。其读后感是怎么样的呢,欢迎阅读下文。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感一:本学期读了关于幼儿《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这本书,其中对对于儿童前阅读学习的核心经验、教学策略方法和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各种交流活动。根据幼儿认知的水平,阅读的材料、内容的需要,教室内设立了阅读角,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使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 幼儿的阅读常常会依赖于耳朵的“阅读”,为了逐步引导幼儿,我们常常安排午间活动为幼儿朗诵绘本故事,教师朗诵时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不是完全照搬书中的文字,而是根据故事情节增添一些形容词或象声词

如“老山羊‘嘭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扑通'一下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这样就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听清、听懂、爱听,渐渐地“迷上”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同样一些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动,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追求教师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当运用,例如:小剧场中表演的故事《拔萝卜》采用”感知--体验”教学模式,教师与幼儿共同扮演图片的角色边看边说边做,从而使幼儿在模仿体验中快乐地开展阅读学习,使幼儿在阅读中做到动静交替,从“不愿读”到“愿意读”,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开启了幼儿主动阅读的大门。 幼儿的感知、理解、体验是外显的,即通过感知形象的动作,模仿形象的语言,从而完成图画中的形象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在阅读中,可以采用大图书来启发幼儿思考,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内容自制成大型图画故事书或汉字大范文,主要帮助幼儿学习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并加以理解的阅读活动。在大图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幼儿思考。 在阅读中,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在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提问偏重于对

才能的汉语词典释义【汉语文化词典释义的几个问题】

摘要世界汉语教学需要一部汉语文化词典。文化词语就是义位中包含民族文化语义成分的词语,包括不对应词、背景词、文化伴随意义词。不同语言中基义相对应的词语,其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主要是通过对比发现的。汉语文化词的释义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论原则;客观性和思想性兼顾的原则。对汉语文化词释义需要设立抽象意义参数,包括语义类别、释义、用法标注、搭配、例证、同义词、词源与理据信息、参见系统。文章具体讨论了汉语中文化伴随意义词语、不对应词和背景词的释义模式。 关键词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汉语文化词典文化词释义 根据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语言教学中确立了联系文化学习语言的命题。世界汉语教学需要一部收录和解释文化词语的汉语文化词典,或者在汉语学习词典中收录和解释文化词语。汉语文化词典要解释文化词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释义对象、释义的理论原则和释义方法。 一、释义对象 文化词语就是义位中包含民族文化语义成分的词语,包括不对应词、背景词、文化伴随意义词(章黎平,解海江200835-44)。归纳来说,有两类1)基本意义就是文化义,“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相统一”(壬人199995-98,148),即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文化意义,如“太极拳”、“饺子”、“春节”、“孔子”等;2)文化伴随意义是受民族文化制约的附属意义,主要包含潜在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感

情色彩和评价色彩(吴国华198949-52)。文化伴随意义也叫内涵意义(利奇198717)、联想意义、国俗语义(王德春19918-16),但二者不完全对等;也有人把带有这种意义的词语称为征喻词语(高燕200880),如红豆、竹子、鸳鸯、莲花和基本颜色词等。 义位由基义和陪义组成,基义由义值和义域组成(张志毅,张庆云200517)。文化义主要表现在义值和陪义上,有时也会表现在义域中。文化意义表现在义值上,就是不对应词、背景词。根据编码度理论,不对应词包括完全不对应词、部分对应词(解海江2004;章黎平,解海江200835-44)。完全不对应词,如“中国结”、“孔子”、“龙”等;部分对应词,如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在英语、俄语中都用一个词表示,英语用uncle,俄语用дядя。文化义表现在陪义上,就是文化伴随意义,如“狗”的贬义色彩。 二、文化词语释义研究的对比语言学方法 汉语文化词语的研究和释义,应该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不同语言中基义相对应的词语,其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主要是通过对比发现的,如英语full moon与汉语“圆月”、“盈月”的基本意义对应,但两者的文化意义不同。英语故事里的人物,月圆时常变成“狼人”,因此有些西方人认为盈月能够使人做出危险、古怪的事情来。而汉民族文化中,盈月往往和团圆联系在一起。再如英语sheep 一般被认为是蠢笨的动物,那些自己不动脑子想一想就凭某个人的话去干事的一群人有时就被称作绵羊(Summers 1992)。而汉语中“羊”象征吉祥和温顺,“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简答题 (1)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什么是语言能力? 答: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它是以语言和语言形式本身作为分析观察的对象进行知觉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饰等)和各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上述两方面能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得到统一。 2.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 答: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1)进一步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①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②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③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 ④学好口语,提高早期阅读能力,为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打好基础。 (2)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现象,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规律,并运用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首先,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其次,在人类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的交际工具除语言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文字记录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体态语只能作为辅助交际工具,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4.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工具? 答: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能分离。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语言也是认识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进程难以进行,思维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从表达。

儿童语言学

儿童语言学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其分支愈加的细化。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儿童语言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语言学的开端。 那么什么是儿童语言学呢? 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的科学,也称为儿童语言发展学或发展语言学。 儿童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只把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因为狭义的儿童语言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母语,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母语习得或第一语言的习得。 广义的儿童语言学,把儿童时期所有语言学习的现象囊括其中。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 第一语言口语学习 2. 儿童书面语学习 3. 儿童的非第一语言学习 4. 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含义 语言发展也称语言获得,指个体对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系统要素以及语言运用技能等的理解和产生的发展过程。对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内在机制的研究,早期是心理学家而不是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二、西方的儿童语言学发展研究 (1)人类对儿童语言学的最初兴趣: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法老关于腓尼基人是最古老的民族,腓尼基语是最古老的语言的“奇妙实验”。 (2)对儿童语言学的真正观察和研究:18世纪后期德国学者蒂德曼的《婴儿行为日记》。 (3)引起广泛兴趣:德国,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 (4)深入发展:德国心理学大师斯特恩《儿童语言》、《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5)进一步: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激发了儿童语言学者的兴趣。 三、国内儿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儿童语言学正是兴起。 1993年10月,北京,儿童言语发展协作讨论会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新生儿出生时,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而2~3个月的婴儿可以不自主的发出“啊”“咿”“呀”的声音;语言发育的早,一岁左右就能叫“爸爸”“妈妈”,以及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较多的含义。2~3岁的儿童发音能力大为改观,词汇大量增加,可以用单句甚至是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3岁的儿童发音虽然还不完全准确,但他们已基本掌握母语的语音系统。4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说话,喜欢与家人以及同伴交谈。5~6岁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在与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渐减少,能一句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基本掌握自己的母语语言系统,能比较自如的使用语言这个交流沟通的工具了。 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有阶段性,,不同阶段之间是连续而有序的,这种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颠倒。儿童必须依次走完这种过程,才能真正的掌握语言。从不同民族儿童语言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阶段性整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经验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经验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语言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它能使我们相互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能使我们分享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进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点。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化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的关键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到幼儿末期儿童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头言语。幼儿期的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巧的发展等方面。 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现状 (一)儿童发展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是3至7岁 教育心理学家M·B加麦佐[苏]在《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育者还要懂得,在每一个年龄期,对于最有效地发展心理的某些方面,都存在最适宜的条件。学龄前期(3至6岁)对发展儿童语言是最有利的,是敏感的年龄期。语言的发展和具有直观效能的思维的发展则是这一年龄期的新构成物。”他又说:“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于一系列需求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同成人及同龄儿童交往的需求,决定儿童个性的形成。同成人交往的扩展,是以学龄前儿童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及其与熟悉周围现实范围的扩大为基础的。在这个年龄期,语言成为主导的交往手段。成人的职能在于他给儿童提出认识的任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儿童的职能在于接受这些任务和方法,在自己的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它们。”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积累——理解——运用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一篇杂文中谈到幼儿学习语言的情况时说,人们学习语言都经历了从不断地吸取、记住——积累到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理解,最

牛津词典缩略词解释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四版六版在动词句型模式上之比较 --By李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ALD)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英国牛津词典世家中的奇葩。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英语词典编篡史中首开学习词典之先河,被称为“四大伟典”之一。它是A. S. Hornby总结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针对外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吸收现代语言研究的系列成果编纂而成的一部教学词典。编者在词典编纂方法上的大胆革新和尝试受到词典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英语学习者欢迎,号称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英文词典”,可以说在英语学习词典领域内称雄达30年之久。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的欢迎,为举世公认的优质工具书。2004年1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由SallyWehmeier女士主编,共收词80000余条,较第四版增加20000余条。该词典例证达90000条,例证典型精当,易学易用。 在动词句型模式上,第六版词典采用了全新的动词模式代码,使标注更加简明清晰,方便实用。新版OALD不但减少了动词句型分类,而且所有标注全部使用直观的单词缩写。例如及物动词标“Vn”,意思是“动词+名词”的句型,“Vnn”自然就是“动词+名词+名词”的句型,“Vnp r”就是“动词+名词+介词短语”的句型,“V - that”是“动词+ that 从句”的句型,“Vadj”是“系动词+形容词”的句型。以“hear”为例,作主动语态时,不定式宾语补足语不带“to”,但转换成被动语态时,动词不定式必须加上“to”。看“hear”动词句型标注如下: 1) [Vn, inf ( no to) ] Did you hear him go out?

词典释意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的释义为例,说明词典释义在语言上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一、词典释义应避免以难释易;二、词典释义应避免“辗转递训”和“重叠释义”; 三、词典释义应避免语言拖沓,甚至前后矛盾;四、词典释义应避免描述语言支离破碎。论文关键词:释义,简洁,明白 一、词典释义应避免以难释易 释义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被释义的语词所表达的意义。如果我们以难释易,岂不是南辕北辙,让人更不明白被释义的语词的意义了。例如: ⑴睡觉:进入睡眠状态。 ⑵水银:汞的通称。 ⑶人鱼:儒艮的俗称。 在这些释义中释义项中的“睡眠”、“汞”、“儒艮”就比被释义的语词“睡觉”、“水银”、“人鱼”更少见、更难懂。目前这种情况在汉语词典中随处可见,这主要是与词典编纂工作中存在着释义随机用词的情况相关。而在国际词典学界,采用定量的语词进行释义已成为主流,例如《朗曼词典》用2000个常用词解释56,000个词项,韦斯特《英语教学词典》第4版用1490个常用词解释24,000个词项,法国古根海姆所确定的释义用词为1429个。苏俄学者仅用1000个释义词,便解释了100,000个词语。“尽管语义分析、词典释义、信息处理等领域迫切需要元语言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因此要想使释义语言做到以易释难,还必须依赖语言工作者,建立起释义元语言系统,以及概念层次网络系统。 二、词典释义应避免“辗转递训”和“重叠释义”。 如果我们用语词A去释义语词B,又用语词B去释义语词C,再用语词C去释义语词A,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了“辗转递训”的问题,也就是来回兜圈子。“辗转递训”不仅使释义本身不能简洁、明白,还会耗去读者不必要的翻检时间,例如: ⑷人间:人类社会;世间。 ⑸世间:社会上;人间。 ⑹人世:人间;世间。 ⑺人世间:人世。 ⑻白话bái·hua:闲谈;聊天。 ⑼聊天儿:谈天。 ⑽谈天:闲谈。 ⑾闲谈: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事。 ⑿人望:声望;威望。 ⒀威望:声誉和名望。 ⒁声誉:声望名誉。 ⒂名望:好的名声;声望。 ⒃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重叠释义”在词典中出现得更多,很容易就可找到。在同一义项中,如果存在多个义点,且这些义点之间是同一关系或种属关系,那么该释义就会存在“重叠释义”的问题。这不仅会使释义不简洁,还会占用词典宝贵的篇幅。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专名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专名释义初探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基础,通过对其中未产生普遍意义的专名词语的释义进行分析,试图阐述对不同种类的专名进行释义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专名全民词汇单位释义 专名指的是个人、地方或单位等专有的名词。对专名意义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弗雷格的描述理论和克里普克的因果理论。但这两种对立的理论都未能圆满解决专名的意义问题,这就给词典编纂时专名的释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集专名词语五百余条,本文仅以未产生普遍意义的专名作为分析对象,以是否广为各地的人们所熟悉和运用为标准,将其分为非全民词汇单位和全民词汇单位两大类来进行论述。 一、非全民词汇单位 非全民词汇单位,指的是那些属于言语的,未能进入民族共同语范畴的词语。专名词语数量庞大,仅人名、地名就不可计数,要它们全部进入民族共同语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那些不为整个民族所知,只是在个别地区、单位、团体中被熟知和运用的,使用范围狭窄的专名词语,只发挥标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标签”作用,就属于非全民词汇单位,比如绝大部分人名和地名。 作为语文性工具书,《现汉》一般不收录这类专名。但有些汉字仅

用于人名、地名,因而被收录进词典。它们的民族、文化信息释义时一般不体现,只标明其共性义素(地名)和个性义素【地理位置】即可。如: 【邯郸】地名,在河北。(p534) 如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已不存在或一字多用,则在释义时适当体现: 【瑷珲】地名,在黑龙江。今作爱辉。(p6) 【邺】古地名,在今河北临漳。(p1591) 【祁】①指安徽祁门。②指湖南祁阳。(p1069) 二、全民词汇单位 全民词汇单位指属于语言的,已进入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词汇。专名词语的来源广阔,有些虽已进入全民词汇,但却并没有在人们的运用中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内涵,如以下三类: (一)国名、朝代名、年号名等 这些小类的专名都是历史的产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虽然被人们所广泛熟知和频繁使用,依然只标记着某个国家、某个朝代或某个帝王的年号等的名称,没有产生专名义以外的普通意义。对国名进行释义时,首先要点明其共性义素【国名】【时代】,然后是个性义素【地理位置】。如有其他信息,如迁移、版图变化、历史功绩等等,也作为个性义素做相关补充。如: 【蔡】周朝国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来迁到新蔡一带。(p127)

儿童语言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

儿童语言学习词典的释义要求 商务印书馆毛永波 语文词典解释字词,具有共同的一种作用,就是教学的功能。为了有效地发挥教学功能,在解释字词时就应按照不同的读者对象,采取相应的释义方式和释义语言。儿童语言学习词典是实施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方面,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语言教育应该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应该重视儿童的语言基础和生活经验。编纂儿童语言学习词典借鉴吸收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用易于为儿童理解接受的方式来释义,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内通行的儿童词典主要有《新华字典》、《新编小学生字典》、《儿童辞海》等,其中《新华字典》自五十年代编纂出版以来,历经数次修订,发行量达三亿多册,是中国儿童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启蒙工具书,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其中的得失尤其值得认真总结。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几部词典,总结目前国内儿童学习词典编纂的成就和尚须努力的几个方面,试图归纳出儿童语言学习词典释义的几项原则。 一、释义的准确度与模糊度 释义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儿童学习词典释义的准确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编纂者准确表述释义内容;另一方面,学习者准确接受理解释义内容。这就要求词典的词义解释要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运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的方式表述出来。举一个释义的例子来说明: 盐①食盐,有叫“咸盐”。化学成分是氯化纳,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②盐类,化学上指酸类中的氢根被金属元素置换而成的化合物。(《新华字典》)盐食盐,有咸味的调味品,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纳。有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等。(《新编小学生字典》) 盐①食盐:盐巴|盐田|精盐|椒盐。②无机化合物。常温时为晶体,熔点较高,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如氯化纳、硝酸钠、硫酸铜等。(《儿童辞海》) 我们知道,词语的意义有日常语文义、专科术语义、文化内涵义,词典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词语的意义。上述几部辞书对于“盐”的解释虽然简略,却涉及到语文义和术语义的关系问题,它们都把语文义的解释排在首要位置,“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盐”,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而对于术语义,虽然解释简洁准确,但对于读者,要想理解掌握,必须首先确定它是否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范围之内,其中的化学术语对于儿童而言,不免过于艰深。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日常语文义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对象,专科术语义是知识学习的结果,文化内涵义更是长期语言浸润的成果。研究者还认为,儿童对词义的掌握局限在日常语文义,难以把握专科术语义,因此,儿童如果掌握了日常语文义,就应视为已经掌握了词语意义。 研究者观察到儿童在这一时期解释词义的特征,儿童解词在开始阶段采取个体列举法和外形描述法,其后采取功能叙述法,进一步采取简单归纳法。 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反过来看儿童词典的解释,我们就会觉得有一些不满足,“盐”的词义可以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食盐”,也可以是一种化学品,此外也可以是活用的隐喻意义。上面提到的几部词典对“盐”的解释都不能完全适合儿童的阅读需求,比如说,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种,食盐从哪里来的,食盐的颜色怎么样,食盐的味道又如何,食盐的用途是什么。而这些正是儿童解释词、儿童理解词的语言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我们试着按照这种要求,把“盐”解释成下面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